不跪着教书优秀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不跪着教书优秀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不跪着教书优秀读后感 篇1
近日,读了吴非先生的《不跪着教书》,内心颇有感触,进而又觉得当下的教育岂止是在“跪着”,更是于“跪”后又“伏身于地”,任人践踏了。
吴先生在这本书中强调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尤其是独立精神与品行意识。在我看来,这两点恰是当前中国教育的绝对空白。
不得不承认,在绝大多数的教师眼里,除了“作业要独立完成”一句中强调了“独立”外,学生是没有“有独立性”的必要的,而即使是这几乎是独剩的所谓“独立”,也不过是独立做出符合教师意旨的无限接近标准答案的答案。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被教导“要听老师的话”,这在培养遵章守纪的模范的同时,确确实实是对“独立精神”的扼杀了。都说中国学生缺乏质疑思辨的精神,且善长于无头脑的盲从,以至于中学教师在课堂上百般启发,我们可爱的中学生也只是一味心思地捉摸教师心中的“标答”。从小就没有“独立”意识的灌输,耳朵里充斥着不容分辩的“错!坐下!”之类,又怎能指望我们的中学生能和师长平起平坐地“坐而论道”呢?坐而论道只存在于理想之中,现实是“你说我听,你讲我记,你考我背”的尴尬。
眼前,学术界的混沌,剽窃抄袭成风,且能搬出纪昀的“天下文章一大抄”来自我麻醉,这样的“极致”学风很大程度上是拜中国教育所赐。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究其根源,与中国教育也不无关系。我们的教育中,德行的教化又几乎是个空白。中国的学校里有“品行教育”吗?
中学的课目中,有一门可能和“品行”沾边——思想品德课,又好像叫“政治思想品德”课,但据我所知,其中,政治是第一位的,而品德放在了第三位上,以致于这门课被普遍地简称为“政治”课。国外有评论家说过“政治家是高级流氓”的话,我无法考证这话是从哪里流传出来的,但若是针对外国的政治家,国人还是基本可以认同的,而在我国,却完全不能适用。要不然,何以致我们的中学生还在稚嫩的年龄便早早地学起了“政治”。对国家政体先进性和科学性的宣传是必要的,但政治毕竟不应超越人性。政治离百姓远,人性的教化才是中学课堂的首要任务。
我几年前曾到北京,起了大早赶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国旗”仪式。的确庄严,令人心血澎湃。然而仪式结束后,人群散去,地上却是散落的早点包装袋塑料兜,这样的爱国场面令人叹息——国人只知空喊爱国,却不知不乱丢垃圾也是爱国。
为什么?学校里也没有人告诉他们!我们的老师没有多余的课时来教化学生,在这些小事上耗费时间,被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是“无意义”的,而且是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的,而考试成绩是学生的“命根”。即便是“政治思想品德”的考试,真正的有关“品德”的试题有能有几道呢?其他科目的教师更是带着“关我何事”的超然心态,“只教课,不教人”。如果在考试卷上无分可得的内容,比较现实的教师大可以不必再教了。大家都有了相同的“关我何事”的心态,或跪或伏于“分数”大棒下,唯“分数”是瞻。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不跪着教书”似乎是属于少数的另类甚至是异类了,而在任何社会环境下,另类总是易受排挤的,而异类的结局可能更加悲惨。
所以,作“不跪”的另类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需要制度上的保障。
吴先生的这部《不跪着教书》可以算是一声呐喊,于当下的教育界有着非凡的意义。然而一部书终究只是一部书,即使有开化启迪之用,也未必能担得起引导教育理想化的重任。教师“不跪着”,关键仍要靠教育决策者。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应该是吴先生著书的真正目的吧。
不跪着教书优秀读后感 篇2
假期中读了《不跪着教书》,读了之后就舍不得搁下,索性一口气把它读完,感觉自己内心深处一直以来想一吐为快的想法在书中得到了宣泄。这本书中没有深奥晦涩难懂的教学理论,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简易实在的教学杂感,教学反思和教学随想。读了作者沉甸甸的思考,且不说受益匪浅,有一点对自己日后的教学生涯的帮助,就应当值得去读。
同样作为教育工作者,同样是语文教师,吴老师是怎样认为做好语文老师的呢?
吴老师认为评价一位教师的工作,简单地说可以是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言简意赅,把握住了现代“师道”的实质。当然,他也没有回避“应试教育”,高中语文教学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在培养语文素养的同时给学生一粒人文的种子,一是设法帮学生搞到一张进大学的门票。这是现阶段我们这些“语文匠人”的追求。同时,吴老师又在更高的层次上阐述了语文教学的使命。语文课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思想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这是吴老师一篇文章的标题。我想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教师是工作者,教师是劳动者,教师是指导者,而更应该是“思想者”。我国有过不需要思想的年代,所以我们愚昧疯狂。那个时代已经过去,我们除了反省,更重要的是去实践,去破除内心的封闭意识,要学会思想。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语文学科应该是认知、思想的工具。如果仅仅是把它当作一门学科知识,照搬教参来传授,而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个人智慧,那势必会使这门学科黯然失色,而且我认为这种行为还是对教师职业的亵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作为青年教师,我要学习和思考的东西还有很多,努力保持的教学个性,要有自己的教学见解和主张。
语文教师要保有职业的激情(精神追求)。吴非老师在书中谈到的上海于漪老师于老师虽已是古稀之人了,但是她依然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她能够在长年从教后依然保持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敏感,能对未知领域不停地探索,能始终对教学保持浓厚的兴趣,在灵魂深处永远地有那种“热爱”的禀赋,这是实属不易的事。于漪常说:“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这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而现在许多教师没有任何“精神追求”,就是在那里“混吃等死”,这是十分遗憾可悲的事情。我作为青年教师,前方还有很长的路,心中还有理想。坚持向吴老师和于老师学习,始终保持自己的职业激情,教书的心永远年轻,一辈子学做教师。
要坚持读书,善于思考。“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读书应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现在,我觉得,在教师进修问题上,也得用这句话。——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
然而现实却遇见了尴尬的事情,在中学里学生读书,准确地说是读点小说,甚至名著都是一种罪过。有些教师自认为让一些平时酷爱名著、小说之类的同学改邪归正,从此不再看这等“闲书”,是教育的成功。想起这我心中油然就会产生悲痛之感。我现在已为人师,但是我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所以对于这我当然很有感触。说实在的,我如今不爱读书跟以前读书是一种罪过的教育不无关系。刚有点想读书的念头,就被老师扼杀了,拿着收缴的书挥袖而去,这样的背影一次次的出现我的眼前,自然,久而久之读书的兴致没有了,到了大学里有了时间却没有了兴致。不爱读书,这是可悲的。
不读书也就没有了知识的营养,也就不会思考,自然也就没有了独立思想的精神。我教语文学科,而语文是最有灵性的、最具思想性的学科。我们和学生之间的需要桥梁,这个桥梁就是语文,语文是人与人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
为人师表,说的就是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学生的最初的理想很有可能就是来自学科的基础学习,一个能言善辩、妙语连珠的语文老师很可能“铸造”有成就的学生。于是如何做好这个表率,吴非老师说的好: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只有教师肯读书才能要求学生肯读书。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努力使自己成为最出色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
简而言之,作为一名教师,要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要有“精神追求”,要多读书。当然这只是我从书中读出的几个观点,要做好神圣有尊严的教师,远不止这些。
不跪着教书优秀读后感 篇3
放下手中的书,就想提起笔写些什么。原以为经过几年的历练,自己也算是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了,但看了吴非老师写的《不跪着教书》后,不禁汗颜。书中的篇篇随笔如阵阵波涛,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我,让我不得不反省自身的教育行为。书中说了很多我们想说的话,教了我们许多遇到的一些教育问题的处理方法,有些问题也有作者的无奈。此书又好象一面镜子,反射出了我们作老师的身份,时时提醒我们肩上担负的责任。
吴非老师在书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在《不跪着教书》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人和生命本质的全面地关注。对那些反人性的愚昧残酷的教育,对扼杀生命的专制落后的教育,作者或扼腕长叹,或抑郁愤慨,惑无情讥刺……
不跪着教书,必须要有站起来的勇气,要有视野的宽度、知识的厚度、思想的深度。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独立的思考。深记自己做为教师的责任。开启学生的智慧,完善学生的品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的人。针对目前教育界很多教师“跪着教书”的现实,吴老师给出了一个良方,就是读书。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该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了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吴老师在书中记载了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感动着我,并深深地启迪了我。假如是我,会怎么做呢?我想我可能会对孩子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首先会没收了她的花,更不会再去摘花给她,而是苦口婆心的对小女孩进行一番传统的道德教育,教育小女孩不要损害公物。小女孩也一定会唯唯诺诺,并从此开始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慢慢根植积累着一条又一条的大道理,但可能会让她缺失了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了同情心和怜悯心。可能今后她知道别人有困难或生病等也会漠不关心了……
教师要有“心”: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读完《不跪着教书》,我想这句话应当成为中国教师群体每个人的心灵拷问。
不跪着教书优秀读后感 篇4
在《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中,老师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做教师的职责,身为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持之以恒要做到的:
一、要抛弃学科本位的思想:
身为教师,不负责任,那就是老师的悲哀。老师对学生要有正确的评价观,不以分数为标准把学生划分成三六九等,应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做事的'态度,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做人的原则,一个学生,如果没有优异的学习成绩,但他认真,诚信,富有爱心,作为教师,你应该为这样的学生自豪,虽然这样的学生不会给你带来所谓的荣耀,但会让老师的内心变得踏实!
二、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
一个老师不能一味用语言教育学生,身教重于言教,老师良好的行为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老师,你希望学生善良,那老师的内心就要柔软和慈悲,你希望学生正直,那老师就要诚信,你希望学生积极向上,你老师就要不畏困难,你希望学生阳光朝气,那教师就要乐观开朗,老师要知道,若干年后,在你的学生身上会折射出老师的影子,我们希望,这些影子是美好的!
三、要有执着的方向:
在当今人心浮躁的社会,老师要耐得住寂寞,不沽名钓誉,要能经受住一些诱惑。我们要明确,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老师的着力点在学生,把学生培养成站立的“人”是我们永远努力的方向,身为教师,千万别把心思花在人际关系的内耗上。
《不跪着教书》这本书展示了老师的气节和气度,它是一本让老师补钙,让老师醒神的好书,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