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十万进士》读后感

2024/04/17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十万进士》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十万进士》读后感 篇1

偶阅余秋雨先生《十万进士》一文:“最近一个时期我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其原因,可以说是“世纪性”的。

二十世纪已接近末尾,如果没有突然的不幸事件,我们看来要成为跨世纪的一群了。能够横跨两个世纪的人在人类总体上总是少数,而能够头脑清醒地跨过去的人当然就更少……”“能够横跨两个世纪的人在人类总体上总是少数”?败笔也!余先生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

按余文《十万进士》“二十世纪已接近末尾”的写作时间,取美国商务部1997年的统计结果:全球人口平均寿命为62.27岁。世界各国和地区中最长寿的是日本人,平均寿命达79.66岁。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69.98岁。

全球最长寿的前10名国家依次为: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西班牙、新加坡、希腊、以色列、意大利和瑞典,这些国家的人口平均寿命都超过了78岁。

按照每个世纪的总出生人口,平均分摊分布到每年:世界人口的平均寿命62.27岁,那么62.26%以上的人类能够横跨两个世纪!中国人的平均寿命69.98岁,那么69.97%以上的中国人能够横跨两个世纪!

余秋雨先生怎么能说“能够横跨两个世纪的人在人类总体上总是少数”?想必是凭了直感就那么顺势直接写来,文章写毕也丝毫没觉得有何不妥。

多年前读金文明先生着《石破天惊逗秋雨》专挑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错的百例考辩,颇感趣味。今作小文只为提醒自己和众朋友众博友,在写到具体事实的时候,不能凭了隐隐直感信手写来,还应仔细斟酌一下为好。

瑕不掩瑜!余秋雨先生的《十万进士》仍不失为一篇值得阅读的好文!

《十万进士》读后感 篇2

以前爱读余秋雨的书,尤其是《文化苦旅》,读的时候觉得美得无可言说,至今这本书仍然是我最爱读的书目之一。余秋雨的文字,美妙,又让人感觉深邃,他常常把历史与文学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番厚重的文化之感。因此,读他的文章,除了是文学的享受之外,更是对史学的补充与思考。

暑假期间,闲来无事到书店逛,看到余秋雨的书《山居笔记》,很是喜欢这个名字,觉得颇符合我所向往的山居之风,随手翻了几页,便买回家中。那次共买了四本书,这本书当时只是翻看几页之后,觉得似乎有些艰涩,便搁置在案头,一晃就是几个月。

几个月后,买的书读完了,也没有找到新的阅读方向,就拿来这本书,细细品读起来。这一读不要紧,我又深深现在余秋雨的文字里,徜徉在文学与历史所交替兼容的世界里,随着他的文字,游走在各地,游走在各朝各代,游走在各个名人名士身边。

跟随余秋雨,我走进了清朝的历史,那破败王朝的背影,看到历代流放者那凄凉落寞的生活,感慨人生无常,谁又能抵挡的了那些事故变迁呢?苏东坡的突围,让我感慨哪个朝代对于大师的埋没,想到历代大师都经历的摧残,想到我们国人嫉妒品质的劣迹其实由来已久,其实根深蒂固,早已化为血液里一丝我们不远承认的遗传。

《愧抱山西》则描述了一代晋商的发家成名史,让我对山西有了一番新的认识,敬佩山西晋商的精名能干,敬佩他们的审时度势,敬佩他们的种种。正是这些优秀品质,使得一代晋商在异乡的土地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遍地的分号,无不诉说着这个人群的智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一切都发生变化之后,山西晋商似乎一夜蒸发。他们的颓然落幕,是战争纷乱的影响,也是时代前进的必然。但是,他们留下的在山西的总票号,却还在向世人昭示着这里昔日的繁华,即便是见惯世面的人们,也会为这里的富贵大气所震撼。相必,若是山西晋商的风范尚存,山西晋商的经商之道尚存,我国商业文化,必然又是一番新天地。当然,当今的温、浙、广的商人已经遍布全国,支撑着经济的繁荣,但他们比起山西晋商,缺少了厚道,更缺少了长远的眼光。

余秋雨带我们到他的家乡余姚走了一番,那个不甚出名的地方,是他心疼永远的记忆,也是永远的痛。“少小离家”,却“老不能回”,即便回去,也未踏进家乡的土地,也没有迎接的亲朋好友了,回去也是一片寂然,除非顶著名人的称号,官员的接洽显得热闹些罢了。落叶归根的观念,怕是难以实现。越是难以实现,越成为心底里那柔软的痛,越是思恋。

让我感触深的,还有《十万进士》。余秋雨这个人的眼光,实在比一般人深邃,当代人们除了怒斥科举制度的残害人,却并不想它曾经为我们挑选人才时带来的好处,也不去探究在哪个环节致使这一妙策变质,成为众多书生枷锁。而余秋雨的分析,则是犀

想不到的是,余秋雨在书的结尾,提到的却是小人。小人的确构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历史的一部分,小人做不得,小人不得不防。这是大师给予的忠告。

《十万进士》读后感 篇3

偶阅余秋雨先生《十万进士》一文:“最近一个时期我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其原因,可以说是“世纪性”的。

二十世纪已接近末尾,如果没有突然的不幸事件,我们看来要成为跨世纪的一群了。能够横跨两个世纪的人在人类总体上总是少数,而能够头脑清醒地跨过去的人当然就更少……”“能够横跨两个世纪的人在人类总体上总是少数”?败笔也!余先生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

按余文《十万进士》“二十世纪已接近末尾”的写作时间,取美国商务部1997年的统计结果:全球人口平均寿命为62.27岁。世界各国和地区中最长寿的.是日本人,平均寿命达79.66岁。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69.98岁。

全球最长寿的前10名国家依次为: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西班牙、新加坡、希腊、以色列、意大利和瑞典,这些国家的人口平均寿命都超过了78岁。

按照每个世纪的总出生人口,平均分摊分布到每年:世界人口的平均寿命62.27岁,那么62.26%以上的人类能够横跨两个世纪!中国人的平均寿命69.98岁,那么69.97%以上的中国人能够横跨两个世纪!

余秋雨先生怎么能说“能够横跨两个世纪的人在人类总体上总是少数”?想必是凭了直感就那么顺势直接写来,文章写毕也丝毫没觉得有何不妥。

多年前读金文明先生着《石破天惊逗秋雨》专挑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错的百例考辩,颇感趣味。今作小文只为提醒自己和众朋友众博友,在写到具体事实的时候,不能凭了隐隐直感信手写来,还应仔细斟酌一下为好。

瑕不掩瑜!余秋雨先生的《十万进士》仍不失为一篇值得阅读的好文!

《十万进士》读后感 篇4

科举制度给中国知识分子带来的心里痼疾和人格遗传。

其一便是伺机心理:面对那些很多人不情愿放弃的显然是被放大了的机会,苦熬,承受困厄与屈辱,早已成为一种被充分肯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但是当有一天及第,那种憋了那么久,终于报仇雪恨般涌出来的强烈翻身感,常常让人们心甘情愿的在“隐忍中期待,在期待中隐忍”,然而也是这种感觉,常常让人在及第后丧失了之前那么一个谦恭的自我,而变的嚣张起来。“终于熬出头了”、这句话在中国人身上,往往可能是对自己多年努力的一种评价,也可能是对那些曾经有过于自己的人的挑衅的开始。所有的一切,大致都是来自于,一种从第一天读书开始,就并不追求自然渐进,而企盼一朝发迹的扭曲的社会心里。

其二,骑墙态势,中国读书人多数是政治和文化之间的骑墙派,两头牵连,都不着边际,难以落地。及第之后便能处置行政,裁断诉讼?调停钱粮,管束赋税?他们或许根本就不具备协调组织能力。然而作为文人和书生呢,大部分的人自从与文化接触开始,便是为了通过科举而做官,素日人生感触往往与落第入仕有关,一旦及第,吟咏又成了一种手段与消遣,以便在官吏间互相唱和,在民众间,加以点缀。在文人与官吏间,皆无以定位,不着边际,无所谓政治品格,也无所谓文化良知,于是在中国,常常也会因为百无一用而变的百无禁忌,虽萎弱却圆通,圆通在没有支点的无所作为中。

其三,矫情倾向。科举的成败关及家庭的全部荣誉,于是因此,家庭伦理的亲情牵累也就必须顾全大局,暂时分割,奉献给那种没有期限的苦读、别离和期待。这本身就是一种与文化相矛盾的了。那些未及第而不敢回家的读书人,可以置年迈的双亲于不顾,可以将新婚的妻子扔于乡间,只怕面子不好看,这样的科举显然开始与正常的人情格格不入,开始可能是出于无奈,但在这种无奈中必然会滋生出矫情与自私。这便是决策者怎么也洞悉不透彻的弊端,一种制度,倘若要以损害多方面的正常人情为代价,那么它就不会长久是一种良性的社会存在。而这种对人性,亲情,面子,荣誉扭曲的社会存在,消消停停了千余年,甚至一直影响到了现在。当年唐代新及第的.不少进士,一高兴就到长安平康里的妓院玩乐,却常常发现这些才貌双全,在诗文修养,历史知识,人物评价各方面不比自己差,只是她们没有资格参加科举,面对这些,新科进士多年苦求,一朝得意的全部内容都立即褪色,唯一剩下的优越只不过自己是个男人。长久下去看似,官方,有着规范制度的科举,就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麻烦,开始像是一屋子喝醉酒的人,谁也没有意识到自己醉了,只是那些物品的摇晃与倾斜。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奔着荣誉与面子,乃至于抛妻弃子,而乐此不疲,毕竟少年及第者少。

读了这些,抄了这些,又写了一些,并不是否定批判科举,只是跟随着先生探究,科举在一定程度上,对一部分中国人格的弊病所造成的长久影响。方面一加的主观内容较多,方面二与方面三,是在匆匆中,摘自先生之文,以便自己以后继续感悟,还会修改。伤仲永读后感200字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日月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