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学习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语文教材学习心得体会(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语文教材学习心得体会 篇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特点。 影响语文素质教育的因素很多,语文教材就是诸多因素之一,澄迈这次人教版新教材的全面推广,使用教材,就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舞台。
一、通过这次培训了解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些特点:综观全套教材,特别就课文内容而言,它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文质兼美,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初中语文教材共六册,一百七十多篇,体裁多样,有古典名著、诗歌、戏剧、散文、小说、寓言、神话故事等,让学生充分汲取文学这座百花园中的营养。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既有学生喜欢的体现家庭,学校生活的文章,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世界。同时所选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教材除了保留传统经典篇目外,更选入了现当代作家的作品。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本教材的亮点
本教材每单元后都安排有一个综合性学习,它具有以下特点
1、强化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贴进学生生活实际。从七年级的“自我介绍”,“我爱我家”;八年级的“让世界充满爱”,“我也追‘星’”;到九年级的“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等等,选题贴近学生生活,容易选取材料,让学生有话可说。
2、紧扣教材内容,是单元教学的深化和拓展。把单元学习的主题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写作、语文综合性学习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对单元主题,进行集中的思考,深入的研究,锻炼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比如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的文章。这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的主题就与单元编排主题一致,题为“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训练的内容,不仅要联系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要了解世界战争发展的概况,了解文学作品中的战争描写,讲述英雄人物的故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思考战争产生的根源和属性。有的问题的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深度探究。比如:为什么战争总是那样的难以消除?如何理解战争有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认真组织好这次活动,就是对单元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升华。
3、体现综合性。把语文学科与自然、历史、地理、时事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紧密联系起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念。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口语训练主题“戏曲大舞台”,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戏曲的有关知识,而且要去品味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的演唱,学唱戏曲,把语文与传统艺术天衣无缝的联系起来。比如,“莲文化的魅力”,在第一个部分,就要求学生就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莲叶防水和自洁之谜;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千年古莲发芽之谜;莲生长繁殖特别快的原因进行科学探究,也要求学生到莲池进行观赏,进行有关莲的诗词朗诵活动。这样,通过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系起来,对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起到了纽带作用。
二、通过学习我觉得教师除了了解人教版新教材的特点,教师还必须做好如下准备才能上好课。
第一: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
第二:了解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件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形象逼真的方式比教师口干舌燥的讲解要好得多。
第四: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因此,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其次,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总之,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心地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才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语文教材学习心得体会 篇2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特点。 影响语文素质教育的因素很多,语文教材就是诸多因素之一,澄迈这次人教版新教材的全面推广,使用教材,就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舞台。
一、通过这次培训了解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些特点:综观全套教材,特别就课文内容而言,它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文质兼美,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初中语文教材共六册,一百七十多篇,体裁多样,有古典名著、诗歌、戏剧、散文、小说、寓言、神话故事等,让学生充分汲取文学这座百花园中的营养。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既有学生喜欢的体现家庭,学校生活的文章,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世界。同时所选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教材除了保留传统经典篇目外,更选入了现当代作家的作品。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本教材的亮点
本教材每单元后都安排有一个综合性学习,它具有以下特点
1、强化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贴进学生生活实际。从七年级的“自我介绍”,“我爱我家”;八年级的“让世界充满爱”,“我也追‘星’”;到九年级的“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等等,选题贴近学生生活,容易选取材料,让学生有话可说。
2、紧扣教材内容,是单元教学的深化和拓展。把单元学习的主题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写作、语文综合性学习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对单元主题,进行集中的思考,深入的研究,锻炼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比如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的文章。这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的主题就与单元编排主题一致,题为“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训练的内容,不仅要联系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要了解世界战争发展的概况,了解文学作品中的战争描写,讲述英雄人物的故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思考战争产生的根源和属性。有的问题的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深度探究。比如:为什么战争总是那样的难以消除?如何理解战争有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认真组织好这次活动,就是对单元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升华。
3、体现综合性。把语文学科与自然、历史、地理、时事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紧密联系起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念。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口语训练主题“戏曲大舞台”,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戏曲的有关知识,而且要去品味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的演唱,学唱戏曲,把语文与传统艺术天衣无缝的联系起来。比如,“莲文化的魅力”,在第一个部分,就要求学生就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莲叶防水和自洁之谜;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千年古莲发芽之谜;莲生长繁殖特别快的原因进行科学探究,也要求学生到莲池进行观赏,进行有关莲的诗词朗诵活动。这样,通过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系起来,对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起到了纽带作用。
二、通过学习我觉得教师除了了解人教版新教材的特点,教师还必须做好如下准备才能上好课。
第一: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
第二:了解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件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形象逼真的方式比教师口干舌燥的讲解要好得多。
第四: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因此,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其次,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总之,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心地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才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语文教材学习心得体会 篇3
20xx年的暑假,注定是一个火热而又让人充实的假期。为期三天的全县初中语文骨干教师暑期培训,在双语实验学校如火如荼的进行。会上,我感受了名师的风采,聆听了精彩的讲座,受益匪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我简要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培训内容不走形式
本次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不走过场。听教研室朱老师的动员报告、里庄初中林xx老师的经验介绍、一小夏xx老师关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认识》、王xx老师的外出学习汇报,观摩名师讲课,真是令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朱老师作的《如何搞好网络大集体备课》的动员报告。报告中,朱老师对什么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的形式、要求以及集体备课应遵循的原则,作了细致的讲解,最后,她一遍又一遍地演示着操作程序,让在座的老师们感受到了县教研室领导对进行网络集体备课的态度和决心。
二、听同行交流,教学相长
这次培训,汇聚了全县的初中语文骨干教师。每位培训教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其中不乏精英。听了王xx老师的外出学习汇报于永正老师的《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后,我的思想受到震撼,其中于老师的关于“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满足于讲过了、做过了不问学生是否掌握了”以及“莫把课堂当讲堂”的教学理念,让我深深反思,觉得于老师指出的,也正是我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改正的,三、观摩名师课堂,收获颇多
培训会上,我们观摩了3节名师课。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蒋xx老师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对于讲授名著,大多数老师是发愁的,因为它的时代背景离我们实在太遥远。可名师就是名师。蒋老师对于《红楼梦》的深刻理解,对人物凤辣子的性格把握是那样准确。教学中,他耐心引导学生通过凤辣子的衣着、言行来理解人物的内心,他适时点拨,语言风趣,课堂上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在愉快的学习中,学生最终明白了凤辣子的真正目的不是关心林黛玉,而是讨好贾母、炫耀自己的地位。原来名著是可以这样上的。
通过这次培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更新了教学理念。这让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有信心。
有幸于参加了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集中培训。为期五天的实践培训,使我受益匪浅,回味无穷。由于这次培训的针对性很强,面向的都是初中语文一线教师,培训目的是帮助学员深入理解新课程核心理念,正确把握初中语文的学科特点,提高学员的课堂执教能力,提高学员的专业素养,促进学员的专业发展。这次实践在南海实验学校进行。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学习氛围浓厚,学生整体素质较高,为我们的培训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我们小组的指导老师是非常优秀的陈xx老师。五天,有幸听了陈xx老师、顾xx老师、翁xx老师、江xx老师和卢xx老师的语文课,受益匪浅。这些老师的课,或设计精美,或朴实自然,我时常被老师们的精彩设计所折服,被课堂的情绪所感染,同时也为孩子们思维的火花所欣喜。这次听课让我对新课改的理念又有了一次升华,这得益于南海实验学校老师的高水平教学艺术。
听了5位老师的语文课,使我亲眼看到她们各自的教学风采,深深地感染了我,鼓舞了我,打动了我。她们能与时俱进,认真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启迪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解决了一些在课改中感到困惑的问题。如陈老师在《听听,秋的声音》一课中,通过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不仅读出了诗中的意境,更读出了诗歌中所没有的画面的美。学完前面的三节小诗,陈老师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当一回小诗人,学以致用。在陈老师的启迪下,学生们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一首首清丽的小诗新鲜出炉。江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非常富有诗意。江老师抓住每段课文中的总起句,把它们编成了一首诗,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给人以美的感觉。学生们在这种充满诗意的情境中学习,课堂的气氛就不一样了。顾老师比较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在她教师黑板的一角,特意安排出一块用以学生的经典诵读及好词好句的摘抄。课堂上,对于AABC形式词语的积累、描写人物神态词语的积累、以及近反义词的积累,顾老师在课堂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翁老师在上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对于学生所不理解的`“沙皇”、“皇家学会”,她都能及时为学生释疑。
这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一言一行,对我来说是一面镜子,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与她们还有差距。教学实践培训活动,使自己学到了其他老师的长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今后要在课改中,不断地完善教学艺术,提高效率,必须不断地“充电”,不断探索实践。
这次学习培训,让我提高了紧迫感。新世纪的教师,应具有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精湛的教学技艺,创造性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学习培训,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促进了知识结构的发展。同时,学员之间通过观摩、讨论、学习、交流,提高了各自的思想认识,增进了学员之间的友谊。
学期刚结束,紧接着就参加了为期6天的90学时理论培训,虽然天气那么炎热,但它带给我的是思想的冲击和大脑的洗礼!通过培训,不论是对“文化”的认识,还是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都有较大的提高,这对于刚从事低段语文教学的我来说,是一场及时雨。
这次理论培训的内容很丰富,有余xx老师关于《阅读能力的构成与教学策略》的讲座,有曾xx教授简洁明了的“读图时代的光影欣赏和摄影技术”,有王xx老师带来的轻松的讲座,让我们“在对话中成长”,有刘xx老师带来的《加强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和《略读教学》,有魏xx老师教授的《今天,我们怎样上好课》,有任为新教授带来的视觉冲击“电影文化:作为教师的专业阅读”,还有两位幽默讲师沈旭明和陆江明的关于心理和生理健康的知识讲座。
刘xx老师的讲座《加强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和《略读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讲的关于读书导读课的“温馨提示”:
(1)一本书的导读不宜太充分,否则学生对全书内容全面了解后,会影响后续阅读的兴趣;
(2)导读重在激发阅读兴趣,渗透阅读策略,否则学生会缺乏课余读完厚厚一本书的动力;
(3)尽量采用任务驱动法,明确读完书后的任务,如提出一个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做一张好书推荐卡等。让我深深地感悟到了: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而他的另一句话更是说到了我们老师的心里,他说磨课不要磨到每一句话怎么说,主线抓住就好了,课堂的生成是不可能全部预料的到的。然而,也正是这个观点引起了大家的争议。
因为魏xx老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今天,我们怎样上好课)”的讲座上说到,她和她的团队磨了一堂怎样的课,是她引以自豪的,大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小到每一个动作、表情和每一句话,可以说是天衣无缝,非常完美。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百家争鸣啊!
也正是这样的培训氛围,让我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上审视了我的语文教学,使我对今后的工作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让我明白了“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者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追求完美的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尊严,个性需求,个性学习方式,还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将课堂教学当作学生的生命经历,自觉地尊重学生的这段经历,课堂才会显得朴实而又睿智。通过培训,我明白了学生的现有基础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问题、困惑、见解和兴趣是教学的重要生长点。作为一线教师,我想我更应该勇敢地、虚心地、随时地与其他老师交流,交流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等。通过每次课后的交流产生思想碰撞与思考,解决困惑,从中也让我获得更多启发与收益。经过这次90学时的理论培训,我更加懂得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思想,只有终身学习,才能胜任不断更新的、复杂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以后的实践学习和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咀嚼、消化,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寻找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语文教材学习心得体会 篇4
伴着振奋与迷惘、求索与飞跃,我们淋漓尽致地体会着基础教育新课改给我们带来的激动。从“走近新课程”到“走进新课程”,师生们付出了自己的辛劳与汗水,当我们手挽着手走过五年级课改的第一个学期时,回首来路,我们感慨着、微笑着、憧憬着……在此学期,我们又要对新教材进行学习和探索,在学习了新教材分析后,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应如何吃透教材。
一位教育家说过“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这说明教师要“吃透教材”必须要日积月累的学习和提高。反之,教师在“吃透教材”的过程中也一定能使自己的教学理论、实践经验、个人素养得到不同程度提升,达到双赢的效果。我个人认为教师要“吃透教材”必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读通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去读课文。
首先以一位普通的读者的身份去读,理解它的内容,理解它的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所含蕴的哲理和所表现的情感,理解作者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其次从学生的身份去读课文;了解学生对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积累水平生活体验与课文有哪些相同或差异之处,以便确立今后的备课路向。
2、钻研教材,选准好切入点。 抓好切入点,选准切入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切入点的选择主要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的需要,以及学生学习、阅读的规律而确定。
二、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有人说:“语文是灿烂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古筝,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如今新课程更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追求空间,课堂教学自主性和自由度的加大,课堂转变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自由度也随之扩展。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本人认为: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争议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体现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感。进行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即一堂课,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培养学生什么能力,让学生得到怎样的思想教育,这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应当牢记奥斯贝尔的这句话: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找准最近发展区,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学起于思,没有学生的思维参与的课堂,就像一潭死水,而互动的课堂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了生命力。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体现在上课环节上,要关注学生的听讲状态、互动情况。我们教师一定要摒弃那种“我讲我的,学生做自己的,老师很累,学生没有收获”的现象,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氛围,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火花,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三维目标的合理达成。在课后反馈环节上,课后也要通过检查作业、反馈练习、谈话聊天、互动反思等多种手段关注学生的收获程度,疑难问题的解决程度,从而做到追踪记录,及时总结。我们只有眼中有学生,整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才能在“发现问题——诊断问题的病因——反馈
三、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阅读教学要有基本式,如,叶圣陶先生提出的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的模式;如,自学──指导──练习的“学、导、练”教学模式;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的“整、分、整”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更要有因文而异、因需而异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针对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可以采用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和学生零距离,心贴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潜心感悟。
对于童话、寓言,可以采用“初读,知顺序──熟读,记语言──再读,演一演”的教学模式。
对于有值得探究的问题的课文,可以用少量整合的问题为导向,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对于写法有特点,且学生学得来、用得上的课文(如,简单的说明文),可以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
对于适合习得某些学法的课文,可以采用“方法渗透,方法领悟,方法小结,方法运用”的教学模式。对于略读课文、选读课文,可以采用“一读读通课文,二读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感受”的教学模式,体现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精神。
对于“综合性学习”,应体现体验、合作、探究的精神,抓好“设计方案,分组活动,辅导交流,展示成果,小结收获”几个环节……
总之,通过这次的教材分析学习,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课前一定要吃透教材,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文本的过程,既要平等互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对文本探究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心灵产生碰撞,达成情感上的共鸣,收到预期的成效。
语文教材学习心得体会 篇5
xxxx年9月10日至11日,我参加了海南省培训院组织的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培训活动,听了特级教师孙景华和曹佳芳老师对新教材的解读。让我对一年级苏教版新教材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从而让我懂得了怎么才更好的把握好教材,如何有效的去教,下面就谈谈几点我的学习体会。
一、新课程的教材的理解
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8个专题,分为8组: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有趣的自然界。这8个专题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把知识与能力、方法与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
每组包括1课“识字”、4、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课文3,有连环画形式的课文(不注拼音);选读课文,内容丰富多彩。识字课形式多样,包括词语、三字经、对对子、诗歌、谜语、谚语等形式。“语文园地”面貌一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掌握学习方法,主要是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口语交际”──与专题联系,在双向交流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所得,特别是课外学习所得的.舞台。
本册教材中汉字的编排,继续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全册要求认识275个常用字,会写124个认识的字。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分别在课后的练习里标明。此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认识的字。书后的生字表(一)列出了全册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列出了全册要求会写的字。
二、对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首先,要想让学生爱上语文,就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内驱力,是学好语文的诱因。教师要不断修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使它准确、精炼、优美。优美的语言能给学生美的感受、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有相声般的幽默、小说般的具体形象、诗歌朗诵般的激情,通过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给学生以诗情画意般的享受,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久而久之,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就会越来越喜欢语文了。
其次,引领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通过反复朗读,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低年级来说更应该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和体验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喜欢阅读,主动阅读。与此同时还要教导学生注意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
在这方面,教师要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多读书,读好书,遇见美文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朗读,也可以将自己读过的好书向学生推荐,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要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与我们一起品味书香。随着的阅读量的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一定会越来越丰富,语感也就更强了。
最后,曹佳芳老师还跟我们讲解怎么才让语文教学更有效。让我懂得了,真实、朴实、扎实、厚实的课才是一节好的课。通过这次的培训,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好的把握好教材。在漫长的教学路途中我会更加的去完善教学工作。
语文教材学习心得体会 篇6
伴着振奋与迷惘、求索与飞跃,我们淋漓尽致地体会着基础教育新课改给我们带来的激动。从“走近新课程”到“走进新课程”,师生们付出了自己的辛劳与汗水,当我们手挽着手走过五年级课改的第一个学期时,回首来路,我们感慨着、微笑着、憧憬着……在此学期,我们又要对新教材进行学习和探索,在学习了新教材分析后,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应如何吃透教材。
一位教育家说过“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这说明教师要“吃透教材”必须要日积月累的学习和提高。反之,教师在“吃透教材”的过程中也一定能使自己的教学理论、实践经验、个人素养得到不同程度提升,达到双赢的效果。我个人认为教师要“吃透教材”必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读通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去读课文。
首先以一位普通的读者的身份去读,理解它的内容,理解它的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所含蕴的哲理和所表现的情感,理解作者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其次从学生的身份去读课文;了解学生对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积累水平生活体验与课文有哪些相同或差异之处,以便确立今后的备课路向。
2、钻研教材,选准好切入点。 抓好切入点,选准切入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切入点的选择主要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的需要,以及学生学习、阅读的规律而确定。
二、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有人说:“语文是灿烂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古筝,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如今新课程更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追求空间,课堂教学自主性和自由度的加大,课堂转变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自由度也随之扩展。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本人认为: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争议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体现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感。进行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即一堂课,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培养学生什么能力,让学生得到怎样的思想教育,这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应当牢记奥斯贝尔的这句话: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找准最近发展区,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学起于思,没有学生的思维参与的课堂,就像一潭死水,而互动的课堂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了生命力。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体现在上课环节上,要关注学生的听讲状态、互动情况。我们教师一定要摒弃那种“我讲我的,学生做自己的,老师很累,学生没有收获”的现象,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氛围,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火花,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三维目标的合理达成。在课后反馈环节上,课后也要通过检查作业、反馈练习、谈话聊天、互动反思等多种手段关注学生的'收获程度,疑难问题的解决程度,从而做到追踪记录,及时总结。我们只有眼中有学生,整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才能在“发现问题——诊断问题的病因——反馈
三、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阅读教学要有基本式,如,叶圣陶先生提出的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的模式;如,自学──指导──练习的“学、导、练”教学模式;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的“整、分、整”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更要有因文而异、因需而异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针对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可以采用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和学生零距离,心贴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潜心感悟。
对于童话、寓言,可以采用“初读,知顺序──熟读,记语言──再读,演一演”的教学模式。
对于有值得探究的问题的课文,可以用少量整合的问题为导向,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对于写法有特点,且学生学得来、用得上的课文(如,简单的说明文),可以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
对于适合习得某些学法的课文,可以采用“方法渗透,方法领悟,方法小结,方法运用”的教学模式。对于略读课文、选读课文,可以采用“一读读通课文,二读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感受”的教学模式,体现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精神。
对于“综合性学习”,应体现体验、合作、探究的精神,抓好“设计方案,分组活动,辅导交流,展示成果,小结收获”几个环节……
总之,通过这次的教材分析学习,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课前一定要吃透教材,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文本的过程,既要平等互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对文本探究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心灵产生碰撞,达成情感上的共鸣,收到预期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