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独行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自在独行读后感(精选1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自在独行读后感 篇1
“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于闲情时光中再拜读贾先生的《自在独行》,文字仍是那般,细腻、真切,不知在岁月中勾勒出了多少人的意愿。
初遇此书,是在一家简净的书馆里。无意间看见了封皮上的此句,霎时心绪繁杂。再翻开细细读来,又是别番感触:明知多是可望而不可却的文字,明知自在独行实是不易,却抑制不住内心澎湃的共鸣之情。
读贾先生先生的书,总能从中品出一些清凉的生活底蕴来。随我心意的,除那篇多日来回品味的《生活一种》外,前篇的《好读书》也甚是入意。曾经一友人言觉通篇是文人的酸劲,无法入心,我却不甚觉得。贾先生先生对读书的理解,恰恰是说到了所有能及之处。好读书,其之于坏处,自是有的.,但论其好处,讲究的却是一个精神上的升华。正应了书中那段话,“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譬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这何谓是读书人的酸劲?这不正是同他肆意自在的生活一般,真真切切地是对三千世界纷纷扰扰的坦然么?
现如今多少莘莘学子忙于功课之中,却默然忘记不时地歇上一歇,捧一本好书,给自己一场洗尽铅华的心灵洗礼?这样枯燥乏然的日子,又怎能算是寻常如简的内心安宁?我虽无法做到同贾先生先生般的洒脱,但得以坦然,得以使自己繁杂的功课中,多上些看着欢喜的清凉色彩;那便读书罢。我们如今尚且无法自在独行,但好歹能从文字中,找寻到自己所向往的安宁生活,找寻到自己所缺失的那份从容与潇洒。
读罢,再合上书,封页上又赫然显着一句话,“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真正的洒脱来自内心安宁。”可不是么?想得独行、洒脱,谈何容易?想得内心安宁,必要看淡尘世浮华,静修心境,然静养于书中,却更深切悟得此番道理,自在不易,那便更要珍惜借来的、所得的一生时光,品书而静心,且行事做人莫要留有遗憾,正所谓“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了。”
自在独行读后感 篇2
得这本书起初是看到贾先生的文字,触动了我。作者对孤独的阐释,使人内心宁静,新生淡淡暖意。
作者讲述从小的生活环境和风土人情,古朴自然,对家中物的钟爱犹若至宝,每每感叹作者辞藻可爱华丽,使人深感体会,感同身受。
在独处的时光里,作者感受到的生活细节唯美舒服,使人身临其境,说到秦腔和在商洛的人文环境,好像已经穿越到作者身边一起感受一样,这种用艺术的心情去生活需要去慢慢培养,生活中是不缺少美的,至少缺少发现美。
看完这本书,有通透之感,所谓孤独,人就是孤独的来的,孤独是一杯淡淡清雅的茶,细细体会品第一泡的苦涩,第二杯的醇厚,第三杯回甘。
孤独似年轮,遇到好日子愉快的成长,赶上风雨满满蓄积内在力量,作者对人生,对孤独用身边的物化作了一粒VC片,酸酸甜甜的,滴水无痕的治愈了我。
我虽看似淡定从容,实则内心焦虑不安,第一个目标达到后,茫然不知所措。
生活中目标方向是一定要清晰的',这非常重要,在无目标的时候,每日生活索然无味,如同行尸走肉,迈向目标,分阶计划是每日每月所要具体体现的,日子是一天天过的。
说到这里感觉过生活似在经营企业般套路。
多去感悟,多发现生活中的美丽可爱,生活将妙不可言,感恩今天无病无灾,生活美满。
很久没有打开微信健步了,今天第一天就得了第一名,一万九千多步。
自在独行读后感 篇3
《自在独行》这本是贾平凹四十年散文精粹,翻开书之前我以为这里面都是内心孤独的寂寞与冲破孤独之后的淡然。而看完书后才明白这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一段以异于大众的处事角度写下人生中遇到事、物、人的看法的文集。
研磨孤独,收获自在,致每个孤独的行路人。你独自行走,不顾一切,哭着,笑着,留恋人间,只为不虚此行。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即便你认为自己是孤独的,也是可以自在的。书中共分五个板块:生命的睿智、人世的悲心、大地的魂灵、万物的.情怀、天空的禅意。分别记录了作家生活中的人、事、物、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追求与审美:从容是真、宽释是福、有敬无畏、乐以忘忧、行于天地。
书中写感情、聊爱好、谈社会、说人生,有世俗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写给生命的行者,愿他们懂得孤独的真意,在生活里多些从容潇洒。文章中有一篇散文让我印象深刻叫静虚村记,文章大致内容是作者想寻找一片“安宁”之处,来到乡下租住农房,享受清净、自在的写作生活。如今想在这闹市中寻找清净之地简直或者无疑是件大海捞针之事。自在、独行是一种享受安静、独自经历,又不脱离世俗的人生境界,愿所有人都能放下包袱,享受生活做一个勇敢前行的独行侠。
自在独行读后感 篇4
在这个世界上,能够被冠以“行者”称谓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殊荣,有着特立独行的性格,却又未忘记在纷扰的俗世中的前行。作者应该算是一个,其实“先生也喜欢热闹,只是先生的热闹并不是灯火璀璨,而是内心的安宁与独行的自在”,这些都是在《自在独行》中要告诉你的。
《自在独行》是一本散文集,展现的是贾先生独行的内心世界,写给每一个孤独的行路人,书中坦言“真正的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真正的洒脱更是来自内心的安宁”。
孤独从来都是每个行者灵魂的真谛,或许都会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韵味,然而从来又都是有“大隐隐于市”的畅快,然而真正的宽释与从容都是经历岁月的磨砺、大潮的激荡之后所获得的,贾先生就是,从那个特殊的政治时代穿越而来,练就了一份冷眼旁观的本领,在烦扰的时代中,用一份“任性”孤独地前行,极具叛逆却又不失淳朴。
玩风筝的是得不到心身自由的一种宣泄吧;玩猫的是寂寞孤独的一种慰藉吧。我在我的书房里塞满这些玩物,便旨在创造一个心绪愉快的环境,而让我少一点俗气,对一些灵感。
日月交替的一年,树就长出一圈。生命从一点起源,沿一条线的路回旋运动。无数个圈完成了生命的结束,留下来的便是有用之材。
其实生活从来都不苛刻,却又不宽纵任何人,既然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能自在就自在,能潇洒就潇洒,完满的一段旅程,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啦,莫为食不果腹而忧愁,莫为等待花开而心急,莫为生离死别而悔恨。尽心如意,少留缺憾而已。读书笔记其实世上的事情,认真不对,不认真也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生活应该在这种不争、不快、不抢、不夺中一路走过来。
贾先生性格不羁,却也洞明世事的学问。譬如他会告诉你“过日子的秉性就是:过不好,受耻笑;过好了,遭嫉妒”。而其却看透而不入窠臼,淡然自乐而活;又譬如先生言读书“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所以先生怡然自乐于书海,置身于读书所带来的乐趣。
这是一本冷眼看世界的书,在苍茫的大地上行走,察观人生百态,却又能用独特的视角给予解读,给人以启迪。值得一看!
自在独行读后感 篇5
这本书是写给生命的行者,写给那些"任性"之人,书的封面便已经清楚地写出:写给每个孤独的行路人。这本书讲的是个人、群体、生活中琐碎的器物与文化的独行,是一本孤独而丰满的书,读后让我觉得受益匪浅,人活在世上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害怕孤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自在,另外我们也要认识到想要的东西都要学会靠自己去争取。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很有趣,作者总能以促狭之意来谈这样永不会过时的话题,也总是显得十分有趣。"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气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所以平常心对待生活里的一切,就像看客一样,我们才不会累。通过这部作品,可以让我去到没有到过的地方,体验我没有经历过的生活,作者用他朴实而隽永的文字,也仿佛让我感悟到内心的安宁与独行的自在。
《朋友》一文中写道:"人之所以是人,有灵魂同时有身躯的皮囊,要生活就不能没有朋友,因为出了门,门外的路泥泞,树丛和墙根又有狗吠。"解了我许多困惑,一个人要有所得就必有所失,要在独处和热闹的生活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看完书后我对孤独也有了一些新的感悟,身边来来往往人群络绎不绝,却毫无可说之人,尽管有一个人在,但也不是随时可说。孤独是一种状态,不是一种心情,不是一种感受。书中如此描述孤独:"好多人在说自己孤独,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偶尔作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都说真正在某方面成功的人往往在某个时间段都是孤独的,我们要习惯和自己独处,习惯孤独。但是在独行的路上难免会感到熬不下去的时候,那么就让我们做一个自在的独行者,享受孤独的快感,再把暗黑许下的承诺藏在心底默默守候,把每一天都过的充实。
虽然这是一个喜欢群居的世界,但是很多时候很多事都只能靠我们自己完成。在自己的这一条路上,无论别人给了你多少建议,但是你的感受以及你自己是否收获,完完全全都只能看自己,哪怕你周围的`人给你伸出了很多援手,但是是否伸手接受,最后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生要面临好多好多种选择,每一个选择都可能代表一个分叉路口,它将会影响你的下一阶段的道路,可能你很幸运能鼻嗅花香,也可能正好碰上阴雨天但是你却忘记了带上之前好心人给你的雨伞。但这都没关系,如果你想要欣赏花可以自己种,想要雨伞可以自己买,很多时候我们仅仅是被动的接受什么,却没有想过自己能创造什么,但是路往往是自己走出来的,你的每一步路以及心里的路程,只有自己清楚。
书中说:"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枉此行。",所以不管人生如何,我们要任性一回,要聆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要坚守本心,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不管前方多么黑暗,道路多么泥泞,也不要管是否有人和你同行,即使只身一人也要做到从容洒脱,不要惧怕孤独,要学会坚持下去,这样我们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实现自己的梦想,才会觉得自己的整个生命都充满价值,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潇洒自在的过一生。
自在独行读后感 篇6
作为"小小书院"开院第一本共读新书,这本书是我推荐的。为什么第一本书推荐贾平凹的新书?真的是有我的情节在里面。在我上高中及大学期间,陕西有三个最牛的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他们在90年代初,横空出世,震撼文坛,形成了文坛著名的"陕西作家群"现像,风光一时无双。其代表作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秦腔》。我在大西北兰州上的大学,期间,没少读他们的书。这些作品,不知道在当时及后来,温暖了多少人的心。可惜路、陈天不假年,都已离世,只有贾还活着。贾很牛,每部作品都很棒,水准极高,当然,也颇有争议。贾也现年事己高,后续作品会很少,所以选择了《自在独行》作为第一本共读新书。
书的副标题为:写给每一孤独的行路人。周国平说过:"孤独是人的宿命";李白曾发过"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行吟。佛说:"色即是空"。仿佛文人与先哲,最后的状态,都归于孤独。在此处,孤独不是痛苦、失落、孤单等贬义意思,而是一种坦然、平和、安寂的本真状态。"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真正的洒脱来自内心安宁",这和心学大师王阳明强调的"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简直是一种意思的两种表述!全书作者以自我感受为中心,观物、观景、观人、观心、观人间百态、观人生万种风情,一个自在观世音。
在《纺车声声》中,主要描写他的母亲,于其父亲在外服刑期间,作为母性所散出来的人性光辉,时光虽然艰难,但内心却是充满了温情和阳光。多少次,越在历史苦难的关头,女性的光芒就越发闪耀,作者的母亲同样如此。女本柔弱,为母则刚,同样一个女人,作为女孩是一种表现,作为母亲,则有万种刚强,是什么东西会让同一个人有如此大的不同呢?这是每一个读者都应该去思考的。作为受难者的少年,作者在苦难之中,有万种理由选择逃避、黑暗、自弃;但他却表现的是阳光、希望、向上。为什么会这样?我想,一是可贵的人性,二是他们是母亲的作品,是父母品性的一面镜子。
"大口袋中,插一只钢笔的是小学生,插两只钢笔的是中学生,插得更多的,则是修钢笔的了".作者在《看人》中的几句话,立马把我带回了我上学的场景,是的,我们那是这就这样,不同的是,我们插的是圆珠笔,只有家里条件特别好的人,才有可能插根钢笔的。"赌博桌上,仅看着一双双参赌人的手,也就知道了这一个赌徒是多么迫不及待,那一个赌徒却是胸有成竹".读到此处,真的是忍俊不禁,作者没有真正的生活体验,是不可能写出这么深刻的文字的。真想好奇的问:贾大哥,在赌桌上,你是哪双手?
《关于父子》中,我们会看到父亲在儿子面前一种尴尬的存在。一颗本是柔情的'心,但却要装着用棍棒来表达。做父亲的都希望儿子像蛇脱皮一样的始终是自己,但几乎是每一个儿子,都想在成长过程种发生裂变,不想做父亲的影子。"枕边无伟人、近处无风景",在现实生活中,父子关系好的不太多,母子关系好的却很多。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是因为父亲和儿子彼此是站在人生的不同结点在看对方,且彼此不敢宽容。父亲在成熟的年纪时看儿子及对儿子提要求;儿子是在年小的时光看父亲及对父亲提要求。一个是风尘满霜,看到过太多的人间困苦,想到的是平平安安、规规矩矩做人,才是正道,才会用成人的眼光来要求儿子;一个是少不更世,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美好的遐想,想到的春风十里、鸿鹄之志,才会看到父辈的不完美,才会想到去做另外一个自己。他们其实都没有错,都在彼此眼中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因为不能接纳自己,所以才会有些天然的违和,所以才会说"父子是前世的冤家"。等儿子长大后,大多数会成为父亲一样的人,那时,他才能了解父亲。而父亲,这时候已经老了,又变成一个老小孩了,又能了解儿子了。所以啊,他们是彼此轮换着过一生的啊!
必须得说一下《秦腔》。如果有人问我,如果只能用一样东西去形容西北人的话,那是什么?我肯定会说是秦腔。刚上大学第一天,大家互相介绍,同学中有一个陕西凤翔的(后来才知道,原来此地是秦腔和西凤酒的产地),开口就来这么一段秦腔,当时全没有听明白,但那个精、气、神和动作,把我这个来自江南也算纤秀之士的同学,半天震得回不过气来!心中在想:这不是鬼哭狼嚎吗,这也叫戏!?但是从此,秦腔就一直安在我心里了,我也开始就关心上了。后来在电视、电脑及现场看过秦腔的表演,记得后来还上过春晚。越来越认为秦腔是人用来和鬼交流的工具,表演者不上台时,平静且木讷,一律的清刚。只要一上台,立刻就换了一个人,进入了民间传说中的"跳大神"状态,眉飞色舞、行为癫奇、如泣如诉、撕心扯肺。我们常见的是:在斜阳将落的农舍旁,旁边有刚卸下的农具,骡子还在大口的喘着粗气。台上一群人在撕心裂肺、地动山摇、惊天动地泣鬼神般地表演。台下一班如痴如醉的观众正在静观,情绪随着台上的表演此起彼伏,有时郁闷、有时高亢,仿佛台上台下正在合演一出戏,天衣无缝般的配合。这一刻,好像所有的不快都抛开了,陕北的老农正饮着醇美的烈酒、那么开心快乐!"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正是这种快乐,让他们在侍候贫瘠的黄土高原时,能宽慰自己,繁衍人类,延继文明。
我想,此刻,应该在台下的某个地方,贾老这杆老烟枪,在深吸一口兰州老烟丝后,看着吐出后袅袅升起的烟圈,一定是快乐的。他一定可以在其中见己、见人、见众生吧。此刻,江山万里如泥,不如半日闲逸。他一定会说:是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人的最大"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
自在独行读后感 篇7
读完这本书的每篇文章,会发现许多从小生活里悟出的大道理。书中很多的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不曾经历过的。书中开篇描写母亲的有一段文字,动情地描述了当时母亲独自拉扯子女长大的不易,仿若那架纺车正在我们耳边响起。从细节中描写出母亲在“我”记忆中生活的不易和艰难。
作者在书中说:“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人在成长就在一步步给自己修建坚固的堡垒,一步步走进孤独。一个人过着灯红酒绿、盛友成群的生活,恰恰最孤独。因为在一片灯火酒绿的迷幻下,看不清周围的一切。他们的'孤独,是内心的不真实。此时,你何不换个月朗风清的地方,享受与朋友对生活的乐趣。
书中每一篇的文章都非常有意思,关于父子、孩子、女人、房子等等,作者总能以自己狭义的方式来谈这样永不会过时的话题,也显得十分有趣。“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气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平常心对待生活里的一切,就像看客一样,才不会累。
比较喜欢文章里有几篇这样的描述,《说孩子》篇里,“一个家庭组合十年,爱情就老了,剩下的只是日子,日子里只是孩子。”“人的心是一辈一辈往下疼的”。《说美容》篇里,“戏比生活逼真,谎言比真理流行。”《五味巷》篇里,“妻子依旧是乳,丈夫依旧是水,水乳交融,谁都是谁的俘虏;一个不笑,一个不走,两个笑了,孩子就乐,出来给人说:爸叫妈是冤家,妈叫爸是对头。”生活里就是这样平常的细节,才是大乐。
孤独有许多种。人一出生,父母亲人陪伴着走过了人生的多个站点;长大成人,爱人孩子又陪伴着走过了人生的多个站点;老至垂暮,或许是医生护士陪伴着走完人生的旅程。我们在一步步失去,一步步迈向死亡。“越长大越孤单”,我们在岁月的流逝中体会孤独。可这孤独,却是你必须经历的,何不从容面对?
看完《自在独行》的第一篇就满满地划了许多喜欢的句子,可以以后慢慢的品读,生活两个字包含太多,一辈子也要看很多东西,怎样的心态去观察去对待,有些能在这本书里可以找到,也能在书里面读到一种从容的感觉。每个人都会走向孤独,而惶恐走向孤独的人是弱者,生活的强者,会使生命之花灿烂在孤独的旅途上。
自在独行读后感 篇8
正如这本散文集的名字一样,贾平凹也是一个自在独行的人。他素来喜静,最怕有人来敲他的房门,让他觉得自在的,要么就是行走于西北的大地,要么就是隐居在自己的书房。他追求的'热闹不是灯火灿烂,而是内心的自在与安宁。
他以一种自嘲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了读书的好处。如:读书读得了一点新知,几日不吃肉满口中仍有余香。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到了贾平凹先生这,书犹肉也,善读之可以解馋。读书其实就是这样一种体会,读到自己心里去了,自然而然会进入书里的世界,废寝忘食,我想也能形容一个人专注读书时的状态。
“读书人性缓,要急急不了他,心又大,要气气不着,要让读书人死其实很简单,给他些樟脑丸,因为他们是书虫。”读书人很简单,一本书、一支笔、一杯茶,就能满足他们的精神方面的需求,读书人也有简单的心态,简单的生活方式,在闲暇时喝茶看书,在愉悦时静心看书,在难过时还是看书。读书提升的不只是一个人的智商,更是提高了人的心境。
读书人往往会与“穷酸秀才”挂上钩,但并不是,读书人一心钻研他的书,一心考究书中的内容,虽然看得到外面飞过的鸟、下过的雨,但他从未忘记书。“但是,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臂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贾平凹先生是好读书的人,他在家中也体会到好读书的好处。“读书人最能忍受老婆的嘟囔,也不是脾性好,是读书入了迷两耳如塞。”再如“但读书人上厕所时间长,那不是干肠,是在蹲坑读书。”三两句幽默通俗易懂的话,揭露了许多喜欢读书的人的小习惯,蹲坑的时间用来看书,要比刷短视频好多了吧。
读贾平凹先生的散文也好,随笔也罢,你能体会到自然而然的亲切感,通俗易懂的语言,平易近人的风格,读一遍觉得不够,两遍三遍之后久久不能忘怀。
自在独行读后感 篇9
作为"小小书院"开院第一本共读新书,这本书是我推荐的。为什么第一本书推荐贾平凹的新书?真的是有我的情节在里面。在我上高中及大学期间,陕西有三个最牛的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他们在90年代初,横空出世,震撼文坛,形成了文坛著名的"陕西作家群"现像,风光一时无双。其代表作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秦腔》。我在大西北兰州上的大学,期间,没少读他们的书。这些作品,不知道在当时及后来,温暖了多少人的心。可惜路、陈天不假年,都已离世,只有贾还活着。贾很牛,每部作品都很棒,水准极高,当然,也颇有争议。贾也现年事己高,后续作品会很少,所以选择了《自在独行》作为第一本共读新书。
书的副标题为:写给每一孤独的行路人。周国平说过:"孤独是人的宿命";李白曾发过"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行吟。佛说:"色即是空".仿佛文人与先哲,最后的状态,都归于孤独。在此处,孤独不是痛苦、失落、孤单等贬义意思,而是一种坦然、平和、安寂的本真状态。"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真正的洒脱来自内心安宁",这和心学大师王阳明强调的"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简直是一种意思的两种表述!全书作者以自我感受为中心,观物、观景、观人、观心、观人间百态、观人生万种风情,一个自在观世音。
在《纺车声声》中,主要描写他的母亲,于其父亲在外服刑期间,作为母性所散出来的人性光辉,时光虽然艰难,但内心却是充满了温情和阳光。多少次,越在历史苦难的关头,女性的光芒就越发闪耀,作者的母亲同样如此。女本柔弱,为母则刚,同样一个女人,作为女孩是一种表现,作为母亲,则有万种刚强,是什么东西会让同一个人有如此大的不同呢?这是每一个读者都应该去思考的。作为受难者的少年,作者在苦难之中,有万种理由选择逃避、黑暗、自弃;但他却表现的是阳光、希望、向上。为什么会这样?我想,一是可贵的人性,二是他们是母亲的作品,是父母品性的一面镜子。
"大口袋中,插一只钢笔的是小学生,插两只钢笔的是中学生,插得更多的,则是修钢笔的了"作者在《看人》中的几句话,立马把我带回了我上学的场景,是的,我们那是这就这样,不同的是,我们插的是圆珠笔,只有家里条件特别好的人,才有可能插根钢笔的。"赌博桌上,仅看着一双双参赌人的手,也就知道了这一个赌徒是多么迫不及待,那一个赌徒却是胸有成竹".读到此处,真的是忍俊不禁,作者没有真正的生活体验,是不可能写出这么深刻的文字的。真想好奇的问:贾大哥,在赌桌上,你是哪双手?
《关于父子》中,我们会看到父亲在儿子面前一种尴尬的存在。一颗本是柔情的心,但却要装着用棍棒来表达。做父亲的都希望儿子像蛇脱皮一样的始终是自己,但几乎是每一个儿子,都想在成长过程种发生裂变,不想做父亲的影子。"枕边无伟人、近处无风景",在现实生活中,父子关系好的不太多,母子关系好的却很多。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是因为父亲和儿子彼此是站在人生的不同结点在看对方,且彼此不敢宽容。父亲在成熟的年纪时看儿子及对儿子提要求;儿子是在年小的时光看父亲及对父亲提要求。一个是风尘满霜,看到过太多的人间困苦,想到的是平平安安、规规矩矩做人,才是正道,才会用成人的眼光来要求儿子;一个是少不更世,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美好的遐想,想到的春风十里、鸿鹄之志,才会看到父辈的不完美,才会想到去做另外一个自己。他们其实都没有错,都在彼此眼中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因为不能接纳自己,所以才会有些天然的违和,所以才会说"父子是前世的冤家".等儿子长大后,大多数会成为父亲一样的人,那时,他才能了解父亲。而父亲,这时候已经老了,又变成一个老小孩了,又能了解儿子了。所以啊,他们是彼此轮换着过一生的啊!
必须得说一下《秦腔》。如果有人问我,如果只能用一样东西去形容西北人的话,那是什么?我肯定会说是秦腔。刚上大学第一天,大家互相介绍,同学中有一个陕西凤翔的(后来才知道,原来此地是秦腔和西凤酒的产地),开口就来这么一段秦腔,当时全没有听明白,但那个精、气、神和动作,把我这个来自江南也算纤秀之士的同学,半天震得回不过气来!心中在想:这不是鬼哭狼嚎吗,这也叫戏!?但是从此,秦腔就一直安在我心里了,我也开始就关心上了。后来在电视、电脑及现场看过秦腔的表演,记得后来还上过春晚。越来越认为秦腔是人用来和鬼交流的工具,表演者不上台时,平静且木讷,一律的清刚。只要一上台,立刻就换了一个人,进入了民间传说中的"跳大神"状态,眉飞色舞、行为癫奇、如泣如诉、撕心扯肺。我们常见的是:在斜阳将落的农舍旁,旁边有刚卸下的农具,骡子还在大口的喘着粗气。台上一群人在撕心裂肺、地动山摇、惊天动地泣鬼神般地表演。台下一班如痴如醉的观众正在静观,情绪随着台上的表演此起彼伏,有时郁闷、有时高亢,仿佛台上台下正在合演一出戏,天衣无缝般的配合。这一刻,好像所有的不快都抛开了,陕北的老农正饮着醇美的烈酒、那么开心快乐!"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正是这种快乐,让他们在侍候贫瘠的黄土高原时,能宽慰自己,繁衍人类,延继文明。
我想,此刻,应该在台下的某个地方,贾老这杆老烟枪,在深吸一口兰州老烟丝后,看着吐出后袅袅升起的烟圈,一定是快乐的。他一定可以在其中见己、见人、见众生吧。此刻,江山万里如泥,不如半日闲逸。他一定会说:是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人的最大"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
自在独行读后感 篇10
“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
于闲情时光中再拜读贾先生的《自在独行》,文字仍是那般,细腻、真切,不知在岁月中勾勒出了多少人的意愿。
初遇此书,是在一家简净的书馆里。无意间看见了封皮上的此句,霎时心绪繁杂。再翻开细细读来,又是别番感触:明知多是可望而不可却的文字,明知自在独行实是不易,却抑制不住内心澎湃的共鸣之情。
读贾先生先生的书,总能从中品出一些清凉的生活底蕴来。随我心意的,除那篇多日来回品味的《生活一种》外,前篇的《好读书》也甚是入意。曾经一友人言觉通篇是文人的酸劲,无法入心,我却不甚觉得。贾先生先生对读书的理解,恰恰是说到了所有能及之处。好读书,其之于坏处,自是有的,但论其好处,讲究的却是一个精神上的升华。正应了书中那段话,“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譬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这何谓是读书人的酸劲?这不正是同他肆意自在的生活一般,真真切切地是对三千世界纷纷扰扰的坦然么?
现如今多少莘莘学子忙于功课之中,却默然忘记不时地歇上一歇,捧一本好书,给自己一场洗尽铅华的心灵洗礼?这样枯燥乏然的'日子,又怎能算是寻常如简的内心安宁?我虽无法做到同贾先生先生般的洒脱,但得以坦然,得以使自己繁杂的功课中,多上些看着欢喜的清凉色彩;那便读书罢。我们如今尚且无法自在独行,但好歹能从文字中,找寻到自己所向往的安宁生活,找寻到自己所缺失的那份从容与潇洒。
读罢,再合上书,封页上又赫然显着一句话,“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真正的洒脱来自内心安宁。”可不是么?想得独行、洒脱,谈何容易?想得内心安宁,必要看淡尘世浮华,静修心境,然静养于书中,却更深切悟得此番道理,自在不易,那便更要珍惜借来的、所得的一生时光,品书而静心,且行事做人莫要留有遗憾,正所谓“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了。”
自在独行读后感 篇11
“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
——于闲情时光中再拜读贾先生的《自在独行》,文字仍是那般,细腻、真切,不知在岁月中勾勒出了多少人的意愿。
初遇此书,是在一家简净的书馆里。无意间看见了封皮上的此句,霎时心绪繁杂。再翻开细细读来,又是别番感触:明知多是可望而不可却的文字,明知自在独行实是不易,却抑制不住内心澎湃的共鸣之情。
读贾先生先生的书,总能从中品出一些清凉的生活底蕴来。随我心意的,除那篇多日来回品味的《生活一种》外,前篇的《好读书》也甚是入意。曾经一友人言觉通篇是文人的酸劲,无法入心,我却不甚觉得。贾先生先生对读书的理解,恰恰是说到了所有能及之处。好读书,其之于坏处,自是有的,但论其好处,讲究的却是一个精神上的升华。正应了书中那段话,“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譬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这何谓是读书人的酸劲?这不正是同他肆意自在的生活一般,真真切切地是对三千世界纷纷扰扰的坦然么?
现如今多少莘莘学子忙于功课之中,却默然忘记不时地歇上一歇,捧一本好书,给自己一场洗尽铅华的心灵洗礼?这样枯燥乏然的日子,又怎能算是寻常如简的内心安宁?我虽无法做到同贾先生先生般的洒脱,但得以坦然,得以使自己繁杂的功课中,多上些看着欢喜的清凉色彩;那便读书罢。我们如今尚且无法自在独行,但好歹能从文字中,找寻到自己所向往的安宁生活,找寻到自己所缺失的那份从容与潇洒。
读罢,再合上书,封页上又赫然显着一句话,“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真正的洒脱来自内心安宁。”可不是么?想得独行、洒脱,谈何容易?想得内心安宁,必要看淡尘世浮华,静修心境,然静养于书中,却更深切悟得此番道理,自在不易,那便更要珍惜借来的、所得的一生时光,品书而静心,且行事做人莫要留有遗憾,正所谓“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了。”
自在独行读后感 篇12
从未想过,一部散文,能让人在读第一段时就深感震撼,读了两三页时就湿了眼眶。
"如今,我一听见‘嗡儿,嗡儿’的声音,脑子里便显出一弯残月来,黄黄的,像一瓣香蕉似的吊在那棵榆树梢上;院子里是朦朦胧胧的,露水正顺着草根往上爬;一个灰发的老人在那里摇纺车,身下垫一块蒲团,一条腿屈着,一条腿压在纺车底杆上,那车轮儿转得像一片雾,又像一团梦,分明又是一盘磁音带了,唱着低低的无穷无尽的乡曲……"多么美丽的句子,韵意悠长,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感情和心绪。
“一看见她那凸起的颧骨,就觉得那线是从她身上抽出来的,才抽得她这般的瘦;”“尤其不忍看那跳动的线团儿,那似乎是一颗碎了的母亲的心在颤抖啊!”多么细腻的`孝子!在本应大大咧咧、胡搅蛮缠任性而为、满身是泥的年纪,还是孩童的作者对身边绝大部分人熟视无睹的事物竟拥有如此细腻入微的感知,何其珍贵,又是何其让人心酸。
正如作者的母亲说的:“咳,孩子,你还不该这么懂事的呀!”
父亲被文革,母亲日夜纺织,天灾欠收,母亲只撇稀饭上的汤喝,父母同甘共苦的爱情,长子辍学挣钱填补家用照顾弟妹,母子情深,长子自学成才……所有催人泪下的俗套的故事竟都汇聚到这篇小小的散文中,仅对自己生活中熟见的场景的描述,已让我感动得心中只剩下柔软。
我想贫穷和困苦中,并不缺乏幸福吧。
自在独行读后感 篇13
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看完了《自在独行》——写给每一个孤独的行路人。
很久没有看完一本书了,懵懵懂懂看完也觉得没啥收获,本来不打算写读后感,但是喜欢写读后感强迫症的我突然意识到,没有收获也是收获,于是又开始叨唠两句。
没有收获,那是因为你可能没有认真去看,仔细去读,身心不在书本,体会从何而来。确实,我都是挑着看的,有些写的很幽默,有韵味我边看边笑,忍不住念出来;有的文邹邹,一个石头写的多宝贝,感觉太矫情,就直接跳过。我想这不也是看书的一种方法吗,不要纠结于收获,更不要纠结完完整整看完,享受过了便是。也许某一日,你又会忍不住重新读起,又有不一样的体会。
读书真正的收获不是当下看完的时候,而是在未来某一日,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变成了你特有的容颜,散发出你独有的味道。
回过头仔细想想,整本书作者分为五个板块,分别阐述生命地睿智,人生的悲心,大地的魂灵,万物的情怀以及天空的禅意。从讲述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到后来成为作家经常独处的生活日常,在作者眼里,一块石头,一片树叶,一个书桌,一把琴都是有生命的,与之对话,一起生活。能够写的如此栩栩如生出神入化,作者肯定是用心观察过,研究过,只有用心生活的人才会努力去发现生活的美。每一个在我们看来如此普遍,如此不值一提的事物,在作者眼里都是生命的象征,都是有使命的。所以一个人的时候,作者不觉得孤独,因为陪伴他的已经太多。我们之所以觉得作者矫情,只不过境界不同罢了。
我们也许应该向作者学习,学习如何独处,如何善待生命,如何热爱生活。
自在独行读后感 篇14
《自在独行》这本是贾平凹四十年散文精粹,翻开书之前我以为这里面都是内心孤独的寂寞与冲破孤独之后的淡然。而看完书后才明白这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一段以异于大众的处事角度写下人生中遇到事、物、人的看法的文集。
研磨孤独,收获自在,致每个孤独的行路人。你独自行走,不顾一切,哭着,笑着,留恋人间,只为不虚此行。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即便你认为自己是孤独的.,也是可以自在的。书中共分五个板块:生命的睿智、人世的悲心、大地的魂灵、万物的情怀、天空的禅意。分别记录了作家生活中的人、事、物、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追求与审美:从容是真、宽释是福、有敬无畏、乐以忘忧、行于天地。
书中写感情、聊爱好、谈社会、说人生,有世俗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写给生命的行者,愿他们懂得孤独的真意,在生活里多些从容潇洒。文章中有一篇散文让我印象深刻叫静虚村记,文章大致内容是作者想寻找一片“安宁”之处,来到乡下租住农房,享受清净、自在的写作生活。如今想在这闹市中寻找清净之地简直或者无疑是件大海捞针之事。自在、独行是一种享受安静、独自经历,又不脱离世俗的人生境界,愿所有人都能放下包袱,享受生活做一个勇敢前行的独行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