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亲情的作文散文

2023/08/31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关于亲情的作文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关于亲情的作文散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椅子,怪扎

文/夕阳何处寻

对于婆婆,我的心中终有一丝内疚感。

去秋来,婆婆依靠着一把椅子和一根拐杖艰难地走过了十个春秋。

时光带着记忆悄悄地从脑海里溜走,只依稀记得那是在我读小学发生的。婆婆不小心在台阶上摔了一跤,当我们发现婆婆坐在地上不起来时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由于经济的原因,家人并没有将婆婆送到医院接受治疗,而是按照土方法草草的治疗。也因如此,年迈的婆婆留下了后遗症。总之,这一摔,使得婆婆再也"站"不起来了。

时至今日,婆婆也没有去医院接受一次治疗,依旧依靠一把椅子和一根一米多长的拐杖艰难的行走着,我暗暗猜测,那一摔使得婆婆右腿骨头被摔伤了。

记得小时候,我跟婆婆一起住了三年,因此使得我和婆婆的感情很深。那时候的婆婆身体还很硬朗。小时候,我总是拉着婆婆要婆婆给个我将抗战时期和"十年文革"的故事,即使听了很多遍,我也会不厌其烦的听着,我听得也很入迷。随着年龄的增大和读书的需要,渐渐地我和婆婆的距离远了。从初中到现在的大学,我一直都是住校。原本在初高中就很少去看望年迈的婆婆了。现在,我已进入大学学习,看望婆婆的时间更是屈指可数。国庆放假,我回家了,看到婆婆的时候我的内心阵阵刺痛,婆婆依旧还是那一副老样子,一把椅子,一根拐杖,而婆婆就孤独的坐在那一把椅子上。婆婆每次看到我都会拉着我的手不放,我知道这是婆婆对我的关爱。我忘不了婆婆对我的关爱,而我,作为子孙,回报婆婆的爱真的太少太少了。我跟婆婆住在一起的三年,婆婆给予了我无微不至如母爱般的关爱以及在我成长时的关爱至今都历历在目,可我呢,望着婆婆那孤寂的背影却不能陪婆婆聊天,哪怕一会儿。如果我做到了,我猜婆婆肯定会很高兴的。望着年迈的婆婆孤独的坐在门边,我的心里真的好难受好难受。如果下次有机会,婆婆,我一定不会让你再这样孤独了,虽然不能长久,但我会尽我最大的可能去陪伴婆婆。

呆呆的、傻傻的想着,那把椅子已经不知道被修了多少次了,那跟拐杖的下脚原本有一个八边形的螺丝帽的,现在已经不知道去哪了。十年的磨损使得原本色泽光亮的拐杖和椅子失去了昔日的风采。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轻轻抚摸那经历了十年风雨的拐杖和椅子,深深的被它震撼了。椅子的四个脚硬硬的被磨平了一层,椅把在婆婆那饱经沧桑的手中被磨的圆滑了。我清楚的记得,婆婆摔伤之后再也没有走过远距离的路了,我也没有见过婆婆走过远距离的路。一天内婆婆所走的路不会超过百米,十年依旧,不曾变更。百米的距离对于我们来说是分分秒秒的事,但对于婆婆来说却非常吃力。几十米的路婆婆要走上一刻钟,并且中途还得休息几次。婆婆每走一步都是先把右手中的椅子先向前挪动一小步,紧接着右脚向椅子挪动的距离迈去,再是左脚,最后是拐杖。婆婆每天都在重复着这样一个动作。春去秋来,婆婆右手拿的椅子,左手拿着拐杖一直未曾换过。

十年来,婆婆为曾"欣赏"过任何景色。但四季更替的景色婆婆却看在眼里。秋高气爽,虽有骄阳高挂,庆幸的是,不是烈日炙烤;虽有风吹,庆幸的是,不是狂风大作。秋风中,婆婆坐在那把椅子上感受着又是一年季节的变更。

婆婆的孤独,我相信那把被时光变更的椅子和拐杖是最清楚不过的。

婆婆,你的拐杖,你的椅子,默默的陪你度过了漫长的十年,也默默的见证了四季来回的变更,而婆婆依旧是那样的年迈,只不过脸上的皱纹更加深了,那是"无情"的岁月又在婆婆原本苍老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岁月的痕迹,而椅子、拐杖愈加苍老。

岁月,希望你能够慢些溜走,让婆婆的椅子、拐杖陪伴婆婆更久。让我能够在以后的岁月中陪伴已孤独的婆婆。

母爱的阳光

文/安娃

十几年前的一天,正在上班的我,被身旁一位同事的叫声吓到,原来,他赫然发现我右鬓一根长且扎眼的白发,同时露出了惊讶之色,使周围别的同事都围将过来。我镇静地告诉他们说,不用大惊小怪,那白发不是一根,至少在四根以上,长长短短的,该有一小撮,且长在同一地带,那自小就有的。

小时候我性格内向,有事没事都不太吭声,喜欢自个儿在心里想事情。4岁那年的一个夜晚,我静悄悄地呆在上房竹帘后边等母亲,我总怕她忽然走了,此时妈妈正端着一锅开水从厦房往门里走,因为天黑,热锅碰在竹帘上,溅出的水花正好落在我的头部右侧,这里后来就长出白发,不多不少,恰好四根,妈妈心疼极了,而那白发渐渐也超过了四根。多年来,每每说起此事,母亲一直对此十分负疚,常觉自己当年太粗心而对不住女儿,这话题令我陷入回忆。

记得儿时,妈妈常对院里邻居说,她常常叫不应我,我总让她着急。其实,我感觉那时的自己,是生长在一个相对隔离的世界里,那是惟有自己可以感受着的一个世界,那时的我是烦被打搅的。沉醉在想象中的我是漫不经心的。由于沉在其中时是那么快乐,所以常常不喜欢被别人打断。为了不被人打扰我自己的这种想象的快乐,我总不由自主地要远远地躲开大人,那种不专心和不集中是自己无法克服的毛病,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然而,到了黄昏时,我却莫名其妙地害怕,我听得到静寂里的钟摆声和自己的心跳声,会想起白天玩时看到的黑乎乎防空洞,看得见奇幻的影子;不知为什么,梦里总会梦到妈妈到部队上去探望父亲时没有带上我。小时候感觉母亲在乡下的娘家很远,有一次,老家有事,她一个人请假回去探亲,她回来那天是黄昏,当时我拿了一个空木盆,给里面盛一小窝儿水,学着大人泼水的样子来到大门口,街道上扬起的尘土卷起了斑驳地铺了一地的梧桐树叶,像大蝴蝶一样在天空中飞舞,忽然发现妈妈正向我走来,我站那里直直地望着,等她走进了,我揉揉眼睛一看,果真是妈妈,一周没见妈妈的我此时却激动地转身跑开了,一路喊着告诉大家:"我妈回来了!我妈回来了!"

其实,妈妈也总是说说而已,她后来没去部队上探过父亲一次,不知是因我闹着要跟还是因她一直走不开,反正她一直没离开过我,因为我从来没离开过妈妈,那时,我害怕一个人在屋子里待着,害怕看到习武的三叔那张从来不笑的脸,平日里,我给妈妈使小性儿全是无声的,也就只有妈妈知道,别人是没感觉的,也只有我能感觉到妈妈照在我身上的阳光有多温暖。我害怕大人们喝酒的声音越来越大,总之一刻不见我妈我就跑出去找,那次就撞在了手端开水的妈妈怀里,洒出的开水烫坏了我头上的一小块皮。后来不久,大概在我5岁多的时候,母亲患上肾炎,就把我送到了乡下的外婆家寄养了一段时间,还记得,送我去外婆家的第二天,清早我还睡着,妈妈悄悄离开了我了,把我留给外婆,她回西安一边治病一边上班,直到她恢复了健康。

伴随有妈妈的回忆总是温馨的。那时,妈妈有一根很粗很长的辫子,梳在后面很像铁梅,我和妹妹倚在妈妈身旁时总喜欢抢着摸它。后来,妈妈为了干活利落,走进理发店很干脆地把那根大辫子给减掉了,我一下子就给哭了,我以为妈妈的头会疼的,哭着问:"妈,你疼不?"同时冲着理发员大喊:"你赔我妈的辫子!"

记得没到开春时,卖雏鸡雏鸭的挑子从门口经过,妈妈拉我到那大大的扁筐旁,蹲下来帮我选两只,我看着它们在一堆儿黄里挤来挤去高兴坏了,妈妈总是选那挤得最厉害的,我则选那漂亮可爱的,然后将我们俩选好的几只一起用小纸盒装回来,放在院子里让我追着玩,没人和我玩的时候,那令人心疼的几团淡黄会带给我无限的快乐,那是妈妈送我的礼物。饭后,妈妈一边看我玩小鸡,一边给我唱秦腔和样板戏《三世仇》、《补锅》、《红灯记》、《红湖赤卫队》等唱段,她当时是单位里的戏曲演员。

零零散散的日子一直都有妈妈的陪伴,一直感受着妈妈温柔而耿直的性格,一直感受着妈妈的信仰和生活习惯,一直享受着妈妈做的好茶饭,一直感受着妈妈春日里阳光一般的无私的爱,那就是照耀我一生的太阳的光芒。

会过日子的妈妈总可以省出一些零钱来,拉着我的小手去东光市场买一毛钱5个的火晶柿子、两分钱一碗的豆浆、五分钱一小碗儿的粽糕。从那时起,我就知道,家里大小事都由母亲在操心了,她心里的阳光在撒向我们这个家的每个角落。

等我长大一些时,妈妈让我拿着油票、肉票、粮票去店里买回她需要的食物。身为巧妇的妈妈,总会把爸爸和我买回的一点有限的东西,甚至是从粮店买回的陈年杂粮,也会细做成可口的美味。那时家家都没有冰箱,过年时吃的东西也未必新鲜,年前排队买回的库房里的冻肉冻鱼,就连豆腐也一直要放在窗外冻着吃到年后,妈妈把每样东西都在年前都一一过了油……哦,那时那样的年竟过得有滋有味。

儿时的服装几乎没什么款式,妈妈用五颜六色的花布做成的连衣裙是同学们羡慕的"时装".妈妈很热爱生活,生活的态度更积极一些,这一点对我们有耳濡目染。后来,我才知道,一个人的童年少不了这种营养,它对一个人的一生很重要。

儿时,每个日出日落时分,妈妈的身影,是我童年最美最壮观的风景,我在那风景里渐渐长大,春去秋来,妈妈的身影,渐渐成了我们记忆里的风景。

我坐月子时,母亲来看我和孩子,碰到公公带着没生过孩子的年轻的继母婆婆来看我,继母婆婆今日来说给我做鸡汤,鸡都买回来了,绑在阳台上只是不敢杀,明日来又说给我做鸡汤,鸡已经杀了,就是不知鸡汤怎么做。待他走了,一旁的小舅子说:"别听她瞎掰,鸡还没买回来呢!"妈妈听后露出一眼不放心的目光,她啥也不说地就此驻扎在我们家,从此,我和孩子的床头便洒满了温暖的母爱的阳光。侍候我出了月子,妈妈抱着小宝宝回去了,母亲爱的阳光撒在孩子的小脸、小床、小碗、学步车上,从孩子呀呀学步起,母亲爱的阳光撒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替我养大了孩子。

孩子要大学毕业了,有一天,老公从外地出差回来,检查得了重病,发现病情已到晚期,来日不多,以后只能吃流食了。同学朋友提着牛奶、鸡蛋、水果、鲜花到医院看老公,孩子只留下鲜花,让人家把别的东西都再提回去,我帮着接住。回家时,孩子一脸不高兴,都到啥时候了,要这些东西干啥!孩子瘦,劲小,提不动,我趁她按电梯时,提在了手里,孩子担心我骨折了刚取出钢板不就的胳膊,便生气地用脚踢碎了鸡蛋,把手里的水果重重地摔在了地上,果汁立即流了出来。我无语,她不知我第二天还要拉着车车去超市买那些东西,她的爸爸每天要和鲜榨果汁、要吃鸡蛋拌汤鸡蛋糕、要用牛奶泡麦片。妈妈听到消息来看我们,正好见此情景,.我哭了,妈妈也哭了,然后又是啥都没说的,和以往的多次"救急"一样,再次驻扎到了我们的家,每天晚睡早起,做好一家人的早餐,再做好老公一天的营养餐递到我们手里让送到医院。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妈妈撒出的温暖阳光。

妈妈老了,头上的白发早已超过了我的根数,越来越多,妈妈的眼睛也越来越模糊,几天前,妈妈忽然对我说:"等妈百年走了之后,若把我埋在老家,你们看我时太远不方便,干脆就把我的骨灰撒在这骊山上,这里离你们近,你一叫我,我就来了。"

我和母亲一直不像别的母女那样亲密,一直想拥抱一直感觉不好意思似的,此时,我从后面抱抱妈妈,此时,我想起过年时听到的一首歌《时间都去哪儿了》,感觉那首歌简直就是给我们母女写的——

门前老树长新芽

院里枯木又开花

半生存了好多话

藏进了满头白发

记忆中的小脚丫

肉嘟嘟的小嘴巴

一生把爱交给他

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我不愿听妈妈说"骨灰",但我一直笑着故作轻松地与妈妈交谈着那个话题,妈妈,你的晚年才刚刚开始。有妈妈叫,是一种幸福。从现在起,我会珍惜您的每一寸光阴,我要把我一生所收藏的妈妈撒下的阳光一点一点放出来,撒在妈妈渐孤老的身上,温暖她越来越少的日子。

父亲,祝您生日快乐!

文/心之W

今天是父亲87岁生日。这些天我还在北京,不能回去陪老人喝一杯酒,好在老母亲、爱人和妹妹他们都在海安。我只能打个电话回去,祝父亲生日快乐!父亲接的电话。他这些年听力有些衰退,于是,叫家里人把手机的扬声器打开,这回听见了,听到我的声音,老人家显得很高兴。父亲的声音仍然显得很有底气,我放心了!晚上,我一人在北京照例也点了一炷香,下了一碗面,祈求菩萨保佑我父亲健康长寿!

父亲的生日正好是腊八节,从出生那天,他就注定是有福之人。我常常想,父亲出生的那个日子,大家该是多么高兴啊:一边是天降大人,喜气洋洋,一边是举国腊八,一片祥和。

父亲出生在一个还算富裕的大家庭。听父亲说,我祖父一共弟兄三人,祖父最大,曾祖父去世后,祖父当家做主支撑这个家。祖父弟兄们子女都不少,一大家子一起吃饭有30多人。父亲说,虽然那时他隐隐约约也感受到家族成员间也有小矛小盾,但是,有祖父镇着、捂着、领着,大家就齐心协力往前奔,家庭逐渐走向兴旺,最终发展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农家庭,以至我至今还记得,文化大革命期间,祖母头上曾有一顶那时令人胆寒、至今值得骄傲的高帽子。

父亲兄弟姐妹7人,他最小,有四个姐姐,两个哥哥。因为,他是当时家族中最小的人物,所以,不管是家人,还是当时的长短工,大家都非常喜欢他,他也自然成了当时家族中唯一特别机灵、特别惹人喜欢的宠儿,除了吃饭穿衣,上学也是一路绿灯,以至一直上到省泰州中学毕业,这一切造就了内心强大而生动、处事稳重而理性、待人温和而慈祥的父亲。

小时候,我很喜欢父亲,是因为深切感受到父爱的伟大。记得我好像是5岁那年的春天,我患病在小镇的医院住院,感觉睡的地铺,天冷得很,父亲和母亲轮流守着,只感到他们的环抱是那样温暖。

父亲走过很多学校,我印象最的、离家最远的一所学校是唐庄小学。我6岁那年,父亲在那里做校长。当时,宿舍在校区最北边,父亲的宿舍在那排房子最东边。父亲一个人每天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还要照料我,非常细心,非常辛苦!尽管这样,父亲非常乐观,他总是笑呵呵的,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笑声。

对父亲印象特别模糊的时段,是我在老家上小学那些日子。那时,只感到父亲与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很少。记得没到周末,祖母和母亲就站在家门口向南眺望,一边看一念叨着,说是父亲要回来了。于是,我也站在门口南望,希望能看到他回来,可是往往等要很长时间,才听见祖母叫起来,回来了回来了,然后拉着我指着原处的一个人影,说,就那个就那个。是的,只记得,他走路很夸张,头有点儿向前倾着,两个臂膀使劲儿的摆,也许是想尽快到家吧。当然,我们站在门口等待也并不是每次都能等到的,祖母和母亲心里也不很放心。难怪母亲经常说,父亲年轻时也是一个工作狂,出家无家,一心扑在工作上,他工作期间,学校总是被作为先进典型受到表彰。因为,父亲很少在家,所以那时他的样子,我确实没有什么印象。虽然如此,有两个镜头我至今还是刻骨铭心:

第一个镜头:那天估计是星期日,要么就是假期中,父亲给我买了一盒军旗,叫我坐到小方凳旁边,他坐到我对面,对我说,咱们一起下棋吧。我说我不会,他就一边做我的对手,一边又站在我这边成为我的战友,两军对垒,硝烟弥漫,不亦乐乎。在小学时代,这是我体验到的和父亲子在一起的最快乐的记忆。那时我想,父亲也和我一样,竟然也喜欢玩,感到父亲特别亲和。

第二个镜头:这是我至今想起来都感到羞愧的事。尽管我长大后特别喜欢数学,数学成绩也很好,以至中考数学考分100分得了98分,但是,我小学的时候对数学的一窍不通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记得那时,我对于计算正方形面积公式很不理解,不知道父亲是怎么了解到这个情况,有一次,他在和我下完棋后,突然要我说出面积计算公式,我吞吞吐吐背诵以后,父亲从书上找到一条应用题要我做,我两眼发呆,无从下手,无地自容。父亲没有责怪我,只记得他比划着这小方凳的面对我说,小方凳的这个面儿小,就是说他面积小,我们吃饭用的方桌那个面儿大,我们就说它面积大。接着他把方凳面用笔划了很多小方块,然后,用了好几种方法让我计算出小方块的数量,最后,我竟然就理解了计算凳子面和方桌面的大小为什么是长乘以宽、边长乘边长,真正理解了面积以及面积计算公式的涵义。我后来上大学不是学数学专业的,但是,现在想起来,父亲的这种将概念和实际事物演示结合的理解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就如现在的"数形结合法",不但影响了我以后的数学学习,同时也影响了我以后学习其它学科,甚至是从事的工作。

父亲是1981年离休的。他心态很好,离开工作岗位的日子,他非常适应,因而,他的身体一直很棒,这是我们一家子都值得骄傲的事。父母亲一直与我们住在一起,我感到他的生活起居很有规律,早睡早起,坚持每天锻炼身体。父亲常常说:一定要把身体搞好,不给大家添麻烦!父亲退而不休,非常勤劳,至今还抢着做家务事,他说,手脚能动就是幸福,能动就要力所能及。父亲不讲究吃、穿,他非常崇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从不乱花钱,更不搞铺张。给他买件新衣服,他总说太奢侈了,总是舍不得穿;旧衣服,舍不得丢弃,即使破了,还叫母亲帮她补补再穿。晚上,电灯总是迟迟不肯打开,有时,我们下班回去,看到家里熄灯瞎火,以为他不在家,没想到,打开家门,他尽然在里面笑嘻嘻的说,你们回来啦。节约用水,他是一贯坚持的,洗脸、洗菜的水,舍不得倒了,说是还要用来浇花草、冲厕所;自来水舍不得用,总是尽量用井水,说是冬暖夏凉,他适应了。有个伤风感冒、头昏脑热的,总不愿去看医生,虽然全额报销药费,可是每次总是嘱咐医生要尽量少开药,说是政府也不容易。

我常常想,父亲很多方面都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也常常把父亲的故事讲给我女儿听。虽然,我讲的并不生动,但是,每次,女儿总是听得那么专注。今天早上,懂事的女儿也说,要祝爷爷生日快乐!

我爱人真是个孝顺的好媳妇,昨天就打电话告诉我,说准备去买些菜,晚上回去,给老人祝寿。

我打电话回去的时候,得知小妹妹今晚也回家了,老父亲一定非常高兴!

父亲,今天是您的生日,原谅我不能回去陪您!

腊八,这个不平常的日子,我衷心祝愿父亲健康长寿,福如东海!

乡音,根植在梦里

文/三月春雪

姥姥的声音,烙在脑海中,在我听来,那几乎是最好听、最难忘、最亲切的乡音。

姥姥的家距离我们有四五十里路,风土人情就有些差异,正应了那句老话,"十里不同风俗".比如水桶,姥姥称"梢".姥姥的牙几乎全掉了,说起话来语音婉转,语调柔和缓慢,甚至有着绵绵的童音,和我们的发音不一样。正因为如此,姥姥的独特的声音,就深深的印在脑海中了。在姥姥去世后,在这个世界上我再也听不到类似的声音,如果有几分的相似,都会恍惚,难道是姥姥回来了吗?

姥姥的声音根植在心中,是因为我自幼常驻姥姥家,姥姥对我的呵护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姥姥的每一句话,都倾注了母爱。

母亲二十三岁有的我,那时姥姥也大概四十六七了吧,正怀了她的最后一个孩子。在那个不计划生育的时代,婆媳、娘儿俩同时坐月子的事情处处可见,一点都不新鲜。母亲怀着我,姥姥就生下了小姨,于是我就有了一个同龄小姨,只比我大两个月。而姥姥比我年长了近五十年,她曾经如花的青春,我不认识,而她五十岁的苍凉,我早就习惯。年龄上的巨大差异,让幼年的我错误的以为,姥姥生下来就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皱纹横着竖着勾勒出一副沧桑的样子,尤其是没有一颗牙齿的嘴巴,吃饭的时候,嘴巴蠕动着,说话的声音在当时竟然觉得是最好的。

是在我三岁的时候,母亲生下了弟弟,就把无人照顾的我送到姥姥家。那个时候,姥姥在我的生活中成为我的依靠,小姨成为我最亲密的玩伴。姥姥比疼爱小姨更加偏爱我。若只有一个鸡蛋,也要给我吃,而让自己的孩子眼巴巴的瞅着。三岁,还是不完全会吃饭只会玩耍的孩童,只负责吃喝玩乐。姥姥要照顾两个又哭又叫的幼儿,其中的天伦之乐和辛劳,只有姥姥自己知道。

小姨的奶奶更老了,她是我的老姥姥,颠着一双三寸金莲,温和如水。就像姥姥疼爱我一样,她也疼爱自己最小的孙女,在集上买了一顶小花帽,送给小姨的。姥姥却拿来戴在了我的头上,气的老姥姥说,"丫丫就不是你的孩子。"

弟弟满月了,爸爸就把我从姥姥接回来,我头上戴着一顶漂亮的小花帽,母亲并不知道,这是年老的奶奶送给自己小妹妹的。多年以后,老姥姥说起,母亲这才明白,更深层的母爱,多么伟大。母亲也不只一次的后悔,为什么要将女儿拖累给她,她也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呀。

从姥姥家回来,三岁的孩子心里竟然委屈得不进屋,不去看看那个刚满月的弟弟,我实在太委屈了,若不是弟弟,我怎么能离开家呢。可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便三天两头地住在姥姥家。姥姥家,成为我的第二个故乡,姥姥把她的母爱无私的给予了我。

我就这样和小姨并肩长大,姥姥家的一草一木太熟悉了。上了小学,去姥姥家的时间少了,姥姥很是想念我。于是,姥姥经常站在家门口的大树下,树下有一块大石头,有时候她就安静的坐在那里,等我和弟弟一家人的到来。夏天,她就坐在那里摇着蒲扇乘凉,咪着眼睛看我们玩耍,用没有牙齿的嘴巴说话,那个声音,一直温润着我,一直是最温暖的声音。

我和小姨越长越像真正的女孩子了,姥姥却也越来越老了,体力也不如以前了,声音却一直未变。有一年暑假,我住在姥姥家,一天中午突然无故昏厥,姥姥吓坏了,以为我中暑了,她竟然还能把我抱起来,快速地跑到院子里墙根底下,那里阴凉。在她的怀里,我能感觉到姥姥心跳加快。她不停的叫着我的乳名"新华、新华,醒醒",在姥姥急切的呼唤中,我悠悠的缓过神来。姥姥连忙叫人找来医生,把脉看病。可能是中暑吧,那天姥姥特地为我做了一碗鸡蛋汤。

姥姥的眼睛花了,她又不认字,但是在灯光下看我们写字非常高兴。姥姥的话语很少,她很安静的坐在角落里,慈祥地看着我们。在昏暗的灯光下,在纸上我给姥姥画了一个茶壶,有壶盖有壶嘴,还滴着水。姥姥拿起我的画,双手举着凑在灯前,使劲咪着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看,虔诚地看着,看了好长时间。我都有些奇怪,一个茶壶有什么好看的,可是她很认真地看了好久,才说了一句我至今也难忘的话,"画得真像".就是这样一句最简单的鼓励,我就爱上了画画。不知不觉中,我都认为是为姥姥画的。我怎么能辜负一个老人的期望呢。

姥姥一生养育七个儿女,母亲是长女,我则是最大的外甥女。我现在是一个儿子的妈妈,从十月怀胎到儿子长大成人,期间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母爱。哪怕孩子的一个感冒发烧,我都会整晚不睡觉,神经质地一会儿摸头是否还烫,一会儿偷偷把体温表伸进孩子腋下,看看发烧多少度。作为一个母亲,我能体会到对孩子的母爱,无私、伟大甚至会溺爱过头。姥姥对我疼爱也是如此。水往低处流,爱往低处走。姥姥爱我的母亲,母亲爱我和我的儿子,在爱的潜规则中,我享受来自姥姥和母亲双重的母爱。

梦里,永远重复着姥姥家弯弯曲曲的小路,宽阔的院子,还有姥姥的慈祥,那动听的声音。她的声音,曾是最温暖的声音。只是有一次,我的母亲摘掉了满口的假牙,撑不起脸庞,和我说话的时候,竟然和姥姥的声音一模一样,我突然惊呆了,"娘,你怎么和姥姥一样呢!"

娘笑了,笑得和姥姥一样。

父亲的节气歌

文/徐礼军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两暑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我是听着父亲的节气歌、踏着二十四节气的鼓点长大的。

春天的"鼓点"欢快激越,当黄鸟穿过雨幕,惊醒农民的酣梦时,父亲就开始念叨:"春不种,秋无收。""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三月八,吃椿芽儿。""桃花开、燕子来,准备谷种下田畈。"天一亮,父亲就喊我们起床干活,说是"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千万不能误了农时。

进入夏天,"鼓点"多变而又热烈奔放,各路庄稼次第登场,父亲的农谚变成了:"布谷布谷,种禾麦熟。""立夏日晴,蓑衣斗笠随身行。""立夏无雨,犁耙挂起。""夏至见晴天,有雨在秋边。""夏至雾茫茫,洪水漫山岗".

到了秋天,"鼓点"变得舒缓,田野变成了金黄色,父亲的脸上也多了一些阳光的油彩,他哼起了"雷打立秋,干死泥鳅""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禾怕寒露风,人怕老来穷"之类的谚语。

冬天,见小雪、大雪节气下雪,父亲便会兴致勃勃地向我们预测来年的年景:"小雪雪满天,来岁定丰年。""今年大雪飘,明年收成好。"这个时候,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谈天说地、盘点收成,父亲会斟上两杯小酒,像过节一样庆贺一下。

还有不少谚语,因在城市里生活久了,我都渐渐遗忘了。忘不了的是父亲扶犁耕田时的背影、收麦割谷时的挥汗如雨、年成不好时的愁眉苦脸、喜获丰收时的憨厚笑容,还有他丰富的生活经验。

父亲观察自然、感知物候变化的能力,不知是天赋还是后天习得的。他总是能从日出日落、云彩变化、水缸外表的干湿程度、家禽家畜的反应等方面,预测天气,安排农活,也安排着一家人的生活。

有一次,我见成群结队的蚂蚁在忙着搬家,燕子在门前荷塘上贴着水面低飞,觉得很好玩儿,父亲却说:"蚂蚁搬家蛇过道,燕子低飞雨来到。"果然,天很快下起了小雨。要是厨房烟囱出烟不畅,父亲的"警告"是:"烟囱不冒烟,明天是阴天。"

如今,年近九旬的老父亲仍在念叨着古老的农谚、民谣,在那个仍然贫穷、落后的山村侍弄庄稼。我们多次劝老父亲来城里住,可他总是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我一拍屁股走了,可这几亩地谁种?这老宅子咋办?你103岁的姑姑咋办?"父亲已经习惯了山里没有汽车和楼房、没有雾霾和拥堵的环境,喜欢过那种近乎原始、简单健康的生活,看云识天气,看日影移动而知时间,根据物候变化而知节气。他坚信,不论这个世界怎么千变万化,只要太阳、月亮和地球仍照常运转,二十四节气就不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想想自己成天待在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的温室里,吃着大棚里生产的各类反季节食物,赶时髦过洋节,玩手机不看天,对节气变化越来越迟钝,以至于面黄肌瘦,萎靡不振,便有一种受到大自然惩罚的感觉。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前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令国人备感欣慰。我在高兴之余,首先想到了老父亲,想起了他的节气歌。我打电话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喜讯告诉了老父亲,他显然不能明白这件事的重大意义,只是唠叨他窖藏了多少萝卜、白菜、红薯,准备了多少过冬的柴火……

我还能说什么呢?老父亲把每个节气都当成节日来过,觉得这样"气"才顺畅,那就由着他吧。只要他还能说、唱节气歌、谚语、民谣,那就是他的最美生活。

母亲的福气

文/黄敦利

母亲原本是不想来城里跟我一起生活的。三年前,因为我的儿子——她的小孙子嘉嘉出生无人照看,母亲延续着祖辈带孙辈的想法,离开自己生活一辈子的常宁老家,来到相隔三百公里的陌生城市帮忙照看小孩和料理家务。这一年,母亲六十七岁。

母亲和父亲来到城里的这三年,一家五口人只能挤在一个八十平米的小房子里,空间虽然小了点,但因有了母亲的存在,有了她默默的奉献,才有了家的氛围。母亲常常跟我说:"房子小点没问题,但是人心要宽广,邻里要和睦。"之前,我和邻居是互不认识的,在我和妻子看来,大家白天上班,下班后各回各家,平时真没有认识邻居的必要,但母亲却不这么认为。有一次,隔壁家的一个老人不知什么原因腿部受了伤,柱着拐杖在门前来回练步,母亲看到后,跟父亲商量着买点礼品以表问候。那天晚上,母亲和父亲敲开了邻居家的门,给老人送去了水果和鸡蛋。此后,本不熟络的邻居竟成了好朋友,他做生意的儿子偶尔也会来我家串门。母亲诚恳地帮我打开邻居家的门,是因为在她固有思维里,远亲不如近邻。

还有一次,得知单位为身患重病的退休老干部开展募捐活动,母亲要我多捐些钱过去。因为是来往并不经常的同事,我想象征性地表示一下,母亲却坚决不同意,她说:"人生在世,总有不称意的时候,你现在多帮帮人家,等你有事了,人家也会主动帮你。在一起共事是缘分,咱们碰上了,能帮就得帮。"我听了母亲的。

母亲浓浓的人情味是她在农村生活时养成的一种习惯,而对于我,母亲仁爱、正直、善良、淡定、懦弱得就像一尊佛,一直护佑着我不断前行——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记得那天凌晨两点半,我突然被公安110电话叫醒:"刚接到高速报警,前半个小时,在沪昆高速潭邵段发生一起交通事故,目前已造成至少六人死亡。"多年信息工作经验告诉我,这是紧急突发事故,需要火速赶到办公室编报信息向领导报告。我从床上跳下来,麻利地披上雨衣,撒腿就往外跑。由于下着倾盆大雨,家距离单位有十来公里路程,自己又没有小车,等了十几分钟也不见一台的士过往。最后,我只好敲开了做生意的邻居的门,借走了他的车。那一次,因为信息报送及时,为妥善解决问题赢得了主动,还得到了省办信息处的加分奖励。我第一次敲开邻居的门,是因为母亲,因为那一句"远亲不如近邻",因为那一次富有爱心的看望。我知道,荣膺的奖励完全得益于母亲朴实本真的处世哲学。

因为信息工作的特殊性,我跟妻子商量,单位车改在即,该买一辆车代步了。妻子倒没在意,母亲却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晚上,她从衣柜里拿出一个存折,交到我手上,说:"这个存折里面还存了五万元,你再凑凑就去买车吧,以后上下班就方便了,再也不用麻烦人家。"我突然心悸起来,母亲把我"武装"起来,并不是让我显摆,而是为了方便儿子的工作。这些年,母亲把逢年过节儿女们给她的零花钱攒起来,外加年复一年种地劳作换来的血汗钱,全都积攒在了这个沉甸甸的存折里。买车那天,我取出那些钱,心头隐隐作痛。

今年正月初九是母亲七十岁大寿。春节假期,我们姊妹四人都回到常宁老家,合计着如何操办母亲的古稀寿筵。按照农村习俗,小辈为长辈操办生日酒席是应尽的孝道,是家庭中的一件大事。给母亲贺寿的除了家庭成员以外,还将邀请一些亲戚朋友和街坊四邻,酒宴应该会办得隆重、喜庆而又热闹。我们征求母亲意见时,却遭到了她的强烈反对:"你要遵守党的纪律,莫把好事办得变了味,我们每个人都有生日,自家人聚聚就可以了,何必要麻烦亲戚朋友!"我们拗不过母亲,生日当天,不请朋友,没有排场,儿孙们陪着母亲在家中安安静静地度过了她的七十岁生日。

母亲生日这天,红日高照,儿孙们都看到了朝霞的徐徐升起和晚霞的圆满落幕。那天,霞光下的母亲变得越来越瘦小,微微弯曲的脊背比早些年又缩减了好几厘米,满头银发中还有些许黑发在倔强地生长着,面容却仍然光洁。有人说,母亲很有福气,也有人说,母亲没有福气。平凡如草芥的母亲在阅尽人间沧桑后还在继续燃放着那点光和热。

母亲既没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没有鸿鹄之志,更没有金钱楼宇之物,她最大的财富就是为我们积累了全部的智慧,留给了子孙后代勤劳善良的朴素品格,宽厚待人的处世之道,以及洁净修身的良好家风。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的母亲怎能没有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