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写景散文摘抄
倚栏轩精选6篇优美写景散文摘抄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优美写景散文摘抄(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秋天的写意
文/吴晓波
秋阳
秋阳是夏天里淬过火的金子,它们温暖,它们明亮,它们乖巧,谁都想拥有。
田野里,成片的庄稼贪婪地用叶片收割这些金子,玉米用来灌浆,高粱用来抽穗,大豆用来结荚,棉花用来育铃……它们要用这些淬过火的金子,含在嘴里慢慢消化,吐出金子一样的金子,交给长年累月待弄它们的庄稼人。
一群群绵羊在山坡上大口大口啃着这些金子,啃着啃着,变成一片片云,和云一起飞。
一座座农家庭院打开天窗敞开心扉,让这些金子满满入住,用来驱除潮湿,用来洗刷阴暗,熨贴出一个个欢欢喜喜、红红火火的日子。
秋阳下,村姑娘的爱情开始升温,嘴角的酒窝荡漾着蜂蜜一样的甜;母亲灶台上的火越烧越旺,父亲额头上一滴汗珠,滴出金子一样的光。
此时的我,多么想有一辆吱吱呀呀的牛车,把这些满坡满地的金子运回家。
秋月
秋月是秋天的一轮忧伤,高高举在头顶,秋意俞浓,忧伤俞深。
秋月落在山岗上,忧伤砸痛了山岗,山岗的骨节发出咯咯咯的响。一片树叶走过了繁华春秋,终于熬白了头,一纸魂魄托付秋风;一棵草似乎读懂了尘世经卷,怀着肃穆之心,静等秋风的剃度。
秋月落在水面上,水面长出忧伤的思想,长长的鼻涕把忧伤流得幽长。谁饮了水,谁就会忧伤。你看,那水面上白茫茫的雾是多么的迷茫,那岸边秃顶的垂柳是多么的凄凉,那水边失恋的白鹭是多么的怅惘。
秋月落在天空上,天空生出忧伤的诗行,一群南归的大雁,挥舞毛笔写下大写的"人"字,左撇孤独长,右捺寂寞短。
秋月落在窗台上,忧伤打湿了一个游子的心房。一封家书,笔提起又落,落了又起,一纸素筏承载不了乡愁重量,一盏孤灯驱不散漫漫夜长。
秋果
一枚枚秋果,红的红,紫的紫,黄的黄,把满满的幸福举在头顶,盈盈的笑意,醉了清风,醉了明月,醉了岁月匆匆的脚步。
一枚枚秋果与秋叶紧紧相偎,窃窃私语,情同母子,那依恋的目光,把枝叶下的一条路拉得很长很长,绵延至季节的初发处。泥泞路上,一片树叶,顶风冒雨,一路兼程,一点点把阳光、雨露、汗水在掌心聚拢,从一点胚芽到一枚青果,从一枚青果变成一枚秋果。
那一枚枚秋果哟,那不是果,是秋叶献给秋天的一颗沉甸甸的心。
一枚秋叶韶华散尽,飘然而落,凌空划出的一道凄美弧线,让我的眼泪一下子收不住心,奔眶而出。
秋风
秋风是秋天手中的一枝画笔,舞到哪里,哪里就丹青传情,挥到哪里,哪里就翰墨写意。
秋天的手一抖,一串串熟透饱满的诗句挂上岁月的枝头,唐诗叠着唐诗,宋词压着宋词,沉甸甸亮晶晶的,馋得人舌尖上的味蕾流出诗风国韵的味道。
秋天的手一挥,饱蘸的红,饱蘸的黄,顺着笔尖,流向山岗,流向田野,泼出一幅丰收在望、五谷丰登的金秋画卷。
秋天的手一提,一夜之间棉花妹妹白了头,一小朵一小朵白云,把温暖呵在手心,母亲站在中间穿针引线,绣出洁白素雅的花边,装帧出秋天的封面。
秋天的手一按,天高云淡,云卷云舒,几行大雁跳起了"人"字舞。
面对秋天这样的诗画高手,我不得不欣然跪伏,讨教诗画的真谛。
秋季如歌
文/佚名
没有夏天那么咄咄逼人,也不像冬天那样冷峻严寒,这,便是秋的特点。沉静中带有几分萧瑟,唯美但不失风采---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
我喜爱这如歌的秋季。
树下,在舞榭歌台间,堆积了片片金黄。既不像阳光那么刺眼,也不像圆月那样黯然,这落叶间夹杂的一抹黄,有一种荡气回肠的美——一种凄凉的美。我喜欢听落叶的"沙沙"声。小心翼翼地踩上去,听着这窸窸窣窣的声音,像一曲无字的歌谣,从脚下蹦跳而出。这是落叶奏响的赞歌。
雨天,隔着玻璃,听雨点敲击门窗,偶然间抬头发现雨幕中流动着一抹金黄,那是雨的听众——落叶。我最喜欢在秋季的雨天出门。不打伞,也不穿雨衣,就这样,感受深秋的第一场雨,享受这难得的滋润。任凭雨珠挂在长长的睫毛上,微微一颤,跌落下去,在路旁的小水洼中荡起层层涟漪。雨点落在你的脸上,顺着脸颊滑落,悄无声息地带来阵阵凉意……
雨后的景色,依旧纯美。光秃秃的树干上挂着几滴雨珠,散发着自然的清香;落叶也跌进水洼,静静地浮在水面,一阵风吹过,似一只小船儿,歪歪斜斜地在水面上穿行,划过一条条波纹。
秋季如歌,有时欢快悦耳,有时沉静恬雅,好似大自然的音韵,永不收尾。
春天来了
文/郑恒萍
春天真的悄悄的悄悄的来了,风渐渐地变得不再蜇人的脸,变得柔和起来,树枝也加快了摇摆的频率,也想尽快地换上绿色的新装,人们渐渐地脱下了厚厚的冬装,变得轻盈欢快起来,一切仿佛刚睡醒一般,欣然明朗。
的确,年龄不饶人,节令不饶天。立春一到,春天的大门仿佛一夜之间就敞开了怀抱,春风送暖,春意盎然。清晨,晨练的人多了起来,三三两两,在街道的两旁,悠闲地踱着步,溜达着。公园里,大人小孩,舞剑的、跳绳的、踢毽子的,跳集体舞的,人们不再畏手畏脚,肆意地挥舞着一个冬天储存的能量,随意、随性、肆无忌惮。
春天,是世间万事万物希望的开始,蜗居了一个冬天的动物,欣欣然张开了眼,开始孕育生命,孕育美好。河里的冰也渐渐融化,鱼儿开始呼吸新鲜的空气,欢快地在水中游来游去。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牵儿带女,一路上呢喃着,寻觅着,寻找最合适的人家,最美的乐园。
立春刚过,商家就打出"春季"服装促销活动,从女性化妆品到女性服装,从室内用品到室外用品,从体育器材到健身器材,商家主动出击,占领春季市场。正如商家的广告语所言"春光无限好,春装不可少".放眼望去,商家的灯箱上,落地的玻璃窗上,悬挂的巨型横幅上,皆是铺天盖地的春的气息。的确,春天因春装妩媚,春装因春天妖娆,互为风景,互为依托,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春天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置身于春天,心情会豁然开朗,思维就像脱缰的野马,开始飞跃奔腾。心中会有太多太多的计划,太多太多的打算,太多太多的谋略,都集结成行动,去追寻彼岸的风景,彼岸的梦想,彼岸的幸福。每座城市,每个人,经过冬天的储备,酝酿,发酵,怀揣着梦想从冬天出发,走向春天,走向希望,走向梦的旅程。
历代文人墨客有太多描绘春天的诗歌,从《春思》到《春望》再到《春晓》,从"春风不相识"到"城春草木深"再到"处处闻啼鸟".春天就像一个知人心,了人意的使者,带着明媚的春光,带着满满的希冀,绿了离离原上的草,裁剪了细叶绿丝绦,好春知时节,的确是这样的。
想起电影《春分》里的一句台词:"立春一过,城市里还没有什么春天的迹象,但风真的就不一样了".是的,春天来了,风果然就不一样了,暖暖的,柔柔的,轻轻的。像爱人的手,抚在脸上,满是柔情,满是春意,满是期待。
是的,春天来了,生命的绿意和希望,已经带着笑颜,款款而至。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切又刚刚开始,一切又可以重新谋划,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期待。
话说独尊山
文/余宽怀
罗田独尊山高1083米,四周与九资河、河铺、胜利接壤,与薄刀峰风景区相连。站在独尊山顶,眺望群山,众皆俯伏,有"惟我独尊"之感。
独尊山有悠久的人文历史。
传说清时有江西人闻广在罗田大地坳村东流水隐居。为防止外来袭扰,闻广在独尊山建寨,人称"闻广寨".闻氏后人,还有张、余两姓参与,在独尊山首建寺庙,初称"真武庙".后来逐渐扩建成"娘娘庙"和佛庙。
独尊山庙现称"普济寺".据说以前规模很大,正殿有上、中、下三重。从山顶到大庙之间还建有玉女宫、送子宫、雷公殿、祖师殿等。朝山、做庙会是过去独尊山最热闹的时候。
而今天的独尊山庙,完全是当地百姓自发捐资建成。
独尊山的历史、文化多从传说中来,而现在我们看见的却是独尊山实实在在的秀美景色:
一、独尊松:独尊山下为马尾松、山上为黄山松,也叫油松。这种松生长繁茂,姿态雄劲,是独尊山风景的"三奇"之一。
沿着独尊山的山岗,黄山松一排排,它们像训练有素的仪仗队员一样,有的在贫脊的山梁上傲风斗雪,有的在陡峭的悬崖间争奇斗艳;有的三五成团,有的千百成片,苍翠挺拔,千姿百态。
玉女宫外,石门旁的"梭椤"松,是独尊山松树中的"王后".这棵松高不过两丈,粗不过两尺,而年龄起码有两三百岁了。
"梭椤"松的枝干伸展了又回旋,回旋了又伸展,曲曲弯弯酷似盘龙,又称"盘龙松".
"梭椤"松生长在岩石之中,平时很少得到雨露滋润,生长缓慢,所以更显苍老;也因此而得到众多游人的喜爱。
二、独尊石。独尊石没有哲人峰、小华山的石那样神奇,但自有特点。南山的石头多散布在山林,漫山遍野,像野马,像群羊。单个的大石头像狮虎,像骆驼。
大庙右侧有条长长的山岗,向南的一端有"打臼石";岗头有一堆大大的石头,有人取名"观日石".
去年九月的一天,我夜宿普济寺。第二天清晨,我登上"观日石",惊奇地发现,整个九资河都淹没在茫茫云海之中。白云翻滚,宛如波涛涌动。一些山头露出云外,像渔船在大海中漂浮。一会儿红日东升,刹时间,白云、黛山都染上了红晕,那景色真是太美了。我情不自禁地吟道:"云似波涛林似海,山如舟楫日边来。"
山岗向北,直上山顶。这条岗由一整条石脊构成,全长约有两百多米。石脊上凿出了石阶,上面有一个一尺多长的脚印,人称"独尊圣迹".
独尊山
相传平坦原有座山叫仙人岩,山上有棋盘石,石上划有棋盘。一日,有个樵夫上仙人岩砍柴,一上山就看到三位长者围着一个大石头下棋。其中两人对弈,一人观看。樵夫好奇,插上冲担,上前看了起来。观棋老者几次催他快回,说不然回去见不到家人。樵夫去拿冲担,谁知冲担牙子乱了,只得空手回家。
一进村,塆里人都不认识他,只说在曾祖时,有个人到山上砍柴,以后一直没有回来。当时有人看见两位仙人腾云驾雾;一位仙人赤着脚从仙人岩一脚跨到独尊山,一脚跨到鸡鸣尖,然后不见了人影。如此说来,这个脚印就是那时留下来的。
走完石脊,就要进一个石门。石门的底座是石脊,左、右和上面有三块巨石。整个独尊山顶不见其它石头,惟独这三块巨石组成一个石门,周围也没有山体倚靠,千百年来风吹不动,雨冲不垮,让人啧啧称奇。
走进石门,两旁石缝间撑满了树枝,人称"撑腰石".据说患有腰疾的人,只要在撑腰石上用树枝撑一回,腰病就会痊愈。
石门的上方,有巧匠在石上刻有"独尊圣迹"的门匾。穿过石门就可游览祖师殿、送子宫、玉女宫和雷公殿,站在山顶可尽情眺望千山万水。
三、独尊龙井。独尊山上没有涓涓细流,更没有湍湍瀑布,它的水来源于一眼神奇的龙井。
龙井是在石头上凿出来的,井水是从石缝中沁出来的。奇怪的是龙井生在山垴上,何来长年有水呢?这眼井平时供两三人饮用,井水不见流溢,一到庙里做会,每天有上百人饮用,也不见井水枯竭。
龙井里的水冬暖夏凉,清澈甘甜。传说井水还有治病、滋补的神效。一年夏天我上山打青草,口渴时找到了龙井。我用手捧水喝,一入口顿觉一股甘甜、清凉沁入心肺,全身凉滋滋的。从那以后,我每上独尊山,不论寒暑,都要去龙井品味一番。
古老而秀丽的独尊山,引来了许多文人墨客。
寒溪钓叟《独尊山》诗:"一峰矗立接天门,俯瞰群山尽子孙。为底世人偏不晓,只今犹道‘丈人’尊。"
瘦梅轩主人《登独尊山》诗赞曰:"孤峰卓秀势凌云,海阔天空此独尊。联袂踏云观日出,隔河隐隐听鸡鸣。"
积雪斋人《独尊山》诗,"自高自大本天生,褒贬随人唤独尊。修得花冈岩石骨,最难卑屈揖公卿。"
今天的独尊山周边皆是景。举目四望,薄刀峰、笔架山、天堂寨、天堂湖、鸡鸣尖等尽收眼底。独尊山也已纳入薄刀峰风景区,相信今后会建设得更美,成为大别山中一颗亮丽的明珠。
莲花山的水
文/朝阳
俗话说山多高水多高,它的意思是说这天下的山,无论多高多大,上面大多都会有水。
小时候,多次上过莲花山,虽然看到了很多在山上以泉眼、溪水、河流、小水库等形式存在的水,但由于年龄小,当时也没有多少"山高水远"之类的联想或者感悟,只记得从一开始上山的路上就能看到水。那时候的莲花山还没像现在这样开发得有模有样,而且具备一定的规模,上山的路也没有现在这么平坦、规矩,多是用就地取材的石头铺成的简单山道,再就是古时候留下来的断断续续、被风雨侵蚀得粗粗糙糙的石头台阶。
走在上山的石头路上,路旁是只有二三十公分宽的小水沟,这些水沟大多与山路并行,时而小鸟依人般地跟随在路边,时而撒欢似的脱离石头铺就的山路,若隐若现地隐藏在厚厚的草木之中。在这并不宽大的小水沟里,距离很远就能听到"哗哗"的山泉水的流淌声,走近了一看,那水量出乎意料的充沛,而且十分的清澈,由于地势较为陡峭的原因,水的流速很快,里面没有一点泥沙之类的杂物,就算偶尔有几片树叶落到里面,也会在瞬间被冲出去很远,眨眼工夫便没了踪影。
后来,从一本书上看到了一幅关于新泰水系的古式地图,上面标注的河流当中,就有发源于莲花山的。那条肯定是用毛笔画的表示河流的线条,虽然粗粗的而且不太均匀,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让我知道了在这海拔九百多米,风景秀丽的莲花山里,居然有一条河流由此发源,毫无疑问,这深山幽谷中肯定是少不了水的。
记得多年前的一个夏季,和几位小兄弟到莲花山朋友开的武术学校,在老大哥那里高谈阔论、吃喝一顿之后,忽又想起了小时候对莲花山的那种迷恋与向往,便提出大家一起上山一游,顺便寻个清凉之处解解热。无奈众人大都嫌天热,只有两个朋友自告奋勇,愿意和我共同上山一游。
老大哥的武校位于现在的观音院靠西南的位置,大概就在山门附近。我们兄弟三人顺着观音院西边那熟悉的山路,连说带笑地往上溜达着,不一会就到了位于山谷中的通天河较宽的一个地方。其中一个朋友连声咋呼着"忒热了,不走了!",找了块有树荫凉的大石头,借着酒劲爬上去,躺在上面四个爪潇洒地一伸,就呼呼大睡起来。一看此景,我觉得确实也不能走得太远了,就和另一个朋友走到通天河边的树荫下乘凉。
连续几个月的干旱,通天河里只剩下一块块裸露在骄阳之下的石头,整条河谷就像一个农村集市上的蛋类摊位,里面摆满了一堆一堆的鸡蛋、鸭蛋、鹅蛋,还有大的鸵鸟蛋,小的鹌鹑蛋。一个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头"蛋"在太阳的烘烤下,向外释放着耀眼的白光,把人的眼睛耀得泪盈盈的,再就是由周围山林中传来的阵阵不绝于耳的蝉鸣声,把耳朵廓的嘤嘤作响。
我坐在树荫里,滔滔不绝地对朋友讲述着小时候来这里的时候,这河里有多么大的水,并十分不解地问现在怎么变得如此干燥,如此缺水?朋友笑答,这里不缺水呀!你只看到了那些石头,却没看到石头下面的水。我半信半疑地走到河边,果然发现那些大大小小的石头下面竟真的有水,而且是闪着盈盈波光,正在涓涓流淌着的溪水。顺着溪水往前面看,不远处一个一两人高的大石头上,一条不算大的溪水正由上往下无声无息地流淌下来,形成一道具有深深的颜色,勉强可称为小瀑布的水流。这水流很小,溪水落在下面水里发出的那点声音也被周围的蝉声淹没了。或许由于时间久了,也或许这水流曾经大过,在它下面一个扇形的沙滩上竟然冲击形成了一个小水潭。
果然有水!我把手里装着彩色胶卷的照相机递给朋友,便朝前面的小水潭走过去。走近了一看,发现这个小潭有不到十平方米的尺寸,底下全是细细的沙子,靠近大石头的地方,金黄色的沙滩被"瀑布"冲出了一个不到半米深的坑,这里面的水呈现出极淡的蓝绿色,而越往外面,由上面那坑延伸过来的沙滩就越浅,此处的水由于透明而变得几乎看不见了。
此时,后面的朋友已经跟了过来,在我身后说了一句十分自信的话:怎么样,有水吧?
既然有水,又正值如此炎热的天气,何不在这地处深山幽谷,而且如此静谧的小潭里洗个澡,去除因登山出的汗与浑身之酒气?想到这里,我对朋友象征性地问了句"有没有人?",在得到确定的回答"没有"之后,便脱衣走进了清澈的溪水里。
那潭水十分的清澈,而且带着足足的清凉,我先是撩起水来让身体适应了一下,然后慢慢走到稍深一点的地方,坐到不深不浅的溪水里,只露出头来,让自己的身体全部浸泡于溪水之中,再后来干脆躺在浅浅的地方,让凉爽的溪水刚刚漫过身体。此时,身下是细细的、柔软的沙滩,上面是被依稀的树荫遮挡得不那么灼热的阳光,湛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悄声悄气、蹑手蹑脚的白云,似乎在探头探脑地偷看河谷中的裸体。而中间则是柔柔曼曼,似有似无,温温婉婉,体贴入微,没有一点感觉但却分明在与我的身体零距离接触的山泉溪水。这溪水清清凉凉,滑滑润润的,既蓬松得酥酥软软,又稳定得密密实实,亲亲密密地和我贴在一起,并随着我的呼吸而不断舒舒张张,松松紧紧得恰到好处。如果屏住呼吸,使身边的溪水不再微微晃动,我俨然成了一个被包裹在透明琥珀里的人。此时,身上的燥热和那份仿佛尚未感觉到的浮躁,被微微流动的溪水渐渐洗净,那无时不在流走的时间在此时也仿佛已经凝固,周围那嘈杂的蝉鸣声也好像知趣地没了动静……
多么美好的时刻,多么悠闲的岁月,多么美妙的意境,多么飘逸的心情。此时此刻,我已经与这灵山秀水融为一体,此情此景,使我已然进入了传说中的渺渺仙境,微微的恍惚之中,似乎感觉自己已经沾染了几分来自于大自然的那种逍遥与灵仙之气……
从多年之前的美好回忆中收回目光,眼前仍然是这条熟悉的通天河,河两岸依旧是茂密的绿幽幽的山林,河道里还是那些艳阳照耀之下的大大小小的石头。可以想象,若是在雨季,这里的水量充沛,肯定是有的地方河水汹涌,气势磅礴,有的地方则水流平缓,细柔委婉,似古琴轻弹,又如行云流水,波光潋滟,氤氲着一种隐隐的仙气。
眼下,又是一个干旱的季节,虽不见那种奔流不息的水势,但细细听来,那种依稀的古琴雅韵却依旧流淌在满是顽石的河谷中。走近一看,那些光秃秃的大小岩石下面,仍然有一条清澈的溪水在不停地流淌。在一些较为平坦的地方,溪水们静静地积聚在一起,十分恬静地卧在金黄色的沙滩上,裸露着亮晶晶的胴体,享受着原本十分强烈,但却被树荫和石头遮挡得只剩下明媚的阳光,并眨着波光闪闪的大眼睛,注视着我这位同样充满好奇的访客。
细细看来,这些洁净的水像极了小学常识老师讲的,水是无色的、透明的液体。不是吗?眼下的这些水的确是无色的,透明的,从上面往下看,那些沙子一粒一粒的是那么清晰,那么洁净,那么沉稳,根本看不到一点点水的迹象,若不是游过来的几条小巧玲珑的小鱼儿,谁都不会相信这些沙子上面竟是一层真正的液体。看到这里,让我想起了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的精彩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古人描写的那种既真实又美妙的意境,以及那种活灵活现的场景,在此时得到了最真实、最生动的再现。
这些水里的小鱼十分小巧,应该是传说中的蚂蚱仔变的一种被称为"草绳子"的小草鱼吧。它们虽然个头很小巧,可它们是土生土长的,是自由自在的,是相当简单但又是极其逍遥的,它们无忧无虑,来去自由,生活在如此洁净,如此淳朴的自然界当中,身心自由,潇洒飘逸,真是这大自然中的灵气,小溪中的精灵,虽然它们的生命不会太长,但在它们这短暂的生命里,却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崭新的认识,它们不知道什么是忧郁,什么是烦恼,从生来就享受着如此清静的所在,如此美妙的环境,如此轻松快乐的生活,真是令我们这些自诩为文明人的动物自叹不如。
面对如此美景,目睹这些仿若凌空游弋的一条条小鱼,我不禁想起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啊,不是鱼怎么能知道鱼的乐趣呢?没有多年前在这仙境一般的泉水里的"逍遥之浴",又怎么能理解鱼的乐趣?又怎么能亲身体验这仙境之水的灵秀之感呢?
望着这清澈的溪水,也让我想起了一句被许多人视为真理的话:水至清则无鱼。谁说水至清则无鱼?此时,这眼前最为真实的一幕,这一片再真实不过的自然景致,不正是足以推翻那个真理的有力证据吗?这里的水是清的,而且清到了几乎视而不见的程度,可里面不也生活着许许多多活灵活现的鱼吗?
山多高水多高。这句话不仅是多年来人们根据久远的生活实践总结的经验,也是符合自然界物质存在规律的一个解释。不是吗?自然界中的许多东西,包括人们认识到的,以及人们尚未认知的,包括现代科学能够解释的物质、非物质,以及相当多的精神与意识的东西,哪一种、哪一样不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伴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衡,甚至相互排斥,却共同存在的呢?就像人类社会中的敌中有我,我中有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个道理。话说到这里似乎有点过多,有点啰嗦,甚至有些不着边际了,可是根据这个规律,从天南地北的许多名山大川来看,尚没有什么证据来否定这一规律。因此,想必眼前的这座莲花山也必定符合这一基本规律吧。
顺着一条由一蹬蹬石阶组成的山道,一步步向山的高处走去,发现这条山道多是顺着位于山谷中的通天河而建,一路上除了不时传来的几声悦耳的鸟鸣,就是河谷里那虽然看不见,但却无时无刻不在流淌,毫不懈怠地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并认真演奏着优雅乐曲的的涓涓泉水,就连山谷里吹来的阵阵清风里,也是蕴含着浓淡搭配合理,温度与湿度恰到好处的清新宜人的水的气息。
在这迎面而来的空气里,不仅有松柏灵香之气与阵阵花香的味道,还有一种会令人精神爽朗,身心轻松的物质。对于这个物质的属性,我一时想不到究竟用什么词汇或语言来进行一个恰当的表述,只能用一种叫做感觉或是来自这山水之间的灵气来表述吧,但不管是怎么感觉,如何想象,这种美好的意境还是离不开一个"水"字。因为这充满灵气,宛若玉液琼浆的莲花山的水就在我的身边,就在这蜿蜒的河谷里,就在那阵阵清风里,就在那茂密的树丛里,也弥漫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流淌在我对莲花山浓浓的情愫里,浸润在我一直追求本真,向往清静,憧憬美好生活的心里。
心情得到了水的滋润,步子也变得轻松起来,不一会就到了一个叫做"两山排闼"的景点。这是一个位于莲花山上山的东、中、西三条道路交汇点的"枢纽",从这里向北面走就是上山的一条必经之路。这条路就在高高矗立的崖壁下,绕过崖壁,忽然映入眼帘的是左右两侧那高耸、苍翠、由高到低满是绿幽幽树木植被的山体,如同两座山忽然推门送来了满目的绿色,真就应了崖壁上那"两山排闼"几个大字的含义。
向西边望去,一条弯弯的索道横跨在几个山头上,像几条彩带似的挂在翠绿的山间,索道尽头是一个建于半山腰的站台,几间钢筋水泥的房屋建筑周围,是许多自然生长的松树、柏树和散落于岩石之间的许多灌木。由于正值夏季,茂密的绿色灌木与几棵高大的松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站台做了一个最合适的妆扮,使这个人工修建的建筑不仅没有一点裸露的感觉,反而成了一个别致的景点。
站台的西边是一条通往上山西线的山路,往东是一条蜿蜒的小道,再向东没多远,就遇到了一条自北面山谷中流淌而来的小溪,放眼望去,发现这条小溪并不是孤立的,它正是我上山时一路相伴的通天河的上游。之所以称之为小溪,是因为此时它的水量不大,而且被一个人工建造的小小的拦水坝截住,形成了一个大略为三角形的小水潭。小水潭的北面是这个等腰三角形的最尖的角,由于浓密的绿树掩映,那边的溪水已无法看出流淌的迹象,也看不出溪水从何而来,只能解释为那稠密得发暗的绿色植物中溢出的汁液,慢慢汇集成了这个绿色的水潭。
从高处的"枢纽"位置往下看,这个水潭的水呈现出一种浓浓的碧绿颜色,如同画牡丹叶子时用藤黄和花青调成的绿色,而那个三角形的水潭更像一个小画盘,或许是水深不同的缘故,靠南的一边像是花青多了一点,颜色偏暗一些,靠北边的则像是藤黄多了一些,颜色明显亮了许多。正因如此,整个小水潭像极了一块未经任何雕琢,但却发出熠熠光泽的碧玉,恰到好处地镶嵌在黄褐色的岩石之上,又如同美女颈项上佩戴的一块美玉,娇羞地向游人展示着那份含蓄、优雅的恬静之气。
小潭的南边是小水坝,潭里的水位由于潭水的不断增加而升高后,慢慢溢出水坝向南边流淌。为了使游人能够安全、便捷地通过水坝到达东边的"枢纽",设计者巧妙地采用了漫水桥的形式,用一二十根方形石条横摆在水坝上,形成一道"梯子"状的道路,那些溢出来的溪水从"梯子"的缝隙里流过,使游人"常从水上走,就是不湿鞋".
流出来的溪水原本是绿得发亮的颜色,可当它们一旦通过"梯子"后,立刻摇身一变成了清澈、晶莹的状态,顺着水坝下面的黄褐色岩石,流到由巨大岩石构成的"河道"上,再向南经过更为宽阔而且立时变为断崖的地方,由周边向岩石中间的低凹处靠拢过来,聚成了一条涓涓的溪流,越过岩石上由黑色铁链构成的防护栏,向几丈深的崖下倾泻而下,形成一条虽算不上壮观,但却十分优雅而且自由飘逸的瀑布。望着这个瀑布,可以想象得出,若是在一场大雨过后,它一定会收起这份优雅与飘逸,与西边的子母泉遥相呼应,以一副飞舞着漫漫水雾,发出巨大声响的气势,展现出一种集美轮美奂与宏伟壮观于一体的壮美景象。
站在巨大的岩石前,身后是刻在城墙一样崖壁上的"两山排闼"四个大字,转身向东望去,稍微高一点的山道便是上山的东线。在东线道口离"枢纽"不远的地方,一块近两人高的长方形岩石矗立在路边,在这块略显黑色的岩石上,赫然刻有三个大字"圣水缾".这三个字与前面"枢纽"处的"两山排闼"相比,一个是端庄俊秀,工整规矩,一个是苍劲有力,粗犷豪放,看得出来,这些字显然是两种风格的字体,但都有着深厚的功力,加上这些字都是刻得深深的,更给人一种"力透岩石"的感觉。
这些石刻的字,在我小时候上山时就见过,听老师讲,那都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石刻。此时,我望着这些已经在山上存在了多年的文字,心中不禁想到曾几何时,那些文人雅士多少次登临莲花山,被这里秀美的山水景致所感染,为这里如梦如幻的意境所折服,才能淋漓尽致地抒发对自然界的感叹,产生"两山推门送青来"的美妙意境,才能畅想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对莲花山的无限敬仰,对佛教及大山的无比崇拜,也才能在此留下这些与山川同在,与岁月共存的文化遗迹,让我们这些同样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同样对莲花山有着独有情愫,同样对佛教有着无限崇敬的人,一次次瞻仰这些文化的痕迹,一次次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一次次登上这座心中的普陀圣地---莲花山。
细细观察那些岩石上的刻字,从那深刻于岩石上的字迹和周围的粗糙岩石上,竟隐隐约约地发现了一丝水的痕迹。这些以淡淡的风化形式存在的痕迹,像用一只细细的毛笔蘸着墨汁,画工笔一样地在岩石上一点一点"撕"出了一层细细的黑色丝网,使原本就不细腻的岩石更显出一种斑驳陆离的印象。细细看来,这些黑丝网的线条并非都那么精细,有些线条像是在半湿的宣纸上画的,向外浸着淡淡的墨色,远远看去,整个高高的褐色岩石泛着一种淡淡的黑色,并呈现出一种黑中带褐,干中带湿的颜色,使这原本干燥的石头表面似乎蒙着一层潮乎乎的感觉,仿佛伸手往石头上一摁,就会有一层清水渗透出来。
这是幻想吗?是自己的想象吗?看到这里,我不禁对自己连问了几句,想把自己从这痴痴的想象中拉回来。可是,一种生长在岩石上的生命忽然映入眼帘,那是一棵黄豆粒般粗的荆棵。就是这棵小小的植物,印证了我的想象是真实的,证明了这些岩石里,这莲花山的石头里真的有水。你看,正是这些深藏于岩石之中的水,滋养了这虽然小但却不知生长了多少年的荆棵,滋养了那成片的青苔,让它们令人难以想象地生长在这看似冰冷,毫无生机的石头上,从而证明了这些石头也是有生命的,也含有着可以哺育生命的物质---水。
再往前走,经过曲曲折折、高低起伏的山道,一片翠绿的竹子林便渐渐出现在视线里。顺着台阶绕过竹林,一个十分工整的石牌坊迎面而立,并不算高的牌坊上,"云谷胜境"四个红色大字分外醒目。牌坊的东边是一个仿古风格的建筑---云谷寺饭店。
这个饭店的老板正是多年前在山下开武校的老大哥。在饭店小憩,喝上一壶浓浓的老干烘茶,顿时觉得浑身轻松,朋友连呼"好茶",我却只说好水。朋友不解,我解释:你只顾解渴,却没发现这水有三个特点。一是轻。喝到嘴里如同含了一把柔柔的雪花,有种轻轻柔柔、似有似无的感觉;二是稀。一入口既感觉此水似从天上来,充盈着浓浓的灵气,轻飘飘的,比重远远小于其他的水;三是活。此水一到嘴里,立刻就四处横溢,没有一点黏性,肆无忌惮地往舌头底下、牙缝里钻,唯恐把他们咽下去一般。
朋友听后,又喝了一口茶水,细细品味了一下之后,连声称是,并问起这水的来源。这还用问吗?在这海拔近九百米的高山上,还能有哪里的水呢?毫无疑问是此地此山的水。果不其然,就在我们喝茶的桌子旁边,有一个蓝色的塑料桶,一支鸡蛋粗细的黑色橡胶水管搭在桶里,清澈的水流由管子里流出来,在注满水桶之后又"哗哗"地流到地面,又顺着水泥地面流到山路边的小沟里。我连忙喊老板关上水管。老板笑答:我们喝的水、洗菜、做饭的水,洗衣服的水,乃至冲厕所的水,全是用的山泉水。这山上的泉水是长流水,一年四季不干,你不用它也是照样流到山下。这饭店里的水,只要从上面的泉水处接上一根管子,就由它自然流淌了。
辞别老板,拾阶而上,走不多远就进入了着名的古刹---云谷寺。
据史料记载,这个古老的寺院在古时候叫"云孤寺",不知什么原因,在前几年的重修之后改成了云谷寺。
登上高高的几十蹬台阶,进入了一个几十平方米面积的院子,院子的周围是红墙黄瓦的庙堂,正北面的大殿最高,而且坐落在近一人多高的地基之上,一条宽宽的进入大殿的台阶位于地基中间,与大殿的正门、进院的院门处于一条线上,显得既工整又威严。用十分规矩的长条形石块垒砌而成的地基,应该是早年的旧物,因为上面那两个十分工整的大字"醴泉"还在,与我小时候见到的一模一样。几十年之后,它依然静静地矗立在这里,似乎在谦和地微笑着,迎接我这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的到来。
"醴泉"两个字的下方,是一个拳头大小的洞口,洞口下方是当年那个四四方方的水池,由洞口流淌出来的泉水,以不急不慢、不愠不火的姿态,缓缓注入那个似乎永远也注不满的水池。水池并不深,四周和池底都是石头制作的,里面的水清澈见底,池底的一些信众投掷的硬币在阳光下熠熠发光。就是这个看似慢条斯理的泉水,据说多少年来从来就没断过,它到底流淌了多少年,流出了多少甘冽的泉水,谁也说不清楚。
小时候不知道"醴"的含义,只知道是这个泉的名字。由于好奇,便从字义上分析,感觉这字中既有代表粮食的"豆",又有酒曲的"曲",更有"酉"字,想必这个字应该与酒有些关系吧。后来才知道这个字果然与酒有关系,而且表示的是甜酒的意思。看来,古时候的人把这个泉的水比喻为甜酒一般,是多么的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力,充满着无限的美妙与诗意。小时候虽然没少喝这泉水,可也没喝出几分"酒"的味道来,今天就在这泉水边,而且也知道了这甜酒一般的含义,何不再次品味一下这久违的醴泉之水?
舀一瓢清澈的泉水,看着里面那晃晃悠悠的自己的影子,恍若看见了几十年前那个懵懵懂懂的少年,听到了他轻轻地喘着气息,"咕咚、咕咚"地喝着泉水的声音。现在,我也"咕咚、咕咚"地大口喝着这清澈甘甜的泉水,心里想着小时候那无限美好但却永不再来的时光,心里不禁掠过一丝淡淡的萧瑟。但是,几口甘甜的泉水下肚之后,一种淡淡的、似有似无的、充满了空灵与虚幻,但却分明存在于唇齿之间的红酒般的甘甜与醇香,慢慢地萦绕于心间,渐渐地,似乎在心里酝酿并积聚起了一种虽然很小但是正在崛起的力量,这力量让我有了新的底气,感觉心里渐渐变得非常通透与敞亮,心情也变得如同大殿之上那蓝盈盈的天空,广阔无垠又清新无限。
在我看来,这莲花山的水不仅是清澈甘洌的,更是充满灵气的,它既能给人以生存必须之功能,又能给人以健康体魄,既能给人清新的心境,又给人以崭新的思想和精神动力。眼前这个"曲泉",虽然它的流量看起来并不算大,可是它有千百年持之以恒的精神,只要人有了这种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有什么样的困难不能克服呢?有什么样的宏伟目标不能达到呢?有什么样的美好生活不能实现呢?
这个泉水虽然不大,但它已经默默地流淌了千百年。像它一样,这大山上的许多看似不大的泉水,就这么日夜不休、悄无声息地奔涌着涓涓的水流,是它们造就了通天河,是它们形成了这满山的甘露,是它们哺育了莲花山上的无数生命和山下的芸芸众生。这莲花山的水啊,千百年来,你到底彻夜不息地流淌了多少立方、多少万吨的泉水,可能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我想,这大山里的通天河可能有个大致的数,半山腰那座人工修建的小水库应该是个见证,还有,山下那养育了千万生灵的大沙河,总能知道一些吧。
明湖的月季
文/七瓣蒜
春花落尽、荷花未开时,夜间在大明湖散步,若闻到浓浓的花香,多半为月季逸散。
由于这香,我寻到几处月季,并断定是这个春天才移植过来。因为过去数年,我对月季几无印象,好像月季花今年才开在大明湖公园。等我于齐音桥边见到耸峙如小山的一丛月季,在水街望到雄如列壁的一溜月季,我才明白月季花香盈明湖已有多年。
我以前为什么,没注意到呢?如果说开一茬、两茬,我眼拙不能瞧见,月季偏又叫"月月红",四季开花。以前来大明湖,多半为看水,夏天时来欣赏荷花,春天凝望海棠顺带问候连翘、丁香等。后来又注意到柳的好处,就又时常注意垂下的柳丝。春风习习逗嫩柳,秋雨潇潇惹老柳,都有一番情意。至于别的,立桥上、坐亭下、驻足岸边、流连翠柳屏岛,也是为看不同的水景及水上不同颜色、姿态的荷花。
我忽然明白,之前没有注意到月季,或许是因为它离水太远。虽有那么一株、两株生在湖岸,水上水下皆繁花似锦,也最终被我忽略。我能忆及水中的柳影、桥影、亭影、云影,却找不到月季花在湖里的倩影。
为什么今年,却被月季花香迷住呢?或许由于夜静、人稀的缘故,我白天走在如织的游人当中,曾试图一闻夜间那样浓的花香,却不成。大概以前,很少深夜来大明湖。来一次,或行色匆匆,或月季恰好青黄不接,总之都没有被月季花香打动过。
这下好了,我总算认识明湖的月季,没事的时候就能瞧一瞧月季花、闻一闻醉人的花香。
进历黄路所对的大明湖东门,向左前方望去,可见几株月季。虽然只开着十几朵花,却有三四种颜色、三四种形状,每一朵都开得像模像样。下北渚桥,左面正开着几丛,望去,一片绿色如夜幕,夜幕上的群星闪闪烁烁。经一小桥,一丛粉红、一丛雪白映入眼帘,花开水边,如西施浣纱。
再往前去,左侧会出现不大不小的一片月季,可停步饱览。长方形的花园,一条"之"字形土埂,穿行园中,一面是月季、一面是草坪。土埂既然这么随便,月季自然就不会拘束,随意找处地方,率性绽放好花朵朵。
高者有两米多,低者及地。差不多都是大朵,花瓣重重叠叠,华美、逍遥。或艳红、或月白、或粉红、或橙黄,如诗眼、如夜灯、如秋月、如妙目、如慧心。随埂而列,不论高矮、不分花色、不管花形,驳杂、凌乱、肆意地开放着。
过一个广场,举目为更大一片月季,但花势似乎显得弱一些。同样随便的土埂,同样随意的月季,却没有刚才那番意境。或许是让目光铺得太开,却又不够辽阔。路另一边的园中,十几棵月季散乱地长着,悠闲地开着花,云淡风轻,另有一番情趣。
北行右拐,路两侧可以瞧见几丛月季花,或白或红,密布在绿叶间。小朵,玲玲珑珑的瓣和蕊,与华美的大朵相比,显得小巧、别致。但小而成簇,又见气派。
返回刚才的南北路,往北过鹊华桥。下桥即向右,不几步,见一丛月季,可不理。下几个台阶,见一片月季,也可不理。只需缓缓走,随意闻,路若弯曲,就随路弯曲。等路遇水南拐时,隔水望去,一条路的南面是一排月季,密密匝匝地开出红色小花。这是水街的一端,此处的月季还不是最吸引人的。
穿过百花桥南侧桥洞,路低花高。蓬蓬勃勃的月季,挨着挤着,密不透风,如一帘瀑布。人行瀑布下,只觉得月季壮丽无比。登上两个台阶,进入一个三角地带。三条边皆为月季,三挂桃色瀑布,足下恍有桃花溪。三个角为三条路,溪水便随路流往不同方向。
悠然亭下对花落坐,一边歇息,一边赏花。几丛生命力旺盛的月季,连成高丈余、长约十米的一道花墙。墙外是一条大路,车来人往,但喧嚣止于花墙。人从花前过,花在墙上开,一段花香沾在人衣上,人却不知。繁密的花,四溢的香,不知染红过多少双眸,芬芳过多少人衣。
从悠然亭到水西桥,有一段无月季,可忆方才的花景,可闲看身边的水,可望一望路上的车,也可回头再瞧瞧那些盛开的月季。近桥上台阶处,又能见到一堆月季。
水西桥往西,较开阔的一片水,东岸上开着几株月季。因为有水,多了一层妩媚。月季花在岸上绽开时,同时也在水中绽开时。风吹落岸上的花瓣时,也吹落水中的花瓣,都落向水面,飘到不知哪里。西岸正好有一道长廊,不妨廊下坐坐,闲看东岸月季及水中花影。
从长廊往北能望见一座桥,叫齐音桥。桥东北方向有月季,高大、壮硕如小山,茂盛的枝叶间开满了月季花。坐船从桥北过时,人在船上仰望花山,船身激起的水波,一圈圈地弄碎花影。
明湖的月季,别处还有,以我所见,这些地方的月季足以代表全部。一路赏来,不由感叹,月季花颜色真多、花形真多,最难能可贵的是月月都开,每一朵都开得很用心,可谓花中极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