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死亡诗社》读后感

2024/04/16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死亡诗社》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死亡诗社》读后感 篇1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意义。也是影响到我的人生终极理想要去当一名历史老师。

中国现在不缺的是教书匠,而缺的是老师。

对于现今中国教育的僵化体制和陈旧的教材内容,就像是书里那座布满清规戒律的老校园,如果没有引航者(如书中的基廷),人们多半会迷失到一条循规蹈矩的路。

好的教育者,更像是一个布道者,而不是作为统治阶级政策的`文化走狗。他所布的道因该是给学生传播现代公民意识,爱的观念,自由的理念,契约精神,阅读习惯,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而不仅是培养他们的记忆力!

给我震撼最大的就是基廷让他的学生站在桌子上去看,换一个角度去看,换一个高度去看,换一个位置去看。

想起了近代的一个口号“开眼看世界!”

书的结局以校长诺兰为代表的传统势力不断向学生和基廷先生施压,最后死亡诗社便在这座学校物质性的死亡了。(幸好精神不灭)。不知道面对着而僵化的教学体制,应试教育是不是正在逼走不多的一部分有水平有头脑有思想的愿意从事基础教育的老师?不知道面对着没有社会地位,没有经济优势待遇的教师群体,而普世的社会价值已经到“一切向钱看齐”的社会怎样能够留住一批有抱负的年轻人?

《死亡诗社》读后感 篇2

文学概论一向是理论性较强的一门学科,有一天老师给我们观看了一部电影,我发现虽然是理论的东西,可是在这一场电影里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影片。

学生是易受感染的。一个另类的老师教一群另类的学生,用的是另类的教学方法。初看《死亡诗社》感觉不是很舒服,觉得他跟正常是违背的,色调很少出现亮色调,画面中的人喜欢待在黑暗的洞里讨论诗集,倾情地朗诵,吸引越来越多人加入,在黑暗洞里点着一堆篝火,噼噼啪啪的柴跳跃声点缀其中,不断的是同学们的朗诵声。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态度是关键。在影片中有有个很胆小的男生,渐渐地他走出自己的封闭圈子,接纳大家,加入死亡诗社。死亡诗社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诗社中的诗歌都是新思想、新观念,是当时世人不能接受的。影片中还出现了有两个女生加入,这是一个新亮点。女性,一直是旧思想的代表,受旧思想的支配。当有女性加入,则代表这种思想亦是导演所赞同的。

音乐可以给人启迪,看完《死亡诗社》我深深体会到这个道理。不同人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去教导,如果我们现时的教育也能使老师敢于把不合时的教科书撕掉,敢提供一个场地使老师、学生疯狂地玩,不用担心后果,那么我们学生的思想则不会还像现时一样畏缩不敢向前了。

《死亡诗社》读后感 篇3

看完《死亡诗社》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味道。当看完结局时眼泪已从眼框中流出来。心里有种莫名的痛,莫名的想大哭一场。为尼尔的死感到可惜,感到心酸,感到迷茫。尼龙的死到底是谁的错,是基廷老师,是他父亲还是谁呢?

当我们回头看时,我们可以看到的不仅是社会,学校的问题,还有家庭教育的问题所在。里面讲述了尼尔本来是一个热爱演戏的孩子,由于家里的关系,他父亲只想他成为医生和律师,所以在学校的一倾活动也不能参加,明显他的父亲是专制型的父亲,我们可以去责怪他的父亲,但他父亲只是想他的梦理在他的儿子可以实现,而且认为那才是对他最好的,进入这所学校也是花了他很大的牺牲才进去的,他只希望他的儿子在这所学校里面学习,然后上大学,对于儿子的兴趣,却一无所知,每一次尼尔想知诉父亲自己的心里的想法,当看到父亲的冷漠的眼神,他把自己想说的话又吐下去,因为他自己讲了也白不讲,他还是演绎他的孝顺儿子,正如这样,才导致后面的悲剧的发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家人和自己孩子的沟通显得尤其重要,尊重孩子的爱好,了解孩子,并且发展孩子的爱好,让其他们健康的成长。这方面我们要进行反思,不然下一个尼尔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孩子的身上。重视家庭教育,呵护你的孩子健康成长,让你的孩子在自己的爱好上发展。这样他才会活得快乐,活得有意义。

另一方面,基廷老师是一位好老师,“及时行乐”是他的教学,他的教学让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见。教学方法与众不同,同学们在他的课堂上不仅轻松而且学到很多的东西。让学生仿佛重生,但在那种环境下,也许很多时候都是无奈的,因为社会是这样,是无法解决的,也是一时无法改变的,这不是基廷先生的错,他是一个改革者,一个创新者,只是有时有些事也是很无奈的,他也不想这样,他只是想自己的学生能有与众不同的想法,但却想不到他的观点对学生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的黑暗,让人活在一个被安排的生活中,根本就一点自由也没有,也许尼尔的自杀让他得到了解脱,得到了自由。

这种现象在我们当今社会上也都存在着,我们为了孩子的将来,根本就没考虑到孩子的爱好,从小让他们学习钢琴,画画,星期天都不放过,让他们从小就成为小大人,他们没了童年,没了乐趣,只会成为生活的奴隶。而他们并不开心,而家长往往以爱的名义来作为理由,其实他们是在以爱的名义来伤害着他们的孩子。尊重孩子才是对你孩子最好的方式,也是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这比整天学习还重要。

《死亡诗社》读后感 篇4

元旦期间看了《死亡诗社》,觉得这个影片拍的很不错,值得一看。但我不明白为什么这部影片被当作教育影片被广泛推荐给一线教师看,是为了向基丁老师学习吗?基丁老师的教学方法的确很新颖并且值得借鉴,但他却把好的教学方法用来教了不合适的学科和不合适的对象。

坦率地说,影片的悲剧结局基丁老师应该是负有一定责任的。基丁老师如果去教授一些表演艺术类,或者是如何写作的课程,应该会是一位成功的老师,可是他的学生偏偏是要上耶鲁,哈佛,将来成为牙医或律师的未来社会精英,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外显的激情是危险的。

这里又要提鲁迅的“黑屋子”命题,把关在黑屋子的人叫醒后却没有能力打开黑屋子,这岂不是更残酷的事情?对此鲁迅没有给出答案,也许这是大家都猜不透的难题。同样,鲁迅也是非常反对青年学生上街集会的,以免被某些势力利用,充当了炮灰。对此我是同意的,有时理智看上去是不近人情的,但却是正确的。

而基丁老师就是充当了“叫醒者”这样一个角色,而当他的学生被开除,自杀,甚至到后来自己也被辞退时,他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悲剧发生。而最后站在桌子上大喊“我的船长!”的同学们,结局也会是被开除了,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一定是这样的。

我想,基丁老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激情,却没有告诉孩子们如何去掌控激情。对于这些青年学生来说,如何掌控激情,让激情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也许更重要。

《死亡诗社》读后感 篇5

《死亡诗社》这部反应上世纪中叶发生在美国佛蒙特州的“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一件“传统教育和反传统教育流血碰撞”的事件。这部上半场充斥着喜剧元素、下半场弥漫着悲剧色彩的教育片,电影剧本根据作者托马斯·舒曼在蒙哥马利·贝尔学院(一所位于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的男子预备学校)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

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历久弥新,一次次对僵化死板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愤怒的质问。特别在正处于课程改革的社会主义中国,一切服务于考试的教育理念已成功激起了无数学子的愤怒与无奈感。这部小说中基廷先生的教育理念无疑对这些水深火热中的学生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同时对广大课程工作者也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这部小说在一片喜庆的开学典礼中拉开了帷幕,作为一所有着光荣传统的预科学校,威尔顿预备学院迎来了又一批“大学生的原材料”,不知是不行还是幸运的是,它也获得了拥有新式教育理念的基廷先生的青睐。

这所拥有着不错升学率的学校一开始就定下了它“保守传统”的教育理念,更可怕的是,深受这种填鸭式教育蛊毒多年的学生已经心甘情愿地成为了它的奴隶!无数学生屈服于现行的教育模式,抛弃了思考的主观能动性,最终把一切质问的权利统统丢到了垃圾桶中!为了所谓的分数,甘愿将自己的视野局限在教科书这“一亩三分田”上,尽管走出教室就可以看到美丽的苍穹,他们却宁愿在插图中观察别人吃剩下吐出来的“精品思想”。

我们不能否认在标准的教科书上,有一些内容确实经得住时间的考察,但是知识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它不仅仅只有那可怜的唯一一种表达方式!在基廷老师的第一次课上,他完美诠释了这一理念,为了从物质上祛除学生对于“权威教材内容”的惧怕迷信,他要求学生把前言撕去。

这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种行为首先强制性地将这群可怜的“机器人”从对教材的浅井中解救了出来。纵然这与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大环境相悖,但是正确的东西为什么一直要躲躲藏藏呢?

邀请学生踏上讲台、用高远的视角来理解问题,“诱惑”他们成立古诗人社、用那种最清丽无华的语句来净化自己迷茫的心灵,鼓励事事听从于父亲的内尔为了自己的演员梦做一回真正的自己、一个专注于梦想的男人才最可爱。

终于,基廷先生的努力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他班上的学生那暗淡而无神的双眸中有了一丝为了自己、为了内心的那个梦而奋斗的闪电!教育不应该死板,否则与进行流水线作业的汽车公司有什么区别?

如果教育仅仅是为了教导学生考试,那么我有理由相信这又是一个“八股封心,科举取士”的迷茫年代;如果我们的学生仅仅在课堂中学到了考试读书,忘记了思考讨论的重要性,那么这何尝不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与逆境不屈抗争,以无畏的气势面对敌人;

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别陷入这种境地,冲出来。别像老鼠逃跑似的,看看你的周围,要敢于开拓自己的天地;

你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因为你越迟开始寻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一旦觉得自己懂得,就必须换一种角度来看。这可能显得有些荒唐,或者愚蠢,但必须试一下。同样读书的时候,不要只想作者怎么看,想想你自己怎么看;

真理就像一床总让你双脚冰凉的毯子/你怎么扯,怎么拽,总也不够/踢也好,打也好,它总也盖不住我们/从我们哭着降生/到我们奄奄一息/它只会盖住你的脸/不管你如何痛苦/不管你如何痛苦/如何叫喊。

这些原生态的而又富有哲理的话,我相信你在教科书上是难以找到它们的。因为应试教育的考试内容不包括这些。但是基廷先生做到了,他看重的不是考试而是教育、真正的教育,他在课堂中将这些道理、思想灌输给他的学生,不带有一丝功利化的念头。我觉得,在我们以后的教育中,也应该主动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最质朴又可贵的道理,让教育真正既有智育又有德育。

就像一场革命,最先站出来的那批人总会挨枪子。基廷先生的教育理念为学校的领导所不容,他们就借着内尔的死将他逼离了教育岗位。严格来说,内尔的死是新旧两种教育理念碰撞的牺牲品。内尔的父母接受的就是这种古板的填鸭式教育,他们就想当然地决定了内尔以后要走的路,这是多么残忍的事啊!

当你奋斗一路,最后的时刻却发现,你一直努力的方向却偏离了理想的航线,那样你一定会抱着后悔与无奈于最后的日子里。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有义务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让我们放开思维、用开放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探索出自己的“缪斯”吧,就让教育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门工作吧!

最后,让我们为基廷先生这位“虚拟的教育者”致敬,向广大为了有效教育付出心血的那些人致敬吧!

《死亡诗社》读后感 篇6

看了这部影片,我印象最深的的是开学的一些场面和基廷老师讲的三节课。 开学尹始,学校校长向新生说出学校的四大信念:传统、荣誉、纪律、卓越,在这种信念驱使下,学校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卓越学子。所以以后当老师的话,特别是当班主任,要给学生灌输一种理想信念,并督促学生积极力行,如果有幸当上校长的话,要努力营造一种学校氛围,努力营造一个尚学崇学的学风,这样在应试体系下才有可能取得卓越成绩,这只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人活在世上,总得有自己的信念,用信念支撑生活,所以当老师的话,无关学生成绩,给学生一种信念,能让学生更好更有尊严的生活。

第一堂课,英文老师基廷叫大家撕去了教科书上对诗歌评判与赏析规定那一页,并努力告诉他们青春的激情和诗句的甜蜜,并引导学生告诫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告诉他们这样将学会品尝文字与语言。当今应试教育体系下,能够出高分人才,但鲜有做出积极创新之才,关键还是缺乏独立思考,以后作为老师的话,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积极思考能让自己诗意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另外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这也是一种独立思考,这样对学生才公平。

第二堂课,基廷站在讲台桌让大家上讲台来换一个眼光看这个世界,让他们朗诵自己的诗歌,让他们用诗句唱出心底的感受。

并告诉学生我们是人类中的一员,而人类充满了热情,医药、法律、商业,这些是高贵的理想,并且是维生的必须条件,而诗、美、浪漫、爱,这些是我们生存的原因,所以以后当老师的话,不光要给学生知识,还要给学生积极阳光,让他们明确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引导他们积极阐述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诗意快乐中学习,让他们健康成长。

第三堂课,基廷耐心的告戒大家,理想是不能对抗现实的,他们必须在现实的天空下放飞自己的理想,他鼓励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理想,又着实为他们的现实担忧。尼尔爱好戏剧,可他父亲并不希望儿子和戏剧沾上边,基廷不止一次的鼓励尼尔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父亲听,尼尔办不到。尼尔瞒着父亲参加了学校戏剧团的演出,父亲意外出现,冰冷的拽走了尼尔,还严肃的说。

总之,无论在学校还是社会上,都要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要“及时行乐”,莫负好时光。另外一个老师对学生的一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如果要当老师的话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好老师。这是我看完这部影片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