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2024/05/21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衔接教育心得体会(精选3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1

一、让自己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心理方面的衔接进入初中,学生青春期的觉醒,自我意识的增强这些心理状态的改变都是成长阶段的正常变化,为此,这个阶段的语文学习也要在心理变化上随之调整跟进,心理学认为,只有适合不同身心阶段发展的心理调节,才能成为学习的助推器,语文学习同样如此:

1、保持良好的、积极的心态。

这一点是最重要的。进入初中以后,同学们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成绩再怎么努力也是停滞不前;与其他同学相比总是有差距;与自己的小学语文成绩对比产生巨大落差;老师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等等。如果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学习,有些同学甚至会因此而一蹶不振。其实,在进入初中之后,本身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一系列的问题,恰恰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事情,不必害怕,不必躲避,善待自己,允许自己有个调试期。要学会自我调节,多从积极的方面思考问题。也要多跟父母,老师进行沟通,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把问题解决了,才会真正获得进步。

2、克服思想上松懈的心理,不要掉队。相当一部分同学,以为考入重点中学,进入重点班,就万事大吉了。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再努力,反正中考还早着呢!这就大错特错了!语文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积累与长期学习的过程,而且,语文不比数理化,可以通过补习很快见效。所以,如果基础打得不牢,就很难赶上了。加上后面还有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习,花在语文学习上的时间就更少了,所以,同学们要有长远的计划,步步为营,时时占得先机。

3、克服浮躁、粗心、依赖的心理障碍。浮躁、粗心这个毛病在小学的学习中还不是特别凸现。但到了初中,这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一是似懂非懂,二是浅尝即止。随着初中知识点难度的提高,同学们如果再抱着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方式,就不可能完全消化老师所讲的题目。高手过招,有时候比的不是技术,而是心理。到了中学,尤其是重点班,竞争很激烈,大家都很聪明。这个时候比的就是谁更努力,更踏实,更少犯错误。这也是很多毛躁的同学在小学成绩很好,而到了初中后,成绩越来越差的原因。依赖心理在很多小学生中存在。小学阶段,在生活上依赖甚至在学习上依赖,但是到了初中,很多问题家长也不懂,怎么办?所以必须养成独立学习的好习惯。而且,语文题目,很多讲究独立的见解,个性的思维。尤其是阅读理解与作文,更是独立思考后的结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重复别人或者观点陈旧都不可能得到高分。

二、让自觉成为一种习惯——习惯方面的衔接初中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小学阶段有很大的不同,小学阶段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和落实往往抓得比较多,学习方式上,学生习惯于听命于教师的引领和指导。而进入初中后,学生的自主学习则显得尤为重要。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对启发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对培养其自主思考、质疑探究、自我评价的学习能力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好的学习习惯往往是获得优秀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手段,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加以重视和培养:

1、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一进入初中,同学们会惊奇地发现,与小学老师们事事关心,面面俱到相比,初中老师管得较松,作业留得不多,也不太检查,全凭自觉。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下,首先要做到自觉学习。有些同学管不住自己,放任自流,不能自觉地学习。长此以往,与那些能够自觉学习的同学,差距就会越来越大。那么,从哪些方面培养语文的学习习惯呢?

a自觉预习与复习课文先预习,生字必须自己先解决,课文大意要了解,不懂的先做记号,这样上起课来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课后还要复习,加强记忆,加强运用。

b、自觉做课堂笔记培养在课堂上专注听讲的习惯,不仅听,还要思考和记忆,注意记重难点。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课堂笔记有助于养成记录习惯,也便于以后复习整理。

c、养成自评作业的习惯。要从方法上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行批改,及时改错,从而及时地反馈出学习的效果。很多老师让孩子准备纠错本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d、自觉查工具书的习惯。除了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等小学多用字典外,现代汉语词典,汉典等工具书都对语文学习有极大帮助,应多查询,找寻确切答案。

e、书写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平时要多多练字,注意书写工整、规范,卷面整洁。在作文评比中,书写尤为重要,书写潦草是得不到高分的。

2、养成对文本质疑的习惯。这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手段。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批判地接受是科学的学习态度。语文学习同样需要质疑,善于思考,提出问题,提出独到见解才能提高。

三、让方法成为学习的策略——方法方面的衔接

1、要学会有计划学习。初中的学科较多,学习内容多而且深。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做好计划是很重要的。比如:有计划地预习课文、复习练习,有计划地安排阅读课外书籍(大量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有计划地进行练笔(日记、随笔、作文、素材积累等),有计划地随时查漏补缺。

2、分模块巩固与加强。语文的知识点相对琐碎,同学们难免有无从着手的感觉,因此,初中阶段的`一般将语文知识点划分为基础知识(汉语拼音、汉字、词语、句子、标点符号);积累运用(创造性地理解运用所积累的语文知识进行古诗文的默写及阅读分析、进行口语交际的创意表述和理解);阅读理解不同文体的文章(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体、阐明观点,探究真理的议论文体、说明事物特征、传播科技文明的科普文章等);写作方面:能写叙事条理清楚、观点鲜明正确、感情真挚生动、描写细致传神的各类文体的大作文。这几大模块成为语文学习重要的“攻关对象”。

3、发现规律,举一反三。具体到每类知识点的学习,又都是有一定的规律或方法可循的,只要同学们善于发现、总结,就一定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以古诗文阅读为例来说,品味诗中所流露的情感是同学们遇到比较多的一类题,仔细总结不难发现,诗人往往会寓情于景,因此同学们在回答此类题时注意剖析诗中所写之景,体会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奥妙,便很容易把握诗人在诗中所流露的情感了。

4、勤阅读、广积累。这两种方法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秘密武器”,也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语文学习的真谛,因为在语文学习中阅读、积累是不可忽略的。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决非一日之功,广泛的阅读和积累,能厚实学生的语文功底,潜移默化地提升其文化内涵,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表现在写作上:阅读面宽,积累丰富的同学一般写作能力都比较强,他们的文章往往能具有深远的立意、深邃的思想和充满情感和智慧的表达。我们的阅读积累,除读《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上的必读书目外,也可读读自己感兴趣的书,一方面积累好词、好句、好的写作素材,一方面也学习优秀作品在表情达意、阐释道理方面的技巧。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2

幼小衔接教育,光靠幼儿园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实行家园联系,采取家园共育的措施。即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经常性的双向沟通,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发展,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了。《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一、情感衔接——家园合作激发孩子对校园的向往之情

孩子在进入小学前,既有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为马上成为小学生而感到兴奋,同时也担心上了小学后老师要求严、受拘束、有作业任务而产生恐惧畏难心理,家长和老师都要注意保护和放大儿童前一种心理,让孩子在兴奋与期待中开始小学生活。

此时,老师应指导家长细心体察孩子的情绪和心态,和孩子一道,以满腔热情来迎接他们的新生活。比如,家长一起带着孩子去挑选孩子自己喜欢的书包及文具,故意用羡慕的口吻对孩子说:“宝贝长大了,真了不起,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让孩子产生当小学生的光荣感、自豪感。再如,利用节假日或散步的机会,带着孩子到校园转一转,熟悉熟悉环境,乘机诱导孩子:“这所学校多美丽,多干净!这里的老师可有学问啦,他们教小朋友认字、数数、唱歌、跳舞、学知识。在这里读书,你也会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变得更加聪明、能干。”以此来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之情和渴望获得知识的热情。指导家长千万不要随便吓唬孩子:“你再调皮,等上了学,让老师好好整你!”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会使孩子未入学校就产生恐惧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二、作息衔接——家园协调适当改变孩子的作息制度

幼儿园和小学在作息时间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幼儿园的孩子每天早上入园的时间是很宽松的,一般在7:30—8:30之间;但到了小学,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到校;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大班一次活动是在25—30分钟左右,而到了小学每一节课的.时间是45分钟;在幼儿园一般都能保证充足的午睡时间,而到了小学可能就没有午睡时间或只有短暂的午休。上面种种差异就必然形成许多不适应,我们认为幼儿园应与家庭相互沟通,在作息时间上做出适当的调整。

(1)规定幼儿来园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为了使幼儿入学后能较快地适应小学生活节奏,在大班第二学期我园就对孩子来园时间作了调整,请家长配合务必让孩子8:00前来园。在孩子来园时间的同时,教师引导他们对照活动室内钟表的时间,在“来园时钟”记录单上做好记录;评选出“遵守时间的小明星”通过活动的开展,孩子们逐渐形成了时间观念。

(2)逐步减少睡眠时间,适应小学生活

针对很多一年级老师反映部分孩子一到下午精神就难以集中的现象,适当减少了孩子午睡时间,有2小时调整为1。5小时以适应小学生活。我们利用减下来的时间组织一些安静的区域活动,如:棋类游戏、智力拼图、搭积木、画画、做手工等一些操作性的游戏,让孩子能集中注意力,认真的进行各类活动。

三、“意识”衔接——家园互动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

幼儿心理学表明4—5岁的幼儿已经具备完成指定任务的能力,因此,在幼儿入园初期我们就有意识的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及规则意识,幼儿可采取自选的方式学会自己安排自己的活动,做活动的主人,了解活动与规则的关系。

我们还通过值日生安排小任务并设置情景的方法,让幼儿完成各类任务,让幼儿掌握完成任务的基本方法,记清小任务的要求,引导幼儿变被动完成为主动完成。同时还根据主题内容设计一些亲子小任务,让幼儿养成按时完成小任务的好习惯。刚升入大班的孩子没有任务意识,时间观念也是迷糊的。孩子常会把老师布置的任务忘记了,还说:“是爸爸忘给我做了。”现在,大班幼儿的责任感明显增强,完成任务由老师提醒变成幼儿间相互提醒或自己自觉完成。还懂得了与同伴比较完成任务的情况好坏。另外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我们积极利用环境以及各个活动的准备环节,让幼儿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如走路要靠右行,回答问题要举手,别人发言不插嘴等等,慢慢地变练习为习惯。我们在设立学习内容时从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开始,逐渐延长活动时间,使幼儿注意的坚持性不断提高,提高活动的坚持性以适应小学的生活。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四、习惯衔接——家园一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幼儿生活学习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尤其在亲人的关心、爱护、指导、鼓励、教育和共同活动的影响下得到发展。为了巩固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还可以开展以下一些活动:

(1)亲子新闻快递活动。

每天利用一点时间,请幼儿向家长讲一个小新闻,并每次让孩子按时看新闻,并坚持不懈。意图在于引起幼儿对身边事物的关注,培养其有意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也是从另一个角度为孩子入学后能主动按时地完成作业做准备。

(2)亲子模拟作业活动。

让孩子在指定的时间里完成一些小任务,如画一幅画,听一个故事后复述故事的内容,写几行数字。在完成小任务的过程中,孩子慢慢地知道了一定要完成作业的道理和怎样快速完成作业的方法(抓紧时间,集中注意力,不能随便玩耍)。提高孩子完成作业的兴趣和完成任务的意识。

五、行为衔接——家园共同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离开幼儿园,走进小学,孩子更多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会遇到很多不安全因素。家长、老师就更应该教孩子很好地保护自己,例如告诉孩子,不随便与陌生人说话,遇到困难如何求助等等。另外,还要教育他们懂得和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自我安全。于是,幼儿园每周都会安排一次专门的安全教育活动,每次活动都有内容、目标、以及过程,平时的随机教育就更不少。在指导家长时这方面的内容也不含糊。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3

如何学好初中数学如何学好初中数学在小学的学习中,同学们经历了数学的启蒙学习,初步体会到了数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乐趣。现在到了初中,数学的学习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和小学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不仅如此,初中数学的学习的好坏对于高中数学学习的好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学好初中数学非常的重要,同时初中的数学学习有其独特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初中数学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方法不得当,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不断的总结自己学习的缺点,努力改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的取得了自己

理想的成绩,同时在初中的各种数学竞赛中连创佳绩,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寓学于乐,十分轻松!一、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努力做到课前仔细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一直以来,很多同学很不在乎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认为基础知识在解题时用不上,尤其是数学的概念,定义和定理在考试的时候也不会直接考到,学了也不会有用。其实这种想法是一个非常致命的错误,咱们有很多的同学,学习能力很强,也很聪明,就是在学习中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抓住学习的重点,最后非常遗憾的没有学好数学。其实,在中考中,大概有80%的题目都是直接或者间接的和基础知识有关系,而只有20%才是我们所谓的难题,但是即使这些难题也都是由很多基础的题目综合而来的,所以要想学好数学,首先应该也是必须要学好数学的基础知识。那么怎样学习基础知识呢,方法就是课前预习,课中听讲,课后复习,只要这三个方面坚持不懈的结合起来,相信最后一定能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

二、培养和锻炼数学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多做有针对性同时难度适当的同步练习,循序渐进,周而复始。很多同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非常的努力,也知道要做大量的习题,有的甚至还自觉规定每天的做题数量,但是最后数学成绩提高的也不是很明显。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咱们同学所作的习题没有针对性,对于做题,应该是不仅要做题,还要做好题,我们的练习都是经过各个老师精挑细选的习题,又经过无数的'检验,可以说是非常有针对性,当然啦现在书店中很多习题资料也很不错,希望大家能仔细挑选。同时,不仅要做针对性练习,更重要的是要对做过的习题不断的总结和反思,总结自己为什么做错了,错在哪里啦,那么正确的思路又是什么呢等等,只要经过这样的反复思考,相信咱们初一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定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总之,以上两点是学习数学和学好数学很重要的思路和方法,其实我们任何复杂的学习过程只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都会变得很简单,因为简单就是美,所以真诚的希望同学们

能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习快乐,成绩理想!具体怎样学好数学,是刚步入初中的同学面临的共同问题。大家在小学学习数学时,往往偏重于模仿,依赖性较强,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不够,很少去探究知识间的联系和应用。到了中学,这种学习方法必须改变。那么如何学好数学呢?下面从“四多”谈一谈我的建议。一、多看主要是指认真阅读数学课本。许多同学没有养成这个习惯,把课本当成练习册;也有一部分同学不知怎么阅读,这是他们学不好数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地,阅读可以分以下三个层次:

1.课前预习阅读。预习课文时,要准备一张纸、一支笔,将课本中的关键词语、产生的疑问和需要思考的问题随手记下,对定义、公理、公式、法则等,可以在纸上进行简单的复述。重点知识可在课本上批、划、圈、点。这样做,不但有助于理

解课文,还能帮助我们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有重点地听讲。 2.课堂阅读。预习时,我们只对所要学的教材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不一定都已深透理解和消化吸收,因此有必要对预习时所做的标记和批注,结合老师的讲授,进一步阅读

课文,从而掌握重点、关键,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3.课后复习阅读。课后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既可解决在预习和课堂中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又能使知识系统化,加深和巩固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一节课后,必须先阅读课本,然后再做作业;一个单元后,应全面阅读课本,对本单元的内容前后联系起来,

进行综合概括,写出知识小结,进行查缺补漏。

二、多想

主要是指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思考的方法。独立思考是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同学们在学习时,要边听(课)边想,边看(书)边想,边做(题)边想,通过自己积极思考,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归纳总结数学规律,灵活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才能把老师讲的、课本上写的变成自己的知识。三、多做主要是指做习题,学数学一定要做习题,并且应该适当地多做些。做习题的目的首先是熟练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其次是初步启发灵活应用知识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是融会贯通,把不同内容的数学知识沟通起来。在做习题时,要认真审题,认真思考,应该用什么

方法做?能否有简便解法?做到边做边思考边总结,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四、多问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提出疑问,这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是否有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有经验的老师认为:能够发现和提出疑问的学生才更有希望获得学习的成功;反之,那种一问三不知,自己又提不出任何问题的学生,是无法学好数学的。那么,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呢?第一,要深入观察,逐步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能力;第二,要肯动脑筋,不愿意动脑筋,不去思考,当然发现不了什么问题,也提不出疑问。发现问题后,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问题仍得不到解决时,应当虚心向别人请教,向老师、同学、家长,向一切在这个问题上比自己强的人请教。不要有虚荣心,不要怕别人看不起。只有善于提出问题、虚心学习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上的强者。学习方法是灵活多样、因人而异的,能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是你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表现。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4

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来到了xx幼儿园,随着时间飞逝,实习生活的结束,让我真正的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幼师的不易。这次实习也让我收益颇丰、受益匪浅。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进园实习初期,我感到了很大困难,毫无工作经验的我,面对新工作,面对性格各异的孩子,的确很难。我觉得毫无头绪,不知道到底该从哪里下手,看着师姐们轻轻松松的带着宝宝开展各种活动,做着一个又一个的游戏,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兴奋、热情高涨的小脸,我深深地被感染着,我努力地去学习,尝试独立带孩子,经过几次之后,我的.紧张心理才逐步退去,慢慢的融入这个小集体当中。

在实习过程中,让我懂得了要因人施教,面对不同的幼儿要用不同的方法,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差异,有自己独立的内心小世界,而作为他们老师,要想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小世界,不积极去了解去发现捕捉他们的闪光点是不行的,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可爱之处以及不足之处,要想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不仅要关心和照顾幼儿,和幼儿家长的沟通也非常的重要,在实习期间我试着与家长打交道,与他们交流幼儿在园以及在家的各种表现,实习让我获得了很宝贵的东西。

在教工幼儿园的每个教室都有幼儿一日生活常规时间表及主班配班老师的工作分工,在实习期间我严格按照时间表,配合所在班老师认真做好一日生活常规工作。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5

一直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下降,出现了小学与中学教师相互抱怨的现象。我校教研中心针对这个问题组织了五、六、七年级语文教学衔接研讨活动。我们年段就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狼牙上五壮士》和《地震中的父与子》两篇课文的教学,分别组织相应的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展示,课后组织相关的讨论,从教材内容处理的角度,提出“渗透”与“深入”两个衔接策略。

一、问题提出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较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主要解决“写了什么”和“为什么写”等问题,思维难度不大。相对来说,课堂教学容量较小,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教材要求。而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往往陡然加深,知识点增多,除有大量识记外,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由于课堂教学容量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随着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增加与教学难度的加大,刚从小学走进中学的学生面对如此大的变化,自然感到学习吃力,从而造成一些学生的迅速“分化”与“滑坡”。《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第三学段)和初中(第四学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若老师把握不好,势必影响学生的顺利过渡。本文拟从教材内容处理的角度,结合以下两个案例就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做一些探讨。

二、案例描述

案例一:

杨小华老师执教五年级上册《狼牙上五壮士》一课,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对课文内容的处理主要是:

①老师用课题直接导入,提醒学生对“壮”字的理解。重点字词方面,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②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大体把握课文内容。③围绕“这是____的五壮士”,要求学生品读课文寻找答案。

④教师播放电影《南京大屠杀》中片段,激发学生情感,接着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部分,并对朗读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片段。

⑤教师用串起后三个部分的讲解,此过程中再次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带领学生分析五壮士的人物形象,并让学生把自己归纳出来的关于人物形象的看法书写在黑板上。

⑥在拓展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在教材的空白处写下自己想对五壮士长说的话,并全班交流。

案例二:方巧莉老师执教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对课文内容的处理主要是:

①通过“温故而知新”指导学生走进文本,激起学生读此文的兴趣。

②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介绍作者,且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③画出自己认为的生字难字,随后,教师订正字音,出示本课词语及相关的练习,让学生根据括号里句子的意思写出成语,加强字词的运用。

④在整体感知环节,教师让学生以“我觉得文中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的形式品读课文。⑤教师再进一步指导学生分析文中最能体现人物形象的语句。在此过程中教师播放课件地震等灾难片断。接着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对话部分,并对朗读进行指导,老师提出“父亲为何不选择离开?引导学生探究。

三、案例评析

从上述两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位教师的教学都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他们在转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教师试图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完成自己的学习;在教学中两位老师都做到了“以情唤情”,并通过一些辅助的电化教学手段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方法上,两位老师都十分重视重点字、词句的教学和朗读指导,结合文本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和评价。但教学中也存在一些差异,如朗读指导的深度不一样。 如何更有效地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策略。

1、“渗透”策略。中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高年级与初一年级的语文教师要多加强联系,打破“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小学高年级的教师既要明确自己学段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又要关注初一年级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在把握所教年级的教学重点的前提下,有目的、

有计划地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以便把初一年级的知识点逐渐渗透在课文内容的学习中。初一年级的教师又要关注小学高年级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明确已经学过的知识,常温故知新,避免“撞车”与“二次重复”,或者突然提高难度,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如果缺乏这种相邻学段教材内容的渗透意识,而只是孤立地从本年级的教学要求来处理课文内容,忽略“将要学”的.或“已学过”的知识,很容易造成重复学习。所以,中小学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深浅作适当的渗透,使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更加合理。

2、“深入”策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发现,小学的语文课情感味很浓,更注重和倾向于“人文性”。所以,课堂内呈现的教学形式,采用的教学手段往往丰富多彩,教学氛围更加融洽,师生关系也和谐、平等。而中学的语文课理性色彩很重,语文教学更多地体现出“工具性”,尤其注重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总是对课文要点进行重锤敲打,反复渲染,这源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我们也要审视小学语文教师对课文内容处理的深浅度。因为部分小学生升入中学后,学习课文时遇到“钻进去,再钻进去”的要求时,遇到“提出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评价或质疑问难”时,显得束手无策。所以,到了小学高年级,教师在处理课文内容时,一要适当延伸。即不局限于课文本身的内容,而应该结合学生的思维(已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特点,适度进行一些拓展训练。例如在《狼牙上五壮士》一课的教学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只局限在课文本身,稍显单薄。二要适度加深。即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对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句理解透彻,要更加深刻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主要内容。不仅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明确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出来的,而不是单纯地停留于课文内容做“表面游戏”。这样,小学生进入初中学习,就比较容易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归纳各段内容要点,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联系。此外,要强化思维训练。因为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如怎样进行文段阅读;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教师则抓住契机,巧为点拨,为学生释疑解难。教材是“例子”,教材是教学的凭借,以教材内容的处理为抓手来思考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还需多方面的探索。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6

幼小衔接问题,虽早已引起专家,教师的高度重视,并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

1、表面性

不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如:在幼儿园大班,课桌的摆放形式有所改变,课节时间延长,游戏时间、活动数量减少,有些最多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一下或请小学生回园介绍一下小学生活。而儿童的适应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略了。

2、片面性

幼小衔接工作往往出视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不关心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

3、盲目超前性

有的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将小学部分学习内容提前教给幼儿,致使儿童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初感到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

4、单向性

不少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而小学却无动于衷,不主动与幼儿园接触,也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形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事实证明,双向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5、突击性

有的小学在招收新生时,进行所谓的摸底测验,内容包括识字、计算等方面,并以此为依据决定是否接受新生入学或给新生编班。摸底测验的成绩也成为小学教师、幼儿家长衡量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幼儿园则不得不在大班对幼儿进行相应的突击训练。

上述问题需要家长、幼儿园老师、小学教师在共同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共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顺利渡过人生的第一过渡期。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7

本学期,大班的孩子即将升入小学,从幼儿园到小学肯定会经历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因此为了让孩子更快的适应,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小学模拟课堂”教育内容。本学期就要结束,现将幼小衔接工作总结如下:

一、幼小衔接内容

1、调整活动时间,由原来的30分钟/节,延长至35分钟/节,最后一个月延长至40分钟/节。让幼儿在上课时间上有个过渡,避免步入小学以后感觉一节课太长,坐不住现象。通过一学期的练习,大一班80%的幼儿能安静的上课,20%的幼儿上课精力不集中,坐不住,爱做小动作。大二班85%的幼儿基本能集中上课,15%的幼儿做小动作,精力不集中。

2、由原来的每天2节教育课,增加至每天3节教育课。每日第三节教育课主要进行幼小衔接的课程。

3、每天下午利用离园时间,适当给幼儿布置一点小任务,让幼儿学习整理书包。让幼儿养成任务意识,并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4、通过五分钟倾听训练,锻炼幼儿的注意力及认真倾听的习惯。

5、通过握笔操培养幼儿正确的握笔姿势,为幼儿步入小学做好准备。

6、利用自主管理活动,晨检管理员、午睡监督员、卫生检查员等锻炼幼儿的自主管理能力,每个岗位每个幼儿轮流一遍,培养了幼儿同伴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力和规则意识。

7、每天安排一至两次眼保健操,让幼儿学会保护眼睛。

8、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在步入小学前应做哪些准备,并请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好有效衔接工作。

二、存在的不足

1、幼儿的习惯较差,注意力不集中,一边做事情一边讲话,纪律意识差。

2、部分幼儿的握笔姿势有欠缺,往往刚开始的时候我的很好,慢慢的就变了样,握笔姿势没有养成习惯。

3、安全意识差,大部分幼儿不清楚什么样的事情是有危险的,不懂得保护自己。

4、少数幼儿的任务意识差,教师在每日下午布置任务后,往往完不成,就让家长代替到幼儿园告诉老师,缺乏任务意识。

5、40分钟的上课时间,必须在老师的多次组织下进行,幼儿自己很难控制自己,易分神,爱做小动作。

6、不懂得爱护、保护自己的书本,会自己弄丢或弄坏。

7、自理能力差,出现问题没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到老师那告状,请老师帮忙。

8、课间少数幼儿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或活动,而是到处打闹,没有安全意识。

9、合作能力差,会出现争执。

三、需要注意的方面

1、教师在培养幼儿的自主管理时,不能放手交给幼儿,而是教师做主导,幼儿为辅,因此没能很好的锻炼幼儿。

2、幼儿的握笔姿势掌握差,教师只是在做握笔操的时候,随时指导幼儿的姿势,而在幼儿运用笔的时候,往往缺乏指导。部分幼儿在家家长经常让幼儿写字,而不注意握笔姿势,幼儿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很难更改。

3、缺乏纪律的培养,老师往往在幼儿出现问题后,告诉幼儿应怎样做,而没有在之情就强调好纪律,予以适当的奖励或惩罚。没有养成很好的纪律意识。

4、教师上课缺乏一定的技巧。

5、安全教育质量差,老师一般只告诉幼儿应怎样做,幼儿没有真实的体会,没有很好的安全意识。

6、老师代替幼儿太多,没有给幼儿提供过多的自己处理事情的机会。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8

近几年来,幼小衔接一直都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如何实现幼儿顺利的过渡到小学学习生活,幼儿教师、小学教师以及家长都应该作出相应的努力。而此次镇托幼办联合小学,共同开展的幼小衔接活动让我感受颇多。

衔接、衔接,就是幼儿与小学生、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的联系交流与沟通。小学教师经常走进幼儿园,面对天真活泼的孩子,喜爱之情充满心中,对于他们的常规习性也会有充分的认识。幼儿也会对这些和蔼可亲的老师留下美好的印象,进而在幼儿升入小学时,教师与孩子能更快的彼此熟悉、彼此适应。幼儿教师带领孩子走进小学也是幼小衔接活动的重点内容,如何做到形式丰富多彩、效果明显,这就需要小学幼儿园彼此之间,老师之间的沟通、配合默契。幼儿教师安全有序的带领孩子进入小学,参观校园,孩子与小学的大哥哥大姐姐一起做操,或许会在一年级的队伍中发现曾经的幼儿园的好朋友。他们已经先一步开始了小学生生涯,在羡慕、憧憬的情感下,催促着自己要马上进入小学。看看他们的课间十分钟,听听他们的上课,感受一下小学生活的氛围。

这里我想要说一下,幼儿与幼儿教师听小学生的课,是要听什么呢?从两点来说,幼儿“看”比“听”多,看看小学生坐的多好,回答问题时站的多好,没有乱下座位的、没有说悄悄话的,大家都在认认真真的听老师讲课,仔仔细细的.做练习。让幼儿心中牢记小学的课堂形式,因而在幼儿园大班的课堂活动中尽量模范。幼儿教师听看并重,听小学教师的讲课内容是什么,方法是怎样的,如何做到让孩子稳稳坐在座位上,从而幼儿教师了解到在大班一个月的幼小衔接过渡期应该怎样开展教学活动。看看小学生们的常规,比较自己幼儿的差距,进而改进。

幼小衔接研讨会直接交流讨论,小学主任、一年级老师直接提出建议,加强幼儿习性的培养,生活上、学习上的良好习惯的养成训练,例如:会排队走、上厕所有序,会正确的拿笔、看书姿势正确等,这些看似小而容易,却是重要而繁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学习习惯会让幼儿最快的适应小学生活,学习习惯的良好有助于在小学课堂上能注意力集中的听课,学习成绩自然不会落后。而习惯养成需要幼儿教师不断的重复纠正,幼儿的可塑性很强,给以他什么影响,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因而习性培养重于一切。

我们在讲述幼小衔接这一主题时,主要关注幼儿园与小学这两个方面,人们往往会忽略家长的作用。我一直认为家长的影响作用和教师作用是并重的,因而需要幼儿园学校进行宣传幼小衔接的相关知识。利用家长来园接送幼儿、电话交谈等形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和交流,让家长及时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孩子在幼小衔接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自己的孩子当前的发展水平和状况,并对其进行专门的教育和训练,使家园、家校能更进一步的配合,相互理解和支持,使每一个孩子都能顺利的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9

上周五的“幼小衔接”讲座顺利地结束了,活动的顺利结束不仅给我带来轻松,也带来许多感想,有感于“幼小衔接”讲座。

讲座很精彩,家长们听得很专心,很多家长还认真地做着笔记,我不禁佩服主讲者的口才魅力,能吸引这么多的家长专心致志地听讲。家长们的专心,我想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的因素,那应该是讲述的内容很实际,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家长在实际的“幼小衔接”工作中能用得到的。所以家长们喜欢听,还认真听。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为什么在上课时,会有很多孩子游离于老师的视线,我想除了孩子本身学习习惯不良的因素以外,我想关键因素在教师自身。教师缺乏教学魅力,教学内容没有意义或孩子不感兴趣等原因,这都是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听了讲座,还让我想到,这样的讲座对家长固有的比较陈旧的教育观念有一个很大的冲击,也就是说,在听了这样的讲座后,能有效地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这也是举行“幼小衔接”讲座的作用。

我对讲座中的许多观点持相同意见,这或许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教育理念吧。比如对于家长对孩子的拼音教学问题等等,主讲者都做了精彩的讲解,我也深有同感。

1、关于拼音这个热点问题。

很多家长怕自己的孩子跟不上,纷纷提前学习,甚至要求幼儿园就开始教学。其实,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从小学老师的角度来说,他的教学进度一般会在学校整体安排的前提下,根据大多数孩子的学习情况来适当调整。如果每个孩子都是从零开始,那么教学也就会从零开始,完整安排,但是如果大多数孩子都已经学会的情况下,老师很可能也会加快进度,幼教之友《有感于“幼小衔接”讲座》。这就导致了一部分有潜力但是没有学过拼音的孩子的压力加重。可是这些不良后果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甚至有很多家长还大声呐喊:一定要提前去学拼音啊!于是恶性循环始终循环。所以呼吁大家,小学就是小学,小学的东西就一定让孩子到了小学的年龄去学。不然适得其反。

2、关于坐姿。

一直在想假如始终必恭必敬地坐着一定会很累,所以当看到孩子坐在椅子上东倒西歪的时候,有时候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但是在当听了讲座后,其实在幼小衔接阶段,有时候也是要狠狠心,至少在集体活动中的15到20分钟里一定要要求孩子好好坐,认真听。,尤其是即将要入小学的孩子。

3、举手。

幼儿园老师也在强调回答问题要举手,但是很多时候,很多孩子回答问题会“脱口而出”,甚至有时候他们的无意识插话,老师也能容忍,于是,很多孩子就形成了随便插话的习惯。于是到了小学,老师遇到这样的情况就狠狠批评。现在看来,我们幼儿园老师一定要对“回答问题要举手”,一定要常抓不懈。

4、生活问题。

上厕所,吃饭,吃药等。幼儿园的课时较短,对于上课去厕所也能容忍,吃饭,有老师督促,吃药有医生来喂。但是小学里一切都要自己打理了。课间要准备学习用品,要喝水,要上厕所,该在课间解决的问题都要在课间解决。吃药,虽然老师也会提醒,但是要自己记住药量和吃法。总之一句话:一切都需要自己来做主了。

5、学习用品。

前一天晚上都要准备好了,比如5支铅笔,1块橡皮:铅笔都要削好,学习用品不能太花俏的。因为太花俏反而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将那些华侨的学习用具成为玩具。

6、做事速度。

尽量改变拖拉习惯。小学以后,每节课中的内容比较多,而且一定要弄懂掌握,因为第二天马上又有新的教学内容,如果昨天的内容不掌握,不懂的东西就会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一点和幼儿园有非常大的区别,在幼儿园,即使有个别孩子没有掌握的,也能浑水摸鱼,毕竟幼儿园没有系统地考试。所以,该学习的时候认真学习,学习完了再放松地玩,这个学习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

看来“幼小衔接”工作的确有很多内容需要我们用心去做。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10

我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同时也是一名现在在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妈妈。回顾女儿从幼儿园大班到升入小学以来的经历,对于女儿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的种种表现,以及自己在那段时间里切身体验,感慨颇多。

一、关注学习习惯远比关注知识习得更重要

女儿入小学以来,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都比较好,对小学的生活表现的比较适从,不烦躁,每天回来都会叽叽喳喳的告诉我她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有做小学生的那份光荣感。之所以她会这么快的适应小学的生活,这要得益于她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幼儿园里开展的一系列“我要上小学啦”活动。当时幼儿园组织多次到周边的小学校园去体验生活,看看小学的校园、教室,坐进小学的课堂和小学生共同感受学习的氛围,还和小学生一起开展“课间十分钟”的游戏活动,由此极大地激发了女儿和小伙伴想进入小学生活的积极愿望。

此外,我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会积极的引导她。有一次,她对我说:“妈妈,今天妞妞说小学老师很凶的,犯错误就会惩罚你。”看到她忧心忡忡的样子,我认真地回答她:“不会的,你看小冯阿姨,她就是小学老师,她一点也不凶啊,她还懂得很多的知识,你有很多不懂的问题都是在她那里找到答案哦。”听到这里,她舒心的笑了:“是的呢,我明天就去跟妞妞说,小学老师不凶的!”因此,进入小学以后,女儿一直都保持了良好的情绪,非常崇拜老师,她的理想就是做一名老师,有时是想做一名语文老师、有时是舞蹈老师,有时又想做一名数学老师……

但是,女儿的小学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记得刚升入大班的时候,我和其他家长一样有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恐慌,同时也基于跟一些已经上小学的家长的交流所得来的讯息:“我家小孩上小学后,拼音跟不上,字写不好,加法算不对,都怪我没让小孩子上幼小衔接班”、“小学里的汉语拼音会过的非常的快,幼小衔接班一定要上,否则跟不上的”……我四处打听哪里的幼小衔接机构比较的好,着急于给女儿在认读拼音、练习写字、学习算术等认知上进行准备。于是整个大班的那段时间里,我和女儿的周末都是奔波在学前班的途中,回家之后对于她没有掌握好的还得再给她巩固和加强。在我和女儿的百般“努力”之下,她基本掌握了拼音的认读与书写、20以内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些汉字的书写。牺牲了孩子可以自由奔跑在大自然的那些快乐时光,但我们却有了更多的收获,于是我似乎对她入小学后能否更快的适应学习少了一份担心、多了一份信心。

很快的女儿升入小学一年级了,在最初的那几周里,女儿表现得自信满满,回来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课堂上的反馈都非常的好,每次看到班级家长群里有家长因没有没给孩子上过幼小衔接班,孩子掌握较慢、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练习而着急时,我总为自己最初的决定沾沾自喜。可两周之后,我渐渐发现,她的作业正确率开始下降,错误百出。于是我赶紧跟老师沟通,了解她的在校学习状态,想知道出现这种情况背后存在的问题所在。在老师那里我得到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消息:她在刚开始时每次上课都能很快的掌握所学的内容,可能是之前学过,举手的次数也比较多,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也特别的高兴,学习的劲头还是挺足的。最近一段时间发现也正因为她之前学过,感觉都会了,受到老师表扬的那种成功感已经不那么强烈了,更多的是认为自己已经会了,上课的专注性不够,于是课堂效率也就不高了。此时的我才突然感觉,自己最初的那个决定并非是明智的。自己曾经不断提醒自己班级家长的那段出现在我的脑海:关注学习习惯远比关注知识习得更重要。知识其实是无穷无尽的,只有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够在将来的路上不断的去获取。

二、家长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认识

在我了解事情的原委之后,认识到当前的必要的措施就是必须尽快的帮助她调整自己,于是我和女儿进行了交流,围绕她近期自身出现的学习问题,把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坏处,以及专心听讲的好处进行了讨论,女儿逐渐知道了上课专注的重要性。同时,我也和老师保持了紧密的联系,通过家校的共同引导,女儿身上出现的问题苗头得以及时纠正。所以,对“幼小衔接”教育,我想作为家长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认识到“幼小衔接”并不完全等于学学拼音、认认字、算算数,更重要的是在“幼小衔接”阶段,不仅要对孩子在情感上、习惯上、思想上给以正确的引导,同时家长自身更要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认识:

1、家长要认识到“幼小衔接”是实现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平稳过渡的必要性辅助教育。幼儿园时期主要是以游戏和能力发展为主的教育方式,大多是以活动、游戏的方式进行,而小学教育主要是以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学习为主的教育,两种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如果幼小衔接这个环节做好了,孩子就会很快适应小学生活,无论对孩子的生理、心理和自理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孩子也更容易培养自信和喜欢小学生活。

2、家长要认识到“幼小衔接”更重要的是综合适应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里,孩子们过的是一种被照顾的集体生活,吃饭、午睡、游戏等,都需要老师看护。但进入小学后,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需要孩子们本身要具备更强的自理能力。在幼小衔接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更要告诉他们,到小学后需要这种能力。比如一些家长,在孩子上小学前,报了幼小衔接班,虽然老师提出不需要家长送到教室,在楼下等着就行。而一些家长却就是担心,非常固执要送进教室,其实这在孩子的幼小衔接教育中,无形中是起到了一个反面的教育。

3、家长要认识到“幼小衔接”不能只依赖专业培训机构。幼小衔接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幼小衔接的教育也是来自于多方面的,由于家长们对幼小衔接理解的偏差,往往热衷于寻找一些有名的幼小衔接教育机构,而忽略了自身和家庭在幼小衔接中所应该发挥的关键性作用。

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家长们每到周末,就乐此不疲的把孩子送到教育培训机构,有的甚至要参加好几个幼小衔接。而当孩子回到家里后,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做,整天溺爱有加,吃饭要人来喂,睡觉睡到中午,上厕所要全程跟踪,完全把幼小衔接置于脑后,因为在家长们的眼中,幼小衔接就是学拼音、学写字、学加减,上学后能超人一头。但我们不应该忽视,即使在上小学前不学这些的孩子,在经过一段时间小学学习后,大家都会重新回到同一个起跑线上,而恰恰孩子所需要的一种综合适应能力,却总是被别人落在后面。所以,幼小衔接不是哪个培训机构,哪一所幼儿园就能独立完成的,真正的有成效的幼小衔接,是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幼小衔接不光是认字上的衔接,更应该是从一个生活环境转变到另一个生活环境适应能力的衔接。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11

我参加了鄞州区举行的“幼小衔接”研讨活动,在活动中,来自不同幼儿园和小学的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五大领域教学活动,我们教师选择自己想聆听的领域进行听课,然后进行各领域的研讨活动,在研讨中我们幼儿教师们纷纷提出了自己对幼小衔接中的困惑,小学教师也纷纷讲述了希望幼儿园教师在幼小衔接中能对幼儿进行哪些方面能力的培养。孩子们从幼儿园生活进入小学,幼小衔接则是关键所在,通过今天的研讨让我了解到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幼儿进行重点培养,这样能让幼儿能更好的去适应小学的生活。

一、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培养幼儿理解每个活动的.规则,帮助幼儿掌握执行规则的能力,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规则,及没有规则带来的后果破坏图书等)

二、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让幼儿认识任务的含义,意识到成人信任你,才给你布置任务,培养幼儿乐意接受任务的意识,并且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并掌握完成任务的本领。

三,培养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入小学后,许多事情不能由父母代办,而且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力所能及的学习、劳动等任务。给幼儿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完成家长布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让他们自己叠衣服,自己吃饭、穿衣,帮家长整理生活用品,收拾自己的教具、学具,整理书包等等。

四、培养幼儿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

孩子入学后,进入新的大家庭,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受新老师,结交新朋友。而能否很快融入新集体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则有赖于一定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因而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例如:叫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与小朋友抢玩具,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等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利于创造出友好合作的氛围,让孩子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

五、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离开幼儿园,走进小学,孩子更多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会遇到很多不安全因素。我们教孩子如何很好地保护自己,例如告诉孩子,不随便与陌生人说话,遇到困难如何求助等等。另外,还教育他们懂得和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自身安全。

六、加强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为了消除幼儿入学后对环境的陌生感,带领幼儿参观小学,引导和激发幼儿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和兴趣。对教学做相应的调整,适当减少孩子活动、游戏的时间,让孩子与小学生交流,观察他们做作业的情况,从而激发孩子爱上小学的强烈愿望。这样,从思想、习惯和认识技能上逐步过渡,孩子入学后,就比较容易适应学校环境。

本次活动为我们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搭建了幼小衔接的对话平台,让我们了解了幼儿园与小学的教学方式区别,也认识到孩子在入小学前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真的是受益匪浅。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12

本学期各项工作即将结束,在学生即将升入二年级之际,校领导和一年级教师坐在一齐,对照本学期初制定的“幼小衔接”的工作计划,回首所做过的工作,共同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具体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1、学生具有了“任务意识”。

学生学会了记作业,也能够完成家长分配给的一两项家务劳动,如扫地、拿牛奶、分碗筷、倒垃圾等;能够完成老师分配的任务,例如擦黑板、收发作业等。

2、学生建立了时间观念。

做事磨蹭、做作业时间长是很多一年级学生的通病。教师花费了超多的精力,让大部分学生养成了先做完作业再玩的习惯。家长也构成了监督孩子抓紧时间完成任务的意识。

3、学生学会了认识新朋友,与同学和睦相处。

教师教会了孩子“主动出击”,结识新伙伴,并且能够与同伴和睦共处。

4、学生学会了自己解决与伙伴间的冲突。

老师和家长携手,引导孩子学会与同伴交流的`技巧。例如;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去别的小朋友家玩,给孩子创造更多和不同年龄的孩子接触的机会。当孩子们之间发生冲突时,老师、家长不充当调解员,鼓励他们自己解决。

5、家长和学生都明白了如何认真对待英语的学习。

小学一年级教育大纲中,英语学习反而大于数学。英语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我们母语环境的语言,老师、家长给孩子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孩子多接触英语环境,让孩子感觉英语是好学的。比如,每一天让家长监督孩子听录音、练口语15分钟,教师每一天透过家长签字检查练习状况。

6、学校引导家长认识孩子的进步和发展方向。

开学末召开一年级家长会,传达了两个精神。第一个精神,让家长明白本学期孩子取得的进步。学生口头作文的潜力提高了,竞争意识加强了,学业水平提高了,视野开阔了。学生构成了必须的自理潜力。第二个精神,假期就应继续努力,巩固教育成果,让孩子顺利过渡到二年级。比如有意注意的水平的高低决定学生成绩的好坏,因而家长根据本学期孩子的特点,协助教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家长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当前的发展状况,使得家庭教育更具针对性。

二、不足及努力方向

1、个别学生良好习惯未构成,教师要做好个案跟踪,因材施教。

2、个别家长的教子观念要进一步改变,要与家长加强沟通,说明教育是学校、社会、家庭共同的任务。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13

幼小衔接一直都是人们普遍注重的话题,如何实现幼儿顺利的过渡到小学学习生活,幼儿教师、小学教师都应该作出相对应的努力。

xx年10月17日上午,我参加了磐石市进修学校举办的“幼小”教学衔接专题培训。

聆听了吉林市教育学院叶波老师的精彩讲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自然明白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转折期。

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引起注重,使孩子尽快适合这个学习环境,家长也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配合老师为孩子顺利向小学过渡做好一切准备。

比如多和孩子交流,让孩子多了解小学生活,提醒孩子整理书包文具,协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孩子出错的时候,不发火,不急躁,有涵养,有耐心,但切记不要包办代替,有的老师会让家长在孩子的作业本上签字,以便于让家长督促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我认为家长在签字前应该和孩子说清楚彼此的责任,让孩子明白作业的对错自己负责,家长只负责签字完成老师的要求,如果家长负责检查对错,势必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依赖,所以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不要依赖别人,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性。

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家长会轻松百倍。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14

我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同时也是一名现在在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妈妈。回顾女儿从幼儿园大班到升入小学以来的经历,对于女儿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的种种表现,以及自己在那段时间里切身体验,感慨颇多。

一、关注学习习惯远比关注知识习得更重要

女儿入小学以来,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都比较好,对小学的生活表现的比较适从,不烦躁,每天回来都会叽叽喳喳的告诉我她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有做小学生的那份光荣感。之所以她会这么快的适应小学的生活,这要得益于她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幼儿园里开展的一系列“我要上小学啦”活动。当时幼儿园组织多次到周边的小学校园去体验生活,看看小学的校园、教室,坐进小学的课堂和小学生共同感受学习的氛围,还和小学生一起开展“课间十分钟”的游戏活动,由此极大地激发了女儿和小伙伴想进入小学生活的积极愿望。此外,我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会积极的引导她。有一次,她对我说:“妈妈,今天妞妞说小学老师很凶的,犯错误就会惩罚你。”看到她忧心忡忡的样子,我认真地回答她:“不会的,你看小冯阿姨,她就是小学老师,她一点也不凶啊,她还懂得很多的知识,你有很多不懂的问题都是在她那里找到答案哦。”听到这里,她舒心的笑了:“是的呢,我明天就去跟妞妞说,小学老师不凶的!”因此,进入小学以后,女儿一直都保持了良好的情绪,非常崇拜老师,她的理想就是做一名老师,有时是想做一名语文老师、有时是舞蹈老师,有时又想做一名数学老师。

但是,女儿的小学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记得刚升入大班的时候,我和其他家长一样有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恐慌,同时也基于跟一些已经上小学的家长的交流所得来的讯息:“我家小孩上小学后,拼音跟不上,字写不好,加法算不对,都怪我没让小孩子上幼小衔接班”、“小学里的汉语拼音会过的非常的快,幼小衔接班一定要上,否则跟不上的”……。我四处打听哪里的幼小衔接机构比较的好,着急于给女儿在认读拼音、练习写字、学习算术等认知上进行准备。于是整个大班的那段时间里,我和女儿的周末都是奔波在学前班的途中,回家之后对于她没有掌握好的还得再给她巩固和加强。在我和女儿的百般“努力”之下,她基本掌握了拼音的认读与书写、20以内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些汉字的书写。牺牲了孩子可以自由奔跑在大自然的那些快乐时光,但我们却有了更多的收获,于是我似乎对她入小学后能否更快的适应学习少了一份担心、多了一份信心。

很快的女儿升入小学一年级了,在最初的那几周里,女儿表现得自信满满,回来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课堂上的反馈都非常的好,每次看到班级家长群里有家长因没有没给孩子上过幼小衔接班,孩子掌握较慢、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练习而着急时,我总为自己最初的决定沾沾自喜。可两周之后,我渐渐发现,她的作业正确率开始下降,错误百出。于是我赶紧跟老师沟通,了解她的在校学习状态,想知道出现这种情况背后存在的问题所在。在老师那里我得到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消息:她在刚开始时每次上课都能很快的掌握所学的`内容,可能是之前学过,举手的次数也比较多,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也特别的高兴,学习的劲头还是挺足的。最近一段时间发现也正因为她之前学过,感觉都会了,受到老师表扬的那种成功感已经不那么强烈了,更多的是认为自己已经会了,上课的专注性不够,于是课堂效率也就不高了。此时的我才突然感觉,自己最初的那个决定并非是明智的。自己曾经不断提醒自己班级家长的那段出现在我的脑海:关注学习习惯远比关注知识习得更重要。知识其实是无穷无尽的,只有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够在将来的路上不断的去获取。

二、家长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认识

在我了解事情的原委之后,认识到当前的必要的措施就是必须尽快的帮助她调整自己,于是我和女儿进行了交流,围绕她近期自身出现的学习问题,把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坏处,以及专心听讲的好处进行了讨论,女儿逐渐知道了上课专注的重要性。同时,我也和老师保持了紧密的联系,通过家校的共同引导,女儿身上出现的问题苗头得以及时纠正。

所以,对“幼小衔接”教育,我想作为家长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认识到“幼小衔接”并不完全等于学学拼音、认认字、算算数,更重要的是在“幼小衔接”阶段,不仅要对孩子在情感上、习惯上、思想上给以正确的引导,同时家长自身更要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认识:

1、家长要认识到“幼小衔接”是实现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平稳过渡的必要性辅助教育。幼儿园时期主要是以游戏和能力发展为主的教育方式,大多是以活动、游戏的方式进行,而小学教育主要是以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学习为主的教育,两种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如果幼小衔接这个环节做好了,孩子就会很快适应小学生活,无论对孩子的生理、心理和自理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孩子也更容易培养自信和喜欢小学生活。

2、家长要认识到“幼小衔接”更重要的是综合适应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里,孩子们过的是一种被照顾的集体生活,吃饭、午睡、游戏等,都需要老师看护。但进入小学后,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需要孩子们本身要具备更强的自理能力。在幼小衔接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更要告诉他们,到小学后需要这种能力。比如一些家长,在孩子上小学前,报了幼小衔接班,虽然老师提出不需要家长送到教室,在楼下等着就行。而一些家长却就是担心,非常固执要送进教室,其实这在孩子的幼小衔接教育中,无形中是起到了一个反面的教育。

3、家长要认识到“幼小衔接”不能只依赖专业培训机构。幼小衔接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幼小衔接的教育也是来自于多方面的,由于家长们对幼小衔接理解的偏差,往往热衷于寻找一些有名的幼小衔接教育机构,而忽略了自身和家庭在幼小衔接中所应该发挥的关键性作用。

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家长们每到周末,就乐此不疲的把孩子送到教育培训机构,有的甚至要参加好几个幼小衔接。而当孩子回到家里后,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做,整天溺爱有加,吃饭要人来喂,睡觉睡到中午,上厕所要全程跟踪,完全把幼小衔接置于脑后,因为在家长们的眼中,幼小衔接就是学拼音、学写字、学加减,上学后能超人一头。但我们不应该忽视,即使在上小学前不学这些的孩子,在经过一段时间小学学习后,大家都会重新回到同一个起跑线上,而恰恰孩子所需要的一种综合适应能力,却总是被别人落在后面。

所以,幼小衔接不是哪个培训机构,哪一所幼儿园就能独立完成的,真正的有成效的幼小衔接,是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幼小衔接不光是认字上的衔接,更应该是从一个生活环境转变到另一个生活环境适应能力的衔接。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15

作为家长,经过多次的讲座学习,我逐渐认识到,幼小衔接的主要挑战在于培养孩子学习与生活的品质,使他们能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更加多元的人际关系,更加积极的发挥自己的社会属性。幼小衔接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应局限于大班,在整个幼儿园阶段,我们都可以培养孩子的主动性、独立性和人际交往能力,来让孩子更加从容得适应小学生活。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建立自驱动力,要积极鼓励孩子,使他们发自内心的参与各项活动;

二是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自理能力,通过列一份“放手清单”的方式让孩子从生活中的各种小事中不断拓展自身的行动边界;

三是要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和孩子一起设立时间规则、空间规则、物权规则等,让孩子感觉到与大人的相处是平等而自由的,从而内化为规则感;

四是要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孩子学会主动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诉求,不过多干涉孩子之间的交往,让他们在不断的磨合中学会正确的相处方式。

同时,作为家长,我们对于孩子以及他们遇到的人和事,要客观描述,呈现事实性评价,不夸大,不贬低。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良好的社会适应。听了三位老师的演讲为我做好孩子入小学的准备指出了正确的方向,通过讲座我也查找了自身存在的问题,调整自己与孩子的交流方式,由方法的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做为家长让我们以平常心陪伴孩子共同成长,简而言之,为了能让孩子们顺利度过幼小衔接这个关键阶段,迅速适应小学生活。我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前做好准备:

1、家长一定要认识到,孩子开始上学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没有必要多度紧张。家长应该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学习和生活习惯。

2、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起到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

总而言之,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件大事,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那么如何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能尽快适应一年级的学习,需要家长、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努力。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16

被通知去听了一场关于科学做好“幼小衔接”的讲座,报着尝试的态度去听,却有了受益匪浅的感悟。教养孩子是一门学问,陪伴孩子更是一种修炼。成长,是双向的!

记得第一次送孩子去幼儿园,我激动地整夜无眠。第一次看她迈入幼儿园大门,我已在远处泣不成声。还记得当初的落寞,还记得当时的承诺。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一直觉得好性格好习惯的培养要比成绩单上的数字重要的多,虽然这与传统观念有些背道而驰,但是幼儿园期间我对孩子的要求就停留到此,尝试过就好。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虽然我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但是经过几年的'幼儿园生活,孩子“回报”给我的却是太多的惊喜和意外。

而今,即将进入小学,我的观念有了稍微的改变。从之前性格的培养,到了现在自律的加强。我是一个自律性比较差的妈妈,一直以来都是随心所欲的做所有的事情。在锻炼孩子的同时,也在无形中约束着自己。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指导。

关于困难:

讲座中,老师提到幼小衔接过程中要注意三个适应:身体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回家后第一件事就做了一份近期的作息时间表,令我万万没想到是,她把作息表很认真的贴到门上,非常认真的执行。这一点,令我感到万分惭愧。社会适应能力我没有太多的担心,但是细节方面还是需要更好的把控。之前有培养孩子理财的经历,却因忙碌而夭折。讲座结束后,又做了详细的计划并实施。弥补之前的不足,应该以坚持为前提。学习适应是我比较担心的问题,前辈妈妈们都反应说现在小学作业都比较多,现在孩子偶尔写字多了也会嚷着手疼。之前以为是为了逃避书写,后来查阅相关资料才知道,孩子手腕的协调力量与手指协调力量没有得到平衡发展,孩子写字多了是会容易感觉手腕痛手指酸。这种酸痛就是手部肌肉群与手臂肌肉群负荷过大造成的。从幼儿园没有作业过渡到小学的多门学科,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于成长:

讲座中,老师用“修炼”诠释了这个版块,这让我不由想到了曾经看过的一本书《整理好自己,再去做父母》。里面列举了种种问题爸妈。之前看过之后特地拿出这本书和朋友们一起探讨,对号入座,几乎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或许也是现在家长都存在的一个通病。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学会放慢孩子的速度,用等待、坚守与信任的心来看待孩子,让节奏慢下来,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生活节奏,学会放手,让孩子自由的飞翔,教与养,我们和孩子一起行走在成长的路上。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17

家长篇

一、做好孩子的心态调整

升学是孩子遇到的第一场重要而残酷的竞争,上与不上常在一瞬间就决定了。一方面要积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防止孩子对有种不重视,心态过松的表现。让孩子的主要精力放在的准备和复习上。另外一方面,又切忌过分焦急,给孩子过大的压力。因此,家长的心态首先要平衡。争取让孩子的心态保持一个松紧适度的状况。这样才能鼓足干劲,赢得的胜利。这一次系统的复习,积极的备考,如能取得好的效果,无疑将对孩子以后面对中考、高考攒下成功的经验,尤其重要的是学会如何面对这种重要的竞争。

二、配合孩子和老师,积极跟进复习进度

面对一场激烈的竞争,充分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在期间,家长应多与老师沟通,积极掌握孩子的学习状况。要向老师了解复习进度和安排,知道在此期间孩子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调整学习状态。积极配合老师完成课后的练习与作业,并及时向老师反映孩子的作业和复习情况。

较好的复习应该至少有两轮,第一轮应该将可能查考的知识点,基本的方法技巧,重要的思想方法做一次系统的复习与梳理;第二轮复习则必须配合历年的真题;同样类型的考试题目;模拟题进行针对性的重点难点考点强化训练,力争做到进入考场的之前,对考试已经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复习进度和期间的重点。

学生篇

一、杜绝负面的自我暗示

首先对奥数学习不要抱有放弃的想法。教育界有一个“木桶原理”:一只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取决于它最短的一块木板。也是如此,只有各科全面发展才能受到重点中学的青睐,跟何况很多学校都喜欢要奥数好的孩子。

其次是要杜绝负面的自我暗示。临近,我们会有一部分针对性的练习和测试,不可能每一次都取得自己理想的成绩。在失败的时候不要有“我肯定没希望了”、“我是学不好了”这样的暗示,相反地,要对自己始终充满信心,最终成功会来到你的身边。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想学好奥数,平时的练习必不可少,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进行题海战术,做练习也要讲究科学性。在选择参考书方面可以听一下老师的意见,一般来说老师会根据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进度给出一定的建议,数量基本在1~2本左右,不要太多。

在选好参考书以后要认真完整地做,每一本好的参考书都存在着一个知识体系,有些同学这本书做一点,那本书做一点,到最后做了许多本书但都没有做完,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效果反而不好。做题的时候要多做难度中等偏下的题,并且要定好时间,严格执行,这样可以提高解题速度。

两个小建议

第一,在解答选择题和填空题的时候,可以在旁边的空白处写下关键的步骤;

第二,重要的题目和试卷最好做两编,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和印象。

两个好方法

第一,准备两个本子,一个叫做错题本,一个叫做好题本。错题本上记录自己平时做错的题目。研究发现,自己容易做错的题目,一般是很容易再犯的,搜集这些题目,把自己的错误逐步的减少。好题本,则记录老师重点强调的问题和典型题,以及自己平时在作业过程中自己觉得很好的题目。这些题目一般融入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技巧,以及重要常见的类型,对这些问题如果能够很好的掌握,哪么在知识点的储备方面就已经胜人一筹了。

两个本子的使用方法。既可以平时不时的拿出来翻翻,更重要的是在考试之前认真查看,了解自己究竟学过那些知识点,碰见过那些重要的类型和问题,以及自己经常犯的错误。如果能够用好这两个本子,哪么学习的效率无疑将事半功倍。

第二,会学做好上课的笔记。其实考察的奥数题大部分都是基础题,只要把这些基础题做好,分数便不会低了。要想做好基础题,平时上课时的听课效率便显得格外重要。一般教奥数的都是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师,他们上课时所用的讲义内容可谓是精华,认真听讲1个小时要比自己在家复习两个小时还要有效。

听课时可以适当地做些笔记,但前提是不影响听课的效果。有些同学光顾着抄下题目的步骤解法却忽略了老师解题的思路,这样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反而有些得不偿失。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18

上周五的“幼小衔接”讲座顺利地结束了,活动的顺利结束不仅给我带来轻松,也带来许多感想,有感于“幼小衔接”讲座。

讲座很精彩,家长们听得很专心,很多家长还认真地做着笔记,我不禁佩服主讲者的口才魅力,能吸引这么多的家长专心致志地听讲。家长们的专心,我想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的因素,那应该是讲述的内容很实际,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家长在实际的“幼小衔接”工作中能用得到的。所以家长们喜欢听,还认真听。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为什么在上课时,会有很多孩子游离于老师的视线,我想除了孩子本身学习习惯不良的因素以外,我想关键因素在教师自身。教师缺乏教学魅力,教学内容没有意义或孩子不感兴趣等原因,这都是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听了讲座,还让我想到,这样的讲座对家长固有的比较陈旧的教育观念有一个很大的冲击,也就是说,在听了这样的讲座后,能有效地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这也是举行“幼小衔接”讲座的作用。

我对讲座中的许多观点持相同意见,这或许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教育理念吧。比如对于家长对孩子的拼音教学问题等等,主讲者都做了精彩的讲解,我也深有同感。

1、关于拼音这个热点问题。

很多家长怕自己的孩子跟不上,纷纷提前学习,甚至要求幼儿园就开始教学。其实,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从小学老师的角度来说,他的教学进度一般会在学校整体安排的前提下,根据大多数孩子的学习情况来适当调整。如果每个孩子都是从零开始,那么教学也就会从零开始,完整安排,但是如果大多数孩子都已经学会的情况下,老师很可能也会加快进度,幼教之友《有感于“幼小衔接”讲座》。这就导致了一部分有潜力但是没有学过拼音的孩子的压力加重。可是这些不良后果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甚至有很多家长还大声呐喊:一定要提前去学拼音啊!于是恶性循环始终循环。所以呼吁大家,小学就是小学,小学的东西就一定让孩子到了小学的年龄去学。不然适得其反。

2、关于坐姿。

一直在想假如始终必恭必敬地坐着一定会很累,所以当看到孩子坐在椅子上东倒西歪的时候,有时候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但是在当听了讲座后,其实在幼小衔接阶段,有时候也是要狠狠心,至少在集体活动中的15到20分钟里一定要要求孩子好好坐,认真听。,尤其是即将要入小学的孩子。

3、举手。

幼儿园老师也在强调回答问题要举手,但是很多时候,很多孩子回答问题会“脱口而出”,甚至有时候他们的无意识插话,老师也能容忍,于是,很多孩子就形成了随便插话的习惯。于是到了小学,老师遇到这样的情况就狠狠批评。现在看来,我们幼儿园老师一定要对“回答问题要举手”,一定要常抓不懈。

4、生活问题。

上厕所,吃饭,吃药等。幼儿园的课时较短,对于上课去厕所也能容忍,吃饭,有老师督促,吃药有医生来喂。但是小学里一切都要自己打理了。课间要准备学习用品,要喝水,要上厕所,该在课间解决的问题都要在课间解决。吃药,虽然老师也会提醒,但是要自己记住药量和吃法。总之一句话:一切都需要自己来做主了。

5、学习用品。

前一天晚上都要准备好了,比如5支铅笔,1块橡皮:铅笔都要削好,学习用品不能太花俏的。因为太花俏反而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将那些华侨的学习用具成为玩具。

6、做事速度。

尽量改变拖拉习惯。小学以后,每节课中的内容比较多,而且一定要弄懂掌握,因为第二天马上又有新的教学内容,如果昨天的内容不掌握,不懂的东西就会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一点和幼儿园有非常大的区别,在幼儿园,即使有个别孩子没有掌握的,也能浑水摸鱼,毕竟幼儿园没有系统地考试。所以,该学习的时候认真学习,学习完了再放松地玩,这个学习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

看来“幼小衔接”工作的确有很多内容需要我们用心去做。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19

今天上午的幼小衔接讲座,园长主要讲了幼儿园阶段与小学阶段的不同以及家长和孩子需要在家里准备的相关工作,听了以后觉得非常接地气,受益匪浅。

幼儿园与小学阶段完全不同,幼儿园教养并重,主题游戏较多,小伙伴固定,朝夕相处,老师像妈妈一样照顾孩子的起居,且整天陪伴,上学时间弹性,有加餐,有午休,相对较宽松;而小学以学科学习为主,规范学科,限时课堂,格式作业,老师相对较多且不是一直陪伴,没有午睡,没有加餐,相对较严格,所以在幼小衔接阶段,各项习惯和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呢?

1、首先要给孩子一种期待感,让孩子觉得我马上就要变成一个小学生了,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因为长大本身就是一件超级骄傲的事情。

2、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包括起居时间,游戏时间,阅读时间,做家务时间,与家人共处时间,作业时间。有句话说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先变成那样的人,所以最好是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时间表,父母也早睡早起,这样就以身作则的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是自律,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自律。

3、家庭环境:在家里爸爸妈妈要做好环境建设,孩子有自己独立的书桌,父母以身作则,平时也多看书学习,变陪读为共读;在家里家庭成员之间要经常说谢谢,你好等文明语,和睦相处,关爱彼此就是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4、学习习惯:八个力的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阅读能力,说的能力,做的能力。培养观察力,可以多观察身边的细小事物,找不同,摆积木,报些兴趣班如音乐,多做家务,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坚持力,多读书。

5、其他能力培养:如独立自主的能力,独立完成作业,面对挫折的能力,时间管理的能力,精神专注能力,能坐的住,锻炼身体,有固定的体能训练,负责任的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辨别是非的能力等等。

听完真心觉得家长的责任重大,育儿就是一场修行,期待我们都变得更好,再次谢谢幼儿园举办的这场活动!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20

今天上午的幼小衔接讲座,园长主要讲了幼儿园阶段与小学阶段的不同以及家长和孩子需要在家里准备的相关工作,听了以后觉得非常接地气,受益匪浅。

幼儿园与小学阶段完全不同,幼儿园教养并重,主题游戏较多,小伙伴固定,朝夕相处,老师像妈妈一样照顾孩子的起居,且整天陪伴,上学时间弹性,有加餐,有午休,相对较宽松;而小学以学科学习为主,规范学科,限时课堂,格式作业,老师相对较多且不是一直陪伴,没有午睡,没有加餐,相对较严格,所以在幼小衔接阶段,各项习惯和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呢?

1、首先要给孩子一种期待感

让孩子觉得我马上就要变成一个小学生了,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因为长大本身就是一件超级骄傲的事情。

2、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包括起居时间,游戏时间,阅读时间,做家务时间,与家人共处时间,作业时间。有句话说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先变成那样的人,所以最好是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时间表,父母也早睡早起,这样就以身作则的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是自律,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自律。

3、家庭环境:

在家里爸爸妈妈要做好环境建设,孩子有自己独立的书桌,父母以身作则,平时也多看书学习,变陪读为共读;在家里家庭成员之间要经常说谢谢,你好等文明语,和睦相处,关爱彼此就是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4、学习习惯:

八个力的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阅读能力,说的能力,做的能力。培养观察力,可以多观察身边的细小事物,找不同,摆积木,报些兴趣班如音乐,多做家务,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坚持力,多读书。

5、其他能力培养:

如独立自主的.能力,独立完成作业,面对挫折的能力,时间管理的能力,精神专注能力,能坐的住,锻炼身体,有固定的体能训练,负责任的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辨别是非的能力等等。

听完真心觉得家长的责任重大,育儿就是一场修行,期待我们都变得更好,再次谢谢幼儿园举办的这场活动。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21

今天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很巧合,上午还有同事问我对于“幼小衔接”的看法,现在很多幼儿园毕业的孩子都在报幼小衔接班,其实在我看来拼音,数字,书写一年级上半年都会学,家长看看小学课本,愿意拿出时间和精力是可以让孩子在一年级将基础掌握牢故的。所以并不赞成过多知识的灌输,反而是入学应具备的几种能力要去培养,不过很遗憾我了解的有点晚,自己的孩子没有用到,而且现实是更多的家长在意的是会了多少字,拼音怎么样,数学会做20以内……还好,今天看到这篇文章还不晚,我就想应该让更多的家长了解并能去做,静待花开,每个孩子的花期都不一样,作为家长真的不需要太着急,尤其别用自己所谓的期待,所谓的对你好,去限制孩子的'自由与潜力。

其实我特别受触动是老师在疫情期间学习过程中总会说:我们的宝贝还小,还需要照顾……我就反思我自己:老师面对那么多孩子依然把他们当宝贝,我作为妈妈为什么不能情绪平和呢?

伴随着家庭教育的学习,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我想收获会越来越大,真的很喜欢这样的小常识课堂,简单,好落地,也希望能多一些培养孩子各项能力的小方法,学以致用,带给孩子更好的未来!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22

我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同时也是一名现在在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妈妈。回顾女儿从幼儿园大班到升入小学以来的经历,对于女儿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的种种表现,以及自己在那段时间里切身体验,感慨颇多。

一、关注学习习惯远比关注知识习得更重要

女儿入小学以来,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都比较好,对小学的生活表现的比较适从,不烦躁,每天回来都会叽叽喳喳的告诉我她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有做小学生的那份光荣感。之所以她会这么快的适应小学的生活,这要得益于她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幼儿园里开展的一系列“我要上小学啦”活动。当时幼儿园组织多次到周边的小学校园去体验生活,看看小学的校园、教室,坐进小学的课堂和小学生共同感受学习的氛围,还和小学生一起开展“课间十分钟”的游戏活动,由此极大地激发了女儿和小伙伴想进入小学生活的积极愿望。此外,我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会积极的引导她。有一次,她对我说:“妈妈,今天妞妞说小学老师很凶的,犯错误就会惩罚你。”看到她忧心忡忡的样子,我认真地回答她:“不会的,你看小冯阿姨,她就是小学老师,她一点也不凶啊,她还懂得很多的知识,你有很多不懂的问题都是在她那里找到答案哦。”听到这里,她舒心的笑了:“是的呢,我明天就去跟妞妞说,小学老师不凶的!”因此,进入小学以后,女儿一直都保持了良好的情绪,非常崇拜老师,她的理想就是做一名老师,有时是想做一名语文老师、有时是舞蹈老师,有时又想做一名数学老师。

但是,女儿的小学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记得刚升入大班的时候,我和其他家长一样有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恐慌,同时也基于跟一些已经上小学的家长的交流所得来的讯息:“我家小孩上小学后,拼音跟不上,字写不好,加法算不对,都怪我没让小孩子上幼小衔接班”、“小学里的汉语拼音会过的非常的快,幼小衔接班一定要上,否则跟不上的”……。我四处打听哪里的幼小衔接机构比较的好,着急于给女儿在认读拼音、练习写字、学习算术等认知上进行准备。于是整个大班的那段时间里,我和女儿的周末都是奔波在学前班的途中,回家之后对于她没有掌握好的还得再给她巩固和加强。在我和女儿的百般“努力”之下,她基本掌握了拼音的认读与书写、20以内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些汉字的书写。牺牲了孩子可以自由奔跑在大自然的那些快乐时光,但我们却有了更多的收获,于是我似乎对她入小学后能否更快的适应学习少了一份担心、多了一份信心。

很快的女儿升入小学一年级了,在最初的那几周里,女儿表现得自信满满,回来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课堂上的反馈都非常的好,每次看到班级家长群里有家长因没有没给孩子上过幼小衔接班,孩子掌握较慢、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练习而着急时,我总为自己最初的决定沾沾自喜。可两周之后,我渐渐发现,她的作业正确率开始下降,错误百出。于是我赶紧跟老师沟通,了解她的在校学习状态,想知道出现这种情况背后存在的问题所在。在老师那里我得到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消息:她在刚开始时每次上课都能很快的掌握所学的内容,可能是之前学过,举手的次数也比较多,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也特别的高兴,学习的劲头还是挺足的。最近一段时间发现也正因为她之前学过,感觉都会了,受到老师表扬的那种成功感已经不那么强烈了,更多的是认为自己已经会了,上课的专注性不够,于是课堂效率也就不高了。此时的我才突然感觉,自己最初的那个决定并非是明智的。自己曾经不断提醒自己班级家长的那段出现在我的脑海:关注学习习惯远比关注知识习得更重要。知识其实是无穷无尽的,只有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够在将来的路上不断的去获取。

二、家长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认识

在我了解事情的原委之后,认识到当前的必要的措施就是必须尽快的帮助她调整自己,于是我和女儿进行了交流,围绕她近期自身出现的学习问题,把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坏处,以及专心听讲的好处进行了讨论,女儿逐渐知道了上课专注的重要性。同时,我也和老师保持了紧密的联系,通过家校的共同引导,女儿身上出现的问题苗头得以及时纠正。

所以,对“幼小衔接”教育,我想作为家长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认识到“幼小衔接”并不完全等于学学拼音、认认字、算算数,更重要的是在“幼小衔接”阶段,不仅要对孩子在情感上、习惯上、思想上给以正确的引导,同时家长自身更要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认识:

1、家长要认识到“幼小衔接”是实现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平稳过渡的必要性辅助教育。幼儿园时期主要是以游戏和能力发展为主的教育方式,大多是以活动、游戏的方式进行,而小学教育主要是以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学习为主的教育,两种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如果幼小衔接这个环节做好了,孩子就会很快适应小学生活,无论对孩子的生理、心理和自理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孩子也更容易培养自信和喜欢小学生活。

2、家长要认识到“幼小衔接”更重要的是综合适应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里,孩子们过的是一种被照顾的集体生活,吃饭、午睡、游戏等,都需要老师看护。但进入小学后,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需要孩子们本身要具备更强的自理能力。在幼小衔接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更要告诉他们,到小学后需要这种能力。比如一些家长,在孩子上小学前,报了幼小衔接班,虽然老师提出不需要家长送到教室,在楼下等着就行。而一些家长却就是担心,非常固执要送进教室,其实这在孩子的幼小衔接教育中,无形中是起到了一个反面的教育。

3、家长要认识到“幼小衔接”不能只依赖专业培训机构。幼小衔接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幼小衔接的教育也是来自于多方面的,由于家长们对幼小衔接理解的偏差,往往热衷于寻找一些有名的幼小衔接教育机构,而忽略了自身和家庭在幼小衔接中所应该发挥的关键性作用。

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家长们每到周末,就乐此不疲的把孩子送到教育培训机构,有的甚至要参加好几个幼小衔接。而当孩子回到家里后,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做,整天溺爱有加,吃饭要人来喂,睡觉睡到中午,上厕所要全程跟踪,完全把幼小衔接置于脑后,因为在家长们的眼中,幼小衔接就是学拼音、学写字、学加减,上学后能超人一头。但我们不应该忽视,即使在上小学前不学这些的孩子,在经过一段时间小学学习后,大家都会重新回到同一个起跑线上,而恰恰孩子所需要的一种综合适应能力,却总是被别人落在后面。

所以,幼小衔接不是哪个培训机构,哪一所幼儿园就能独立完成的,真正的有成效的幼小衔接,是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幼小衔接不光是认字上的衔接,更应该是从一个生活环境转变到另一个生活环境适应能力的衔接。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23

上周五的“幼小衔接”讲座顺利地结束了,活动的顺利结束不仅给我带来轻松,也带来许多感想,有感于“幼小衔接”讲座。

讲座很精彩,家长们听得很专心,很多家长还认真地做着笔记,我不禁佩服主讲者的口才魅力,能吸引这么多的家长专心致志地听讲。家长们的专心,我想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的因素,那应该是讲述的内容很实际,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家长在实际的“幼小衔接”工作中能用得到的。所以家长们喜欢听,还认真听。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为什么在上课时,会有很多孩子游离于老师的视线,我想除了孩子本身学习习惯不良的因素以外,我想关键因素在教师自身。教师缺乏教学魅力,教学内容没有意义或孩子不感兴趣等原因,这都是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听了讲座,还让我想到,这样的讲座对家长固有的比较陈旧的教育观念有一个很大的冲击,也就是说,在听了这样的讲座后,能有效地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这也是举行“幼小衔接”讲座的作用。

我对讲座中的许多观点持相同意见,这或许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教育理念吧。比如对于家长对孩子的拼音教学问题等等,主讲者都做了精彩的讲解,我也深有同感。

1、关于拼音这个热点问题。

很多家长怕自己的孩子跟不上,纷纷提前学习,甚至要求幼儿园就开始教学。其实,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从小学老师的角度来说,他的教学进度一般会在学校整体安排的前提下,根据大多数孩子的学习情况来适当调整。如果每个孩子都是从零开始,那么教学也就会从零开始,完整安排,但是如果大多数孩子都已经学会的情况下,老师很可能也会加快进度,幼教之友《有感于“幼小衔接”讲座》。这就导致了一部分有潜力但是没有学过拼音的孩子的压力加重。可是这些不良后果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甚至有很多家长还大声呐喊:一定要提前去学拼音啊!于是恶性循环始终循环。所以呼吁大家,小学就是小学,小学的东西就一定让孩子到了小学的年龄去学。不然适得其反。

2、关于坐姿。

一直在想假如始终必恭必敬地坐着一定会很累,所以当看到孩子坐在椅子上东倒西歪的时候,有时候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但是在当听了讲座后,其实在幼小衔接阶段,有时候也是要狠狠心,至少在集体活动中的15到20分钟里一定要要求孩子好好坐,认真听。,尤其是即将要入小学的孩子。

3、举手。

幼儿园老师也在强调回答问题要举手,但是很多时候,很多孩子回答问题会“脱口而出”,甚至有时候他们的无意识插话,老师也能容忍,于是,很多孩子就形成了随便插话的习惯。于是到了小学,老师遇到这样的情况就狠狠批评。现在看来,我们幼儿园老师一定要对“回答问题要举手”,一定要常抓不懈。

4、生活问题。

上厕所,吃饭,吃药等。幼儿园的课时较短,对于上课去厕所也能容忍,吃饭,有老师督促,吃药有医生来喂。但是小学里一切都要自己打理了。课间要准备学习用品,要喝水,要上厕所,该在课间解决的问题都要在课间解决。吃药,虽然老师也会提醒,但是要自己记住药量和吃法。总之一句话:一切都需要自己来做主了。

5、学习用品。

前一天晚上都要准备好了,比如5支铅笔,1块橡皮:铅笔都要削好,学习用品不能太花俏的。因为太花俏反而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将那些华侨的学习用具成为玩具。

6、做事速度。

尽量改变拖拉习惯。小学以后,每节课中的内容比较多,而且一定要弄懂掌握,因为第二天马上又有新的教学内容,如果昨天的内容不掌握,不懂的东西就会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一点和幼儿园有非常大的区别,在幼儿园,即使有个别孩子没有掌握的,也能浑水摸鱼,毕竟幼儿园没有系统地考试。所以,该学习的时候认真学习,学习完了再放松地玩,这个学习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

看来“幼小衔接”工作的确有很多内容需要我们用心去做。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24

今天上午的幼小衔接讲座,园长主要讲了幼儿园阶段与小学阶段的不同以及家长和孩子需要在家里准备的相关工作,听了以后觉得非常接地气,受益匪浅。

幼儿园与小学阶段完全不同,幼儿园教养并重,主题游戏较多,小伙伴固定,朝夕相处,老师像妈妈一样照顾孩子的起居,且整天陪伴,上学时间弹性,有加餐,有午休,相对较宽松;而小学以学科学习为主,规范学科,限时课堂,格式作业,老师相对较多且不是一直陪伴,没有午睡,没有加餐,相对较严格,所以在幼小衔接阶段,各项习惯和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呢?

1、首先要给孩子一种期待感

让孩子觉得我马上就要变成一个小学生了,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因为长大本身就是一件超级骄傲的事情。

2、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包括起居时间,游戏时间,阅读时间,做家务时间,与家人共处时间,作业时间。有句话说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先变成那样的人,所以最好是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时间表,父母也早睡早起,这样就以身作则的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是自律,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自律。

3、家庭环境:

在家里爸爸妈妈要做好环境建设,孩子有自己独立的书桌,父母以身作则,平时也多看书学习,变陪读为共读;在家里家庭成员之间要经常说谢谢,你好等文明语,和睦相处,关爱彼此就是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4、学习习惯:

八个力的'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阅读能力,说的能力,做的能力。培养观察力,可以多观察身边的细小事物,找不同,摆积木,报些兴趣班如音乐,多做家务,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坚持力,多读书。

5、其他能力培养:

如独立自主的能力,独立完成作业,面对挫折的能力,时间管理的能力,精神专注能力,能坐的住,锻炼身体,有固定的体能训练,负责任的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辨别是非的能力等等。

听完真心觉得家长的责任重大,育儿就是一场修行,期待我们都变得更好,再次谢谢幼儿园举办的这场活动。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25

今天上午的幼小衔接讲座,园长主要讲了幼儿园阶段与小学阶段的不同以及家长和孩子需要在家里准备的相关工作,听了以后觉得非常接地气,受益匪浅。

幼儿园与小学阶段完全不同,幼儿园教养并重,主题游戏较多,小伙伴固定,朝夕相处,老师像妈妈一样照顾孩子的起居,且整天陪伴,上学时间弹性,有加餐,有午休,相对较宽松;而小学以学科学习为主,规范学科,限时课堂,格式作业,老师相对较多且不是一直陪伴,没有午睡,没有加餐,相对较严格,所以在幼小衔接阶段,各项习惯和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呢?

1、首先要给孩子一种期待感,让孩子觉得我马上就要变成一个小学生了,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因为长大本身就是一件超级骄傲的事情。

2、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包括起居时间,游戏时间,阅读时间,做家务时间,与家人共处时间,作业时间。有句话说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先变成那样的人,所以最好是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时间表,父母也早睡早起,这样就以身作则的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是自律,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自律。

3、家庭环境:在家里爸爸妈妈要做好环境建设,孩子有自己独立的书桌,父母以身作则,平时也多看书学习,变陪读为共读;在家里家庭成员之间要经常说谢谢,你好等文明语,和睦相处,关爱彼此就是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4、学习习惯:八个力的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阅读能力,说的能力,做的能力。培养观察力,可以多观察身边的细小事物,找不同,摆积木,报些兴趣班如音乐,多做家务,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坚持力,多读书。

5、其他能力培养:如独立自主的能力,独立完成作业,面对挫折的能力,时间管理的能力,精神专注能力,能坐的住,锻炼身体,有固定的体能训练,负责任的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辨别是非的能力等等。

听完真心觉得家长的责任重大,育儿就是一场修行,期待我们都变得更好,再次谢谢幼儿园举办的这场活动!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26

幼小衔接顾名思义,是幼儿园进入小学的第一步,幼小衔接这个重要的转折点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有效的幼小衔接必定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引导儿童学会学习、提升问题解决与创新实践能力,使孩子顺利渡过幼儿园到小学生活的过渡期,为孩子的小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鼓励孩子上小学,激发他们的向往之情。

其实一般来说6岁左右的孩子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具备了上小学的条件,他们内心对于小学是非常向往的,他们会羡慕戴着红领巾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哥哥和小姐姐,渴望新的书包,新的铅笔盒,新的衣服,时时刻刻都流露出对小学的向往之情。

家长在这个时候要特别留意孩子的心理状态,积极鼓励孩子上小学,时常以鼓励的口语激发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例如家长可以这样说:“宝宝真棒,宝宝长大了要上小学了!”,让孩子对于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充满期待,也感到光荣和自豪。

家长也可以在有空的时候带孩子到小学的校园里面逛一逛,走一走,让孩子提前感受和熟悉小学的校园和氛围,见到校园里的小学生,也可以趁机教育孩子,激励他们:“以后你也会像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在小学的校园里面认字,数数,学很多知识,你也会跟他们一样聪明一样棒!”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我们都知道,在幼儿园里面孩子过的是一种被照顾着的集体生活,幼儿园的老师整天都跟着,吃饭、穿衣服、系鞋带、上厕所,老师都会看护周到,及时给予帮助。但是进入小学后,则是相对独立地生活,孩子必须有生活自理的能力,自己学会照顾自己,自己系鞋带、穿衣服、上厕所。这时候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小学也有很多学生守则,学校规章制度,孩子需要自己学会集中注意力,学会自控能力。

作为家长,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不要溺宠孩子,什么事情都替他们打理好,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穿衣、系鞋带、如厕,自己的玩具学习用品自己收拾好。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家长们也不要急着帮孩子解决,先引导他们,然后让他们想办法去解决。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非常重要的环节,这对于他们以后进入小学甚至是以后的人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家长不能随时随地看护陪伴着孩子。进入小学后,他们需要自己去处理他们遇到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上的问题。

此外,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可以制定一些家庭的小规则和奖罚制度。这对于他们培养自控能力和良好的习惯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培养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

相对于幼儿园,小学生活更加独立,自主和多变,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性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于他顺利、成功地展开新的校园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有效的幼小衔接不仅仅是大班下学期或者这学期内某一个月的目标,而应该是幼儿园三年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时期的目标。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能力,家长们可以带孩子多出去走走,多和陌生人见面,消除孩子对陌生人的畏怯心理。多让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让孩子既可以跟大哥哥大姐姐沟通,也可以做比自己小的孩子的领导者,增强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平时生活中,家长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的一些见闻,诱导孩子也学会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心声,分享自己的食物分享自己的玩具。家长还可以让孩子邀请他们的小伙伴到家里做客,让孩子以小主人的身份招待小伙伴。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27

一直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下降,出现了小学与中学教师相互抱怨的现象。我校教研中心针对这个问题组织了五、六、七年级语文教学衔接研讨活动。我们年段就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狼牙上五壮士》和《地震中的父与子》两篇课文的教学,分别组织相应的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展示,课后组织相关的讨论,从教材内容处理的角度,提出“渗透”与“深入”两个衔接策略。

一、问题提出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较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主要解决“写了什么”和“为什么写”等问题,思维难度不大。相对来说,课堂教学容量较小,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教材要求。而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往往陡然加深,知识点增多,除有大量识记外,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由于课堂教学容量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随着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增加与教学难度的加大,刚从小学走进中学的学生面对如此大的变化,自然感到学习吃力,从而造成一些学生的迅速“分化”与“滑坡”。《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第三学段)和初中(第四学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若老师把握不好,势必影响学生的顺利过渡。本文拟从教材内容处理的角度,结合以下两个案例就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做一些探讨。

二、案例描述

案例一:

杨小华老师执教五年级上册《狼牙上五壮士》一课,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对课文内容的处理主要是:

①老师用课题直接导入,提醒学生对“壮”字的理解。重点字词方面,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②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大体把握课文内容。③围绕“这是____的五壮士”,要求学生品读课文寻找答案。

④教师播放电影《南京大屠杀》中片段,激发学生情感,接着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部分,并对朗读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片段。

⑤教师用串起后三个部分的讲解,此过程中再次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带领学生分析五壮士的人物形象,并让学生把自己归纳出来的关于人物形象的看法书写在黑板上。

⑥在拓展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在教材的空白处写下自己想对五壮士长说的话,并全班交流。

案例二:方巧莉老师执教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对课文内容的处理主要是:

①通过“温故而知新”指导学生走进文本,激起学生读此文的兴趣。

②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介绍作者,且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③画出自己认为的生字难字,随后,教师订正字音,出示本课词语及相关的练习,让学生根据括号里句子的意思写出成语,加强字词的运用。

④在整体感知环节,教师让学生以“我觉得文中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的形式品读课文。⑤教师再进一步指导学生分析文中最能体现人物形象的语句。在此过程中教师播放课件地震等灾难片断。接着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对话部分,并对朗读进行指导,老师提出“父亲为何不选择离开?引导学生探究。

三、案例评析

从上述两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位教师的教学都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他们在转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教师试图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完成自己的学习;在教学中两位老师都做到了“以情唤情”,并通过一些辅助的电化教学手段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方法上,两位老师都十分重视重点字、词句的教学和朗读指导,结合文本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和评价。但教学中也存在一些差异,如朗读指导的深度不一样。 如何更有效地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策略。

1、“渗透”策略。中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高年级与初一年级的语文教师要多加强联系,打破“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小学高年级的教师既要明确自己学段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又要关注初一年级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在把握所教年级的教学重点的前提下,有目的、

有计划地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以便把初一年级的知识点逐渐渗透在课文内容的学习中。初一年级的教师又要关注小学高年级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明确已经学过的知识,常温故知新,避免“撞车”与“二次重复”,或者突然提高难度,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如果缺乏这种相邻学段教材内容的渗透意识,而只是孤立地从本年级的教学要求来处理课文内容,忽略“将要学”的或“已学过”的知识,很容易造成重复学习。所以,中小学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深浅作适当的渗透,使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更加合理。

2、“深入”策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发现,小学的语文课情感味很浓,更注重和倾向于“人文性”。所以,课堂内呈现的教学形式,采用的教学手段往往丰富多彩,教学氛围更加融洽,师生关系也和谐、平等。而中学的语文课理性色彩很重,语文教学更多地体现出“工具性”,尤其注重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总是对课文要点进行重锤敲打,反复渲染,这源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我们也要审视小学语文教师对课文内容处理的深浅度。因为部分小学生升入中学后,学习课文时遇到“钻进去,再钻进去”的要求时,遇到“提出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评价或质疑问难”时,显得束手无策。所以,到了小学高年级,教师在处理课文内容时,一要适当延伸。即不局限于课文本身的内容,而应该结合学生的思维(已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特点,适度进行一些拓展训练。例如在《狼牙上五壮士》一课的教学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只局限在课文本身,稍显单薄。二要适度加深。即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对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句理解透彻,要更加深刻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主要内容。不仅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明确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出来的,而不是单纯地停留于课文内容做“表面游戏”。这样,小学生进入初中学习,就比较容易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归纳各段内容要点,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联系。此外,要强化思维训练。因为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如怎样进行文段阅读;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教师则抓住契机,巧为点拨,为学生释疑解难。教材是“例子”,教材是教学的凭借,以教材内容的处理为抓手来思考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还需多方面的探索。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28

被通知去听了一场关于科学做好“幼小衔接”的讲座,报着尝试的态度去听,却有了受益匪浅的感悟。教养孩子是一门学问,陪伴孩子更是一种修炼。成长,是双向的!

记得第一次送孩子去幼儿园,我激动地整夜无眠。第一次看她迈入幼儿园大门,我已在远处泣不成声。还记得当初的落寞,还记得当时的承诺。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一直觉得好性格好习惯的培养要比成绩单上的数字重要的多,虽然这与传统观念有些背道而驰,但是幼儿园期间我对孩子的要求就停留到此,尝试过就好。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虽然我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但是经过几年的幼儿园生活,孩子“回报”给我的却是太多的惊喜和意外。

而今,即将进入小学,我的观念有了稍微的改变。从之前性格的培养,到了现在自律的加强。我是一个自律性比较差的妈妈,一直以来都是随心所欲的做所有的事情。在锻炼孩子的同时,也在无形中约束着自己。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指导。

关于困难:

讲座中,老师提到幼小衔接过程中要注意三个适应:身体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回家后第一件事就做了一份近期的作息时间表,令我万万没想到是,她把作息表很认真的贴到门上,非常认真的执行。这一点,令我感到万分惭愧。社会适应能力我没有太多的担心,但是细节方面还是需要更好的把控。之前有培养孩子理财的经历,却因忙碌而夭折。讲座结束后,又做了详细的计划并实施。弥补之前的不足,应该以坚持为前提。学习适应是我比较担心的问题,前辈妈妈们都反应说现在小学作业都比较多,现在孩子偶尔写字多了也会嚷着手疼。之前以为是为了逃避书写,后来查阅相关资料才知道,孩子手腕的协调力量与手指协调力量没有得到平衡发展,孩子写字多了是会容易感觉手腕痛手指酸。这种酸痛就是手部肌肉群与手臂肌肉群负荷过大造成的。从幼儿园没有作业过渡到小学的多门学科,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于成长:

讲座中,老师用“修炼”诠释了这个版块,这让我不由想到了曾经看过的一本书《整理好自己,再去做父母》。里面列举了种种问题爸妈。之前看过之后特地拿出这本书和朋友们一起探讨,对号入座,几乎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或许也是现在家长都存在的一个通病。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学会放慢孩子的速度,用等待、坚守与信任的心来看待孩子,让节奏慢下来,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生活节奏,学会放手,让孩子自由的飞翔,教与养,我们和孩子一起行走在成长的路上。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29

对于幼小衔接,确实遇到不少家长,在孩子上小学前都挺焦虑的。因为通常孩子在上小学一年级后存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等现象。5月19日晚8点,我有幸聆听了幼教三六五平台吴老师、叶老师等一些幼教专家的讲座,她们谈了一些对于幼小衔接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让我受益颇深。针对专家分享的育儿经验,我简单谈一下自己的收获!

在孩子上幼儿园期间,如果我们作家长的能有意识地进行引导,会让孩子们更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第一,家长可以为孩子做一些积极的心理建设,为孩子入学做准备。家长可以把小学生活描述得美好正面一些,比如: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进入小学能够认识新朋友,学习很多新知识等等,而非吓孩子,比如“到时候上小学老师会要求很严格,如果你做不到,老师会批评你的.。”等等这样类似的说法。等确认好就读的小学后,家长还可以带孩子提前去新学校认识一下,让孩子心里有个准备。第二,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家长可以在暑假逐渐延长孩子干某一件事的时间,例如画画、阅读、打乒乓球等,逐步提高孩子专注力。第三,培养孩子做事的计划性。让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提前列好一个计划,按照计划去一步一步地做。幼小衔接班并不是非上不可的,如果我们能够按照上面的几点去做,就可以使孩子很轻松地适应小学的生活。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30

作为一名中班幼儿家长,对于孩子即将进入大班做好幼小衔接阶段、我的心情既欢喜又忧愁。一方面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其自理能力也再逐渐提高;忧虑的是随着角色的转变,肯定会迎刃而来很多问题,如:能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能否和同学之间相处融洽,会不会贪玩,能不能做一个诚实的孩子等等。还有一个最大的担心,就是孩子成绩不好,学习跟不上,然后让其失去学习的动力,缺乏自信。

今晚,听了两位老师和小学校长关于《幼小衔接社会准备》的专题讲座,讲述的内容正是我们家长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幼小衔接应是让孩子做好上小学的心里准备并不全是学习书面知识。

一是要帮助孩子定位好角色勇敢的表达、相对于幼儿园老师妈妈般的照顾、小学老师会相对严肃一些、不要焦虑的认为是老师态度不好、自己孩子表现不好、引导孩子不要怕老师。

二是要帮助孩子调整好作息时间,做一个规划,大概一天内什么时候干什么事情,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让孩子第二天精力充沛。再升入小学前、我们家长多给孩子讲小学会发生的.有意思的事情让孩子在心理上期待上学。这次讲座还有一个要点让孩子养成做事迅速的习惯,我认为很关键不管是吃饭穿衣学习都不要拖拉。养孩子容易、教育孩子难,在还没有升入小学前,让我们都放平心态不要焦虑、用老师讲到的好方法积极帮助孩子进行心理和生活上的习惯建立养成、让孩子顺顺利利进入小学快速适应小学节奏、开心的进行学习。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31

幼小衔接一直都是人们普遍注重的话题,如何实现幼儿顺利的过渡到小学学习生活,幼儿教师、小学教师都应该作出相对应的努力。年10月17日上午,我参加了磐石市进修学校举办的“幼小”教学衔接专题培训。聆听了吉林市教育学院叶波老师的精彩讲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自然明白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转折期。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引起注重,使孩子尽快适合这个学习环境,家长也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配合老师为孩子顺利向小学过渡做好一切准备。比如多和孩子交流,让孩子多了解小学生活,提醒孩子整理书包文具,协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孩子出错的时候,不发火,不急躁,有涵养,有耐心,但切记不要包办代替,有的老师会让家长在孩子的作业本上签字,以便于让家长督促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我认为家长在签字前应该和孩子说清楚彼此的`责任,让孩子明白作业的对错自己负责,家长只负责签字完成老师的要求,如果家长负责检查对错,势必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依赖,所以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不要依赖别人,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性。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家长会轻松百倍。。

叶老师的讲座,使我知道我们在注重孩子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孩子水平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培养,独立生活水平的培养,与人交往水平的培养以及挫折承受水平的培养,不能只注重孩子的生理健康,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合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幼小阶段应是孩子水平发展和培养的一个关键期,所以老师应该特别注重,做好这些工作,能够让孩子终身受益。

幼小衔接增强幼儿习性的培养,生活上、学习上的良好习惯的养成训练,例如:会排队走、上厕所有序,会准确的拿笔、看书姿势准确等,这些看似小而容易,却是重要而繁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学习习惯会让幼儿最快的适合小学生活,学习习惯的良好有助于在小学课堂上能注意力集中的听课,学习成绩自然不会落后。而习惯养成需要幼儿教师持续的重复纠正,幼儿的可塑性很强,给以他什么影响,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因而习性培养重于一切。

我们应该准确把握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和状况,相互理解和支持,使每一个孩子都能顺利的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32

我参加了鄞州区举行的“幼小衔接”研讨活动,在活动中,来自不同幼儿园和小学的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五大领域教学活动,我们教师选择自己想聆听的领域进行听课,然后进行各领域的研讨活动,在研讨中我们幼儿教师们纷纷提出了自己对幼小衔接中的困惑,小学教师也纷纷讲述了希望幼儿园教师在幼小衔接中能对幼儿进行哪些方面能力的培养。孩子们从幼儿园生活进入小学,幼小衔接则是关键所在,通过今天的研讨让我了解到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幼儿进行重点培养,这样能让幼儿能更好的去适应小学的生活。

一、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培养幼儿理解每个活动的规则,帮助幼儿掌握执行规则的能力,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规则,及没有规则带来的后果破坏图书等)

二、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让幼儿认识任务的含义,意识到成人信任你,才给你布置任务,培养幼儿乐意接受任务的意识,并且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并掌握完成任务的本领。

三,培养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入小学后,许多事情不能由父母代办,而且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力所能及的学习、劳动等任务。给幼儿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完成家长布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让他们自己叠衣服,自己吃饭、穿衣,帮家长整理生活用品,收拾自己的教具、学具,整理书包等等。

四、培养幼儿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

孩子入学后,进入新的大家庭,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受新老师,结交新朋友。而能否很快融入新集体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则有赖于一定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因而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例如:叫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与小朋友抢玩具,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等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利于创造出友好合作的氛围,让孩子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

五、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离开幼儿园,走进小学,孩子更多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会遇到很多不安全因素。我们教孩子如何很好地保护自己,例如告诉孩子,不随便与陌生人说话,遇到困难如何求助等等。另外,还教育他们懂得和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自身安全。

六、加强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为了消除幼儿入学后对环境的陌生感,带领幼儿参观小学,引导和激发幼儿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和兴趣。对教学做相应的调整,适当减少孩子活动、游戏的时间,让孩子与小学生交流,观察他们做作业的情况,从而激发孩子爱上小学的强烈愿望。这样,从思想、习惯和认识技能上逐步过渡,孩子入学后,就比较容易适应学校环境。

本次活动为我们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搭建了幼小衔接的对话平台,让我们了解了幼儿园与小学的教学方式区别,也认识到孩子在入小学前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真的是受益匪浅。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33

幼小衔接问题,虽早已引起专家,教师的高度重视,并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

1、表面性

不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如:在幼儿园大班,课桌的摆放形式有所改变,课节时间延长,游戏时间、活动数量减少,有些最多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一下或请小学生回园介绍一下小学生活。而儿童的适应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略了。

2、片面性

幼小衔接工作往往出视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不关心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

3、盲目超前性

有的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将小学部分学习内容提前教给幼儿,致使儿童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初感到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

4、单向性

不少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而小学却无动于衷,不主动与幼儿园接触,也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形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事实证明,双向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5、突击性

有的小学在招收新生时,进行所谓的摸底测验,内容包括识字、计算等方面,并以此为依据决定是否接受新生入学或给新生编班。摸底测验的成绩也成为小学教师、幼儿家长衡量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幼儿园则不得不在大班对幼儿进行相应的突击训练。

上述问题需要家长、幼儿园老师、小学教师在共同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共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顺利渡过人生的第一过渡期。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34

如何让孩子们顺利的进入小学,李娟老师以幽默的语言、浅显易懂的方式,向我们阐述了如何做好幼小衔接的方式,让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使我对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方法。

李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幼儿园与小学的区别,幼儿园和小学相比有六个断层:人际关系的断层、学习方式的断层、行为规范的断层、社会结构的断层、期望水平的断层、学习冠军的断层。因此关于入小学的准备,并不是准备书包,铅笔,作业本,首先,你需要了解孩子的能力和水平,这对孩子形成正确的认知有很好的帮助。同时要重视孩子自己的感受,避免包办和灌输。在孩子有了很好的精神准备的同时,还需要配备图书、字典等相应的物质材料,做到双管齐下。关于正确的任务意识,也是需要开始培养的。

通过李老师的讲解,我体会到了,幼小衔接工作并不只是开始干大班下学期,它应该是贯穿于整个幼儿园生活,这些好习惯应该是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我们,帮助孩子养成的。我忽然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充分准备的前提,可以做到有效衔接;养成了好习惯,可以使幼小更加顺利;能力提高了,孩子可以更加的自信;性格稳定的.孩子,会更加的开心。前面工作的完成是后面一项工作的前提。

独立思考、提出质疑、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感知周围人事的态度等等,这些都是孩子成为社会人的表现。这个时候的孩子,附属内驱力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他会为了得到老师和爸爸妈妈的赞扬,而去努力做成功一件事情。在这个阶段,我们更需要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孩子有所期待,这样他才回朝着我们的期待前行。能力提升之后,我发现”积极”两个字出现的频率开始多了,积极的人就像太阳,到哪里都在传播着正能量。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用科学的、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方式全面的做好幼小衔接。不仅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还要帮助幼儿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35

一直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下降,出现了小学与中学教师相互抱怨的现象。我校教研中心针对这个问题组织了五、六、七年级语文教学衔接研讨活动。我们年段就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狼牙上五壮士》和《地震中的父与子》两篇课文的教学,分别组织相应的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展示,课后组织相关的讨论,从教材内容处理的角度,提出“渗透”与“深入”两个衔接策略。

一、问题提出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较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主要解决“写了什么”和“为什么写”等问题,思维难度不大。相对来说,课堂教学容量较小,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教材要求。而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往往陡然加深,知识点增多,除有大量识记外,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由于课堂教学容量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随着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增加与教学难度的加大,刚从小学走进中学的学生面对如此大的变化,自然感到学习吃力,从而造成一些学生的迅速“分化”与“滑坡”。《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第三学段)和初中(第四学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若老师把握不好,势必影响学生的顺利过渡。本文拟从教材内容处理的角度,结合以下两个案例就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做一些探讨。

二、案例描述

案例一:

杨小华老师执教五年级上册《狼牙上五壮士》一课,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对课文内容的处理主要是:

①老师用课题直接导入,提醒学生对“壮”字的理解。重点字词方面,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②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大体把握课文内容。③围绕“这是____的五壮士”,要求学生品读课文寻找答案。

④教师播放电影《南京大屠杀》中片段,激发学生情感,接着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部分,并对朗读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片段。

⑤教师用串起后三个部分的讲解,此过程中再次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带领学生分析五壮士的人物形象,并让学生把自己归纳出来的关于人物形象的看法书写在黑板上。

⑥在拓展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在教材的空白处写下自己想对五壮士长说的话,并全班交流。

案例二:方巧莉老师执教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对课文内容的处理主要是:

①通过“温故而知新”指导学生走进文本,激起学生读此文的兴趣。

②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介绍作者,且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③画出自己认为的生字难字,随后,教师订正字音,出示本课词语及相关的练习,让学生根据括号里句子的意思写出成语,加强字词的运用。

④在整体感知环节,教师让学生以“我觉得文中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的形式品读课文。⑤教师再进一步指导学生分析文中最能体现人物形象的语句。在此过程中教师播放课件地震等灾难片断。接着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对话部分,并对朗读进行指导,老师提出“父亲为何不选择离开?引导学生探究。

三、案例评析

从上述两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位教师的教学都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他们在转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教师试图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完成自己的学习;在教学中两位老师都做到了“以情唤情”,并通过一些辅助的电化教学手段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方法上,两位老师都十分重视重点字、词句的教学和朗读指导,结合文本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和评价。但教学中也存在一些差异,如朗读指导的深度不一样。 如何更有效地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策略。

1、“渗透”策略。中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高年级与初一年级的语文教师要多加强联系,打破“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小学高年级的教师既要明确自己学段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又要关注初一年级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在把握所教年级的教学重点的前提下,有目的、

有计划地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以便把初一年级的知识点逐渐渗透在课文内容的学习中。初一年级的教师又要关注小学高年级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明确已经学过的知识,常温故知新,避免“撞车”与“二次重复”,或者突然提高难度,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如果缺乏这种相邻学段教材内容的渗透意识,而只是孤立地从本年级的教学要求来处理课文内容,忽略“将要学”的或“已学过”的知识,很容易造成重复学习。所以,中小学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深浅作适当的渗透,使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更加合理。

2、“深入”策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发现,小学的语文课情感味很浓,更注重和倾向于“人文性”。所以,课堂内呈现的教学形式,采用的教学手段往往丰富多彩,教学氛围更加融洽,师生关系也和谐、平等。而中学的语文课理性色彩很重,语文教学更多地体现出“工具性”,尤其注重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总是对课文要点进行重锤敲打,反复渲染,这源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我们也要审视小学语文教师对课文内容处理的深浅度。因为部分小学生升入中学后,学习课文时遇到“钻进去,再钻进去”的要求时,遇到“提出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评价或质疑问难”时,显得束手无策。所以,到了小学高年级,教师在处理课文内容时,一要适当延伸。即不局限于课文本身的内容,而应该结合学生的思维(已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特点,适度进行一些拓展训练。例如在《狼牙上五壮士》一课的教学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只局限在课文本身,稍显单薄。二要适度加深。即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对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句理解透彻,要更加深刻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主要内容。不仅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明确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出来的,而不是单纯地停留于课文内容做“表面游戏”。这样,小学生进入初中学习,就比较容易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归纳各段内容要点,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联系。此外,要强化思维训练。因为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如怎样进行文段阅读;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教师则抓住契机,巧为点拨,为学生释疑解难。教材是“例子”,教材是教学的凭借,以教材内容的处理为抓手来思考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还需多方面的探索。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篇36

幼小衔接一直都是人们普遍注重的话题,如何实现幼儿顺利的过渡到小学学习生活,幼儿教师、小学教师都应该作出相对应的努力。

xx年10月17日上午,我参加了磐石市进修学校举办的“幼小”教学衔接专题培训。

聆听了吉林市教育学院叶波老师的精彩讲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自然明白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转折期。

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引起注重,使孩子尽快适合这个学习环境,家长也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配合老师为孩子顺利向小学过渡做好一切准备。

比如多和孩子交流,让孩子多了解小学生活,提醒孩子整理书包文具,协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孩子出错的时候,不发火,不急躁,有涵养,有耐心,但切记不要包办代替,有的老师会让家长在孩子的作业本上签字,以便于让家长督促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我认为家长在签字前应该和孩子说清楚彼此的责任,让孩子明白作业的对错自己负责,家长只负责签字完成老师的要求,如果家长负责检查对错,势必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依赖,所以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不要依赖别人,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性。

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家长会轻松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