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人生哲理

2023/09/13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16篇人生哲理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人生哲理(精选1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心与口间的距离

文/兰草ygl

距离通常用于时间或空间的相隔,我这里指的是心与口的距离,也就是说是一个人心里想的与嘴里说的相符程度。

人的生理构成是一个奇妙的统一的和谐的整体,心意领会所至,口当随之表达,本应没有什么距离。于是我们的成语常言中有 "心口如一"、"心服口服"、"心直口快".说明心与口相应,口与心相通,其自然和谐的程度无可挑剔。

心应口,口应心,是本本份份做人做事的起码原则。但社会是多元的,生活是七色的,人际关系是复杂的,人们出于善意也好,恶意也好,有意也好,无意也好,常常使心与口指挥得不那么如意,出现了距离,出现了偏差,甚至出现了背离,便有了"口是心非"、"口蜜腹剑"、"有口无心"等说法,以此来形容心里想的是一套,而说的又是一套的人和事。

心与口不相应,说到底是说真话还是说假话的问题。真话常常不好听,假话又让人有虚伪之嫌,这是做人做事老生常谈的问题。

一个人如果为能让人耳根舒服而终日周旋未免太累,但还是要力求分时间场合地点和内容对象,将该说的真话表达得含蓄些,不得不说的假话说得空泛些,或者干脆闭上嘴巴沉默。因为我们如果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说出的真话都是让对方伤感和不愉快的那一部分,恐怕认识问题、捕捉事实、思维方式的角度就有失偏颇了。

心意口随,这是人之常理,事之常情。心意识到了而口不应,实则是必然有难言之苦。

记得尼来有这样一句话:从来没有说过谎的人,不知道真实是什么。在特定的条件下,心与口出现距离,只要动机是好意善意诚意的,就会让人同情甚至感动。

有一个小伙子深深爱着她的女友,当他得如女友因患某种疾病可能会不生育时,便编了个美丽的谎言,骗得母亲同意了这门婚事。后来他们有了爱的结晶,才把当时的真相告诉母亲。小伙子的良苦用心,自不待言,人们没有为他的这种做法感到不安,反而感受了一种人间真诚的爱情。

美丽的谎言确实是有的,像两军交战,对于敌对的一方,也不能露实情,可谓 "兵不厌诈",这是一种兵家的智慧,也在美丽谎言之列。

与美丽相对立的是丑恶,人们通常情况下憎恨的假话却是这样两种情形。一是对上不说真话,夸大成绩,掩盖问题,报喜不报优;二是对下不说真话,办事不公开,缺少透明度。支配这种谎言的心理因素,比美丽的谎言复杂得多。

从人的本性来讲,渴望说真话,也需要真情实感的交流,但朋友之间、同事之间,远不是所有的真话都有说出来的必要,有的真话充满杀伤力,注定它不宜说出来,甚至完全不可以说出来。

正像英国阿谢姆说的那样:在适当的地方适当的谎言,比伤害人的真话要好得多。一位癌症患者己临近晚期,家属为了挽住他的手,让他在这个世界多停留些日子,一直埋着病情,就因为大夫无意间说了句真话,使病人当场昏死过去,再没有醒过来。

特定条件下,心与口出现距离让人产生一种美感,当然美感是有条件的,这就是心要透明,心要纯正,也就是时下人们说的老老实实办事,坦坦荡荡做人,失去了这个前提谈什么美感,都有是无稽之谈。心口不应,通常无非出于三种情况。

一是心狠口甜。遇事明一套暗一套,不学无术却工于心计,貌似坦荡未必有坦荡的动机,心态之奸诈超出正常人的想象,以常理衡之、以习见的套路忖度,再诿罪于口不善应,掩饰其心之凡庸下劣,真是利己害人。

二是道理全懂,思维也不糊涂,可就是倒不清楚,说不明白,这种情况与心之狡诈都不是一回事,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是避别人的忌讳,说些漂亮的谎言,尽管虚伪,却是真诚的。

心与口出现距离,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都有个度的问题,若是说假话成了一种混饭吃的本事,家人也好,同事也好,就会对你失去信任,更谈不上依靠了。

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当今社会,有人不就是靠着明一套暗一套真一套假一套步人辉煌的吗?心与口不相应之所以成为一种社会问题,是因为它有其滋生的土壤和生长的环境。

生活中,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喜欢听恭维的话,表扬的话;工作中,人们喜欢夸大成绩,报喜不报忧。这其中有多少水分需要烘干,这就要因人因事因情而定了。真话是药,假话是糖,兼而听之,听而践行之,则会大有长进。

人要若是摆脱虚荣和浮躁,就会发现逆耳厉色的真话,要比让人心境愉悦的假话更利于用。人们之所以希冀心口相应,无非是追求一种淡泊心态,追求一种处事方式,追求一种做人品格。

放好人生场上的"风筝"

文/刘昌宇

接二连三碰到烦心事,既有工作中的不快,也有生活中的不顺,为此,我内心一直郁闷不已。就在闷闷不乐之时,5岁的儿子偏偏嚷着要我带他去郊外放风筝。

于是,我拿起风筝,带着儿子,开车去了郊外。

不一会,和煦的春风里,蓝天白云间,飘满了五颜六色的风筝。我理清丝线,展好筝翅,一路小跑,放起风筝来。小小的风筝借着风势,缓缓往上爬升,一会儿的工夫,就飘在了半空中。

我和儿子见了,都十分高兴。突然,一阵疾风吹来,吹得手中的线左右剧烈地摇摆起来。我越拉得猛、拽得紧,半空中的风筝却越晃得烈、摆得凶,手忙脚乱后,我出了一身大汗。

这时,旁边一位放风筝的老者大声地提醒我说:"风大的时候,把线多放一放。"我赶紧依老者所言,把丝线放了一大截。很快,半空中的风筝就不再左右摇摆,而且,更惊奇的是,它还借着风势,越升越高。风筝飞行了一阵后,风儿渐渐又变缓了,此时,它似乎又力不从心起来,几乎要掉头而下。就在我揪心之时,那位老者又提醒我道:"风小的时候,把线多拉一拉。"我依计而行,果然,刚才还看似有气无力的风筝,一下又恢复了活力,很快变得生龙活虎起来。

回到家里,回想起放风筝的点点滴滴,我陷入了沉思。一只只由低到高奋力爬升的风筝,就好比我们心中的理想和目标,而悠长的丝线就如我们为人处事的心态,而自然界的疾风、缓风则好比是工作、生活中的磨难和压力。

人生的过程像极了放风筝,当我们春风得意时,外界的各种磨难和压力也会陡然增大,心态也会变得浮躁起来。此时,我们要顺应"风势",主动把手中的丝线放一放,松弛一下紧绷的神经,借助"风势",把心中的目标始终定位在一个理性的状态,不让目标左右摇摆,更不能让目标挣脱我们的双手,失去控制。而一旦风缓,动力不足,我们则要及时拉一拉手中的丝线,把松弛、散漫的心态提拉到紧张、严谨的状态。

要想在人生的竞技场上充分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放好人生场上的一只只"风筝",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除了要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外,在心态上还要正确把握好"放一放"和"拉一拉"的关系。唯有如此,不管外界吹得是"疾风"还是"缓风",那一只只翱翔在生命天空里的"风筝",始终都能被我们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知止者大智

文/黄建如

闲来读史,一则小故事感触颇深。

故事的主人公是东汉着名经学家马融。马融准备给《左氏春秋》作注,但他听说已经有贾逵、郑众二人作注在先。于是,马融找来阅读。仔细读过之后,马融觉得自己不合适给《左氏春秋》作注,他这样评价说:"贾逵的注本精深而不广博,郑众的注本广博而不精深,要做到既精深而又广博,就凭我个人的水平,又怎能超过他们呢?"因此,他打消了给《左氏春秋》作注的念头,转而去写《三传异同说》,随后为《孝经》《离骚》等书作注,后来成就斐然。

在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中,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工作以后的领导,总是教育我们要积极进取,知难而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确,进取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那么,是否人生的一切事情,只有进才能成功呢?其实不是。止,有时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说,进需要的是一种勇气,那么,止需要的却是一种智慧。马融的适时放弃,不仅需要勇气和胆识,更需要过人的智慧和远见。

老子《道德经》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只有认识到过分的欲望追求带来的后果并及时反思自己的行为,才能获得长久的富足和安乐。"知止"不是教人不思进取、安于现状,而是教人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奋发有为的人生,理应进取有度,收放自如。正是因为马融懂得"知止",他才有精力去做更有意义的事,进而收获属于自己的别样人生。

可惜,在现实生活中,不懂得"知止"的大有人在。有些人,与人产生了纠纷,本来是很有理的,可是因为得理不饶人,不懂得适可而止,反而让人反感;有些人,很有才华,却恃才自傲,遭人忌妒,往往无故受敌;有些人,发了财喜欢炫富,结果引来杀身之祸;有些人,在商界打拼多年积蓄了一定实力,却盲目扩张,结果资金链断裂,血本无归;有些人,大权在握,却经不起金钱美色的诱惑,私欲膨胀,最终锒铛入狱。

生命的艺术,不在于一路狂奔,而在于有走有停。功成名就固然重要,但不要舍本逐末,过度追求某些东西,而忽视了其他的人生环节。如果懂得知止,将熬夜的时间用来休息,或许年轻的生命就不会被病魔夺走;如果懂得知止,将寻求刺激的热情多放在家庭上,或许家庭就不会支离破碎;如果懂得知止,将拼命赚钱的精力多放在"常回家看看"上,或许就不会"子欲养而亲不待";如果懂得知止,对名利问题多一些淡定,对进退得失多一些坦然,就不会患得患失、盲目攀比以至于违法犯罪、身陷囹圄。

知止是大智。一个人只有时时、事事、处处知止而为、行止有度,才能成功、平安、快乐!

生命的不等式

文/何小军

中央电视台正播放《朗读者》第二期。

画面上,一位白发老者西装革履坐在椅子上,泪痕斑斑地吟诵着林徽因的诗《别丢掉》: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

这位96岁的老者叫许渊冲,是我国翻译界泰斗,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2014年"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该奖项自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曾获国家汉办、北京大学共同设立的"国际汉学翻译大雅奖",还是由国家文化部等单位评选的2015年"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有"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惟一人"美称。

2007年,许老先生得了直肠癌,医生说他最多只有7年生命。但就在2014年,医生说的那个生命的终点,许老先生获得了世界最高翻译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节目现场,老先生豁达地笑着说:"看见没有,这生命是自己可以掌握的。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记忆。"

"生命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这句话告诉我们生命并不等同于寿命,这个生命的不等式,足以让人们对生命有更深层的理解。

一个人可能活了100岁,但是能让自己记住的日子有多少呢?当那首歌《时间都去哪了》一经问世,便成为大家争相传唱的经典。人们在歌声里感慨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在歌声里陷入深深地思考,在自己过往的岁月里,那些随风飘逝的日日夜夜,自己都在哪里,都干了些什么。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某些日子、某段时光、某个片段能被他人记起,这是因为那些日子过得精彩,或是给了别人温暖,或是给了别人激励,或是给了别人欢乐,或是作了特殊的贡献……一句话,那些日子应该是充满意义的。

当然,苦难的岁月容易让人刻骨铭心。因为在苦难的日子里,会有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时光,但人不可能一辈子都在苦难中度过。毕淑敏说,苦难不是人生的真相。苦难是化了妆的祝福。人们在记住苦难日子的同时,记住更多的是如何战胜苦难。

寿命是一个人从生到死的自然生长形态,而生命却是超越寿命概念的精神追求。我们所追求的生命意义应该是快乐自己,益于他人。这样的生命便是永恒的。

让"阳光"照进生命

文/张聪蓉

我们院子里有对老年夫妇,两人腿脚因为病痛行走不便,外出全靠拐棍,步履艰难。尽管如此,无论是逛农贸市场,还是在公园里散步,两人总是笑眯眯的,仿佛身体、生活中没有任何苦痛。

因为腿痛难忍,走起路来就像针扎一样,过了几年,两位老人都把拐棍换成了轮椅。他们坐着轮椅照旧一起上农贸市场买菜、去公园散步。

面对亲朋好友们关切地询问,两位老人乐呵呵地说,人活几十年,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遇到困难,不能逃避,要迎难而上。"就好比我们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可越是这样,越是要积极地面对现实,不苦恼,不退让,不怨天不怨地。心宽一寸,病退一尺嘛!"

院子里还有两个年龄差不多的老人,都很喜欢抽烟。5年前他们一起去检查身体,都发现有严重的肺气肿、气管炎,医师要他们戒烟。其中一个认识到了抽烟的害处,下了很大的决心把烟戒了,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结果肺气肿好了,气管炎也大大减轻。另一个却相反,把医生的意见当成"耳边风",烟照抽,每天两包。身体每况愈下,常常牢骚满腹,消极度日。这样一来,这位老人的病越来越严重,每年都要在医院住上一阵子。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靠内因才能发挥作用。一个人没有好的心态,心里没有阳光,光靠外因是很难起作用的。事实证明,一个人有了好的心态,就像一束阳光照进生命,人自然就会有强盛的生命力。

好好活,是一种念想

文/何新

每年都要经历几次亲朋好友辞世的场面,特别是那些非寿终正寝英年早逝的朋友,这种场面就特别令人悲恸、感慨、刻骨铭心。在"化悲痛为力量"后,心情平静下来,作一番自我对照,暗下决心,要好好活、慢慢活,活好今天。

于是在一段时间里,汲取他人的教训,天天起早晨跑、下班后不乘车、步行回家、忌吃肥肉、戒烟限酒、轻松工作、放缓生活的节奏,还规定每月进一次影院、半年作一次旅行……总之,把身体放到头等重要的位置,其他的都成了身外之物。这种做法是一件好事,向"恶习"宣战,在有生之年提高生活质量,不但于己于家增强了责任感,而且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但现实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之后,生活又恢复了常态,不得不迫于生计而劳其筋骨,不得不为了追求而空乏其身。有志之人,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为"活"而活,其实是亵渎了"活"的价值。生命的长度,并不等于生命的宽度。古人说:"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又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乐观看待"生"与"死"的关系,在惋惜他人珍惜自己的同时,让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绽放出更大的光芒,一辈子活得精彩,活得有分量,才是"好好活"的最高境界。

杯中沉浮 淡雅一世

文/吴亦品

手执一杯香茗,品味着四季的蕴味,品出人生的精彩,一杯清茶,心素如简、人淡如茶,吾之所愿!

我习惯在睡觉前泡一杯绿茶,看着茶叶在杯中翻腾,飘出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肺,看着茶叶在杯中浮沉,茶色的变化,喝一口,细细的品味着茶味的苦涩甘甜,体悟着人生的

浮生得失、起伏,荣辱,品味人世的苦乐、炎凉。

茶如人生,第一道茶苦如生命,第二道茶香如爱情,第三道茶淡如清风,一杯清茶,三味一生,人生犹如茶一样,或浓烈或清淡,都要去细细的品味,人生在世,总想争个高低之分,成败得失,殊不知高与低,成与败,都是人生的滋味,功名利禄来来往往,炎凉荣辱浮浮沉沉,一份淡泊,一份宁静,深入细致的品茶,就像品味漫漫人生一样,酸甜苦辣。

夜已深,闻着淡淡的茶香,漫漫长夜有一份静养之心,此时没有一点矫饰和浮躁,忘却了一切得失和荣辱,只有一份恬淡的心境。然而,在这个功利的世界,人人都在为生存而奔波,忙忙碌碌,去实现和拼搏自己的梦想和希望。生活的压力和紧绷的心弦,让人无法释怀那份轻松的心情。人们渴望心静、心安、心清的状态,好像似水中捞月,祈盼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愿景,恰如海市蜃楼。蓦然回首,方才意识到真正值得我们为之追求与向往的东西其实很简单。茶可清心,淡淡的一丝香甜,柔柔的一缕心音,暖暖的一份真情,那份幽香,那份清醇,那份淡雅,都在默默地品味之中,都在那蓦然回首中感悟着人生的真谛。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灵去悟。茶分: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花草茶。茶不同,茶韵和茶味就不同。

敏锐芳香的茉莉香片。那隔了一季的花香,闻来却依旧生动如初。仿佛似初恋少女情怀的芳醇。茶气中,犹如一素衣少女隔岸浅笑低吟。

淡雅的是水城春。听名字就不仅让人想起眉清目秀、风姿绰约行走在阡陌的秀丽村姑。淡淡的一口,面前幻化出古典的旧式女人。深闺大院,相夫教子。虽美丽而不张扬,气质的清芬却常常在举手投足间似有若无地飘散出来。

云雾茶有种矜持的冷。沸水注入后升腾起的依然是漠漠的云雾,有几分超然向外的禅意。像生性沉静的女人,很难真正被热情点燃。她总在云里雾里气定神闲地看你,你却很难走入她的内心。

毛尖最言情。温柔缠绵,风韵十足,散发着高贵成熟的女人气息。有种女人生来柔骨而就,媚而不俗,甜而不腻。当然,此茶需得好水冲了,再加上适当的品茶方式,你方能品尽其中的韵味。

绿宝石品来悠长醇厚,底气十足。一如韬光养晦、守拙式的妇人。一生的红袖脂香,沧桑云雨,都已经是明日黄花。沉淀下来的是几分落寞的清明,品来又有几分绵长的回味。

遵义红红色如红酒,犹如柔情似水的女人,千般情丝在杯中起起落落,萦绕不绝。

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沉默、一种忧伤、一种落寞。也可以说是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节里饮茶,每个人都宛若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融入这变化纷纭的大千世界。在融会的过程中,社会不会刻意地留心每一个人,就像饮茶时很少有人在意杯中每一片茶叶一样。茶叶不会因融入清水不为人在意而无奈,照样只留清香在人间。

人生在世,求淡雅之美,淡名,淡利,无争,无夺。一切自然,一切脱俗,一切入幽美邈远的意境而去。

学会欣赏

文/陈勇钊

人人都渴望别人欣赏自己,要别人欣赏自己,你首先得学会欣赏别人,欣赏别人就是欣赏自己。欣赏别人,是理解,是沟通,是信任,是肯定,是激励,是鼓舞!欣赏别人,可以使人扬长避短,健康成长,同时也使别人欣赏自己。

台湾有个叫林清玄的学生,读高二时被记了两次大过,两次小过,留校察看。他的学业和操行都是劣等,多数老师对他很失望,但他的国文老师王雨苍却常常把他带到家里吃饭,有事请假时,还让林清玄给同学们上国文课。王老师对他说:"我教了50年书,一眼就看出你是个能成大器的学生。"这句欣赏的话让林清玄感动和震撼,他发奋努力,决心不负老师的厚望。后来,林清玄成了台湾、乃至世界著名的文学家。

一天,林清玄路过一家羊肉馆,一个陌生的中年人跑过来热情地跟他打招呼,说起20年前他们会面的情景。当时林清玄在一家报馆做记者写社会新闻,有一天,警察抓到一个小偷,林清玄前去采访。警察介绍,这个小偷犯案千件却是首次被捉,一些被偷的人家,几星期后才发现失窃。小偷长相斯文、目光锐利,他拍着胸脯对警察说:"大丈夫敢作敢当,凡是我做的我都承认。"警方拿出一叠失窃案的照片让他指认,他一看屋子被翻得凌乱的照片,说:"这不是我做的,我的手法没有这么粗。"林清玄心生敬意,写了一篇特稿,欣赏地感慨:"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这么灵巧高明、风格这样突出的小偷,如此专业,斯文又有气魄,真是罕见。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吧!"

站在林清玄面前的羊肉馆老板,正是那个小偷。老板诚挚地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做起正当事。"林清玄很是感动,没想到当年几句欣赏小偷的话,竟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使一个坠落的青年走向光明。

林清玄的经历告诉我们:一句话温暖的话可以成为一个人一生的阳光,也可以成为一辈子的黑暗。特别是穷途末路时关怀、呵护和鼓励,有时一句话就是一团燃烧的烈火,能给人温暖,点燃自信,燃亮自尊,能让人在黑暗中看到前路的光明,从而使人奋发,积极向上,冲破阴霾,走出困境。

人生的光彩在哪里

文/虞艳

生命的可贵不在于它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而在于它的厚度和广度。人生就像一盘棋局,由不得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叹。这就需要用心规划人生。每个人都有渴望童话故事里的幸福,可那样的幸福却让人有"只可远观而不能亵玩"的感觉。因为不曾拥有自己的人生过得浑浑噩噩,只能躲在角落里仰望幸福,在人流涌动中寻找失落的人生。一个人走在寂寞的街道,看陌生的风景,心中不禁泛起波澜,是时候该为人生添彩了。

我觉得生命是一份礼物,我不想浪费它。人生是需要用脚步去丈量的,没有起点就没有终点;人生是要用心去走的,随心所欲的结果就是自食其果。一不小心就会从高处跌入谷底,高处不胜寒的傲气就会变成"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怨气。但我们不怕,心若在,梦就在。我们要建造属于自己的王国,做自己的英雄,创造自己的神话,不管怎样,明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我的舞台,自己主宰,燃烧沸腾的血脉。我喜欢早上起来一切都是未知的,不知会遇见什么人,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人生也一样。盲目会让梦想越走越远,因为梦想是需要"聚焦"的。对于人生,从来就不该打无准备的战,过一天算一天的想法是"罪恶"的,早应该被踢出局。人生即使没有华丽,也不应该黯然无光。成功者并不在乎占据了最好的开始,而在于有计划地坚持。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幅宏伟蓝图。若干年后的今天,他或许是一个科学家、宇航员、老板、白领、教师等等,在相应的岗位上体现着自己的价值。我的理想很简单,就是做最真实的自己,长大后做一名医生,尽心为病人服务,努力孝敬爸爸妈妈,让他们不再那么劳累,让他们幸福。这是我最简单的想法,也是我最想做的事。

规划好人生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就该付诸行动了。当你在艳羡别人幸福的时候,扪心自问,他们挥洒汗水的奋斗历程你有吗?成功从不眷顾懒汉,生存的法则永远只有一个。"不经一番寒彻苦,怎得梅花扑鼻香"的真理被千万次地证明着。生活就像冷面阎罗,不管你做了什么,它都会记着,就在你的人生银行里存着。它记录着努力的汗水,也收集着颓废的经历,以后的日子就看汗水与颓废的比值。通往成功的路永远只有一条,那就是坚持。坚持梦想,守住自己。人生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踏踏实实,平平凡凡。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人生的光彩在哪里?早上醒来,光彩在脸上,充满笑容的迎接未来;到了中午,光彩在腰上,挺直腰杆活在当下;到了晚上,光彩在脚下,无怨无悔地走过人生中的每一天!

半饱的人生

文/郭花

有一个女性朋友正在减肥,赘肉倒是没减掉多少,可是通过减肥却总结出一套人生感悟来,令我们刮目相看。

她说她现在一天的进食量是往日的一半,宁可少一点欠着一点,舒服,胃有空间心灵才有空间。

做人也是这个道理,她说,自己以前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凡事追求百分之百的满意度,可往往事与愿违。比如朋友做了错事,就不予原谅,搞得朋友尴尬,自己疲惫,还错失了不少朋友。后来经过了一些事,也就渐渐想通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此自己也就多了一些包容,多了一些坦然。

她认为,半饱不仅是对朋友的包容,更重要的是自己做事的态度,积极但不十全十美,尽人力,听天命,不跟自己过不去,不给朋友找别扭,对人对事,半饱即可。这样的人生豁达而从容,宽厚而仁爱,幸福而美好。

因为半饱,呵护好自己的肠胃,以及让精神时刻处于一种半饥渴状态,能让每一口美味的食物到达口中时得到最大的享受;因为半饱,当你在下一个街口发现了新的美食的时候,你才不至于胃口没有了容量。

国学里也有"不饥而食、食不过饱"的说法,吃饭要吃七八成,做事留下三四分。

半饱的人生,表面上看是亏损的,实则是丰盈的。为人不要太过贪心,取舍有度,方为做人最上乘的境界。只是,尘世中的人啊,又有几个能够忍得住眼前的饕餮盛宴呢?

做自己

文/卜庆萍

人生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向别人学习,但在纷杂的市井百态里,有一件事情更重要,那就是做自己。

16岁那年,爱因斯坦整日同一群贪玩的孩子在一起,致使几门功课不及格。一天,爱因斯坦拿着鱼竿准备和那群孩子一起去钓鱼,父亲拦住了他,心平气和地说:"你整日贪玩,功课不及格,我和你母亲很为你的前途担扰。""有什么可担忧的,杰克和罗伯特他们也没及格,不照样去钓鱼吗?"爱因斯坦辩解道。

"孩子,话可不能这样说。在我们故乡流传着这样一个寓言,希望你能认真地听一听。"父亲充满关爱地望着爱因斯坦说,"有两只猫在屋顶上玩耍,一不小心,一只猫抱着另一只猫掉进了烟囱里。当两只猫从烟囱里爬出来时,一只猫脸上沾满了烟灰,而另一只猫脸上却干干净净。干净的猫看见满脸黑灰的猫,以为自己的脸也又脏又丑,便快步跑到河边洗了脸。而黑脸猫看见干净的猫,以为自己的脸也是干净的,结果吓得其它的猫都四处躲避。"

父亲继续说:"孩子,千万要记住,有时候谁也不能成为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自己的镜子,天才也许会照成傻瓜。"爱因斯坦听后,羞愧地放下鱼竿,回到了自己的小屋。从此,他时常用自己作为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了人生的璀璨光芒。

现实中,我们不能盲目拿别人的镜子照自己,尤其到了人生的转折处,千万要守住自我,坚定地做自己。

做官与做人

文/杨东鲁

沈醉在记述他接受党和人民改造过程的《我这三十年》一书中,几次提到他的母亲告诫他的一句话:"一个人可以不做官,但要做人。"按沈醉的话说,解放前,他为蒋介石的忠实走狗戴笠效劳,做了官,但是失去了人性,做了许多愧对人民的事,回忆起来,痛心疾首。解放后,他接受思想改选,没有做官,但通过改造,他渐渐脱胎换骨,成了一个真正的人,他感到聊以自慰。沈醉的这番话,很引人深思。一个不在官位的人尚且要做一个真正的人,看来为官者就更要严肃认真地做一个真正的人,否则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官。

为官者如何做人?我看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曰人格,二曰胸怀。

首先是人格。"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革命烈士陈然这句表现共产党人高尚人格的诗句对我们的官或许会有所启示。在市场经济中,有些人把"糖衣炮弹"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来经营,瞄准带"品"的目标,达到让其低"头"的目的。由是,为官者如何保持真正的人格呢?答案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拒腐蚀,永不沾;面对裙带的缠绕、露骨的逢迎、昂贵的贿赂,抬起高贵的头,不丧失党性原则。

其次是胸怀。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忧乐观,正确地对待奉献和索取,目光远大,心胸坦荡。在这方面,我国古往今来有不少仁人志士做出了楷模。屈原为了楚国的前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诸葛亮为蜀国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鲁迅面对白色恐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陈毅被困梅岭弹尽粮绝,想到的是"此去泉台招旧部","捷报飞来当纸钱";陈然身陷囹圄,"对着死亡放声大笑"……他们的胸怀就是八个字:忧国忧民,为国为民。这八个字应该成为为官者的人生箴言。

胸怀体现人品。心胸狭窄者一心想的是谋私利,追逐的是"乌纱帽"、"安乐窝"、金钱和美女。为此,不惜拿原则作交易,失格辱国。这样的官,无论其权势有多大,到头来,在人民心中只会落得个"白铁无辜铸佞臣"的结局,遗臭万年。心胸坦荡者,把个人的利益置之度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为了党的事业,"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这样的官才是真正的人、真正的官,才会在老百姓心中立起一座不倒的丰碑。

人在草木间

文/慕诗儇

喝茶,亦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青石街旁,一简陋茶馆里,七八人左一碗右一碗喝了半天,天南地北随兴而谈,笑遇笑别诠释人间烟火。

第二重,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

第三重,明月夜苕溪野,先拈佛祖顶上菩提叶,再扫天子发间梅花雪,低眉净手煮鼎中江山,堪破茶里众生浮沉明灭,仰头一笑饮空三盏忧欢。

我之喝法,却在三重境界之外。并不懂茶,只是附庸风雅。

品茗,非人人皆会。它实在为一种本事,非一朝一夕可练就,首先须有工夫,其次是品习出来的特别感觉。茶在唇齿间流连,于舌尖上忘返,涩后回甘,滋味百般。这是一项极琐屑的经验。

既如此,也莫讲究焚香小坐,静气品茗,且把手艺拆穿,杯壶错乱。化成众生喉咙,只取一瓢喉韵,饮之。

独处时,常常将窗帘拉拢,静坐无为,用与世隔绝的姿势回归自己。

偶尔,净手沏一盏茶。

茶是绿茶,淡淡的几片叶子如针状直立漂浮于玻璃杯,慢慢释放出茶香,浣开辛碧的初生色彩。浅呷一口,微苦;含之细品,略带些柔甜;咽下回味,满津醇馥。这般朦胧淡香,似走进了江南春,湖风习习,清波粼粼。

一瓯绿茶的前世今生,都在江南烟雨中被唤醒了。

偶尔,摆弄些盖碗。

盖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家中置有一套釉瓷盖碗,上绘一支出水莲,鱼戏莲叶间。虽非名家后裔,缺少点心血味,到是别具一格,极其清雅。

盖碗中的铁观音,有天然的兰花香,似深闺女子的婉约典雅。握杯闻之,清新馥郁;饮之,纯浓顺滑;品之,柔温细腻。那是一种含蓄的韵味在舌喉间蔓延,回甘悠长。

一盂青茶,在盖碗里孕育出了一份贞淑的恬静。

茶为清闲物,静品较嚼梅花更为清绝。

那么,当一叶茶悄然入水,会不会有谁,也就此坐到了一个人最清澈的眼底。在黑白分明里,以特有的体贴,将前尘往事看穿。

时间的某一个定点,他是十七岁的白衣少年,是我在错的时间遇见的对的人。

邂逅,是一场十里红妆的仪式。御剑乘风时乱花迷眼,万山万水都不见,唯是独独望见了你。被各自的气质吸引,心动般既轻且重,宣召着世间有一个人的悲喜,从此与你相关。

所谓一见倾心,两两倾情,只因了一种恍惚的熟稔,在彼此体内最深处,同时醒来。

爱河里有古诗句的玲珑韵,也有始终不是归宿免不了的悔恨。不可否认,他是青春里最烈的酒,而我真的认真醉过。如今回想起来,只有也只有他的日子,才能叫青春。无关风月。有赌书泼茶的心跳,有裘马轻狂的绝望。

这一生,总有一个人教会你爱情,却不负责任半途而止。

许多时光,就这么从枝头细细簌簌落下。待到惊觉,已然是苔痕落花深。经年之后所怀念的,都是袖底旧去的余香。

眉间心上,有人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滴下一路月光白如水。

一片回忆,一声叹息,半生温凉,都在这一壶茶里。

世事沧桑,茶以素衣清颜面对;天道无情,茶以三浮三沉警醒。世人的无数次错过,都将以沉重的眼泪去偿还。

薄云小雨天气,窗外竹树烟翠,花含苞,人悠闲,案头小灯晶莹,半睡半醒,蓦然走进了茶真正的秘密——

上有草,下有木,人如坐在草木之间,得以汲取天地精华,氤氲兮如归远古山峦,清风浩荡兮心澄澈。

留一道"缝隙"

文/王永清

经验丰富的木匠,教徒弟时有一句口头禅:"注意了,留一道缝隙。"因为随着冷热干湿变幻无常,材料的形态也会随之发生微小的变化,小小的缝隙则可以包容这种变化,从而使整体结构不发生改变。高明师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够恰到好处地留下缝隙。

其实,为人处世,和木匠的工艺原理一样,讲究"留一条缝隙".假若事事工于算计,利益当头,互不相让,凡事追求"美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终会被"挤压"得变了形状。

北宋时,丁谓是寇准的弟子,曾得到过寇准的提拔。后来丁谓进谗言致使寇准被贬到荒蛮的雷州。丁谓肯定没想到,自己不久也被贬了,贬到比雷州更远的崖州。要到崖州,得经过寇准被贬的雷州。

寇准的家仆知道了这个消息,打算在丁谓路过时好好羞辱他一番,给寇准报仇。寇准知道他们的心思,便在家中设赌,自己看着大家赌钱,谁也不许出去。一直等到丁谓过了雷州,才放他们出去。寇准得饶人处且饶人,给他人留一道缝隙,这种豁达、宽容的心态,也为自己赢得了丰盈的人生。

《红楼梦》中,薛宝钗品格端正,行为豁达,不比黛玉孤高自诩,目无下尘。然而,大观园的姐妹们寂寞了倒更愿去黛玉那里玩耍,却从不去宝钗那儿。

宝钗样样都好,为什么姐妹们对她却敬而远之呢?宝钗主要败于"过度投资,不求回报".比如她帮史湘云办螃蟹宴,给黛玉送燕窝,偷偷地将朋友所当的棉衣拿出来还给她……

不求回报当然是好品格,但也不能把这种帮助做得太过完美,得给别人留一点表达谢意的缝隙,这样友谊才会更长久,若不然,时间一长,大家为了不想欠她太多,只好一个个疏远她。

苏东坡有一篇《别石塔》,读来很有意思:"石塔来别居士,居士云:‘经过草草,恨不一见石塔。’塔起立云:‘遮个是砖浮图耶?’居士云:‘有缝。’塔云:‘无缝何以容世间蝼蚁?’坡首肯之。"

这篇散文虽然短小,却极富哲理。没有缝隙的石塔,不能让那些蝼蚁在其中生存,看似完美,实则有缺憾。砖塔有缝,看似不完美,却能给这些微不足道的生命生存的空间,实则是一种完美。

能在生活中留下缝隙的人,一定是一个睿智豁达的人。一位随和宽容的善者,给人生留点缝隙,犹如飞鸟投林,龙潜大海,自然活得身心坦荡,有滋有味。

也话人生

文/谢均焱

最近读完贵报一篇议论人生的文章《最是迷茫话人生》,作者钟清平在文中引用大量的历史与现实事例,阐述了人生的意义,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人生毫无意义!"对此,我不敢苟同。便写了这篇读后感,谈谈自己的人生观,与作者商榷。

钟清平先生在文中的引论原话是:"谁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可美好的人生在哪里?"随后,又引经据典:"以名而论,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创下了旷世伟业,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列举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都是何等的了不起啊!然而,岁月悠悠,白云苍狗,这些人现在在哪儿?说到利,那就更加不值一提……因钱财惹得杀身大祸的,也大有人在。"

我不得不说,文章引用的典故也好,事例也罢,都是存在的,但却不是名和利的必然结局。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些人的旷世伟业与他们的身体何在,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文章还列举了两位现代名人的例子:朱建华和刘翔的成功与幸福的关系。因篇幅所限,我不引用原话了。我只想说,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永恒的,都会被超越。要不然,社会就没有进步可言。不能因为朱建华被超越,就否认他的高度;不能因为刘翔被超越,就否认他的速度。更不能因为他们被超越,就认为他们不幸福、或者说他们失去了曾经的幸福。

当然,对于人生的意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强求统一。

人不能因为一辈子不长,就不要车子;不能因为总有一天会死,就不要票子;不能因为总有一天会要住进窄小的"骨灰盒",就不要房子。当然,票子、车子、房子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也不是幸福的唯一条件。我们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和其他动物一样,只能生活下去,直至死亡。往大点说,要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往小的方面说,要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自己只有一次的生命。

正如文章结尾所言:"为了好好活着,我们不妨少些功利欲,多些平常心;少生些恶念,多行点善举;少一点争斗,多一些宽容。是啊,人生已然很苦,何苦总是跟别人、跟自己过意不去!"

我想,这才是作者真正要表达的观点吧!毕竟,好好活着,不与自己和他人作对,无论富贵抑或清贫,都是一种圆满的人生。

要学会优雅地老去

文/位晓磊

应该说,人都会变老,除非在成为老年人之前就离开人世。成为了老年人之后,迎接老年人的就是死亡了。人很奇怪,在年轻的时候,说起死来,没有一个怕的,这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一个不变的真理,人活年龄再大,早晚会有一死,可是,到了老年之后,就真的怕死了。从古到今,这类怕死的老年人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成为笑柄。

秦始皇完成一统天下和建造长城的伟业,便开始憧憬长生不老。据说,徐福在公元前219年来到秦始皇的宫廷,声称《山海经》上面记载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就在东方海中,他愿为秦始皇取来不死之药。第一次东渡,徐福并没有带回长生之药,他告诉秦始皇,东方的确有神药,但神仙要三千童男童女及各种人间礼物。同时,海上航行有鲸鱼拦路,他要强弓劲弩射退大鱼。秦始皇答应所有的条件,助他再次东渡。结果,徐福一去不返,在东方"平原广泽之地"自立为王,成立了日本国。秦始皇的梦想成为千古笑柄。更为可笑的是,唐太宗为了长生不老,竟然把一硫二硝三木炭混在一块吃,这是一种火药的配方,可以想象,吃这种东西,不死也会加快死亡的到来。这些人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想要生命不断延续,又不懂得科学道理造成的。

在今天,人们是不会干出这种荒唐之事的,是因为大家都懂得了这世界上就没有长生不老药。可是,有些老人仍然犯傻,就相信一些假冒的医疗保健药品,觉得自己有几个退休工资,看到大街上有人宣传什么保健药品,就不惜重金购回,没吃几次,感觉没什么疗效,才知道上当了,可不出几天,又碰上这类情况,他还是没有记性,又倾囊而出,买回来一堆废品甚至毒品。结果闹得儿女都很生气。这种做法实在是让后辈们有苦难言。

我有一个邻居,年已八十,整日胡思乱想,本来自己能够自理,吃饭睡觉都很好,可是突然有一天,他要让儿女们轮流伺候他,否则要绝食。自然,孩子们都不理解,可又拗不过,只得听从。这老人越来越得寸进尺,晚上还要求有人陪同他,说是自己常常做恶梦,身边没有人会吓出个好歹的。儿女们一个比一个繁忙,看着他身体根本达不到让人护理的状况,大家都不同意,可是他倚老卖老,张口就骂,骂得人人都很讨厌他。他骂人骂上了瘾,不骂就不说话,一说话就骂人,结果弄得大家都远离他,越是远离他,他倒越来劲了,一天到晚地坐在门前骂,这样恶性循环,大家越来越不愿关心他了。

无独有偶,我一个远门亲戚家里,有一个常年瘫痪在床的老人,她已经87岁的高龄了,儿女很是孝顺,她躺在床上三年多了,身上没有一点地方溃烂,只要一有时间就替她翻身擦身,饭是一天三顿地喂着,可是她同样是嫌弃这个伺候不好,嫌弃那个不如意,谁去就骂谁。有时候,她尿床了,不让家里人给她换褥子,非要她儿媳妇用身子给她暖干不可,气得儿媳妇都有自杀的想法……

再说公交车上,年轻人都上一天班了,下班后疲劳困倦,多想休息一会,可是,有些老头老太太就仗着有老年乘车证,没事就去挤公交,且不讲究时间观念,这个时候还去挤公交车,理直气壮地让年轻人让座,好像他身边的人是他的儿子。其实,要真是他的儿子,他一定不会坐下来。年轻人不让座就会背上不道德的罪名,让吧,自己的确是累得不行。这样的老人,真的是让人好难理解!

人人都会变老,老人更应该有老人的范儿,关心一下晚辈生活,关心一下社会的发展,做一个阳光老人,做一个"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老人,那该是何等的优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