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优秀报告 > 正文

教育专题报告

2025/04/13优秀报告

倚栏轩整理的教育专题报告(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育专题报告 篇1

一个星期五下午放学后,我班有一个叫小环的学生,跟邻班同学小飞打了架。两个班班主任仔细了解了事情始末后,耐心给俩孩子讲团结友爱的道理,终于使他们认识了各自的错误,分别写下保证书,并在老师的面前握手言和。我们俩班主任都舒了口气:为两个孩子的勇于认错感到欣慰,可以安心度周末了。

星期一下午,小环的父母来到我班教室门口,激动地说:“昨天,邻班小飞叫了一帮校外人员殴打了我儿子,打得大腿根肿起,贴着膏药呢!气死了!现在的学校教育真有问题!”原来,上周五俩孩子在老师面前握手言和后,小环又叫了他的几个所谓的朋友打了小飞,又吓唬小飞,说还要找人打他。小飞也赶紧叫上一帮校外人员殴打小环,好像还打伤了。

我赶紧联系小飞班主任,又联系到小飞家长,希望双方家长协助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毕竟俩孩子都有错。但小环家长同时带来小环叔叔、表哥等多人,人多势众,只要为小环被打伤讨回公道:“无论如何,打伤人就是不对,要赔偿!”

又过了几天,小环借口同学看见他撒尿而殴打同学。我了解后,一边苦口婆心对他进行帮助教育,使他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一边通知了双方家长到学校沟通并共同引导孩子。谁知,小环妈妈又带了小环的表哥,还有另外的一青年来到学校。一见到她儿子就生气地说:“我不相信,经过上次教训,我儿子会无故打人。”果然,小环一经提醒,马上哭起来,说:“是他先打我的,老师不让我说话,还冤枉我!”好在,我们又找来其他同学作证,小环才很不服气地低下了头……

我请小环家长就孩子爱动手打人的坏习惯协助学校共同教育孩子,小环妈妈表示同意,但她带来的人还是愤愤不平。也许你会说,这只是个案,但是,毋庸讳言,奋战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着问题,我试着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低,思想认识有偏差

山西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马荣红在接受《小学生心理成长导刊》执行主编采访时说:“父母的学习问题是个大问题。父母加强学习、更新知识观念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和效果的现实需要。”

是啊,现在孩子获取信息的途径太多了,除了学校,网络、报刊杂志、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成了儿童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这些信息也不乏暴力、色情等等不健康内容。父母如果不学习,自己都没有分辨能力,如何引导孩子分辨是非呢?如何和孩子对话,沟通呢?

前几年教育专家提出一个父母要领取“上岗执照”问题,还有些地方办起了“家长学校”。我认为,多数家长在家庭教育上的问题,更多的还不仅仅是方法问题,更有思想观念问题,认识问题。比如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对待孩子与同学相处,对待孩子看课外书,甚至对待老师的批评教育等等问题,大多数家长都存在这样那样的认识偏差。所以,家长一定要多学习家庭教育的新理念,注意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另外,现在比较好的家教类书也不少,应该看看。

二、大人之间口径不一,甚至互相唱反调

有的父母双方在教育孩子时要求不一致,一个说东,一个指西,让孩子无所适从。甚至有的父母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孩子从父母身上看不到互相的尊重。我们又怎么能希冀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能学会尊重别人呢?我们也了解到有些单亲家庭的孩子,要么是被父亲、奶奶严禁与母亲见面,要么是被母亲严禁与父亲见面……我们又怎么能希冀这样的孩子学会宽容和友好呢?所以,家长真应该多多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三、溺爱孩子,单从感情出发,不能理智地教育孩子

请看这个镜头:一家老少在餐厅吃饭,父母争着把好吃的都夹到孩子碗里。爷爷夹起鸡腿刚要吃,母亲说:“都一把年纪了,怎么跟孩子抢吃的'呢!”

我们做小学教师的,常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孩子难教:“孩子比我还凶呢”;“孩子在家常常稍有不顺心就大发脾气”。拜倒在孩子脚下的父母们难道不应该反思一下:我们是否已经给孩子过多的照顾?我们是否正在培养一个个家庭的“小皇帝”?在物质丰富的年代,孩子就不需要学会关心他人,而只会接受别人的照顾吗?

四、只重视孩子的生活和安全,不重视孩子的学习和思想教育

篇头出现的小环家长,在孩子犯错时,只是想着怎么在外人面前逞威风,争好处;只知道宝贝自己的儿子,决不让自己的孩子受一点点的委屈。

这样的家长总是不管自己的孩子有错没错,先埋怨别人要紧。他们并没想到,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影响下,先学到的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以配合家长的无理取闹。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从教育家长开始,家庭教育才会事半功倍。

教育专题报告 篇2

20xx年10月15日和16日,我参加了安康市组织的魏书生教育思想专题报告会的培训,培训为期两天,在这两天中我听到了三位名师的报告,说心里话,受益匪浅。现在,我就把我在这两天中的获得的一些感受感悟写下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提到魏书生老师,我想当老师的人对这个名字都不陌生。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步伐矫健,态度温和,话语精辟,发人深省。他的整篇报道都是围绕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讲的。突然我觉得我们的先哲们真的很厉害。在中国的古老文化中,《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梁启超先生提取精华,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清华大学的校训。而这位老人是用自己一辈子的时间和实际行动来诠释这句话,真的很不容易。那么作为我们年轻的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自己的工作和自己的学生呢?

我最喜欢的应该算是陈宇老师的讲座,他把商业中的企业文化提取出适合学校的.,用在了自己的班集体。让他的班形成了一种民主,平等又不混乱的良性管理状态。不仅教会了学生怎么学习,也教会了学生怎么管理。他的这种思想,把学生不仅仅看成是学生,更是一个一个的管理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在这个班的价值。人一旦觉得自己是由价值的,那干什么都是有劲头的。这种管理思想是值得我去学习的。

最后一个上场的是李俊兴老师。他说:“优秀的教师应该让自己的实际年龄比看起来小5岁”。我觉得蛮好玩的。他说:“幸福是比较出来的”。我觉得很正确。他说:“好的老师应该是温和而坚定的”。我觉得我没有做到,这句话是最为鞭策我的。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需要说很多的话,只要他的其中一句话你听明白了,有感悟了,能鞭策自己了,那这个教师就是一个优秀的教师。这是我的理解。最后一句话总结:来了这一趟,不虚此行。

教育专题报告 篇3

在市教育局的统一组织下,日照市教育局、各区县教育局、各学校的领导、教师共800余人于20xx年3月5日来到日照市实验学校报告厅,一同参加了“新教育实验研究”专家报告会。上午,新教育实验研究院的卢志文院长作了题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及区域推进”的报告,下午由淄博市淄川区金茵小学的杨世臣校长和常丽华老师分别作了《营造书香校园塑造孩子幸福人生》、《守住自己的教室》的报告。

上午,卢院长就《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及区域推进”,先主要讲述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接着分析比较了应试教育体系下的素质教育追求、专才教育体系下的通识教育追求、阶段教育体系下的终身教育追求,最后重点讲述了新教育面临的挑战、新教育的核心追求、新教育的五大理念和六大行动以及新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误区,新教育带给我们的几点思考等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聆听卢院长的报告,让所有与会领导老师对新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入的全面的认识,对下一步如何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指明了方向。卢院长的“幸福”与“痛苦”的矩阵的生动分析,让我深刻明白让孩子快乐生活、健康成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下午,首先由淄博市临淄区金茵小学的杨世臣校长做了题为《营造香校园塑造学生的幸福人生》的专题报告。杨校长站在一个新教育实验学校管理者的角度,给我们详细介绍了开展新教育实验的管理“机智”,如何给实验教师提供更高的发展空间,如何打造名师,名师又是如何带动名校的。杨校长主要从如何树立共同的读书理念;如何优化教育环境、打造高品位的物质文化以及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等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杨校长在整个报告过程中充满了激情,慷慨激昂,幽默诙谐,赢得在场老师的阵阵掌声。

杨校长的“要求老师做到的校长首先做到”、“假期日记”以及“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女儿的书信”等等事例,都表明了杨校长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的不断提升的管理机智、他的好学善思、尤其是他的自信和乐观激昂真的很令人折服。

接着常丽华老师以实验教师的身份,讲述了自身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实验历程。常老师今天做了《守住自己的教室》的报告,整个过程朴实无华,具有诗意般的解说,优美动听的音乐,使老师们听的入迷。常老师主要将过去的五三班和现在的'“小蚂蚁班级”进行比较,展示了她逐步成熟、完美的实验历程。听了她的报告后我真的很佩服常老师,每天坚持也随笔,每天给孩子们写便条,让家长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如何度过在校的每一天,如何过着一种幸福的学习生活。让每一位家长情不自禁的参与进来,最后获得所有家长的支持。看着常老师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每一张照片,看着小蚂蚁班级每一次充满特色的活动,看着常老师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发明的”的一个个奖项……我真的能感受到常老师的幸福。好想跟常老师一样专心班级管理,专心新教育实验研究。今后我也尽量抽时间多读专业书籍,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丰富自己的视野,跟常老师一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吧!

教育专题报告 篇4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

现状之一:教子方法有失偏颇

我们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不难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其一、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

其一、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二)"顺其自然"型。这是独生子女现象出现后,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认,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赖放弃。具体表现为:其一、"代理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

其二、“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家,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述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龙"和"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症结所在。所谓的"超现实性",是指家长对待孩子"严"而出"格".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常常用邻居、同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所谓的"不一致性",是指家长教育孩子"严"不入"格".在情感上,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如"顶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为,有的家长往往放松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家长一旦醒悟,招数使尽亦束手无策。于是出现了学校里的"乖乖娃"成了家里的"小霸王"的异常现象。

现状之二:孩子的表现差强人意

现实生活中的.孩子,由于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种种令人担忧的“怪圈”。

“怪圈”之一、崇拜金钱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对金钱已越来越渴望。在学生的口袋里,或多或少装有零花钱。据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学生手中有了钱,请吃零食、赠送礼物、请打台球、玩游戏机的现象随之出现;用钱请人做作业、做清洁的现象也不是什么新闻;特别是"下暴"现象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崇拜金钱"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怪圈”之二:浪费钱物我们通过调查后发现,学生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渠道有:

(1)测验考试成绩"达标"后的"奖金";

(2)替家长买东西时剩余的"零钞碎票";

(3)家长每天给孩子的早餐费和车费;

(4)个体经营者的孩子还有"帮工钱";

(5)亲戚朋友赠送的钱物……在学生眼里,这一切全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因而浪费钱物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可以随意浪费食物,可以随心所欲地更换文具,衣服鞋帽不时髦新潮就打入"冷宫".学校门口的地摊,其热闹程度并不亚于集贸市场。学校拾到的各种衣物,极少有学生前去认领。

“怪圈”之三:流行享乐有的学生对生活十分挑剔:吃的要精细营养,穿的要新潮高档,用的要新奇漂亮。男孩玩的是四驱车、电子游戏机、变形金刚……女孩拎的是精致的小包,戴的是精巧的发卡,看的是精美的卡通书……有的学生上学、放学还要请人接送;有的学生干脆用钱雇佣"棒棒"背书包;有的学生懒得走路,打的回家让父母下楼给钱。在家里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怪圈”之四:唯我独尊有的学生在家里对父母的称谓已用"喂"来代替。不能不说他不爱自己的父母,不能不说他不尊敬自己的长辈,也许,在他(她)的心目中,或许他(她)更爱的是自己,更看重的是自己。现在的独生子女,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缺少互爱精神,对别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对损害别人的利益的事无动于衷,他们心中只有"我"的利益。

在学生中出现的种种“怪圈”,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消除“怪圈”,亟待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

二、家庭教育的对策

对策之一: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

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开放日,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育。

1、指导家长"信任孩子".孩子是新生力量,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对孩子有充分的信心。

2、指导家长"赏识孩子".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从小就处在选择之中,几乎天天都有己的选择。

孩子的兴趣就是探索世界,越是不会干的,他就越想干,会了就不干了。孩子是培养教育的对象,不把孩子当宠物,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在提高家长认识的基础上,采取同一的内容,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教育与评价。学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实践为重点,及时反馈,树立榜样,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实践,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

对策之二:重视家庭活动的开展

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教师完全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如春节期间开展"受欢迎的小客人,受称赞的小主人"实践活动;在妇女节、重阳节期间开展"妈妈好"、"祝福老人"等情感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我爱我家"的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家长以"情感"的桥梁,以"亲情"为纽带,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策之三: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

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父母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作为学校,有义务、有能力对家庭教育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们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