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话题日记指导
倚栏轩整理的高考话题日记指导(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高考话题日记指导 篇1
话题作文写作范围宽泛,表达方式多样,写作手法灵活是其显著的特征。这种作文形式被广泛采用,就因为它能拓展考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便于考生灵活地选择发挥写作特长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展示写作才华,有利于选拔人才。这种作文的命题形式一般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寓意深刻的材料。第二部分是导引词,用一段提纲挈领的话概括材料的主旨或题意,框定作文的话题范围,制约作者的写作思路。第三部分是写作的注意事项。只有对于话题作文的这种内在和外在的特征有一个清楚、准确的认识,才能在具体写作时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然有人认为,话题作文“淡化审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的疆场,话题作文范围宽泛,用不着认真审题也能写出好文章。这是对话题作文写作的又一种误解。审好并准确把握话题作文的材料、导引和注意事项,正确理解题意,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而,“淡化审题”不等于“忽视审题”,信马由缰,必然招致人仰马翻。有的同学拘泥于所提供材料,从材料中抽取某个侧面或片断进行敷衍阐释,将话题作文写成了一般的材料作文。也有的干脆将话题当标题、主题或论题,或记叙受这个标题、主题制约的某个事件,或论述这个标题规定的论题,完全抛开材料,将话题作文写成了常见的命题作文:不少同学因为审题失误而导致失分过多。话题作文审题常见的失误有以下几种:
1、忽视了概念的内涵
话题有时是以一个概念的形式出现的,比如“诚信”“欣赏” “选择”等。概念都具有特定的内涵,似是而非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就有走题之虞。如以“热”为话题作文,提示语中已经列举了“网络热”、“打工热”“炒股热”等例子,显然,这里的“热”是指一种社会现象,但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将“热”理解成“热情”“热心”,甚至写成了“我为祖国献热血”等。错解内涵,作文之始,就误入歧途。
2、忽视了背景语的指向
背景语往往是命题者着意营造的某一种情境,不同的背景语引发的思维走向是不同的。只有审清了背景语的思维指向,才能保证写作中思维模式与文题内在文脉的贯通。请看下面一则材料:
哲理之于人生,时时相随,事事蕴含,处处显现。“逆境出人才,顺境就出不了人才” ?做人坚持“行方”原则,具有润滑功能的“行圆”策略就可抛弃?人生,需要我们认真思辨的哲理太多太多:德与才、苦与乐、美与丑、愚与智、荣与辱……请以“人生哲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审读背景语,我们就发现,要求我们谈论的哲理应是矛盾对立的双方,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之所欲,滥施于人”;孔子的“入世”与庄子的“出世”;谭嗣同式的“我自横刀”与文天祥式的“隐忍以行”……有的人忽视了背景语中的提示,抓住“哲理”便作文章,写成“忘记历史是一种背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这一些虽是哲理,但是,缺少矛盾对立双方的哲理是不符合命题者意图的。
3、忽略提示语的暗示
话题作文在开放中又有所限制,这些限制多出现在提示语中。
比如这样一则材料:
人的一生总要与书打交道,在与书的接触过程中,一定会有某些故事发生,之后就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
请以你与书的交往过程或以对书的思考为内容范围写一篇文章。
提示语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你与书的交往过程”隐藏的限制至少有:
(1)要写自己的,不能写他人的;
(2)要写出过程,最好是写成散文或记叙文。
“对书的思考”透露的信息则有:
(1)要以写对书的感悟、体验以及书对“我”的启示教益为主;
(2)文体上最好写随笔、杂感或议论文。
有了上述思考,就可以保证在审题中没有大的失误。而有的同学偏偏离开了“我”的读书经历,“我”的读书体验,泛泛而谈书的作用和好处,写出诸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缺少个性的文章。
4、贴金式点题――用自己之酒杯,装他人之佳酿
话题作文因为有开放性,文体选择又比较灵活,一部分学生就有投机取巧的思想,套用现成的文章,只在结尾象征性地点一下话题。比如以“英雄”为话题作文,一个同学写成《母亲――心中的英雄》,记叙了母亲持家的艰辛、对父亲的忍耐、对邻人的关爱。结尾生硬点题:“母亲是平凡的,但是,她却是儿子心中的英雄。”“勤劳、忍耐”是美好的品性,但是未必能算得上“英雄”,这很可能是套用了一篇现成的写母亲的文章。
再如以“音乐”为话题作文,尽管内容形式有较大的自由度,但所写的文章必须以音乐为轴心,不能离开这个轴心而另起炉灶。有学生写成《家庭,一首美妙的交响乐》,大谈家庭生活,只在结尾提上一两句:“音乐,正回响在我的家庭中”。这种贴金式点题,是我们着力反对的,它不仅影响作文得分,还容易养成学生的投机取巧的不良心理。
5、只注意判断中主项或是谓项――似看神龙,见其尾不见其首
判断通常由主项和谓项两部分构成。主项是判断的对象,谓项是表示判断对象具有或是不具有的性质。话题作文是一种“宽题”,写作中,可以将一个概念细化为一个判断。比如以“生活”为话题作文,可以细化为“生活是一种选择”、“生活中要经历失败”等,可有的同学在行文中,抛开了判断的主项“生活”,片面地谈“选择”或是“勇气”,比如写成选择需要有眼光,或是写成了类似与“失败是成功之母”之类的文章。
这样一来实际上把原话题“生活”变成了“选择”或是“失败”。再比如以“面对拥有”为话题,许多同学只看主项“拥有”而忽略了“面对”,写成怎样追求理想,怎样实现成功等。
6、偷梁换柱――半路杀出程咬金
有时面对一个话题,刚刚写作时,还是切题的。但是,在行文中,经过层层推演,离话题则远来越远,从而使文章前后脱节。比如,以“人生之美”为话题,一个学生确定了这样的写作角度,“人生之美在于紧紧把握今天”,这个视角是符合话题要求的,但是,在行文中,他用这样几个要点去阐释:“今天最美,把所要作的事推到明天是向生命赊欠帐单”:“今天最美,所有梦想的终点都可以用今天的跋涉去逼近”。显然,他是由“人生之美”转向了“今天之美”。再如以“课桌文化”为话题作文,有的同学把课桌文化放到校园中去考察,这本是正确的,但是,后面则由课桌文化不自觉地写成校园文化,大谈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却回不到本题“课桌文化”上去。这种现象在高三学生的写作实践中屡见不鲜。
高考话题日记指导 篇2
材料、有人骑一匹国马(指平时养于民间,战时由国家征用的马),另一人骑一匹骏马,两人一路同行。骏马咬伤了国马的脖颈,国马血流如注,但若无其事,行走自如。后来骏马回到家中,草不吃,水不饮,浑身颤抖。国马主人说:“它大概是为咬了国马而羞愧,我把国马牵来,劝劝它就好了。”国马奔来后,用鼻子亲近骏马,和骏马同槽共食,不到一个时辰,骏马就恢复如初了。
阅读材料,以“宽容”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辨析概念含义,区别于“包容”
题目举例:
人心贵宽容
宽容,智慧的选择宽容
宽容,人生中的阳光
开头段例:
有这样一则寓言,说的是国马与骏马同行,骏马将国马的脖颈咬伤,结果国马反而主动安慰因咬伤自己而羞愧不安的骏马。故事虽小,却揭示出了天地间动人的品德,那便是宽容。我们要学会宽容。
(简要概括原材料,引出论点)
说理段例:
例一:“宽容”,即原谅他人一时冒犯自己的过错,不锱铢必较,不耿耿于怀。宽容如水的温柔,它使人们冷静下来,在遇到矛盾时往往比过激的报复更有效。选择宽容,也就选择了理解和温情,同时也选择了人生的海阔天空。
(解释概念,阐述宽容作用)
例二:寓言中被咬的国马理智地选择了宽容,最终两者和好如初。试想一下,倘若它针锋相对,以牙还牙,结局必然是两败俱伤。由此可见,寓言中的国马其实是很明智的。它的明智在于“以德报怨”,用宽容消除摩擦。
(扣原材料分析)
论据使用;
(事例概括略)试想,张英如果没有宽容旷达的胸襟,执意要夺回三尺地,定会激化两家矛盾,结下深仇大恨。张英正是用宽容的力量使两家和好。 ——分析论据
分论点设置:
宽容是人和人相互沟通的桥梁,是协调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宽容是化解恩怨的良药
宽容,是事业成功的加速器
举例:
光武帝刘秀大败王朗,攻入邯郸,在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奉承王朗,辱骂自己甚至企图谋划诛杀自己的信件。可是,光武帝却视而不见,他怀着一颗宽容的心,不顾群臣反对,全部销毁。这把宽容的火,烧毁了嫌隙与猜疑,化敌为友,终于成就帝业。
高考话题日记指导 篇3
1.观点要能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世界上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能够弄清一个事物产生的辽远而广阔的背景,那么就不难摸清这一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若能理清与之联系着的事物,则透视这个事物也不会是什么难事了。《淮南子?说山训》中说:“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知天下之寒。”它告诉我们从与事物密切相关的某些细微迹象中,可预知事物的发展趋向和变化。对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的正确估计,往往反映着一个人思维的睿智。
2.观点要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共鸣。要想“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前提是所论述的观点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如果读者对某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毫无兴趣,那是无论如何不会产生“启发作用”的。怎样引起读者的关注呢?这就要求所论述的问题必须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性,甚至可以说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写作,必须迅速把作文试题的话题或命题,与反映和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联系起来。不论面对什么题目,都要首先想一想,为什么当今会提出这个问题?我的文章要反映或解决当前存在的什么问题?这样,人们才会关心它,才会研究它,才有获得启发的前提。
3.观点要能够把一般认识提升到新层次。同样一个道理,大家都能讲出一些道理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做到“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就要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抓住问题的症结,把问题说到点子上,抓住事物之间最关键最本质的联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用正确的方法论看问题,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
4.观点要能阐发自己的独特理解。所谓“独特”,就是要使文章的观点另辟蹊径,别开生面。所以,要想“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必须想他人之未想,言他人之未言。避免写那些陈词滥调,避免空谈泛论。
5.观点要能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传统的思维模式严重地禁锢着我们的思想,在这种思维模式之下,考生很难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这与当今弘扬的创新精神是背道而驰的。考生只有彻底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才能激发起自己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多极思维、立体思维;也只有这样,在我们的文章中才能阐发出全新的、发人深思的观点。如“弄斧必到班门”“名师未必出高徒”“酒香也怕巷子深”“开卷未必有益”“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是好士兵”等。这一组全新的观点,带给人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弘扬。
高考话题日记指导 篇4
话题作文写作范围宽泛,表达方式多样,写作手法灵活是其显著的特征。这种作文形式被广泛采用,就因为它能拓展考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便于考生灵活地选择发挥写作特长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展示写作才华,有利于选拔人才。这种作文的命题形式一般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寓意深刻的材料。第二部分是导引词,用一段提纲挈领的话概括材料的主旨或题意,框定作文的话题范围,制约作者的写作思路。第三部分是写作的注意事项。只有对于话题作文的这种内在和外在的特征有一个清楚、准确的认识,才能在具体写作时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然有人认为,话题作文“淡化审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的疆场,话题作文范围宽泛,用不着认真审题也能写出好文章。这是对话题作文写作的又一种误解。审好并准确把握话题作文的材料、导引和注意事项,正确理解题意,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而,“淡化审题”不等于“忽视审题”,信马由缰,必然招致人仰马翻。有的同学拘泥于所提供材料,从材料中抽取某个侧面或片断进行敷衍阐释,将话题作文写成了一般的材料作文。也有的干脆将话题当标题、主题或论题,或记叙受这个标题、主题制约的某个事件,或论述这个标题规定的论题,完全抛开材料,将话题作文写成了常见的命题作文:不少同学因为审题失误而导致失分过多。话题作文审题常见的失误有以下几种:
1、忽视了概念的内涵
话题有时是以一个概念的形式出现的,比如“诚信”“欣赏” “选择”等。概念都具有特定的内涵,似是而非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就有走题之虞。如以“热”为话题作文,提示语中已经列举了“网络热”、“打工热”“炒股热”等例子,显然,这里的“热”是指一种社会现象,但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将“热”理解成“热情”“热心”,甚至写成了“我为祖国献热血”等。错解内涵,作文之始,就误入歧途。
2、忽视了背景语的指向
背景语往往是命题者着意营造的.某一种情境,不同的背景语引发的思维走向是不同的。只有审清了背景语的思维指向,才能保证写作中思维模式与文题内在文脉的贯通。请看下面一则材料:
哲理之于人生,时时相随,事事蕴含,处处显现。“逆境出人才,顺境就出不了人才” ?做人坚持“行方”原则,具有润滑功能的“行圆”策略就可抛弃?人生,需要我们认真思辨的哲理太多太多:德与才、苦与乐、美与丑、愚与智、荣与辱……请以“人生哲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审读背景语,我们就发现,要求我们谈论的哲理应是矛盾对立的双方,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之所欲,滥施于人”;孔子的“入世”与庄子的“出世”;谭嗣同式的“我自横刀”与文天祥式的“隐忍以行”……有的人忽视了背景语中的提示,抓住“哲理”便作文章,写成“忘记历史是一种背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这一些虽是哲理,但是,缺少矛盾对立双方的哲理是不符合命题者意图的。
3、忽略提示语的暗示
话题作文在开放中又有所限制,这些限制多出现在提示语中。
比如这样一则材料:
人的一生总要与书打交道,在与书的接触过程中,一定会有某些故事发生,之后就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
请以你与书的交往过程或以对书的思考为内容范围写一篇文章。
提示语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你与书的交往过程”隐藏的限制至少有:
(1)要写自己的,不能写他人的;
(2)要写出过程,最好是写成散文或记叙文。
“对书的思考”透露的信息则有:
(1)要以写对书的感悟、体验以及书对“我”的启示教益为主;
(2)文体上最好写随笔、杂感或议论文。
有了上述思考,就可以保证在审题中没有大的失误。而有的同学偏偏离开了“我”的读书经历,“我”的读书体验,泛泛而谈书的作用和好处,写出诸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缺少个性的文章。
4、贴金式点题――用自己之酒杯,装他人之佳酿
话题作文因为有开放性,文体选择又比较灵活,一部分学生就有投机取巧的思想,套用现成的文章,只在结尾象征性地点一下话题。比如以“英雄”为话题作文,一个同学写成《母亲――心中的英雄》,记叙了母亲持家的艰辛、对父亲的忍耐、对邻人的关爱。结尾生硬点题:“母亲是平凡的,但是,她却是儿子心中的英雄。”“勤劳、忍耐”是美好的品性,但是未必能算得上“英雄”,这很可能是套用了一篇现成的写母亲的文章。
再如以“音乐”为话题作文,尽管内容形式有较大的自由度,但所写的文章必须以音乐为轴心,不能离开这个轴心而另起炉灶。有学生写成《家庭,一首美妙的交响乐》,大谈家庭生活,只在结尾提上一两句:“音乐,正回响在我的家庭中”。这种贴金式点题,是我们着力反对的,它不仅影响作文得分,还容易养成学生的投机取巧的不良心理。
5、只注意判断中主项或是谓项――似看神龙,见其尾不见其首
判断通常由主项和谓项两部分构成。主项是判断的对象,谓项是表示判断对象具有或是不具有的性质。话题作文是一种“宽题”,写作中,可以将一个概念细化为一个判断。比如以“生活”为话题作文,可以细化为“生活是一种选择”、“生活中要经历失败”等,可有的同学在行文中,抛开了判断的主项“生活”,片面地谈“选择”或是“勇气”,比如写成选择需要有眼光,或是写成了类似与“失败是成功之母”之类的文章。
这样一来实际上把原话题“生活”变成了“选择”或是“失败”。再比如以“面对拥有”为话题,许多同学只看主项“拥有”而忽略了“面对”,写成怎样追求理想,怎样实现成功等。
6、偷梁换柱――半路杀出程咬金
有时面对一个话题,刚刚写作时,还是切题的。但是,在行文中,经过层层推演,离话题则远来越远,从而使文章前后脱节。比如,以“人生之美”为话题,一个学生确定了这样的写作角度,“人生之美在于紧紧把握今天”,这个视角是符合话题要求的,但是,在行文中,他用这样几个要点去阐释:“今天最美,把所要作的事推到明天是向生命赊欠帐单”:“今天最美,所有梦想的终点都可以用今天的跋涉去逼近”。显然,他是由“人生之美”转向了“今天之美”。再如以“课桌文化”为话题作文,有的同学把课桌文化放到校园中去考察,这本是正确的,但是,后面则由课桌文化不自觉地写成校园文化,大谈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却回不到本题“课桌文化”上去。这种现象在高三学生的写作实践中屡见不鲜。
高考话题日记指导 篇5
高考话题作文指导一: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1.观点要能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世界上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能够弄清一个事物产生的`辽远而广阔的背景,那么就不难摸清这一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若能理清与之联系着的事物,则透视这个事物也不会是什么难事了。《淮南子?说山训》中说:“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知天下之寒。”它告诉我们从与事物密切相关的某些细微迹象中,可预知事物的发展趋向和变化。对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的正确估计,往往反映着一个人思维的睿智。
2.观点要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共鸣。要想“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前提是所论述的观点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如果读者对某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毫无兴趣,那是无论如何不会产生“启发作用”的。怎样引起读者的关注呢?这就要求所论述的问题必须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性,甚至可以说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写作,必须迅速把作文试题的话题或命题,与反映和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联系起来。不论面对什么题目,都要首先想一想,为什么当今会提出这个问题?我的文章要反映或解决当前存在的什么问题?这样,人们才会关心它,才会研究它,才有获得启发的前提。
3.观点要能够把一般认识提升到新层次。同样一个道理,大家都能讲出一些道理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做到“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就要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抓住问题的症结,把问题说到点子上,抓住事物之间最关键最本质的联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用正确的方法论看问题,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
4.观点要能阐发自己的独特理解。所谓“独特”,就是要使文章的观点另辟蹊径,别开生面。所以,要想“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必须想他人之未想,言他人之未言。避免写那些陈词滥调,避免空谈泛论。
5.观点要能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传统的思维模式严重地禁锢着我们的思想,在这种思维模式之下,考生很难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这与当今弘扬的创新精神是背道而驰的。考生只有彻底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才能激发起自己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多极思维、立体思维;也只有这样,在我们的文章中才能阐发出全新的、发人深思的观点。如“弄斧必到班门”“名师未必出高徒”“酒香也怕巷子深”“开卷未必有益”“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是好士兵”等。这一组全新的观点,带给人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弘扬。
高考话题作文指导二:认真审题,符合题意,
1.仔细领会提示义。这几年来的“话题作文”,在表述“话题”的文字之后,往往还有提示语。另外还有几点“注意”“要求”。这些提示语和“注意”“要求”,既是限制,又是启发;既是规定,又是提示,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性语言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的利用。有时候,利用这些提示信息,可以使我们轻松地按照试题的要求成篇。
2.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一般说来,试题中总会有一两个对理解题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把握住这些关键词语,也就掌握了正确理解题意的钥匙,审题就不会产生偏差。
首先要看懂字面义。准确理解题目的字面含义,是领悟题旨的第一步。例如“诚信”有诚实与守信用两层含义,有不少考生把握不当,忽视将二者联系起来理解,因而顾此失彼。或侧重谈“诚”,片面地将“诚”理解为“忠诚”,再引申为“愚忠”、“服从”等。或侧重谈“信”,甚至将“信”误解为“信奉”、“承诺”、“信服”等。诸如此类文章,由于未能从整体上围绕“诚信”行文,因此只能算基本符合题意。
其次要吃透深层义。深层义是蕴含在题目里面的,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才能感知。例如“善待自我”,对其深层义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思考:善待自我,就是完善自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可包括提升自我、批评自我、超越自我、娱乐自我等;从反面看,如此“善待”要不得——迁就自我、放纵自我、包庇自我、戕害自我等。写出了这两种“善待观”,再说明善待自我不仅仅是“自我”的事,它还关系到家庭、社会和国家,这样文章就有了深度和广度,其社会意义也就显豁了。
3.对试题作适当分解,以求对作文要求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不致因遗漏而偏离题意。目前的话题作文命题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材料、提示语、话题和要求。话题作文的材料起个由头的作用,或提供一个事实或讲述一段小故事或给出一幅(组)漫画等,用意在于吸引考生注意力,激起考生的写作兴趣,将考生的思维引入材料所提供的情境。提示语的作用或是对材料作解释说明,或是补充介绍,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材料,更有效地打开思路。审题的重点应放在提示语上,而不应过分拘泥于材料,如果过多关注材料,思路反而会受到约束。话题是由材料引出的,是在材料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作文的中心议题。话题和材料的关系,既可能是话题范围仅仅是材料蕴含的意义中的一部分,也可能是话题范围远远超过材料所蕴含的意义。对话题和材料关系的分析把握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一环。要求(或注意)则是对作文提出一些具体的诸如立意、选材、文体、题目、篇幅等方面的规定。
高考话题作文指导三: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1.文字书写。字写得漂亮固然是好,但字的漂亮与否因人而异。你的字不漂亮但规规矩矩地写是能做到的,端正、清楚、规范是基本要求。
2.行款格式。题目位置要醒目居中,每段开头空两格写起,文中小标题要与正文有所区别,要符合特殊文体的格式要求。段落划分要匀称合理,既要避免整页的大段,也不要三句两句频繁地独立成段。
3.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考生熟练使用标点符号,是和使用文字一样十分重要的能力之一。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熟悉各种标点的用法,注意标点的位置规范,比如不要在一行之首出现句号、逗号、问号、顿号、分号,可以将这些标点挤在上—行的末尾,省略号、破折号占两个格,不要简化成占一格,不能断开等。第二,不可随便点标点,如一个逗号到底,或者句号只是一个点;第三,注意表示停顿的层级,如由短到长的停顿,依次是:顿号、逗号、分号、句号,不要随意点。使用标点符号还有表义表情方面的要求,写作时须注意。切忌随手一点,句逗不分或一逗到底,更不能都点成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