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秩序》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时间的秩序》读后感(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时间的秩序》读后感 篇1
时间是会流逝的,这是我们一开始对时间的初始概念,我们通常认为时间是均匀流逝,独立统一,有序流向;作者卡洛创作的《时间的秩序》,让我们打破了对时间的传统认识,带领我们探索时间的真相,启发对时间的思考,近乎哲学的角度,这本书我拜读了两遍,有好几处还是觉得困惑难懂,只能浅显的写一下自己对本书的理解。
一、变化和视角
作者首先提出了时间的坍塌,把我们对传统时间的认识彻底打碎,时间是变化的产物,时间失去了统一性、方向性、独立性、连续性以及当下,时间是一个多结构和多层次的集合。
其次作者提出了世界并不由物质构成,而由事件构成。作者给出了一个反问句,反问我们是什么?我们是过程、事件、复合物,并且受限于时空。所以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取决于我们自身看待世界的视角,第一,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去感知世界并作出反馈。第二,我们可以从父母、朋友、同事、老师等其他人中眼中看到自己,通过情感交流去建立联系,并从他们那边得到反馈,形成自我的观念,我们正是这些观念的映象。第三,我们感知的观念和映象是在时间中发生与延续的事物。在我们的大脑中,时间中的延续被压缩为对一段时间的感知;时间处于当下,以记忆与预期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是我们与世界相互作用的形式;时间不会为谁停留,我们只是存在于时间的无数个节点。
二、想要前进只能低熵
作者提出推动世界的不是能量,而是熵。时间是什么,其实就是熵增的结果,因为宇宙的形成就是一个逐渐无序的过程,所以世界要正常运转需要的是低熵,同样我们人类要前进也需要低熵,就如太阳是最丰富的低熵源,产生光合作用让动植物健康成长,我们人类也需要低熵来创造智慧和力量来维持美好的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
在人类世界甚至整个宇宙里,低熵转为高熵是无法逆转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有不断地抵抗熵增,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就是薛定谔说过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生。所以我们只能不断清空、不断吸取正能量,不断超越自己才能去对抗熵增。
想要做到熵减,首先要理清思绪,清空干扰,每天整理出三件最重要的工作,其余都是干扰项;其次要灵变开放,一直注入新鲜事物,不要停留在过去,每阶段都要给自己新目标;最后要多学习多阅读,就像手机时代一样,不断推陈出新,越做越智能,我们也一样,如果没有进化,只能面临淘汰。
看完时间的秩序,也让我更加深刻的明白只有管理好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改掉懒散和不规律的习惯,努力做到自律,才能实现熵减,才能不脱离正常轨道,掌握好自己的人生。
《时间的秩序》读后感 篇2
时间和连续是哲学家们一直热衷于解释的谜题。伯格森的时间理论直接间接的影响了一系列的意识流作家,我们穿梭于小说里层层的时间眩晕中,它们跳跃连续,时快时慢,偶尔交叉又偶尔分叉。
喜欢物理的A给我推荐了好几次作者另一本《七堂极简物理课》。我一直没读反而先被这本书吸引了眼球。总的说来书里面大部分的解释还是很好懂的,作者懂得如何循序渐进地用简单的语言和熟悉的例子为我们一步步揭开时间的神秘面纱。
1、时间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节奏:高度越低,速度越快的地方,时间流逝越慢。
2、时间没有方向:过去与未来并没有本质区别。“过去与未来之间区别的唯一来源就是过去的低熵。”时间流逝的过程只是宇宙熵增的过程。
3、“现在的宇宙”是没有意义的:时间结构的次序是局部的,而非整体的。
4、时间量子:最小的时间被称为“普朗克时间”。当发生相互作用时,只有对与之相互作用的物体来说,时间才是分立的、确定的;对宇宙的其余部分,它们仍然是不确定的。
5、世界由事件而非物体构成:思考世界的最佳方式应该基于变化,而非不变。不是存在,而是生成。
6、视角的“特殊”:时间是人类模糊视角下的宏观世界的表象,是我们对世界无知的体现。生物的生成和进化,人类的出现,时间的概念不过是宇宙在熵增的过程中偶然出现的一个物理系统。而它的“特殊”性仅仅是源于我们主观的视角。
为了易懂所以很多复杂的概念并没有展开太多,即使偶有疑惑也不影响整体的理解,不过如果真的因此产生了兴趣还是需要读更深入的量子力学书。对我来说还有一个小缺点,作为一本科普却糅杂了诗歌哲学和小说,偶尔让本来就迷惑的概念更加迷惑,似乎为了讲述的精美与韵律遮掉了物理本来的理性魅力。当然也可能其他读者更偏爱这样的形式。
科学就是去神秘化,去特殊化的过程。大概会有一天,人类可以摆脱感官的局限,认识所有表象下的本质。
《时间的秩序》读后感 篇3
本书的作者是卡洛·罗韦力,他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为时空物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在法国马赛理论物理研究中心主持量子引力的研究。
这本书的写作手法决定了这本书并不是一本严谨的描写物理学的书,但是本书的内容可以改变我们思考时间方式。
一、时间统一性和方向性的消失
在我们生活当中理所当然的认为整个世界都在用着同样一个时间,其实不然。比如你联系一位身在纽约的朋友,你通过视频看到她现在的动作和她自己本身的动作也差了几纳秒,可能这个时间的差距非常小;假设我在一个遥远的比邻星b上,光从我这里到你那里,需要花四年的时间,那你用望眼镜看到的我应该是四年前的我在干什么,所以时间是没有统一性的。那时间为什么没有方向呢?物理学家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出宇宙未来的形态,同样也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出几亿年前的形态,所以时间也没有方向性。作者得出的结论就是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时间。时间只不过是我们的主观判断,比如关于宇宙,物理学家公认的是宇宙的“熵”在增加,物理学家在研究“熵”增加的时候也是以一定的标准来判断的,比如说宇宙在刚生成之时“熵”是很低的,相对于那时候来说,宇宙的“熵”确实是在增加。作者用扑克牌的例子来解释这个复杂的原理,比如你手中有12张扑克牌,前六张是红色,后六张是黑色,这个时候你洗一下牌,有的人肯定会说这牌变乱了,由有序变成了无序,这样回答的人把关注点放在了牌的颜色上,如果你把关注的点放在牌的数字上,那可能是一个由无序到无序的过程,所以作者认为时间只不过是我们的主观判断。
二、那我们是怎么在一个没有时间的世界生存呢?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用动态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对于我们来说事件是动态的,物体是静态的,所以世界是由事件组成的,也就是说因为我们的存在才有了时间。作者还给我们举了这样的例子,为什么茶叶刚好长在爱喝茶南方呢?为什么梅子刚好长在爱喝梅酒的江南呢?真相是因为南方人爱喝茶是因为那的茶叶好而且多,江南人爱喝梅酒是因为梅子只生长在江南。
三、特殊之处
这本书的作者卡洛·罗韦力用较为专业的知识来探讨物理学,与普通科普物理学书籍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在这本书当中加入了艺术的形式,在每次探讨的问题之前都有一段非常唯美的描述,这是本书的第一个亮点。比如作者在第一部分探讨时间的崩坍时先用了这样一段话来描述“爱的舞蹈交织,如此优雅的女子,在这清澈的夜晚,被月光亮”。
这本书的第二个亮点在于作者卡洛·罗韦力将对时间的探讨和哲学的'知识结合起来,作者认为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模糊认识才让我们有了现在对时间的概念,但是要从量子物理这样微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我们现在所用的时间、我们所遵循的规则可能都不会成立,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才会滋养了许多哲学和宗教。
四、总结
作者最终给出的答案是———时间不是世界的基本法则,而是我们人类在特定的子集,从特定的视角观察世界的时候,从世界中显现出来的。作者也用富有艺术性的描述进行了总结———于我而言,这个短暂的生命不过是这样的:驱使着我们的不停呼喊的情绪。我所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生命当中需要我们拥有这种探索的精神,并且值得我们奋斗一生,直到死亡。就像作者在书中描述的“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水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尘土仍归于地。”这样我们就可以闭上双目开始休息了。
《时间的秩序》读后感 篇4
时间是会流逝的,这是我们一开始对时间的初始概念,我们通常认为时间是均匀流逝,独立统一,有序流向;作者卡洛创作的《时间的秩序》,让我们打破了对时间的传统认识,带领我们探索时间的真相,启发对时间的思考,近乎哲学的角度,这本书我拜读了两遍,有好几处还是觉得困惑难懂,只能浅显的写一下自己对本书的理解。
一、变化和视角
作者首先提出了时间的坍塌,把我们对传统时间的认识彻底打碎,时间是变化的产物,时间失去了统一性、方向性、独立性、连续性以及当下,时间是一个多结构和多层次的集合。
其次作者提出了世界并不由物质构成,而由事件构成。作者给出了一个反问句,反问我们是什么?我们是过程、事件、复合物,并且受限于时空。所以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取决于我们自身看待世界的视角,第一,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去感知世界并作出反馈。第二,我们可以从父母、朋友、同事、老师等其他人中眼中看到自己,通过情感交流去建立联系,并从他们那边得到反馈,形成自我的观念,我们正是这些观念的映象。第三,我们感知的观念和映象是在时间中发生与延续的事物。在我们的大脑中,时间中的延续被压缩为对一段时间的感知;时间处于当下,以记忆与预期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是我们与世界相互作用的形式;时间不会为谁停留,我们只是存在于时间的无数个节点。
二、想要前进只能低熵
作者提出推动世界的不是能量,而是熵。时间是什么,其实就是熵增的结果,因为宇宙的形成就是一个逐渐无序的过程,所以世界要正常运转需要的是低熵,同样我们人类要前进也需要低熵,就如太阳是最丰富的低熵源,产生光合作用让动植物健康成长,我们人类也需要低熵来创造智慧和力量来维持美好的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
在人类世界甚至整个宇宙里,低熵转为高熵是无法逆转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有不断地抵抗熵增,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就是薛定谔说过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生。所以我们只能不断清空、不断吸取正能量,不断超越自己才能去对抗熵增。
想要做到熵减,首先要理清思绪,清空干扰,每天整理出三件最重要的工作,其余都是干扰项;其次要灵变开放,一直注入新鲜事物,不要停留在过去,每阶段都要给自己新目标;最后要多学习多阅读,就像手机时代一样,不断推陈出新,越做越智能,我们也一样,如果没有进化,只能面临淘汰。
看完时间的秩序,也让我更加深刻的明白只有管理好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改掉懒散和不规律的习惯,努力做到自律,才能实现熵减,才能不脱离正常轨道,掌握好自己的人生。
《时间的秩序》读后感 篇5
这是一本物理与哲学相结合的书,书里每一章开头都运用了诗句作为引子,就如同时间本身像一个谜题一样,这些诗和文中的物理学内容交相呼应,却透出了一种独特的美。书中提到关于时间的事实,我以前竟然一无所知,例如,时间的流逝在山上要比在海平面快;对于不停运动的人,时间流逝得更慢;运动的那个人衰老得更慢一些;一个共同的当下并不存在......
在我们以往的`认知中,时间是统一的均匀流动,是过去到未来有方向性的。然而作者却揭示了一个神奇的宇宙,这个宇宙其实是没有时间的,时间的形成是源于我们个人的视角,他引入了一个热力学的概念,即“熵增”与“熵减”,房间不收拾会越来越脏乱,公司的组织架构不调整会变臃肿,人不学习就越来越落后......递增定律告诉我们生命如果任其发展,生活就会越来越混乱,最终发展为丧失生活的掌控权。你只有远离平衡态,走出舒适圈,要不断超越自己,给自己新的目标,新的计划。
作者不断的提醒我们一个原理,比起平常模糊的视野,有时候疯狂的视角看得更远。他在书中引用了Beatles的山顶上的傻瓜这首歌里所写的,“就像是观看日落,太阳缓慢消失在云端,才猛然记起,运动的并非太阳,而是地球”。当我们能够放下经验世界的惯性,哪怕是“时间”这样被哲学家认为是先于经验的概念,我们可能才能更好的理解,自己作为世界一部分的显现,而这种显现其实就是你在理解世界本来是什么样子。路还是那条路,视角不同,所见不同,只有格局放大,才能看的更远。
看完本书以后,让我回到了中国哲学里的所谓的“万物皆备于我”的概念,我们所感受到的万物表象,其本身存在,本身即是自足的。物自身永远在彼岸,人永远不能触其本质,只能不断地接近,却无法最终抵达。因此,我们虽生活在同一个环境,同一个语境之下,但是我们每个人对于时间的认知都是不一样的。用作者的话来说,时间之谜也许从最根本上说与我们自身的关系更为密切。最终是我们的视角决定了我们是什么。
《时间的秩序》读后感 篇6
时间是会流逝的,这是我们一开始对时间的初始概念,我们通常认为时间是均匀流逝,独立统一,有序流向;作者卡洛创作的《时间的秩序》,让我们打破了对时间的传统认识,带领我们探索时间的真相,启发对时间的思考,近乎哲学的角度,这本书我拜读了两遍,有好几处还是觉得困惑难懂,只能浅显的写一下自己对本书的理解。
一、变化和视角
作者首先提出了时间的坍塌,把我们对传统时间的认识彻底打碎,时间是变化的产物,时间失去了统一性、方向性、独立性、连续性以及当下,时间是一个多结构和多层次的集合。
其次作者提出了世界并不由物质构成,而由事件构成。作者给出了一个反问句,反问我们是什么?我们是过程、事件、复合物,并且受限于时空。所以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取决于我们自身看待世界的视角,第一,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去感知世界并作出反馈。第二,我们可以从父母、朋友、同事、老师等其他人中眼中看到自己,通过情感交流去建立联系,并从他们那边得到反馈,形成自我的观念,我们正是这些观念的映象。第三,我们感知的观念和映象是在时间中发生与延续的事物。在我们的大脑中,时间中的延续被压缩为对一段时间的感知;时间处于当下,以记忆与预期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是我们与世界相互作用的形式;时间不会为谁停留,我们只是存在于时间的无数个节点。
二、想要前进只能低熵
作者提出推动世界的不是能量,而是熵。时间是什么,其实就是熵增的结果,因为宇宙的形成就是一个逐渐无序的过程,所以世界要正常运转需要的是低熵,同样我们人类要前进也需要低熵,就如太阳是最丰富的低熵源,产生光合作用让动植物健康成长,我们人类也需要低熵来创造智慧和力量来维持美好的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
在人类世界甚至整个宇宙里,低熵转为高熵是无法逆转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有不断地抵抗熵增,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就是薛定谔说过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生。所以我们只能不断清空、不断吸取正能量,不断超越自己才能去对抗熵增。
想要做到熵减,首先要理清思绪,清空干扰,每天整理出三件最重要的工作,其余都是干扰项;其次要灵变开放,一直注入新鲜事物,不要停留在过去,每阶段都要给自己新目标;最后要多学习多阅读,就像手机时代一样,不断推陈出新,越做越智能,我们也一样,如果没有进化,只能面临淘汰。
看完时间的秩序,也让我更加深刻的明白只有管理好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改掉懒散和不规律的习惯,努力做到自律,才能实现熵减,才能不脱离正常轨道,掌握好自己的人生。
《时间的秩序》读后感 篇7
本书的作者是卡洛·罗韦力,他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为时空物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在法国马赛理论物理研究中心主持量子引力的研究。
这本书的写作手法决定了这本书并不是一本严谨的描写物理学的书,但是本书的内容可以改变我们思考时间方式。
一、时间统一性和方向性的消失
在我们生活当中理所当然的认为整个世界都在用着同样一个时间,其实不然。比如你联系一位身在纽约的朋友,你通过视频看到她现在的动作和她自己本身的动作也差了几纳秒,可能这个时间的差距非常小;假设我在一个遥远的比邻星b上,光从我这里到你那里,需要花四年的时间,那你用望眼镜看到的我应该是四年前的我在干什么,所以时间是没有统一性的。那时间为什么没有方向呢?物理学家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出宇宙未来的形态,同样也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出几亿年前的形态,所以时间也没有方向性。作者得出的结论就是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时间。时间只不过是我们的主观判断,比如关于宇宙,物理学家公认的是宇宙的“熵”在增加,物理学家在研究“熵”增加的时候也是以一定的标准来判断的,比如说宇宙在刚生成之时“熵”是很低的,相对于那时候来说,宇宙的“熵”确实是在增加。作者用扑克牌的例子来解释这个复杂的原理,比如你手中有12张扑克牌,前六张是红色,后六张是黑色,这个时候你洗一下牌,有的人肯定会说这牌变乱了,由有序变成了无序,这样回答的人把关注点放在了牌的颜色上,如果你把关注的点放在牌的数字上,那可能是一个由无序到无序的过程,所以作者认为时间只不过是我们的主观判断。
二、那我们是怎么在一个没有时间的世界生存呢?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用动态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对于我们来说事件是动态的,物体是静态的,所以世界是由事件组成的,也就是说因为我们的存在才有了时间。作者还给我们举了这样的例子,为什么茶叶刚好长在爱喝茶南方呢?为什么梅子刚好长在爱喝梅酒的江南呢?真相是因为南方人爱喝茶是因为那的茶叶好而且多,江南人爱喝梅酒是因为梅子只生长在江南。
三、特殊之处
这本书的作者卡洛·罗韦力用较为专业的知识来探讨物理学,与普通科普物理学书籍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在这本书当中加入了艺术的形式,在每次探讨的问题之前都有一段非常唯美的描述,这是本书的第一个亮点。比如作者在第一部分探讨时间的崩坍时先用了这样一段话来描述“爱的舞蹈交织,如此优雅的女子,在这清澈的夜晚,被月光亮”。
这本书的第二个亮点在于作者卡洛·罗韦力将对时间的探讨和哲学的知识结合起来,作者认为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模糊认识才让我们有了现在对时间的概念,但是要从量子物理这样微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我们现在所用的时间、我们所遵循的规则可能都不会成立,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才会滋养了许多哲学和宗教。
四、总结
作者最终给出的答案是———时间不是世界的基本法则,而是我们人类在特定的子集,从特定的视角观察世界的时候,从世界中显现出来的。作者也用富有艺术性的描述进行了总结———于我而言,这个短暂的生命不过是这样的:驱使着我们的不停呼喊的情绪。我所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生命当中需要我们拥有这种探索的精神,并且值得我们奋斗一生,直到死亡。就像作者在书中描述的“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水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尘土仍归于地。”这样我们就可以闭上双目开始休息了。
《时间的秩序》读后感 篇8
这是一本物理与哲学相结合的书,书里每一章开头都运用了诗句作为引子,就如同时间本身像一个谜题一样,这些诗和文中的物理学内容交相呼应,却透出了一种独特的美。书中提到关于时间的事实,我以前竟然一无所知,例如,时间的流逝在山上要比在海平面快;对于不停运动的人,时间流逝得更慢;运动的那个人衰老得更慢一些;一个共同的当下并不存在......
在我们以往的认知中,时间是统一的均匀流动,是过去到未来有方向性的。然而作者却揭示了一个神奇的宇宙,这个宇宙其实是没有时间的,时间的形成是源于我们个人的视角,他引入了一个热力学的概念,即“熵增”与“熵减”,房间不收拾会越来越脏乱,公司的组织架构不调整会变臃肿,人不学习就越来越落后......递增定律告诉我们生命如果任其发展,生活就会越来越混乱,最终发展为丧失生活的掌控权。你只有远离平衡态,走出舒适圈,要不断超越自己,给自己新的目标,新的计划。
作者不断的提醒我们一个原理,比起平常模糊的视野,有时候疯狂的视角看得更远。他在书中引用了Beatles的山顶上的傻瓜这首歌里所写的,“就像是观看日落,太阳缓慢消失在云端,才猛然记起,运动的并非太阳,而是地球”。当我们能够放下经验世界的惯性,哪怕是“时间”这样被哲学家认为是先于经验的概念,我们可能才能更好的理解,自己作为世界一部分的显现,而这种显现其实就是你在理解世界本来是什么样子。路还是那条路,视角不同,所见不同,只有格局放大,才能看的更远。
看完本书以后,让我回到了中国哲学里的所谓的“万物皆备于我”的概念,我们所感受到的万物表象,其本身存在,本身即是自足的。物自身永远在彼岸,人永远不能触其本质,只能不断地接近,却无法最终抵达。因此,我们虽生活在同一个环境,同一个语境之下,但是我们每个人对于时间的认知都是不一样的。用作者的话来说,时间之谜也许从最根本上说与我们自身的关系更为密切。最终是我们的视角决定了我们是什么。
《时间的秩序》读后感 篇9
这是一本物理与哲学相结合的书,书里每一章开头都运用了诗句作为引子,就如同时间本身像一个谜题一样,这些诗和文中的物理学内容交相呼应,却透出了一种独特的美。书中提到关于时间的事实,我以前竟然一无所知,例如,时间的流逝在山上要比在海平面快;对于不停运动的人,时间流逝得更慢;运动的那个人衰老得更慢一些;一个共同的当下并不存在......
在我们以往的认知中,时间是统一的'均匀流动,是过去到未来有方向性的。然而作者却揭示了一个神奇的宇宙,这个宇宙其实是没有时间的,时间的形成是源于我们个人的视角,他引入了一个热力学的概念,即“熵增”与“熵减”,房间不收拾会越来越脏乱,公司的组织架构不调整会变臃肿,人不学习就越来越落后......递增定律告诉我们生命如果任其发展,生活就会越来越混乱,最终发展为丧失生活的掌控权。你只有远离平衡态,走出舒适圈,要不断超越自己,给自己新的目标,新的计划。
作者不断的提醒我们一个原理,比起平常模糊的视野,有时候疯狂的视角看得更远。他在书中引用了Beatles的山顶上的傻瓜这首歌里所写的,“就像是观看日落,太阳缓慢消失在云端,才猛然记起,运动的并非太阳,而是地球”。当我们能够放下经验世界的惯性,哪怕是“时间”这样被哲学家认为是先于经验的概念,我们可能才能更好的理解,自己作为世界一部分的显现,而这种显现其实就是你在理解世界本来是什么样子。路还是那条路,视角不同,所见不同,只有格局放大,才能看的更远。
看完本书以后,让我回到了中国哲学里的所谓的“万物皆备于我”的概念,我们所感受到的万物表象,其本身存在,本身即是自足的。物自身永远在彼岸,人永远不能触其本质,只能不断地接近,却无法最终抵达。因此,我们虽生活在同一个环境,同一个语境之下,但是我们每个人对于时间的认知都是不一样的。用作者的话来说,时间之谜也许从最根本上说与我们自身的关系更为密切。最终是我们的视角决定了我们是什么。
《时间的秩序》读后感 篇10
比较难懂的一本书因为没有故事情境所以前后的内容总是连接不起来因为工作之后人变懒了所以只是偶尔看一些当再拿起的时候基本想不起来前面章节的内容概要不过有相对应的内容还是会有一点点的印象所以硬着头皮继续阅读吧…
我们的宇宙是事件的世界而非物体的世界。值得细细品的一句话。
从书中描述世界物体运作不是因为能量而是熵,我开始慢慢对书中的内容有点兴趣因为这不是我认知的领域但却又在我的认知范围内,能量是守恒的但热量的消失是不可逆的所以不是因为能量而是低熵,“我们发现事物在这个变量里按顺序出现,我们称之为”时间“,熵的增加为我们把过去与未来区分开,导致了宇宙的演变。它决定了痕迹的存在,过去的残余与记忆的存在。”似懂非懂…
从没有思考过什么是时间只是知道时间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确确实实会在你不经意间流逝,总是慨叹时光荏苒一去不复返想要去抓住时间想要和时间赛跑殊不知这一切不过是给自己增加的戏份罢了,一切都是有秩序的连时间都有…
“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尘土仍归于地。”合理又美妙。这就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