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礼记大学读后感

2024/04/11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礼记大学读后感(精选12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礼记大学读后感 篇1

我这个人不喜欢看书,特别是那种很厚的书,看几页就不想看了。可是,现在在大学就靠自己给自己充电,所以,只能强逼着自己看。最近老师要求我们看一些古代蒙学的教材,我看了《大学》,我觉得看过之后我整个人都变得有知识的气质了。真是应了那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书不仅对古代的学者影响深远,而且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很高的价值。

《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二篇,今单独抽出印行,说明它们有独特的价值。《大学》中提出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命题就深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称赞;“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方法,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其中“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的论述,反映了作者先进的经济思想,这些都值得我们很好地体会。所以命名为《大学》者,正如郑玄所说,“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下面就介绍我读《大学》的感想。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作于春秋末年战国时期,写定于秦统一全国以后不久。它是我国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指有关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广博的学问。《大学》依据孔子、孟子“仁政”的思想,阐明了新生的地主阶级“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文中提出三条基本原则(三纲)和八个方法步骤(八目)。“三纲”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大学》认为,人生来就是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各心民心,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四目是“修身”的目的。

礼记大学读后感 篇2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奇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它的意义简释如下: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其中格物理解为:

格,就是确实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

致知理解为

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

他们的关系是:

《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此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础和方法,后三者是“修身”的目的。格物在于明辨事物,只有明辨事物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有了认识才能意念诚实,然后才能思想端正。只有具备了以上的条件,自身的修养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又是治理国家的必要条件和前提,由此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也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最后达到天下大治。

在生活和教学中,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学生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

在工作中,齐家就是要经营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学生。

礼记大学读后感 篇3

中国的古典文学向来是极具魅力的,而《大学》更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这里的“大学”并不是我们现代的大学,《大学》里讲的是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以及怎样治理好一个国家,怎样治理好社会。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写道“《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意思是说《大学》这本书是后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准绳。由此可知《大学》对后人的意义重大。

初读《大学》,仿佛置身云海,完全摸不着北,一头雾水,甚至厌烦其长篇大论,十分乏味,只记得开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然而等到真正静下心来细细研读时,才发现全文虽短短二千来字,但是字字珠玑,包罗万象,揭示了许多深刻的人生道理,我也受益匪浅。

《大学》的总体框架为“三纲八条七证”。“三纲”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七证”则为“知,止,定,静,安,虑,得。”将篇章捋顺后,会发现整篇结构紧凑而又逻辑清晰,理解起来也就没那么难了。

读完《大学》,有两处让我印象比较深刻。一是“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它的大概意思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想要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多数人读书都带着功利性,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寒窗苦读十余载,只为博得一张好文凭,到头来却忘记了获取知识的初衷。只有少数人愿意潜心做学问,将问题理个透彻,研究明白其原理。而我们只有正确的认识万物,将其研究透彻之后,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现在许许多多学校里都贴有“格物致知”的标语,我想这也是呼吁我们回归到获取知识的最初做法去吧。二便是《大学》中引用的《诗经》中的一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概意思是风度高雅的君子,好像切磋过的象牙,好像琢磨过的美玉。在我看来不止君子如此,我们平时在很多方面都应如此。处理问题或事情时,把它当做磨制一块精美的`玉器,反复研磨,精益求精,以追求达到更高的境界。

书籍是精神食粮,是积累智慧的长明之灯。《大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内涵,不论古代现代,我们都能从中感悟出不同的做人与做学问的道理。

礼记大学读后感 篇4

从小学起耳濡目染的儒学“四书”之首,未曾通读全文也能背上几句“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礼记·大学》这样的儒家经典著作,读来确实总能带给人启迪。

“大学”之意,自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普通高等学校。古时的“大学”,指的是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长大成人,上了“大学”的我,倒也却能从中感悟到成人成才之道。

“大学之道”,见己见小。

《礼记·大学》里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学习何尝不是如此。认认真真把每个英语单词背牢,才能理解整个句子读懂整篇文章;不坚持每天锻炼,一周一节的体育课都要偷懒又如何通过体检;不注重积累不喜欢阅读难道仅靠想象就能写出好文章?为人何尝不是如此。长大偷金的人小时也只是偷针,爱迪生成功的一次前还有无数次的失败,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又何必艳羡别人的好习惯。

《礼记·大学》里讲“修己以安百姓”“有诸己然后求诸人”。当寝室垃圾桶满时主动伸手不必旁观室友,无聊时跟朋友“开黑”打游戏不如主动拉他一起去图书馆,指责他人前先反思自己,多一份正能量便少两份负能量。

“大学之道”,赤诚不改。

《礼记·大学》里强调“诚意慎独”。古有蔺相如用人前人后始终如一的真诚打动廉颇成就一番美谈,现代交友同样如此。所谓“将心比心”,拿自己的心去衡量别人的心,虚心假意的奉承与真心实意的赞赏自然不同。有的人油嘴滑舌却无真才实学;有的人穿着打扮处处讲究名牌,内心却尽是空虚;有的人在朋友面前满嘴“兄弟义气”,回到家却只知道对着生自己养自己的父母发脾气。曾子一日三省,杨震在所谓“暮夜无知”时断然拒绝十斤黄金的贿赂,又饥又渴的`秀才面对熟透的桃林只道“桃李无主,我心有主”,普通的乡村邮递员王顺友一个人走过20年的寂寞邮路,投递准确率保持100%,成为2005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与其拼命在人前伪装优秀,独处与否都努力保持并养成优秀的习惯岂不更好。慎独,是对自己灵魂的真诚。

不敢说能完全领会《礼记·大学》的奥义,但吾辈青年确应以这样的“大学之道”为指引,不虚度大学以至青春、人生的光阴,努力成为更好的“大人”。

礼记大学读后感 篇5

自从从象牙塔进入五彩缤纷的社会之后,我才发现社会真的很大,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情、不一样的思想,世间万象进入了我的世界。我看到的“世间万象”大多是富有的家庭、别墅、豪车、美女、奢侈品,好像每个人都在追求这些,而我自己什么都没有,我总是不停地努力,甚至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最后自己还是一无所有,于是我不停地工作再工作,结果努力的成果与欲望的比例趋近无穷小。我开始困惑,开始纠结,开始愤懑,开始讨厌这个世界、讨厌父母、讨厌朋友、最后讨厌自己,甚至觉得自己是一个虚无的存在。

也曾回忆起自己在少年时的快乐时光,父母从来不管我,但是邻居家的奶奶每天都夸我能干,说我成绩好,会做家务,懂事,孝顺,会照顾弟弟。有时候看到可怜的乞讨者,还会把自己好不容易做小工攒下的零花钱都赠给了他。可是为什么长大了,这些都不再值得炫耀了呢?

最近有机会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读了一些儒学,原本我对儒学之类的书并不感兴趣,觉得深奥难懂,并且是天方夜谭,现在发现,儒学是伴随我们一生成长的明灯。其中最让我感受之深的是《礼记·大学》,很多人说《大学》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是我看了之后,觉得它向我展示的是人生进修的阶梯,我从中受益匪浅。

《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是《大学》的三纲八目,是《大学》的核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大学》的三纲,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古有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这句话让我明白,小时候学习的知识和技艺比较简单和纯粹,算到当今时代,也顶多算到大学毕业,学习的终究是能够存活于世的最基本的本领。进入社会后,要学习的则是大学之道,穷理正心,修己治人,说到这里,我才明白,工作之后,我的努力早已偏离了方向,而是在舍本求末,哪怕就是得到了别墅、豪车、奢侈品,对自己来说也不过是活在腐朽上的寄生虫;在别人看来,也只不过称你一声“奢侈的有钱人”而已,对他们毫无意义。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意思是说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这是《大学》的八目,总结起来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照这八条人生进修的阶梯,我发现,毕业后,我不仅没有继续要求自我进步,反而退到了最原始的状态,就连小时候那最简单,最纯粹,最容易做到的事情,都做不到了。困惑、纠结、愤懑则是必然要出现的心理状态。

《礼记·大学》,为我打开了一扇重新了解自己,审视自己的心门,我经过自我反省,认为自己选错了追求的方向,人生的目标应该是让自己内心充实,让父母开心,让身边的同事朋友开心,让全天下的百姓开心,而不是过分关注于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反思后,我决定做一个全新的自己,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进修旅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礼记大学读后感 篇6

从小学起耳濡目染的儒学“四书”之首,未曾通读全文也能背上几句“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礼记·大学》这样的儒家经典著作,读来确实总能带给人启迪。

“大学”之意,自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普通高等学校。古时的“大学”,指的是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长大成人,上了“大学”的我,倒也却能从中感悟到成人成才之道。

“大学之道”,见己见小。

《礼记·大学》里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学习何尝不是如此。认认真真把每个英语单词背牢,才能理解整个句子读懂整篇文章;不坚持每天锻炼,一周一节的体育课都要偷懒又如何通过体检;不注重积累不喜欢阅读难道仅靠想象就能写出好文章?为人何尝不是如此。长大偷金的人小时也只是偷针,爱迪生成功的一次前还有无数次的失败,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又何必艳羡别人的好习惯。

《礼记·大学》里讲“修己以安百姓”“有诸己然后求诸人”。当寝室垃圾桶满时主动伸手不必旁观室友,无聊时跟朋友“开黑”打游戏不如主动拉他一起去图书馆,指责他人前先反思自己,多一份正能量便少两份负能量。

“大学之道”,赤诚不改。

《礼记·大学》里强调“诚意慎独”。古有蔺相如用人前人后始终如一的真诚打动廉颇成就一番美谈,现代交友同样如此。所谓“将心比心”,拿自己的心去衡量别人的心,虚心假意的奉承与真心实意的赞赏自然不同。有的人油嘴滑舌却无真才实学;有的人穿着打扮处处讲究名牌,内心却尽是空虚;有的人在朋友面前满嘴“兄弟义气”,回到家却只知道对着生自己养自己的父母发脾气。曾子一日三省,杨震在所谓“暮夜无知”时断然拒绝十斤黄金的贿赂,又饥又渴的秀才面对熟透的桃林只道“桃李无主,我心有主”,普通的乡村邮递员王顺友一个人走过20年的寂寞邮路,投递准确率保持100%,成为2005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与其拼命在人前伪装优秀,独处与否都努力保持并养成优秀的习惯岂不更好。慎独,是对自己灵魂的真诚。

不敢说能完全领会《礼记·大学》的奥义,但吾辈青年确应以这样的“大学之道”为指引,不虚度大学以至青春、人生的光阴,努力成为更好的“大人”。

礼记大学读后感 篇7

《大学》原本是名列五经的《礼记》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氏兄弟把它抽出来单列,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大学》是四书五经当中最短的一篇,共十一章,仅有1700字左右。虽然很短,但却讲出了一个人由凡转圣的途径,若人能够依照大学的教诲,进修德行、钻研学问就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一生受益无穷。退可善其身,进可报天下。

《大学》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觉得这条可以作为所有大学的校训,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人生的意义吗?再看看当今的大学,仿佛离这三条基本的方向还相差的挺远,大学的教育不仅仅是授人以技,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之后这本书还说了实现这三条基本方向,实现天下大治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八条途径又以修身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意修身为本。”如果修身搞不好,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是给我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它的意思是“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寒窗苦读十几年多数是为了金榜题名。但上了大学我又不免迷茫,我们要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呢?再没有老师象以前那样时刻监督自己了,我们只能靠自觉。所以我们要去认识事物,接触事物。只有彻底研究事物的原理我们才可能获得有用的知识。关于做学问,《大学》里引用了一句《诗经》中的话“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做学问就像磨制一块精美的玉器那样,需要反复的为之,精益求精。做学问如此,磨练德行也是如此。接着又提到了诚意的根本“勿自欺也”,所以说君子在独处的时候,更要小心谨慎,不敢随便。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我们可以不求自己有多高尚,但在待人接物方面至少要做到真诚吧。以心换心才能走得更远。

把《大学》读了之后,真有一种相见恨晚、醍醐灌顶的感觉。希望此类的国学经典能让更多人受到教育启发。

礼记大学读后感 篇8

书籍是人类精神的食粮,书籍乃累积智慧之长明之灯,书籍就是知识的宝藏。对于读书,我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

纵观浩瀚书海,中国的古典文学极具魅力,《大学》就是这样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这个题目的表面意思理解就是现代的“大学”,其实不然,《大学》里讲的`全是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正直无邪的人和怎样治理好一个国家,怎样治理好社会。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写到:“《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意思是《大学》这本书,是古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准绳。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显示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美好善良的品质从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了,并不是我们现代标新立异的产物。我则认为它包涵了“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上天赋予每个人一样的品性,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很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自身的修养不同,才导致了人们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异。只有我们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做到至善至美,才能改变命运。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说明了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自然规律产生、演变、衰退,任何事物都不能打破这个规律,就像蚕宝宝生来就会吐丝一样,鱼儿生来就会在水中游。每个事物都有本和末之分,有始与终之别。自然界就好像一个天平,两边重量相等,才能保持平衡,哪一边过重或过轻,就会导致整个自然界发生改变,失去规律性。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舞台上的主角,不可替代,人的本质没有好坏之分,区别就在于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所在环境不同,造就了每个人的境遇不同。

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对自己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执著追求,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令我大为感动的一个地方,在当今这个个性鲜明的时代,人们我行我素,保持自己的鲜明个性,“个性”在张扬个人魅力的同时也为不少没有上进心的人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致使很多人走上了歧途。古人对于自身完美的追求也许很少实现,但是他们这种不断追求高尚品质的精神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努力实现的一个远大目标。

礼记大学读后感 篇9

自从从象牙塔进入五彩缤纷的社会之后,我才发现社会真的很大,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情、不一样的思想,世间万象进入了我的世界。我看到的“世间万象”大多是富有的家庭、别墅、豪车、美女、奢侈品,好像每个人都在追求这些,而我自己什么都没有,我总是不停地努力,甚至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最后自己还是一无所有,于是我不停地工作再工作,结果努力的成果与欲望的比例趋近无穷小。我开始困惑,开始纠结,开始愤懑,开始讨厌这个世界、讨厌父母、讨厌朋友、最后讨厌自己,甚至觉得自己是一个虚无的存在。

也曾回忆起自己在少年时的快乐时光,父母从来不管我,但是邻居家的奶奶每天都夸我能干,说我成绩好,会做家务,懂事,孝顺,会照顾弟弟。有时候看到可怜的乞讨者,还会把自己好不容易做小工攒下的零花钱都赠给了他。可是为什么长大了,这些都不再值得炫耀了呢?

最近有机会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读了一些儒学,原本我对儒学之类的书并不感兴趣,觉得深奥难懂,并且是天方夜谭,现在发现,儒学是伴随我们一生成长的明灯。其中最让我感受之深的是《礼记·大学》,很多人说《大学》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是我看了之后,觉得它向我展示的是人生进修的阶梯,我从中受益匪浅。

《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是《大学》的三纲八目,是《大学》的核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大学》的三纲,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古有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这句话让我明白,小时候学习的知识和技艺比较简单和纯粹,算到当今时代,也顶多算到大学毕业,学习的终究是能够存活于世的最基本的本领。进入社会后,要学习的则是大学之道,穷理正心,修己治人,说到这里,我才明白,工作之后,我的努力早已偏离了方向,而是在舍本求末,哪怕就是得到了别墅、豪车、奢侈品,对自己来说也不过是活在腐朽上的寄生虫;在别人看来,也只不过称你一声“奢侈的有钱人”而已,对他们毫无意义。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意思是说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这是《大学》的八目,总结起来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照这八条人生进修的阶梯,我发现,毕业后,我不仅没有继续要求自我进步,反而退到了最原始的状态,就连小时候那最简单,最纯粹,最容易做到的事情,都做不到了。困惑、纠结、愤懑则是必然要出现的心理状态。

《礼记·大学》,为我打开了一扇重新了解自己,审视自己的心门,我经过自我反省,认为自己选错了追求的方向,人生的目标应该是让自己内心充实,让父母开心,让身边的同事朋友开心,让全天下的百姓开心,而不是过分关注于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反思后,我决定做一个全新的自己,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进修旅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礼记大学读后感 篇10

自从从象x塔进入五彩缤纷的社会之后,我才发现社会真的很大,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情、不一样的思想,世间万象进入了我的世界。我看到的“世间万象”大多是富有的家庭、别墅、豪车、美女、奢侈品,好像每个人都在追求这些,而我自己什么都没有,我总是不停地努力,甚至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最后自己还是一无所有,于是我不停地工作再工作,结果努力的成果与欲望的比例趋近无穷小。我开始困惑,开始纠结,开始愤懑,开始讨厌这个世界、讨厌父母、讨厌朋友、最后讨厌自己,甚至觉得自己是一个虚无的存在。

也曾回忆起自己在少年时的快乐时光,父母从来不管我,但是邻居家的奶奶每天都夸我能干,说我成绩好,会做家务,懂事,孝顺,会照顾弟弟。有时候看到可怜的乞讨者,还会把自己好不容易做小工攒下的零花钱都赠给了他。可是为什么长大了,这些都不再值得炫耀了呢?

最近有机会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读了一些儒学,原本我对儒学之类的书并不感兴趣,觉得深奥难懂,并且是天方夜谭,现在发现,儒学是伴随我们一生成长的明灯。其中最让我感受之深的是《礼记·大学》,很多人说《大学》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是我看了之后,觉得它向我展示的是人生进修的阶梯,我从中受益匪浅。

《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是《大学》的三纲八目,是《大学》的核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大学》的三纲,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古有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这句话让我明白,小时候学习的知识和技艺比较简单和纯粹,算到当今时代,也顶多算到大学毕业,学习的终究是能够存活于世的最基本的本领。进入社会后,要学习的则是大学之道,穷理正心,修己治人,说到这里,我才明白,工作之后,我的努力早已偏离了方向,而是在舍本求末,哪怕就是得到了别墅、豪车、奢侈品,对自己来说也不过是活在腐朽上的`寄生虫;在别人看来,也只不过称你一声“奢侈的有钱人”而已,对他们毫无意义。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意思是说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这是《大学》的八目,总结起来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照这八条人生进修的阶梯,我发现,毕业后,我不仅没有继续要求自我进步,反而退到了最原始的状态,就连小时候那最简单,最纯粹,最容易做到的事情,都做不到了。困惑、纠结、愤懑则是必然要出现的心理状态。

《礼记·大学》,为我打开了一扇重新了解自己,审视自己的心门,我经过自我反省,认为自己选错了追求的方向,人生的目标应该是让自己内心充实,让父母开心,让身边的同事朋友开心,让全天下的百姓开心,而不是过分关注于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反思后,我决定做一个全新的自己,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进修旅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礼记大学读后感 篇11

我这个人不喜欢看书,特别是那种很厚的书,看几页就不想看了。可是,现在在大学就靠自己给自己充电,所以,只能强逼着自己看。最近老师要求我们看一些古代蒙学的教材,我看了《大学》,我觉得看过之后我整个人都变得有知识的气质了。真是应了那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书不仅对古代的学者影响深远,而且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很高的价值。

《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二篇,今单独抽出印行,说明它们有独特的价值。《大学》中提出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命题就深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称赞;“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方法,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其中“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的论述,反映了作者先进的经济思想,这些都值得我们很好地体会。所以命名为《大学》者,正如郑玄所说,“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下面就介绍我读《大学》的感想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作于春秋末年战国时期,写定于秦统一全国以后不久。它是我国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指有关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广博的学问。《大学》依据孔子、孟子“仁政”的思想,阐明了新生的地主阶级“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文中提出三条基本原则(三纲)和八个方法步骤(八目)。“三纲”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大学》认为,人生来就是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各心民心,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四目是“修身”的目的。

书中我最认同的一句话是“经-文”章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通过探索了解道理,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们都这样做,那该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书中我们都应该做到的是:“孝子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时,应当尊敬他们,使父母高兴,父母生病时,应当表现出焦虑,他们死后,应当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时要严肃,这样才算孝敬。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两句话,那么人人都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态度,那家族就会兴旺起来,国家就会强大起来,那国家之间将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典诗文《大学》第一章里的句子。意思是《大学》的原理,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显明,在于使天下的人革旧更新,在于使人们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从政,说亲民可能扯得过远,古代的大学指君子之学,为人君,至于人,恐怕现在人或者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当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仁是什么含义;我读了《大学》这本书之后,并没有从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们的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已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意思是所强调说的:如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关键在于须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思想)。“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意思是所讲的要治好家族,关键就在于必先修养自身之品德。“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意思是所说的要治理好国家,关键须先治理好家族。“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意思是所说的是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先要治理好国家。因此,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 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本末倒置就糟糕了……

大学短短的两千来字,就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礼记大学读后感 篇12

读完《礼记大学》后,我意识到我们不仅仅需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卓越的理想,因为这对我们一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想要拥有更好的人生,我们还需要有完美的德行,要能做到不欺骗自己,以及要去掉自己的不足。

如何拥有完美的德行?何谓德行,德行就是指美好的道德品行,强调自身修养的重要性。每个时代所特有的道德观念,决定人们的言行,支配着人们对人、对物,对事的取舍。只有大家都成为德行兼备的人,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国家才能更加富裕强大。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构成的,而不是由文字。”无数事例表明,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是高尚的情操。代表民族未来的我们,需要学习和继承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什么样的思想品质和什么样的道德水准去接过人类文明的接力棒?我觉得首先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学生,是我们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最基本的行为。试想假如全国每一个校园都共同创建文明校园,那么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将大大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将会大大加强,祖国的未来一定是繁荣昌盛、灿烂辉煌!

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端正自己的态度?树立良好的心态,用积极向上的眼光看待生活中和学习中发生的事情,用正确的态度面对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端正人生态度。积极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或者帮助弱势群体,进行无私奉献,端正人生态度。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经常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积极向上的书籍。例如,关于励志或者成功的书籍,做积极的心理暗示,端正人生态度。要乐观。乐观的心态,可以成就一个人,我们要做乐观的主宰者,不做悲观的奴隶;生活中要经常面带微笑,每个人都会喜欢面带微笑的人的,他能给人以鼓励,给人以赞许,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我们充满乐观与热情,事情都会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如果我们天天想着不好的事情,相信我们天天都会愁眉苦脸的。这就告诉我们端正态度是多么重要了。

如何去掉自己的不足?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只有成功的人。而只有懂得如何塑造自己的人才称得上是成功的人!首先我们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不足所在,那么我们才有办法去解决我们的缺点,努力克服。其次就是我们在知道自己的不足,我们要善于控制别人对于我们毛病的话语,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要控制好我们的情绪,不要让别人的言语打扰我们的进步。还有就是我们要知道自己的不足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像我们可能有时候自卑,那么根源可能我们对自己的长相不太自信,这样我们可以在别的方面建功立业,这样就平衡。

以上就是我对《大学》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