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讲座的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青春期讲座的心得体会(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青春期讲座的心得体会 篇1
最近,不断有家长诉苦:孩子顶撞他、不服从管教,他为此多次动手打了孩子,可至今仍没什么效果,怎么办?
听了家长无助的声音,我也陷入了深思,也许此时,经历过儿子青春期叛逆的我最能了解他的苦恼,我尽我所能帮他发现教育的问题,想一些办法帮他解决,送走他后,我想了很多:
我想,家长应该明确两点:一是孩子为什么不服从家长管教;二是怎样管教孩子才有效。
第一点,孩子不服管必有其原因,家长应搞清原因,特别应摸透孩子的心理,然后才能正确施教。要倾听孩子说话。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予以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在餐桌上的话题往往比较轻松,当孩子说话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温馨的时光。
第二点,是教育的方法问题。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过分宽或过分严。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变得独立,求知欲更强了。周末,家长可带孩子参加展览会之类的活动,让他见见大场面,开开眼界;能独自处理的事情我们都放手让他去做,如制定合理的学习、生活计划;如果做错了什么事,父母不一定要直接指出,可以让他自己将那些不对的行为和同龄孩子对照,让孩子自己去领会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教育青春期的孩子确实令人头疼,但只要方法得当,依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青春期讲座的心得体会 篇2
5月24日晚上,在长宁区少科站大礼堂我有幸聆听了延安初中举办的《青春期的心理需要》的讲座,黄欣雯女士有理有据且有互动的演讲使我感触颇深。
首先,感谢学校能为家长提供这样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孩子从小学到慢慢融入延安初中这个大家庭。我也慢慢地感受到他的健康成长和逐渐独立,当然偶尔也会有小小的与我们的冲突。直到有一天,儿子对我说:“妈妈,你应该理解我,我现在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我的心里一惊,难道担心的事情就要发生了吗?而此时我的心理都还没有做好准备!我庆幸儿子能对我说出他的想法,甚至对儿子都有些感激!镇定一下自己内心慌乱的情绪后,我笑着对儿子说:“儿子,我只听说过有青春期,哪有青春叛逆期呢?”正在我对如何教育青春期的孩子感到茫然时,延安初中举办了这个讲座,真的非常感谢学校。名校就是名校,她不仅能让孩子快乐学习、健康全面发展,关键是她能准确把握孩子的思想脉搏,家校联合,给孩子以适时疏导和教育。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耳濡目染了中国大学校园的本科生研究生林林总总的学习面貌和思想状态后,我更能体会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也更能理解延安初中举办此次讲座的良苦用心和必要性。
其次,这次讲座让我对孩子的一些行为更加理解从而对孩子也更加包容。黄女士首先采用互动的方式给我们介绍了青少年的变化与发展,家长们频频举手或点头称道,我更理解了现在孩子的一些行为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消除了自己原有的担心与焦虑,从而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并及时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最后,这次讲座对我自己也是很大的提升。黄女士就自己的育儿体会,对于“过于自信且有点自负的孩子”的产生原因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对我启发很大。“天才是放对位置的人”说的多好啊!有的家长不顾孩子本身的喜好和感受而逼着孩子去学各种乐器、参加各种培训班。这样孩子短期内可能会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最终的结果大多也是可怕的,也许这也是中国学生为什么进了大学之后就迷失了方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吧。我有一个朋友的女儿自幼学钢琴,孩子弹的不到位就用尺子打孩子的手,结果孩子对钢琴很抵触;而我们学校一个钢琴专业的外国大学生来中国进行短时间访问时仍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琴房练琴,并且还积极观看在上海举办的音乐会的演出!与他交流之后得知,这些都是他自愿的!如果家长能针对孩子本身的特点并给其提供适当的条件和教育,将“要孩子学”变成“孩子要学”,那么,或许中国的“天才”会多一些吧!
总之,这次讲座让我受益匪浅,真希望延安初中今后能多多举办此类有针对性的教育专题讲座或活动,多多提供家长与学校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家校联动,共同为培养健康优秀的祖国未来而努力。
青春期讲座的心得体会 篇3
青春期是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方面从未成熟到成熟,从未定型到定型的急剧变化的时期,是人生中质的转变期,是脱离了儿童时代认识方式,创造新的自我观念,从心理上重建人生的时期。如何培养青年健康的心理呢?
(一)正确的自我观念。正确的自我观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他的行为举止才能得体,学习和工作才能适应,才能努力地发展自己,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如果自我观念不正确,他可能自视甚高,自以为了不起,去做力不能及的工作,他也可能自觉羞惭,不肯以本来的面目表现自己,以致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不能心地坦然;
(二)适度的抱负水平。要了解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哪些是环境所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其变化趋势如何等。要善于将个人的优、缺点与环境的利弊四个因素综合起来分析,扬长避短,挖掘环境的`有利因素,发挥个人的优势,一方面与命运搏斗,改造客观,一方面调整主观,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平,以免做出招致挫折的事;
(三)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与人相处时,其肯定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友爱等)总多于否定的态度(如憎恶、怀疑、恐惧等),对其所归属的集体,有一种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情感,总乐于牺牲个人的欲念去谋取集体的幸福; (四)个人与社会的协调一致。自己的需要、愿望与社会的要求与他人的幸福发生冲突时,要放弃和修改自己的行动计划,以谋求与社会的协调一致; (五)把心灵中的积郁倾吐出来。思想和情绪上的矛盾长期郁闷在心中,会影响脑功能,造成心理失常。思维情绪上的问题只有将它倾吐出来,心情才会感到舒畅,并能起到一定的安定作用。
青春期讲座的心得体会 篇4
在这次女生心理讲座中,我受益匪浅,明白了许多女生在青春期中所遇到的种种困惑,和关于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学校为了让我们这些正处青春期的女生能够更好的成长,特地请来了妇幼保健院相关医生来给我们解答疑问,专家告诉我们青春期女生的一些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如果我们能在青春期好好对待自己,则会平安地度过,有惊无险,而如果我们不能控制住诱惑,则会十分危险。医生告诉我们身为青春期的女生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与异性有过多过于亲密的`接触,最后专家还举了许多真实的有关女生没有保护好自己而被糟蹋的例子,这着实敲响了我们心中的警钟。
这次女生心理讨论,让我们能更好地适应它并快乐地度过。
青春期讲座的心得体会 篇5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父母的教导帮助下,孩子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其实家长不仅是教会孩子走路的人,还应该是陪伴着孩子学会奔跑的人。许多家长很重视幼儿时期的教育,但是却忽略了青春期的教育——然而这个时间段,正是孩子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候。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感受到他并不是孤独的,我们一直都陪在他的身边。
青春是人的一生中最珍贵的礼物,它意味着朝气蓬勃的活力和不可限量的未来。可是青春期的孩子也是最脆弱的孩子,在从儿童转变为少年、青年的路上,他们总是慌乱、迷茫和不知所措。青春期的孩子是一只乘风而上却摇摆不定的风筝,作为家长,就要紧紧攥着手中的线,给他们最温暖有力的依靠,陪伴是最好的。
青春期孩子需要的陪伴,不再是时时刻刻和父母黏在一起,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带着尊重的、心灵上的陪伴。他们开始渴望挣脱内心的牢笼,追求独立和得到认可。首先要给孩子足够的选择空间和权利,让他们自主权衡,并且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同时也要告知孩子,无论发生什么事情,父母都会伴随左右,给予坚强的力量。其次要主动了解孩子,了解青少年的思想状态。代沟就是在“你不说,我不懂”的情况下产生的,正如艾默生所言:“人们不去修桥,反而筑墙将自己围起来。”青少年需要尊重和理解,如果你愿意放下家长骄傲的架子去聆听,他们会给你一切走进内心世界的机会。
每个家长都有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有成百上千种,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青春期讲座的心得体会 篇6
这是一节让我们家长受益匪浅的教育课,使我深有感触,让我增长了对孩子教育的认识,学到了许多孩子的教育方法。听完老师的讲座,得知在孩子教育的问题是存在着许多误区,错误的管理方式也存在着。之前我只要求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不用做其他的事情就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和生活上的适应能力,只要孩子好好学习,考出好成绩就行,这是我以前对孩子的要求。但是通过这次看老师的讲座后,我才知道我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是不对的。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方法,对一切事物有很好的看法及想法,现在的孩子跟家长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思想也不一样,甚至在沟通上存在着分歧,作为家长,应该多与孩子友好的沟通,多关心爱护孩子,而不是去打骂孩子。打骂只能让孩子的心理上会留下阴影。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心理太强烈。我们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要信任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力。
平时我们要与孩子多沟通,人孩子说出自己的心理话,鼓励他们树立信心,,与孩子搞好关系,可以来个互相诉说,互相解决问题的机会。简单粗暴的方法是行不通的,我们做家长的要学会尊重孩子,不对孩子进行指着,不乱批评,要对孩子多一些赞赏。多夸孩子的有点,适当提出孩子的缺点。要让孩子在快乐中改正错误,吸取教训,多一些精神上的安慰,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态,每天让孩子高高兴兴的上学,高高兴兴的回家。
每个家长都会对孩子的教育有个深刻的认识,最大的认知句、就是多陪伴孩子,多于孩子沟通,多给予孩子精神上的安慰,关怀和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