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老子的智慧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 篇1
也许现在读这些书的人很少是自愿的,包括我刚开始也是这样,我之所以会选择《智慧的老子》这本书,一个原因是我这个学期选修了《读老子》这门课,清风老师讲得非常好,所以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再之,《读老子》这门课只能选修半个学期,所以老师也没办法把所以的内容传授给我们,由于读了一部分,我深知老子思想的重要性,所以我毅然而然的去图书馆找了这本书,迫切地想要把老子的思想了解。
先让我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智慧的老子》一书的作者是湖北枝江张起钧,他1916年生于北平,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系。曾前往美国华盛顿、夏威夷、南伊利诺各大学讲学,是国际驰名之老子哲学专家。
老子,原名李耳字伯阳,河南周口鹿邑人,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道教的道祖,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来自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的思想从古自今都一直存在,一直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后代的影响实在深远,这是不可否认的。
老子《道德经》一书不过五千字,却涵盖了宇宙人生,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在作者的眼中,老子是智慧的,其用智慧二字足以彰显老子《道德经》之精妙绝伦。
我记忆最深的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无中生有,老子说的非常的巧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还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育有,有生于无”老子认为,天下的万事万物原来都是没有名字的,正因为没有名字,所以才出现了名字,还有,一个房子正是因为是空的,才发挥了它是一个房子的作用,才可以住人,才可以存放东西,如果它是实心的,是结实的,那根本发挥不了它的用处……这一字一句都是那么的生动,一句一解都是那么的精辟!
第二个就是老子的以柔克刚,老子说在我们的身体上,牙齿最硬,可谓“刚”而舌头则是“柔”者。但是,等人的年纪大了,牙齿都脱落了,而舌头完好,这是为什么呢?大树比小草坚强得多,但是,但台风来时,大树经常被连根拔起,而小草全然无恙;风无形无体,却能拔屋倒树;水可方可圆,可谓至“柔”却能怀山襄陵。这不是说明了刚强的未必是强,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强吗?
最后一个就是心中无岸,所到皆岸。这里的岸,本人理解为目的地。心中没有目的地,但所到的每一处地方都是目的地。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提倡要有目标。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目标就会有欲望。人在满足不了自己欲望的时候,就难免会失望,失落,给自己带来烦恼。而当人实现了自己的目标的时候,他的欲望就会得到满足吗?也许这会暂时地满足他目前的欲望。但在这之后,他会有更大的目标,更大的欲望。人的欲望是满足不了的。而《智慧的老子》所说的心中无岸,所到皆岸。在我看来,为人的目的性不要那么强,只要你带着平常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那样你获得的每一个成就,无论大小,都会给你带来快乐。这样的你在工作中也是在享受,你不必时时被目标压着。但是,生活总有那么多的无奈,以至于我们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也就迫使我们走向了极端。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运用作者在《智慧的老子》中的精辟见解来理解,都是值得我们静下心来思考的。
《道德经》一书带给我们的哲理和启发实在是太多太多,这不是我们一朝一夕就能领悟和接受的,这需要我们慢慢去品味,慢慢去体会,等我们真正领悟到了其中的奥妙,那么我觉得我们的人生也就不会有雨天了!面对错综复杂、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读读《老子》能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机会,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 篇2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语译: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驾驭天下最坚强的东西。道是无微不入的,这一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因此我才知道无为的益处。但是像这样的道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人懂得,也很少人能做到。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语译:善于做将帅的,不会显出凶猛的样子;善于作战的人,不轻易发怒;善于克制的人,不用和敌人交锋;善用人的人,反处于众人之下。这些是不和人争的德,就是利用别人能力的处下。能做到不争和处下这二者就是合“道”的极致了。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语译:天下没有一样东西比水还柔弱,但任何能够攻克坚强的东西,却都不能胜过水,世上再也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替换它,也再也没有比它力量更大的东西。世人皆知弱胜强,柔胜刚的道理,却无法付诸实行,主要的原因,乃是因为人们爱逞一时的刚强,而忽略了永久的平和。所以圣人才说:“能承受全国的侮辱,才配做社稷之主;能承受全国的灾祸,才配做天下之王。”这就是“正言若反”——合于真理的话,表面上多与俗情相反——的道理。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 篇3
读完这本书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子关于水的智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上善就是最好的,最好的处世方法就象水一样,水是怎样的呢?水善利万物,也就是水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争,争就是争利益,所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帮助别人而不要求回报。
但是老子认为这还不够。老子接下去说,处众人之所恶。有一句话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所恶的是什么呢?是低位。所以处众人之所恶讲的是要处于低位,也就是讲的是谦虚谨慎。所以你不但要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还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以为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你就趾高气扬的.了。如果能做到这些你就“几于道”。也就是获得了接近于道的处世方式了。
这上述是老子的道德经所记载的关于水的看法,老子把水比作君子,形象而突出地把水的存在升华。水是世上最温柔的事物也是世上最狂暴的事物。
水是刚强的。一滴水是无所谓的,可是由百川千湖汇聚成的大江大河就是刚强的,坚硬的,充满力量的,它能覆盖一切,能移山倒海,能波涛汹涌,能所向披靡。在田间,看那流水哗哗的流进田垄里,大大小小的土块随之被瓦解,我不知多少次被它吸引,呆呆地瞧那水流勇往直前,所向披靡。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 篇4
今天读了一本书《老子的智慧》。这本书主要向大家介绍了一些老子的哲学思想,并且通过分析这些哲学思想,给大家分享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感触很大,也有所体会:
一,无为而无不为。无论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学习当中,因为大家有共同的工作、学习目标,所以平时跟身边人往往是处于相互竞争的关系。有竞争常常就会产生矛盾,有了矛盾就会伤到感情,伤到感情就让人烦恼。这个时候,老子的智慧就有了作用。老子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就不学习不工作了,而是一种豁达的智慧,是通过避免与人冲突与争竞去为人处世,通过这种巧妙灵活的方式,不仅出色得完成了目标,而且还不产生烦恼。这样的一个道理,对我启发很大,也令我联想到平时的学习生活。在学习当中,我常常会因为同学的成绩比我好而感到烦恼,一心想着要赶超同学。可是我却没有想到提高成绩并不是要把同学当作敌人,而是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学习知识涵养,通过找到自身知识的薄弱点,弥补知识缺漏,最终成绩必然提高,而且也不会让我对同学产生仇视与敌意。相反的,当通过这样的方式而取得学业进步以后,同学们会因为我表现出的豁达与善意而对我产生钦佩之情,同学友谊也滋养与发展了。
二,审时度势,进退得当,品味舍得。这本书当中向我们说明了这样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人生常常会在福祸之间徘徊。福祸之所依,祸福之所藏。在福祸之间,常常是没有定论的。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智慧的人就懂得在发生变化的时候审时度势,越是发生变化,他们越懂得借助变化来使得自身获得有利的实惠。并且人生是没有完全成功没有失败的,当遭遇失败有所损失的实惠,也应该懂得有得必有失的道理,对于已经注定的功名得失,淡定从容。
三,时常谦卑,虚心学习。这本书当中的一个重要讲述,就是告诉我们”满则遭损,虚则受益“,这也是切实的现象。人心也如一只水桶,水桶的水满了,必然是会溢出水来,也是容易被人拿勺子舀出水去的。倘若我们懂得虚心谦卑,那么心里这个水桶,就会在适当满的时候突然一下子又变出了容量。就从原本的一只小水杯变出了一只大水桶,当大水桶也快满了的时候又变出了一口大水井,当大水井也快满了,又变出了一片大水湖,当大水湖也快满了,又变出了汪洋大海,当汪洋大海也快满了,又变出了浩瀚星河,当浩瀚星河也快满了,咱也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