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抒情散文
倚栏轩精选6篇优秀的抒情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优秀的抒情散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月是故乡明
文/金惠
"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请温暖他心房,看透了人间聚散,能不能多点快乐片段".每当听到这首略带忧伤的旋律的时候,心中总是不免一颤。秋日落寞的夜,一个人,长窗外霓虹的灯火,无法看清月亮的脸,无论它如何悄悄地改变,但无法改变的还是那份在异乡的梦幻。城里的月光下有着城市人们的脚步,也有那些为改变自己命运的漂泊者们的步伐。沐浴在同一片月光下,却有着不一样的心情和故事。
每年的中秋节,妈妈都自己用面做月饼,虽然没有买的月饼花俏,但很香甜。那圆圆的月饼,黄橙橙的外衣,再沾上几粒芝麻,还未吃到嘴,口水就流了出来。我们往往都是围在妈妈身边,看她娴熟地制作,慢慢地在锅里煎烤,然后看厨房里冒起阵阵白烟,一股芝麻浓烈的香味夹带着蔗糖的甜味弥漫着我们家院子的每一个角落,弥散在童年的月光里,弥漫在整个童年的记忆里。
小时候的月饼不一定最香,但吃月饼一定是最快乐的事情。香甜的月饼吃了几口,还没有品味出芝麻的浓烈,就被小伙伴叫去摇火把。顾不上妈妈的唠叨,就手拿月饼和火把,冲出院子,来到了熙熙攘攘的马路上。那时的马路不特别宽,却是最热闹的,最明亮的。每人手里都有火把,火光照得马路和天空都是透明的,和着空中的月光,把夜空照亮,而我们总是疯狂地玩耍,直到妈妈的呼唤把我们喊回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季羡林先生曾说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故乡里都有个月亮".是的,我们每个人都爱自己故乡里的月亮,这不仅仅是故乡的月亮像妈妈的手,把自己送出家门,还把在外漂泊的游子,在梦里牵回了故乡。因为故乡有最美的童年生活,有妈妈做的香甜月饼,还有那故乡的天空上,轻移漫步,挥酒自如的月亮。城市的月光是含蓄谨慎的,故乡的月亮是清纯,明亮的,她肆意地燃烧着我对家乡的思念,时刻化着一缕缕炊烟和母亲的呼唤。
雨打窗帘惹人忆
文/自欺ζ欺人
雨天,总是那么美丽,以前、现在、将来。雨水打在额头上,自己变得清醒了许多,不再把任何人,任何事放在心上。一个人走多远都可以,走到彼此相忘,就好。
虽然知道我无法做到,但在阳光的照耀下,应该把心情拿出来晒一晒,忘掉悲伤,去寻找短暂的快乐,这,不是很好吗?在充满阳光的海岸上,也许只有孩子明白,天堂也不过如此!
面对夜的无言,我只能静静的等,等待时间的流逝,等待身体的麻木,等待忘记!
深色泌静的大海什么都没有,只有潮水袭来的声音。日出日落,不停的旋转,返回原处。日出时的大海,逝去又来临的夜晚,在茫茫的星空下,我看到的只有无尽的空虚。
心迷失了,就像在丛林里,一个人,到处都被茂盛的灌木封闭,到处都湿漉漉的,没有方向感找不到出路。无论多么努力,自己总被弄得伤痕累累,身心俱疲,最后还是回到原点。抬起头,天空被高大粗厚的树枝遮蔽了,阳光只能穿过层层树叶一缕缕散落大地。眼里的泪水如决堤般涌出,刺痛眼眸,此刻明白了寂寞。
在炎热喧哗的夜色中睡去,在清晨清新的芬芳中醒来。沿着静谧的路途,走过繁花飘絮的树下,一切都是那样的寂寞。花瓣在风中凋谢,只留下指间淡淡的清香,我们只是为了寻找一点点温暖,所以不断的告别,却始终找不到心灵的归宿。繁星渐渐睡去,天亮了,伴随梦中的甜蜜与现实的沉重醒来,收拾行囊,继续上路,不知何时停止。
灰蒙蒙的天空,承载着无尽的思念,化成雨,散落在着城市的角落。每一滴都装满了无法言语的思念与牵挂。静静的离去时,不停的回头,雨,伴随着我的泪,悄然而下。一切,都是压抑不住的思念,无法消逝的爱。
也许在某天会遇见,所以不停的狂奔,竭尽全力,直到一切消失不见。望着影子被路灯越拉越长,看着我的眼泪慢慢的滑落,失落与难过顿时充满了四周,到处都是伤心的气息。无尽的悲伤与寂寞源源不断的,把整颗空虚的心填满。
落寞身影从眼前划过,融入黑夜,悲痛袭卷而来。没有痕迹,就连味道也没留下。静静的夜,无边的痛楚,月儿与星星都不禁悲伤起来。心中的酸楚无人能懂,也无人能体会,只能把它埋在心中,自己一个人承受。看着夜渐渐吞噬大地,身体冷的缩成一团,就像一个受伤的小孩躲在墙角哭泣,是那样的悲伤无助。谁能够体会,夜色越深心就越怕,怕得不敢睁开眼;怕得不敢去闻空气的味道;怕得不敢去听任何声响;怕得不敢去触碰凌乱的记忆。一切都是那样的荒诞而真实。
乡村
文/白荷
越来越喜欢乡村。
喜欢被绿叶掩映的那种静谧与安详,喜欢鸡鸣狗跳的欢乐,喜欢家家房顶缭绕的炊烟,喜欢看阳光下纳鞋底的妇女那红扑扑的笑脸,喜欢看闲暇时聚成一堆谈天说地的男人的神气……
时时处处都散发着人间的气息。
寂寞却不乏神秘,单调却不乏幸福。
走在小村子里,就不自觉地想起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句话。
每个小村都是一幅画,房屋、炊烟、庄稼、田野、鸡鸭牲畜,相互衬托,浓墨重彩中的那份安定和祥和是我极其向往的。
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时时都有生活的乐趣,即使这种乐趣是那么不值得一提,那么简单。于今日喧嚣繁杂的都市生活的那种扑朔迷离相比,简直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宁静祥和是乡村的味道。
余继聪的"炊烟的味道"写出了乡村生活的恬淡和诱惑,美且动人。那些一辈子生活在小乡村的人也许感觉的不甚深刻,可一旦你离开乡村到城市里生活一段后,才会明白寂寞有时会比喧闹更具诱惑力。
很想念栖居乡野的日子,在鸟叫声中醒来,洗把脸,喝上一碗红薯粥,随母亲去田里,一路上碰上三三两两农耕的乡亲,微笑、问好,每个人的面容都是那么平静温暖,那些勾心斗角,那些嫉妒和恨在这里是没有生存空间的。茶余饭后,坐在村口的池塘边,听水流轻潺,看鱼儿嬉戏,不远处有五颜六色的田野,红花绿草,菜蔬野果,清香沁人心脾。不管你的心里有多烦躁,只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呆上一阵子,立马就会平静。
野有蔓草,是诗经里的事。绿茵茵的野草遍布田间的沟坡上,阳光下可以看到草尖上的露珠晶莹剔透,不敢动,只是看上一眼就醉了。英俊的小伙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遇到美丽的姑娘,没有名宅豪车,没有玫瑰咖啡,只需美目传神,就开始说说笑笑坠入爱河。
原来爱情也可以如此简单,而简单却是如此地美好。
这些不是神话,曾经的乡村,田间小路,村口钻天的白杨树。多少年轻人走过,相遇然后牵手,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
多少年都是这样,四季轮回中,乡亲们走的走了,来的来了,随着光阴更替着,村口的墓园满了平了,平了又满。可再回去,街头上三三两两的人们那坦然的神态在告诉我,生活就是这样,生活必须这样。
小小的村落,在中国的地图上是没有固定位置的。它们寂寞地分布在离城市很远的角落,清冷却不寂寞。
日升而出,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单调却不乏安然。春有耕耘的忙碌,夏秋有收获的喜悦,冬有围炉的幸福。不图名利,就没有尔虐我诈。这种安静和寂然是如此地温暖人心,这样一想,乡亲的那些笑脸就更加自然生动了。
村落不大,掩映在绿树中。窄长的小路,两旁是参差不齐的房屋,高的是新盖的小楼,低的是那些年代久长的旧房子,青砖青瓦,遇到雨季,瓦脊上长了一层绿苔,像是铺了一层绿色的毯子,透着柔柔的美。置身其中,好像有种穿越历史的自豪感,和想要立即走进去的亲切感。
清冷却不乏烟火味的乡村,有着远离繁华的孤傲。突然想起张爱玲,她应该在这样的环境终去,而不是遥远的异乡,这样她的文字就更符合她的冷艳绝美却不乏人世的冷暖。
也想,能有这么一个时间,和知己一起到一个很远的乡村,住上一段时间。白天两人并肩走在田野里诉说心事,晚上坐在院落的月光下聊些无关痛痒的生活,不谈情,不说爱,情爱是奢侈的话题,只会陡增烦恼,不如打开心扉,把生活的负累放飞出去。
多好,多好!
可这都是想,许多愿望是你到死都不能实现的。
前几天,父亲在老家打来电话,说是村头的祠堂因年久失修倒塌了。乡亲们想对钱重新修葺一下,我说是好事啊,那就赶快修吧!父亲说按人口出钱,嫁出去的女子可以不出的,我说我要出,那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心里永远的家,我可以多出点,一定要把祠堂修起来。
那个有着深红大门的院落,早已深深镶嵌在我的记忆深处。虽是一个简单的牌位,却记载了不知多少代人的悲欢离合,以及祖先们拼搏至今的神气和傲骨。
他在告诉着人们,一切没有完,一切都在继续着!
我想,我还要走下去,不管如何,我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的身上流着黄土地的血液,我要把这份执着和坚定走下去,一直走到老,走到走不动的那一天。
而最终,我还要埋在我的故土上,我的那个小乡村!
那湖,那亭
文/姚淑艳
公园里散落着几处人工湖。有风乍起,粼粼的水波像细碎的银子,连同岸边如烟的柳,宛如一幅动态的水墨;若是无风,蓝天白云倒映在湖面,又成了静默的油画。水元素的加入,使整个公园都灵动起来,人们都说这里有塞外江南的韵味。
我爱的那片湖,坐落在清幽的林间。面积不大,没有小舟荡起双桨,也没有蜻蜓立于小荷之上,只有一丛丛苇草在湖面摇曳;湖畔,偶尔可见几株马莲,开着淡蓝的小花;俯首是清清的水面,仰头是绿绿的枝叶一切看起来是那么和谐自然,视觉舒服,内心也熨帖。伫立湖畔,清晨看旭日东升,黄昏送夕阳西沉,时间就像长了脚一样,你能感受到它一直静悄悄地走着,却不觉得悲情。我把她想像成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耳畔便有了双簧管的柔情和大提琴的伤感;我把她想象成一望无际的措温波,眼前便有了"长云暗雪山,遥望玉门关"的苍凉。
公园没有了湖,便少了灵动,湖边若是没有亭,也似乎缺了生趣。毕竟,唐诗里有这样的句子——"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水天相接,湖亭相伴,这才是传统文化里绝美的意境。设计者和匠师们一定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每片湖的周围都有精心设计的亭,或大或小,姿态各异,成为公园里独特的景观。我的湖边,亦有我的亭。沿着石砌的小径,闻着野花的幽香,登上这座亭凭栏望去,远近高低的绿色扑面而来,让人神清气爽,不觉忘却诸多烦恼事,沉浸在这无边的绿意里。
这亭,材质是古朴的原木,清漆,全然没有北方园林大红大绿带来的视觉冲击。阴雨天,满眼的青葱让人不觉得枯燥,艳阳天,淡蓝的湖水又能抚慰焦躁的心。湖畔漫步,亭中观景,无论阴晴,都会有无限的欢悦,这就是人们常说感受"岁月静好"的最佳去处吧?亭内有椅,也是清漆,可坐可卧,携朋友听风声,一人独往想心事,皆可。思绪又飞到遥远的古时,洞庭湖上,岳阳楼写不尽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醉翁亭书不完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追求,而清朝的张岱在寒冬的湖心亭豪饮亦成了文人墨客的佳话,浩荡的洞庭湖,秀美的西湖也因为这样的故事更增添了动人的色彩。那么,这亭,这看着岁月脚步淡然走过的亭,沐浴着四季风雨依然安静的亭,也会因安放我的万千思绪而成为难得的红尘一隅吧?
若听春花秋月语,必有如云似水心。看湖是湖,观亭是亭,湖亭两相望,默默不曾语。也许小径的清风知道,也许林间的明月知道,我的湖我的亭相依,它们是有过颔首致意的。赏景如此,为人也应如此,守住一颗初心,淡看风月名利,与人和谐相处,努力过好自己喜欢的生活。
离开的仅仅是落叶
文/农民之子
我们不觉得自己离开了某个地方,因为虽然我们走了或者说离开了,但是以前的一切都会印刻在大脑中,这就如同刻录唱片一样,总是长久的保存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到了我们终老的时候,依旧清晰的在大脑里面放映。
我们离开家乡了,可家乡的一草一木总是在记忆深处被我们小心的翻看,因为这里面有我们儿时快乐或者说不快乐的一切记忆,你说我们可以忘记吗?就算是家乡很贫穷,其实那一切都是快乐的,因为我们的快乐不会因为贫寒而消失,再说儿时的我们有能知道多少为什么?我们除了觉得快乐,还就是快乐,只有这快乐可以长久的陪伴着我们,陪伴着我们愉快的回忆,因为快乐的记忆总是深远而深刻的。
我们离开家乡其实就是在昨天的事情,我们没有在枫叶花开的时候离开,因为那种季节不适合远行,那种季节是需要休养生息的,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离开家乡是因为需要去寻找新的希望,包括更好的生活环境,包括更好的收入,包括我们儿时曾经期望过的城里人的生活,和城里人的工作,甚至我们期望去一个城里的女孩做老婆,然后回到家乡,不要说光宗耀祖,至少也可以给父母的脸上添点喜色吧,其实最初的想法就是这样朴实,因为城里的一切,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新鲜的,觉得城里什么都好,觉得能成为一个城里人,是一种光荣或者说荣耀;而今我们在城市生活了好多年了,但是每天的梦里反复出现的就是家乡这个贫穷的小村子。
我们离开的不仅仅是后山上的落叶,其实也是思想,所以我们总是对自己有无尽的欲望,我们总是觉得自己还可以更加努力,可以再上城楼,因为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摆脱所谓农民的思想,我们需要的是注入更加前卫的思想,我们需要为我们的家乡的贫穷做点事情,那就是用思想改造自己的一切;因为我们去到城里其实很难融入城市,再说就算我们取得了城市的户口,可是又能怎么样,因为我们只是一个外来者,城里人正用他们一贯眼神看着我们这些最初的乡村小子或者说乡村丫头,因为我们身上固有的朴实和虔诚,因为我们身上的泥土味儿,可是我们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不管以后如何,也不管现在怎么样,我们开心的演绎自己或精彩或潦倒、或平凡的人生,我们从不掺假。我们用我们农民的智慧,演绎出一个个不甘的神话。
落叶其实离开的不是树木,因为没有今天的落叶,就不会有明天的翠绿;所以我们离开是家乡的泥土,是为了明天家乡的泥土更加的芳香,是为了明天我们的孩子不需要再如我们儿时一样的生活,因为我们的明天就是孩子的今天,所以我们在城市也如同在农村一样,不分昼夜的劳作,因为劳动本来就是我们的生活,因为劳动本来就是我们的特色,结果因为有了我们这些专业改造泥土的人,城市的道路变得越来越漂亮,城市的房子一栋栋拔地而起,城市的道路显得干净整洁,虽然我们享受不到城市文明带来的生活,虽然我们依旧是农民,但是没有我们这些农民的孩子和地道的农民,昨天的城市会有今天的新颜吗?我们骄傲,因为我们扫除了蒙灰的城市,我们自豪因为我们是农民的孩子。
童年的小院
文/徐艳丽
童年的小院,没有栅栏与围墙,就是两排平房的六户人家,都走一个过道,日子久了就称小院。
清晨,阳光照进小院,平房里的六户人家,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小孩的哭闹声,主妇的催促声,来来往往的脚步声,汇成小院的晨曲。晌午,太阳当空,主妇们便拿起针线,纳鞋底、补衣服、絮棉被、剪裁裤子……六户人家的四十多口人,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穿戴,都出自这些主妇之手。
院里的董大娘是山东人,她的中指常年戴着顶针,即使擀面条的时候也不摘下来,顶针的小孔里糊满了面糊。她家8个孩子,吃顿面条要煮20多碗,面条汤里没肉也没菜,一家人却吃得满脸流汗酣畅满足。
赵家有两个男孩,大的叫铁头,是小院的孩子王。他一声呼喊到胡同玩儿去,后面就跟着一大帮孩子,有拿皮球的,有拿棍子的,有拿铁圈的……如哪个孩子在院外受欺负,大家一齐帮着。我带两个妺妹出门玩,总爱一手牵一个,小院的婶子大娘不呼名字,就称二丫、三丫和老丫。院外的邻居则称我徐二丫。直到几十年后的发小聚会,还是这个小名儿,别提多亲切了!
互相借钱借粮借衣服的事儿,经常在小院的邻居中上演。小院的孙叔是八级瓦工,援建过蒙古,他给自己孩子带回的衣服,全院的孩子都围着看。从此,那几件蒙古族小大衣,不断地被各家孩子借穿。孙婶总是说,拿去穿吧,不碍事的。家家的日子都不宽裕,可谁家改善一下伙食,几个菜包子,一碗肉末汤,甚至好吃的咸菜,都不忘互相让尝尝。有时哪家来了客人,剩点好吃的也端出来,院里的小伙伴儿们会一哄抢光。小院老高家亲戚从山东来串门,带点花生米、地瓜干,全院的孩子都尝到了,他自家的孩子反倒没吃着。
那年,母亲得了阑尾炎,当时父亲不在家,小院的邻居都过来,帮忙把母亲送到医院,对门的高姐与我轮流看护母亲。孙婶送钱,马叔买水果,董家来看望……整整一个礼拜。
母亲出院时已入冬,家里的棉衣还没拆完,赵大娘得知后对母亲说,几个丫头的棉衣我帮你做吧。母亲说,你上班很累,家中还有老人,哪有工夫啊。赵大娘说,孩子们上学可不能冻着,我贪黑给她们做。赵大娘的针线活在小院里数一数二。几天后,三件红格棉袄送过来,我试穿一下,正合身,两个妹妹也乐得直蹦。这件棉祆我穿了两年不让母亲拆洗,实在是太喜欢了。
小院里,董家的面条、赵家的红格棉袄、孙家的小大衣,还有高家的地瓜干、马家的黄豆芽、赵大娘的沏茶壶……这些零零碎碎的记忆,是我体验世间冷暖、辨别人间是非、阅历社会变迁的起点。在经历了许多年的风风雨雨,品味了人间的苦辣酸甜之后,在我记忆的长河里,童年的小院就像一颗经久不变的珍珠,永远闪烁着温润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