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值得推荐的散文

2023/09/09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值得推荐的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值得推荐的散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冬天的诗情画意

文/聂顺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四季轮回,转眼间不知不觉已到了冬天。"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在很多人眼里,冬天一派萧条、荒凉,了无生机,死气沉沉。然而,冬天在唐代诗人笔下却无比美好,处处充满诗情画意。

雪是冬天的精灵。提及唐诗里的冬天,自然离不开雪,因为雪是冬天的精灵。元稹在《南秦雪》写道:"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南岭的山头,雪花纷纷扬扬,好像数不胜数的精灵翩跹起舞,远山变成了一根根美玉,十分耀眼夺目;松树叶上落满白雪,像朵朵白云,层层叠叠,非常壮观。诗人将皑皑的白雪写得生动有趣,令人心醉神往。高骈的《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诗人登高远眺,只见整个大地犹如披上了一件银装,无比浩瀚、美丽,仿佛置身于一个晶莹剔透的童话世界里,让人流连忘返。祖咏的《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诗人以清新的语言描绘出终南山雪后的寒意画卷,深深地温暖着人们的心。在所有的咏雪诗中,写得最传神的是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仅二十个字,就把空灵的大地,俱寂的万物,纷飞的大雪,一个穿着蓑戴着笠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钓的老翁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读来让人感到明净、空灵、悠远,恰似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

梅是冬天的佳人。冬天里的梅花色香俱佳,别具一格,唐代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张谓的"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诗人以错把梅枝当作雪枝来反映梅花皎洁似雪的特点,写出了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让人从中领略到梅花傲然屹立在寒风冰雪中悠然的韵味来。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诗人在颂赞梅花的高风气节中,表达了自己"不要人夸颜色好,留作香气满乾坤"的执着追求。"品若梅花香其骨,人如秋水玉其心。"这份绽放在寒冬中的美丽,让人想起一种人生态度:清淡、坚贞、傲骨。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幽香""素艳"两个词将梅花素雅高洁的风韵展露无遗。香气随风四溢,就连鸟儿都忍不住来欣赏,可想而知人们看见它有多么的惊奇和欣喜。

说起唐诗里的冬天,我们不能不提白居易的《早冬》:"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在诗人的笔下,虽然时值萧瑟的早冬,但冬天的景色里依然有着春天般的可爱。尤其是"似春华"三个字更描绘出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赞美。

在寒冷的冬日,我们不妨端一杯热茶,捧一本心仪的唐诗,从中品味出冬天的美景和暖意,让那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句子温暖我们的心房,让我们的冬天也充满诗意。

黄昏,在岱衢洋看到的事物

文/余同友

从上了岱山岛的那一刻起,我这个山里人就有一种轻微的眩晕感,是的,我感受到了一种地理的摇晃,而这种感觉,在到了岱衢洋海岸边的时候尤其强烈。

那正是黄昏时分,宽阔的洋面上,海浪走泥,海风推云,大海,是一个有移动感的地方,它把人的想象和目光一起推送到很远。

我抬头看云。我想起上午的时候,我们一行去了岛上摩星山上的慈云禅寺,刚去时,大雾弥漫,岛,山,树,洋,船,全都被雾笼罩,这让我们有些失望。因为当地陪同我们的李老师介绍,晴朗的天气里,站在慈云禅寺前,是会看见海岛全貌的。我们便进了寺院接待室,喝岛上自产的绿茶,听禅堂里传来的梵音。茶桌边有一张书案,笔墨纸砚齐全,我这个刚刚练习书法的人于是就有了写字的冲动。先写了"慈云法雨",又写"一念三千",同行的方先生道行比我深多了,他写了行书"云在青天",这四字更切题,也更有禅意。而就在他刚写完这四个字时,同伴们惊呼:云开雾散了!我们奔出去。冬阳高照下,海阔天空,一岛独峙,波涌云覆,真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哪。那时,这海上的云如白帆一样,此时的云却是一派铅灰色的,但我固执地认定,这片云就是由上午的那片云变幻而来的。

是的,风云变幻才是海的性格嘛。看罢流云看海浪。眼前的这片海还有一个区域性小名——岱衢洋。李老师说,中国有三种大黄鱼,其中之一就产在岱衢洋,产鱼季节,江浙沪数万渔船汇集于此,数十万人,将此处生生营造成了"衢港灯火"的胜景,这里的大黄鱼也就被称为岱衢族野生大黄鱼。据说月明之夜,鱼也会叫,鱼叫起来,似乎比鸟叫更悦耳!咕咕,咕咕,雄性大黄鱼和雌性大黄鱼,都会发出这种大同小异的叫声,鱼声的雌雄,只有经验老到的渔民才分辨得出。遗憾的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环境影响和过度捕捞等因素,这种鱼类已几近绝迹了,那些成千上万的大黄鱼去了哪里呢?

海风吹起来了。我甚至感觉到脚下的海岛在悄悄地移动。李老师指着前方的一根巨大的黄金色的柱子说,那就是定海神针,每年六月十六,休渔季开始,岱山渔民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谢洋祭海仪式。我不知道那是怎么样的一个场面,但那一刻,我却为那一个"谢"字所感动,感谢海洋,感恩海洋。海不可定,那高高矗立的金光闪闪的神针,其实定住的是人的心。人心定住了,那些远走的大黄鱼终有一天还是会回来的吧,回到它们的故乡,在月光下再次鸣唱。

天色更暗了。现在,我只能看到远远的洋面上的数点亮光,那是一艘大轮船,在暗黑的背景里,它像一具通体透明的大鱼,它不像是从远方驶来,更像是从大海深处升上来的。我忽然想起徐福登岱山岛的传说,说是约一千八百年前,秦始皇命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出海寻找长生不老药,徐福的船队到达岱山时,但见海上迷雾茫茫,山隐约,水波荡,便认定此地定产仙药,于是率众登岸。他登岸一跳的地方,被称着"上船跳",至今,那个美丽的渔村还沿袭着这个名称,村里还立着徐福的雕像,徐福已经成为他们的神了。那么,这艘附上神光的大船是不是秦朝的那一艘,它穿越时空而来,只为偶尔地向我们显现一下神迹?

这时,海风更猛烈了,往回走的路上,那种摇晃的感觉越发强烈。我觉得我是站在一条大鱼的背上,一不留神,我就会被带到瑰丽的东海龙宫里面去了。我就在这种享受般的摇晃中告别了岱衢洋的黄昏。

红玉兰

文/张峪铭

风和日丽的早春,就像被一双无形大手拉开帷幕一角,让你从冬留下的黯然中窥见了一点生机。

那行道上的冬青树,绿叶中夹杂着鲜红的叶,煞是漂亮。但你不要以为这是它给春天的色彩,其实这血色,是熬过了一个寒冬的生命无奈,它回光返照似地陪伴新绿走过一段时光,说不定在某个春风沉醉的晚上,暗自飘零。

生命本是这样,哀伤中伴着热情,凋亡中又有新生。红玉兰花就这样在春天里捷足先登,早早地站在了枝头。这种学名"辛夷",别名"木兰"的树,先开花,后长叶,它的浓郁的香气是春天最初呼出的气息。

红玉兰,开得似乎很疲惫,也许不愿与人争奇斗艳,当百花悄然密会,要渲染春天时,它却三三两两的仓促上阵,有时一棵光秃秃的枝丫上,就挺着一朵红玉兰。给人感觉一富家小姐,闻听日思暮想的情郎至此,来不及整衣敛容,也不等穿红着绿的丫鬟相陪,不顾矜持,就独自出来了。

红玉兰的色彩真的不靓,花瓣外是暗红色,里面泛点白,反正给人感觉红得不透亮、不彻底,白得不鲜明,不惹眼。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古戏中那迟暮美人,穿了十几年的红绸戏服,黯淡了当初的色彩。红玉兰就这样以一种老气横秋的外相闯进春天。可一旦在枝头绽开,它就决然地开放,且朵朵向上,如一只只金樽,稳重、端庄、安然。

我用手轻轻地摸了一下红玉兰的瓣,感觉比别的花瓣厚实、温润,再稍远观之,像中国瓷?可没有瓷的张扬与光鲜;像丝绸?又没有丝绸的单薄与柔软。它更像未打磨好的红玉石。对,玉兰,如玉一样的瓣、如兰一样的香。我想这大概是红玉兰得名之缘由吧。

红玉兰是夹杂在石楠林之间的,我熟悉石楠,那枝上长些琐琐碎碎的叶子,开些婆婆妈妈的小花,看不清它的瓣,好像就是些蕊,殷红如血,透不出半点味儿来。可红玉兰不一样,它浑厚、质朴的外表下,能散发出一阵阵香来。这香不含糊、不飘忽,只要你鼻子一凑,它就钻进你的胸腔,让你全身通泰、精神饱满。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像没文化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的人,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文采与质朴相得益彰,这才是君子。又有"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样一来,红玉兰,自然成了君子之花了。

我认为红玉兰不是娇弱的女子,从那大片大片的瓣,我想像出那披着红氅的英雄男儿。红玉兰,外表不娇艳,有老成之态;香气很热烈,有熏陶之功;花瓣之坚挺,有君子之慨。

审视红玉兰,我想起了气节二字。"气节"就是枝结上开出的花朵。而质朴温润的红玉兰更俱气节,它大而端庄、香而沉静。它如那出使匈奴的苏武,在北海边牧羊,岁月已让他有了疲惫之相,但内心却依旧散发着人格的馨香;如那被俘后的文天祥,敌人的折磨,他面带忧伤,可残酷的环境又让内心磨砺得更为坚强……

红玉兰,玉一样的花,让人踏实;兰一样的香,让人陶醉。难怪屈原在《离骚》中就以玉兰品格自况:"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虽未说是红玉兰,但我认为只有其"红",才是"虽九死而犹未悔"的血性君子。

一亩三分地

文/马浩

与侄子在田间散步。初春,大地似乎尚未在冬眠中苏醒,一脸的木然,看不出任何表情,便是星星点点的野菜杂草,也都冷着脸。

凝望着眼前的土地,我问侄子,好看吗?

有什么好看的,除了灰黄,还是灰黄。

真的都是灰黄吗?我笑着反问他,如果我让你以这块灰黄的土地为题写篇作文,你会怎么写?

怎么写?没法写。

不错,表面看上去,真的不好落笔,一块歇茬待种的土地,初春之时,连草都懒得露头,僵着一脸的枯燥,无趣乏味。实不知,正是这种枯燥、无趣乏味,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的空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希望总在绝望处,所谓山穷水复,柳暗花明。

如果这是块麦田,抑或是块油菜地,反倒束缚人们的想象力,充其量也不多是想象着麦苗如何在细密的春雨中返青,在暖风里拔节生长,在夜月下抽穗,五月麦黄,风吹麦浪;抑或幻想着油菜怎样悄然挑心出苔,葳蕤生发,黄花满枝,蜂飞蝶舞……

一块待种的土地就不一样了,尽管它以灰黄枯燥的面目示人,却能给人无数的想象可能。比如,你可以追溯,这块歇茬的土地,上季种的是什么,一旦这么想,你便会抬脚走进田里,像一位侦探高手,在土地里寻觅着上季留下来的蛛丝马迹。当你发现土里掩藏着的玉米根,这一处,那一处,散落着,你便会断定,这块地上一季种的玉米。于是乎,玉米的形象便自然而然地步入你的想象空间,玉米头顶一头小辫状的花,青翠狭长互生的叶子,玉米穗就掐在狭长的绿叶间。俗话说,开花结果。那只对瓜果蔬菜及一般植物而言,对于玉米,并不适用,玉米的花顶在头上,玉米穗却生在腰间,玉米穗吐出的缨子,似花非花,等待着风吹落玉米花粉……或许因此,你对玉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寻找有关它的知识,亦未可知。或许,你在田地里找寻到了棉花的行迹,从而推断是块棉花地,于是,便会把想象引向了棉花……

当然,更多的是,给这块土地设计未来,你给它播种什么,眼前便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春绿秋黄,丰收在望。你也可以想象着,什么都不种,任凭野草在那里恣意生长,长成一片茵茵草场,于是,便有群羊,便有牧羊人,耳边便会响起牧羊曲。也许,你让这块土地变成一片桃林,春风一度,桃花十里,桃林中,应该有茅舍一点,可否要篱院柴门,任由你了,由而,想到许多诗词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诸如此类。非但土里能长出实物,还能长出形而上的精神果实,岂不妙哉。

由是观之。假如说,一个人面对着自己人生的一亩三分地,一时半会,不知如何是好,感到茫然时,有时,并非是坏事,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未来充满着变数,充满着无限的可能,关键不是看你要播种什么,是你想播种什么。

人生有时也像写作文,看上去没有素材,其实,是你没用心发掘自己,是你把自己遗忘了,你不是在写别人,或者写给别人看,你是在写自己,写给自己看。

心念花开

文/郑成香

闻说樱桃熟了,一径去采摘。

山路蜿蜒,草木蒙笼,到得山上,已近中午。山里只居住着一户人家,论起来还是亲戚。草草与之寒暄两句,便急急挽起一只柳编的篮子,直奔了屋后的山坡。

说是山,不如叫作丘陵,它没有山的明显特征,不具备相当的高度和坡度,只是习惯称之为山。

山坡之上,林阴蔽日,大约是土地肥沃的缘故吧。樱桃已然红了;松树、菠萝树、苹果树、粟子树、枣树、樱桃树、桃树、杏树、李子树不一而足,长势茂盛。

成熟的樱桃摘起来需特别小心,果实稍稍碰触,即落,随之绵软。想起人常说"樱桃好吃,树难栽",而彼时的体验则是:樱桃好吃,却难摘。

看看树上成熟的樱桃触手可及的已所剩无几,索性放弃,转而去院子里摘草莓。那草莓当属粗放型管理,大约是因种下后,主人无心顾及,故结的不多,却粒粒挺实饱满,咬在嘴里,果汁鲜美香甜可口。

再看院墙边,蔷薇满架,榴花如火。

那如火的石榴花自是不消细说的,只一句"开箱验取石榴裙",便让专权弄术的武则天,还原了她柔情妩媚的女子风情。千百年来,石榴花更是让文人墨客留下无尽的诗文画作。

"当户种蔷薇,枝叶太葳蕤。"大约没有别的花像蔷薇这样为人们所熟知和喜爱,无论是丘陵、溪畔、路旁,还是园边,到处是她们的身影。她花色繁多,芳香而美丽,如正值豆寇年华的女子,热情、明媚、浪漫而毫不做作,想来,少有人能不在初识的瞬间便喜爱上她。

也不过是一顿饭的功夫,忽而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听山风阵阵,树与树激情相撞,枝与枝纠缠不清,伴着闪电和雷鸣,天公倾刻间变了脸色,白昼如夜,冷风凛冽,继而暴雨骤降。

能在山间听风声、雨声,感受泥土的气息,享受视觉与味觉的双重盛宴,已然不虚此行。与那棵繁花满树的苦楝相遇,是在不经意的回眸中,在即将离开的一刹那。

对于苦楝,是熟悉而又陌生的。熟悉的是她的名字,她如伞的树冠及树叶;陌生的是她的花,几次的相会,阴差阳错,与那深郁的紫色花儿失之交臂。我素不知苦楝花的花语,却一味地认定该是象征忧郁的爱情。试看:她,树皮暗褐、纵裂;老枝紫色,有细小皮孔;叶呈羽状,对生;花紫色,芳香,花萼深裂;果椭圆形,性寒,味苦,有毒。是否暗合了曲折爱情的某些元素:历经磨难、苦尽甘来呢。

最早知道苦楝,缘于家乡的一位女诗人和她的诗歌,她的诗歌里多次提及苦楝。而印象深刻的是,从那些诗歌里,从零零碎碎的传说中得知,那个眼角长有一颗泪痣的美丽女子,不只是天生丽质,还有满腹诗书,但却是命运多舛:一个爱诗的女子嫁了一个不懂诗的粗暴男人。于是,因为有了太大的反差,因为明显的强弱关系,就给家庭暴力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以至她的一条腿被打折,就算是这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仍然无法摆脱那段不堪的婚姻,直至多年后,那个男人死于醉酒后的一场车祸。还好,最终她遇到了一个惜她、懂她、爱她的人。

还是青葱的年龄的那个夏天,放弃了午休时间,与女友一起读女诗人的诗,读到动情处,唏嘘不已。后来因为买不到,就用当时叫作"四通"的打字机逐字逐篇敲打出了那本诗集。那诗集虽装订简单,却保存至今。

光阴流转,青葱不再,苦楝花年复一年,花开花谢,循环不已。而在这个初夏的午后,隔了若干年的时光,历经若干次的擦肩而过,真正与苦楝花相遇,是百转千回后的因缘际会吗?

目光交会的刹那,心中的苦楝才真正盛开。

原来,千百年来传诵的经典故事,纵然动人心弦、经久不衰,却终究是故事里的故事,传久了,便多了虚无,少却了人间烟火的味道。亦如与那个人的相遇,多少次的追问,多少次的寻觅,在错失与无望中,在不经意里,终于相逢。

原来,最好的爱,往往历经磨难,要等到最合适的时间。

原来,今生的遇见,其实是最好的久别重逢。

原来,心念花开。

藏家年味浓

文/唐均

我的家乡在雅砻江畔,是一个藏汉聚居的村寨。相传清朝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当时从雅安招募了一批水手和工匠,在雅砻江边建造船只摆渡通航。之后水手与工匠们在渡口附近建房定居,并与当地藏族通婚,一些村落便逐渐形成。

家乡一直传承着一个习俗,每逢杀年猪,要将棒子骨和一部分肋骨斩成块,再加几块半肥半瘦的五花肉,一起放进硕大的铁锅,熬骨头汤。灶膛里青冈柴蓝色的火焰舔着锅底,恨不得把火舌也伸进锅里。一个多时辰后,厨房里关不住的香气弥漫到小村。

汤熬好了,阿爷就顺着木楼梯,爬上楼顶,双手拢在嘴上,向村子里喊:"喝汤啰,喝骨头汤啰……"声音在小村里回荡,家家户户就派出代表,拿上自己的碗,欢天喜地朝我家走来。

三十多年前,猪肉可是紧俏物资,一年到头,我们这些娃儿就盼着自己家和邻居们杀年猪。一杀年猪,小伙伴们就有了口福,一连十多天,天天有肉吃,天天有汤喝。那一段日子,村里的儿童、少年,经过十几天的油荤滋养,个个红光满面。

喝汤时,大家盘腿坐在厨房的地板上,一人面前放一个洋瓷碗,稍大的人带头说:"扎西德勒!岁岁平安!"一群孩子就跟着喊:"扎西德勒!岁岁平安……"

阿婆就笑盈盈地开始分汤和骨头,小伙伴们也不怕烫,捧着刚从滚开的锅里舀出的骨头,一边吹气,一边在手里轻轻地抛来抛去,以减少骨头的热气。偶尔另一只手没接住,啪的一声落到地板上,又赶快一把抓起来,接着抛,接着吹,引来小伙伴一阵哄堂大笑。

走的时候,对于那些家里没有喂猪的小孩,阿婆会割下一块巴掌大的五花肉,用一张地膜包着,让孩子带回家去。其他家有年猪的小孩,用羡慕的眼光望着,但也不嫉妒,因为这个待遇是均等的。

全村家家户户轮流着杀年猪,小伙伴们轮流享受着。

之后,就是送年份子的日子。带上一块头天煮好的五花肉,再配一个火烧子馍馍和一节血肠,由阿爸领着小孩子走亲戚。送年份子是个好差事,每送到一家,小孩子总能从阿爷阿婆或叔叔伯伯那儿收到几元钱或一大把水果糖。遇到宽裕的亲戚家,还能得到当时稀有的奶糖和软糖,将其揣在藏袍里,用手一直捂着,生怕它们跑了一样,心里那个高兴劲,就像揣着整个春节。然后用亲戚打发的钱,到街上商铺里买上几盘钻天炮和烟花,这个年就更风光,更有面子了。

现在,小伙伴们都长大了,个个家里已经富裕,不再对火炮或烟花感到新奇。阿爷阿婆们也"走"了多年,但每家杀年猪邀约喝汤的习俗保留了下来。每次杀了年猪,熬好汤,阿爸也不再学阿爷那样,爬上楼顶去喊,而是坐在灶头旁,掏出手机,录上一段骨头在锅里噗噜噗噜的欢唱,在微信群里发出一句"喝汤啰!喝骨头汤啰……"

来的几乎都是亲戚家的孩子,其余的小伙伴已不再那么馋,也没有了兴趣。阿爸说:"现在能来喝汤的,都是给了主人家莫大的面子。"等到孩子们都聚拢了,阿爸总是让家人摆出家里最好的糖果、饮料,还从窗户上取下风干的牦牛肋骨肉,招待来喝汤的孩子们。

与喝汤习俗一起保留并随着时代更新的,还有村里代代相传的一些传统年俗。

大年三十一大早,我们要隆重地穿好藏袍,到山坡上的墓地祭祖。此时,家家户户都要换上新的风马旗,细细的木杆上,风马旗呼啦啦地随风飘动,仿佛在为主家祝福着、祈祷着……

大年初一,是敬神山的日子,就更加热闹了。

记得小时候大年初一一早还有个大事情——天还没亮,村里各家各户的女儿或媳妇就背上木桶,到村庄外的水池"抢头水".据说抢到头水的人家,一年都会吉祥如意、家庭和睦、事事顺心。如今,村里有了饮水工程,村民都把水龙头接到了家里,"抢头水"逐渐淡出了人们新年的仪式,但以往抢水时互相泼水的欢乐还留在大家心里。

通往神山的道路也一年比一年宽阔。曾经的羊肠小道,挤满了来自周围几个村庄的数百人,大家肩挑手扛敬供神山的食物,累得气喘吁吁。而今,平坦的盘山公路一路延伸,行走的乡邻们边登山,边打趣,一路欢声笑语;买上摩托车的家庭,载着家人疾驰而过,车屁股后冒出一股蓝烟,扬起一阵灰尘;更有开着崭新小汽车的人家,浩浩荡荡地向山上挺进……时代的春风,给家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变化。

敬过神山之后,一场自娱自乐的狂欢活动就开始了。摔跤、扳手腕,比赛者气势逼人,众人则发出大声的哄笑,有的甚至攥紧拳头、咬着牙为比赛者加油,似乎比自己上阵还要着急。最终,胜者披上大家献上的哈达,被高高举起,抛上抛下,整个山林里充满了欢乐。

人声鼎沸,经幡飞扬,桑烟袅袅飘向天际,仿佛是在把藏家的幸福生活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