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文章推荐

2023/09/08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9篇文章推荐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文章推荐(精选9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与花一起绽放

文/刘均红

我喜欢花,陆续买过很多花——起初养不好,皆因不熟花性,疏于管理,令其枯萎。在心有不甘之余,依旧执著买花来养。慢慢摸索中,终于养得几盆相伴至今。

收工回家,做饭吃饭之余,跟先生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两句,他便急急切切地拿了烟要下楼。两夫妻日日相对说些啥呢?说啥都是嚼透的事,老夫老妻,早就心照不宣。孩子和钱是我们共同的话题,除此,别无其他了。

无风的夜晚,月似钩,天上布满繁星点点。老榆木桌前有一盏明亮的灯,一本一直渴望读的书,一杯味道酸涩的柠檬水。桌子的一角,有一小盆花草与我相伴;偶尔抬头一瞥,赏心悦目之余,幸福感随即溢满身心。

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花架上摆置着我心爱的那些花花草草。此时满天星正在盛开。它小小的花朵里,嫩嫩的花芯儿和亭亭的花蕊,都包裹在美丽的紫色花瓣里,可爱至极。一大盆的金鱼吊兰,茂密的花枝瀑布般垂下。它是我在草丛里捡来的,当时花盆的土已经干结,花枝呈灰色,叶薄如纸。经我悉心调养,叶子变得厚实油亮,在绿意葳蕤中,探出一支支俏皮的橘色花,给我这陋室增色不少。

入冬,即下过一场大雪。枝叶茂盛的长寿花,已生出无数花蕾。对于肆意生长的长寿花,我从不修剪,总用细绳揽住其身——渐渐地,花盆再也承载不住它繁重的身躯,在阳光正好的一个中午轰然倒下,花盆碎了。我只有再寻一个花盆,作为长寿花的安身之所,并将花枝狠狠修剪一番。

看来,万物生长都有既定的生长范围和规律。整理长寿花时,我在想:自己经常没有节制地饮食,造成体重逐年上涨;这种上涨成不了我的GDP,相反却成了我的负债。两相比较,还是花草好,在过于丰硕时修剪修剪,便瞬间恢复了飒爽的身姿。

冬日愈趋寒冷,时而会听到窗外劲风呼啸。可我,每天都要雷打不动地出门讨生活。我若是花,也是沟壑边的那些野菊花,生性顽强,为田野增添一片亮暖人心的金黄……

生命如花,花如生命。花的一生有绽放时夺目的闪光,也有落花流水似的伤离。凋零与绽放是它宿命里的轮回。然而,再生的喜悦溢于花的容颜,也溢于我们的言表。它们在一次次重生的同时,我们也在花开花落中繁衍生息。而所有花朵,任尔幽香如兰长在深山,傲霜如梅矗立廊前,更或如籍籍无名的野花铺满村野小径,都有无尽的芳香洒落人间。

有位诗人说过;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这是如花般怒放的诗篇。诗人仅用一朵花来形容事物的内涵,便到达文字与哲理的顶端。可见花朵蕴藏的玄妙,早已撬动了人类的思维。

与花一起绽放吧!想想世间多少美好,是在看到花朵的一刹那才触发的。花是良师益友,亦是人们众多希望的寄托。此时此刻,我将对花的依恋之情付诸纸上,希望能点亮你的、我的这如花般让人热爱而朴实的人生。

春上陌头

文/邹凤岭

申猴入暮,酉鸡伊始。红梅傲雪,烛光通明。不知不觉中,春迈着细碎的脚步来到了跟前。

古人云:"击楫誓清,闻鸡起舞。"初春的早晨,街市里晨练的人们全然不顾寒气依然,轻歌上路。我夹杂在缓动的人群中,感受春天,享受清晨第一缕阳光的温暖。挪动脚步,扭动腰身,忽听得飘来唐诗宋词的风。"胜日寻访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明媚阳光下,清清小河岸,听人吟诵宋代朱熹的《春日》,是咏春,更是抒情圣人博学丰采。朱熹未曾北上,即未去过泗水之滨,却知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是为讴歌儒雅文化催发万物的春风。

春的美好,最早感知在陌头。农谚说,五九六九,沿河插柳。新春佳节一过,春上陌头,感知者是为农之人。早在大寒时节,父亲从门前的大柳树上,截下一根根一年生的新绿的柳枝,放到茅坑里浸泡根部,让其吸足了养分,只等春上陌头。新年一过,雪已融化,春就来到了田边岸旁,冰土层也已解化,插上一排排柳枝,要不了多日,就会生发出一个个鹅黄的嫩芽。在水的家乡,春到陌上,最初就是从那纤细的柳枝上爆出一粒新蕊,然后盛开出一瓣瓣春天的语言开始的。那时,走在田野小河岸,柳上的绿撒在了明亮的水面上,水就一汪绿,天就一片蓝。

春上陌头,阳光暖了,鸟儿醒了,牛儿哞了。看田地间,一片农忙,泥土的芳香夹在了农人们的汗味里。农人们说,七九八九,扶着犁耙往前走。那些年,我从学校回到农村,正值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初始。走进春的田野,满眼都是农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总是赶在春上陌头的大好时光,播下一年里丰收的希望。春光下,农人们早早下地,或是挥动钉耙、铁锹,或是牛耕人拉,翻出黑色的犁铧,一垄垄地凝聚起七彩春光,一浪浪地翻滚着闪烁的泥土。父亲提着在那黑色瓦罐里收藏了一个冬季的种子,就等待春上陌头时节播种。随着父亲挥动的手,一粒粒饱满的种子跳跃在深翻的土地上。乡亲们那流不完的汗水与使不完的干劲,就缘自深深爱着的脚下这片热土。

一位头发白了的老农,坐在小田埂上,劳作用的铁钬横放屁股下面,手上捧着那长长的旱烟斗,迎着初升的春阳,面对一望无际的土地,他看得入神。我走到他的身边,老人全然没有察觉。我好奇地问:"老大爷,在看什么啊?"老人头也没回,说:"看风。""是春天的风?""是啊,春天的风。"老人回过头来,说:"春天的风好啊!" 在与老人交谈中,我知道了春天里的风与冬天里的风原来不一样。春风能吹出农人们美好的心境。春风不轻狂,不暴躁,总是用那温和与美丽催生生命的新绿,融化水乡的坚冰,给予心境的暖意。我这才注意到,春风轻缓而温柔。随着春风吹过,脚下田陌上已见小草钻出了地面,田里的麦苗一片嫩绿。春风吹过小河,河面上的冰慢慢地变薄了,有些已完全融化。

走过了多少个春,我才感知农人们的等待。一说到春,人们总是喜欢。春是美丽的姑娘,春里有无限的希望。然而,春总是艰难而迟缓地来到。梅雪的憧憬,只是为了报春,而真正春的到来,还为时尚早。立春过后,还会迎来一场大雪,农人们叫它"倒春寒".初春里,乍暖乍寒,乍晴乍阴。于是,人们对这样的气候还不适应,也会眨春、困春、愁春。那一天,老大爷看着春天的风,坚定地说:"春到陌头,一定会来的。"初春里,暖与寒交织着,一次次春暖,又会被一次次余寒逼退。一次次抗争,春暖又成主宰。至今我还记得,那次老大爷问我:"你说这满田地的麦苗,在春风中扭动身子,是挣扎还是感激?"

到后来,我离开了村庄,远离那春上陌头的田野,可是心中常有追寻春天里第一缕阳光的美好,期盼那一垄垄的绿、一枝枝的柳叶鹅黄,如期而至。我坚信,春上陌头,从此不会停下脚步。

最美的姿态

文/王娅民

春天,我在露台外面的一排花盆里,种满了各种颜色的牵牛花。它们长势喜人,没过多久,小小的露台外便绿意盎然,每天早上,五颜六色的花朵肆意怒放,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我最喜欢清晨站在窗前,看它们蓬勃向上的姿态:一条条的茎蔓从密密匝匝的叶子中探出头来,寻找着前进的路径,木架子上几个生锈的钉子,一小段绳子,都被它们紧紧抓住,成了攀援向上的支点。站在它们面前,我常常被这种努力向上的姿态鼓舞着,感动着……

牵牛花美丽的姿态,常常让我想起周围那些如牵牛花一样平凡而努力生活的人。我们家楼下有一对四十多岁的夫妻,因厂子效益不好双双下岗。人到中年,上有年迈的父母需要赡养,下有上大学的孩子需要供养,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但在这对下岗夫妻的脸上,从来看不到忧愁和苦难的痕迹,永远都是乐呵呵的表情。下岗后,夫妻俩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跑很远的路去周边农村收购时令农产品,然后再回到市区出售。他们车上的东西很是新鲜水灵:刚出土的大蒜,鲜嫩的玉米,裹着泥巴的红薯……他们卖的东西随着季节的变化不断变着花样。

夫妻俩就这样天天披星戴月,不辞辛苦地靠这份小买卖赡养着父母,供养着儿子,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冬天里没有什么时令农产品,他们也会卖点水果,有时是一车红彤彤的苹果,有时是一车黄澄澄的鸭梨。记得去年正月十五,他们的车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气球,夫妻俩骑车穿街走巷叫卖着,那些花花绿绿的气球随风而舞,就像他们的日子充满了活力,充满了色彩。

纵看世间万物,花草,树木,庄稼……无不是以一种昂扬的姿态努力向上,正因为有了这些美丽的姿态,尘世间才处处充满动人的风景。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平凡得如同窗外卑微的牵牛花,但无论面对怎样的生活,我们都要有牵牛花的执着,有那对下岗夫妻的自强,永远保持努力向上的姿态,那是人世间最美的姿态。

竹篱

文/朱秀坤

竹篱、茅舍,鸡鸣、犬吠,还有炊烟与牧歌,任意一组合,慢慢一读,眼前就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段感动游子心扉的乡愁乡恋。添上人物:弯腰收割的农妇,倚门而望的父母,牵牛晚归的汉子,河埠戏水的孩童,相信每个人都能找到对应的触点,这些人不是你,也是你的亲人;不是你的现在,也是你的从前;只是你,在外头;他们,在画里;中间,隔了一道时空的竹篱笆……

老家的篱笆要秀气一些,比小指瘦的细竹枝,浅浅地扎在地上,拦腰以苎麻绳缚住。不作围墙,仅当菜园,边沿还有小篱门。竹篱外有鸡闲闲地觅食,大黄狗趴在那里晒太阳,女主人将花花绿绿的衣衫晾在院子里,竹篱上同样也是花花绿绿,蓝的紫的牵牛花在吹喇叭,紫的红的豇豆花翩然欲飞,黄灿灿的丝瓜花也来凑热闹,还不忘种一棵洁白的葫芦花,花间又有蜜蜂蝴蝶在嘤嘤嗡嗡,花谢了就是一对对长豇豆,是翠得养眼的青丝瓜,是毛茸茸的小葫芦,炫耀似的悬在竹篱上比个头。月光下,清风一吹,瓜和豆,叶与藤,全在竹篱上轻摇、添香,生动成农家怡人的清景。你若在院中纳凉,拿眼往竹篱上一瞧,如水的月色涂抹在那小葫芦、长丝瓜上,叶连叶、藤牵藤,在地上投下清晰的剪影,篱上的叶一动,瓜一摇,豇豆摆动那么两下,落在地上的竹篱间也相应地一动,一摇,再一摆,有趣得很。更有意思的,竹篱上还有小小的萤火虫点了绿灯笼,在瓜叶间低飞,它要寻访哪一朵花又是哪一枚果?夜深了,一颗露珠从瓜叶上"滴答"落下,正打在蟋蟀的头上,一声声吟唱似乎更加清亮,唱得人心里一片清凉……

竹篱里面,不只种瓜种菜种葱种蒜,有时也种几株向日葵,花开时节,硕大的花盘金灿灿地追着太阳走,给路人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记得有句唐诗:读书三径草,沽酒一篱花。不知古人说的是牵牛花、丝瓜花还是扁豆花,应该都可以,但我固执地以为,葵花更好。那时我常常在午后的清风里,搬一张椅子到竹篱前,葵花下,看书,思索,看夕阳一点一点地从葵花中间,从竹篱笆上沉下去,看葵花慢慢慢慢地垂下头颅,暮色渐渐升起,心中涌上一层无法叙说的空茫与苍凉,我喜欢那种感觉。

与竹篱相配的还有菊花,菊的花枝细,朵儿大,又开得密,是需要竹来扶持的,竹的瘦与菊的清也正和谐,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了。竹篱边那么一站,手里摘那么两朵黄花,抬眼随意那么一瞧,那种幽远境界全出来了,多让人向往的田园情怀。

只是,有一天你揣着无法释然的乡思重回故里,才蓦然惊觉,那守护我们亲情与乡情的竹篱笆,连同巷里的鸡鸣鸭噪、房顶的袅袅炊烟、村前的那株老银杏还有一些熟悉的乡亲——都不在了,如诗里写的"篱落疏疏一径深",竟深入到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找不着了……想起来,心头便涌上一层怅惘之感。竹篱茅舍下,门前小巷里,有过我的快乐童年啊。

母亲的腊月

文/蒋光平

当墙上的日历渐渐只剩下薄薄的几页,年的脚步就渐渐地近了,腊月也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我们的身旁。腊月,在农村人眼里,是个喜气和忙碌的月份。一到腊月,母亲就忙开了。在整个腊月里,母亲就像个陀螺一样地转个不停,为了我们这个家庭不辞辛劳的操持着。

每年冬至刚过,母亲就上街去买好糯米、白糖、红枣、红豆等物品然后用牛车拉回家。准备着迎接腊月里的第一个节日——腊八节。每年腊月初八,母亲都会为大家煮上满满一锅的"腊八粥",母亲说,吃了"腊八粥",这"年"就离我们不远了呢!得早些为新年做些准备。果然,当大家的"腊八粥"还没完全消化时,母亲又在忙着置办年货了。腊月初九,母亲天一亮就早早地吃了饭,拉着她那辆牛车进城了。这次进城,母亲满载而归,拉了满满的一车鸡鸭鱼肉回来。母亲把买回来的鸡鸭鱼肉先用盐腌上一段时间,然后用水洗净,把鸡鸭鱼肉用绳子系起来挂在通风处晾晒。当上面的水汽基本上被吹干时,母亲也便开始了制作腊肉的忙碌。在一个晴朗的午后,母亲上山砍回许多柏树枝,然后把腊鱼腊肉放在柏树枝上,用火熏制。柏树是家乡的一种常见树木,用它熏制出的腊肉看起来好看,吃起来也香。母亲熏制的腊肉,在家乡方圆数十里算是最好的,这让我们全家大饱口福的同时也感到无比的自豪。

忙完腊肉的熏制,时间也就差不多到了腊月二十三了。腊月二十三,是过小年的日子,按照老家的习俗,这一天是除尘迎新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母亲都会戴上顶高高的草帽,拿着扫帚在家里上上下下的忙碌着,打扫屋檐,擦擦门窗上的灰尘,把整个房间整理得井井有条。经过母亲的打扫,以前陈旧凌乱的房间突然变得漂亮而温馨起来。

小年一过完,年的脚步真的是越来越近了,年味也逐渐浓了起来。在过年前的某一天,母亲会选个晴朗的日子,把家里的被子拿到太阳底下仔细的翻晒起来。母亲说,过年前晒晒被子,把一年来的霉运都去掉,来年才会不生病。关于母亲晒被子是否能去霉运的问题,我不置可否,但经过母亲翻晒后的被子留下的那股馨香的味道,却让我久久地难忘。当母亲忙完腊月的最后一道工序时,年已真真实实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我们的一只脚也已经迈进了新年的门槛,腊月,也便在我们的回望中渐行渐远了。

每年腊月,都是母亲最忙碌的时节。我想,腊月,应该是专为母亲而准备的一个月份。在这一个月里,母亲用她的勤劳和慈爱,为我们家酝酿出了家的温暖,年的味道。

一片葱茏慰我情

文/刘传俊

家属院的小桥边,长了一丛茅草,物业公司管理人员,除了几次也除不尽,而我喜欢它们。看到它们,让我想起家乡,想起家乡的人,想起往事。

在我的家乡豫西南,河流边,地埂上,道路沿,随处都可看到茅草的身影。初春,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淅淅沥沥地下过一两场,生命力极强的茅草,就像村妇纳千层布鞋底用的锥子一样,一股脑儿从地皮下钻了出来。待长到一尺左右,茅草的"肚子"慢慢膨胀,犹如进入孕期,孩提时的我们知道那是快出茅芽了,便结伴来到地埂上,小河边,轻轻剥开茅草的"肚子",取出茅芽儿,或直接从顶端"吱"的一声抽出来。茅芽儿白嫩软糯,往嘴里一塞,清香中包裹的甜味儿直抵味蕾。那是我们少年时代钟爱的野生植物的"果实"之一。缺柴火烧锅,小小年纪的我,将几斤重的三齿铁老虎耙子费力地举过头顶,使出浑身劲头去刨闲置土地里生长的茅根晒干当柴烧。一节一节像长筋一样伸展的茅根,看起来虽不起眼,但往锅灶里一填,火焰汹汹腾腾,噼噼剥剥,会很快将一大锅凉水催沸腾。刨后的茅草,虽留下少许须根,但过一阵子又会吐芽儿成长,可谓"几番除不尽,茎断根又生".

夏秋时节,我和小伙伴挎着竹箩筐,四处转悠割青草喂耕牛,其中少不了茅草。见茅草干净利落挺拔喜人,一次,我和另一同伴"发誓"只割茅草,其他杂草一律不准进筐。我俩跑着找着割着,夕阳衔山时,真的割下一大筐清一色的茅草。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那茅草可感可触,一直纯净地立在我的记忆里。夏季午后,母亲戴一顶草帽,领着戴一顶竹帽子的我,到地里割茅草,汗珠子不断滚落其上的情景,我常记起。

距我的村庄近十里地有座紫山,一年早春,我到山上林场移栽槐树。一面山坡上,我看到了茅草的芳容。一丛丛一簇簇一片片白花花毛茸茸的茅草,长势繁茂。下部葱葱茏茏,青青翠翠,上部如皑皑白雪覆盖,银装素裹一般。东南风吹来,万棵攒动,身姿摇曳,波浪起伏,热烈而奔放。我徜徉其中,追着阳光和轻风,纵情感受簇拥身旁那茅草的曼妙,满眼妖娆无限,风情万种,美不胜收。

茅草的美,美在它的实用价值。秋季,当谷子、高粱、芝麻、玉米都成熟时,穿越风雨的茅草也成熟了。收获后的农作物需要捆个捆儿,乡人就会去割已长至齐腰深且有了韧性的茅草当"腰带".手巧者还会用茅草扎成锅帽馏馒头,既透气又吸水,茅草锅帽罩住的馒头既暄软,又不湿浓破皮儿。茅草结实光滑,是修缮房屋的好材料。当茅草长老之时,邻里相约到其集中生长的地方去刈割,那刺啦刺啦的割茅声,此起彼伏,连在一起,响成一片,跟茅草的花穗在风中摇摆一样热闹异常。修缮房屋时,将湿润过的茅草一层层铺展在房坡处,上下用细竹竿相夹,一人在屋内手持尖端穿"麻经子"的锥杆,一上一下把茅草系牢在竹竿上。茅草在房坡处自下而上被一层层周而复始地被铺展,直到铺展到房顶,簇新的茅草房就算修缮好了。这样的房屋能住七八年,甚至十多年不透风不漏雨。我和家人就曾住过房坡两翼缮了几行蓝瓦,中间为茅草,美其名曰"铁翅膀"的冬暖夏凉的茅草房。

茅草还有药用价值。茅根无毒,甘、寒,既凉血止血、清热通淋,又利湿退黄、疏风利尿、清肺止咳……尤其是春天,缺少雨水,气候干燥,容易上火,家家户户都会刨一些茅草根、芦苇根、蒲公英根熬制成"三根汤"当凉茶饮用,祛火败毒。即便是在其他季节,茅根的作用也不可忽视。那年暮秋,母亲让十来岁的我在夹袄内装几个鸡蛋,到与我村一河之隔的供销社换食盐和煤油,再刨一些茅根配其他药物煎水让发热的妹妹饮服。一时性急,刚过河就刨起茅根来,全然忘却装在兜里的鸡蛋。结果是一个不落,全部破碎。我追悔莫及,心咚咚直跳,思想着一向"勤俭持家"的母亲肯定会数落个没完。进家嗫嚅着述说过程,母亲不仅没责怪,反而笑了——因我刨回了急用的茅草根……

脚印上的故乡

文/曹春雷

怀念故乡时,我习惯于把自己的想象,安置于村庄的上空,然后在适当的高度,以鸟的视角,俯望。这样,我就会看到白墙青瓦,墙有的白得耀眼,有的已暗灰,而那些瓦,无一例外,皆如鱼,游在阳光下,鳞片泛着青幽幽的色泽。然后,是村中宽宽窄窄的路,延伸出去,与村外田间的阡陌握起手来。

如果以这样的视角,为村庄画一幅图,这些路是需要一笔一笔描绘上去的,很费功夫。无疑,它们是筋脉,大路、小路,长路、短路,纵横交错,构建起村庄的框架。一个在村庄生活的人,整日里便如一只蚂蚁,游走在这样的筋脉里。

我曾经就是这样的一只蚂蚁。

我敢肯定,第一次像蚂蚁似的,走在村中的街道上时,我一定是摇摇晃晃的,身后肯定是母亲的手臂,紧紧跟着我,一直张开着。她夸我"真棒",鼓励我走得远一些,再远一些。我蹒跚如街边那位胡子白白,长得几乎要垂到地上的老爷爷。但我是一直咯咯笑着的,张开的小嘴里,露着几颗刚发出的乳牙。

我也许穿着鞋,也许没穿鞋。如果是穿着的,那么,一定是祖母做的虎头鞋。土路便留下了我的脚印。小小的,浅浅的。一行又一行。交叉着的,重叠着的。很快,这些脚印,被大人宽大的脚印,或者被牛羊、鸡鸭鹅们纷乱的脚印覆盖住了,再或者,被一阵风掀起的尘土掩灭了。

这些脚印消失了么?我相信没有,它们和我那时的笑声,摇摇摆摆的样子,母亲温柔的话语,都作为一个场景,存在于时空的某一处。如果我取得了一枚钥匙,能够开启时光隧道,那么就一定能重返那一刻。若真的那样,我会拥抱那个蹒跚学步的"我",还有我那时如花朵般年轻的母亲。

后来,我留在街上的脚印越来越大,越来越深。这些脚印通向村庄的池塘,通向村南的小河,通往村外的田野……有时候,我赶着一群羊。羊们的蹄印,是一朵朵好看的梅花,盛开在路的积尘上。我踏上去,踩坏了其中的一些梅花。有时,我赶着一头牛,牛的脚印,像是洒落两瓣的莲花。如果刚下过一场细雨,这脚印很深,我即便踩上去,也踩不平这莲花。

一个乡村孩子,在土路上积攒下多少脚印,才算长大?

不知道,一个孩子从小到大留下的脚印,只有走过的路数得清。但路不说话。可以知道的是,这个孩子慢慢地,会从光脚穿上布鞋,然后是球鞋,将脚印印在离村庄原来越远的地方。后来脚上可能变成了皮鞋。这时候,他就已经不是孩子了。

当他习惯于穿皮鞋时,他总是把脚印落在异乡城市的马路上。落在乡村的时候,少。这时候,他把村庄喊成"故乡".在一纸又一纸履历表上,他将故乡压缩成薄薄的几个汉字,填塞在"籍贯"后面窄窄的空格里。一如当年,他把自己小小的脚印,一次次落在村庄的土路上。

到了一定年纪,他开始习惯于回望自己的脚印。

回望脚印,其实是回望那一个个留下脚印的自己。每次回乡便是一次找寻。他会在乡间的路上,遇到那个放羊的自己,那个河边的自己,那个背着书包奔跑的自己……他穿越时光,踩着那些久远的脚印,和一个个自己握手拥抱。

一颗心便在这时得到抚慰。也许,这就是故乡存在的意义。

雨水润春

文/张辉祥

一年之中,开春的干旱最让农人揪心。为此,常常祈盼,雨水时节的到来,惠泽大地,滋润春天。

雨水,二十四节气排第二,透着初春的韵味。此时,天气回暖,降水量也开始增多了,而且主要通过降雨的形式,雪逐渐稀少,可谓是"雨水节,雨水代替雪。"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雨水润春,草木萌动,一切事物都将生机勃发起来。

人勤春来早,对农民们来说,或许这都是被雨水催促的。"雨水到来地解冻,化一层来耙一层",春耕翻地,犁铧桑田,整治沟渠;"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冬小麦、油菜、桑树等农作物返青生长,对水分的要求较高,需要春灌;"种地别夸嘴,全凭肥和水",但农人的田间管理也很重要,雨水节气,天气忽冷忽热,时寒时暖,需要精心春管,于是就有了"雨水节,种田老汉不能歇"的说法。雨水的田野,是希望的田野,因为它撒播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信念。

雨水季节,阳气渐生,气温日趋暖和,人们迫不及待地脱掉冬装,迎接和煦春光。但是,中医养生认为,此时还应"春捂".不错,雨水时节,降水增多,地湿之气也裹挟着寒意而来,因此必须注意保暖,避免受凉生病。"春天孩子儿脸,一天变三变",何况还有"倒春寒","春捂"就是强调要在脱衣逐渐"递减"中感受春天,细细品味春之韵。"春捂"看起来是对季节变化地迟钝反应,实则是一种智慧人生,一种科学合理的保护。那么,在雨水时节,人们不妨把自己"捂"在春天里,"埋"上一段温暖的时光。

雨水,是文人墨客春之抒怀的载体,它知时节,是喜雨,蕴诗意。"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的《春夜喜雨》淅淅沥沥、飘飘洒洒,给人喜悦之情,千百年来滋润万物,如烟似雾泽心田;"片云风驾雨飞来,顷刻凭看遍九垓。槛外近聆新水响,遥穹一碧见天开。"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在《新雨水》中气势磅礴的描写,出身贫寒的他恐怕深知"春雨贵如油"的道理,有了雨水,就没有荒年之乱,自己的江山社稷也就稳定了许多。雨水时节是一首诗,雨声报春,雨水消愁,雨丝寄情,雨露滋心。

雨水润春,润在大地,润在草木,润在心田,最是一年春好处。

忽有故人心上过

文/马亚伟

翻一本旧书,里面一枚书签滑落在地。我低头捡起这枚书签,见上面有几行小字,是席慕容的一首诗:"假如我来世上一遭,只为与你相遇。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那一刹那……让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让我与你相聚与你别离,完成了上帝所做的一首诗,然后再缓缓老去。"

这些字挺秀劲拔,出自我学生时代的好友小文。年少时的友情,纯粹真挚。那时,我们都是席慕容的粉丝,两人一起沉浸在一种缠绵悱恻又朦胧暧昧的情感中。那些文字编织的美丽童话,也把我和小文紧紧联系在一起。手捧着书签,看到上面依旧清晰的文字,书签也并没有泛黄的痕迹,完全没有陈年气息。

我在想,时间改变了很多东西,但总有些东西是时间改变不了的。

我的脑海中浮现出那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她微黑的脸蛋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喜欢留短发,喜欢穿飘逸的长裙。她像小鹿一样奔跑在春天的草地上,长裙被风吹成一片云彩。她的笑声清脆,响亮,无忧无虑,但她青春的心事,只有我知道。如同我的忧伤,也只有她懂得。我们坐在草地上,她忽然说:"咱们说好了,这辈子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要断了联系!"我搬出《半生缘》里的句子回应她:"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友情有时也如爱情般,情到浓时会有诸如海誓山盟的话出来。那张青春的笑脸,似乎还在眼前,那些说过的话,似乎还在耳边,转眼间已经匆匆多年。

"忽有故人心上过",我轻叹一声。故人心上过,不会惊起心底的一滩鸥鹭,只不过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故人远去的伤怀,时光流逝的感慨,人事全非的喟叹,都是淡淡的,轻轻的。这种感觉,无形无影,掠过无痕,就像风吹竹林,像雪落远山,像离歌轻响。虽然翻出了最遥远的记忆,触动了最敏感的心弦,但不会长久停留。窗外的一点声响,或者家人的一句呼唤,立即就把你拉回现实。那种感觉,便又尘封起来。风过无痕,云散无迹,是为"心上过".

"忽有故人心上过,回首山河已是秋。"真的是这种感觉。岁月经年,人生已秋,少年时的记忆已经永远停留在那个时代。这些年,我与小文早就失去了联系。实话说,如今的通讯如此发达,要找一个人并不难,但我们都没有寻找对方。我总觉得,我们的人生之舟已经驶过万水千山,没有必要再像那个刻舟求剑的人一样,沿着旧时标记来寻找失落的记忆。往事如沉舟,人生万木争春,我们总是要往前走的。生活中不时就会有新的人新的事涌入,我们被裹挟着进入下一段行程。往事,便成了故事和记忆。

人生漫长,很多人只是陪你短暂一程。我们生命中很多人都是这样,走着走着就散了,就像两朵云,情谊缱绻,两相流连,风一吹,就各自天涯了。安妮宝贝曾在一篇文章中说:"那段少年时的感情,就如同彼此寄居的蛹。当灵魂长出翅膀,各奔东西,蛹就成了透明的空壳。"的确,我们一次次破茧成蝶,飞到了另一片天地,把曾经的朋友变成故人。

流年似水樱桃红,忽有故人心上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