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游记散文
倚栏轩精选6篇经典游记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经典游记散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雨中访荷
文/书简的静静世界
夏天的雨,谈不上温柔,也并不凄凄切切,倒真是率真而任性的,既无需前奏,也不要有谁来和鸣,脸一沉便开始洒泪。下多大、下多久,也没个规律可循,直像那让男人们头疼的女人的脾气。
雨是从今天才开始下的。前些日子,日头跟得紧,人们见了面,常常也变得敷衍。好在汗倒是擦了一遍又一遍,身子靠近也总是"臭味相投".天一热,便什么都匆忙起来,忙着吃饭,忙着播种,忙着出门,又忙着回家。而到了夜里,究竟又不知一日里忙了些什么,于是赶紧睡下,待明日早起继续,兴许能有所得。炎热似乎使人变得缺乏耐性,往日里再深明大义的人,多少也变得有些心浮气躁起来。在身体上便是使人思睡了,既说起夏天来,总得聊聊午睡的。
我小时候不爱午睡。在家里,午饭过后,往往被大人们强迫着赶上竹床。脚那头总有一台咿咿呀呀的旧电风扇,扇风之外还兼任着催眠的活计。起初我总是不情不愿地眯着眼睛糊弄,但眼睛既闭着,便又不好再睁开,只得左右翻身,此时,这竹床也会跟着吱吱呀呀。在不知不觉中,大脑慢慢适应了风扇的频率,跟着一圈一圈地转呀转,身体越来越乏,也越来越放松。这时,偶尔会吹来一阵过堂风,或者隐约听见有蝉鸣。
下了雨,屋外不再似烤炉,屋子里却是闷热得紧。我撑了把伞独自出门去,雨水在伞上跳个不停,我却也并不因此而烦躁。街上较平日冷清,匆忙躲雨的人们赶着回了家,剩下的多是些不慌不忙的人。打算穿过附近的职院校园去买些画纸,这园子我从前是常来的,和朋友一起或者独行,每一次来总有不同的味道。
我沿着一条狭长的水渠信步而行,渠上每隔几十米便设有一座石桥,桥名多以荆楚名人如屈原、陆羽等命名。水渠两旁种着垂柳,水中靠着对岸满是荷叶,两三朵苞儿一样大的荷花孤零零地开着。雨水落下来打在水上,画起一个个小圈,大大小小、断断续续。没有强烈阳光直射的水面,也一样水波粼粼起来。小圈慢慢长成大圈,碰到水面上的荷叶边,漾开一层水纹,便又匆匆躲到水下去了。
这荷叶与我往日所见的不同,不像是亭亭玉立羞答答的少女,倒更像是一群喝得酩酊大醉的姑娘。清一色的碧色罗纱,或傲然挺立,或侧耳倾听,或慵慵然扶着、仰着在雨声水波里自由舒卷。一千枝荷叶便有一千种样子。有一些叶子像是睡着了,任它风往哪边吹,水往哪边流,真有些"身如不系之舟"的意味。有的荷叶三两只丛生,依依贴着水面,偶尔盛些雨露,稍不平衡便又顺着叶子轻轻地滑到水里去,而这一切总是无声的。有一片叶子孤单得很显眼,独自浮在水面上,侧着身子合成喇叭状,风儿拂过,微微颤动,潇潇然自在清欢,好似一座天然的古典留声机。叶子通身青翠而不见其茎,以至于会让人误以为这是从哪棵树上吹下来的落叶,可是,要往哪里去找一棵树来配这样清灵的叶呢?
一路走着,过了陆羽桥,一步步踏上台阶,我发现水里的景象有了明显的变化。水不似前面清了,荷叶更像是刚经历了一场战争,一时间伤了元气、花容失色。一处生长,却作两番景象。我看着这"残荷",不禁想到《红楼梦》第四十回中,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众人泛舟湖上,谈笑风生。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今日恰逢着雨天,我听着残荷听雨,觉得更添凄凉。荷叶枝擅于写意,横着竖着,躺着或者斜着,总是两三笔就画出一种凄楚的美。我不知道别处的荷叶怎样表现温柔,这种残缺的、惹人怜爱的美是中国荷叶的美。
怀念往事是可以理解的,但有时候还会去怀念一个时代。随着时光,人们关于审美的观念总是微妙地变化着。不知道在这个时代,人们都如何形容爱情,形容美好的女子?
路继续向前,几只鸭子排成一行凫水,最前面的"领头鸭"昂着头,很有几分趾高气扬的意味。鸭子们在荷叶间穿行,很快便到达了它们的"船屋".有的正赶回屋里去吃饭,轻车熟路的一跃跳上甲板,沥干身上的水,便拖着一双大脚掌摇摇摆摆地走向甲板中央。也有些鸭子就爱在水里待着,在荷叶间捉迷藏,叶子被调皮的鸭子们折腾得此起彼伏。
只顾着看风景,差点忘了此行的目的。买完画纸出来,正好碰上职院的学生们赶着去上课。回家的路上,再绕过去看一眼荷叶算作惜别。我想,一回生,二回熟,再相逢的时候,我们应该也算作是老朋友了吧。
山客小记
文/潘鸣
朋友说,别老在城里待着啊,周末请你到什邡山里杉木村做一回山客。于是欣然邀伴驱车赴约。虽已入冬,天气却还温润。沿一条盘山道斗折蛇行,远远见道旁堡坎上突兀一座墟院,屋顶烟囱轻烟袅袅,有鸡犬之声隐约可闻。即近,朋友与夫君从堡坎矮墙边探出身子伸手作虚拟拥抱状:欢迎欢迎!
下车顿觉一缕清凉直钻鼻窦,忍不住仰头向天一串透彻的响嚏。朋友笑道:醉氧了!她指点着四面山峦说,绵延一带几公里,全是杉松和灌木。有野生的,也有近20年退耕还林人工种的,一坡裸土也找不到。顺她手势放眼看去,果然满目幽绿,即便时值寒冬也不显颓意。
朋友引领我们跨入柴门院落。屋舍是寻常山村民宅,堂屋、居室、灶房,一道廊棚延至庭中,四面通透。屋壁和望顶多为杉木板,房顶履以小青瓦亦或松树皮。但四下细品观之,屋舍布设装饰明显颇下了功夫。四壁明净亮堂,居室铺了席梦思,有彩电、WiFi、无线高保真音响;厨房垒着老式柴火灶,也备了电器炊具。室内画幅是不必的,每一洞窗口都衔着户外一帧写意山水,而且光景不与四时同。院坝里横放一面斑驳的原木桌,桌身保留了树形轮廓;地上苔痕漶漫,却刻意不扫;几个老竹树疙瘩镂空作盆景,有数枝寒菊和冬梅花婀娜地开着;柴门眉额上悬了一匾:简兮松庐。俗雅浑然,独显一番意趣。
朋友告知,这是一份扶贫"作业".两年前,她和所在机关到杉木村结对扶贫。为了长效,没有简单给钱给物,而是立项设计,帮助贫困户和村里开发山居休闲旅游。除了自己捐资,还募来宏达集团的60万元善款,又帮助争取到政府乡村振兴项目扶持。把村里几家贫困户院落就改造为原生态民宿客舍,配套拓宽硬化了山路,修筑了林间栈道,点缀了山涧水车一应小景,使村容村貌得以整体改善。然后,通过网络媒体宣传推介,八方托朋友拉来客源。
果然就有客人冲着这幽僻一方的"原生态"来了。尤其是暖春盛暑时节,常有文人雅士来这里怡然小住数日。白日里吃柴火焖饭,喝涧水土茶,看书、写作、栈道闲步、弄弦歌吟;或独去涧沟一眼潭泉边,临水而坐发半天呆,看不知源于何处的泉水汩汩不息地流淌,观水中小鱼临空无依,起一点"逝者如斯"的玄思。夜里庭前纳凉,仰望满天繁星闪烁,苍狗过隙;或静卧床榻,聆听百虫唧唧,松风撩耳。冥冥中不知身在何处,今夕何夕。口碑就这样渐渐播扬出去,紧俏时宾客络绎,竟需要预订排队。村邻应邀前来帮工,又借机推销各种山野家禽土菜水果,乐呵呵地赚得一笔笔收益,贫困户也因此有了脱贫致富的活水源。
中午桌上的餐菜,除了一个菜是从城里打包带来的,其余全是山野之物:煨炖跑山鸡、红烧土麻鸭、清蒸红苕苞谷、凉拌竹笋丝,另佐以时蔬几碟,柴锅米饭溢着淡淡的烟熏气。一桌人大快朵颐,嘴巴咂得叭叭响,全不顾斯文体面。
朋友见状很是得意:好吃吧?菜料都是从贫困户和村民那里釆买的,地道的绿色无公害食品,厨艺也是山野风味,欢迎各位日后多来---当然是要自己买单了。若有福份常来此山滋身养性,品享种种自然天物,真是一种绝佳的享受。听罢朋友此言,我放下刚啃完的鸡腿骨,竖起油渍渍的拇指由衷地赞叹:你这份"作业"答得好,理该得高分!
云台三看
文/钟敏
位于镇江城西、长江之滨的古老的云台山,它灵秀而又险峻,山上、山下,山前、山后,有史、有文,有景、有典,自古以来,就是登高望远、观山赏景的好去处。
"云台三看",历来就是善游者慧眼识云台的成功之旅,因为"三看"道出了云台山的三大看点,看的是云台山的三大亮点。
一看云台山上那朵美丽的"云".
镇江的云台山以"云"名冠古今。远古时因山上遍长泽蒜,是称蒜山。后因与金山相邻相望,称为银山、银台山。后来,人们登上银台山仰望天空,自有一种"天高云淡"之意境,于是银台山便改称为"云台山"延续至今。
云台山的美,美在它拥有天然美妙的山体,在山峦起伏之中,隐藏着多处平坦地,这种独特的山体地形,不但可作宴游、可供卜居,而且可陈兵、可潜藏,是一座兵家必选之山、文人向往之山。史载,东晋末,孙恩率十数万水军袭击京口,与北府大将军刘裕的战场就在云台山下。
登上云台山,日可观云、夜可赏月,古人誉之"云台".当今的云台山又绽放出一朵祥瑞的"云"、五彩的"云",这朵云就是高耸在云台山顶的云台阁。它古朴端庄,已经成为镇江的一个新地标。夜色下,亮丽的灯光把云台阁打扮成一朵多彩的云,它与西津渡景区内的大红灯笼、万家灯火交相辉映令人陶醉。
二看云台山腰间那条璀璨的"腰带".
这条"腰带",就是镶嵌在云台山山腰上的那条古栈道和古街道。
云台山山腰间的璀璨"腰带",是历史打造出来的奇珍异品。三国时,吴王孙权来到京口,他在巡视云台山时,惊喜地发现,此山是观景览胜之胜境,更是难得的军事要地,为使素以水军称雄的东吴雄踞京口,当即决定:在云台山之北麓至玉山段开凿栈道,这条穿越云台山北面的险峻峭壁开凿而成的山崖栈道,凹凸崎岖,直通大江水域,成为历史上一条非常奇特的军事通道和战略要道。史载,六朝时期的三百多年中,在这条古栈道上,曾经留下了无数次"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的剑影刀光和惨烈悲壮。
云台山腰间的古栈道,是历史的,也是传奇的。它不光是栈道,后又华丽转身为街道。先是东吴藏军,操练水兵用的军事栈道,后又随着西津渡的兴起,栈道逐渐成为以渡兴市、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的街道。如今已经成为镇江旅游的一大亮点。
三看云台山的"洞中藏古寺".
在我国"深山藏古寺",已为世人所熟知,云台山却不然,山间有洞,洞中藏寺,把古寺深藏在洞中,名叫观音洞。它是在云台山半山间的一处天然岩洞开凿而成的一座"洞天佛地".始建于宋朝,清咸丰九年(公元1858年)重建。三层佛屋巧借云台山的一段山体石壁,梁柱巧架在岩壁之上。这座洞中千年古刹,就是挂在云台山石壁上的一座"悬空寺",神奇而又壮观。
更令人赞叹的是,云台山的洞中藏古寺,洞中供奉的观世音佛像,是一尊"倒坐的观音".别的地方供奉的观音皆是坐北朝南,唯独镇江观音洞中供奉的观世音是坐南朝北,倒坐是为了朝向北面的那条滚滚东流的长江,保佑江上舟楫和渡人的安全。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佛洞之中的观世音,古往今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崇。因此,镇江云台山中的观音洞,古人称赞它为"普陀岩""小普陀"和"北普陀".
三看云台,在观山赏景中,读史寻文,在漫步游览中,就会感受到,这是一座值得慢慢品味的历史文化名山。
大地游踪之醉美太行
文/孔伟建
所谓山中日月长。
我终于在太行大峡谷里沉醉了,在这个美丽的初冬。气温刚好,太阳也好,天空碧蓝,大山苍茫,泉流不止,移步皆景。
这样的太行山,真是美醉了。我宁肯掉队,也要多转一转,多看一看。
天公作美,空气能见度很高。行走于峡谷之中,更见太行山之高大雄奇。
这是我无数次梦见的太行,是我心仪已久的太行,我抬头看,山的峭拔让我惊叹不已,山的连绵让我惊叹不已。
车行走在盘山公路上,司机师傅驾驶经验丰富,车子开得速度不慢却感觉很稳,车窗外面就是绵延不绝的大峡谷,就是万丈深渊。
初冬的太行美丽如画,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巨型油画,草木仍未完全凋谢,红色的柿子小灯笼般挂满枝头,不时闪过,同行者说,要是能下车来摘些该有多好,可仔细一看,这柿子树长在山谷之中,树身挺拔高大,要采摘柿子怕是不容易呢。
到大峡谷必经太行平湖,行于盘山路上,常有目不暇接之感。
正惊叹太行大美之时,忽听同行者说:"快看,前面太行平湖到了!"果然看见路旁一块大牌子,上写"太行平湖"几个大字。驾驶员也提醒大家说:"前面就是平湖了,我开慢点,大家注意看看。"
我紧盯车窗外,果然,司机话音刚落,一片碧水就映入眼帘。开始水面不太大,越走越见水面阔达。但见盘山路之下,群山环抱之中,平湖一座,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蔚为壮观。
有水之处,就有人家。三家五家,三三两两,傍水而居,那样闲适从容。水聚在一起,携手成湖。山聚在一起,携手成林,树木聚在一起,携手成林。一片湖,一座山,一片树,便支撑起一个村子。
立冬以后,空气里的味道不同了。天地之间尘埃落定,湖水愈显清澈。我知道这湖水肯定来自巍巍太行,是众多山泉聚集而成,他们肯定走了很远的路,最后在此汇集成湖,滋润着茫茫群山,滋润着淳朴山民。
我这是第一次见到群山之中如此美丽的湖,我连忙拿出手机和相机,透过车窗开始寻找合适的角度,我要将这样的美景带回去,甚至要找出一张最为满意的照片作为我的电脑桌面,每天只要打开电脑,就看见这方美丽的世界。
车过平湖,不远即到了大峡谷入口。
下得车来,置身群山之中,顿觉人之渺小。初冬的太行,空气清爽宜人,周围群山环绕。峡谷之中,但见泉流淙淙。
山势或缓或急,依山势信步而行。或走石路,或走峭壁之上开凿出的栈道。一路拿着手机,挎着相机,随拍,处处美景,处处画图。这样的美,是纯粹的自然之美,是难得的野趣。留恋其间,常常升起一种知鱼之乐的忘我情怀来。
水,太行山的水,清冽可鉴。或缓流,或疾驰,或成小溪,或成瀑布。二龙戏珠,日月流泉,黄龙潭,九连瀑,碧溪,琴台,三步一景,五步一景,林林总总,让人目不暇接。碧水或在身边,或在眼前,或在高处,或在远方。山因水秀,水因山活。山水太行,是灵秀太行,是诗意太行。
太阳,太行山的太阳,行进之中,色彩变换,带给群山的是一种神秘光影。这情景,让我想起古人那些苍凉的诗句。初冬时节,落叶缤纷。芦花开放,菖蒲枯黄。有生命的芦苇,有生命的群山,有生命的溪流,有生命的瀑布,有生命的万树。寒风来了,它们稀疏了,难见昔日轰轰烈烈的气势。然而,那股清气依旧。
我觉得山间万物自有一股不凡之气,自有一股清气。那些生长于群山之上的每棵树,每根草,每块山石,都让我升起一股难言的激动之情。尤其是那些长在悬崖绝壁上的草木,更让我对生命心生敬畏。我看见大峡谷里那些朴素的山民,在路边摆起小摊点,兜售自己于悬崖间采伐的崖柏手把件,看着那些美丽的花纹和细密的年轮,闻着那种自然的清香之情,不由得有些爱不释手了。
我买了一件,一头翘起,手可盈握,形似仙人靴。翘起的一头上有美丽的斑点,朴素的山民用蹩脚的普通话跟我介绍说,这是树瘤留下的痕迹,有树瘤正是崖柏的主要特征之一。这东西生长于悬崖绝壁之上,没有泥土,生长非常缓慢,不信你看看这一圈圈的年轮,你数数看,长这么粗要多少年。我慢慢数了起来,果然,一圈圈,一道道,细细排列着,足有五六十圈呢。我拿在手里,觉得心里多了一种念想,多了一份记忆,关于太行山的记忆。
中巴行走于太行天路上,司机都是景区工作人员,常年开车,技术娴熟得很。山路崎岖盘旋,在巍巍太行之间、在白云峭壁之间穿梭。天路,真是名副其实的天路。三三两两的山里人间,或在山坳处,或在天路边。野柿子、野山枣,山货丰收时节,房顶上、院子里,到处红彤彤的一片。
石头房,板房,楼房。黄的叶,红的叶,又到初冬。
在玻璃栈道景区、在天境景区,司机专门停车,让游客下来拍照留念。双脚踏在玻璃栈道之上,透过透明玻璃,眼睛往下看,脚下就是万丈深渊,不觉有点目眩。稍停,站定,待激动之情渐渐平静下来,再往下看,但见峡谷之内溪流与各式建筑都变得与来时迥异了。不禁再次为太行之高、之险、之秀叹服。在天境景区,俯瞰峡谷,回首来路,整个峡谷景区尽收眼底,此时,云雾缥缈,万壑从容,恍如仙境。每个景区,都有朴素的山民在兜售当地土特产,崖柏、野生柿子、野生苹果、鸡血藤……服务热情,要价不高,地道的方言,蹩脚的普通话,处处透着山里人的实诚。在天境景区,买煮熟的玉米一只,颗粒金黄,咀之甘甜生津,想是太行本地所产。在这样的地方,面对这样的人,我无法不去写他们,无法不去写太行。
我跟一班来自宝岛台湾的游客恰好同乘一车。一路之上,常听他们惊叹不已,深深折服于太行美景。问及台湾阿里山、玉山,答曰风格完全不同,太行之美美在彪悍、美在雄奇,像极了北方汉子的性格。台湾境内的山美在清秀婉约,实在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文造就一方山水。跟其中一位五十多岁的先生交谈,他说其原籍山东济南,祖父一辈迁居台湾,对于当年在济南的住所他一直记得,说起来依然如数家珍,铭刻于心的感觉溢于言表。人生轮回,细细听来,其乡音依稀可辨。
路上,遇一队韩国游客,会说简单的汉语,打过招呼,方知他们来自仁川。一路之上,他们同样兴奋不已,到处拍照,显然,这里对他们而言,是一方充满神秘感的美丽洞天。
我知道,在太行大峡谷,每天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很多,他们来了,走了,会将太行山的壮美风光带回去,会把中国形象带回去。旅游期间,可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他们同样会带回去。让他们的同胞知道,在同一个地球上,在稍微远一点的地方,有山唤作巍巍太行,有谷唤作太行大峡谷,那里风景绝美,是今生不可错过的相遇。
我羡慕着大峡谷里的一切。
我经历相遇的一切,心仪而不占有,欣赏然后交出。我从一切中走过,相信,一切也都会从我这里获得记忆……
云台山游记
文/杨向利
见过九寨沟的水色,见过华山的峰峦,云台山的山水却让我留恋不已。
云台山属太行山南麓,地处河南省修武县境内。其山体本身谈不上奇或险,淡然无华,但它贵在有水,无处不在的水!它的水,是三步一泉,是五步一瀑,是十步一潭!山,因水而丰厚,因水而鲜活灵动,生气勃勃。
三步一泉的泉眼,出其不意随处可见,石阶上、峭壁上时时可见涌溢的泉水,珍珠泉、多孔泉、王烈泉、明月泉等,或温婉顺壁长流,安然滋养着青苔和山体;或缕缕跌落下去,大珠小珠飘飘洒洒,飞花碎玉;抑或在空中织成密密的水帘,遥挂山上,远远望去,仿佛一幅以山为卷、以水为墨,青苔着色,盈盈翠翠的山水画;不老泉掩在山体内,形若漏斗,汩汩滔滔,传说喝上五口可长生不老,有人试图将嘴儿凑上去,有人将水瓶接得满满……个个咂吧儿品着。
五步一瀑,走泉而成。白龙瀑是峪内第一挂,共分三叠,垂直落差60余米,一二叠短而隐,第三叠长且露,状若飞雪玉龙,银光闪闪。云台天瀑,落差314米,上接蓝天,下蹈石坪,犹如擎天玉柱,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天门瀑、黄龙瀑、Y字瀑皆飞流直下,潇洒飘逸,声如急雨,如裂帛……
十步一潭,飞瀑汇集。由不老泉喷礴形成的碧玉泉,水清漾碧绿,深不见底宛如一块美玉闪耀在峡谷中,有人欲投石探其深,我恐珠玉飞溅;渡仙瀑,水深静流,以幽感人,以静悦宾,水剔透如玉,绿如翡翠;Y字瀑下的Y字潭,美美一汪碧水,明澈纯净,湛蓝湛蓝,迷离间仿佛是九寨的绝色水域……
探手掬出一捧山水来喝,甘冽清甜,直抵心肺――惊叹这座安然无华的山体其中蕴含着多少生命之水呀?看似安静无色的云台山因这水又是怎样的生动鲜活?
钢筋混凝土建筑群中寄居的我们,不约而同语:要是西安能有这样的水该多好!是呀,那将是怎样的奇迹?怎样的惬意?在西安,我看过大唐芙蓉园的水,看过曲江遗址公园的水,见过治理后的哄焙樱但此水远非彼水,一个情态种种、灵性跃然,一个安闲慵懒、索然寡味,真不可同日而语!
舒爽的山涧清风袅袅依依,我们依山而上,我们循阶下行,飞瀑、走泉、彩潭、奇石,叮咚着欢唱着,仰面看看连绵的群山,转身四下里皆是大自然的美色――无法复制的美,无法言语的美。
青藏行纪
文/紫夫
罗布林卡的天籁之音
"罗布林卡"这个词在我的理性认识中是和"踏青、泡温泉"联系在一起的。在我的故乡康定差不多的藏民家庭都有这样的嗜好。每到春暧花开或是夏日娇阳的日子里,很多人家都带着帐篷、食品到野外的山坡树林,或是温泉蒸腾的地方游玩。拉萨的罗布林卡始建于18世纪40年代七世达赖当政时。当时这一带都是灌木林,是拉萨河流经故道。七世达赖因患腿疾,常到此洗浴温泉,当时的中央政府知道这一情况,便令驻藏大臣在泉水附近增设了一些帐篷,供达赖休憩诵经,这就是乌尧颇章(帐篷宫)的由来,也就是罗布林卡的前身。现在,这座在西藏规模最大的人造园林被辟为人民公园。它的功能与"踏青、泡温泉"有异曲同共之处。所不同的是罗布林卡并不是能随意进出的,它现在已是"拉萨必游十大景点"之一。买门票进入自不必说,即使进入园内密林草坝,也不是随便能让人私搭帐篷的,更不会让游客随意烧火熬茶的。它所具有的实际内容则是让游人参观旧时修筑的贵族宫殿,新宫内陈列的猕猴变人,松赞干布和赤松德赞的生平事迹,及五世和十三世达赖访问北京等300幅描绘西藏历史的精美壁画。当然,还有领略湖心宫的幽静,古树林的浓荫,都会让人感受到夏日惬意的凉爽。
在陈列殿里,我看到了旧时西藏贵族乘坐的小汽车,据说是当年拆散后运过喜马拉雅山的。这让我想起旧时西康省长刘文辉在康定坐的汽车也是拆散后运过二郎山的,办法都一样,这令人有更多的想法,那就是青藏铁路的全线通车,把历史的陈迹已远远地抛在了一边。
去罗布林卡是在上午,慵倦的太阳已经让拉萨变得懒散起来。在这样的天气进入浓荫宜人的罗布林卡应该是很惬意的事,甚至令人很自然地想到蝉鸣轻风吹的意景。但罗布林卡没蝉鸣声,树林也不摇动,轻风何在?到是在这静阒中总觉出有一种冥冥中的天簌之音环绕耳际。实际的声响是捕作不到的,而这种感觉就来自眼前的"风景".一只小白兔从灌丛中跳过去了;湖心亭周围的碧水中白鹅戏水;翠竹林中斑鸠悠闲地散着步,全不理会游人的接近……最惹人眼的是那一簇簇、一盆盆艳丽得如彩色水晶似的鲜花。西藏的天蓝水绿,连花儿也娇媚得令人心动。我在花丛中拍照,蜂儿飞来又离去。一只花斑蝴蝶飞落在花叶上,仍是我怎样拍,它都不飞去。这花斑蝴蝶太有灵性了,甚至我将它停立的花枝轻轻放进花丛间,它也不飞去,至到我拍完了,它才翩翩而去。后来我给同行讲起那只花斑蝴蝶,都笑道,它就是飞来让你拍照呀!从罗布林卡出来时,穿过那片老树林,我终于听到了那种音律,是风儿拂过林梢?又真的象是蝴蝶振翅的声音。那一刻,我站在树下真有点不想离去了。
蓝色纳木措的诱惑
听到萦绕在时间长河中的阵阵悦耳的音符,那是一种带着金属发出的音律。站在海拔4600多米的念青唐古拉山口,看青藏公路在离天空最近的高原上绵延,眼里总出现一个个迎风浴雪的高原汽车司机英气勃勃地驾着铁骑奔驰而去。开旅游客车的司机告诉我,他曾经从格尔木到拉萨只用了一天一夜时间就跑完了一千多公里。这里的公路距离对他们来说是算不了什么的,几百公里远的朋友也常约会一起,就为喝一顿酒。见面时还会若无其事地笑道:不就几百公里嘛,不远!
山口处是一个土石筑就的平台,高高地矗立着一座巨大的银光闪烁的金属雕塑,造型是高高举起的双臂,托举起一个方向盘,基座上镶着:青藏公路建成通车五十周年纪念碑。山口处拂过的风有点沏骨的剌激感,却又让人感到一股无以言说的自豪。看左侧,就是念青唐古拉山脉,起起伏伏的山峦簇拥着白雪皑皑的主峰,就象无数白雪小人拥戴着一个慈眉善眼的白头老人。念青唐古拉山全称为"大亲眷光明大神";它的名气早就传到世界各地,因为"第十一届亚运会"的圣火就在此山上采集。而今天要去的纳木措与它也有渊源。在传说中念青唐古拉山和纳木措是一对多情夫妻,神山圣湖,长相厮守,美丽而动人的故事世代相传。那萦绕于时间长河的音律原来是眼前的金属纪念碑发出来的呀!而弹奏的歌手是来自雪山经年不衰的山风。
是在界于念青唐古拉山公路口与纳木措之间的拉根拉山口体会到雪风刚硬而带着英气的抚摸。至少在这个海拔5190米的山口上,我的心底顿生出一股自豪,这是此生我所到达的最高海拔处,而我丝毫没有身体的不适反映。风吹动着山口石碑周围的彩色经幡,猎猎飘动的经幡尤如是那金属音乐的协奏。望远远近近山岗草原,宁谧中透路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心思随之感到旷达而惬意。
随拉根拉山口而下,就是纳木措湖畔草原。原野、草滩上点缀着白色的羊群和黑色的牦牛群,而静卧在远处唐古拉山脉北麓下的纳木措恰如一块硕大的天然蓝宝石,雪山成为装点她的美丽裙裾。纳木措意为"天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它的面积约1920平方公里。藏民习惯"马年朝山,羊年拜湖",据说羊年的纳木措,是朝圣拜湖的信徒必来之处。两天前,还在来纳木措之前,我在火车上就见过另一个高原湖泊措拉湖。青藏铁路就从措拉湖边贴身而过,最近处只有十多米远。措拉湖和纳木措相比较,除了面积400多平方公里不能相比,其余却各有特点。措拉湖是高原上为数不多的淡水湖,它的湖水在天光的映照下,层次分明,淡绿、浅蓝至深蓝,色彩层层叠叠,别有一番风韵。而纳木措是咸水湖,也许正是溶于湖水的矿盐让水质产生了浓淡的变化,整个纳木措给人的感觉就是深蓝如碧,蓝得划不开去似的,加之面积颇大,站在扎西半岛上,你就是面对着硕大无朋的蓝色宝石。来纳木措客游最喜欢的活动有两样倍受推崇,连导游小姐也不忘事前告知游客,那就是来之前带一根白色哈达敬献给圣湖;另外就是装一瓶纳木措湖边如小米粒一般的沙石带回去。哈达是要坠着石块投进湖水中的,而长年累月游客不断,如此下来会有多少瓶沙粒带出纳木措呀!想想在措拉湖边所看到的路基两侧各8公里长,50米宽的人工碎石列阵,那就是为了防风固沙而建的工程。其实上述两种游湖之举是不应该提倡的。文友罗伟章先生在西藏之旅的感想中写道:"进入西藏,感觉离圣洁近了一步;圣洁并不复杂,干净就行。"其言颇值得思索。索朗仁称也感慨地说:"圣洁的人间仙湖纳木措,更是令追求名利的凡夫俗子们羞愧不已,碧蓝通天的涟漪,洗涤着我们深隐心底的龌龊,掬一捧透明的水,浸掉遮挡眼睛的污秽。"蓝色纳木措的诱惑是属于心灵的。
在距离纳木措不远的一家藏族牧人的黑牛毛帐蓬前,我遇到一个身穿羊皮长袄的牧羊小姑娘,她的右手臂半脱于羊皮袄处,里面穿着一件红色长袖衫。她坐在帐蓬前,一只手捂在嘴上,正有一支轻盈的曲调从她口里飘出来,那歌声尖细悦耳,贴着草尖飘出去,又随着湖水微波荡洋开。虽然听不懂她唱的什么词儿,但分明能感受到她唱的一定是与"天湖"周围的美丽草原有关,因为她脸上可心的笑意已将心中的秘密告诉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