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抒情散文经典

2023/09/05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抒情散文经典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抒情散文经典(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温暖的汤婆子

文/朱凌

小的时候,每到冬天,母亲势必会将家里的那个汤婆子拿出来。棕铜色的汤婆子,里面灌满了开水,寒冷的冬天,有了它,便不再觉得难过。

冬天夜晚来临的时候,母亲便用家里的那个煤炉子,烧好一壶又一壶开水。水倒入盆中的那一瞬间,整个房间都被水蒸气笼罩着。母亲会准备一大盆水,让我把脚浸进去泡,脚进到水里的那一刻,温暖传遍全身,再也感觉不到寒冷了。

洗完后,母亲已将汤婆子放在了我的棉被里,而后,母亲靠在我的身边给我讲故事。常常是她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我就已经睡着了。当清晨醒来时,汤婆子居然还很温暖。那时的我并不知道,每到深夜,母亲总是会再次将汤婆子灌满开水,她是担心,汤婆子没了温度,我会着凉。

汤婆子一年一年地陪伴着我成长,每一个冬天,它便会出现在我的生活之中。如同母亲对我的呵护一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来都没有任何改变。每一个冬天,无论是我从外面回来,还是在夜晚临睡前,母亲总是会将温暖的汤婆子递到我的手中。

如今,早已成为人母的我,依然享受着母亲的呵护。早在冬天来临前,母亲便为我买回了暖手宝,她说:"这种汤婆子好,可以充电,再也不用担心漏水了。"母亲将暖手宝递给我时,一摸,竟然还有温度。

暖手宝拿在手中,很是温暖。也直到那时,我才体会到,天下的母亲其实都是一样,为了自己的孩子,什么都愿意付出。正如同此时的我一样,为了女儿,我也同样愿意付出一切。

我最亲爱的父亲

文/夏筱薇

我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父亲干活经常披星戴月才回来,乡下有吃午饭可以不等,可是吃晚饭一定要等齐人才开动的习惯,因为中午吃完午饭后还要去干活,而吃完晚饭就可以休息了。

记得我六岁那年,家里种了50亩烟。那个时候的我并不懂事,晚上肚子咕噜噜的叫,就大哭大闹,爸爸却在烤烟房里默默忍受着蚊子叮,烟火熏得痛苦,而我却喊着我要吃饭,我要吃饭。晚上十点多钟,爸爸拖着疲惫的身躯回来了,我瞪了他一眼,这时候,我们就像格格不入的两个人,没有一点相似的地方,像一个有着"公主病"的富家千金和一个早出晚归的农民,似乎是两个陌生人,我不像其他农民家的孩子,会体恤父亲的疲惫,父亲为我们这些人女做得一切。

父亲疑惑的看着奶奶,奶奶说,她饿了。就在这时,爸爸累得睁不开眼的眼睛多了一种忧伤,黯淡的瞳孔,躲在墙角的我渐渐眼泪盈满眼眶。是的,也许爸爸连自己是怎么晕倒的也不知道,我恨我自己,恨我不会体恤爸爸……

或许父亲不善于表达,但,我敢拿生命担保的是:爸爸是爱我的!父亲是伟大的坚强的。严酷的现实常常扭曲父亲的情感,沉重的负担常常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在那时,一个六岁的小孩子,一夜间,长大了,成为了女孩,她不再是那个只会喊肚子饿的调皮女孩,她长大了,心里想着不能再让自己成为父亲的负担,只能为父亲分担忧愁、痛苦。

九岁那年,爸爸辞去了烟草技术员的工作,买了一台货车,爸爸看着崭新的车子,嘴里念叨着,好啊,真是好啊。可是,这辆货车带给父亲的除了金钱,就什么也没有了,而且,它还无情的夺去了父亲本不高大的身躯。那一次,我连续一个星期也没有见到那张见到自己女儿拿着满分卷扬起微笑的脸,然而,生命总是那么脆弱,当我再见到父亲时,已不再是扬着微笑的脸,而是那张沧桑,苍白的脸。是的,父亲,我伟大的父亲为了让我过上幸福的生活,把身体累垮了。

我的父亲,我最亲爱的父亲!是您让我尝到了人生酸甜苦辣,是您教会了我为人处事的道理。经历了人生的风雨洗礼,让我懂得了你爱儿女的一片良苦用心!

父亲,您辛苦了,愿您身体健康,一生平安!

素秋

文/任随平

秋到极致是素简。

一黄叶,一水塘,一缕薄霜几声鸭鸣,就勾勒出了素秋之淡雅,之明净。

在这样的图画里,那叶,那水,那薄霜那鸭鸣,便是跃动的诗句,抑或洇染诗意的水墨了。

我喜欢望秋,在一望无际的素净里。

叶是旋舞着的,悠悠然,淡淡然,不疾不徐,似乎着了风的魔性,翻转着,回旋着,将叶落归根的情怀旋舞出一段段优美的弧,每一段,都在阳光里馨香着,若一段故事,迷离着时光旖旎;若一封裁剪了的短函,韵致着几分优雅,几分猜想与遐思。若是在山间,这叶,就落在草木铺就的眠床上,若是在崖边,就落在一个人静默的仰望里,若是在河岸,一枚叶,就一定承载了一叶扁舟的命运,在无尽的漂泊里,将秋天运回到时间迷离的深处。

至于水塘,总是在你不经意处突兀出现在大地的腹地,明亮地照耀着,像大地倏然睁开的一只眼眸。天空是澄澈辽远的,水塘是明净安谧的,穹苍的蓝,就遥遥地滴落下来,落在水塘中,落成一页丝绸,那水塘,走近了,让人顿觉多了几分神性,几分宁谧幽深。水塘周围,是遍布的芦苇,在深秋的风里,白了头,叶子金黄着,摇摇曳曳,飒飒作响,若暮年之人,相互搀扶着,沐浴在秋风中。秋风细微时,它们就在沉默里思考抑或念想,想一些久远了的心事;秋风劲吹时,它们就晃荡着身子,若絮语,若聆听,总之,每一株都在一份散淡闲逸里逸出几分优雅的风骨。这个时候,我总是不由想起法国哲学家帕斯卡的哲思录《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他说没有信仰的人是不幸的,的确如是,这些站立的芦苇,每一株,都是一个思考着的人,他们面对瑟瑟秋风,不但没有将自我归于暮年的沉寂,而是在沉寂的时光里,重新打开了思想的暗匣,在这里,完成着生命最后的礼赞与成熟。

爱水塘,便爱上一份悠远的遐思,思秋思己睹物思情。

而秋鸭,就在这睹物的情怀里将几声鸣叫丢过来,秋天,就像一枚随风而舞的叶子,被推开去,推向远山以远,推向秋野之远。

远是一种距离,是一种不可名状的猜测,就像一份记忆,沉淀在时间流里,就多出一分古旧,一分恍若隔世的牵念。望山,将散淡的身心安于此山,望彼山。山因了远望而宁静,而平易,少了热烈,少了躁动,就那样守住一分闲逸。水因了远望而瘦弱,而沉静,潺潺湲湲,不徐不疾。一切都是恰到好处的样子,枯了的草茎,草茎上的薄霜,薄霜暗藏了的针芒。草茎干枯,却坚定有力;薄霜虽薄,却明净有度,一切都在渐变中守住了素雅。

情到深处归于平静,秋到深处归于素简。

素秋,隐逸的是一份淡雅的情怀,是一幅闲云野鹤之外的留白,是一个人渐行渐远里蓦然回首的一次守望。

秋风渐紧秋已深,回望故园,故园秋正浓。

回望时光流转的生命,守住一份独有的素简,不就是守住了秋之精魂么?那洇染生命色彩的水墨,不就是典雅的素淡么?

我喜欢秋天

文/风雨踏歌

我喜欢秋天。

我喜欢秋天的树叶。树叶由绿变黄是秋天来临的标志,树叶由少到无时秋天结束的标志。每看见一片树叶落下,不由在心中感叹:时间过得真快啊!还没来得及品味春的青涩、夏的热烈,就要感受秋的凄清、冬的寂寞了。冬天里,树是寂寞的,因为叶已落下;冬天里,人是寂寞的,因为人像秋天树上的叶一样稀少。所以我格外珍惜秋天的树叶,甚至数着树叶过日子,数着数着,秋天就过去了。

我喜欢秋天的河水。喜欢秋天河水的理由,也很简单。我喜欢秋天河水流动的声音,那是生命跳动的旋律。我喜欢秋天河水里的生命,那里有水草,还有小鱼。更重要的是我喜欢秋天河水带给我的美丽的回忆,它充实我的人生,给我苦难的生活以安慰。这回忆像秋天的河水一样清冷,唯其清冷,更难以让人忘记。

我喜欢秋天的风雨。风是四季不息的,可春天的风太多变,夏天的风太燥热,冬天的风太刺骨,只有秋天的风总是那么清爽而苍凉。秋天的风洗去夏天的燥热,却吹响了冬天的号角。秋天的雨没有声势,却很缠绵,好像在向人诉说一段长长的凄美苍凉的爱情故事。而人们也沉浸在这爱情故事里,一起感受这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凄美苍凉。我经常故意行走在这风雨中,感受秋的气息,体会身心与天地合二为一的美妙。

我喜欢秋天的霜雪。严格说来,秋天有霜无雪。可是你看,那薄薄的洁白的一层不就是初冬的小雪吗?或许霜是雪的姊妹吧。她耐不住天空的寂寞,自己偷降人间,却给人间带来了美好的情话。"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像霜雪一样纯洁的心灵,像霜雪一样的苍凉,留给世间青年男女多少美好的想象?我在天之涯,你在水之湄,我遥望你的身影,你的身影模糊不清,若有若无,周围是一片霜白……

我喜欢秋天。

我喜欢秋天的日子。秋天的日子热烈。秋天被人称为"黄金季节",黄色是它的主打色彩。黄色的不仅是树叶,还有小麦、棒子、谷子、豆子……黄色是庄稼成熟的标志,秋天是人们收获的季节。熟悉农村生活的人都知道,仲秋是人们最忙最累也是秋天最热闹的时候。田间、地头,谷子堆里、高粱茬边,到处都是人们活动的身影。一边干一边说一边笑,说笑声惊起一堆家雀儿,扑棱棱,飞向丛林深处了。等把一年辛勤耕种的果实收获回家,望着那成堆成串的果实,心里热乎乎的,所有的风霜所有的劳累都消失了,只有热烈的心情和生活的希望。

我喜欢秋天的日子。秋天的日子凄清。秋忙过去就是秋闲。热闹过去就是冷清。只有在早晨、中午、晚上你才能看见南来北往的人影。或许这只是我夸大的说法。因为我不大在家,当然看不见人影。我喜欢夸大,或许我不应该用"凄清"这个词。凄清的应是我的心情我的感触。我所看见的更多的是枯黄的树叶,清冷的河水;我所感受的更多的是苍凉的风雨,凄美的爱情。虽然有那么一丝热烈,却抵挡不住雨雪风霜的侵蚀,我的秋天,我的秋天的日子,就是凄清了。

我喜欢秋天。我喜欢秋天枯黄的树叶,清冷的河水,苍凉的风雨,凄美的爱情。我喜欢秋天,我喜欢秋天热烈而又凄清的日子。

中国红

文/张凌云

红是节日的红,红是民族的红,红是中国的红。

红是中华大地特有的标志,红是东方巨龙喜庆的图腾,红是炎黄子孙盛世的欢歌。

红是一盏跃动的灯笼。大的,小的,圆的,方的,零零星星,排列成行。一直以来,我总以为红灯笼最具象征意味了。不管风霜雨雪,还是萧瑟严冬,只要有一盏红灯笼立在前方,整个视线就会被点燃,整个季节就会被感染,那不是一个简单的物语,而是一颗火火的红心,里面盛装的,是每个中国人都读得懂的豪迈与激情。

红是一副工整的对联。自从蜀主孟昶欣笔题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之后,对联就成了国人祈福许愿、道贺吉祥的绝妙方式。家和事兴、共享天伦,与时俱进、马到成功,所有的一切,都被浓缩进一条条不大的红色纸块。对联里头,流淌的不仅是翰墨飘香,更是历史,是印记,是千百年来不变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血脉。

红是一圈腾空的鞭炮。谁说中国人只懂得含蓄内敛,我们有着这个星球上最奔放、最壮观的庆典方式。你看那空中无数轰鸣的声响,就知道十三亿人民能融汇怎样的情感海洋了。各种烦恼或不快,都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和礼花声中没了踪迹,而是被那些带着红色外衣的精灵释放成同样的语词——放飞,欢乐。

红是一挂漂亮的中国结。那造型别致,曲折环绕的中国结啊,代表的是每个中国人魂牵梦萦的家园故乡。亲朋好友聚佳日,四海一家过大年,纵然有万水千山,也阻不断回家的道路,哪怕在海角天涯,也挡不住对祖国亲人的思念,红红的中国结,就像一座高耸的灯塔,能将无边的夜色照遍,能将无形的阻隔化解,指明人们心中的方向。

红是一身靓丽的衣装。从一部多灾多难的历史走来的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放弃对美好的向往。岁月再艰难,生活再辛苦,逢年过节,也一定要给自己添身新衣裳。尤其是新媳妇、小姑娘,爱穿一身漂亮的红衣,大红、紫红、玫红、粉红,从不同的角度给红色,这种最热烈的色彩增添不同的注解,抒写个性的张扬,挥洒青春的绽放。

红是一本崭新的台历。新的一年,新的日子,新的心情,新的面貌。一切从新开始,源自那灼灼闪耀的火红。红色的封皮只是外表,内在的行动才更加重要。我们从红色的起点出发,踏着坚实的脚印,走过寒来暑往,走过春华秋实,待到年终岁末,双手已捧起沉甸甸的硕果。红色就像一道警醒的标志,在它的激励与鞭策下,回顾这一年的奋斗打拼,汗水与付出化成了由衷的欣慰。

红是一纸飘舞的花钱,红是一颗甜甜的糖果,红是一根放光的蜡烛,红是一张张期待的脸庞……无数关于红的符号,共同组成了中华儿女昂扬向上的进取姿态,共同组成了华夏民族独特鲜明的文化象征,共同组成了一个响彻寰宇的名字——

中国节,中国红。

巴河水,赤子情

文/梅玉荣

最早接触到闻一多的名字,是在中学课本上。从《最后的演讲》一文中,我知道他不仅是一位充满激情的诗人,还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英勇无畏的民主战士,而且是我们湖北浠水的老乡,这让我倍感亲切与自豪。

我读着他的诗《一句话》,感到一种难以抑制、喷薄而出的爱国激情:"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晴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我读着他的《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这满怀愤怒、掷地有声的诗句,是他给当时丑恶的世界甩了一个响亮的耳光!

这就是闻一多,一个心怀祖国、满腔赤诚的诗人。他说过:"诗人最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他是平民之子,出生于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的一个书香家庭,巍巍大别山给了他伟岸的胸怀,滔滔巴河水给了他澎湃的诗情。

时代赋予闻一多浩荡的心胸,他的履历是这样丰富而蓬勃: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喜欢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着的《冬夜草儿评论》,发表了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闻体"横空出世,从五年前的"气势恢弘,感情狂放"到现在的"外整内腴,典丽繁富",他的诗歌实现了质的飞跃……

应该说,这一时期的闻一多,是一个充满朝气和生活热情的学子,有浓烈民族主义情结的诗人。浪漫奔放的气质、内涵深厚的素养,融合成他敏感、热忱、不羁的性格,因此留下很多趣事与佳话。

在留美之前,闻一多在新婚之日,迎亲的花轿快进家门时,竟然仍端坐书房,身穿一袭旧长袍,看书入迷,害得家人忙不迭地向宾客们解释:"他不能看书,一看书就醉。"他在青岛大学任教期间,当时很多学生热衷于闹学潮,经常用各种方式发泄对教授的不满,闻一多讲课言语间常夹杂"呵呵"之声,于是有学生写打油诗嘲弄:"闻一多,闻一多,你一个月拿四百多,一堂课五十分钟,禁得住你呵几呵?"对此,他仍是呵呵一笑。更有甚者,在黑板上画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旁注"闻一多和梁实秋",闻一多询问同往观画的梁实秋:"哪一个是我?"梁实秋很绅士地答道:"任你选择。"两人同声大笑。他重回清华任教期间,常在讲课前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学生微笑道:"哪位吸?"学生也笑了,然后擦火柴点燃一支,用极舒缓的腔调,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确实,如果不是特殊的时代,闻一多或许会成为一个谢安、嵇康式的名士,在奔涌的历史长河中,独得一份清闲与孤傲的风景。

然而,命运使闻一多成为一个风浪中的斗士。1937年,抗战爆发,偌大的华北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学潮一浪高过一浪。在激荡的风云际会里,一些在清华园和新大陆受过良好训练的知识分子,懂得民主和自由的精义,因而对当时政权极为失望,甚至转为憎恶,闻一多也是其中一员。正是血淋淋的现实迫使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向:从一位大致平静安定的学者,转化为慷慨激昂的民主斗士;从兢兢于研究的"何妨一下楼主人",转变成视死如归的"追逐幻光的烈士"!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闻一多把热情投向政治,甚至经常发出一些激烈的言论。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党政府趁机迅速控制了昆明,并大肆迫害民主进步人士。1946年7月,政治迫害达到最高潮。7月11日,民主人士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刺杀于回家途中。四天后,闻一多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发表了震古慑今的"最后的演讲",结果在几个小时后被两名宪兵狙击,永远地倒在了血泊里,为自己的人生划上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他在演讲中说道:"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这是多么大无畏的宣言,这是多么坦荡豪迈的精神!

闻一多先生,您是黄冈的赤子,湖北的骄傲,中华的脊梁!悠悠巴河之水,至今仍流淌着您的一腔赤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