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居秋暝》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王维《山居秋暝》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王维《山居秋暝》读后感 篇1
王维的诗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古代文大多为悲秋之人,但这一首却不同,没有悲歌、凄婉,满是随意,闲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正是潺潺的溪流声才让你觉得寂静,空旷。静动结合,视听结合,使得画意盎然,令人陶醉其中,完美地诠释了秋天的月夜。
诗中景物层次鲜明,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雨图。整首诗的意境就在一幅山水图中缓缓展开。从构图结构上看远景是空山新雨,天气晚秋,近景高处是明月照松,清泉流石,近处是浣女与渔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读王维的诗常常让我有一种在春风中散步的感觉,十分的清新,自然。
王维的诗因为他本身的性格,显得空旷,静谧。他的诗就是诗人心灵的物化。就像置身于香烟袅绕的寺宇之间,可以达到忘却尘事,净化心灵的.境界。
诗句的描写仿佛将人带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到处充满了安详恬静的景象。
这首诗不单单对山野中秋天的景象进行了描写,更抒发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秋天是一年最美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秋没有春的稚嫩,没有夏的酷热,更没有冬的严寒。秋天是沉稳的、内敛的、金黄的、沉甸甸的,值得细细品味的。如同诗中所写,春天的美好景致已不再,但秋景别有一番风味,生活也同样如此,酸甜苦辣,每一刻都有值得体味的内涵。
生活充满精彩,懂生活的人,才知道如何珍惜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王维《山居秋暝》读后感 篇2
秋天,走过了夏日的喧嚣。风,凉凉的;雨,绵绵的……
“金色的田野一望无际,真令人心旷神怡啊!”我旁边的一位同学使劲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赞叹道。这时,我不禁想起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写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月光照着松林,清泉潺潺地流淌着。没想到,这区区野林,也能成为传说中的仙境啊!洗衣女们回家时的说笑声洒落在竹林里,晚归的渔舟触动着片片荷叶。触发了诗人王维的情怀,他欣欣然拿起笔,描摩着恬静淡远的秋景,清新而富有生机画面跃然纸上。
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景色,是多么令人向往啊!连我也想去瞧一瞧,看一看这美丽的景色了!月光拂着清亮的泉水一路流淌,竹叶沙沙,我和浣纱洗衣的姑娘穿行林间,或追逐,或嬉戏,秋风轻轻吹起裙纱,伴我们一路飘缈……空灵的山谷,伴着清灵的笑声,飞扬,飞扬……
细细聆听,似秋虫在低语:宁静,宁静;似青石在慨叹:人生几何,几何;似小溪在吟唱:悠然,悠然;似莲叶在呼唤:归来,归来……
天,随着夜,暗淡,暗淡;夜,随着月,渐浓,渐浓;秋,随着天,流淌,流淌……
愿,美景,永驻人间!
王维《山居秋暝》读后感 篇3
这首山水名篇,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欢歌笑语,那是一些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追求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青松、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发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在有书画风格的唐代诗人中,王维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其代表作《山居秋限》,又是王维现存三百多首诗作中最富有代表的一部广为流传的作品。因本人也喜好此类作品,所以就有了反复诵读,反复琢磨的习惯,最近有机会听得某学校在教读该诗作,教学者花费大量时间于字词的翻译,而翻译结果丢失了作者在诗作中想要表达的心意,本人似有块垒在胸,于是就有了我的解读。原诗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请看第一句。“空山新雨后”中的“空山”,从自然的观点来看,山本不应为空,能把山看空的,是诗人的心空,只有空明的心,才能够把古人看来高深莫测的山看成是空的,这是作者一上来就把空的心作一交代的开首。“空山”的可能。和陶渊明的“南山”是不一样的,“南山”是禅的意境中一种带有神明驻守的方界,而“空山”则不然,那是一种禅的意境下对待实然之物的一种境界,那是望遍周遭皆空的一种心性写照。“新雨”带有一种暗示,那是归隐之人历经某种启示之后,把可以看空的境界的获得作为一种“新雨”,整句相连,便可以理解为:“新雨”在前,而经过“新雨”之后,也便有了“空山”的境界。第二句。“天气晚来秋”呢,那是作者当时年龄和经历的真实写照,对应于“空山新雨后”,等到作者有了这么一种境界之后,人已到了“晚来秋”的时节,那是一种醒悟,也是一种感叹,但对于到了这么一种境界的人来说,“秋”并不包含着真实世界中的没落,也不代表一般现实中“秋”的衰落,反而倒有一种归于平静和成熟的感受。
第三、四句。“明月松间照”和“清泉石上流”,这是对自然景的描写,那是一幅山水类的自然景观的写意画、但推测作者的原意,更可以看作是借自然景象来叙述心境中的“静”。如果仅仅是静,那还不足以和作者前两句的“空”相配合,所以,对内然景观的“静”描写的背后,还表达了作者看出“自然而然”的一种顺应。是一种复而不变的自然思想的回归,“明月”可以永恒地照在自然生长的松林里,对人世者来说,可以说今天的月光和昨天的不一样,明天的月光和今天又不一样,而一旦循世,那就没什么两样了。“清泉石上流”是“明月松间照”的补充和深入,在作者那里,“清泉”汩汩的流动,可以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荡涤一切污垢,可以表达人的原始心灵的纯净,因为有了“在山水自清”,所以也就有了“清泉”的不懈的流动。借着景物的描写,作者间接地表达了自己心的境界,那是到达这一境界的心,对自然存在的一种富有禅意的观照。
第五、第六句。“竹喧归浣女”和“莲动下渔舟”两句中,从字面上读者可以感到作者在写人了,写出了人因生活活动而给自然景物添加上的热闹,这里的热闹,从实际上来看,也很富有当时生活中的乡野味道,乡野生活本身就带给人以平静的感觉,和熙熙攘攘的城市繁华是一种对比。不过,乡野白有乡野的热闹,“竹喧”中的竹子本不会喧哗起来,而妙就妙在“竹”的“喧哗”上。一个“喧”字,让人就产生了对生活场景的勾联。而这里的闹热,也足以表达作者当时所能见到,感受到人世间自然所处的应有之有了。这两句所表达的热闹,还是回应本诗归隐“山居”的特定处所,也是为了突出“山居”特征的一种真实场景,这是作者用意表达人生热闹的最妙的方法。因为这是一种适度的“人间”,用以平衡前面的“出世”,“出世”、“人世”不执两边,那才是真正的禅意。
第七、第八句。是作者最直接表达当时心境的真实表露。“随意春芳歇”所突出的是一个“随”字,何渭“随”呢?这里的“随”好像可以是“顺”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观照”。作为“顺”来说,那是作者想要说明人生以顺天命,不可与天命相抗衡的实际境地,那是叫人不要醉心于现实、为现实而烦恼的一种过来之人的感悟;作为“观照”来说,那是叫人观察世事的一种态度,是要让人能够从现实中跳出来。在古希腊的神话中有一个“烦恼神”,说“烦恼”是人活着的时候,由于烦恼神占据人的一生,所以烦恼是活着的人的一种自然显现,而在王维这里,烦恼是因为人的追逐“春芳”所带来的,如果想要摆脱“烦恼”,那就需有一种“看歇”的心态,在人处于“春芳”之中的时候,当会有歇息的时候。至于“王孙白可留”一句,可以是透过“随意春芳歇”之后,哪怕曾经有过“春芳”般生活的人,也自会有了“可留”的生活了。该诗作通篇中突出的是一个“秋”字,作者在“秋”所给予人的性情上做文章,这里的秋意,并不是通常人们心理中带有悲观意义的秋,而是一个人大彻大悟后,对于美好人生境界获得的一种秋,因为只有获得大彻大悟的人,才会把繁复的诗文化,演绎为用简朴的语言,简练的文字,表达来自自然意义上的对人生的简洁回答。好一个透明的王维。
这也只是我个人的读后感而己,个别的地方未能读通。教师如何教,自然可以自出心抒,但对禅诗大家王维,联系他的实际作品,在“禅”上略加生发,也是应该的吧。有些课文是要用心体会的,否则就会闹出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之类的笑话来。
王维《山居秋暝》读后感 篇4
王维的诗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代文大多为悲秋之人,但这一首却不同,没有悲歌、凄婉,满是随意,闲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正是潺潺的溪流声才让你觉得寂静,空旷。静动结合,视听结合,使得画意盎然,令人陶醉其中,完美地诠释了秋天的月夜。
诗中景物层次鲜明,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雨图。整首诗的意境就在一幅山水图中缓缓展开。从构图结构上看远景是空山新雨,天气晚秋,近景高处是明月照松,清泉流石,近处是浣女与渔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读王维的诗常常让我有一种在春风中散步的感觉,十分的清新,自然。
王维的诗因为他本身的性格,显得空旷,静谧。他的诗就是诗人心灵的物化。就像置身于香烟袅绕的寺宇之间,可以达到忘却尘事,净化心灵的境界。
诗句的描写仿佛将人带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到处充满了安详恬静的景象。
这首诗不单单对山野中秋天的景象进行了描写,更抒发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秋天是一年最美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秋没有春的稚嫩,没有夏的酷热,更没有冬的`严寒。秋天是沉稳的、内敛的、金黄的、沉甸甸的,值得细细品味的。如同诗中所写,春天的美好景致已不再,但秋景别有一番风味,生活也同样如此,酸甜苦辣,每一刻都有值得体味的内涵。
生活充满精彩,懂生活的人,才知道如何珍惜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王维《山居秋暝》读后感 篇5
这首山水名篇,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欢歌笑语,那是一些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追求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青松、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发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在有书画风格的唐代诗人中,王维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其代表作《山居秋暝》,又是王维现存三百多首诗作中最富有代表的一部广为流传的作品。因本人也喜好此类作品,所以就有了反复诵读,反复琢磨的习惯,最近有机会听得某学校在教读该诗作,教学者花费大量时间于字词的翻译,而翻译结果丢失了作者在诗作中想要表达的心意,本人似有块垒在胸,于是就有了我的解读。原诗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请看第一句。“空山新雨后”中的“空山”,从自然的观点来看,山本不应为空,能把山看空的,是诗人的心空,只有空明的心,才能够把古人看来高深莫测的山看成是空的,这是作者一上来就把空的心作一交代的开首。“空山”的可能。和陶渊明的“南山”是不一样的,“南山”是禅的意境中一种带有神明驻守的方界,而“空山”则不然,那是一种禅的意境下对待实然之物的一种境界,那是望遍周遭皆空的一种心性写照。“新雨”带有一种暗示,那是归隐之人历经某种启示之后,把可以看空的境界的获得作为一种“新雨”,整句相连,便可以理解为:“新雨”在前,而经过“新雨”之后,也便有了“空山”的境界。第二句。“天气晚来秋”呢,那是作者当时年龄和经历的真实写照,对应于“空山新雨后”,等到作者有了这么一种境界之后,人已到了“晚来秋”的时节,那是一种醒悟,也是一种感叹,但对于到了这么一种境界的人来说,“秋”并不包含着真实世界中的没落,也不代表一般现实中“秋”的衰落,反而倒有一种归于平静和成熟的感受。
第三、四句。“明月松间照”和“清泉石上流”,这是对自然景的描写,那是一幅山水类的自然景观的写意画、但推测作者的原意,更可以看作是借自然景象来叙述心境中的“静”。如果仅仅是静,那还不足以和作者前两句的“空”相配合,所以,对内然景观的“静”描写的背后,还表达了作者看出“自然而然”的一种顺应。是一种复而不变的自然思想的回归,“明月”可以永恒地照在自然生长的松林里,对人世者来说,可以说今天的月光和昨天的不一样,明天的月光和今天又不一样,而一旦循世,那就没什么两样了。“清泉石上流”是“明月松间照”的补充和深入,在作者那里,“清泉”汩汩的流动,可以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荡涤一切污垢,可以表达人的原始心灵的纯净,因为有了“在山水自清”,所以也就有了“清泉”的不懈的流动。借着景物的描写,作者间接地表达了自己心的境界,那是到达这一境界的心,对自然存在的一种富有禅意的观照。
第五、第六句。“竹喧归浣女”和“莲动下渔舟”两句中,从字面上读者可以感到作者在写人了,写出了人因生活活动而给自然景物添加上的热闹,这里的热闹,从实际上来看,也很富有当时生活中的乡野味道,乡野生活本身就带给人以平静的感觉,和熙熙攘攘的城市繁华是一种对比。不过,乡野白有乡野的热闹,“竹喧”中的竹子本不会喧哗起来,而妙就妙在“竹”的“喧哗”上。一个“喧”字,让人就产生了对生活场景的勾联。而这里的闹热,也足以表达作者当时所能见到,感受到人世间自然所处的应有之有了。这两句所表达的热闹,还是回应本诗归隐“山居”的特定处所,也是为了突出“山居”特征的一种真实场景,这是作者用意表达人生热闹的最妙的方法。因为这是一种适度的“人间”,用以平衡前面的“出世”,“出世”、“人世”不执两边,那才是真正的禅意。
第七、第八句。是作者最直接表达当时心境的真实表露。“随意春芳歇”所突出的是一个“随”字,何渭“随”呢?这里的“随”好像可以是“顺”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观照”。作为“顺”来说,那是作者想要说明人生以顺天命,不可与天命相抗衡的实际境地,那是叫人不要醉心于现实、为现实而烦恼的一种过来之人的感悟;作为“观照”来说,那是叫人观察世事的一种态度,是要让人能够从现实中跳出来。在古希腊的'神话中有一个“烦恼神”,说“烦恼”是人活着的时候,由于烦恼神占据人的一生,所以烦恼是活着的人的一种自然显现,而在王维这里,烦恼是因为人的追逐“春芳”所带来的,如果想要摆脱“烦恼”,那就需有一种“看歇”的心态,在人处于“春芳”之中的时候,当会有歇息的时候。至于“王孙白可留”一句,可以是透过“随意春芳歇”之后,哪怕曾经有过“春芳”般生活的人,也自会有了“可留”的生活了。该诗作通篇中突出的是一个“秋”字,作者在“秋”所给予人的性情上做文章,这里的秋意,并不是通常人们心理中带有悲观意义的秋,而是一个人大彻大悟后,对于美好人生境界获得的一种秋,因为只有获得大彻大悟的人,才会把繁复的诗文化,演绎为用简朴的语言,简练的文字,表达来自自然意义上的对人生的简洁回答。好一个透明的王维。
这也只是我个人的读后感而己,个别的地方未能读通。教师如何教,自然可以自出心抒,但对禅诗大家王维,联系他的实际作品,在“禅”上略加生发,也是应该的吧。有些课文是要用心体会的,否则就会闹出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之类的笑话来。
王维《山居秋暝》读后感 篇6
这首诗的主旨是:《山居秋暝》是一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山水名篇,是王维在辋川别墅闲居时的杰出诗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全诗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主要体现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一素描的手法,铺出了整个画面的基调。从整体着眼,领起全诗,用极其精练的语言交代了地点和时间、季节和天气,点明了状态和题意,大笔勾勒出画面的轮廓,框定了全诗的意境。
出句展现雨后山村,对句显示傍晚秋暝。既写出了客观环境的清丽空远,又蕴涵着诗人主观意识的恬淡闲逸,给人以临其境,神清气爽之感。诗人以山居空寂的感受来暗喻归隐心境的,尽管诗人借景抒发他的安适的情绪,却看不出诗人那种伤悲、哀怨的孤寂苍凉之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领联写景,用了反衬的手法,一静一动,动静结合,静中有动,景色如画;一见一听,错落有致,幽趣盎然:上句写仰视,镜头由远而近。
下句写俯视,镜头由近而远。“照”和“流”用在句末,还隐映出隐居之情态。在这里,清幽的环境与诗人恬淡的心情实现了高度和谐统一,即景与情高度和谐统一,意与境高度和谐统一。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颈联转向动态描写,侧重写人,以动衬静,愈见其静:上句写岸上,镜头由远而近。下句写水中,镜头由近而远。上句闻“竹喧”,下句见“莲动”,展现出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衬托出诗人白身超尘脱俗的心理状态,也蕴涵着他内心对污浊官场的极度厌恶。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尾联诗人直抒情怀:诗人志向高洁,远离官场,来到这个清幽雅致的佳境,必定触景生情,流连忘返。“随意”,任凭、照例的意思;“王孙”本指贵族公子,这里指诗人自己。这两句诗,一方面表露了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一方面巧用前人之典,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的意愿。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首先,诗人讲究炼字,清雅到极致的一系列用词用字。这首诗中,作者能准确地调动每一个字,使得各尽其职,尽其妙用,如:“空山”、“晚秋”、“明月”、“清泉”、“竹喧”、“松”、“石”、“莲动”、“随意”以及“烷女”、“渔舟”等等,全都表达得干干净净、真真纯纯、一尘不染。其次,对仗工整,物象清雅,是本诗音韵和谐的显著特点。颈联和颔联,不仅对仗工致、格律精严,而且音韵优美,节奏和谐。明月对清泉、竹喧对莲动,清雅工整而韵味十足,琅琅上口而流动性强。再次,语言充满诗情画意。语言清新明快,洁净洗练,是朴素平淡与典雅秀美的完美结合,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这首山水田园诗是诗情与画意的高度统一。以清新澄澈的语言描绘出幽美恬静的意境,令人悠然神往,引人无限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