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囚歌》有感
倚栏轩整理的读《囚歌》有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囚歌》有感 篇1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鲜血中得到永生!———叶挺《囚歌》
印象中这篇文章还是小学的时候学的,那时真的应正了那句歌词:少年的我,不何不懂心痛!故而也不曾有什么正切的感动,也没有深入飞去挖掘所谓的“门”,“洞”,“自由”,“烈火”,“永生”。
当然,渐渐长大了,于是这些懵懂的东西成为了一种意象,成为了一种人格和品性的思考。面对自由,往往人性直接就有了尊严和屈辱的叩问。然而,中国人还是怕听真话的,正如中国人怕见“悲剧”一样,因为中国人怕——怕那些有价值的东西瞬间覆灭。然而西方群众却是以另一种态度去诠释他们的见解,诚如亚里士多德曾经说:“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情感得到陶冶。”
于是怕见悲剧就直接引申出“尊严”问题,在自由面前“卑躬屈漆,恃强凌弱,吹嘘拍马,阿谀奉承……”便写尽了这种人世的.尊荣,而他们换来的是什么?诗人说:这是狗洞子里爬出来的人啊!那种情况下,自由已经不再是自由了,是一种人性的摧残啊。面对这种场景,闻一多先生有一句诗最是地道不过了:“这是一潭无力的死水,就连春风也吹不起它半点涟漪”。
当然,虽说中国的一部历史大部分的时间都处于一种“悲剧史”的状态,但是大浪淘尽,在时代的断层里总会有那么几个留在里面的生命带着我们去寻回那段历史的原貌,而他们也成为了我们去查阅历史的范本,荆柯刺秦,那是一种生命的无畏啊;商鞅变法,那是一种人性的执着;就连乌江自刎的西楚霸王,他为我们谱写出来的同样是生命的盎然,当那剑指上的鲜红的血水化开历史的湛然时,成就的是一段气节!
当贾植芳先生提出“把人字写正”,当梁漱溟先生沐浴在祥和的阳光中冥思,学术的光辉已然绽放出一样的光彩,他们才是“大师”啊!王元化、启功、陈寅恪等等,那些五四的骄子,给予我们的,或说是留给我们的,不就是“自由”吗,不就是中国人的“气节”、“尊严”吗!
宁大的老板邵总一直以来都把“我逆来忍受!但不是绵羊!!我卑视那些政治上的戏子!!!”作为自己的个性签名,年过古稀之年的他,却始终以一种盎然的姿态翘首着那些“政治上的戏子”,那些“作秀的纯爷们”,这是一种何等的境界啊!难道,他还会为“自由”而困惑?
然而,我们现在是越来越不了解自己了,越来越不清楚这种时局的变化了,我们一直陶醉在那种文明的妖娆中,却很难去意会哲学家所说的“我们走的太远以至于不知道为什么而出发。”于是,人性啊,良知啊,真诚啊……那些淡出人自身品性中的格调已然成为了一种落寞的文化,或许若干年后,这也成为了一种学术命题,放在空洞的理论篇幅里加以佐证。
于是“门”也就变成了“洞”,人变成了“非人”,但是,地下的烈火倒总是会有的,可是却永远不会再有“永生”、“自由”。
读《囚歌》有感 篇2
每天上学系红领巾时,我都会想起老师说过,它是国旗的一角,是烈士们的鲜血染红的。胸前的红领巾在风中飘扬,像一团燃烧的火苗在跳跃。烈士们的遗志和精神也燃烧在我们的心中,永不熄灭。
有一天,我读到叶挺的《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叶挺是新四军军长,他被反动派抓了起来,失去了自由,正当叶挺极其痛苦的时候,有人对他说,只要他投降,不仅能重获自由,还能当上高官!
叶挺此时很清楚地知道,这不是一个为人进出的门,而是一个让狗爬出的洞,他说:“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有两条路摆在他的面前,一是不自由、痛苦地活着,二是“自由”而屈辱地活着,这些都不是他所想要的。
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做出了第三种选择:不自由,毋宁死!他大声地呐喊: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时间如流水一般快速地流淌,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都被叶挺军长的这种精神感染着、激励着。自由,从哪里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无数的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争取来的!当有人将自由赏赐给你的时候,你要小心了,你是要付出代价的,那就是去做一条可耻的狗!
这不是自由,是屈辱!人不能低下他高贵的头!重读那些红色经典,激情总在我的心中澎湃。我们要牢牢地记住先烈们的诗、先烈们的志,让这自由的'声音永远在心中激荡,并永远去追求真正的自由与幸福。这不正是那些先烈所希望的真正的永生吗?
再次系上鲜艳的红领巾,我的心中有歌声在响起:“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
读《囚歌》有感 篇3
如今,我读完了这首诗后深有感触。我要畅所欲言,我要说出我内心所认为的真正的教育,教师,课堂与学生。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因为我小时候怀疑权威,否定权威,蔑视权威,所以我也成为了权威。其实,现在的的教育都是由权威而定,我现在要先说一说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我认为教育不应该是让我们考统一的知识,应该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而选择不同的知识。现在教育让我们成为了千篇一律的人。上学期是应该是一个“认识权威,怀疑权威,否定权威”的过程。而如今,则成为了“认识权威,崇拜权威。”教师本应该是引导我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去揭开新的奥秘,让我们去否定权威。
而现在,教师则是直接把知识灌输给我们,我们被教师和考试折磨得死去活来,让我们死记硬背。让我们一个个聪明而富有活力的大脑,变成装知识的铁桶。而且要装上一把大锁,把知识牢牢的锁住。而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课堂应该能够自由,但要有秩序的发言。平常局限于举手发言,而真正的课堂应该不用举手。而且可以采取任何姿势发言,听课,只要能够认真听讲就可以了。而学生则要富有想象力。郑渊洁说过:要想成大器,必须兼顾两者,一是想象力,一是知识。两者缺一不可。
读《囚歌》有感 篇4
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国度,在历史的岁月中涌出了千千万万的爱国英雄,他们的爱国世纪让我们深深的感动。
在小学课本里有一篇诗歌让我印象深刻——《囚歌》,读后让我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激动。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时任新四军军长的叶挺将军,遭到国民党当局长期的无理拘押。写作此诗时,他被囚禁于重庆郊区的红炉厂,此处专门关押高级政治犯,是臭名昭着的中美技术合作所的“禁地”。皖南事变后,叶挺即被反动派囚禁在上饶集中营。关他的那间囚室既黑暗,又潮湿,冰凉的地上,铺着几把发霉的稻草,上面尽是臭虫和跳蚤,让他受尽了折磨。为了诱骗叶挺投降,国民党反动派挖空心思,请叶挺将军参加宴会,劝叶挺将军只要在宴会声明新四军违反了军令,就就会放他出狱。可是叶挺将军却勃然大怒道:"无耻,你们这样陷害新四军,破坏我们抗日,该认罪的是你们。"随后面对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叶挺将军仍不屈服,就此写下《囚歌》以明志。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郭沫若曾说:“他的诗是用生命和热血写成的,他的诗就是他自己。”
叶挺将军为人一生凛然大义,光明正大,从不屈服恶势力。叶挺将军逝世后,他的英名彪炳史册,永垂不朽。
叶挺这个名字以深深的烙印在我的心里,他充分体现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他的这首《囚歌》也像他的名字一样烙印在我的心里,让我不难忘却。他的浩然正气也同时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