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日记
倚栏轩整理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日记(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一蓑烟雨任平生日记 篇1
在青涩的生活中,品出了一丝清闲;在艰难孤独的处境中,又诠释了一份乐观豁达。从顶峰跌至了谷底,生活给予他清苦,他却回以生活“人间有味是清欢”。
生活上的压力一波接着一波涌来,文学上的造诣却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峰,就这样,政治上的苏东坡离世了,而文学上的苏东坡却永生了。从黄州到惠州,再从惠州到儋州,生活的处境一天比一天艰难,但一开始的心灰意冷,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没有吃的,就划出一块东坡上的田地,没有人愿吃的青笋,蕨菜,他却从那清苦的味道中尝出了平淡生活别有的滋味;人人嫌弃的.猪肉,他却小火慢炖,炖出了对人生的豁达以及对生活的几分漫不经心。偷偷酿酒,飘散出来的酒香,更是充满了他对人生的昂然,对真理的坚持,对官场文坛的不屑与低讽。
生活给了他巨大的打击,他却活出了另一番清闲高雅的别致“回首风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的苦与乐,成就了他不屈于命运的灵魂,用一句句豪迈的诗文,表达了他对生活的豁达。
一蓑烟雨任平生日记 篇2
也无风雨也无晴,其实世界上不是真的没有风雨和艳阳天,只是在写词的人心里那些都已经变得不重要了,他们只是外界的背景板。
当一个人的心智集中在内省上面的时候,外界的环境就会变得不重要,这种内在的探究,这种深入到灵魂的和自我的对话,可以抛弃外界一切而存在。
只有人能够跳脱出来周围的那些纷纷扰扰的存在,才能远离尘世的烦恼。我真的很羡慕那种有情与无情的经济过去,觉得这样的14岁就寡淡无味,后来才想想一蓑烟雨任平生那种达观的态度不是普通人能够达到的。
所谓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讲的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如果你从心智上否定了一些事物的存在,这些事物的物质性的问题,并无可能存在,但在你个人认知的世界里面,他们却可以销声匿迹了。
我总是一个感性的人,尽管我也有理性的一面,并且用理性来进行大多数的思考,但是感性的一面却占据着同样是很重要的角色,因为即使是在理性思考的时候,我也不能抛弃感情,而完全进入一种没有感情的类型状态。
今天也是下了微微的雨,什么时候的我才能达到那一所烟雨,任平生的境界呢?我都在雨中思考着,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像诗人一样洒脱……
一蓑烟雨任平生日记 篇3
风飘飘,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走进赤壁走进苏轼的人生。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22岁便考中进士的苏轼怀揣着令欧阳修也“不觉汗出”的才气与“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与政治抱负,他直言陈谏,要求革除弊政。“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更以一句“豆叶几时黄”道出了心怀天下的胸襟与“猛志逸四海”的拳拳报国心。
然而生性率真放荡不羁的他并不能得到朝庭的重用,反而被一群官场上的奸佞小人陷害,弹劾入狱,最终酿成“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苦难可以沉沦人,却也可以成就人。
“缺月挂疏桐,缥渺孤鸿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的,黄州的赤壁给苏轼从高峰到低谷的落差,苏轼回赠以淡然,他躬耕于荒地,筑茅屋,体会大自然的原始意味,自得其乐,独享这份难得的恬然与淡定。于是在赤壁,他写下了不朽的诗篇,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赤壁那浩荡东去的大江,洗去了苏轼原有的光环,苏轼回以一份超脱。他拄竹杖,履芒鞋,他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他“回首向来萧度处”,只愿“也无风雨也天晴”。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赤壁上那一片赤红色的陡峭石坡隔绝了外界的嘈杂,而就在这里,苏轼成熟了,成熟了这灭寂后的重生。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外界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正因如此,赤壁注定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次又一次继往开来的对话。
可以说,苏东坡没有了“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哀怨,更多的是“大江东去”的豪情,少了些“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多愁善感,却多了些“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豁达。
是的,苦难没有磨去他的才情,反而使他成就了一种人格,这种人格“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是一种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宽厚的人格,是一种令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人格。他并非居住于山坡上,而是居住在自己的人格里。他在翁牖绳枢中体验生之快乐,在颠踬的人生中保持活的尊严,在喧嚣中找到宁静,在荒凉中找到绿洲,在人生坎坷中,在生命不堪承受的苦难中,他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日记 篇4
每当想起辛弃疾,印象总是一个豪侠的文士,或者不如说,一个被命运捉弄的人。其实,相比在文雅的书房里吟唱,他更会选择“弓开如满月,箭去似流星”的沙场生涯。我相信他宁愿当一个普普通通的武将,也不会选择做流芳千古的宋词大家。但那样,我们的史册上就少了一个文武全才的爱国词人。
—题记
皎洁的冰轮静静地挂在黑天鹅绒般的天幕上,落下一片轻柔银白的霜洒在冷清的江边。我踏着这冰蚕丝般的月光与友人徘徊在舟旁。江风扑入衣襟,柔柔的,凉凉的。枯叶在江边的树下飒飒作响,往事又清晰地浮现在我渐渐模糊的双眼前……
23岁那年,我怀着满腔的热血与少年意气,带领两千多人投奔了耿京的抗金队伍,立下了赫赫战功,从此声名大震。当军中发生了政变时,我率领50人杀入了五万人的金军中,手刃了叛敌将领,在军阵中意气风发,挥洒自如……
可在回到偏安一隅的南宋后,我的疆场梦慢慢消散,直至化成了泡影。主和派的议和主张使宋朝处于不思收复、得过且过的状态,而将士们的无能与平庸更令人失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战报传来时,我多么希望能上前线浴血奋战,哪怕是“一身去国三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但我得不到任用,得不到上阵的机会,只有在后方饮下一盏又一盏的烈酒,为流逝而去的年华扼腕长叹……
我只能独自登台,只能拔出吴钩宝剑,拍着雕栏孤单地徘徊长叹。想起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但那豪情万丈的生活已不再了,我只有在梦中才能再会那“易水潇潇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的'悲壮……渐渐的,我已两鬓微霜,额头上也被岁月刻下了无情的痕迹,可我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的抱负仍未消散!我的心事,从没有一刻遗忘过……
那次当我得知被人诬陷后,我也曾犹豫过,也曾彷徨过,也曾彻夜未眠的思索过。但我还是宁愿守着自己的报国梦,哪怕只能一个人孤单地呆在灯火阑珊处,“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被凉风撩起的银丝般的鬓发飘拂着,似乎想提醒我,醉里挑灯看剑的快意疆场的生活真的不再属于我了,可那梦中仍萦绕着的烽火扬州路,无论如何也不能从眼前消失……
恍惚中,剑影伴随着眼前的渔火晃动着,晃动着……
转过头来,我微笑地执起友人的手。去吧,你还有你的锦绣前程。长安的故人问起我,就说我“寻常泥酒只依然”……
一蓑烟雨任平生日记 篇5
风飘飘,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走进赤壁走进苏轼的人生。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22岁便考中进士的苏轼怀揣着令欧阳修也“不觉汗出”的才气与“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与政治抱负,他直言陈谏,要求革除弊政。“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更以一句“豆叶几时黄”道出了心怀天下的胸襟与“猛志逸四海”的拳拳报国心。
然而生性率真放荡不羁的他并不能得到朝庭的重用,反而被一群官场上的奸佞小人陷害,弹劾入狱,最终酿成“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苦难可以沉沦人,却也可以成就人。
“缺月挂疏桐,缥渺孤鸿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的,黄州的赤壁给苏轼从高峰到低谷的落差,苏轼回赠以淡然,他躬耕于荒地,筑茅屋,体会大自然的原始意味,自得其乐,独享这份难得的恬然与淡定。于是在赤壁,他写下了不朽的诗篇,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赤壁那浩荡东去的大江,洗去了苏轼原有的光环,苏轼回以一份超脱。他拄竹杖,履芒鞋,他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他“回首向来萧度处”,只愿“也无风雨也天晴”。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赤壁上那一片赤红色的陡峭石坡隔绝了外界的嘈杂,而就在这里,苏轼成熟了,成熟了这灭寂后的重生。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外界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正因如此,赤壁注定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次又一次继往开来的对话。
可以说,苏东坡没有了“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哀怨,更多的是“大江东去”的豪情,少了些“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多愁善感,却多了些“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豁达。
是的,苦难没有磨去他的才情,反而使他成就了一种人格,这种人格“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是一种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宽厚的人格,是一种令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人格。他并非居住于山坡上,而是居住在自己的人格里。他在翁牖绳枢中体验生之快乐,在颠踬的人生中保持活的尊严,在喧嚣中找到宁静,在荒凉中找到绿洲,在人生坎坷中,在生命不堪承受的苦难中,他一蓑烟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