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

2024/05/23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 篇1

走上三尺讲台已有五年有余,回顾往昔总觉得教学上自己风格有棱角,没有和风细雨般的课堂,也曾执着追求喧闹课堂,却忘却教学的根本是对话,心平气和的对话,一个愿意讲,一个乐意听。

读着《教师的挑战》,一个个的课例,看似平凡的每一个观点,每一句话都深深打动过,这不就是以往我所追求和谐的课堂吗?

和谐一境界(倾听)

倾听是佐藤老师的观点,在《教师的挑战》中,佐藤学给出了一个特别的答案,他认为:要构筑合作互利学习的关系,就要培养学生相互倾听的能力,这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认真倾听每一位儿童的心声。在我看来这其中的倾听包含很多的耐心和技巧。书中的山崎老师、涩谷老师和胜沼老师,虽然都是普通教师,但在佐藤学看来,他们都是儿童心声的倾听者。但如果细细品味佐藤老师在最后的评价中不难发现:这些老师的教学活动都是以“倾听”“串联”“反刍”为中心展开的。老师需要细致地注意每一个人的态度,耐心的等,等待学生那些“奇趣”的发言,而不是“好”的发言。

我看到这些语言的时候,反复看了几遍。例如:一个人初看都明白“倾听”的意义,但实施却有些迷茫,而后边的“相互倾听关系”的三条建议,告诉了我平时在我的教学中有哪些已经做到了对孩子的倾听,往哪些方向努力是正确的。特别是课堂中孩子的发言,善于倾听的老师会通过发言了解学生内在品性和发言的关联,这个发言是由那一句发言触发的?这个发言同已知的学习内容有什么关联?这就是

佐藤学所说的“串联”, 那么师生,生生之间的倾听与合作关系就会水到渠成。珍视每一个儿童的发言,师生之间的信赖随机产生,此时老师也要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让合作学习和倾听相辅相成。

“反刍”=”我不懂”这段文字有些不懂,还没有真正的领悟这里面的含义。

如水二境界(尊重与信赖)

“水“能滋润万物,润泽教育的核心理念即让学生润性泽心。佐藤学提倡的是一种宁静、润泽的课堂氛围,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不恐惧、不紧张的心态是他们安心学习的前提。这正好符合我们目前课堂所追求的---尊重与信赖。

藤田老师历经8个月的课堂转变,摒弃齐声朗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来朗读,他们在喜欢的段落旁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读完课文他们互相讨论着,自自然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快要下课了,他们仍然意犹未尽,想要继续讨论。佐藤学认为,滨野老师良好的教学效果来自于他对每一位儿童的尊重。能够给学生一个轻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学生自由自在地以轻轻的声音,按照自己的步调学习、讨论。但事实上,人们往往只会对那些“有能力”的学生产生尊重和信任,却很难去尊重那些“不能”的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

细节决定一切,书读了一大半,书中佐藤学几十年如一日地关心发生在教室里的课堂,他用自己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着课堂上每一处细节,在《教师的挑战》的后记中,他说: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有意无意地漠视教室中的“小事”,但教育改革不正是由“小事”

积累起来的吗?“小事”不正是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吗?我理解的小事等同于细节。例如:害怕数学连书都不翻的芳树,总是闭着嘴,躲开他人视线的良子,今天穿着绣着小花的裤子来上学了。

这里的每一件小事都支持和促进着每一个孩子学习,对教师来说这比“大规模”改革重要得多。他所追求的是每个孩子的点滴成长。这些在别人看来似乎不值一提,在他看来却弥足珍贵。佐藤学在书中介绍的教师是在任何学校都可以遇到的寻常教师。每一位普通教师的小小挑战与教室中的孩子们才是开拓未来的教育改革者。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 篇2

捧着佐藤学教授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细细读来,他用精妙的笔触把我们带到一个又一个课堂上,让我们在“教学事件”中去观察、去体会、去发现、去回味。看到了一个教育学者对教师、对学生深沉而理智的关切。让我对我们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有了新的了解,那就是为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同时也让我明白,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

一、倾听儿童的发言

这里的“倾听”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是在娴雅的关系之中相互倾听彼此心声,每一个人的细腻思考得到细致的交流。能够紧扣当今教师心弦的教学绝不同于以往那种受到喝彩的、热热闹闹的、华而不实的教学,而是借助纤细的交响展开的、静悄悄的、返璞归真的教学。

书中佐藤学教授给我们列举了静冈县富士市广见小学的八木静代老师在三年中课堂的变化,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第二次执教五年级的社会课《汽车工业》中有两处令人惊叹:第一,在课堂的前方,实物的汽车零部件被拆卸下来展示。儿童们分组设立汽车公司,参考实物的零部件用纸箱板来制作汽车。从零部件的生产到下订单模拟汽车装备的整个工程。第二,八木老师同儿童的关系是应答性的,基于课堂中的倾听关系而形成了对话性的沟通。八木老师的应对策略是:不折不扣地接纳儿童的发言,这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反思我们自己的教学课堂,有多少老师能做到不折不扣的接纳儿童的发言。我们往往会为了追赶教学进度或者儿童的发言脱离了我们的预设就会被毫不留情的打断,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合作学习大部分都只是流于形式,趋于表面。正如书中所述:建立合作学习关系的教师,其活动核心应该是真心接纳的“倾听”。 “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信任和倾听形成了润泽、融合而安全的言说环境,也在无意之中培养了学生之间的互相信赖和倾听关系。”教师倾听并接纳学生的所有发言,不管是好与坏,用心接纳学生,润泽学生心灵,也润泽了课堂,用尊重学生获得学生的尊重,也引发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从而形成相互倾听的关系。

二、关注课堂中的“小事”

作为东京大学的一位教授,佐藤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虽然是个教育学者,但他似乎并不把高深理论作为自己的研究重心,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关心发生在教室里的“小事”。跑学校、进课堂成了他最大的爱好。这样的大学教授似乎让人不可理解,但他对此有自己的主张。在《教师的挑战》的后记中,他说: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有意无意地漠视教室中的“小事”,但教育改革不正是由“小事”积累起来的吗?“小事”不正是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吗?

害怕数学连书都不翻的芳树,今天在敏子和秀树的合作学习中虽然偶有失误,但毕竟开始做练习题了。总是闭着嘴,躲开他人视线的良子,今天穿着绣着小花的裤子来上学了。这里的每一件小事都支持和促进着每一个孩子学习,对教师来说这比“大规模”改革重要得多。他所追求的是每个孩子的点滴成长。这些在别人看来似乎不值一提,在他看来却弥足珍贵。佐藤学在书中介绍的教师是在任何学校都可以遇到的寻常教师。每一位普通教师的小小挑战与教室中的孩子们才是开拓未来的.教育改革者。

三、尊重与信赖

佐藤学提倡的是一种宁静、润泽的课堂氛围,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不恐惧、不紧张的心态是他们安心学习的前提。滨野老师的课堂正是这样。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来朗读,他们在喜欢的段落旁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读完课文他们互相讨论着,自自然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快要下课了,他们仍然意犹未尽,想要继续讨论。佐藤学认为,滨野老师良好的教学效果来自于他对每一位儿童的尊重。滨野老师能够接纳每个学生的想法,他不仅仅拘泥于“好的发言”,而且对所有人的发言都寄予期待,在他看来“任何人的发言都是精彩的”,这使学生们能够自由地思考、轻松地交流,从而使整个课堂更加丰富而深入。

但事实上,人们往往只会对那些“有能力”的学生产生尊重和信任,却很难去尊重那些“不能”的学生。只有摘下“能”与“不能”的有色眼镜,才能看到每个人挑战固有学习水平的情景,才能看到他们个性化的创造。

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教育的门,在那里可以找到与我们共同成长的朋友,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空间,但我们对学生的爱与执著是共通的。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是对于每一位教师的挑战,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 篇3

寒假期间,我细细拜读了《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这本书是由日本著名的教育学博士佐藤学教授撰写的。书中记录了作者所观察、记录的教师们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实践的挑战,提示了创造“学习共同体”教学的要点。读了这本书,我更加明确了我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思想。

首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和过程。同样问题,由教师提还是由学生自己提?绝不一样,往往是学生提比教师提效果好。其次让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关键还在于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教师适时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

学生为主体,不是不要老师的“主导”作用。一般说来,教师的认识先于学生、高于学生。而学生心理特点又不同成人,加上本身知识有限,自学是有困难的。因此,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教和学是矛盾关系。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要为学生服务。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首先做到尊重学生。教师要放下“师”架子,视已为普通一员置身于“主体”之中。教师还要具有科学的态度,从实际出发,按着学生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教师还要照顾好后进生,课堂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其次做到多向交流。教学中要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结构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讲教师听和学生之间交流的三向结构;再次做到环境宽松。教师在课堂上要交换角色,使学生产生平和心理,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最佳氛围。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 篇4

走上三尺讲台已有五年有余,回顾往昔总觉得教学上自己风格有棱角,没有和风细雨般的课堂,也曾执着追求喧闹课堂,却忘却教学的根本是对话,心平气和的对话,一个愿意讲,一个乐意听。

读着《教师的挑战》,一个个的课例,看似平凡的每一个观点,每一句话都深深打动过,这不就是以往我所追求和谐的课堂吗?

和谐一境界(倾听)

倾听是佐藤老师的观点,在《教师的挑战》中,佐藤学给出了一个特别的答案,他认为:要构筑合作互利学习的关系,就要培养学生相互倾听的能力,这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认真倾听每一位儿童的心声。在我看来这其中的倾听包含很多的耐心和技巧。书中的山崎老师、涩谷老师和胜沼老师,虽然都是普通教师,但在佐藤学看来,他们都是儿童心声的倾听者。但如果细细品味佐藤老师在最后的评价中不难发现:这些老师的教学活动都是以“倾听”“串联”“反刍”为中心展开的。老师需要细致地注意每一个人的态度,耐心的等,等待学生那些“奇趣”的发言,而不是“好”的发言。

我看到这些语言的时候,反复看了几遍。例如:一个人初看都明白“倾听”的意义,但实施却有些迷茫,而后边的“相互倾听关系”的三条建议,告诉了我平时在我的教学中有哪些已经做到了对孩子的倾听,往哪些方向努力是正确的。特别是课堂中孩子的发言,善于倾听的老师会通过发言了解学生内在品性和发言的关联,这个发言是由那一句发言触发的?这个发言同已知的.学习内容有什么关联?这就是

佐藤学所说的“串联”, 那么师生,生生之间的倾听与合作关系就会水到渠成。珍视每一个儿童的发言,师生之间的信赖随机产生,此时老师也要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让合作学习和倾听相辅相成。

“反刍”=”我不懂”这段文字有些不懂,还没有真正的领悟这里面的含义。

如水二境界(尊重与信赖)

“水“能滋润万物,润泽教育的核心理念即让学生润性泽心。佐藤学提倡的是一种宁静、润泽的课堂氛围,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不恐惧、不紧张的心态是他们安心学习的前提。这正好符合我们目前课堂所追求的---尊重与信赖。

藤田老师历经8个月的课堂转变,摒弃齐声朗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来朗读,他们在喜欢的段落旁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读完课文他们互相讨论着,自自然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快要下课了,他们仍然意犹未尽,想要继续讨论。佐藤学认为,滨野老师良好的教学效果来自于他对每一位儿童的尊重。能够给学生一个轻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学生自由自在地以轻轻的声音,按照自己的步调学习、讨论。但事实上,人们往往只会对那些“有能力”的学生产生尊重和信任,却很难去尊重那些“不能”的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

细节决定一切,书读了一大半,书中佐藤学几十年如一日地关心发生在教室里的课堂,他用自己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着课堂上每一处细节,在《教师的挑战》的后记中,他说: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有意无意地漠视教室中的“小事”,但教育改革不正是由“小事”

积累起来的吗?“小事”不正是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吗?我理解的小事等同于细节。例如:害怕数学连书都不翻的芳树,总是闭着嘴,躲开他人视线的良子,今天穿着绣着小花的裤子来上学了。

这里的每一件小事都支持和促进着每一个孩子学习,对教师来说这比“大规模”改革重要得多。他所追求的是每个孩子的点滴成长。这些在别人看来似乎不值一提,在他看来却弥足珍贵。佐藤学在书中介绍的教师是在任何学校都可以遇到的寻常教师。每一位普通教师的小小挑战与教室中的孩子们才是开拓未来的教育改革者。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 篇5

假期我仔细阅读了《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这本书。作为一名新教师,我真的收获很多。作为一个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日本的基础教育跟中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课堂以听为主,缺乏讨论;考试第一,讲究“学而优则仕”;学生有好的成绩,却不一定有好的兴趣。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对教育进行了反思,并开始了“宁静的课堂革命”,使日本的教育大大改观,现在的学校也同西方发达国家一样有着宽松的课堂纪律,自由的教育气氛,让学生找到了学习乐趣。

这本书最大的优势就是提供了很多优秀课样例供我们分析学习,我们可以结合理论充分体会到先进教学模式课堂是如何实施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而这本书正巧对我今后的教学起到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宁静的课堂革命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各自呆坐的学习转向活动性的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了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学生4、5人围在一个书桌上,小组合作探讨学习;在教学的方式上表现为从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教师渐渐变为课堂学习的设计者或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教学内容方面教科书只是配角,学生以有探究价值的课题为中心,借助大量的资料和多彩的活动追求高品质的学习。

书中说到合作性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倾听。作为学生,要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以及老师的引导,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要勇敢地提出来,同学们合作学习解决问题。作为老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要不折不扣地接纳,胸有成竹的应对,绝对不可以忽视孩子们提出的任何一个细小问题。在倾听的同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运用适当的连接语或引导语使偏离书本的学生回到正题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提问以及想法犹如一个个音符,而老师要做的事把这些音符集中到一起,形成交响乐似的课堂。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回答,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实际教学中这一点我做的不理想,有些学生在别人回答问题时不尊重他人,乱说话,乱发言,这就是平时老师忽视了细节。读了这本书我深刻的懂得了一些小方法。

先进的教学理念也强调了教室的布置。要用学生的作品装饰教室来营造出家的氛围。学校以后的发展趋势一定是小班教学,传统的`成排成列的桌椅摆放形式将被分小组排座方式替代,因为这样的座位便于小组探究学习。为了使小组探究达到更好的效果,学生分组也是要考虑文化和能力差距。我们班的人数较多,分组相对就会麻烦一点,通过学习我计划把合理的分组式学习放在下学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国外先进的理念有了进一步了解,我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班级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借鉴。我也深深的认识到教师内心的宁静是源于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烂熟于心,才会张弛有度地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的宁静是源于具有个性的发展和思考,才会诚实地去想问题、说想法。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 篇6

走上三尺讲台已有五年有余,回顾往昔总觉得教学上自己风格有棱角,没有和风细雨般的课堂,也曾执着追求喧闹课堂,却忘却教学的根本是对话,心平气和的对话,一个愿意讲,一个乐意听。

读着《教师的挑战》,一个个的课例,看似平凡的每一个观点,每一句话都深深打动过,这不就是以往我所追求和谐的课堂吗?

和谐一境界(倾听)

倾听是佐藤老师的观点,在《教师的挑战》中,佐藤学给出了一个特别的答案,他认为:要构筑合作互利学习的关系,就要培养学生相互倾听的能力,这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认真倾听每一位儿童的心声。在我看来这其中的倾听包含很多的耐心和技巧。书中的山崎老师、涩谷老师和胜沼老师,虽然都是普通教师,但在佐藤学看来,他们都是儿童心声的倾听者。但如果细细品味佐藤老师在最后的评价中不难发现:这些老师的教学活动都是以“倾听”“串联”“反刍”为中心展开的。老师需要细致地注意每一个人的态度,耐心的等,等待学生那些“奇趣”的发言,而不是“好”的发言。

我看到这些语言的时候,反复看了几遍。例如:一个人初看都明白“倾听”的意义,但实施却有些迷茫,而后边的“相互倾听关系”的三条建议,告诉了我平时在我的教学中有哪些已经做到了对孩子的倾听,往哪些方向努力是正确的。特别是课堂中孩子的发言,善于倾听的老师会通过发言了解学生内在品性和发言的关联,这个发言是由那一句发言触发的?这个发言同已知的学习内容有什么关联?这就是

佐藤学所说的“串联”, 那么师生,生生之间的倾听与合作关系就会水到渠成。珍视每一个儿童的发言,师生之间的信赖随机产生,此时老师也要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让合作学习和倾听相辅相成。

“反刍”=”我不懂”这段文字有些不懂,还没有真正的领悟这里面的含义。

如水二境界(尊重与信赖)

“水“能滋润万物,润泽教育的核心理念即让学生润性泽心。佐藤学提倡的是一种宁静、润泽的课堂氛围,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不恐惧、不紧张的心态是他们安心学习的前提。这正好符合我们目前课堂所追求的---尊重与信赖。

藤田老师历经8个月的课堂转变,摒弃齐声朗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来朗读,他们在喜欢的段落旁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读完课文他们互相讨论着,自自然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快要下课了,他们仍然意犹未尽,想要继续讨论。佐藤学认为,滨野老师良好的教学效果来自于他对每一位儿童的尊重。能够给学生一个轻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学生自由自在地以轻轻的声音,按照自己的步调学习、讨论。但事实上,人们往往只会对那些“有能力”的学生产生尊重和信任,却很难去尊重那些“不能”的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

细节决定一切,书读了一大半,书中佐藤学几十年如一日地关心发生在教室里的课堂,他用自己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着课堂上每一处细节,在《教师的挑战》的后记中,他说: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有意无意地漠视教室中的“小事”,但教育改革不正是由“小事”

积累起来的吗?“小事”不正是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吗?我理解的小事等同于细节。例如:害怕数学连书都不翻的芳树,总是闭着嘴,躲开他人视线的良子,今天穿着绣着小花的裤子来上学了。

这里的每一件小事都支持和促进着每一个孩子学习,对教师来说这比“大规模”改革重要得多。他所追求的是每个孩子的点滴成长。这些在别人看来似乎不值一提,在他看来却弥足珍贵。佐藤学在书中介绍的教师是在任何学校都可以遇到的寻常教师。每一位普通教师的小小挑战与教室中的孩子们才是开拓未来的教育改革者。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 篇7

最近,我品读了佐藤学先生著作的《教师的挑战》一书,作为教育工作者,阅读此书,找到了灵魂中的一种共振。书中的文字和表达的意向正如书名一样,21世纪教育工作者的挑战是什么,如何去提供符合21世纪的优质教育。

一、“大”与“小”的结合

书中举例了多个国家不同教育方法,有欧洲的小班教学,20名儿童分成4、5人一组,合作学习;有日本山崎老师的指导课,让学生自我学习,畅所欲言。这是让我很羡慕的,我国的国情造成了大班教育,但是我们是否也能在大班统一教育的前提上,吸收外国优秀经验,给与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思考,自由表达。我的浅薄的意见是,在上够一定的大课后,抽出一节课的时间提出一个主题,让学生组队,共同合作,充分交流,然后以小组的形成共同意见,再以小组为单位做出表达。此种做法很考验老师的选题能力,能否将此次合作课与书本、与教学进度、与可实行条件相结合。同时也要让老师改变思维,从一个单一的知识提供者,变成主题课堂的组织者,启迪者并做最后的总结者。或者,利用校本课程,或增加相似活动时间,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对于不同学习方式的积极性,做到大课堂为主,小课堂为辅,共同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

二、和学生心与心的沟通

老师作为人类的园丁,在世界上都是做的一样的事情,教育知识,塑造人格。我很感动的是,佐藤教授,最为名牌大学教授,却几十年如一日的关心最小的事情,每个孩子的点点滴滴“小事”。无论是孩子今天失误或犯错了,还是孩子学习或开始某项活动了,他都记在心中,并一点一点的引导孩子,充分理解孩子的内心,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同样的,作为初中老师,我们不能大而化之的去教育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学习方式,我们要善于去观察学生,从一个个小事后看到学生的内在的动因,并与学生充分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所想。特别是最近的大学生作弊跳楼事件,让我感触颇深,当然老师是没有责任的,但是我在思考,如果有人了解这个学生,或者在现场能安抚这个学生,是不是能探知他内心中恐惧的事情,能比活着更严重,从而挽救一条生命。

老师不仅仅是讲述者,也是倾听者和反馈者。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处在多愁善感和躁动的时期,此时除了家庭之外的学校,就有了很大的引领作用。本书中不断提出倾听—串联—反馈,这三个步骤,是老师与学生的内心与羁绊不断加深的过程,也许这种潜移默化的沟通和微不足道的交心,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中,给予了他们正确的路标。

教育,是人类美好一面的展示,对下一代的培养是无私且伟大的,是对人类整个群体的延续。所以,优质的教育能更大化的促进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前行。之上的感悟都是我的浅显的思考,希望我们教育工作者能让孩子们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因为主动学习的效率是被动学习的十倍。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人的被动教育已经无法适应信息的传播速度,需要广大的学生自发的去主动学习,不断学习,才能在这个日异月殊的时代掌握主动权。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 篇8

最近,我在读由钟启泉教授翻译的日本佐藤学教授的专著《教师的挑战》一书, 在实施生本理念的时期读这本书,感觉到日本教学改革在教育哲学的认识上更为深刻: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我们的课堂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

读着以上这段话,似乎已经感觉到了中国教育孜孜以求的所谓“公平”与“质量”,不仅仅是通过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来实现,更重要的应该是致力于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确保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前者是一种认为的假设,后者才是真正的可能。

因此,追求教育的公平与质量,并不是什么难以办到的事情,完全可以从身边的日常行为开始。

1、教学的基点是尊重和信赖每一个儿童。我们要尊重和接纳儿童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在这一点上,我们常常是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做到很难。随着中国班学额的暴涨,50个学生基础不一,个性不同,要关照到每一个儿童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很羡慕日本的班级,学校规模不大,20多个孩子以U型排列围聚来老师身边,这样的教学真是别样的风景。中国教室里的学生多,怎么办?我个人以为不是放弃合作学习,而是更有同伴相互学习的必要,只要我们平时训练好小组合作的常规,不是没有这种可能?广西教育已经提供了这样一个成功的样板。

2、从相互的倾听走向合作的交响。在佐藤学教授的这本书里,在不断地重复着三个关键词:倾听——串联——反刍。实际上这三个词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从倾听开始,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从儿童的经验出发,教师的作用就是不断地调适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水平,要求迅速作出反应,或比较或争论或整合或提升,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最后一个环节的反刍,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学习的自我建构,它的意义在于把知识纳入个人的经验系统。由此我想到了一个时尚的词——给力,课堂要给力,给学生发展智慧的力量,让课堂上的每一次相遇,都能努力变成向难度挑战的过程,成为学生智力生活中最美妙的交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交响”,那就是思维的碰撞与交锋,只可惜,在我们的脑子里,往往考虑的是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是什么,要教哪些知识,而常常忽略了活生生的儿童,忽略了儿童与身俱来的探索欲望和学习能力。

课堂有时看上去像大海一样沉默,但在海底却正在发生着剧烈的运动,而这种力量恰恰是难以抗拒不可估量的。

或许,我们的课堂教学风格正在发生着静悄悄地变革。

哲学上讲: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就是正确的认识,如果落后于当时的实际,条件成熟了还不去做某种事,一般叫右倾保守主义。细细品读《教师的挑战》一书,联想起自己平时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我不由地进行了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右倾了,保守了。

就像一个溺爱孩子的母亲,课堂上,我们什么都要详细讲解,讲得明确而又实在,以至于学生的.思维空间都被教师的指导所填满,学生的灵气都被教师的才气所抑制了,最终,封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勤教师教出了笨学生。”

其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教学的一切目的归根究底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作为老师,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尽最大所能去挖掘学生的潜能,变被动为主动,让主动引领学生的一切学。因为主动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习效率。

研究表明,主动学习的效率是被动学习的四倍到十倍以上,这是因为对于主动学习者而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他总是处于亢奋的状态,因而胆大心细,注意搜寻和分析信息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遇到困难时,他会调动全身的细胞来寻求突破的契机。

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时,我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教学时不管我如何设计,如何启发,从小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们就是无法真正体悟到二小的勇敢,故事的感人。于是在另一班我换了种教法,放手让学生读课文,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静静地欣赏同名歌曲,结果一曲方罢,很多同学已是泪花闪闪,问及此刻的感受,孩子们都说感动得只想哭,这时,我顺势让学生结合课文来说说感动的原因,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纷纷跳入了我事先预设好的陷阱。整节课没有了我的滔滔不绝,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如林的小手,发光的小脸,教学效果出奇的好。

这些都向我们明确了一点,教学时,我们有必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天分,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或思考能感知的内容和理解的问题,教师退而不讲;只在在学生困惑、难于理解的地方,四两拨千斤地进行适当梳理、补充。课堂上,去除多余的讲解,多余的提问,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实实在在帮助学生掌握解决矛盾的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掌握由“学会”走入“会学”的必然王国。

相信学生的潜能,不仅仅是表现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体现在当学生学习陷入短路时,教师要学会期待。

期待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宽容,可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并且带来课堂教学的生动和有趣。课堂上,学生精彩的表现与教师热切的期待是密不可分的,期待是过程,精彩是结果。

课堂上,我们有时总是追求表面的流畅,当提出问题后,从内心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出错、不出错,最好能直奔主题节省时间。遇到有人来听课,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回答不上来或有困难时,我们就不那么沉稳了,显得有些急躁,不愿意等待,或催促,或换人回答,还有甚者自问自答,学生哪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呢?精彩也就无处可现。

我们看到一些课堂实录中,那些大师们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那么的气定神闲。课堂上说的每句话,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寓意无穷,没有一句是赘言,即使学生的理解与老师有了本质上的区别,老师也能循循善诱,顾左右而不言他,最终达到异曲同工之美妙境界。

每个学生就是一座宝藏,那里有源源不断的能量等着你去挖。相信你的学生,你会发现教育的确是件痛并快乐的事情。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 篇9

最近,我在读由钟启泉教授翻译的日本佐藤学教授的专著《教师的挑战》一书, 在实施生本理念的时期读这本书,感觉到日本教学改革在教育哲学的认识上更为深刻: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我们的课堂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

读着以上这段话,似乎已经感觉到了中国教育孜孜以求的所谓“公平”与“质量”,不仅仅是通过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来实现,更重要的应该是致力于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确保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前者是一种认为的假设,后者才是真正的可能。

因此,追求教育的公平与质量,并不是什么难以办到的事情,完全可以从身边的日常行为开始。

1、教学的基点是尊重和信赖每一个儿童。我们要尊重和接纳儿童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在这一点上,我们常常是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做到很难。随着中国班学额的暴涨,50个学生基础不一,个性不同,要关照到每一个儿童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很羡慕日本的班级,学校规模不大,20多个孩子以U型排列围聚来老师身边,这样的教学真是别样的风景。中国教室里的学生多,怎么办?我个人以为不是放弃合作学习,而是更有同伴相互学习的必要,只要我们平时训练好小组合作的常规,不是没有这种可能?广西教育已经提供了这样一个成功的样板。

2、从相互的倾听走向合作的交响。在佐藤学教授的这本书里,在不断地重复着三个关键词:倾听——串联——反刍。实际上这三个词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从倾听开始,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从儿童的经验出发,教师的作用就是不断地调适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水平,要求迅速作出反应,或比较或争论或整合或提升,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最后一个环节的反刍,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学习的自我建构,它的`意义在于把知识纳入个人的经验系统。由此我想到了一个时尚的词——给力,课堂要给力,给学生发展智慧的力量,让课堂上的每一次相遇,都能努力变成向难度挑战的过程,成为学生智力生活中最美妙的交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交响”,那就是思维的碰撞与交锋,只可惜,在我们的脑子里,往往考虑的是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是什么,要教哪些知识,而常常忽略了活生生的儿童,忽略了儿童与身俱来的探索欲望和学习能力。

课堂有时看上去像大海一样沉默,但在海底却正在发生着剧烈的运动,而这种力量恰恰是难以抗拒不可估量的。

或许,我们的课堂教学风格正在发生着静悄悄地变革。

哲学上讲: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就是正确的认识,如果落后于当时的实际,条件成熟了还不去做某种事,一般叫右倾保守主义。细细品读《教师的挑战》一书,联想起自己平时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我不由地进行了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右倾了,保守了。

就像一个溺爱孩子的母亲,课堂上,我们什么都要详细讲解,讲得明确而又实在,以至于学生的思维空间都被教师的指导所填满,学生的灵气都被教师的才气所抑制了,最终,封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勤教师教出了笨学生。”

其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教学的一切目的归根究底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作为老师,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尽最大所能去挖掘学生的潜能,变被动为主动,让主动引领学生的一切学。因为主动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习效率。

研究表明,主动学习的效率是被动学习的四倍到十倍以上,这是因为对于主动学习者而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他总是处于亢奋的状态,因而胆大心细,注意搜寻和分析信息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遇到困难时,他会调动全身的细胞来寻求突破的契机。

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时,我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教学时不管我如何设计,如何启发,从小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们就是无法真正体悟到二小的勇敢,故事的感人。于是在另一班我换了种教法,放手让学生读课文,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静静地欣赏同名歌曲,结果一曲方罢,很多同学已是泪花闪闪,问及此刻的感受,孩子们都说感动得只想哭,这时,我顺势让学生结合课文来说说感动的原因,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纷纷跳入了我事先预设好的陷阱。整节课没有了我的滔滔不绝,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如林的小手,发光的小脸,教学效果出奇的好。

这些都向我们明确了一点,教学时,我们有必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天分,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或思考能感知的内容和理解的问题,教师退而不讲;只在在学生困惑、难于理解的地方,四两拨千斤地进行适当梳理、补充。课堂上,去除多余的讲解,多余的提问,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实实在在帮助学生掌握解决矛盾的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掌握由“学会”走入“会学”的必然王国。

相信学生的潜能,不仅仅是表现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体现在当学生学习陷入短路时,教师要学会期待。

期待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宽容,可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并且带来课堂教学的生动和有趣。课堂上,学生精彩的表现与教师热切的期待是密不可分的,期待是过程,精彩是结果。

课堂上,我们有时总是追求表面的流畅,当提出问题后,从内心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出错、不出错,最好能直奔主题节省时间。遇到有人来听课,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回答不上来或有困难时,我们就不那么沉稳了,显得有些急躁,不愿意等待,或催促,或换人回答,还有甚者自问自答,学生哪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呢?精彩也就无处可现。

我们看到一些课堂实录中,那些大师们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那么的气定神闲。课堂上说的每句话,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寓意无穷,没有一句是赘言,即使学生的理解与老师有了本质上的区别,老师也能循循善诱,顾左右而不言他,最终达到异曲同工之美妙境界。

每个学生就是一座宝藏,那里有源源不断的能量等着你去挖。相信你的学生,你会发现教育的确是件痛并快乐的事情。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 篇10

最近,我品读了佐藤学先生著作的《教师的挑战》一书,作为教育工作者,阅读此书,找到了灵魂中的一种共振。书中的文字和表达的意向正如书名一样,21世纪教育工作者的挑战是什么,如何去提供符合21世纪的优质教育。

一、“大”与“小”的结合

书中举例了多个国家不同教育方法,有欧洲的小班教学,20名儿童分成4、5人一组,合作学习;有日本山崎老师的指导课,让学生自我学习,畅所欲言。这是让我很羡慕的,我国的国情造成了大班教育,但是我们是否也能在大班统一教育的前提上,吸收外国优秀经验,给与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思考,自由表达。我的浅薄的意见是,在上够一定的大课后,抽出一节课的时间提出一个主题,让学生组队,共同合作,充分交流,然后以小组的形成共同意见,再以小组为单位做出表达。此种做法很考验老师的选题能力,能否将此次合作课与书本、与教学进度、与可实行条件相结合。同时也要让老师改变思维,从一个单一的`知识提供者,变成主题课堂的组织者,启迪者并做最后的总结者。或者,利用校本课程,或增加相似活动时间,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对于不同学习方式的积极性,做到大课堂为主,小课堂为辅,共同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

二、和学生心与心的沟通

老师作为人类的园丁,在世界上都是做的一样的事情,教育知识,塑造人格。我很感动的是,佐藤教授,最为名牌大学教授,却几十年如一日的关心最小的事情,每个孩子的点点滴滴“小事”。无论是孩子今天失误或犯错了,还是孩子学习或开始某项活动了,他都记在心中,并一点一点的引导孩子,充分理解孩子的内心,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同样的,作为初中老师,我们不能大而化之的去教育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学习方式,我们要善于去观察学生,从一个个小事后看到学生的内在的动因,并与学生充分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所想。特别是最近的大学生作弊跳楼事件,让我感触颇深,当然老师是没有责任的,但是我在思考,如果有人了解这个学生,或者在现场能安抚这个学生,是不是能探知他内心中恐惧的事情,能比活着更严重,从而挽救一条生命。

老师不仅仅是讲述者,也是倾听者和反馈者。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处在多愁善感和躁动的时期,此时除了家庭之外的学校,就有了很大的引领作用。本书中不断提出倾听—串联—反馈,这三个步骤,是老师与学生的内心与羁绊不断加深的过程,也许这种潜移默化的沟通和微不足道的交心,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中,给予了他们正确的路标。

教育,是人类美好一面的展示,对下一代的培养是无私且伟大的,是对人类整个群体的延续。所以,优质的教育能更大化的促进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前行。之上的感悟都是我的浅显的思考,希望我们教育工作者能让孩子们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因为主动学习的效率是被动学习的十倍。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人的被动教育已经无法适应信息的传播速度,需要广大的学生自发的去主动学习,不断学习,才能在这个日异月殊的时代掌握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