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游记好文章

2023/09/10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游记好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游记好文章(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探访伊河源

文/木子铁

盛夏,车行于嵩县、栾川的山间,群山连绵,似绿色的海浪。高速公路钻山跨沟,峰回路转,汽车像一叶扁舟,在海中游弋。伊河玉带一般在山谷中缠绕,仿佛与行人捉迷藏似的,一会儿银光闪闪,一会儿又销声匿迹。等拐过一个山头,又欢快地奔跑着,与路相伴而行了。

自小在伊河边长大,孩童时,每年夏天,几乎天天泡在伊河里。在河堤上打猪草,也常常面对着河水发呆,踮起脚痴望:伊河啊,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此行,我们将去探访伊河源。车过栾川县陶湾镇,溯流而上,路越来越弯,伊河也越来越清秀,小姑娘般,在石头间跳跃,唱着一首动听的童谣。

伊河源在哪里?一村民扛锄行于路边,锄头上还沾着湿润的泥土。他指着前面,说这一带都叫伊河源,包括现在的南沟和山那边的西沟。想找水源,不远,就要到了。

抬头仰望,山巍峨,林茂密,薄纱般的云遮住了山顶。鸟鸣,水声,清静,神秘。远山近景,拉长着我收不回的目光。伊河源啊,莫非也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溪水近在咫尺,忍不住停车驻足。蹲下来,掬一捧,清清亮亮,饮一口,凉丝丝的,还带着甜味;洗把脸,神清气爽。坐在洁净的石头上,双脚伸进水里,时光顿时倒流,又回到了孩童时期……

源头在哪里?啊!我看见了,从那山涧中、树叶下、沙隙里,晶晶莹莹、叮叮咚咚跳出,清清澈澈、淅淅沥沥流出。泉水在山谷中相遇,一起踏歌而行,路途中,不断接纳新的伙伴,小溪渐渐长大了,变成了伊河。伊河浩浩荡荡,最后与洛河相汇,共同流入黄河,奔向大海。

伊河,我看见了你童年的模样,清澈的眼神、纯净的心灵。你和青葱连绵的大山,清新的空气,花香,鸟鸣,共同构成了一首诗,一幅画。慕名而来的岂止是我这个一直在你的陪伴下长大的伙伴?

我们来的当天,道路上挤满了车辆和游人。陶湾镇正在搞漂流比赛,旺盛的水源和顺山而下的巨大落差,让游客在惊险和刺激中放松心情,放飞笑声。

河的对面正在建自行车赛道,红色的路面,分外显眼。将来赛车手在这曲曲弯弯的赛道上鸟般飞旋而下,那该是怎样一道风景线。我也喜欢骑行,可否在此租间小屋,闲暇时一边聊发少年狂,一边看山看水,听鸟听风?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公路旁,一座座农家小院,两层小楼,白墙、蓝瓦、红椽。忙碌的主人热情地招揽着客人。偶尔一间半间的土瓦房,孤独地立在村子的一隅,无声地记录着过去与现在的不同。

青山绿水养育了伊河源,而伊河源又回馈着爱护它的人们。静坐在水边,我听见它哼唱着动听的歌谣……

游板梁古村

文/陈余波

板梁古村,位于永兴县高亭乡境内,初建于宋末元初,强盛于明清时代,距今有600多年历史,是国家4A级景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12月,该村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古村建筑保存完整,文化底蕴厚重,又被誉为"湘南第一村".

这次国庆长假期间,我们曾同住一个寝室的几个同学相聚在郴州,并于10月4日来到板梁古村。同行者共七人,分别是小锋、永芳、曹立、少文、献民、美华,还有我,其中小锋、永芳、曹立是郴州人,其余四人皆为永州籍。其中小锋参与过板梁古村的宣传策划,也是板梁古村的女婿,因此能在导游讲解之外裨补阙漏、画龙点睛。

时空交错,行走在古村的青石板上,仿佛穿越到了那个身穿长衫见面作揖的年代,触摸到了与古人摩肩接踵一路同行的韵味,穿越感油然而生。"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要是谁再播放这段昆剧名曲《游园惊梦》,那就全配齐了,古镇的曲径通幽,佐以昆曲的缠绵婉转、柔漫悠远,多能令人浮想联翩!

跟随导游观看了龙泉寺、私塾、望夫楼。站在望夫楼里,可俯瞰板梁古村全貌。遥望村头七层的镇龙古塔。小锋指着村前不远处的高铁说道,本来大家担忧高铁从村前穿过会破坏古村风貌,但古村里的刘氏族人在族谱里看到一条记载,说若干年后有条飞龙从村前穿过,于是村民积极配合征收土地。来到刘氏族人在明朝永乐年间修建的古厅里,导游指着横梁说,修这个房子要上梁时才发现梁木不见了,恰逢村前小溪涨水,漂来一根板材,工匠捞来一量,尺寸正好与屋梁相合,良辰吉时已到,当即以此板代梁,板梁村因此而得名。

导游带领我们参观了是清三品官员刘绍苏的宅第。宅第非常讲究,设计大气,布局充满玄机,木石用料都很精致,做工十分精湛。门楣上写"传经第"三字,用木料浮雕出书简和利剑,寓意文韬武略;宅内桌、椅、床、窗棂、天井等木质家具的雕花繁复而精美;整个地面均予以硬化,所铺砖石排列有序、厚实敦重,历经岁月磨砺,显得锃光发亮;客厅屋顶用木料围成内凹状正方形,地面用石料铺成巨大铜钱状。整个古宅折射出主人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底蕴。

来到古钱庄,这里的对联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最上面门楣上写有:"禄在其中,天皆定尔。" "禄在其中"出自《论语》,讲的是发财全是天命使然。古钱庄大门两侧书有:"天地间诗书最贵,家庭内孝友为先。"板梁古村联接耒阳、常宁、桂阳、广东、广西等地,是方圆百里的商埠之地,一个村庄能设个钱庄,其商业繁荣彼时可见一斑。

板梁古村的井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流量很大,水质极为清澈。其中一处古井,分上中下三眼相连的方井,上井专用于饮用,中井洗菜,下井洗衣等,上井泉眼汩汩冒水,泉水依次流入下面两井,据说泉水冬暖夏凉,天旱之年也涌流不息。这样的水井在板梁古村竟然有十几处,汩汩泉水溢出水井,绕村而流,再汇入村前小溪。

我走过大江南北,看过大海荒漠,登爬过雪山奇峰,也算是有点见识的。板梁古村依山傍溪而建,质朴无华,道法自然,"意随无事适,风逐自然清".行走在板梁古村悠长的青石板路上,看着古意盎然的民居里依然居住着的村民或生火做饭、或剥玉米、或躺在椅子上闭目养神;古井边上的村妇或淘米洗菜、或浆洗衣服;小孩嬉闹追逐……这静谧祥和的景象,无不给人"真机舒性灵,淡然天籁发"之感。时钟转得慢了,心灵安静了,久违了的乡愁从心底窜出来,不断叩问我不断地从一个城市漂泊到另一个城市的灵魂。记得苏轼曾问好友小妾柔奴是否埋怨颠簸流离,柔奴回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心清尘不染,板梁古村就是我的故乡。

远古的呼唤,贵德阿什贡

文/放飞梦想

7月28日上午,翻越了拉脊山,开始走向黄河谷地的阿什贡国家地质公园。它是以自然地貌景观和地质遗迹为主要特征,辅以多样生态景观和丰富人文景观的一个综合性丹霞地貌公园。位于青海省贵德县境内,包括阿什贡园区、黄河河谷园区、麻吾峡园区三个主园区。

贵德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黄河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北部,流程76.8公里。在贵德境内,沟壑纵横,山川相间,呈现多级河流阶地和盆地丘陵地貌。南北高,上有龙羊峡锁关,下有松巴峡守护,公园内阿什贡七彩峰丛地貌多姿多彩,秀丽壮美;麻吾峡风蚀地貌鬼斧神工,变幻无穷; 龙羊峡谷陡峭险峻,气势磅礴;尕让河流像一条黄色的带子经阿什贡峡谷蜿蜓南下,狭长的山谷从羊圈湾山岩下起,绵延十几公里,直抵黄河边,两岸景观美轮美奂,如花似锦。公园四面环山,平川开阔,土地肥沃,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称。

我们从海拔3000多米拉脊山下来后,一座座红色的山丘出现在眼前,十分壮观。一路上都可见到这种丹霞地貌的山。丹霞地貌在贵德分布有多处,但以位于尕让乡阿什贡村附近的千佛大峡谷最为集中,最有特点。其上层为土林地貌,中下层为丹霞地貌,似烈火刚刚焚烧完毕,还很灼热,这种结构在国内是比较罕见的。

阿什贡丹霞地貌与战争无关,它们是地球内外营力的杰作。1亿2千万年前的白垩纪至第三纪的红色砂砾岩层,在黄河水下切和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隆升中从地层深处渐渐裸露出来,又经过千万年流水的侵蚀和风的雕凿,便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耸岩峭壁。 既是丹霞地貌,自然有着丹霞地貌的特征:形态险峻,多为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观赏价值很高。形成这些红色山块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碎屑岩,地壳抬升成山后,山坡因崩塌而后退,经过千万年流水的侵蚀和劲风的雕琢,便形成了千姿百态四面陡立的山体。从悬崖粗细相间粗细积层理上,尚能辨别出红色砂砾岩层的原貌" .山体形状各异,有窗棂式(宫殿式)丹霞地貌,也有七彩丹霞地貌。红色岩系发育本来是南方的一种特殊地貌,竟然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发生,不能不说是奇迹。

我们今天游玩的景区以"地脉绵延根在地,人缘千古情为源"为内涵,以"七彩峰丛、轩辕后土"为主题,由13个以"土"为核心的主题广场和七条色彩不同造型各异的丹霞峡谷组成,其间点缀天地人缘博物馆、女娲湖、女娲演艺台。其中,女娲峡、千佛峡、通天峡等是世界罕见的自然奇观。

在阿什贡景区,两岸山峦多为斧劈刀削般的悬崖,加上一些风蚀砂岩和较为平缓的山坡,重重叠叠,火红火红,绵延数十里,十分壮观。至峡口(人们又称"石门"),两壁对峙,相距不足百米,凶险异常,而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又好似历经战火,被"烧"得红彤彤的。山峰林立,如刀劈,如斧凿,凝重苍远,惊心动魄,笔直的崖面上清晰地呈现出当年沉积层的水平线条。那崖顶被雨水冲刷出许多沟壑,有的像塔林,有的像欧式顶楼;有的似饱经风霜的老人,有的似载歌载舞的少女,有的似取经路上的唐僧师徒,有的似激战的武士,还有的像各种动物造型……各种形状鬼斧神工、浑然天成、惟妙惟肖、耐人寻味,令人遐想。

在园区我们游览了近3 个小时,处处是美景,处处都留恋,多种多样的地质遗迹反映了地质历史时期青藏高原的演化过程,也记录了黄河的发展史和贵德自然环境的变迁。

山水相依,变幻多端,惊奇不断。黄河水是黄的,但贵德境内的黄河水却是清清的!难怪有人说" 天下黄河贵德清"!清清湖水在红色丹霞地貌的映衬下蜿蜒流淌,白云萦绕五彩的山峦,绘就出雪域高原上的奇丽风景,给人以"抬头似高原,低头似江南"的奇妙感觉。

傍晚时分,一切喧闹渐渐停止,我们在暮色中走进了黄河少女广场,再一次近距离亲密感触这清清的黄河水,体验中华母亲河的独特魅力。

宁东之行

文/古峡游子

没想到第一次宁东之行竟然是打的之行。第一次去宁东的我遇到第一次去宁东的的哥。原本不太远路程因为彼此的第一次而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此次宁东之行纯属偶然。如果没有迫不得已的事,绝不会从银川打的去哪个让大多数人谈虎色变的沙漠地带。打的费用高的离谱不说,遇到一个对宁东一无所知的哥,让我一开始忐忑不安,焦躁不已。随着路程拉长,疑心越来越重,我甚至想到最坏的结果,想到不能到达目的地,错过跟人事先约定的时间。

还好,经常出门打的,让我学会了不到目的地拒付出租费的经验。我想,除非遇到一个假扮的哥匪徒,否则,真正的哥司机他不会将一个同他一样对陌生地一无所知的顾客扔在戈壁沙漠地带,然后揣着从顾客身上搜来的钱物而逃之夭夭。所幸,的哥后来的行为举止打消了我最初私心杂念。

一路上,的哥大倒苦水,控诉着对领导霸王权利的极度不满。不满归不满,路途虽不熟,但客人还必须送到目的地,否则一天的生意泡汤。无奈的的哥,只得硬着头皮载着我向既定目的地前行,看着他一手握着方向盘,一手不时用手机联系同行询问宁东具体位置。我很为他这种一手握着方向盘,一手接打电话行为很是不满。劝他把车停在接打电话。实在不行,就边走边停车打听。为节省时间,减少来回奔波,他采纳了我的建议。不再边开车边打电话询问前行路线。接下来,每遇到交叉路口,他必停车询问。到达宁东目的地时,不知经过了多少个交叉路,三叉路彼此记不清了,只记得我下车付费时,如释重负般地说:",谢天谢地,终于把你送到了。"

初冬的宁东,原野早已褪去秋色秋景,天地空旷而荒芜。漫天的工业烟气,将天遮掩的黑沉沉的,让你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一柱柱烟筒高耸入云,机器的轰鸣声声声入耳。到处都在施工,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隆隆声此起彼伏。拉煤车,拉土车来回穿梭,除过一条柏油路主干道,大多数路面以水泥沙石路面居多,但都被遗漏的煤和沙土覆盖地辨不清原来的面目。宁东的荒芜,宁东遮天蔽日的糟糕天气,让我一下子对这块神奇的土地产生抵触心理。

宁东号称宁夏第一镇,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探明煤炭储量273亿吨,是全国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它是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主战场,是宁夏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窗口。自2003年宁东基地掀起开发建设热潮以来,宁夏的包括煤、电、煤化工三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同时也吸引了吸引了神华、华电、华能等10多家能源开发企业,一大批大项目同时集结宁东。我们公司中电投青铜峡迈科铝业有限公司电解铝项目也正是在宁东开发建设的热潮中抢滩宁东。

来到宁东分公司生活区,在宁东工作亲戚将我领到单身公寓。听着亲戚介绍这里的一些情况,端详着公司自2006年在这里建设以铝为核心,电为支撑煤为依托的总体规划与设想下宁东的变化。环顾雾蒙蒙夜空,聆听着车辆声机器轰鸣夹杂的嘈杂。脑海里想起当初一些青工不肯来这里,最后不得不靠抓阄的办法强怕青工前来工作的情景一幕。

在这个一不靠城镇,二不靠村庄田野的荒凉地方,要安家创业,不仅需要坚忍性格,吃苦耐劳精神外,还得耐得住寂寞。为此,公司做过大量的青工思想工作,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才使这不毛之地吸引了近千名青工来安营扎寨,潜心创业。

我是第一次来这里,因事缠身,没有像亲戚,以前的工友一般,对这虽没生他们,但却养着他们的地方充满感情,产生太多的依恋。他们大多两地分居,但开口宁东,闭口宁东,毫不掩饰发自内心的最真挚情感的宣泄。

在亲戚的安排下,在职工食堂用过晚饭。走在生活区的水泥小道上,冰冷的冬风使劲往衣服领子里钻,禁不住打了寒颤。或一人,或三三两两的散步者随处遇到。偶尔也和以往共事的工友庆幸偶遇。一番握手,寒暄,然后一一作别。也许昨天降了雨雪,水泥路面上湿漉漉的,显得阴冷而压抑。上班下班的员工一样的着装,一样的表情,夜幕下无法读出他们脸上喜怒哀乐。

生活区唯一热闹的地方恐怕就数生活区东北角容纳二十多家规模的小街。饭馆,手机店,商场,网吧应有尽有。凡在其他地方有的似乎这里都有。顾客进进出出,生意红红火火。营造着一种安闲景象,但似乎又缺少些什么,缺少什么,我一时又想不起来。

或许是冬天,宁东的夜来得很早,周围也似乎比其他地方黑得更快。远处的烟窗,烟气,各种设备,都被吞没在这黑暗中,远处厂矿彻夜长明灯,高塔信号灯一眨一眨闪着,劳顿着宁东人眼球,也充盈着我的视野。

诚然,对宁东来说,我只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是在这里感触了一些宁东这块陌生土地特殊的氛围,也留下了一串急行的足迹而已。临走之时,我再一次回过头,面对隆隆的机器轰鸣声,面对远处或明或暗的灯光,面对一辆辆载重车昼夜不停地为宁夏建设驰骋情景。我突然发现,宁东是如此贴近我的情感,我对它竟如此的挂牵。仅仅是因为这里有我曾经的同甘共苦的近千名工友吗,有我厂荣我荣,厂败我耻的企业情感吗?

宁东,初次走进你,虽然对你了解是粗线条,浮光掠影的。可是我还是在心里,保留对你那份特殊情感,尽管你距离我想象相去甚远,但我还是要在心中赞美你,颂扬你。

一起去看璎珞塔

文/杨万忠

很小的时候,就听父辈们讲璎珞宝塔的故事。那时候,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只能听听而已。参加工作以后,随着交通条件的好转,每每听到同事们言说造访宝塔经过,羡慕之情,实难掩抑。2012年学习摄影以来,寻访宝塔的执拗情结与日俱增。终于乙未仲夏,一个晴好的周末,邀约影友,一起去看璎珞塔。

平整的柏油公路上,轿车匀速前行。车内,《二泉映月》的二胡声凄美悠扬,氤氲着整个行程。有关宝塔的传言轶事,影友们也是情绪高亢,恣意遐想,谈笑间,为宝塔赋予了全新而浪漫的色彩。

璎珞塔,地方志称谓,全称璎珞宝塔。位于宁夏彭阳县城东北60公里的冯庄乡小湾村牛湾组宋家台,与一沟相隔的小岔乡七个山遥峙相应,是固原境内唯一保存的明代塔式建筑。"璎珞",原指用珍珠、玉石等串成的装饰品。用它来为宝塔命名,足见塔的精巧与华贵。

时近中午,湛蓝的天空忽然浓云密布,凉风飕飕。雷阵雨,在一个响雷过后,说来就来了。我们只好放慢车速,在暴雨中缓慢前行。

一小时左右,雨过天睛,我们已经来到了宝塔山顶。由于道路湿滑泥泞,我们便徒步下山。几个转弯之后,一座恬静的玲珑宝塔现于眼前。那正是:安矗山腰临涧沟,砖式斗拱擎天地。岁月风雨今犹在,撒向天际渺渺来。

步入塔院,环视周围,荒草葳蕤,松柏静默。察看塔碑,这是一座仿木结构七层八角楼阁式空心砖塔,通高20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呈八角形。塔身各层由下而上逐级缓收,每层以叠涩砖出檐,檐下各面正中及转角处饰以砖雕一斗三升斗拱。东面劈一券门,高1米,以条石砌成。塔顶为八面覆斗式十三璇相轮,相轮之上置圆形刹顶。整个塔体八角十窗,简洁朴素大方,小巧玲珑稳健。

相传,璎珞宝塔是明代本地科举中官之人张侃,为感念寡嫂高氏的劝学之恩,竭尽其资,树碑建造,并以嫂嫂随身佩饰璎珞为名。穆然塔前,张侃题写的"璎珞宝塔"四个双阴线刻横书大字,张驰有度、遒劲有力。右竖刻"发心功德主张侃高氏"字样,历经四百余年风雨侵蚀,战火兵燹,毅然安镶塔壁。

我不知道以上传说是不是修造宝塔的唯一理由,但无论怎样,一个达官贵人倾其一生,在这个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的小山沟里大兴土木,开山辟路,募集善款,招募匠工,祷告神灵,凿石绘砖,经年成塔。这期中,应该还有它更为深刻的意义。如今,芳草萋萋,殿宇倾圮,物是人非。当年修造宝塔的善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传衍效应,已经在岁月风雨的荡涤中,趋于平淡。

夕阳西下,我们返回山顶。回望宝塔,群山环抱,熠熠生辉,对面七座山,一字排开,肃穆安然,与宝塔一起经历着红尘世事的沧桑巨变。

走近濯水

文/周重新

未见濯水,已闻其名。

诗人屈原《渔父》里的一句骚辞:"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独见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比深邃与旷世豁达。

我也曾去过不少古镇,山、水、桥、街,成了心目中不少古镇标签。山城重庆的濯水古镇当然也不例外,依旖旎群山,傍美丽阿蓬江水,以宁静与古朴、喧嚣与繁华的姿态,安然于黔江大山深处。窃以为,濯水古镇就是这样既对立相峙、又统一相生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当你踏上这片土地,便有一种莫名的冲动,迫不及待地去探寻这个土家古镇的秘密。

濯水的山,是峻峭的。

武陵山脉的濯水,恰似明珠镶嵌,处处峡高谷深,风光绵延数里,河床陡立千仞,险得无人敢攀。眺望远方,云山雾海,借来晨光与晚霞,装扮得五颜六色,瞬间变幻莫测。目及近处,绝壁上的原始藤木盘根错节,葱茏茂繁,悠然自得。

濯水的水,是清澈的。

顺蒲花河而下,先行沿河步道,继而泛乘小舟,但见河水清澈如洗,转弯处水击巨石,水花如白练四溅。抬头望去,无数细泉缤纷落英,洒落林间叶片梵音四起,坠入溪河蜿蜒奔流不息。那一汪汪碧绿,时急时缓,水声潺潺,留下的一湾湾清潭,疑是瑶池玉液淌入人间。驶入暗河,凉意袭来,昼夜更替,走上一趟三天两夜的时空穿越之旅。再回人间,山峦依旧绵延起伏,青山如波,白云如絮,绿荫成林,青黛连天。于是,脑海里便深深烙上了山之巍巍,峡之幽幽,以及那水之澈澈。

濯水的桥,是奇特的。

那座横跨阿蓬江的风雨廊桥,无疑是濯水古镇最为亮丽的明眸。我见过不少廊桥,从未见过如此恢宏大气、塔亭数叠的廊桥,难怪堪称"世界第一风雨廊桥".桥面上铺盖着厚厚的木板,打磨得光亮平坦。脚临桥面,每走一步都会发出叮咚之声,细听恰似敲击碧玉翠环的轻鸣,显得十分清脆悦耳。

踏着木梯,拾阶而上,从桥的一端到另一端,雕篆各色花纹图案的仿古亭台楼阁高耸绵延,诗词楹联贯古溯今。置身桥廊,江面倒映的雕栏水榭,恰似家乡侗寨里的风雨桥。凭栏远眺,这里虽没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旷世盛景,但这里水天相接,层峦耸翠,也足以纵情驰骋。休憩片刻,你仿佛拥有了整条阿蓬江。此刻,你试想轻摇双桨,泛舟江波,边摇船儿,边哼调儿,嗓子唱累了,手摇酥了,便仰躺睡上一觉,任凭这一叶扁舟漂泊远方。

濯水的街,是古朴的。

这里的古朴,看似源于斑驳的青石板,其实有故事的是那老街、老巷,还有老房子。

不知不觉间,我已走进余家大院。在老房子的深邃画卷里,我慢慢翻阅,渐渐读懂了这个大院的昨天。这家主人姓余,是成吉思汗的后代,朱元璋建立明朝攻入元大都时,为避灭门之祸,后人便散落民间,有一支逃到濯水镇上,他们隐姓埋名,经过几百年与汉民族的和谐共处,余家成了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清乾隆年间,因家族中相继出了三位进士、五位尚书,余家大院被后人尊称为"八贤堂".

由此及彼,我又仿佛穿透了濯水昔日的商贾闹市。濯水,早在清末民初已达鼎盛,甚至在同时期的黔江县城之上。也就是从那时起,"濯水四子"——"余家的顶子(做官)、汪家的银子(富裕)、龚家的杆子(枪)、樊家的锭子(拳头)"便在民间悄然传开了。

除了这些古街、古巷、古老房子,以及那些古老的传说,还有一件藏酿在古镇深处的"镇宅之宝".它,就是一块石碑,名曰"天理良心碑".相传,"天理良心碑"是当年村民王明芳赠送自家土地给附近的灵应寺,立碑印记天理和良心。"天理良心",作为曾经商贸繁荣的古镇立这样的石碑警示商贾做人之道,颇见立碑之人的苦心与人格。今天,有太多的人更需要这份"天理良心"的安宁了。

濯水古镇四面环山,阿蓬江敞开胸怀,吊脚楼群之中商贾云集,印证了古镇辉煌。目之所及,每一株古树、一束老藤、一段残垣、一眼深井,以及那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子,都记录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在青石板上慢走,仿佛回到那些烟雨迷蒙的时光。而今,我就站在古镇的脉搏上,听风声雨声,观繁华似锦。

当然,濯水的人,更是甜美的。因为,濯水的一切,都是那般的清新迷人。

看古镇,说古镇,导游阿芳的声音是最甜美的。阿芳,是地地道道的土家姑娘。她随口清唱的一首首山歌:"晚风轻轻摇树梢,月亮静静上楼角。幺妹轻轻往外走,金竹林里会阿哥。""生不丢来死不丢, 好比青藤缠石榴。 青藤缠了石榴树, 花死藤干两不丢。"顿然间,让你仿佛走进了情意款款的吊脚楼。

行走古镇,一定还有许多这样甜美的画面。老人们大多忙碌在自家的商铺,偶有片刻淡雅小聊。年轻人们忙前忙后,打点风光生意。幼童们则嬉笑打趣,追逐欢乐。画里画外,打鱼、碾磨、司厨、抬杠、煨酒等久远的劳动镜头,点缀着智慧文武的濯水人家。

依稀在梦境里,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爱上古镇,恋在濯水。已然离别濯水,又仿佛还未离开,阿芳的那首《阿哥阿妹情意长》,尚还丝丝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