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2024/04/15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篇1

暑假考试以后,我对女儿的成绩仍然耿耿于怀,语文数学竟都考了90分。我想女儿这是怎么了,她平时的考试可都接近双百啊,即使不是正常发挥也不至于此啊。为此,我还和妻子吵了一架,这件事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有一天,我在书房的旮旯里看到了一本崭新的似乎未曾动过的书-——《孩子为何失败》。此书在学校发给老师之后,我便把它束之高阁丢弃一旁了。孩子为何失败,也许女儿的问题能从上面找到答案。我随手翻了起来,翻了几页,便被里面的一些理论所吸引,哎!女儿的问题竟是我一手造成的。记得女儿刚上一年级时,我对女儿的成绩特别关注,学校每次考试后,我总是问她考试的成绩,班内的名次。女儿考的好时,我会夸奖她几句,但考的差时,我便不问青红皂白,乱批一通。慢慢地,我发现女儿和我疏远了,她甚至一见我就跑,怪不得后来女儿再也不向我问问题,脸上的天真灿烂的笑容越来越少,原来是我在幼小孩子的心灵中留下了阴影。我深深感到了自己的可悲,这本书恰似冬夜里的灯光,将我从无知的漩涡中解救出来。它令我倍感温暖,让我对女儿重新充满了信心,也对教学充满了更高的期望。

拜读完约翰?霍特的《孩子为何失败》一书之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当前我们的教师,不论是从教十几年还是几十年,随着时间的流逝,性情慢慢得变了:由原来的温柔,随和变得严厉、尖刻,更可怕的是老师俨然成了应试教育的工具,而学生成了考试机器。与当前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在办公室里,几乎每节课下来,我们总会听到这样的话:“现在的学生真笨”、“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我是真的不会教学了”“我怎么教了这样笨的学生”……细细琢磨,我们所说的这些话是多么的愚蠢。这就是因为我们的教师太以自我为中心了。试想我们是成年人了,思维很开阔了。况且这些知识我们已经教了多少年了,而我们的学生们呢?他们年龄那么小,思路也不开阔,他们怎能一学就会呢?“传道解惑”本是教师的天职,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就应当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教学内容,只有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用成人的思维来要求孩子,我们的教学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退而言之,当“现在的学生真笨”这样的话从我们的口中说出来时,我们是否考虑过假如学生听到会是怎样的感受呢?学生真的就很“笨“吗?“笨”是谁造成的呢?君不见卫生大扫除时,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拼命的干活,而成绩优异的学生却在教室里学习;君不见教师上课时抓优生,对“后进生”却视而不见;君不见,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请假时,老师总是千叮万咛,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来请假却是百般刁难。由此看出,是谁导致了学困生的出现,是我们老师自己,难道我们就一点也不感到汗颜吗?这样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一种怪现象:同一班级的学生,走了一些学困生,就又会产生一些学困生。见怪不怪,其实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有问题。我们老师受传统思想影响,受社会上衡量一所学校好坏标准的影响。因此,在教学和评价的时候只有一把尺子,就是为了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只看成绩,成绩比较差的.理所当然地成了“学困生”。所以说导致“学困生”出现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老师。这的确得引起我们的重视,树立“不成才便成人”的观念,让更多的学生走向社会时成为一个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韩愈曾经说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换句话说,“千里马常有,有爱心的的伯乐更不常有”。历来我们老师总是坚信“严师出高徒”。严师们在学生们面前总是板着脸,说一不二,他们打着对学生好的旗号,实际上是压抑了学生的性情,扼杀了学生的天性。这样学生不是因为喜欢而学习,而是因为怕而学习,试想这样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吗?所以一个好老师应该是一个天使,要用爱心来教育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努力创设一种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相信“这并不是我所想的那么难”,让每一个不同的孩子都能感觉到你对他的关心,以至于他离开学校时都能够对你恋恋不舍,还时常通过手机和你联系。如果这样,我们的老师难道还会怨声载道吗?我们的老师不感到自己是幸福的吗?如果每一位老师都是一个天使,那将来他教育出来的学生将会是“天使满天下”。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无疑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感谢读你,是你——《孩子为何失败》让我懂得了怎样教育自己的女儿,让我怎样教育自己的学生,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啊!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本想收获一缕春风,是你却让我收获了整个春天……

《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篇2

这本书是约翰?霍特1958年至1961年期间在美国一所小学的教学日志,看着书中描述的一些例子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自己学生的模样,这让我开始能更好的理解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这样,为什么有些孩子在学习上如此困难,这本书确实让我受益匪浅。

我们的教育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我觉得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可是纵观我们的课堂,很多时候学生无奈的被教师牵着鼻子一路前行,我们会预设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按照我们设定好的路线去思考,我们美其名曰启发式教学,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教师都是形式化的,师生间的一问一答都是老师事先预设好的,有一点点的偏离我们都会把它拽回来,课堂上的一些偶发事件,学生一些漂亮的闪光点会被大多数的老师忽略,慢慢的学生的思想越来越被束缚,所以不是他们没有想法,而是教师不给他们有想法的机会。我们作为老师的,总是怕学生学不会其中的知识,总是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的讲解着重要的内容,其实不知道这对孩子也是一种伤害。

有的时候孩子只要自己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下,也许有些问题都能理解。而对于他们没有思考过的问题,我们上课在那里讲时,他们可能根本就无法理解,对于数学的一些问题确实如此。有一次我们几个老师在讨论试卷上的压轴题,一个老师条理清晰的在阐述自己的解题方法,由于这题分类的情况很多,要考虑两个等腰三角形,讲解起来非常的麻烦。另一个老师听了好一会后,说了一句让我们深有感触的话:“自己没有思考过,完全听不懂。”学生坐在教室里听我们老师讲了一次又一次,如果我们的讲解不是建立在他的知识构架上,他根本就听不懂我们的讲解,这可能就是学生为什么经常上课听着听着就走神的原因。

孩子为何失败?我认为关键在于机械的学习。孩子在课堂上运用各种策略保护自己,信任这一举动就足够说明学习在他们心目中是件多么让他们感到恐惧的事情。因为现在的家长和老师都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孩子会变得更聪明。但是未经孩子的同意就强加一些观念在他们身上,孩子的身心都遭到束缚,于是孩子们对于学习的恐惧感便产生了。孩子来学校上课只是被动地服从家长的意志,他们在学校的任何表现也只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已。

霍特先生的学生马茱莉在他叫孩子们举出p结尾的动词后,马茱莉变得很激动,脸上一阵苍白最后几乎歇斯底里的喊“我做不到”。霍特先生最初不知道她为什么如此激动,后来通过慢慢询问终于知道了马茱莉根本不知道动词的含义而只是一味地跟着老师的步骤在想问题,而这些问题她根本想不出,因此她十分恐惧。像马茱莉这样习惯听命与老师的安排、习惯听取老师给予的答案的学生在中国传统教育的课堂上有很多。在古代的私塾,一般都是老先生一边念四书五经一边讲解,学生只需要听着然后回去背诵。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一直延续到现在,无形中规定了师生的关系——学生服从老师。这种关系是机械学习的.问题所在。虽然现在很多教师都想改变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但是很多情况下都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于是关系一旦约定俗成便很难改变,就像推翻封建王朝那样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像马茱莉这样机械地跟着老师走的学习是没有内质的,也就是说这个过程中根本没有她自己的思考地存在。她就像是流水线上的员工机械地操作着。艾米丽也是个“操作工”,她背单词时总是不去看单词而随便拼一个,而且也不去验证是否符合发音规律,更无论说将拼读与意义联系在一起。现在很多学生这样,他们有口无心地读着课文,结果在要求背诵课文时便总是疙疙瘩瘩的;他们也会有手无心地抄写着老师划给他们的词语,结果有些学生写出的字是形似而已,拼出的拼音总是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总之洋相百出。这种机械行为主要在于缺乏“思考”,进而缺乏“理解”。我观察过几个聪明的孩子,他们不仅字写得好而且很准确,背书时也是一字不错。也就是说这些做得好的孩子并不是赢在多花了时间上,而是像霍特先生说的是赢在了自控能力上,他们知道自己如何掌控自己的态度以及知道要用自己的思考去理解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说要想在学习上略胜一筹就必须有自我意识。

机械的学习不仅表现为盲从地跟着老师走,还表现为盲目地学习着一些内容。霍特先生说他曾经见到过一个在准备化学科测验的学生,那学生竟然对他说“碳酸钙可溶解于水中”。然后霍特先生反问他是否看到过石灰石与花岗岩溶解在水中,这使那学生愕然。显然他所学的化学与他所认识的真实世界,两者之间有根本的区别。学校教育与生活的脱节是件很严重的事情,现在那些编写教科书的人也在极力把两者联系起来,于是现在的小学教材中便有了很多生活化的环节,比方说说怎么和家人去市场买菜的,比如说识记生活中的各种标识……这样既能让孩子练习说话还能够让孩子知道一些生活中的事。但即使这样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与现实生活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学生对那些内容不感兴趣,于是就会机械地跟着老师去学习,直到完成学习任务。

《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篇3

《孩子为何失败》为美国当代教育改革家约翰.霍特作品,以日记的方式写了四篇,分别为孩子的策略、恐惧与失败、真实的学习、学校的失败。并写了结语—教育的使命。该书由特级教师常生龙作推荐序。

该书中,作者与学生一起的点点滴滴写得栩栩如生,并详细记录了自己的`心理活动与反思,夹叙夹议,反映了美国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教学现状。我在认真读这本书时,结合自己二十余年的教学经历,许多情景或片断总觉得很相似,就是自己经历过似的。

书中的一个故事深深的吸引我:安娜被一学校开除,专家认为她有严重的学习障碍,还存在精神和心理紊乱,而在约翰.霍特的眼里,是最快乐的孩子之一——勇敢、精力旺盛、热情、上进、有天赋,还是一个天生的领导者,他说没“教”她多少,她虽然学期结束时依然不熟练阅读与运算,她后来成为世俗所谓的成功者。从而我想起“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该学生没有破罐子破摔,她虽然学不懂教师教的,但她依然自强不息,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了自我。这或许是作者解开了这孩子的困惑与迷茫。

最后,作者写道“帮助所有的孩子成长这样的人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快乐”,那么我想,我们为师怎么样才能做到这样呢,就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修练自身。

《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篇4

《孩子为何失败》一书是约翰·霍特根据他的教学日记写出的一本书,这本书记录了约翰·霍特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种种问题,可是现在这些问题正在我们周围发生着。这本书虽然在讲孩子为何失败,其实本质上不正是在探讨老师为何失败或教育为何失败吗?正如书中所说的"我们不应该认为学校是强迫学生听话做事的地方。如果学校只是教导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那我们实在没有真正的教育可言"。

我们的教育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我觉得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可是纵观我们的课堂,很多时候学生无奈的被教师牵着鼻子一路前行,不是他们没有想法,是教师不给他们有想法的机会。所以我们的课堂首相要给孩子自由,要在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给学生思想、言语和行动上的自由。那么首先表现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少讲。我们作为老师的,总是怕学生学不会其中的知识,总是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的讲解着重要的内容,其实不知道这对孩子也是一种伤害。有的时候孩子只要自己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下,也许有些问题都能理解。

可是我们的教师总是把东西嚼烂了再喂给孩子吃,好让孩子只要张口就能把东西吃下去,就能一手营养,殊不知这种行为渐渐地会使孩子失去了咀嚼东西的能力,那么长此以往,思考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了。

其次,课后教师也要给孩子自由。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让孩子也有发言权,当然不是随便的瞎说,而是有针对性的发言。有的孩子已经掌握了知识,可是教师却仍然要孩子抄写好几遍,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不公平的。所以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教师也要给孩子自由,让孩子自主决定自己的作业,从而有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孩子可以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对世界形成自己的认识,有助于孩子今后的学习以及生活。

教育并不仅仅是教师一人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所以我们座位孩子成长路上的领路人,应该呵护孩子的好奇心,给孩子提供最大限度上的自由,让孩子能够自由发挥,自主探索,那么孩子才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