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谁是教育的敌人》读后感

2024/04/13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谁是教育的敌人》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谁是教育的敌人》读后感 篇1

理性的郑校长在与一线校长的对话中不断学习思考,又获得新的思想。这是一种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博大情怀,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对教育实践工作的新的思考。

郑杰:我们对教师的管理更应该关注他们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念,而不是多加干预他们所应用的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哪怕这些方法和行为貌似不符合“科学技术”的要求。

邓模:我很认同您的说法。因为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背后是他的教育价值观及思维方式在起作用,所以我们的管理应学会抓住最本质的核心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全,进入得深,才能抓得准,从而帮助教师真正地教好书育好人。

郑杰:我理解的团结,一是指存在分歧时,大家为了防止分裂而达成一种妥协;二是指大家在干同一件事的时候能劲往一处使,比如拔河,就是考验团结的,因为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而打篮球却不一样,打篮球不仅需要团结,似乎更需要合作。

邓模:联系我校多年来实施的年组自主管理治,我也感受到,光站在团结这个精神基础上工作的效能,的确是没有在团结基础上学会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团队每个成员的个性、长处工作效能高。的确,打篮球需要团结,但更需要团结基础上的有技能、有方法的有效合作能力。作为学校每一个自主团队,需要精神基础——团结,同样也需要在尊重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多赢的合作关系,这样团队才能走出瓶颈,走向创新。

郑杰:教育存在着两大敌人;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二是“统一思想”。教育一旦从实际出发,那么教育的大问题便迅速被实际中的小问题所羁绊,最终葬送在功利世界里,失去梦想的光辉;教育一旦统一思想,则会使教育者失去思想和灵魂而沦为行尸走肉,也会使教育不幸再次成为政治或经济的奴仆和帮凶。

邓模:在未看到您提出这话之前,我还真没意识到这是个问题。现在细细品读,琢磨之后,结合自己的工作现状,的确觉得有一定道理。为什么我们会每天陷在实际工作中的小问题里解决不完?跳不出来?总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按上面要求“步调一致”行走?

其实也许这样做教育有可能看似做了很多事,很热闹,但很可能在原地踏步,效能并不高,未真正在教育上有突破有创新。当今教育,盲动实在太多,理性思索远远不够。教育真的很难,但我想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绝不能放弃,还要试图想办法做得更好,向雷夫学习。希在相互鼓励中坚定地一路前行。

《谁是教育的敌人》读后感 篇2

理性的郑校长在与一线校长的对话中不断学习思考,又获得新的思想。这是一种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博大情怀,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对教育实践工作的新的思考。

郑杰:我们对教师的管理更应该关注他们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念,而不是多加干预他们所应用的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哪怕这些方法和行为貌似不符合“科学技术”的要求。

邓模:我很认同您的说法。因为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背后是他的教育价值观及思维方式在起作用,所以我们的管理应学会抓住最本质的.核心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全,进入得深,才能抓得准,从而帮助教师真正地教好书育好人。

郑杰:我理解的团结,一是指存在分歧时,大家为了防止分裂而达成一种妥协;二是指大家在干同一件事的时候能劲往一处使,比如拔河,就是考验团结的,因为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而打篮球却不一样,打篮球不仅需要团结,似乎更需要合作。

邓模:联系我校多年来实施的年组自主管理治,我也感受到,光站在团结这个精神基础上工作的效能,的确是没有在团结基础上学会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团队每个成员的个性、长处工作效能高。的确,打篮球需要团结,但更需要团结基础上的有技能、有方法的有效合作能力。作为学校每一个自主团队,需要精神基础——团结,同样也需要在尊重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多赢的合作关系,这样团队才能走出瓶颈,走向创新。

郑杰:教育存在着两大敌人;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二是“统一思想”。教育一旦从实际出发,那么教育的大问题便迅速被实际中的小问题所羁绊,最终葬送在功利世界里,失去梦想的光辉;教育一旦统一思想,则会使教育者失去思想和灵魂而沦为行尸走肉,也会使教育不幸再次成为政治或经济的奴仆和帮凶。

邓模:在未看到您提出这话之前,我还真没意识到这是个问题。现在细细品读,琢磨之后,结合自己的工作现状,的确觉得有一定道理。为什么我们会每天陷在实际工作中的小问题里解决不完?跳不出来?总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按上面要求“步调一致”行走?

其实也许这样做教育有可能看似做了很多事,很热闹,但很可能在原地踏步,效能并不高,未真正在教育上有突破有创新。当今教育,盲动实在太多,理性思索远远不够。教育真的很难,但我想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绝不能放弃,还要试图想办法做得更好,向雷夫学习。希在相互鼓励中坚定地一路前行。

《谁是教育的敌人》读后感 篇3

暑假伊始,静下心来,拜读了郑杰和徐红两个教育名家合著的《谁是教育的敌人》一书。本书是以对话的形式就中小学教师教学、管理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两人你答我问的对话中让我们走近教育现象,更深一层次去思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去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

郑杰,曾当过中小学教师、校长,现是自由教育者和撰稿人,著有《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学校的秘密》、《从校长到幕僚》等专著,因其观点新锐,被戏称为“另类校长”。

徐红,语文特级教师,现任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上海市实验学校是上海市教委直接领导的一所市重点学校,是一所集教育科研于一体的中小学十年一贯制的学校。

我想,这样的两位教育管理者必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教育更需要情感还是理性

徐红老师相信情感和直觉的力量。她谈到:理性是为感情服务的,因为爱教育我们才做教育、才做的好教育,这是一个前提。

而郑杰老师谈到了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情感驱使,男性比女性更能觉察到自己的理性,也能自觉接受理性的指引。他的观点是:

----价值观是理性的产物,是人类用理性进行澄清的结果。

----我从来不藐视情感,我认为情感是人类最美好的真实存在,因为有了情感我们才能体味到生命的力量。而我认为理性,也只有理性能够让人感觉到生命的意义。也就是说,价值观决定着我们为什么而活以及如何活,情感可以让人活的更好、更精彩。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性要高于情感,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会自觉地将情感之余理性的控制之下,让情感成为理性的奴仆,让情感俯仰理性的鼻息,让一切情感全都沐浴着理性之光。

----理智型的校长不是没有情感,习惯用头脑去分析,先辨别情况再采取行动。”

显然,在这些对话发现中,郑杰老师更能理性的看待教育管理,当然他也承认理性的教育也需要感性的管理。

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只有在学习型的组织里,才能让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真正融为一体。学习型的组织应该具备四个特性:开放性、民主性、合作性、自主性。这是他们的共同认识。但又在以下对话中一一验证,要达到“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这个目标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

----学校是开放的,教师和学生的头脑是开放的,学校信息是开放的;学校的内外资源要共享;那么人力资源的开放能做到吗?人才能进能出可以做到吗?学校解聘一个不称职的老师比留在一个优秀老师还要困难。

----学校中彻底的民主是没有的,在学校管理方面你不能彻底民主,否则你全听大多数人的意见很有可能导致失职。

----少讲团结,多讲合作。作为学校每一个自主团队,需要精神基础——团结,同样也需要在尊重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多赢的合作关系,这样团队才能走出瓶颈,走向创新,更需要团结基础上的有技能、有方法的有效合作能力。

----在一个学校里若管得越多,相反人们做得会越少。急功近利的环境,教育专家推波助澜,参与制造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肥皂泡,领导管得越多,教师做得越少,同样,教师管得越多,学生学得越少。在大环境下要想独善其身很难,你很想做的事情常常不允许你做,而即使允许你做,技术条件又达不到。“一刀切”的管理与要求捆住了学校、限制了老师、害苦了学生,热情和创造力一点点被磨灭。

看到这儿,我不禁疑惑了,什么样的学校才能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教育理念

----教育的好坏决定未来社会的状态,今天社会状态反映了以前的教育结果。目前乱象丛生的社会是我们多年教育失败的后患,同时,几天急功近利的教育必然会影响到现在的孩子,未来的社会。就目前状况来说,不可否认我们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讲是失败的,原因在于我们忽略了教育中最根本和最核心的东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拼命育分。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好不好,关键是看培养出来的人好不好。很多西方国家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教育的目的,把批判性思维纳入课程。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就将教育的目的定位为“培养好人”。我们的教育目标也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然而,事实却是教育目标成了纸上谈兵,“思品课”成了考试的科目,背诵代替了行为,学做两张皮,就连对教师师德考查也是通过网上答题的形式来完成。很多教师上课既无理念也无目标,只是带着教学内容,尤其是带着考试的内容进课堂。为高考而教(学)成了唯一的目的,成绩也成为唯一的评价衡量手段。

----优秀的老师有着牧师般或者宗教般的情怀,懂得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幸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为什么总是试图把草当树来种呢?

是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方向。我们总把草当成树来种。只要你踏进校门,不管你是花草还是树,反正都要把你弄成参天大树,这让学生成长得很痛苦。其实这个世界,既需要草的绵密青绿,也需要的花娇艳绚烂,以及树的苍翠挺拔。

教师的专业发展

----国外把教师由实习期到专家教师分为三个阶段:新手阶段、中间阶段和最后阶段。在新手阶段,允许教师有失误,在失误中成长;在中间阶段,教师积累了实践经验,能够自觉调节;最后阶段只有部分老师能够超越自我成为优秀的教师。

联想到对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来说,目前都会参加一年的见习教师培训,同时学校也为新教师配备了学科导师和班主任导师,先从教学规范,教学模式,教学行为从一点一滴抓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他们必须先“入格”才能“出格”,先养成规矩,才能突破规矩,教有定方是走向教无定方的前提。

----老师最欠缺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教学目标,方法和模式。集体备课和课堂观察能够使他们少走弯路、减少失误,减少才生手成为熟手的时间。

对于这一点,学校也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和课堂观察对老师的重要性,也是对教师校本培训的两大抓手。但总体而言,我们大多数教师缺乏专业意识,从来也没有认识到老师是个专业。另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规律性,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因此,培训更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当然我们的师训工作也在不断提高。

职业倦怠

---职业满足感的人有两个特点:一是有方向感,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到那里去;二是有可控感,能够将正在做的事情控制在自己能控的范围内。一名教师,如果没有自己的梦想,屈从急功近利的趋势,只能将教学僵化为完成固定的课本内容讲解,日复一日肯定会失去教学的'热情和兴趣,职业倦怠成为必然。将教师职业当做一份事业的人则不一样,他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思想和创意并为此主动学习反思。

----职业倦怠与老师缺乏智慧和情感有关,随着岁月见长,老师失去了热情和创造力,尤其是在学校越来越像一架组织严密的机器的时候,教师待遇、评职困难和工作环境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职业倦怠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个学校如何减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严峻课题。学校的文化、课程都需要老师的认同,凝聚力工程相当重要。

《谁是教育的敌人》中,虽然每次对话的篇幅不长,但智慧的火花、思想的碰撞处处可见。郑杰老师是个很有思想的人,从他与徐红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他这位“另类校长”的理智和深刻与徐红校长的温和和包容。这些对话体现了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博大情怀,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对教育实践工作的新的思考。

在教育思想的碰撞中,在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中,在深邃而不失幽默、轻松但直抵问题本质的对话中,逐步理解了困扰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实际问题。随着对话的深入,对书中提出教育存在着两大敌人的观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和“统一思想”是教育的两大敌人。教育一旦从实际出发,那么教育的大问题便迅速被实际中的小问题所羁绊,最终葬送在功利世界里,失去梦想的光辉;教育一旦统一思想,则会使教育者失去思想和灵魂而沦为行尸走肉,也会使教育不幸再次成为政治或经济的奴仆和帮凶。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校长是一校之魂,一个学校没有了魂,这个学校就失去了办学的方向和目标。一个好校长应该把办出有特色的学校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社会呼吁有思想、有胆识的好校长。

好校长成就好老师,好老师成就一所好学校。记住一所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记住了老师。不是说学校教育不重要,一所好的学校,它有好的学风、好的学习氛围,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很重要的,但有时候觉得,遇到一位好教师比上一所好学校更重要。好老师是学校的中流砥柱,是学校形象的代言人。好老师就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好校长更应该提供教师一个愉悦的环境、发展的平台。

《谁是教育的敌人》读后感 篇4

最近两周在读郑杰和徐红两个教育名家合著的教育书籍《谁是教育的敌人》。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有以下几条:

第一,写作形式:对话体。

以往读的书籍基本都是独白,这本书则以两人对话的形式展开对教育各个范畴的探讨,在两人你答我问的对话中让我们走近教育现象,更深一层次去思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去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人读下去不在是那么单一枯燥。这种阅读感觉有点像在看电视访谈。

第二,部分理论让人深思。

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只有在学习型的组织里,才能让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真正融为一体。学习型的组织应该具备四个特性:开放性、民主性、合作性、自主性。在一个学校里若管得越多,相反人们做得会越少。

我们总把草当成树来种。现在我们的教育,习惯的做法是,只要你踏进校门,不管你是花草还是树,反正都要把你弄成参天大树,这让学生成长得很痛苦。其实这个世界,既需要草的绵密青绿,也需要的花娇艳绚烂,以及树的苍翠挺拔。

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大多来自心理学领域。第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它所产生的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掌握学习"、"直接教学"。第二是认知主义心理学理论,它所产生的`教学模式“概念获得模式”、“巴特勒的自主学习模式”、“范例教学模式”、“加涅模式”;第三是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它所产生的教学模式则有“自学-辅导式”、“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模式”等。作为高效能的教师,他具备深厚的学科基础,同时他还具备调动各种教学模式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能力。

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我们教师总体上都缺乏专业意识,从来也没有认识到老师是个专业。另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规律性,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而我们经常搞一些“大培训”,如听报告、记笔记是很难有效果的。

此外,在分析一些问题时,作者很多时候能用哲学的观点去思考,去辨别,我觉得这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一种思维方式。当然,到底谁是教育的敌人,最终作者没有形成结论。但在一系列的争辩中,让我们知道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其实就是一念之差。

《谁是教育的敌人》读后感 篇5

最近两周在读郑杰和徐红两个教育名家合著的教育书籍《谁是教育的敌人》。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有以下几条:

第一,写作形式:

对话体。以往读的书籍基本都是独白,这本书则以两人对话的形式展开对教育各个范畴的探讨,在两人你答我问的对话中让我们走近教育现象,更深一层次去思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去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人读下去不在是那么单一枯燥。这种阅读感觉有点像在看电视访谈。

第二,部分理论让人深思。

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只有在学习型的组织里,才能让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真正融为一体。学习型的组织应该具备四个特性:开放性、民主性、合作性、自主性。在一个学校里若管得越多,相反人们做得会越少。

我们总把草当成树来种。现在我们的教育,习惯的做法是,只要你踏进校门,不管你是花草还是树,反正都要把你弄成参天大树,这让学生成长得很痛苦。其实这个世界,既需要草的绵密青绿,也需要的花娇艳绚烂,以及树的苍翠挺拔。

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大多来自心理学领域。第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它所产生的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掌握学习"、"直接教学"。第二是认知主义心理学理论,它所产生的教学模式“概念获得模式”、“巴特勒的自主学习模式”、“范例教学模式”、“加涅模式”;第三是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它所产生的教学模式则有“自学-辅导式”、“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模式”等。作为高效能的教师,他具备深厚的.学科基础,同时他还具备调动各种教学模式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能力。

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我们教师总体上都缺乏专业意识,从来也没有认识到老师是个专业。另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规律性,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而我们经常搞一些“大培训”,如听报告、记笔记是很难有效果的。

此外,在分析一些问题时,作者很多时候能用哲学的观点去思考,去辨别,我觉得这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一种思维方式。当然,到底谁是教育的敌人,最终作者没有形成结论。但在一系列的争辩中,让我们知道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其实就是一念之差。

《谁是教育的敌人》读后感 篇6

暑假伊始,静下心来,拜读了郑杰和徐红两个教育名家合著的《谁是教育的敌人》一书。本书是以对话的形式就中小学教师教学、管理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两人你答我问的对话中让我们走近教育现象,更深一层次去思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去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

郑杰,曾当过中小学教师、校长,现是自由教育者和撰稿人,著有《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学校的秘密》、《从校长到幕僚》等专著,因其观点新锐,被戏称为“另类校长”。

徐红,语文特级教师,现任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上海市实验学校是上海市教委直接领导的一所市重点学校,是一所集教育科研于一体的中小学十年一贯制的学校。

我想,这样的两位教育管理者必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教育更需要情感还是理性

徐红老师相信情感和直觉的力量。她谈到:理性是为感情服务的,因为爱教育我们才做教育、才做的好教育,这是一个前提。

而郑杰老师谈到了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情感驱使,男性比女性更能觉察到自己的理性,也能自觉接受理性的指引。他的观点是:

----价值观是理性的产物,是人类用理性进行澄清的结果。

----我从来不藐视情感,我认为情感是人类最美好的真实存在,因为有了情感我们才能体味到生命的力量。而我认为理性,也只有理性能够让人感觉到生命的意义。也就是说,价值观决定着我们为什么而活以及如何活,情感可以让人活的更好、更精彩。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性要高于情感,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会自觉地将情感之余理性的控制之下,让情感成为理性的奴仆,让情感俯仰理性的鼻息,让一切情感全都沐浴着理性之光。

----理智型的校长不是没有情感,习惯用头脑去分析,先辨别情况再采取行动。”

显然,在这些对话发现中,郑杰老师更能理性的看待教育管理,当然他也承认理性的教育也需要感性的管理。

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只有在学习型的组织里,才能让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真正融为一体。学习型的组织应该具备四个特性:开放性、民主性、合作性、自主性。这是他们的共同认识。但又在以下对话中一一验证,要达到“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这个目标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

----学校是开放的,教师和学生的头脑是开放的,学校信息是开放的;学校的内外资源要共享;那么人力资源的开放能做到吗?人才能进能出可以做到吗?学校解聘一个不称职的老师比留在一个优秀老师还要困难。

----学校中彻底的民主是没有的,在学校管理方面你不能彻底民主,否则你全听大多数人的意见很有可能导致失职。

----少讲团结,多讲合作。作为学校每一个自主团队,需要精神基础——团结,同样也需要在尊重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多赢的合作关系,这样团队才能走出瓶颈,走向创新,更需要团结基础上的有技能、有方法的有效合作能力。

----在一个学校里若管得越多,相反人们做得会越少。急功近利的环境,教育专家推波助澜,参与制造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肥皂泡,领导管得越多,教师做得越少,同样,教师管得越多,学生学得越少。在大环境下要想独善其身很难,你很想做的事情常常不允许你做,而即使允许你做,技术条件又达不到。“一刀切”的管理与要求捆住了学校、限制了老师、害苦了学生,热情和创造力一点点被磨灭。

看到这儿,我不禁疑惑了,什么样的学校才能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教育理念

----教育的好坏决定未来社会的状态,今天社会状态反映了以前的教育结果。目前乱象丛生的社会是我们多年教育失败的后患,同时,几天急功近利的教育必然会影响到现在的孩子,未来的社会。就目前状况来说,不可否认我们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讲是失败的,原因在于我们忽略了教育中最根本和最核心的东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拼命育分。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好不好,关键是看培养出来的人好不好。很多西方国家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教育的目的,把批判性思维纳入课程。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就将教育的目的定位为“培养好人”。我们的教育目标也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然而,事实却是教育目标成了纸上谈兵,“思品课”成了考试的科目,背诵代替了行为,学做两张皮,就连对教师师德考查也是通过网上答题的形式来完成。很多教师上课既无理念也无目标,只是带着教学内容,尤其是带着考试的内容进课堂。为高考而教(学)成了唯一的目的,成绩也成为唯一的评价衡量手段。

----优秀的老师有着牧师般或者宗教般的情怀,懂得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幸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为什么总是试图把草当树来种呢?

是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方向。我们总把草当成树来种。只要你踏进校门,不管你是花草还是树,反正都要把你弄成参天大树,这让学生成长得很痛苦。其实这个世界,既需要草的绵密青绿,也需要的花娇艳绚烂,以及树的苍翠挺拔。

教师的专业发展

----国外把教师由实习期到专家教师分为三个阶段:新手阶段、中间阶段和最后阶段。在新手阶段,允许教师有失误,在失误中成长;在中间阶段,教师积累了实践经验,能够自觉调节;最后阶段只有部分老师能够超越自我成为优秀的教师。

联想到对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来说,目前都会参加一年的见习教师培训,同时学校也为新教师配备了学科导师和班主任导师,先从教学规范,教学模式,教学行为从一点一滴抓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他们必须先“入格”才能“出格”,先养成规矩,才能突破规矩,教有定方是走向教无定方的前提。

----老师最欠缺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教学目标,方法和模式。集体备课和课堂观察能够使他们少走弯路、减少失误,减少才生手成为熟手的时间。

对于这一点,学校也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和课堂观察对老师的重要性,也是对教师校本培训的两大抓手。但总体而言,我们大多数教师缺乏专业意识,从来也没有认识到老师是个专业。另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规律性,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因此,培训更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当然我们的师训工作也在不断提高。

职业倦怠

---职业满足感的人有两个特点:一是有方向感,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到那里去;二是有可控感,能够将正在做的事情控制在自己能控的范围内。一名教师,如果没有自己的梦想,屈从急功近利的趋势,只能将教学僵化为完成固定的课本内容讲解,日复一日肯定会失去教学的热情和兴趣,职业倦怠成为必然。将教师职业当做一份事业的人则不一样,他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思想和创意并为此主动学习反思。

----职业倦怠与老师缺乏智慧和情感有关,随着岁月见长,老师失去了热情和创造力,尤其是在学校越来越像一架组织严密的机器的时候,教师待遇、评职困难和工作环境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职业倦怠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个学校如何减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严峻课题。学校的文化、课程都需要老师的认同,凝聚力工程相当重要。

《谁是教育的敌人》中,虽然每次对话的篇幅不长,但智慧的火花、思想的碰撞处处可见。郑杰老师是个很有思想的人,从他与徐红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他这位“另类校长”的理智和深刻与徐红校长的温和和包容。这些对话体现了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博大情怀,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对教育实践工作的新的思考。

在教育思想的碰撞中,在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中,在深邃而不失幽默、轻松但直抵问题本质的对话中,逐步理解了困扰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实际问题。随着对话的深入,对书中提出教育存在着两大敌人的观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切从实际出发”和“统一思想”是教育的两大敌人。教育一旦从实际出发,那么教育的大问题便迅速被实际中的小问题所羁绊,最终葬送在功利世界里,失去梦想的光辉;教育一旦统一思想,则会使教育者失去思想和灵魂而沦为行尸走肉,也会使教育不幸再次成为政治或经济的奴仆和帮凶。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校长是一校之魂,一个学校没有了魂,这个学校就失去了办学的方向和目标。一个好校长应该把办出有特色的学校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社会呼吁有思想、有胆识的好校长。

好校长成就好老师,好老师成就一所好学校。记住一所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记住了老师。不是说学校教育不重要,一所好的学校,它有好的学风、好的学习氛围,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很重要的,但有时候觉得,遇到一位好教师比上一所好学校更重要。好老师是学校的中流砥柱,是学校形象的代言人。好老师就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好校长更应该提供教师一个愉悦的环境、发展的平台。

《谁是教育的敌人》读后感 篇7

最近两周在读郑杰和徐红两个教育名家合著的教育书籍《谁是教育的敌人》。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有以下几条:

第一,写作形式:对话体。

以往读的书籍基本都是独白,这本书则以两人对话的形式展开对教育各个范畴的探讨,在两人你答我问的对话中让我们走近教育现象,更深一层次去思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去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人读下去不在是那么单一枯燥。这种阅读感觉有点像在看电视访谈。

第二,部分理论让人深思。

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只有在学习型的组织里,才能让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真正融为一体。学习型的组织应该具备四个特性:开放性、民主性、合作性、自主性。在一个学校里若管得越多,相反人们做得会越少。

我们总把草当成树来种。现在我们的教育,习惯的做法是,只要你踏进校门,不管你是花草还是树,反正都要把你弄成参天大树,这让学生成长得很痛苦。其实这个世界,既需要草的绵密青绿,也需要的花娇艳绚烂,以及树的苍翠挺拔。

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大多来自心理学领域。第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它所产生的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掌握学习"、"直接教学"。第二是认知主义心理学理论,它所产生的教学模式“概念获得模式”、“巴特勒的自主学习模式”、“范例教学模式”、“加涅模式”;第三是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它所产生的教学模式则有“自学-辅导式”、“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模式”等。作为高效能的教师,他具备深厚的学科基础,同时他还具备调动各种教学模式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能力。

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我们教师总体上都缺乏专业意识,从来也没有认识到老师是个专业。另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规律性,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而我们经常搞一些“大培训”,如听报告、记笔记是很难有效果的。

此外,在分析一些问题时,作者很多时候能用哲学的观点去思考,去辨别,我觉得这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一种思维方式。当然,到底谁是教育的敌人,最终作者没有形成结论。但在一系列的争辩中,让我们知道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其实就是一念之差。

《谁是教育的敌人》读后感 篇8

暑假伊始,静下心来,拜读了郑杰和徐红两个教育名家合著的《谁是教育的敌人》一书。本书是以对话的形式就中小学教师教学、管理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两人你答我问的对话中让我们走近教育现象,更深一层次去思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去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

郑杰,曾当过中小学教师、校长,现是自由教育者和撰稿人,著有《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学校的秘密》、《从校长到幕僚》等专著,因其观点新锐,被戏称为“另类校长”。

徐红,语文特级教师,现任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上海市实验学校是上海市教委直接领导的一所市重点学校,是一所集教育科研于一体的中小学十年一贯制的学校。

我想,这样的两位教育管理者必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教育更需要情感还是理性

徐红老师相信情感和直觉的力量。她谈到:理性是为感情服务的,因为爱教育我们才做教育、才做的好教育,这是一个前提。

而郑杰老师谈到了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情感驱使,男性比女性更能觉察到自己的理性,也能自觉接受理性的指引。他的观点是:

价值观是理性的产物,是人类用理性进行澄清的结果。

我从来不藐视情感,我认为情感是人类最美好的真实存在,因为有了情感我们才能体味到生命的力量。而我认为理性,也只有理性能够让人感觉到生命的意义。也就是说,价值观决定着我们为什么而活以及如何活,情感可以让人活的更好、更精彩。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性要高于情感,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会自觉地将情感之余理性的控制之下,让情感成为理性的奴仆,让情感俯仰理性的鼻息,让一切情感全都沐浴着理性之光。

理智型的校长不是没有情感,习惯用头脑去分析,先辨别情况再采取行动。”

显然,在这些对话发现中,郑杰老师更能理性的看待教育管理,当然他也承认理性的教育也需要感性的管理。

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只有在学习型的组织里,才能让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真正融为一体。学习型的组织应该具备四个特性:开放性、民主性、合作性、自主性。这是他们的共同认识。但又在以下对话中一一验证,要达到“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这个目标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

学校是开放的,教师和学生的头脑是开放的,学校信息是开放的;学校的内外资源要共享;那么人力资源的开放能做到吗?人才能进能出可以做到吗?学校解聘一个不称职的老师比留在一个优秀老师还要困难。

学校中彻底的民主是没有的,在学校管理方面你不能彻底民主,否则你全听大多数人的意见很有可能导致失职。

少讲团结,多讲合作。作为学校每一个自主团队,需要精神基础——团结,同样也需要在尊重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多赢的合作关系,这样团队才能走出瓶颈,走向创新,更需要团结基础上的有技能、有方法的有效合作能力。

在一个学校里若管得越多,相反人们做得会越少。急功近利的环境,教育专家推波助澜,参与制造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肥皂泡,领导管得越多,教师做得越少,同样,教师管得越多,学生学得越少。在大环境下要想独善其身很难,你很想做的事情常常不允许你做,而即使允许你做,技术条件又达不到。“一刀切”的管理与要求捆住了学校、限制了老师、害苦了学生,热情和创造力一点点被磨灭。

看到这儿,我不禁疑惑了,什么样的学校才能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教育理念

教育的好坏决定未来社会的状态,今天社会状态反映了以前的教育结果。目前乱象丛生的社会是我们多年教育失败的后患,同时,几天急功近利的教育必然会影响到现在的孩子,未来的社会。就目前状况来说,不可否认我们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讲是失败的,原因在于我们忽略了教育中最根本和最核心的东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拼命育分。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好不好,关键是看培养出来的人好不好。很多西方国家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教育的目的,把批判性思维纳入课程。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就将教育的目的定位为“培养好人”。我们的教育目标也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然而,事实却是教育目标成了纸上谈兵,“思品课”成了考试的科目,背诵代替了行为,学做两张皮,就连对教师师德考查也是通过网上答题的形式来完成。很多教师上课既无理念也无目标,只是带着教学内容,尤其是带着考试的内容进课堂。为高考而教(学)成了唯一的目的,成绩也成为唯一的评价衡量手段。

优秀的老师有着牧师般或者宗教般的'情怀,懂得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幸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为什么总是试图把草当树来种呢?

是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方向。我们总把草当成树来种。只要你踏进校门,不管你是花草还是树,反正都要把你弄成参天大树,这让学生成长得很痛苦。其实这个世界,既需要草的绵密青绿,也需要的花娇艳绚烂,以及树的苍翠挺拔。

教师的专业发展

国外把教师由实习期到专家教师分为三个阶段:新手阶段、中间阶段和最后阶段。在新手阶段,允许教师有失误,在失误中成长;在中间阶段,教师积累了实践经验,能够自觉调节;最后阶段只有部分老师能够超越自我成为优秀的教师。

联想到对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来说,目前都会参加一年的见习教师培训,同时学校也为新教师配备了学科导师和班主任导师,先从教学规范,教学模式,教学行为从一点一滴抓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他们必须先“入格”才能“出格”,先养成规矩,才能突破规矩,教有定方是走向教无定方的前提。

老师最欠缺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教学目标,方法和模式。集体备课和课堂观察能够使他们少走弯路、减少失误,减少才生手成为熟手的时间。

对于这一点,学校也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和课堂观察对老师的重要性,也是对教师校本培训的两大抓手。但总体而言,我们大多数教师缺乏专业意识,从来也没有认识到老师是个专业。另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规律性,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因此,培训更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当然我们的师训工作也在不断提高。

职业倦怠

职业满足感的人有两个特点:一是有方向感,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到那里去;二是有可控感,能够将正在做的事情控制在自己能控的范围内。一名教师,如果没有自己的梦想,屈从急功近利的趋势,只能将教学僵化为完成固定的课本内容讲解,日复一日肯定会失去教学的热情和兴趣,职业倦怠成为必然。将教师职业当做一份事业的人则不一样,他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思想和创意并为此主动学习反思。

职业倦怠与老师缺乏智慧和情感有关,随着岁月见长,老师失去了热情和创造力,尤其是在学校越来越像一架组织严密的机器的时候,教师待遇、评职困难和工作环境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职业倦怠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个学校如何减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严峻课题。学校的文化、课程都需要老师的认同,凝聚力工程相当重要。

《谁是教育的敌人》中,虽然每次对话的篇幅不长,但智慧的火花、思想的碰撞处处可见。郑杰老师是个很有思想的人,从他与徐红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他这位“另类校长”的理智和深刻与徐红校长的温和和包容。这些对话体现了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博大情怀,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对教育实践工作的新的思考。

在教育思想的碰撞中,在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中,在深邃而不失幽默、轻松但直抵问题本质的对话中,逐步理解了困扰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实际问题。随着对话的深入,对书中提出教育存在着两大敌人的观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和“统一思想”是教育的两大敌人。教育一旦从实际出发,那么教育的大问题便迅速被实际中的小问题所羁绊,最终葬送在功利世界里,失去梦想的光辉;教育一旦统一思想,则会使教育者失去思想和灵魂而沦为行尸走肉,也会使教育不幸再次成为政治或经济的奴仆和帮凶。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校长是一校之魂,一个学校没有了魂,这个学校就失去了办学的方向和目标。一个好校长应该把办出有特色的学校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社会呼吁有思想、有胆识的好校长。

好校长成就好老师,好老师成就一所好学校。记住一所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记住了老师。不是说学校教育不重要,一所好的学校,它有好的学风、好的学习氛围,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很重要的,但有时候觉得,遇到一位好教师比上一所好学校更重要。好老师是学校的中流砥柱,是学校形象的代言人。好老师就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好校长更应该提供教师一个愉悦的环境、发展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