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景色的散文
倚栏轩精选6篇描写景色的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描写景色的散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水仙开花
文/董行
水仙是我养的第一盆花。那棵水仙本是朋友送我的礼物,平时也没有太过在意,只是常常浇些清水,放在太阳下暖暖地照着,也就开出了花。忘记是哪一天了,去看水仙时,竟发现它长出了十五个花骨朵,虽称不上奇迹,却也着实让我大吃一惊——这其貌不扬的小东西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惊喜——
白色的花,散发着阵阵幽香;金色的花心、修长的花茎、弯成彩虹形状的叶子;还有花的根,长得很舒展,蜿蜒盘曲,几乎布满了整个水盘。我用白色的瓷盘来养水仙,好像其他罐子什么的都不够温柔——我怕伤了水仙细细长长的根。
水仙开在清水中,犹如沐浴的少女,亭亭玉立。周敦颐在《爱莲说》里称赞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我想,用在这里形容水仙应该也是恰当的吧?
有时候觉得,水仙看似柔弱,却也是很坚强的植物。曾经因为忙加上粗心,一个星期左右都忘记浇水,米白色的根已经干得像是从地里挖出来的人参须,可浇上水两天后就开出了典雅的花。水仙的幽香更是让人折服,清凉悠远而不刺鼻,不似玫瑰那样香气虽然浓郁却有些许庸俗。
可是谁能想象,这美妙有时是会致命的呢——水仙碱,是剧毒的东西。
水仙是高贵的,因为它有感情,懂得感恩,这种感恩甚至超过了人类。你给予她一潭清水,她就会很感激很知足地开出白花,放出幽香来报答你。而人呢,又有谁甘心在一盆清水中开花呢?人,大多有着贪婪的本性,有时是奢侈的需索,常常难以知足,也就常常难以快乐。
每一朵水仙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有着她自己的故事,自己的诗,自己的乐章,自己的感情。水仙在撑破骨朵外膜的束缚,张开羽翼,成为一朵美丽的水仙花的时候,就被赋予了灵性。她是天使,不羁的天使,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只是默默地汲取,然后默默地展现,你喜欢也好,讨厌也罢,她都会昂着高贵的头颅,开花,凋落。
水仙的败落也让我感动。
水仙在凋落之前是坚挺的,哪怕枯萎得不成样子也依然是高高地昂着头的,乳白色的花瓣已经浅浅泛黄却依然保持着刚开始的样子。然后有一天,就如同一位母亲为自己的儿女操心到灯尽油竭一般,花朵突然怔怔地落下了,就那么落下了。我仿佛听得到那细脆的脖颈终于支持不住折断时那轻微的咔嚓声,就像一位母亲再苦再累也不会把自己疲惫的一面留给儿女,而当实在支撑不住倒下时,心里出现碎裂时发出的声音,仍是留有遗憾,却明白已经尽力时发出的叹息。
夏天的景色
文/张雅涵
夏天虽然闷热,但它却是五彩缤纷的,只要你用心去感受,就会觉得它非常迷人。
夏天是红色的。唐朝诗人杨万里在诗中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你瞧,那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犹如披着轻纱的仙女在湖中沐浴。娇羞欲语,盈盈欲滴,随风飘来清香阵阵,沁人心脾。有的蓓蕾初绽;有的含苞欲放,花骨朵像火炬似的高高伸出;有的竞相开放,露出娇嫩的小莲蓬。
夏天是绿色的。不信你走进我们的学校看看,你会发现校园被一片绿色笼罩着:大树小树绿绿的,草地也是绿绿的。榕树高大挺拔,抬头仰望,一树鲜绿的叶子在阳光下闪着光,展现出无穷的生机。法国梧桐和榕树一样高大,也是一树碧绿,它们向四周伸展着枝叶,手掌似的绿叶密密麻麻,给校园留下一片片的荫凉。如果说榕树是校园里威武的卫士,那么梧桐树则是绿色的大伞。还有其他许多的树木,都褪尽了冬天留下的枯黄,展现出一树的翠绿。
夏天是白色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曾在《赤壁怀古》中写道:"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大海里的浪花简直就像刚刚裂桃的大片棉田,白花花的一望无际。一些顽皮的孩子,不管三七二十一,甩掉鞋子,从妈妈手里抢过救生圈,光着脚丫欢呼着扑向大海的怀抱。
夏天是黄色的。稻田里一片金黄,远看真像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稻谷颗粒饱满,压得茎秆都弯下了腰,一阵微风吹过,稻穗仿佛在向人点头致意。不用说,今年的早稻肯定又是一个大丰收。
夏天是蓝色的。雷雨过后,我抬头仰望,碧空如洗,天蓝得使人心醉,蓝得使我想起少年军校的小海军们刻苦训练的情景。
我想,我已经成了一名小画家,手里拿着调色板,正在描绘着夏天的景色:红的是希望;白的是纯洁;蓝的是博大;黄的是辉煌;绿的是健康……
古村落
文/韩振远
古村落的屋舍瓦楞上长满绿茸茸的青苔,与发黑的梁柱、砖雕的墀头、脱落的墙壁和狭窄的街巷一起站立在历史深处,用幽寂而孤独的神情,自顾自地讲述长长短短的故事,语速宁静缓慢,娓娓道来,不管有没有听众。
真正古老的村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大地、山川、河流塑造。苍茫的天空下,古村落蜷缩在山凹间、沟坡上,与村旁淙淙流淌的小河相映成趣。没有流水陪伴,老屋也许苍然,古树也许遒劲,历史都不能算悠久,至少没有神秘而原始的气息。河流为人类提供了水源,也给人类带来万千气象。大到一国之都,小到一家之舍,人类最初选择聚集地时,都会尽量傍着一条河流。
这几年,我每次踏进一个真正的古村落时,都要先跨过这样一条河流。
中国人选住宅讲究风水,其实所有真正的古村落都有好风水。远古时代的先民崇尚自然,没有风水概念,却更需要阳光、水源,要避开寒风得到阳光照耀,就必须选一个背靠高埠面向太阳的地方;要方便地使用水,就要找一个依傍河流、溪水的地方。所谓的青龙白虎、负阴抱阳,都是占卜师对人类自然抉择的附会。我生活在一个有数十户人家的小村落,上一辈老人口中的村子庙宇巍然,屋宇俨然,本以为是个古老的村落了,看过真正的古村落后才明白,那种建在平原、身边无河流的村子,尚缺少历史的厚重,虽然也有不少年代,却还没有古老到皱纹纵横、银髯飘飘。洪荒时代的人类,不会在这里聚族以居,所以能形成村落,是很久以后的无奈选择。
古村落的历史往往与现代社会隔着遥远的时空,像传说一样神秘而又朦胧,距离喧嚣的生活却很近,有时候,在大山里行走,村落仿佛藏在山的皱褶间,一不小心就撞见了,若遇到了一位一脸慈祥与和善的老翁,由不得停下脚步,与他攀谈。有时候,古村落就像一位世外高人,让我们这些被生活撞得浑身伤痕的人慕名去拜访,以图从他那里获得心灵的慰藉。
偶遇邂逅与专程造访的感觉绝然不同,我更看重的是满怀憧憬的造访,并不期待突然而来的邂逅。也许我有古村落情节,外出旅行,每听到周围某个地方有古村落,就会被吸引得魂不守舍。一天,参加某刊笔会,主办方将会场选在太行山深处,一座四面环山的星级宾馆,舒适的设施将一行人侍奉得娇慵散漫,然而,当得知附近有一个古村落后,我立刻兴奋起来。清晨,趁众人尚未起床,与朋友一路小跑,去拜访那个村子。在村前,我们与古村落必备的小河不期而遇,一座不长的木板桥晃晃悠悠悬在空中,下面细流潺潺,等小心翼翼走过去,仿佛穿越了时空,感觉历史与现实原来离得很近,就隔着一条河流。
村庄刚刚苏醒,空气清新,雾霭飘拂,氤氲出农家生活气息。几位老者可能是一天中头一次走出家门,睡眠后的惬意流露在迟缓的动作上,平静地望着两个外来者,弄清了我们的来意后,老人、老屋仿佛都在呵呵笑,挤出一脸的皱纹。穿过古雅的门楼走进去,蹦跳的小狗和惊恐的母鸡还在叫,烟火味还笼罩着院落,老屋的沧桑却渐渐占据了空间。
如果说河流是老村子的标志,老屋、老巷是村落的躯体,飘拂在屋舍街巷之间的古朴气息则是老村落的灵魂。在这样的村落中行走,连粗糙的砖缝、四脚八叉的石磨、碾盘都好像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若再看门楼上的匾额、砖雕,堂屋上的斗拱、梁架,就有一位儒雅的乡绅站在面前了。用他古奥而直接的方式,告诉你什么才是古村落,什么才是农耕文化的沉静、淡定与精致。
喧嚣的现代社会已经将古村落风干成标本,我和朋友所看到的古村落,已经没有了鲜活的表情,只是一具空壳,文化再悠久也只是新时代的点缀。
中国的土地上原本老村子很多,现在要找这样一个村子,只能到这样的山区里。老村子本来很平静,像一潭清澈的水,我和朋友是投进潭水的石子,击起一波涟漪,很快又复归平静。
神奇的铁脑寨
文/文建华
早听说海拨1000米左右铁脑寨上有一座千年古城墙,全长2公里,位于大别山南麓武穴市余川镇马干村、龙门冲村、仰天村、下汪宕和黄梅县大河镇杨宕村之间。
九点半钟,我们不知不觉地登上铁脑寨山顶,这里时而烈日高照,时而云雾缭绕,好像仙人在半天云中。据马干村书记梅春发讲:这里春天百花争艳,百鸟争鸣;夏日枝繁叶茂,绿树成荫;深秋枫红橙黄,秋高气爽;严冬银装素裹,腊梅吐芳。这里风和景明,水质纯正,空气清新,气候宜人。
站在山顶向东边一看,黄梅县大河镇杨宕山上的公路蜿蜒起伏,向北一望是马干村一望无边的竹海,向西南方望去,是两山相夹的龙门冲村、车坊村。山脚下的龙门冲村水库鱼儿时而跃出水面,水库周围垂钓的客人时而从水中钓出鱼儿。龙门冲水库上面的着龙潭潺潺的流水,在山上鸟儿叫声伴奏下,让人沉浸在动听优美的旋律之中。
站在铁脑寨山顶石头上是千年古城墙的北门,门面向马干村,石门右边是一个活石塔,左边是用小石垒起来的石头墙。
从铁脑寨北门向西南方走,不到两里路就是城墙的南石门,也是用石头垒起来的石门。出了南门就是下汪宕村地界。离城墙南门不到500米有一个石门朝西开,西门与龙门冲地界相连。靠城墙东边石门朝东开,通向仰天村。
位于铁脑寨上千年古城墙高处四五米,低处也有三米高。铁脑寨居高临下,东西是陡壁悬崖,但山顶宽约20-50米,树木茂密,过去战争年代城墙内住了一万多人。传说,齐国时代,当地的黄梅县、武穴市(原广济县)老百姓为了抵抗外来侵略者,把山上的石头捡到铁脑寨垒起两公里长城墙。后来,当地的老百姓遇到战争年代,都隐蔽在铁脑寨古城墙内,用石头打退鬼子多次侵略。
当地的仰天村在70年代修建水库,将千年古城墙石头搬走了一部分,但城墙还留了一部分古迹。
据当地老百姓介绍,铁脑寨千年古城墙内,张体学带领的新四军住过多次,后原黄冈军分区顾问干鹄带领游击队也在千年古城墙内外打过多次仗。当时马干村陈桂花老人曾为干鹄率领的游击队送过多次饭。新中国成立后,干鹄走上领导岗位,还多次来马干村看望陈桂花等人。
铁脑寨山上生长的松树、枫香、香樟、老虎花、杜鹃、兰草各种灌木及花草,大部分是国家保护的二类植物。尤其是山寨上弥猴桃树处处可见,树上猕猴桃硕果累累。山上的野鸡、刁老鼠、黄鼠狼时而出现在视线内。
据同行的唐光进师傅讲,铁脑寨上过去有一座观音寺,传说当地老百姓只要有什么疾病就到这个观音寺烧香,就可以康复。唐师傅还说铁脑寨上还有一座雷公电母庙,过去只要有敌人来,这个雷公电母菩萨发威,使铁脑寨上空电闪雷鸣。后来当地老百姓将铁脑寨改为安乐寨。
铁脑寨上风光美丽,李白曾看到此写下一首诗赞美:小雪飞旋回九天,群立孤峰不觉寒,眼前景色写不尽,明远拟作行路难。
离铁脑寨西边山梅莲凹有一个山洞,可住200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不少新四军、地下党受伤,都被送到这个山洞疗养。当时马干村百姓梅春友、吴让喜都为受伤的新四军、八路军、地下党送过饭。
这个烈士洞清代诗人杨勋曾对此洞写了一首诗:洞口风清户欲开,烟花缥缈有人回。看松尚记丹砂井,跻石随登晒药台。暮雨萧萧经谷口,疏钟隐隐出林隈。年年岭山桃花发,半遂流溪半草莱。
识黎坪
文/朱鸿
秦岭之深秀,常居阳面,黎坪之异,尽沿西流河布濩。
恰逢秋雨,星星点点,滴而不响,湿而凉肤。远望云白如棉,稀薄松软,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动感是柔和的,林壑遂隐隐约约,色似黛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近看杂木遍生,绿厚,绿赜,是梦一般的绿的大海。偶有古崖,裸露着也可以养目。
暮去朝来,日出霏归,峭壁之间,峡谷之中,一片澄霁。这时候欣赏其树是很好的:巅峰上的水杉竞耸蓝天,不敢歪,不敢斜,形势所逼,只能是直的,因为一旦歪斜,失去平衡,自己就倒了。山涧里实为密林,地狭土薄激烈相争,遂壮的壮,弱的弱,有的霸而为雅,有的枯而成鬼。
于斯恰然看到了一些平素难见的树:大果榆、栗、槭、华山松、大白杨、华榛、野核桃、青冈、水曲柳、猫儿刺。自小喜欢树,过去总是在故乡的前院和后院挖坑栽树,希望其成材,以做栋梁或家具,可惜成材不易。在黎坪所见之树,多是大材,然而长在僻壤野区,也进不了城,更进不了庙堂。有一处枫极多,婷婷而立,熠熠闪光,遗憾有人竟在众枫扎根之处打了水泥做地板,大约是想让客流连一番吧。岂不知植物是敏感的,一旦生态改变,枫便死了。触景生情,不禁动怒,为逝世的枫呐喊了三声。
逐水而居,水之污染,都是人作的孽。黎坪固然有人,人少,又没有工业,水遂清净。石上之水,曲折滑行,缥碧而见底。潭中之水,汪然宁静,鱼翔而波动。当水越过一块层岩之际,往往把自己拉得又平又白,仿佛是皇帝的玉带,可惜它须臾便沉落成川了。若遇悬崖,水遂骏奔,其激湍之下,形成反射阳光的又白又亮的瀑布,有女士便慨叹惊呼,抒发其情。水统而拢之曰西流河,源于石马山,一边向前走,一边变幻着,一边吸收着种种小溪,卒入嘉陵江。
地质学家认为,黎坪及其周围广袤之域,在4亿年以前曾经是海。一场伟大的地壳运动把海变成了山,但海的遗存却仍有所保留。我看到几片红岩,有的堆积若塔,有的结构若堡,有的环拱若门,有的断然分裂以为狭径,苔藓斑斑,润腻酥涩,顿起百度的感受。细辨切面,可见贝壳和鱼的化石,从而想象之窗怦然连开。
有一处红岩全然呈现,遂为黎坪的重点和热点。其状翻滚,盘旋,卷曲,错错落落,洞穿其中,赤身于外,有几百平方米,隆然而起,不生木,不生草,真是突出。它的表皮凸凹似鳞,遂有叶公的子孙把一块昂然之红岩指示为龙头,从而便有了龙脊或龙爪。实际上这是海相沉积与陆相沉积的结果。在地壳运动的时候,狂暴的风把泥沙堆砌成丘,风又把泥沙之丘的表面吹旋为圆的椭的小坑,骤然一个尘埃的掩埋,再由风翻出来,红岩就凹凹似鳞了。
人大鸟小,鸟的声音也小。在黎坪的鸟甚多,黄羽黑羽,长尾短尾,从林壑里飞过来,随我在一棵一棵的树枝上跳跃,竟是沉默的。倾耳一听,鸟鸣似唱,能勾魂的,遂不敢多闻。
游离了西流河,信步而去,会发现半坡上的农舍,褐色的墙,灰色的瓦,院子有草,鸡在啄食,随便几棵杉树,一个比一个挺拔。怕打扰了主家,便悄然浏览着。夕照之中,可见屋檐下的破柴,凉鞋,?,锨,扫帚。门户大敞,任客入之。只是客的心小,鬼鬼祟祟,只拍了几张照就走了。
安汉是汉中南郑梁山人,尝赴法国留学,遂有公职。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其受遣在黎坪考察,以设垦区。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遵示负责垦区的开荒和生产。曾经有数万难民收容于斯,以此有粮,从而不死。安汉还在这里办了学校和医院,俨然一个世外桃源。性格太直,就惹恼了官吏,他们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终于在1943年遭杀。黎坪的沟沟坎坎,多长菊花,风吹而芳香,人谓是安汉从法国带回的。是否属实,纷繁难考。也许这是一种纪念吧!
枫在黎坪很是茂盛,霜降以后其叶遂红,将在苍郁之中闪闪烁烁,从而会添一种热烈。可惜我早来了,没有看到。不过我在黎坪领略的奇妙已经够多了,何况还存了一胸的清气。
八闽岳祖白岩山
文/唐颐
闽清的白岩山,一代大儒朱熹为之题词"八闽岳祖".八闽的山脉主要有武夷山脉、戴云山脉、鹫峰山脉等,白岩山属于戴云山脉的北端,最高处海拔1237米。阅尽名山无数又久居闽北的朱熹,为何将此桂冠赠与闽中的白岩山,令人不免诧异。2014年初冬季节,我参加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省作家协会组织的"走进闽清"采风活动,有机会拜谒白岩山,带着心中的问号,去探寻那顶桂冠下的答案。
相传朱熹三上白岩山,是在南宋庆元年间,即是历史上极其黑暗的"庆元党禁"时期。面临"黑云压城城欲摧"之际,年逾花甲的朱熹,只能选择循避了。此时,他的同乡后辈,也是门生的闽清县令郑君瑞,不畏权势,顶住压力,悄悄向老师发出邀请函,朱熹便乘一叶扁舟,顺闽江而下,避难于闽清。于是就有了朱熹过化闽清留胜迹,有了与白岩山的一段缘份。
"八闽岳祖"四个大字题写于白岩山莲花峰的崖壁上。相传朱熹题好字后,将毛笔抛向云端,那笔落入"一线天"岩涧,长成了四方竹,并沿路成片繁殖开来。那竹茎粗如笔杆,叶片似笔毫,寓意白岩山方正挺拔,也寓示四方游客前来朝拜八闽岳祖。如今,四方竹成了白岩山一道独特的风景,沿途绿荫成林。那日,我们从山下的三溪乡三墩村驱车至白岩山山门,尚需20多分钟的车程,从海拔680米的山门登临莲花峰上的白岩寺,爬了1000多级石阶。如登极顶玳瑁山,还需再爬1000级左右的石阶。试想当年朱老夫子,在交通十分不便,路径简陋崎岖的状况下,如何一步一步艰辛攀登。是什么风景吸引了他老人家?
白岩山是一个石头的世界。莲花峰是一座天然、巨大的石莲花,片片石瓣相托相扶,至下而上,错落有致,垒嵌成一个九五之尊的莲花宝座。宝座之上便是建于唐朝大中元年的白岩寺。古寺虽小却古朴庄重,面临万丈深渊而屹立千年,透出一股大唐气韵。
白岩寺背倚五老峰,这五座山峰是五块浑圆如山的巨石,它们相依相靠,摩肩接踵,亲密无间。有如高僧,围而论经,和合不同;又似隐士,桃花源中,心有灵犀。
白岩山的主峰曰玳瑁峰,其实也是几块巨石相互支撑擎起最高峰。有趣的是峰顶也是大石林立,互相轩邀,簇拥着一块厚重之石,其上镌刻"威震南疆"四个大字。
我以为找到了第一个答案:莫非是白岩山石头的精诚团结、相互支撑、甘当垫底、侠肝义胆,感动了贫病交加、穷途末路的朱老夫子?使之感觉温暖,增添力量。
那日和我一起登山的本地人余君告诉我,玳瑁峰是观日出的绝佳处,许多年轻人,或投宿白岩寺,次日凌晨赶在日出前登顶;或干脆搭帐篷于峰顶,静候一轮红日跃出东海,冉冉升起。当温暖的阳光洒满山海川岛时,东望福州,蜿蜒群山平原、城市乡村之间的闽江,如一条银鳞闪闪的巨龙,昂首而入东海,浮在海面的岛屿,便是龙珠;南眺戴云山脉,万千山峰,奔腾起伏,近处的永泰姫岩诸峰,参差错列,翠如碧玉;鸟瞰西北两面,山野田畴,溪流鱼塘,桃红柳绿,屋舍俨然,炊烟袅袅……若逢人间四月天,峰顶遍地杜鹃盛开,白岩山方圆数十里,唯此纯粹,唯此唯盛。那杜鹃,枝丫遒劲,抱团聚丛,抗风沥雨,生机盎然。花色品种众多,绛红色、粉红色、黄色、白色,五彩斑斓,令人目不睱接。故玳瑁峰又名"杜鹃山".
我以为找到了第二个答案:莫非朱老夫子登临玳瑁峰,胸中涌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之慨叹,那一定是斯峰斯景激荡着他,使之拨云见日,高瞻远瞩,坚定信念,坚持真理。
白岩山的得名缘自山中石白如霜、如玉。明嘉靖年间的闽清人士陈良鼎,科举入仕,刚正不阿,曾上书直言,奉劝皇帝不应兴师动众巡幸而劳民伤财,引发龙颜大怒,遭贬返乡。陈良鼎一直是闽清人的骄傲。他咏白岩山的一首五古诗颇具特色:
白岩真奇绝,望之何皎洁。
清夜吐光芒,好似满山月。
那日,同行的余君告诉我,这是因为满山的石头都含有丰富的石英矿成分,所以有着玉骨冰清的容颜。在骄阳之下愈显洁白皎皎,而月明星稀之夜,月光洒在富含星星点点的石英岩壁上,就如陈良鼎名士诗中所描述的,星月与白岩争辉了。所以,这里又是耐得住寂寞的人读书修身的好场所。山中有一古迹,名曰"静室",四壁皆石,只有一处天然的"门"与一处天然的"窗".相传是明代翰林学士黄文焕的读书处。书室临窗不远,有一块岩石如倒挂的钟,当黄文焕读书久了想打嗑睡时,钟就"当"地响一声,提醒他读书不可懈怠,原来是岩上一株枳树落下的坚果,不时敲钟督促学子,后来功成名就的黄翰林为之题词"倒挂钟"与"静室".
那日我们登白岩山,游兴甚浓,乐而忘返,下山至"仙人镜"景点时,天色渐黑,抬头只见一座巍巍石崖直插云天,如斧劈刀削一般平整的岩壁上,十分工整地浮现出一块长约三丈,宽丈许的镜子,如人工镶嵌一样精致。"镜面"在夜幕下闪着寒光,照得山谷愈发冷清、寂寥。当地相传,天宫七仙女经常下凡游览白岩山,当地的土地爷特在此镶块大镜子,好让仙女们理鬓补妆,心情愉悦地游山赏景。
我以为这是第三个答案:洁白一身、寂静无语的白岩山,最适合朱老夫子的秉性,他老人家无论骄阳下还是星月里,都喜欢与白石为伍。
白岩山还是一座鬼斧神工,形态丰富的大山。山上108景,景景都有名称,景景犹如一幅幅图画。如骆驼峰,肖似一只高耸驼峰,忍辱负重,默默前行的老骆驼。
"蟒蛇出洞捕青蛙"就如一组生动的连环画:第一幅是山中茂林深处,伸出一块大石,状如蟒蛇头,欲捕眼前的青蛙;第二幅是警觉的青蛙发现天敌,急忙逃生,一蹦就到十几里外的山下;第三幅是垂涎欲滴的蟒蛇,闪着绿光的两眼仍紧盯着山下田间的青蛙,而惊魂未定的青蛙正回首张望。
山腰有一岩洞,一条石鱼一丈八尺长,悬挂洞中,鱼头伸出洞口,游人用手摇晃,鱼尾似乎还在摆动。相传,古时 山下乃有湖泊,一只鲤鱼精兴风作浪,涂炭百姓,土地爷将之捉去,用岩石夹在洞中,欲坠不坠,半死不活,故名"悬鱼洞".
着名的龙洞藏在骆驼峰的肚子里,探访龙洞实属不易,必须攀爬一条悬崖峭壁,龙洞门仅容一人侧身而进,但洞内另有天地,可登七层楼高的洞穴。
"白玉泉"为宋代诗人白玉蟾游山所得而名,洞中泉水潺潺,终年不息,清澈甘冽。"蛙嘴岩"似一只巨蛙,张开血盆大口,敢吞日月;"风动石"有如累卵之危;"石笋"数根,则亭亭玉立……让你见过后便萦系于心,难以忘怀。
我不知道朱老夫子见过山中几多景,是否惊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但对白岩山气象万千的自然风物,他一定收获满满。这也该是第四个答案了。
于是,集理学于大成的一代大儒,端起如椽大笔,一挥而就——八闽岳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