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大江东去》读后感

2025/04/16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大江东去》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大江东去》读后感 篇1

一部火了一季的电视剧《大江大河》让我对原著有了极大的兴趣,于是便趁着休假的机会好好拜读了这本原著《大江东去》。因为我一直有一个习惯,就是在看一本书之前先要了解这本书的作者。所以便查阅了很多作者的资料作品,发现作者阿耐以前是一名政要人员,在职场失意后弃政从商,现为浙江某著名民营企业高管,著名财经作家。在作者这样丰富诱人的背景资料下不禁又勾出了我浓浓的探索欲,于是便一头扎入了作者笔下的世界中去了...

故事的背景是改革开放初期,百业待兴之际,文章各处都透漏着十足的年代气息感。“地富反坏、四个现代化、四个基本原则、大包干....”一个个标语一条条语录不断地刷新着我的认知,让我从故事开头便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一点点一篇篇有滋有味的“品尝”起来,不经意间便读完了这部作品。

作品故事是通过讲述国企领导宋运辉、乡镇企业家雷东宝、个体户杨巡、海归知识分子流钧,梁思申等典型代表人物的不同经历,生动地刻画了改革开放时期的前沿代表人物,让我从人物了解一点一点剖析到时代背景,体会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政治、生活的变革及人们精神面貌的改变。文中不管是累不死的宋运辉,敢闯敢干的雷东宝,还是有情有义会抓机遇的杨巡都带给我不少的触动,也明白了这不仅仅是国家改革开放历程的真实写照,还是一代人的激情和命运。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要数在村乡里实行大包干时给乡亲解释的那一段“什么是大包干!就是剩下的就是自己的!而这一句剩下的就是自己的,让这些当了一辈子农民的人眼中留下了无限的憧憬”虽然不曾经历,但还是被深深感动到,为这些乡亲们感叹不容易的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在心中竖起了大拇指。身为我们这一代人在这一刻真的从心底产生无限豪情。豪情过后即是悲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繁华落尽后结局却不是我所能接受的,一片狼藉草草结果,喜爱的几个主角也没得善终,而从中明白了人要正视自己,生活是不会欺骗任何人的,梦想也一样,相信科学相信知识,学会提升自己,才能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成绩。

逝去的已逝去,感慨过后应该感谢接下来的时光,因为那是属于我们的时代!特别喜欢文中的一句“愿每个渺小的我们,都能矢志不渝,不辜负时代更不辜负自己”。

虽有时会失去最初的梦想,但不应放弃初心,一直怀揣,持之以恒,“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多久的实现不是实现呢!做满满正能量的人,一切美好将接踵而至,人只要至善结果一定致美。

《大江东去》读后感 篇2

从宋运辉再说回小说,忽然发现《大江东去》的问题是,像《水浒传》一样,主角不讨人喜欢。一般来说,小说的主人公的价值观是与作者比较一致的,比如《红楼梦》,如果不那么一致的话,这个小说会给出一个批判的或同情的态度,比如《高老头》或者《红与黑》。但《大江东去》的价值观与宋运辉是基本一致的,是小说结尾里给出来的:“先发展,再调整。”阿耐有一句话印在小说的封底:“我有幸生活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这是一种非常之不“文学”的态度,因为基本上最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与“时代主旋律”保持距离,或者给出一种“复调”——不同的人在这个时代的不同感受。

《大江东去》只写强者,它的主人公也都是“弄潮儿”,因而有一种贯穿全书的乐观主义态度。但对这个时代,小说中的人物可以被裹挟于具体的事件而无暇对历史与现实作出反省,小说的作者却要有一个更高屋建翎的思想境界,这是托尔斯泰的《安娜》《复活》为什么千古垂范的原因。到了第三卷的结尾时,我有点担心,再写下去,写宋运辉官做得越来越大,梁思申钱赚得越来越多,意义都不大了。这两个人现在官已经够大,钱已经够多,他们的最大问题是,他们两个都不“痛苦”,安娜是痛苦的,聂赫留朵夫也是痛苦的,有没有一个真正“痛苦”的人,成为一个小说已经解决了主题,情节,人物这些问题之后的问题。

6/没有痛苦,则没有诗。宋运辉有无数解决问题的良方,故而没法进入“痛苦”的境界,不能苦吾苦,就也不能及人之苦,所以他身上总是少几分人气。《大江东去》写得大气磅礴,湍流直下,但我觉得可惜的是,作为一个全景式的小说,它没有真正写到底层,它最终还是一本“成功史”。另外从文字的角度来说,写长篇对文字的要求不那么高,因为更难的是结构与情节,但一个好作家归根到底要有对一个语言的深刻把握,鲁迅,沈从文,张爱玲,文笔俱佳,余华,王安忆,迟子建,也有各自的风格,阿耐的小说推动力极强,是靠见识和情节来推动的,文字只能称顺畅无华。

《大江东去》读后感 篇3

断断续续这么久终于读完了。长大了以后才会明白,很多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灰色也并不代表错。每个时代有它自己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今年是建国71周年,也才71年而已,确实有很多问题需要纠正,但也不能否认发展成果和其中的不易。

我一直都觉得宋运辉很好,其实他真的很好了。官僚?可是在那个位置上的人有几个不官僚?如果让一个没有真本事只懂得官僚的人坐上那个位置,岂不宋运辉去坐更好?

宋、杨、雷,三个人,其实都不是普通人,他们是时代特征非常强的三类人的典型吧。从一开始对雷东宝的敬佩到最后的愤怒,他后期真的太刚愎自用,思想和学习的局限性让他无法有更高远的眼界。我们需要被鼓励被赞美,但是一定不能缺失清醒的头脑和正确自我认知。这本书目前来说,三个人的结局都挺好的,有人剧透了民企江湖里面的结局。

每个主角人物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努力是他们的共性,宋运辉在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因为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才得以掌握话语权;杨巡头脑非常灵活善于变通,雷东宝有足够的魄力。最后说梁思申,于我个人而言,她是一个完美的存在,个人能力、专业能力、知识水平、思想深度、礼貌周到,她是我很想成为而无法成为的人。如果说缺点,那也许是她过于理想化,可是如果可以,谁不想过得理想化一点?还不是生活所迫,只能接受不理想。任遐迩也是我喜欢的女性人物,工作以后再学习其他课程对一般人来说真的有困难,我很讨厌自己的惰性但是却总是不去改正,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啊!

谨记自己所讨厌的样子,不要让自己变成自己讨厌的人。“你脚下的土地,就是中国,你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我不能要求别人,只能要求自己,谨记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成为更好的自己。珍惜眼前,好好生活。

《大江东去》读后感 篇4

从宋运辉再说回小说,忽然发现《大江东去》的问题是,像《水浒传》一样,主角不讨人喜欢。一般来说,小说的主人公的价值观是与作者比较一致的,比如《红楼梦》,如果不那么一致的话,这个小说会给出一个批判的或同情的态度,比如《高老头》或者《红与黑》。但《大江东去》的价值观与宋运辉是基本一致的,是小说结尾里给出来的:“先发展,再调整。”阿耐有一句话印在小说的封底:“我有幸生活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这是一种非常之不“文学”的态度,因为基本上最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与“时代主旋律”保持距离,或者给出一种“复调”——不同的人在这个时代的不同感受。

《大江东去》只写强者,它的主人公也都是“弄潮儿”,因而有一种贯穿全书的乐观主义态度。但对这个时代,小说中的人物可以被裹挟于具体的事件而无暇对历史与现实作出反省,小说的作者却要有一个更高屋建翎的思想境界,这是托尔斯泰的《安娜》《复活》为什么千古垂范的原因。到了第三卷的结尾时,我有点担心,再写下去,写宋运辉官做得越来越大,梁思申钱赚得越来越多,意义都不大了。这两个人现在官已经够大,钱已经够多,他们的最大问题是,他们两个都不“痛苦”,安娜是痛苦的,聂赫留朵夫也是痛苦的,有没有一个真正“痛苦”的人,成为一个小说已经解决了主题,情节,人物这些问题之后的问题。

没有痛苦,则没有诗。宋运辉有无数解决问题的良方,故而没法进入“痛苦”的境界,不能苦吾苦,就也不能及人之苦,所以他身上总是少几分人气。《大江东去》写得大气磅礴,湍流直下,但我觉得可惜的是,作为一个全景式的小说,它没有真正写到底层,它最终还是一本“成功史”。另外从文字的角度来说,写长篇对文字的要求不那么高,因为更难的是结构与情节,但一个好作家归根到底要有对一个语言的深刻把握,鲁迅,沈从文,张爱玲,文笔俱佳,余华,王安忆,迟子建,也有各自的风格,阿耐的小说推动力极强,是靠见识和情节来推动的,文字只能称顺畅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