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关于年味的日记
倚栏轩整理的写一篇关于年味的日记(精选17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写一篇关于年味的日记 篇1
特别的一天,除夕。这天我们一家四口都会到奶奶家吃团圆饭,团圆饭上,我最期待的,就是那一盘特别的饺子。
一大早就被闹钟叫了醒来,到奶奶家已经快十一点了,一进院子就听见奶奶在剁肉的声音,“咚咚咚咚咚咚……”这是清脆有节奏的声音,我轻轻的走进院子,趁奶奶不注意,轻轻的拍了一下她的肩膀,“嘿!”奶奶吓了一跳,转过身来,又好气又好笑的说:“你这个坏丫头,大过年的.还吓奶奶。”“哈哈,奶奶你胆子小,不怪我,嘿嘿嘿。”我做了个鬼脸,笑着说。奶奶也笑着继续剁肉,“咚咚咚”的声音再次响起,我坐在一旁,看着奶奶剁肉,看着那张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已经爬满皱纹的脸,和满头银霜的发,突然间觉得心情有点沉重。奶奶一直专注地剁肉,等肉完全变成黏糊糊的肉泥时,那清脆的声音就消失了,我恍过神来,奶奶把剁好的肉泥装进碗里,笑着说:“傻丫头,你包饺子吗?”“好!”我笑着说。记得小时候,包饺子没有我的份,奶奶怕我包不好,只让堂姐包饺子,我那是真的特别羡慕,也想包饺子。奶奶却说:“等你长大了就来包饺子。”我只笑着点点头。
奶奶从厨房拿来一袋饺子皮,我有点疑惑:“奶奶,你今年不自己做饺子皮吗?”“今年不做了,麻烦。”“偷懒,嘿嘿嘿。”我笑着说,“坏丫头,你才是最懒的。”奶奶戳了一下我的鼻子,转过头把饺子皮一个一个放在撒了生粉的大铁盘上,又端来放了调料的肉泥,熟练的将饺子皮摊在手上,放一点肉泥在中间,然后对折压一下,一会儿,一个漂亮的饺子就做了出来,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做了一个,相貌差别有点大,。“果然还是长大些包得好看。”奶奶看了看我的饺子,然后放到了盘子里。我和奶奶又包了很多,感觉没过多久,一袋饺子皮就包完了,看着包好的饺子,我觉得特别满足。
到了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大圆桌上摆满了跟多菜,我却一直等着奶奶端来那一盘饺子,过了很久,终于端来了,饺子放下在圆桌中间,晶莹剔透,散着热气,冒着清香,我迫不及待的夹了一个,看了看,这是我包的饺子。然后吃咬了一口,好烫!我吐了吐舌头,然后吹了一下,接着吃完了整个,饺子的香味在嘴里环绕,一种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
年味,就是和奶奶一起做的饺子,幸福,就是一家人团聚一起,这样的年,才是最美满的年。
写一篇关于年味的日记 篇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作为古老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已不仅仅是中华文化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平常老百姓们一家团圆、亲朋好友之间嘘寒问暖、相互祝愿的美好节日!年味也无处不在!
年味,绽放在夜空的烟花里。
大年初一的第一声烟花会在零晨绽放,照耀整个黑暗的天空,灿烂的烟花预示着新一年的到来。然后整个夜晚都会洋溢着满烟花爆竹的喜庆声。然后接下来的几天无论去哪拜年第一件事就是在进亲戚家门前放鞭炮,噼里啪啦的响声里包含了过年的热闹,寄寓了亲人间美好的祝愿。院子里的一群小孩会聚在一起拿着各种各样的烟花爆竹一起追逐玩耍,笑声里充满了过年的喜悦,一声声欢笑也为年味装点了一许许生气。
年味隐藏在亲朋好友间相互的问候里。
新年是奔波在各大城市中亲人聚在一起的日子。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相互询问对方的在上一年的作为,老辈会问问晚辈的工作状况,会催催他们的婚姻大事……晚辈会关心老辈的身体,会叮嘱他们多注意身体,少为子女操心……在一声声寻常普通的唠嗑中,包含了亲人之间最深切的关心。一句句话语为年味增添了一丝丝温情。
年味包含在一个个充满祝愿的'红包里。
红包是过年的必备物品,它已经成为了新年的象征。亲戚之间相互的串门里,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长辈给孩子们发红包,他们总是会说这是给你好好读书的。一个个红包无论金额的多少,无不例外满满的都是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这样,一个春节下来对于孩子们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这财富不仅是钱,更是长辈们包在红包里的情谊。一个个红包为年味增加了一些些关爱。
现在的年味已经不仅仅只是表面上的热闹一番,它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亲情的传承,年味也必定会在这种种传承中向好酒一样收藏得愈久,香味也就愈醇厚。
写一篇关于年味的日记 篇3
说起大闸蟹呀, 虽然此时的我手中握着笔,但嘴巴里的口水已经不听话的快要流下来了。如果能一边写作文, 一边手握着蟹腿啃一啃, 那才过瘾, 我们一家口味各不相同, 但每到周末, 妈妈都会做一道我们都爱的大闸蟹。
大闸蟹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准备一点油, 盐,姜, 葱, 花椒,香菜即可。把大闸蟹腹部的后盖打开, 将里面的脏东西用力挤干净, 用牙刷再刷一下蟹腿, 就像我们平时刷牙一样。通常这个”牙”都是我最喜欢去做的事。然后用刀一切为二, 切面朝上放在小盆里备用。 再向锅里倒点油, 烧热后把姜片爆香, 加点水, 放点盐, 大火烧开后, 逐块放进切好的蟹块, 要先把蟹的切面放进汤里烫一下再整块放进汤里, 这样可以保留多一点的蟹汁。再加上洋葱,然后合上盖煮15分钟左右, 起锅前加上葱花和香菜就可以出锅了。
揭开锅盖, 一股香气扑鼻而来。随之映入眼帘的便是大功告成的红烧大闸蟹了。穿着红色”西装”的大闸蟹静静地躺在青花瓷盘上, 棕红的花椒和金黄的生姜在四周点缀着, 整体十分美观, 不用美颜相机都能拍出非常漂亮的画面。 一口咬下去, 雪白细腻的蟹肉暴露在外, 沾点鲜美的汤汁, 那味道简直是美味到了极点! 好吃不油腻, 我那个吃货老妈一直夹给我吃, 嘴巴还不停地说, 多吃点, 这个没有脂肪, 女孩子吃了不会发胖! 皮肤还会变白, 我总是半信半疑的听着,吃着……
即使螃蟹确实美味, 但也不能太贪吃了, 吃完最好喝杯姜茶, 暖暖胃。还记得妈妈过生日那天没有管住嘴, 一次性吃了一盘, 结果半夜肚子不听话,痛得冷汗直流, 第二天还去医院做了检查, 医生说体质寒的人不宜吃太多, 还有的人吃了会过敏呢。
听完我的介绍, 你们是不是有点想吃的冲动呢? 哈哈, 那就按我说的方法, 赶快去试一下吧!
写一篇关于年味的日记 篇4
小时候盼过年、爱过年,数着手指头,翻着月份牌,简直就等不到。当山野的风变得凌厉了起来、当小伙伴们的脸蛋带着红润、兴奋地交头接耳着自己的花衣服时,我知道年就要来了。
过年就是乡亲们说的,吃好的。进入腊月,最先吃到的是炸糕,自己家的、亲戚家的、邻居家的,大的、小的、圆的、扁的、红糖馅的、红豆馅的。家家都打开门帘,白气腾腾往外冒。炸糕的麻油香味在村里此起彼伏、缭绕不散。然后是吃到酸汤葱花拌现压的粉条,粉条白得莹亮,葱花绿得爽心。大人孩子一人呼噜一大碗。团好的粉条子摊放在案板上、竹篦子上,白花花摆满了院子,等冻瓷实了,码放在大缸里。每个人都明白这以后就有管饱的酸菜猪肉炖粉条子吃了。然后是杀猪声,嘹亮而喜庆,大人孩子都从这嘹亮里闻到了肉香。然后是杀猪菜,按说这菜里熬的不是上好的肉,但就是香,现在明白香的原因是铁锅熬菜火候到,肉是纯自然的肉,山药白菜蔓菁都是纯天然的好东西,七大姑八大姨七手八脚把菜切碎了,哗哗推进去,炖在一口大锅里,架起大柴火,熬了大半天,肉有菜味,菜有肉香。就像老夫妻,就像老街坊,是时间的积累之美,是相互包容之香。老少爷们喝一通,嚷一通,歪七扭八醉几个。然后,是腊八粥,我吃它印象不深,深的是奉了妈的命令给各家送粥,东家一碗,西家一碗,近处一碗,远处一碗,哎呀,没完没了,小孩子走路边走边玩,收工回来,满袄襟满裤子的粥。但是妈是不骂的,因为过年了。
写一篇关于年味的日记 篇5
在宁波春节的饭桌上,永远少不了那大串的咸腊肠,整盆的大鳗香和大只的生咸蟹。自年三十儿至正月初六,这些生冷海鲜咸鲜十足的“大爷们儿”可是饭桌上少不了的主儿。
宁波人爱吃生猛海鲜,咸蟹才是主角儿。用宁波老话来讲,这玩意儿学名叫“红膏炝蟹”。可不同别的鲜白蟹,这可是用高浓度的盐水,差不多五份水占二份盐的比例浸泡半拉多月才制成的。过年要吃时还得一处不落均匀地撒上特制的粗盐,添上白醋结结实实给浇透了,生姜芥末捣鼓成碎一伺候,这原汁原味地地道道的宁式炝蟹也差不多半斤八两了。这吃蟹也有讲究,取下蟹壳淋上白醋汁儿,掰下俩大钳子,只挑芥末一股脑儿给塞进去,沾上醋汁儿吸出来吞了即可。至于那诱人的红膏,四五人分吃足够,拌进饭里更是好吃。那股子咸劲儿,那股子生猛,全给下肚。配上糖烧虎鱼和春卷儿,包把你的肚子给撑成个包罗万象的超级购物袋。
咋,吃不下了?!天,才这点儿就给撑着了,那下面的美食可是无福消受啦!就挑这大海鳗来说吧,包你口水流个精光。
这最具宁波特色的“大咸鳗香”,是要两个礼拜前买来,用盐水泡个三四天后取出来制成的。腊月的风有股子猛劲,正配了大鳗的生猛。“洗”完了盐水浴,这下可好了:这大鳗瞬间被奶奶那寒光凛冽的大菜刀给五马分尸,开膛破肚,取出内脏留鱼膏后串好了吊绳就被吊在了阳台上。经过这暴雪侵袭暴雨浇淋风吹雨打,大鳗潜在的鲜美给激了出来,变得坚如磐石。在年三十儿前几天取下,不吃存冰箱,剩下的不仅能够干吃,还能作佐菜及炖汤。年终饭局上多是炖干鳗,这几个月下来,鳗香四溢。咬一口酥脆,吞下去那些属于海鳗的生香顿时全归了你。这晒过的经典宁式风味小吃——大咸鳗香,你是不是语文想亲自尝尝呢?
零七八碎儿我不多说了,可这“经典三大宁式风味菜”位居榜首的“吊咸大肠”可不得不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宁波人嗜咸不嗜辣,这吊咸大肠也别具风味。你别说这些香肠随便找个地摊就能买,咱过年吃的,可是地地道道的手工宁波风味。猪肉得选中等五花肉。油不可多也不可少,得按“五份油两份精”的比例严格挑选。这剁肉也有讲究,可不是拍烂了装袋这等功夫。想做出纯正风味的宁波吊大肠,这“剁”就得剁出味儿来。剁肉,先将五花肉一股脑儿给剁成小拇指一半大小的肉丁,平铺在案板上。接着淋上一层芥末、大蒜、精盐、白醋和胡椒捣成的汁儿。就这样三番五次,把那半碗酱汁儿给捣鼓完了算完。接下来就好办了:或自制肠皮把肉馅儿给包裹,或去菜场肉铺请专人包,这味儿铁定跑不了了。再像吊大咸鳗香似的也让肠子们去接受“风雨的考验”吧!大年三十儿一并收了,切成肠偏沾醋,那叫个香啊,直流你那小心肝里。
宁波的年味儿,可以用四个字儿概括:鲜、咸。生。香。那花花绿绿,我就挑这三大主菜来个大小通吃,咋样,你馋了吧?赶明儿,我请你呗!
写一篇关于年味的日记 篇6
今年我在我的老家过年,也就是浦江了。浦江过年的习俗可跟杭州不一样哦,下面就由我来讲讲我们浦江过年的习俗吧。
浦江的年节,节前节后历时约一个月,故有“年忙月忙,十二月最忙”的谚语。从农历十二月二十起,各家都要“掸尘”、拆洗被褥、清洗家具、洒扫庭院、疏通阴沟。开始做年糕(俗称跌头糕)、蒸火糕、做冻米糖(俗称切米胖)、酿年酒、剪窗花、准备年货和缝制新衣。十二月二三或二四送灶神"上天"述职,至除夕前再迎接其“下凡”,以祈求其“上天呈好事,下界保平安”。各户准备春联(俗称对联),包括贴在大门、内室、香火、灶头、栏头、床柜家具、碗柜以及杆秤、石臼、水缸上的春联、斗方和吉语小条,在除夕“谢年”之前都要张贴到位,加以悬挂于中堂的祖宗肖像以及年历、年画等,到处都呈现出喜气洋洋的节庆景象。
我相信大家听了这么多,应该对浦江过年的习俗有所了解了吧!接下来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我家是怎么过年的。
在除夕的早上,长辈们先做准备工作,比如:年夜饭的准备、扫尘、搞卫生、祭拜准备等等,当然我们小孩子也没闲着哦,当大人的小帮手,择菜、写红字这些简单事情就归我们了。以前只有大哥二哥能写红纸春联,今年我也写了张“春光明媚”的红纸,还被哥哥张贴到了楼顶,不过我的字和哥哥们比还有很大差距,今年还要用心好好练习练习。
年夜饭前就是谢年了,这可是年节中的大礼,长辈们把猪头、年糕、酒、年饭、蜡烛端上桌,摆放整齐。长辈们把长香一一分发给小辈,叩拜天地灶神和土地菩萨、祭拜祖宗,每个人都很虔诚、专心致志,感谢佑护,希望天地菩萨、祖宗来分享我们敬供的食物。
谢完年以后,开始年夜饭了,长辈们给每个人都会盛上满满的一碗饭,吃不完可以把剩下的饭留到明年再吃,这就是年年有余的意思,吃完年饭,就是小孩最开心的时候了,发压岁钱咯,压岁钱还要放在枕头下面,就是岁岁平安的意思啦。
春节联欢晚会当时是不可错过的压轴大戏了,晚会里有我阿公、阿婆以前熟悉的老歌、也有我们小孩喜欢的儿童歌曲、还有令人捧腹的小品和高难度的杂技表演,也有现在的流行歌曲等精彩节目。
这就是我年味十足的过年了,很开心也很充实。
写一篇关于年味的日记 篇7
日月更迭,季节变换,又是一年岁末时。xx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远去,即将遁进历史的长河,再过二十来天,就是农历的20xx了。
说实话,一想起过年,就觉得挺没意思的,于我的心里,并不喜欢过年。现在过年远远不象小时候那样有意义,年味越来越淡了,很多习俗成为了一种流于表面的形式。过年给我的感觉,一个字,累!
说起春节,特怀念小时候。那时,生活水平不高,父母都是老实的农民,没有太多的经济收入,却要抚养我们姐兄妹四个。很佩服爸妈的理财能力,跟我们同龄的人相比,我们家几个孩子比别人家的要舒服多了。过年的时候,不管怎样,父母都会为我们每人做一身新衣服,纳一双新步鞋,大年三十的晚上,还会给我们每人压岁钱,虽然不多,却是父母的一份心意。春节这天的早上,睁开眼睛,床头一定会有爸妈准备好的糖果和点心,然后我们便会吃些点心,喜孜孜的去给爸妈拜年。所谓拜年,也就是说几句吉利的话而已。
早饭后,邀上一起长大的邻居、同学,走遍村子里的`农家,跟长辈们祝福拜年。长辈们也非常乐意的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糖果、点心等物招待大家。一路走来一路笑,开心而快乐。下午,会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要么看电影,要么玩游戏。
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后,不管在哪里,也不管有多忙,每年的春节都是要赶回家的,只因为,家里有我的亲人,有我的牵挂。也许,那时的我,还只能算个孩子,充满纯真的天性,只想着趁过年的时候尽情的玩一玩吧。
成家后,第一年是跟公公婆婆在老家一起过的。以后的这些年,都是两头跑,我们的房子离老家也就十多公里,平时只要有空,都会回去看看。所以,过年对我们而言,并没有别人那种特别渴望、特别期盼的心情。
大年三十的团圆饭,一般都是在老家吃,印象中我们家的团圆饭总是很晚,当别人开始看春晚的时候,我们也许正在路上往家赶呢。当冻得瑟瑟发抖踏进家门的那一刻,才感觉到家的温暖。到家了,该可以舒舒服服的看电视了吧。可是,那一堆刚刚换下来的衣服总得洗啊,晚上不洗,第二天是春节,还得回老家去一直到晚上再回来,还是得晚上洗,正月初二又得去娘家,这样拖下去就没个头了,倒不如牺牲掉除夕的娱乐时间,把该做的家务做了。况且我这人有个毛病,看不得脏衣服放那儿,有了就得及时的清洗,不知道这算不算缺点呢。等我忙完手中的活,春晚也过去近一半了。本该尽情玩乐的除夕之夜,对我来说,还不如平时的轻松自在。
记得有一次大年初一早上,浓雾弥漫,我们一家三口回老家去,一路上竟然没有遇到一个人,经过农贸市场,也是冷清清空无一人。我跟老公说,这正月初一是一年中最没意思的一天,除了初一,市场里哪天不是人潮涌动?路上又怎么会无一人?这雾气弥漫的早晨,除了偶尔的爆竹声显示着今日的与众不同,别的还真不如平时的热闹呢。
在老家,邻里相互串门的也没以前多了,遇上晴天还好些,住在一起的走动走动,相互祝福拜年;逢上阴雨天气,就各人呆在自家里了。公公的姐妹、弟兄都住在一个村子上,春节相互拜个年,似乎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我们这些做小辈的,平时很少在家,春节时一家一家的前往拜年便成了情理之中的事。到了下午,他们做事的做事,玩牌的玩牌,这个时候,我成了最最冷清的人,公婆没什么需要我做的,打牌没我的份,看电视吧也好象没什么特别好看的节目。打开频道,到处都在拜年,不想看那些流于形式的拜年。
写一篇关于年味的日记 篇8
正月初二,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哥哥一起去了鸣鹤古镇寻找年味。妈妈说,过年注重的就是“味”。
刚进大门,我们就看到了一张张新年的愿望卡,有好多人在上面许愿,有祝家人身体健康、生意兴荣、吉祥如意等等,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祝自己学业有成。
古镇上挂满了红色的灯笼,很喜庆。两旁的店铺都挤满了顾客,我第一次看到了老鼠糖的制作方法,好神奇的美食,一头尖尖像老鼠头,还有一头弯弯的细细的糖丝像极了老鼠尾巴。
一路上玲琅满目的美食,最最吸引我的还是糖葫芦,有山楂的,草莓的,我选了酸酸甜甜的山楂,妈妈选择了草莓。糖葫芦是我自己购买的哦,因为我长大了,是一名小学生了。吃完糖葫芦,我们去拜了菩萨。每次去寺庙,爸爸都会让我在功德箱里面捐善款,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古镇边上是杜湖,阳光下的湖面波光粼粼的,好美。
我们一起寻找年味,做一个懂生活的人。
写一篇关于年味的日记 篇9
不论是在路上,乘火车或是高铁,亦是飞机的人们个个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洋溢着笑容回家;不论是在街上,鞭炮的“噼里啪啦”的响声,巷里的张灯结彩;还是在家里的熟悉的人,味道……都酝酿着年味。年味悄悄的弥漫在每个人的心中……
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伴着一路上的“张灯结彩”,哼着一首首喜庆而又欢快的曲调,闻着一阵阵淡雅的茶花香来到外婆家。
晚上,大人们看春晚,小孩们在大院外看着空落的街道和那一株孤零零的茶花树。
过了一会,哥哥不知从哪抱着一个大大的,沉甸甸的箱子站在庭院中央,大声的招呼我们过去,又从箱子中拿出一把鞭炮,口袋中抽出打火机,点燃一根香,喊到:“放鞭炮了!”
我与姐姐站在外婆家的屋檐下,看着绚丽的鞭炮,有的放得高,像喷泉;有的“一休”一声,在地上打转,像陀螺;有的在漆黑的夜空中放着五彩的烟,像迷雾。各式各样的鞭炮“噼里啪啦”的响着,可味道外公中的那颗茶花树的香气,我把头埋了下去。姐姐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外公,会祝福我们的。”
一会儿,放完的鞭炮里突然“啪啪”一响,一个藏在鞭炮后堆的火苗燃起。
哥哥打了个激灵,他快速绕道院子后面拿了一个扫帚,对我大喊一声:“将其他的放过的鞭炮的堆在火堆里。”他又跑到院中央,拉起弟弟的手往门外跑,又“哼哧”的与弟弟各双手搬着砖回来,在火堆旁有序的排好,哥哥将姐姐拉过来,一起看那个燃起的火堆。
这火烧的不旺也不烈,就像一座小山,火峰尖尖的,在来回不定的摇摆着,冒着些许热气。年味也悄然无声的在火堆里像发酵的酸奶一样在酝酿着……我把手从口袋里伸出来,靠近火堆,闻着淡雅的茶花香,手暖暖的'。我们看着燃起的火堆,闭上眼睛,感受火的温度,许下了我们的心愿。
不知何处响起来音乐,我们四个人,围着火,哼着歌,绕着圈,院里的那颗茶花树也摇曳着,刚才那有些悲凉的气氛一刹那间被点燃。我们唱着,笑着,埋掉去年的不悦,迎来了新年的欢乐与幸福。年味也越来越浓了……
火烧得很美,像黑暗中闪亮的明星,照亮着,温暖着。比屋里的火炉还要亮,还要暖。埋葬了去年的不悦,迎来了新年的快乐!
茶花树淡淡的香气随风而来,年味在火堆中的“噼里啪啦”的响着……
写一篇关于年味的日记 篇10
夜色如漆般染上窗外的树影,窗内时钟嘀嗒,毫不留情地指向十一点。春节临近,可静谧的黑夜照样能淹没白日的喧闹。墙上映出晃动的人影,提笔挥毫间没有一丝犹豫,仿佛不知午夜的来临。墨香袭袭,沁人心脾。
踏进母校的大门,旧忆扑面而来,如山间清爽的风,亦似夏日连绵的雨。熟悉的砖瓦,梦中的楼房,顷刻间如尘封多年的信件终突然被褪去了灰尘,重新涌上思绪。
终于,手中沉甸甸的礼物使我记起自己前来的目的。信步来到老师耕耘希望的地方,指关节叩击被阳光晒暖了的木门,习惯性的“报告”和记忆中无数次的“吱呀”声,把我推进温柔的蜜“”。一张张熟悉的脸庞,由惊讶转为惊喜;一双双布满沧桑的手,拂过我的头发。
许久未见,一时有说不尽的话,道不完的感慨。眼角泛泪,为过去怀念,也为现在欣喜。我们似曾经那样,促膝而坐,无话不说,可为何老师的头顶又新添了几缕白发?临别时,老师拿出一卷红联对联,徐徐展开,墨香弥漫。老师嘴角漾起的微笑,是春节最好的回赠。
冬风拂过桌上摊着的红纸,挟夹着墨香,用枯叶做纸,写了一封家书,寄往远方的春天。搁笔,提着满纸祝福,走过黑瓦白墙,绕过幽径小巷。推开街边小卖部的门,走进客满的饭馆,迈入药店的大堂,双手捧起一颗颗爱心,献给素不相识的人。他们口中感激的话语,是春节最美的宝藏。
除夕,桌旁,家人围坐,暖意融融。年夜饭毕,展开墨迹,揭下旧纸,贴上新联。老人眼中无限的骄傲,是春节最贵的嘉奖。
提笔,在自家门上贴上一副春联,就让这墨香,盈满新的一年。
写一篇关于年味的日记 篇11
每样东西都有它自己的味道:苦瓜是苦的,海水是咸涩的,茶是苦尽甘来的那种,那么年呢?年是什么味道的呢?要我说啊,年是像橙子味的棒棒糖,酸酸甜甜的。
过年了,大人们忙着大扫除、准备年货……小孩子们忙着玩。每家每户都是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我跟小伙伴们玩得不亦乐乎:比赛谁的'刮炮炸得更响、追追赶赶嬉戏打闹。
这几天还要去拜年,跟着父母这里坐坐,那里坐坐。那些长辈们总是拉着我的手,问一些小问题,例如期末考得怎么样啊,是不是又瘦啦之类的。虽然每年都问这些,但我心里仍是暖暖的。就这样一个上午就回来了,下午呢我们就放开心地疯玩。吃完晚饭后肯定要守岁的啦!大人们呢就围成一桌打麻将,小孩子们就放花炮、看春晚。对了,这回过年我们还去了KTV唱歌,在包厢里我还和表弟合唱了一首歌,但因为我性格内向,之后就再也不肯唱了。回来后我们没有睡觉而是看起了电视,我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咔嚓咔嚓的吃零食。
每次过年我都是最开心的,因为有亲人在身边,有美味的团圆饭……还有什么比这更开心呢?可惜的是过完年妈妈就要去上班了,想到这里,心里总有一股酸涩。
年的味道真真是橙子味棒棒糖的感觉呢,有棒棒糖的甜,也有橙子的酸……
写一篇关于年味的日记 篇12
老家在朴朴实实的乡下,是那种平淡得如同白水一样的农村。在淡雅幽静的夜晚,或是寂寞无聊的白天,倚着床头无法入睡的时候,总会想起老家的一草一木,一颦一笑。那种难以名状的幸福,便如同咽下一口口绵软悠长的老酒后,又缠缠绵绵地从腹中升起,将一股股清香皴擦在喉咙里,继而弥漫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印象最深的当然还是老家的年味儿,那才是真真正正属于老百姓自己的味道。忙碌了一年辛辛苦苦获得的收成,仿佛都要在这短短的几天内挥霍殆尽。没有什么能让老百姓过年更感觉快乐的了,不管是富得流油还是穷得叮当响,都要在这几天里尽情地释放。那才是真真正正的年味儿,不掺杂任何功利色彩,从里到外都充满了真挚和透明。从家家户户忙碌而又幸福的眼神里,根本无法读出贫困和自卑,那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满足。
农村的年味儿从小年前就已经开始了。首先要蒸年糕和豆包,家家户户买米磨面,生产队的碾道,成了年前最热闹的场所,左邻右舍之间互相帮忙,热闹的气氛足以冲破碾房的房顶。蒸年糕、豆包的热气,从各家各户的厨房里冲出来的,飘满了村子的每一个角落。金灿灿香喷喷的干粮蒸出后,主人都会请亲朋好友亲自品尝,就着二两烧酒和一大盆杀猪菜,呼天喝地地大吃一顿。那种浓浓的乡情啊,不知有多少次在梦里笑醒。
年前购买年货是免不了的,吃的和穿的当然要放在主要地位。尤其是一定要给孩子们做一身新衣裳,漂漂亮亮地打扮起来的。男孩子们无所谓,女孩子们是穿得越鲜艳越好。过年的大件孩子们买不了,都是家里的大人们去忙活。年前的 集市,也是空前的火爆,人山人海,用摩肩接踵这个词形容绝不过分。买不买东西不重要,最主要的是凑个热闹,感受感受过年的气氛。那种在人群中穿来穿去的感觉的确是爽极了。碰到人多的地方,挤在人群里,被挤过来挤过去,有种飘飘荡荡驾云的'味道。整个集市就是一个人间万象图,干什么的都有,甚至是去即使的四面八方的道路上,也熙熙攘攘涌动着快乐的人流。
过年赶集可以说是我一年之中最快乐的时候,除了欣赏天南地北的风土人情之外,顺便购买些年货,完全可以在集市上逛一上午。由于我是家里的男孩子,鞭炮、红黄纸、年画挂钱等等之类的都由我负责购买。通常情况下,我都会买一挂两千响的大鞭和一圈二踢脚,另外,我还会单独再买上一挂一百响的小鞭,可以再和伙伴们玩游戏的时候一个个揪下来单独放的。拿香点着,往人群里扔,看着人们惊慌地笑骂,得意之中有着自豪,另外还有些恶作剧的意思的。有一些熄灭的小鞭,也不会浪费的。攒到一把后,可以从中间折断,露出中间的火药,聚成一圈,用香点着一个,所有的小鞭都会被引着,瞬间燃起一个火球,煞是壮观。那时的孩子,在贫困中挖掘着各种快乐,是现在泡在营养缸里的孩子所不能比拟和想象的。
最热闹的是大年三十,是充分体现年味儿民俗的时候。现代的社会不只是物质过于富裕还是精神过于贫穷的缘故,很多老祖宗留下的说道早已经弃之脑后,或者是干脆不明白或不知道了。不知这是不是民族的悲哀,看看其他国家大力提倡传统文化的热情,不知我们这个自诩有几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是否汗颜。没有什么比丢掉传统更可怕的了,过多的盲目崇外,只会更多的使我们的宝贵遗产流失。白天需要做的工作是劈木头,接上各处的灯线,准备好挂鞭炮的长杆子,铺地的谷草,晚上的年夜饺子,要给各种牌位上香,摆上供品,主要是三个牌位,观音、灶王爷、天地爷。我的任务则是各个地方的春联和挂钱,这一切一般都在上午完成。各家的对子、挂钱贴好后,满街飞红流翠,确实是壮观的一景。
到了晚上,年味儿才算真正露出了面目。我的父亲要在当院打下一个五谷囤,满院洒上一层谷草,还要在大门口、屋门口用红黄纸条裹住木棍当做拦门杠。小时候不明白也不理解,甚至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现在想来,那些做法应该全是为了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是老祖宗几千年来传下来的祭祀习俗。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就是靠着这些才得以与自然、与社会抗衡。最隆重的时候应该是发旨的时候,一般都从十点左右开始,一直持续到零点。鞭炮声此起彼伏,远近相闻,一道道闪光划破夜空,发出声声沉闷难点钝响。这个时候是我最兴奋的时候,点鞭炮几乎成了我的专利。我的父亲把一堆堆木柴在火盆里点着,在天地爷排位下摆上供桌,烧完纸后,就可以点鞭炮了。其他人则在厨房里忙忙碌碌地包饺子,煮饺子。火光熊熊中,我的父亲从容地一只一只放着二踢脚的,我也偶尔放几个,但是心里却一直充满着快乐和紧张。
鞭炮放完之后,还要进屋给祖父、祖母、我的父亲、母亲磕头拜年,同时接受大家事先预备好的压岁钱。拜完年后,就要吃年夜饭了。在北方,年夜饭通常都是饺子,其中要有几个饺子里包上硬币,谁若是吃着了表示一年有福。记得不错的话,我应该是年年都会迟到包有硬币的饺子,都要受到长辈们的一致祝福。现在想想,应该是大人们早已知道那个饺子有硬币,故意把那碗饺子盛给我。现在,每吃年夜饭的时候,我也会事先把包有硬币的饺子事先打上记号,然后盛给孩子,看着孩子惊喜的样子,心里也同样是甜蜜蜜的。吃完年夜饭后,大人们就可以睡觉了,孩子们打打扑克,或者串串门,大人们都不会和平时一样进行干涉。当院、外屋、厢房的灯也要一直点到天亮,疲倦的一宿才算过去。农村所谓的忙年,或许就是这个缘故吧。
祖父、祖母、我的父亲、母亲都已经离我而去了,老家我也很少回去。对于我家乡的许多风土人情,也只能在记忆里慢慢地搜寻。有很多风俗,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没有弱化,反而愈加清晰起来。可惜现在我已经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毕恭毕敬地遵循着祖先传下来的风俗,尽管那些风俗曾经被幼稚的我否定过,反抗过。现在想来,当时的我是犯了多么低级的错误啊。辜负了那些风俗里所蕴含的文化精华,需要我们甚至是我们以后多少代人重新解读,才会不断地捡起那弯消失的河岸上散落的点点珍珠。
写一篇关于年味的日记 篇13
千家万户灯火通明,欢笑声,炮竹声,声声入耳。许许多多的烟花爆竹在漆黑的天空中绽放开了,顿时响彻云霄。场景就是四个字:“热闹非凡。”这就是除夕之夜。
今年的除夕之夜,我们一家都在二伯家吃年夜饭。二伯早早的把桌椅摆好,准备吃饭了。在我们老家吃年夜饭有很多讲究的,座席要按照辈分和年龄大小来坐的,辈份最大的要做在东上边,那当然就是我年迈的奶奶了,后面就按照东西南北的顺序来做。这时我好奇了,奶奶旁边为什么有一个座位没有人坐呢?还多出一副碗筷。我悄悄地把嘴巴伸到妈妈耳边问:“旁边还空着一个座位呢?”妈妈马上打住:“嘘——是留给爷爷的,因为这是爷爷去世的第一个年头。”我听到了,马上闭上了嘴。是呀,今年的年夜饭少了一位人,那就是爷爷呀,这引起了我无尽的思念之情。想到这,我鼻子一酸,想哭,可为了不打破这喜气洋洋的气氛,我还是忍住了。
开饭啦!每个人杯里都满上了饮料。我马上端起杯子,站了起来,对奶奶说:“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寿比南山!”奶奶看见了,也马上拿起杯子,对我说了些祝福语,虽然用的是家乡话,我有一些听不懂,但总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祝你步步高升,能考好的大学。”我高举酒杯,一饮而尽。后面就是我的那些小侄女小侄子也一一举杯敬酒。我还敬了各位长辈,爸爸妈妈,伯伯婶婶。
年夜饭的菜可多着呢。有鸡、有鸭、有鱼、有肉。还有各种不同的风味菜。在古时候,每一道菜都有每一道菜的寓意。这个我们是不懂的啦。我就记住了一个,“鱼”就是年年有余的寓意。
没想到,吃到最后来了一个小插曲。“碰”被我碎掉了一个杯子。这时,我脸红了,害怕爸爸妈妈会责备我。我灵机一动,说:“没事没事,我这是故意的,碎碎平安!岁岁平安嘛!”婶婶也跟着马上说:“对!对!岁岁平安。”这时,大家都哄堂大笑起来了。
写一篇关于年味的日记 篇14
数着月份牌上的红叉,又算着那即将到来的日子,还有四天就过年了。
时间的推移,年味也越来越浓了。那一张张红纸上写着刚劲有力的毛笔字,透着淡淡的墨香。家家户户欢喜的把对联、福字粘到门上,放眼望去,一栋栋楼,一排排门,一幅幅对联,构成了一道颇为奇特的风景线。年味从那印字的墨香中跑出来。
扫屋子是必须干的。一大清早,人们忙碌的身影就映入眼帘。请来的工人忙的不亦乐乎,玻璃被擦得一尘不染,地板被扫了又扫,擦了又擦,还有那沙发套,也在洗衣机里尽情的泡着澡。把脏水倒掉,旧家具扔掉,除旧迎新。干净的家,干净过年。到处透着点点洗涤剂的清香,年味从中钻出来。
鞭炮是最常见的,一到晚上,小孩子的'惊叫与嬉闹声响起,紧随着便是那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鞭炮的声音响彻云霄,像是在为新年的到来大声报喜;烟花一得知要过年了,乐的蹦上天,在空中开出五颜六色的烟花,为寒冬数九的季节添上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年味从爆竹声中跳出来。
快要过年了,饭桌上几乎大鱼大肉顿顿不断,饭菜充满了团圆的气息和和睦的温暖,小孩子更是吃的满嘴流油。亲戚朋友们的到来让饭局更加热闹,大家有说有笑,庆祝大年的到来。年味从饭香中流出来。
春节怎么能缺少了春晚?央视的主持人有说有笑,节目精彩纷呈,热闹至极。美轮美奂的歌舞让人如痴如醉,那笑不可仰的小品更是逗得人们捧腹大笑。人们边看边吐槽,一家人和睦团圆,年味从笑声中散发出来。
年,走近了;春,飞来了;年味,更浓了。
写一篇关于年味的日记 篇15
鞭炮、礼花响起来了,孩子们穿着新衣服,在院子里点燃了一个个“小蜜蜂”,“彩蝴蝶”,“满天星”……孩子们的欢笑声与鞭炮声交杂在一起,像一首响亮的歌;家家户户老老少少脸上的喜悦互相交织在一起,又像是一首澎湃的诗。新年就要来临!大街小巷散发着甜蜜蜜的年味。
天上的烟花炸成一朵又一朵的花,仿佛是春天百花齐放的花朵,散落在车顶上的红色烟花纸,如同一片片花瓣,亮亮的纸片会发光。好美!
当然,年三十晚上,少不了去看灯展,梅溪湖步步高的灯盏精彩纷呈,就如同上天的精灵,个个活灵活现,看,有可爱的兔子灯,那兔子闪闪的,是想着和谁一起赛跑么?小财神灯就在眼前,经过的人们都会去拜拜,寓意着新年财源广进,会有好彩头。高大的恐龙灯,龙的骨架上一束束的灯连在一起,呈现出神龙摆尾的意境。鲤鱼跳龙门灯盏,象征生活越来越好!科技灯展,向我们展示着,中国人奔月的科学梦想得以现。星星和月球寓意着梦想成真!幸福魔方灯寓意着我们老百姓的日子红红火火。仙鹤荷花灯希望老年人健康长寿!熊猫宝宝灯是要告诉我爱护大自然么……今年梅溪湖步步高的灯盏,人比往年更多,因为去年搬进梅溪湖高档小区的特别多,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讲着不同的方言,让我感觉似乎置身一个大观园。在五彩缤纷的灯盏下,有一些哥哥和姐姐在玩字谜游戏,他们个个兴高采烈,一会儿惊呼,一会儿迟疑。好美!我看得好像醉了似的。从这一束束,一盏盏的灯中,我看到祖国的伟大,我尝到真正国泰民安的幸福年味。回头看看爸爸妈妈谈笑风声,我也体会到了家庭和睦的味道。
走在灯盏路上,分享着一年中的快乐,和爸爸妈妈倾诉自已一年中的不愉快,遇见熟人打个招呼,拍下一年中最美最幸福的图片。灯展让我们回味无穷,10多钟了,妈妈催着我们回家,因为今天是年三十,我们也要回家包饺子,韭菜、湘莱、玉米馅,妈妈把揉好的面粉摊开在桌子上,拿着饺子皮把馅放进去,裹着幸福的饺子整齐的摆在银盘中,爸爸妈妈悄悄地把洗干净的硬币放在饺子中间,据说谁吃到硬币的饺子,一年都有好运噢!所以每年吃到硬币的孩子会特别的张扬,脸上的喜悦难以掩饰,手舞足蹈,我希望今年自己又吃到硬币,我希望我今年能有好运气。
今年让我更加振奋的是:爷爷写了很多“福”字联,通常福字应该是倒着贴,我会嚷着说:福倒了!福倒了!爸妈笑着说:福是到了呀!原来大人们就是让孩子们误认为“福”字贴倒,图个孩子的口彩,寓意福到。
放鞭炮,赏花灯,包饺子,贴福字,看春晚,我们用这样的方式来迎接2019,当新年的钟声响起,我们欢呼,和家人一起幸福的欢呼,家好,国好,一年更比一年好!
写一篇关于年味的日记 篇16
除夕之夜,给女儿讲述我们那个时代平淡而快乐的年,借机想给女儿灌输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思想。女儿瞪大眼睛满腹狐疑,硬说我在胡编乱造,还跑去向爷爷奶奶求证,弄得我无所适从,好象讲给她的是一个悲凉委婉的童话故事。年在女儿的眼中绚丽多姿,丰富多彩,吃的是山珍海味,玩具琳琅满目,衣服应有尽有。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压岁钱数不胜数,女儿的年幸福而快乐。我说这个年代的孩子们活在天堂里。
如今的年富足,殷实。年的形式也很多了,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看春晚、吃饺子、观花灯,看社火、赏烟花、年的日程和内容安排的满满当当。可是从孩子们灿烂的笑脸里、从大红的对联里、从炸飞的炮仗中、我始终无法体会到那份远去的年味。
记得在小的时候,每逢年关将至。内心的哪份期待与兴奋便与日俱增。虽然哪时只有八九岁,但是在模糊的记忆里,穿新衣、贴对联、放炮仗、吃饺子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了。哪时过年穿一身蓝色或者是灰色的中山装,已经是相当奢华了,对联是父亲亲手写的,“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大红的纸、浓黑的.字、是哪样的透红与醒目。放炮仗是孩子们最兴奋的事情,炮仗是从镇上走十公里路,花二块钱买来的,自买来以后就小心翼翼地放到了炕头最热的地方,担心过年的时候受潮放不响。母亲从腊月二十五就开始准备年饺了,馅的内容很丰富,大肉二成、萝卜六成、还有全家人的希望。哪种味道哪种滋味,任何山珍海味都无法比拟,过年的那一顿饺子,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味,记得在外上学和工作时常常想起哪透着火药味的年饺。年,在大人的忙碌与孩子们的期盼中如约而至,除夕之夜,吃完年饺,就开始发压岁钱了。哪是在哪个年代唯一属于自已的钱,虽然只有一块钱,但是这样崭新的钱,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看到和拥有。晚上九点半,已听不到爆竹的炸响了,哪份激动与兴奋却久久不能逝去。按照母亲的要求,开始守岁数,不能睡觉,每人拿一份小说或是报纸看,直到大年初一的炮仗炸响。
那时的年虽然清贫而平淡,可那种清贫的快乐与兴奋,让我刻骨铭心,那时候过大年是我永远的诱惑,就是那种简简单单、亲情弥漫的中国年,让多少游子梦牵魂绕,让多少人回味无穷。现在,只有在梦中、在尘封的记忆里时常去体味、追忆那份幸福与快乐。
冬去春来又一年,一年更比一年好。可我还是钟情那远去的年味。
写一篇关于年味的日记 篇17
每一年当中只有过年那一段时间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的日子,也是一家人最快乐的时光。那快乐的几天就是过年,过年就是要有因为这几天有着浓浓的亲情年味。
有的人认为年味是大年三十看春晚,而有的人认为是在晚上放烟花和鞭炮,还有的人认为就是和家人一起在大年三十晚上吃那一顿年夜饭。而我记忆中的年味就是元宵节那场一一充满年味的闹龙灯。
在我的记忆中,每一年闹龙灯都非常热闹。各个村里的龙灯都在我非常熟悉的十字路口集合。先是表演节目滚龙灯,然后是在街上的每家商店与饭店拜年。商店老板和饭店老板都希望在新的一年中平平安安,大富大贵发大财,所以就会请龙灯进店拜年,图个新年开运有个好兆头。
每年都有一次闹龙灯,而我记忆中只有那一次闹龙灯是十分深刻的。我还记得那一次,我竟然也舞过一次龙灯。那次舞龙灯的组织了一个小龙灯,于是我就报名参加了这一次龙灯会。排练时我们手脚不一致,但是在师傅们的悉心教导下,经过几天的训练,我们开始变得一心同体了。终于到元宵节了,我们早早地吃完了汤圆,再到一个操场集合并准备,6点了我们开始出发了,在那个集合的.十字路口,人流十分密集,路边还有人在打鼓,可热闹了。我对这一次龙灯会记忆十分深刻,我也没有想到我可以舞一次龙灯。
而今年不可以放烟花和鞭炮了,红火的年味淡了,但亲情还是浓浓的乐在心头。亲情永远能温暖我们的心灵,有亲人爱的人永远都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