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适合朗诵的经典散文
倚栏轩精选8篇最适合朗诵的经典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最适合朗诵的经典散文(精选8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暖秋静美如此
文/李知秋
岁月,清浅而行,时光,淡淡而过,揽一份月之风华,抒一份暖暖情怀,于秋的季节里,相拥而坐,相惜而安,相守而恬淡……
一直都有这样一个愿望,希望在某个时候,某一天,某一个地点,选择一所宁静的场处,在秋风落叶的日子里,卸下疲惫的行囊,来一次心灵的洗礼。
揣一份怀想,于秋的路旁静坐。看风,摇晃着叶儿,滑动着清香,在穿过眉梢,轻吻着脸庞,还有一抹抹微凉拂过心头的舒畅。风,牵起衣角,拂弄着秀发,不经意间,那些春花夏梦的记忆,就感染这个多情的秋。于是,心,慢慢的沉浸,轻轻的涌动。
一直都相信,秋的味道是一种淡淡的,恬恬的,舒舒的。所以,心里总有一种感觉,让我对秋天有着一种浓浓的依恋,有种说不出的偏爱和喜欢,或许,是秋的成熟,秋的静美,还有那种骨子里都有着成熟的磨痕,深深的吸引着灵魂,为此多了一份特别。也或许,是那份淡然让内心平静,那份成熟,让人安全,那份静美,让人心醉。
倚浅秋的凉意里,看陌上风起,听秋风低语,数时光过往的痕迹。仰望,淡淡的一层薄云,用轻柔的视线隔开那层朦胧,捡一处空旷,将浅浅的心思融入,点点滴滴,全都放飞在天际里,如一缕薄烟,化成灰尽。
时光静好,心思一点点的剥离,那久违的心门终在那刹那间开启,因而,我闻到了秋的气息,秋的浓意,还有,那缕缕飘过的馨香。心,一滴滴的入浸,念,一丝丝的浮起,那秋日的风情,慢慢地润湿了眼,柔化了心。情,浅浅的升华,爱,默默的在心里,而后,成花,成果,在滋生成茧,凝结在心。
仰望天空,将层层心事放逐。倚秋的阳光里,让那风,那花,那叶,那明媚,都婉约成丝丝柔情,绽放于心。展开秋日的画卷,任一汪清澈的眸子收揽,于韵,于味,于情,于心。聆听,醉于心扉,凝眸,满眼含情,低首,秋心泛滥……
走过季节的转角,看时光深处的暖,轻轻的划过。一直坚信,生命的色彩是靠自己调节,是靠自己来把握。那些怀想,念与不念,想与不想,都会在心底里存着。有关于过去,我们只能淡淡的记着,有关于未来,我们也只有顺其自然,任其发展,不奢求,不埋怨,做好自己就可,如此,心便安,情更暖。
年华似水,一些故事终将沉寂,一些岁月终已流逝,一些温柔也只能留在心里。回忆,就是一根割不断的丝线,永远都牵引脉络为此跳动,为此牵扯。一些人,一些事,无须常常念起,但总能在心底最脆弱的时候,把他们一一想起。
或许,人的思维,永远都走不出记忆的影子,所以,我们只能远远的看着那些逐渐远去的风景,让美好在心里永远驻足……
记忆深处菜花黄
文/周玉祥
又到阳春三月,记忆深处那片油菜花又开了。
油菜地约有一亩,就在我家旁边,紧挨着牛圈。包产到户时,许多人嫌弃那是块"鸡啄地"不愿意要,父亲便自告奋勇地认领到自家名下。在父亲心里,那可是块"宝勒肉":泥土肥沃,地脚厚实,不怕天干水涝,种啥长啥。他早看好了,那块地地势比较平整,可以改成田种水稻。
要想把土改成田,得把土地上的坡铲平。那块地虽然坡度不大,但真要动起工来却并非易事,全靠人工一锄一锄地挖,把高处的泥挖到四周,把四周垫高,使整块地保持平整,在四周筑边子,以保证蓄水。
在父母和兄长们夜以继日地辛勤劳作下,那块地终于被开垦成一块田。对于这块田父亲是这样盘算的:大春种水稻,小春种油菜。总之,不让地闲着。
从此,每年田里的稻子收割后,父亲便带领家人将地翻松(那是块旱田,到水稻收割时早已没有一丁点儿水),耙平。八九月间,一株株油菜苗被整整齐齐地移栽进地里。父亲精心地护理着这些小苗,为防止鸡啄,他用竹子编了栅栏围在油菜地四周,什么时候该施肥,什么时候该除草,他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原本星星点点的小苗,在他的精心侍弄下,一天天长高,一天天长状。一两个月过后,绿油油的叶子填满了这株与那株之间的空隙,整个油菜地一片葱绿。立春一过,几场春雨过后,油菜就像被一双无形的大手拽着似的使劲往上拔。一茎分成两茎三茎,茎上又分茎,几天功夫,每株油菜都发枝大桠,你拉着我,我挽着你。这时候,即使来一场大风,也很难将它们吹倒。
三月左右,油菜开花了,菜地迎来了最美的时候。先是这儿一朵,那儿一朵,在满田翠绿间躲躲闪闪,羞羞答答的模样。可是,每天都有那么多新开的花,不几天,田里便是一片金黄,如果从空中俯瞰,几乎看不到一片绿叶,只能看到一片花海。蜜蜂来了,阳光下,花丛中,到处是它们忙碌的身影,每朵花儿都张开笑脸迎接它们的造访,油菜地里嘤嘤嗡嗡响成一片,热闹而不喧哗。倒是蝴蝶安静多了,它们在花海里翩翩起舞,静静地来,又静静地去,不着一丝痕迹。农人大多不喜欢花花草草,但面对这一田花海,每个过路的农人都会忍不住驻足,由衷地赞美这一田菜花开得漂亮。
油菜的花期长,就算鼎盛时期,也得一两周。待每一朵花儿都谢后,油菜上便缀满了密密麻麻的豆荚,像柔嫩的花针,吸天光雨露,接地气养分,一天天饱满壮实,一个多月,豆荚就长大了。由软变硬,由绿变黄,到了收割季节。我们把一株株油菜连茎割回家,晒在晒坝上,手搓棒槌,油菜籽们就蹦蹦跳跳地从豆荚里跳出来。用风车车去杂质,就是黑油油的菜籽。每年,那块地都会收获几大箩菜籽。待油菜籽晒干,父亲和兄长们便挑着这些上好的东西步行三四十里山路,卖给邻县一家粮店。油菜是经济作物,当年父母常挂在嘴边的计划便是"等卖了菜籽……",这块油菜地真是帮了我家不少忙,承载着我们一家的希望。
但这块油菜地也改变了我的人生。我初中毕业填志愿时,学校特地放我们半天假,让我们回家与父母商量。当我步行二三十里路回家,看到父母正佝偻着身子在田里收割油菜,他们已经被生活磨得过早衰老了!就是那一刻,我决定放弃读高中的想法,报考师范,尽早卸下父母肩上的担子。那个下午,我与父母一道收割油菜,没有与他们谈报考的事。
后来,那块地又种了三年油菜。我工作后,那块地就再也没有种过油菜,也不再种水稻,改作了菜园,.
如今,每到春天,我就会想起那块地,心里就是一片盛开的金黄的花海,蜜蜂在花丛中嘤嘤嗡嗡地忙碌,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静静地来,静静地去,不着一丝痕迹。
一帘风月闲
文/路来森
闲看风月,是一件雅事,更是一种福分。
小楼倚窗,楼,也许并不高,但恰好用于望月,恰好便于听风。风月依依,曾经摇曳出,几多古典的情怀?
门口挂着珠帘,或竹帘;窗上镂刻草花,或禽鸟;月光,就照在门帘上,照在窗上。风移影动,那月光,便也跳跃闪烁,绰约,更生风致。
月,也许是初升的,也许是西斜的,也许恰好是月照中天。但无论是弯月,还是满月,怎么都好。
望月的,多是一位女子,倚门而望,或者临窗而望。能居住这样的小楼的人,纵不是大家闺秀,也必是小家碧玉,必也不俗,不陋。
人淡淡,月寂寂,一年四季里,就那么望着。身段柔婉,不胜娇柔,不胜风情。尽管,月,总还是那一轮月,但四季风景不同,望月的心情也就不同。春日望月,春光暗度,就难免惜春伤春;夏日望月,雨意缠绵,那月便也湿气淋淋;秋日望月,青霜铺地,雁唳声声,心去远方,又怎会不思人怀乡?冬日望月,清冷彻骨,宵寒侵衣,那月,便多了一份悠远、萧疏的寂寥。
望月的女子,也许会握一柄团扇。夏日里,团扇轻摇,流萤点点,"轻罗小扇扑流萤".每一次轻摇,都摇出一份清凉,一份透澈。秋日里,明月皎皎,团扇半遮,遮住了半张脸面,遮出了半弯秋月。女子知道,团扇在手,便是一种对月的拥有。"人生若只如初见","初见"时,你手中握的,或许就是那柄团扇。
望月的女子,也许会持一支短笛。短笛横握,朱唇轻启,笛声,便从楼上飘下。那姿态,风流秀曼;那笛声,缠绵柔软。月光,皎洁,弥漫,银灰洒满一地;笛声,悠扬,逸散;乐音,潺湲如溪。春日笛声里,花月生情;冬日笛声里,远山积怨。每一缕笛音,都是一份至情的泣诉。
月光、女人、团扇、笛声,一起书写一个不眠的月夜;一起描绘一幅值得永久回望的风景。
乡下女子,布衣荆钗。
庭院扎下的篱笆,就是望月的门帘。篱笆上爬满藤蔓:扁豆蔓、丝瓜蔓、葫芦蔓……藤蔓上开满鲜花:红的花、黄的花、紫的花、蓝的花……轻风吹来,花叶摇摇,满篱笆,都是动人的风景。
乡下女子,也"闲",在农忙的间歇。
夏日里,出坡归家。吃过晚饭,拖一领草席,铺展在天井里,舒舒服服地躺下。疲劳,在筋骨间流淌,散逸。此时,月光恰好照下,爬满藤蔓。女子眯眼望去,藤蔓上,几只蜻蜓栖息在月光下;月光,在藤蔓上流淌;蜻蜓,就成了月光流水上飘摇的风帆——好婉约,好自在,好清闲。
门上,也许真的挂一领门帘,那么,那"门帘"就一定是一领草帘,一领山草编成的草帘。那女子,透过草帘看去,看到的是那个秋天里,挺立的山草,和山草上缀着的露珠,还有露珠上跳跃、闪烁的月光。秋风吹过,露珠砸在地上,砸碎一地月光。
秋月夜,好一份寂寥的清闲。
一帘风月闲。如果说,楼上女子,是盛唐的丰腴,大宋的婉约;那么,那布衣女子,就是魏晋的风骨,晚明的小品。
窗外
文/冯润青
河水浅了,靠堤坝边的河床开始裸露。
这河的水可控制,每蓄积一段时间,微生物会将河水发酵得污浊不堪,这时候,拉开下游水闸,让水流走,河滩出来,晒几天。失了水的河床像瘦极的老妇人,那柔软的胸脯没有了,那鲜润的脸蛋瘪下去,连牙齿都快落光,瘦的河水如线,成了老妇人的眼,皱纹几层,眯成缝,又有几分精光折射。
哪里在叫卖什么,听不清楚,趴在窗台,伸头去听,也辨不清方向,倒是那用扩声器放大的吆喝声,从满是车声汽笛声的空间里蹿出来,满大街打滚。
廊桥笃定地默然着,打着盹,看起来一副憨厚朴实的样子,只有夜晚才能让它流光溢彩。夜晚的黑里,它披着霓裳,瞬间妖娆妩媚。你不懂一个沉默者内心的语言,正如不懂一个假装古典的桥,那矫情下的隐秘。
阳光从楼房后面穿越来,把这栋大楼顶上的几个招牌大字映上水面。写在水面上的字,刻在心里。这大楼,以为大楼里的人和事,我时常也当它们是水面上的字,水过无痕。
电影一般的镜像。每天重复,程序化的动作,以及听别人谈话,和我们谈话。总有人选择在走廊接电话,大声用变异的普通话,像学舌的鹦鹉,像夜里的猫头鹰。呼叫铃,长一声短一声,不挂一下话筒不会停止。它们琐碎、繁杂,让我产生抵触。但我又依赖这些事务,安然于出世入世之间。
安静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将自己放逐出去。窗外,以及窗外的河,桥,楼房,远山,天空,都有美妙的瞬息,稍纵即逝。河面上飞翔的白鸟,从哪里来,去哪里。远处的山峰,有时有雾,厚薄不均,风韵各自不同,想象那是山的呼吸。天空上的云,千变万化,一生的时间去探究,还嫌未够。
总是这些有的没的事物,仿佛能把我往内心无垠的自由路途上带。
而我必得一次又一次按捺住这惘然,颓然,以及盛大的烦躁,以免被淹没,淹没在无边的深渊中。
我喜欢在干净的纸上,描绘理想,这圣洁的缪斯神,终于不忍地低垂下怜悯的眼眸,幽幽地叹一口气,重新闭上了眼睛。恍惚,那心河上的白鸟,不甘心地扑腾着翅膀,向往彼岸的风景。
如果你想对我说些什么,你就说,今冬第一场雪,田地上的庄稼收成,以及原野中的花草和落叶。那是我最熟悉的事物,远远胜过这每日打卡,交班,和没完没了的说话。那些话,就像写在河面的字,看似有痕迹,实则水过无痕。如同这庸庸的日常。
此刻,下午四点钟。水面上有两岸楼房的倒影,风拂过水面,那些木呆呆的建筑似乎增添活力并灵动起来。阳光照射到的地方,光亮就多一层,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不仅暗了,在这冬天,也多了几分冷感。有几束阳光被楼房的玻璃反折到水面,那水面又比别处更多一层光亮,尤其吸人眼球。
河堤上,分隔人行道,车道。有树,有亭子,有车,有行人。树上还是绿色的叶,亭子灰扑扑地被扣在河岸上,行人交错地,走向各自的前程。我不想说那些车,太快了,又喧嚣。此时,我把自己想象成行走人群中之一。像大海里的鱼,像天空中的鸟。
远处的山,现在已经被烟雾蒙成淡蓝的影子,不清不爽。又坚定不移地爱它们,像爱自己的骨骼。
虽然只是一百八十度的视角,我却常常痴恋着。比如一窗所限出来的局部,像油画;比如阴天眺望远山之远的山那边,竟然会有阳光。
三代人的荠菜情
文/古滕客
在我老家那儿,每到春天,家家都有吃荠菜的传统。因为我们那儿人看来,春天的荠菜,有一种淡淡的清香,棵肥叶嫩,吃入口中,会有清淡舒适的美感。因此,荠菜成了我家三代人的最爱。
母亲常说,她小时候,每遇到春荒,家里的粮食不够吃,就会到地里去挖荠菜,然后回来蒸着吃,煮着吃,或者把荠菜揉进玉米面里蒸成馒头,或者熬成荠菜汤。那时候,荠菜成了家里的主食。再后来,粮食多了,但母亲仍喜欢吃荠菜,喜欢它的味道。不过,母亲再也不会像缺粮时那样,对荠菜依赖了。
荠菜伴随着母亲度过难忘的岁月,成了她生命中的烙印。有了我们姐弟后,母亲为了给我们改善生活,也会从地里挖来鲜嫩的荠菜,加上少许肉馅,和上面,做春卷给我们吃。那种美食的记忆,至今仍然难忘。
我长大些,就常与小伙伴一起,拿着铁铲,挎着小篮,到村外去挖荠菜。荠菜常常躲在杂草间,蔬菜丛中,很不容易找到。发现一棵大荠菜,常常心头为之一阵惊喜。挖来的荠菜,交给母亲,为我们做出香喷喷的美味。如今,生活富足了,再也不用为衣食担忧,但我还是忘不了荠菜的味道,忘不了荠菜给我带来的快乐。
再往后,荠菜成了乡村的稀罕菜,可这菜只有春天吃起来香,过了春天,那个味道就变了。我最钟情的荠菜吃法还是包水饺。挖来的荠菜,绿中带紫的叶子,白色的根须,粘着细细的沙土,一股清新的香气扑鼻而来。
我细细地择去黄叶、须根,掸去泥土,用清水一遍遍地淘洗,直到叶子绿得发亮,根白得耀眼,捞出来放在热水盆里。然后用刀细细地剁碎,拌上豆腐,粉条,鸡蛋皮,各种调料加足,和面擀皮包饺子,噼噼啪啪下锅,热气腾腾端上桌,全家人人手一碗,你就吃吧,咬一口,一个字,鲜!
后来啊,每到春天,我总要挑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儿子到郊外去挖荠菜。我明白,儿子之所以在我的身旁跳着,跑着,因为这对他来说,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和煦的阳光,绿色的田野,就像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似的展现在他面前,使他的身心感到愉快。对儿子来讲,挖的是荠菜,也是春色。
不过,因为荠菜是野生的,儿子从来没有把它当作正儿八经的蔬菜看待,只把它当作一种野味菜。儿子对荠菜的吃法也更精致,他喜欢吃我做的荠菜馄饨,但要有满满的肉馅,再加少许荠菜;也喜欢喝荠菜鸡蛋汤、荠菜荸荠汤,此时的荠菜更多的成了一种点缀。
现如今,虽说超市里有人工养殖的荠菜,绿油油鲜嫩嫩的,也十分好看。但儿子吃了一次之后,就跟我说还是地里挖的荠菜好吃,那种泥土香甜的味道,让人尤其难忘。
细细琢磨,三代人的荠菜情,其实是一个自然的回归。一个从乡村走出来的人,一定不会忘记荠菜带来的欣喜与快慰,就像今生今世我们对故乡的那份情感!
从春天出发
文/仇多轩
春天总是和盎然生机一路相伴,在季节的轮回中,人们对她寄予了美好的期盼。春光勃发,阳光雨露润泽万物;春华秋实,丰收景致令人向往。带着一份执着与渴望,怀抱一份真情和感恩,我们一同走进春天里,寻觅、倾听、幻想、憧憬……
走进春天里,我们一同感知温暖。伴随着冬日的最后一抹惊悸,春的请柬悄悄地向四面八方奉送,一切都在传递着春的讯息。冰雪消融,溪流旋转,流动着春天的声音;柳枝吐绿,桃蕊初绽,涌动着无边的春色。春风轻拂,吹皱一池春水,波光荡漾,温情脉脉;春江水暖,鸭子率先感受一份快乐,濯洗蛰伏一冬的郁闷;春草繁茂,牛羊终于摆脱干草和饲料的羁绊,满意地享受着鲜嫩的营养品,精神抖擞;春和景明,辛勤的人们,不负春光,扬鞭奋进,在这浓艳的春天里,执着书写生动的诗行。
走进阳光里,我们一同感恩希望。阳光是大自然最珍贵的恩赐,春光充满生气,春光带来温暖,温暖充溢希望,希望激发活力。田野里酥酥软软,呈现出春天的原始风情;城市里融融泄泄,传递着春天的时尚风标。伴着阳光的滋润,绿色在每一个角落游离移动。春天里,我们和我们的心灵在追随一缕缕花香,欣然收藏阳光与芬芳,寻访遗落在繁华的尘世之中的梦想。因为春天是最慷慨而无私的,永远不会拒绝欣赏她的眼睛与心灵。海子激越地宣示:春天啊,春天是我的品质。走进春天,发现春天,在春天里耕耘,一个个美好的愿望将会实现。
走进幸福里,我们一同感动美好。春日的暖阳下,那一簇簇跳跃的色彩,足以让我们感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崭新生活的开始。春风带来了新生、发展、繁荣的喜讯,传送到四面八方;春雨送来了希望、活力、丰收的愿景,播洒着片片祝福。春色满园,景致翩跹,她蔓延在每个人的心间,每个人都有春天,心中都珍藏着春天。每个人在春天里都可以有欢笑,有爱情,有愉悦,有陶醉。盈盈地凝视着春的盼睐,我们从春天出发,珍视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不再虚度将来的分分秒秒,在人生的旅途中轻盈而自信地行进。
得失寸心知
文/徐义平
《枣舍心语》是胡忠伟转增的散文集。作者郑智贤,愚某并不认识,故没有必要拔高或诋毁的必要,实话实说而已。"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悦读此书,不由得想起杜甫的诗句,遂以此为题记之。
品读《枣舍心语》,基本理清郑智贤的人生经历——毕业于六六级彬县中学,务过农,从过医,任过村干部,当过民师,后转正,现已退休。郑智贤先后任过主编、副主编、总编、编辑等,致力于散文写作,《枣舍心语》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二〇〇八年八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十五万字,定价二十三元八角)。
《枣舍心语》分为四辑,收录一九九七至二〇〇七年创作的散文九十八篇,前有代自序《无悔的追求》,后有《后记》。作者极其低调,自序言及出书愿望萌生于二〇〇四年,"既然自己随着苦难的母亲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得为这个世界留点什么",并在《后记》说"敬请读者诸君原谅我的无能,没有献给大家一篇有分量的名家序言","尽管这次我未从散文名家那里得到珍贵的批评,我仍渴望从读者那里得到各种形式的批评;哪怕这种批评尖锐到足以揭掉我迟钝、麻木的画皮,亮出我散文创作中的深层伤疤,我也热烈欢迎,真诚接受,以便在批评推力的催促下寻求散文创作的新突破".读到此处,愚某颇为感动,奔七之年,只为"寻求散文创作的新突破","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何其难得也。
愚某生之也晚,愚钝至极。悦读之,只想吐一吐心中的"咿呀",遂分辑谈一点浅薄的理解。
"枣舍鸿爪",三十二篇文章涉及面广。既有香港回归的欣喜,也有感谢名家的真诚;既有描述搏击的精灵,也有无法忘怀的思念;既有孤独的自述,也有人生失误的探索;既有逆境挣扎的写作,也有早日出书的圆梦;既有如火的奥运情怀,也有炽热的遥望非洲;既有了解庄子的意向,也有仰视丛飞的泪痕;既有同学聚会的致辞,也有底庙访友的感叹;既有索兰、得画的惊喜,也有缘分文体的探究;既有阅读的愉悦,也有购书的艰难……这些行云流水的篇什,朴素中见真情,灵动中见活泼,颇合苏轼"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之意境。
"春海流韵"篇幅最少,多为写景抒怀之作。十八篇短文,如同十八颗珍珠,值得细加品咂。仅就其中三篇略加探讨:《灯山走笔》极力描绘灯山美景,长短句相间,凸显悬崖峭壁"恶森森黑魃魃刺入茫茫夜空,给人一种神秘朦胧的感觉",其真谛在于揭示"灯山奇观,石韵火魂,花萼相辉,天下绝伦";《石龙窝溯源》刻画家乡"清幽奇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遗迹",从历史、地理、民俗、文学、文物等角度溯源,尽显"千年古字会说话"的渊薮;《龙王溪》本一条五百余米小溪,作者从近年源泉日渐枯竭感悟生态环境的恶化,"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我们没有任何退路,只有接受警告,直面挑战,迎难而上,战而胜之,才是对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炎黄子孙最负责的抉择".
"凤台画廊"与友人、与景物、与书画有关,其间夹杂诸多怀人篇什。《虫声新透绿窗纱》由G君猛醒和Y君壮举看到故乡的希望,《回忆三海友》因三海仙逝而顿生锥心刺骨的痛苦与怀念,《为君一哭》勾画友人命运多舛、清廉直正、埋头苦干,《王伯鸣先生的书法》评点德艺双馨、人书俱佳的书家王伯鸣,《《/FONT>养心诀>心得》解读养心良方……其余篇什均有可圈可点之处,由于篇幅所限,不再一一赘述。
"兰斋心语"诠释"书卷多情似故人"的真谛,三十二篇均与书籍有关。此辑涉及古今中外大家,其中有陶渊明、范仲淹、陆羽、安徒生、东山魁夷、爱默生、鲁迅、冰心、孙犁、巴金、张爱玲、丰子恺、吴冠中、季羡林、袁鹰、林非、南怀瑾、余秋雨、贾平凹、梁衡、王充闾、张中行、朱增泉、阎纲、李存葆、余光中、卞毓方、巴荒、周国平、周海婴、王冰剑等人,此外还涉及《辞海》、《现代诗词鉴赏》、《散文选刊》、年度散文牌行榜,等等。正因为读得越多,郑智贤才能从中窥见自己散文作品的"浅薄与平淡","愈感受到向大气风格奋然挺进之重要".
掩卷思之,郑智贤以最大的热情与精力致力于散文写作的精神的确令人钦佩。
若从精益求精的角度而言,《枣舍心语》似乎还有值得商榷之处:年长者基本以纸笔创作为主,录入者可能因为笔迹不清楚或者忙中有误,以致"问渠那得清如许"误植为"向渠哪得清如许",可能因为望七之年的郑智贤委托他人校正时疏忽所致吧,此其一;其二,书中少许标点也值得推敲,主要是引文为短语时,标点应在引号外,而引文为句子时,标点应在引号内;其三,作者早起作品,似乎有拔高主题之嫌,虽然少许篇什借寓言笔法,但给人书生气浓的错觉。是耶?非耶?留与他人评说。
前文已说明"愚某生之也晚,愚钝至极".也许愚某的胡言乱语,言不及义,未能品出《枣舍心语》的精华之处。敬请郑智贤及各位大方之家批判!
迎着那一抹晨曦
文/朱德成
雨后的早晨,走出家门给人一种愉悦的心情。一场雨洗刷了大自然的尘埃,空气清新得像滤过似的,让人有一种欲置身其中的冲动。看着经过雨水洗礼留下的美景,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无言的快感。在清新爽朗的空气中只要我们留意,就会寻得一方恬静,平复自己浮躁的心情。
那是个周六的清晨,我来到浩然广场,漫步在垂柳下、花丛中。凝神抬眼,天空是明净的,大地是斑斓的。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清凉凉的,湿润润的,沁人心脾,好不惬意。
襄阳夏雨意韵足,用"沾衣欲湿""小雨润如酥"来形容更是真真切切。雨后的浩然广场,散发着浅浅的淡淡的幽香,空气格外新鲜。
慢慢步入柳廊下,只见这列队成行的柳树为广场增添了一分秀美。正值柳树发芽时节,叶芽娇嫩,柳树的枝条,像是害羞的小姑娘低垂着头,风一吹,"小辫子"也跟着随风飘动。
夏日的万物总是沉沉欲睡的,太阳欺负着凉风,把它也变得热乎乎的。但是,花开了,水涨了,地绿了……这也是夏带给我们的生气。
夏日风是闷热的,却也不乏清凉。远远地看到一群孩子跑了过来,当疯跑过后,孩子们站在江边的风口吹那一身热汗,真是舒爽!
信步汉江北岸,放眼远眺,鹿门山刚刚露出半个水漉漉的红日,在雨后飘忽不定的乳白色晨雾中,朦朦胧胧,若隐若现。
迎着晨曦,徐徐漫步,看初升的朝阳跃跃欲起。放眼望去,远山近树不是一片耀眼的明亮便是水彩画般的朦胧。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气势恢宏、标准整齐、错落有致的漂亮楼房,那是东津世纪城。青的草,绿的树,白的墙,灰的顶,一切都是那么赏心悦目,让人心旷神怡。
迎着晨曦,聆听微风吹过小树林时沙沙作响的乐曲,欣赏小鸟随风起舞的优美舞姿,让新鲜的空气撵走身之疏懒,任凭晨曦透过清晨的薄雾洒满脸颊。
迎着晨曦,我似乎明白了一些道理:晨曦属于我,我属于晨曦,晨曦最澄澈最清莹,最能净化心灵。
迎着晨曦,仰望着蓝天白云,红彤彤的太阳,笑靥如母亲般亲切,汉江那边东津新区的黄土地上孕育着新襄阳的梦想。
迎着那一抹晨曦,漫步江滩,重温一次次儿时的梦,追溯血脉乡愁,捧一把又一把滚烫的泥土,千言万语只想对你说,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