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文章经典

2023/09/06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文章经典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文章经典(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家乡拜年习俗

文/树根

拜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间习俗,是人们相互表达新年祝福的一种方式,它不仅可以浓厚孝道、增进友谊,而且可以化解矛盾、消除积怨。

拜年虽然是全民族的一种良好习惯,却因地域不同,各地的习俗也不尽相同。且说说我们家乡的拜年习俗。

传统意义的拜年,应该是"春节拜年",一般是从正月初一开始,二月二结束。正月初一这一天,先是给家人拜年,然后再给邻里拜年。正月初二,开始走亲串友,分别到岳父母家、姥姥家、舅舅家、姑姑家、姨妈家、盟兄弟家、老表亲家拜年,到岳父母家的时间,一般选择在初二、初四或初六这三天,如果是新婚的小两口,一般是初四到岳父母家"拜新年".

拜年的方式方法很讲究。能当面拜年的,一般不会采用电话、短信、写信等方式进行。在给长辈拜年时,通常不在室外,要请受拜的长辈回到堂屋端坐在"佛前桌子"(又叫八仙桌,是供奉佛像和祖宗牌位的桌子)旁;拜年者不对着人,而是对着佛像或牌位方向,先作揖(女的用点头代替作揖),再迈动左腿、跪下右腿、收回左腿随即跪下磕头,然后右腿站立后再左腿站立,起身作揖问好;这期间,受拜的长辈需拱手接礼,在拜年者问好后,也要送上祝福的话,或送上"红包".给平辈人拜年,可以随时随地,只要拱手问候就行了。

拜年的场景很是好看。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家人们便早早起床,换上新添置的衣裳,齐刷刷地集中到老人的堂屋,大家搬来凳子放在"佛前桌子"旁,让老人坐下,再拿来几个蒲团摆在"佛前桌子"前,按照辈份依次站在蒲团前给老人拜年,长辈拜了晚辈拜,男的拜了女的拜,问候声连成一片,老人们会源源不断地把"押岁钱"分给年幼的儿孙或刚过门的儿媳孙媳,热闹极了。吃完饺子,邻里之间拜年就开始了,大家成群结队拥入家中给长辈拜年,这时候老人们会合不拢嘴,直劝大家不要磕头、新事新办,大家不顾这些,只要有人领头,便会屋里屋外齐刷刷跪倒一片,当然也有个别捣蛋的人会站在队伍最后看热闹。初四这一天,新姑爷都会拎着礼物到岳父母家拜年,这时看热闹的同族会围上不少人来,一边逗新姑爷行礼拜年,又一边干扰人家磕头,让姑爷一遍又一遍的喊爹喊妈,折腾的新姑爷大汗淋漓,心疼女婿的岳父母一边给女婿手里塞红包、一边去解围。给岳父母把年拜完,同族的长辈也会热情地邀新姑爷上门坐客,送上祝福的红包。

每逢过年,我们在外工作的游子们都会急匆匆地赶回老家,给辛苦一年的长辈们作上一个揖、磕上一个头、拜上一个年。

对你的思念

文/沉封

对你的思念

白云远去,空谷幽幽。伫立在这巍峨的云天之巅,我,对你生出了那无限而又深沉的思念。

那是一座座林立的高楼,怎敌这悬崖峭壁的风光无限;极目远去,群山伏底,纵使江山如此的秀丽多娇,怎奈何有你相伴,华发共老!万峰俯首,千山蹙眉,在这云天之巅,难得烟雾弥漫,在这凄然之中也会心生一股霸绝寰宇的气概。

自来有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眼望着这群山之中成双成对的斑斑影迹,来往穿梭于山花海树之间,亲密快乐何几?我的心中便蓦然的泛起一股悲凉,看着那三五成群的人们,你拉我挽的深情,令人……在这里,也只有我,唯独由我是一个形单影只的过客。纵然是伫立于云天之巅,又有何用,还不如拥有你在身边的那一瞬间。

多么希望在我的身边能够普有远方的你来陪伴,有你这美人坐怀,何愁人生不能畅然?可是漫漫岁月,孤单常年,都是我一个人落寞孤单,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永不断。对你的思念,犹如这江河之水,悠悠长流,六月梅雨,延绵不绝。

孤峰翠处,霪雨霏霏,青烟渺渺,直逼云天;残照当楼,山河破碎,想佳人处、空念远。暮雨潇潇,此情难消,敢问天地广陵处,岂有一首消魂曲,得百鸟飞,日月同照辉。天涯地北独伤心,青山绿水不改面。你我心同在,哪怕四时幻,待到来年花开月,共抱佳人同床枕,管它烦忧琐事几何许,当记今朝情,不忘百年意,携手共华发,岁月相老去,美人在怀终不弃。

今朝念你之情由心而发,对你思念急切而又无限,可叹时光岁月不待人,相忆犹深,相见太浅,故作此,以表深情意,终生常念,佳人相伴!

祝愿天下有情之人,终得一女子,合家欢乐,幸福美满!

----雪

雨后,清晨

文/一夕

很久之前,我就明白,世间焕然一新必然因为一场雨。

清晨六点,浓密的铅云眷恋青空,迟迟不愿离去。你光着脚,仰起头,看到一个阳光未至的晨。转身,遇到镜子里莞尔一笑的人。头发蓬松,一副还没准备接受繁忙生活的样子。

栏杆表面的白漆渐渐剥落,不知道在哪一年哪一场雨后,它开始以这般面目全非的模样,讲述风雨如晦尘埃落定的故事。你也不知道,你是故事里的人,还是听故事的人。就像暗夜与白昼没有明显的界限一样,你在世界的定位也不是非此则彼。对此,卞之琳早就察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这座城市常态的气息潜伏在雨下,于是非常态的气息像春天地底钻出的新芽,不经意间占领了所有感官。墙角,芦荟润泽饱满的气息。清风穿过敞开的房间,无牵无挂的气息。不急着工作,坐下来喝杯茶的恬淡气息。房顶上的雨落在地板的声音,一滴、两滴、三滴……鸟啼叫的声音,此起彼伏。隔壁宿舍楼传来的洗漱声。

门外宽阔的活动空间卧着一汪水泽。昨晚,在雨下之前,我走到另一端与朋友聊天。去时这段路面还是干爽的。回来发现脚下的水堪堪漫过鞋底。不知道为什么会有涉过汪洋的感觉。内心雀跃。

拧开房门,进去,顺手关上。雀跃陡然消失。闭合的空间没有受到大风干扰,急雨侵蚀。它给人安全感。但是,伴随而来的凝滞气息,会让人习惯,然后麻木。

终究没有再出门去。翻开圣经阅读,困了,便上床睡觉。拉上床帘,光线像突然迟暮的老人,减却锐利的光芒。半夜醒来,看到一室的黑暗和寂静。

春满人间

文/陈晔

每年过年写春联,我特别喜欢四个字的横批:春满人间。

春满人间不仅仅是愿望,还是理想,更是一个春天的梦。这个梦是国家的民族的家庭的个人的。

我母亲去世早,没有娘的家和没有娘的娃过的是冬天般的日子。在人前觉得低人一头,那个时候衣服都是当娘的手缝的,没有娘只能穿着父亲笨手笨脚缝制的大针大脚的衣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幼年的我们也喜欢穿上针脚均匀紧紧巴巴合身的衣服,那不仅仅是穿着舒适漂亮,也是母爱和幸福的体现。当时心里既有失去娘亲的无奈,也有羡慕别人母亲健在的福气,更多的是无奈和彷徨。父亲比我们还思念母亲,他肩上还承担着母亲的责任———做饭缝衣,这对一个男人来说肩上的担子无比沉重,做饭缝衣不是哪一个男人都能干和干好的。可是父亲在理想信念的支撑下,硬是坚持了下来。因为他心里有一个春天,相信苦日子会过去,我们一家会过上好日子!

身为教师的他,每年过年的对联都是自己写,写在红纸上的字字都是希望和祝福。横批每年必写"春满人间","春满人间"一词含义很深,一是当时我们国家贫穷落后,老百姓温饱尚不能解决,举国盼望春天;二是家庭生活困难,盼望生活好起来;红色的横批"春满人间"贴到门头,就像春风一样把春天带进了家。当我学会毛笔字写对联时,就将"春满人间"四字写成许多小的竖联,贴在果树、石磨、木梯和院墙上,"春满人间"贴在各个角落,院里增添了节日的气氛,春天也仿佛真正走来了。在"春满人间"的信念支撑下,我们全家希望在心,我们兄妹靠学习走出山村,拥有了好的工作和归宿,父亲实现了母亲临终嘱托,依靠自力更生拼搏奋斗实现人生的春天;而我们国家和民族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奋斗,迎来了邻人瞩目的发展和辉煌,创造了诸多春天般的故事,人民沐浴在春风里,享受着春满人间的幸福。

正月一上班,我们有幸到河北会堂参加省委组织的精准扶贫干部培训,投入到国家扶贫攻坚的"春天行动"中。当我们带着使命和嘱托来到张家口塞外扶贫时,天气还寒,夜里还要生炉子,哆哆嗦嗦的盼望春天的来临。我们一户户地走访,此时对联鲜红,窗户上的剪纸还是鲜艳的。工作组走村串户,与老乡们坐炕头,蹲地头,拉家常,访贫问苦。他们对春天的渴望更强烈。因为靠天吃饭,这里的粮食产量上不去,收入低,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或者结了婚也不愿意在村里住,都在外边,远离了乡土。一处处荒废的窑洞述说着过去的故事,因为贫穷说不上媳妇,此前有妹妹给哥哥换媳妇的"换亲",甚至还有从外地买媳妇的,男女相差十几岁。女方受不了苦日子,也有中途走的,留下几岁的孩子不再回来,杳无音讯!这些家庭的孩子多么盼望有母爱的"家的春天"呢!

这里的确是苦,吃水问题刚刚解决,因为干旱少雨,不能种菜,饭桌上日日是土豆和酸菜,单一、缺少蔬菜的饮食让很多人患病。患病治病就需要花钱,因病致贫的不在少数。一位村干部儿子患了尿毒症,为了给孩子治病,他卖掉了小毛驴,又卖粮食。村民老徐生活贫困,但是三个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他在靠劳动供三个孩子上学。孩子们考上大学,他家就有希望,他们家的日子就会好起来,就像我们当年,他和孩子们的心里都有一个春天。

春满人间不是梦,春天已经来到桑干河畔,来在了泥河湾,尽管春天的脚步晚一些,但是枝头含苞的花蕾已经告诉我们春天已经不远了。我把这个消息告诉给窑洞里的人们,告诉他们党和政府在关心着他们,在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施了2万多人的"春天行动".这些扶贫干部如春风春雨走进干涸的土地,满满的春风春意在他们的言谈话语中倾出。

春满人间的信念坚强有力,号角一样,鼓舞人心!

春满人间是希望和动力,是号角和鼓舞,是信念和理想。在希望的感召下,我们坚信通过不懈奋斗和勇于坚持会改变命运和面貌,只要不放弃不抛弃,一定会赢得人生及事业的春天。因为啊,春天是无私的,春天属于每一个人,属于每一寸土地!

阳光芽暖

文/连谏

房子很老了,不仅楼梯狭窄,楼梯上还堆满了杂物,穿的浅色衣服,一不小心就会蹭上灰。为此,他在楼梯上和邻居吵过架。那个邻居,似乎比他还有理,因为虽然杂物碰伤了他,但他也把杂物碰倒了,散了一楼梯,邻居逼他给码整齐了,他不肯。

到底,他吵不过他,只好气哼哼地摸着黑把被碰散的杂物码起来。邻居家有个瘦瘦的身影闪出来,一声不响和他一起码杂物,是个单薄的女子,长长的发纶在脑后,穿了一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居装。

他瞥了她一眼,想,刚才那气势汹汹的男人一定是她的丈夫了,想到他的恶语相向,对她也就没了好气,一味地冷着脸,匆匆把杂物码好,抽身上楼。女子说:我老公脾气不好,对不起啊。

心头的余怒让他一点绅士风度都没有,冷冷的:楼梯本来就窄,你家再把这么多垃圾当宝贝堆在这儿,黑灯瞎火的,这不是坑人嘛!

说完,他就噔噔地上楼了。

也奇怪,从那晚以后,他再从图书馆回来时,发现二楼厨房窗子是亮的,把正冲着的楼梯给照亮了。

那时,他还有些恶毒地想,怪不得二楼的男人那么胖,原是半夜都在厨房里弄东西吃啊。转而又想,随便他怎么胖,但愿他每晚都深夜在厨房里弄东西吃才好呢,这样,他就不必摸着黑上楼,也就更不必担心会碰乱他家的杂物弄脏自己的衣服还惹他叫嚣了。

后来,就如他所愿望的那样,二楼厨房的窗子,夜夜亮着。有时,遇到有夜归的人和他一同上楼,走到二楼处,就听人嘀咕说:这两口子真有意思,一个瞎子,一个半瞎,整晚亮着灯,这不是浪费么?

他心头一震,想起那晚,女子码杂物时摸摸索索的样子,并不是因为楼梯上没灯光,而是因为她本就是看不见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有时,他会在楼梯上遇到这对盲的夫妻,女子态度祥和地被半盲的丈夫挽在胳膊里,一步一试探地下楼,听到有人声,他们会停下来,贴着墙壁站着,对着空气茫然无目的地笑着,示意别人先上还是先下。晚上,他回来,每每望见二楼厨房里透出来的静谧亮光,心,一下子就暖了。

从那以后,虽然他从不烧饭,但他也夜夜开着厨房的灯,这样,三楼的楼梯,也就亮了,一年过去了,在二楼盲夫妻的带动下,整个单元冲楼梯口的厨房,一到夜晚,就亮了起来,再也没发生过因楼梯黑而摔伤人的事。毕业后,他留在了这座城市,再后来,他恋爱了,女友奇怪,依着他的良好的收入,怎么会喜欢住这样一栋又破又旧的老楼,他就和女友讲了二楼盲夫妻的故事。女友说,多好啊,这是一栋会使阳光发芽的楼。

春暖

文/何炅澔

漠漠阴雨爬上了天空无边的愁容,抚过了街道荒凉的额。"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落花早去,新芽未出。春寒如潮,席卷了整座城市……

"姐,妈这病是多年的旧疾,跟这次疫情没关系,你放心照顾好妈……"奶奶的肺病复发,前些天住院了,而父亲这些日子里格外忙碌,"你们在医院里也要注意,一定要戴好口罩。我大概是回不去了……"几句叮嘱后,随着电话挂断,父亲叹了口气,阴郁的脸正如此刻窗外的天色。

父亲又何尝不想回老家照顾奶奶?但身为一名医生,此时背负的种种又怎会允许他离开呢?

"现在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了,"父亲没有对母亲提祖母的事,眼里却仍闪着一丝悲伤,"我可能也要去支援湖北了,一切都等待安排……""我们支持你。"母亲坚定的话语瞬间涤去了父亲话语间的苦涩。"嗯……"父亲低下头,小声回应着。

飘飘小雨轻敲着我窗,也轻敲着我的心门。我没有说话,却在心里默默自私地祈祷,祈祷着父亲千万不要被安排去。

"其实这病没那么可怕。"父亲的声音明显抬高了几分,似乎是故意要让我听见。

父母这几年来有一个习惯,饭后散步。但这几天来,只有父亲会在晚饭后离开,母亲留在家中。"你爸这几天真的很累。"母亲似想对我说很多,又唯恐自己把话说太重。

数日后的一个中午,父亲迟迟没有回家,我心中突然升起一股不安的情绪。母亲一言不发地坐在一旁,眉头微皱。寂静之中,一阵开门的声音让我们顿时松了口气。"今天开会宣布了支援湖北人员的名单,"父亲脸上堆着笑容,我心头微微一紧,"我负责留守医院,今天下午去为战友们送行。"父亲的笑容分明是强撑着的。

我曾听到父亲对母亲坦言自己的想法,但母亲却是沉默以对。我看着父亲笑容里闪烁着的其他心绪,心里似乎有些什么已经落下了。

雨,越下越大了。

那晚我们依然等待了许久,父亲才回来。进门之后,父亲的声音像是雷声在天地间炸响一般。"为什么做不了?你们之前不是承诺得好好的吗?哪有这么多理由?我看你们就是怕死!你们怕死,难道其他人就不怕死吗?病人和他们的家属就不怕死吗?前几天刚去支援湖北的那几名‘战士’就不怕死吗?我就不怕死吗?……那如果我们都不去做,这事该由谁来做?你不用说了,一切服从安排……"

母亲听着,我也听着。我忽然想起《无问西东》中的语句——"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

那晚,父亲的晚饭比以往吃得更快。

那晚,父亲依然没再去陪母亲散步。

父亲稍作休息,又匆匆准备赶去医院。轻轻的关门声沉重地落下了,父亲深蓝色的背影却似乎还停驻在我的眼前。我的心空空落落的。

雨成念珠千串,风为偈颂一首,双手合十,天地如我般虔诚……

我祈祷着,不只是父亲,所有人都会平安地等到春天。

被温暖环抱着的春天,应该已在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