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亲情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写亲情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写亲情文章(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母亲的痛
文/贫下中农
看着治疗室里被病痛折磨的母亲,我紧紧攥着拳头,母亲每一次痛楚的喊声似乎都能把我的胸口击碎。母亲,这个世上最伟大的女人,操劳了一生,却没有享受过一天,如今又被病痛折磨,我强忍着泪水,静静地陪母亲做完了治疗。
不知何时,母亲的行走已变得缓慢;不知何时,母亲的反应已变得迟钝;不知何时,母亲的脸上已布满了沧桑。这么多年以来,我从未认真看过母亲,也从未认真陪过母亲,更没有认真对待过母亲对我关怀,但母亲却无时无刻不在心痛着我。
初中时,青春叛逆的我很不喜欢读书,竟在一次期中考试后,公然的对母亲说我不读书了。老实本分的母亲不知怎么开导我,只是父亲在一旁不停的问我原因,我说不出所以然,但就是不想去读书了。后来,父亲去学校里找来了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一起开导我,我没有做声,更没有听进去一个字。父亲无奈的摇了摇头和老师说:"孩子他娘听说他不肯读书了,一夜不停的流着泪水。"母亲流了泪水?听到这句话时我的心像被钢刀扎进一般的疼痛,当我抬起头看着母亲时,母亲憔悴的面容让我深深的觉得愧疚,于是,我重新步入了学校;于是,我顺利的进入了高中。
进入高中后,母亲变得比以前更能唠叨,每次回家,母亲总是围着我不停的问长问短,而我却仅仅只是用单音词回答。而进入大学后,母亲更加能够唠叨了,电话里,母亲总是说个不停,而我却还是用单音节回答。虽然我不知道怎么和母亲聊天,但是每个清明和国庆,我都会回到家去陪母亲。当有同学讥笑我不喜欢给家里打电话时,我也暗地里讥笑他,讥笑他虽然知道给家里打电话,但却很少回家,因为我觉得一百个电话远远抵不上一次回家。
在我的成长岁月中,母亲随时都在关心着我,但我却从未好好观察过母亲。记得二哥有一次说:"你发现没有,咱妈从来没有什么怨言,每次吃饭咱妈都是最后一个拿起碗,当锅里的好菜都被夹完时,她照样吃得笑脸盈盈。"听到二哥这句话,我的泪水在眼角打转,我太疏忽母亲了。
母亲为了家里的四个孩子操碎了心,却从未得到过任何享受,这次又偏偏患上了中耳炎。当母亲给我打来电话说耳朵痛,要去医院里检查时,我心急如焚,连忙向单位请了假。看着从远处缓缓走过来的母亲,我才发现母亲真的老了,那被病痛折磨得憔悴不堪的神情就是一把利剑刺向我的心,我叹了一口气,强做镇定的带着母亲上了车。
到医院做过检查后,医生说必须要洗耳朵。母亲本来就痛得说不出话,却还要被医生用各种器具折磨。母亲不停的发出痛楚的喊声,那喊声击碎了我的心,我紧攥拳头,手心全是汗水,我多么希望我可以替母亲承受这份痛苦。
洗完耳朵后,母亲呆呆的坐在椅子上,那一脸的憔悴与疲惫使我不敢再多看她一眼。吃饭时,二哥特意点了筒子骨,希望帮母亲补一补,但当二哥把筒子骨夹到母亲碗了的那一刻,母亲却说自己吃不下。我知道母亲是被病魔折磨得没有胃口的,看着母亲毫无力气的夹菜动作,我也无心吃菜。
母亲一直都在心痛自己的孩子,却忘了心痛自己的身体,如今已年过五旬的她,脸上已布满了一道道深邃的皱纹,再也扛不得任何病痛。记得我的一位同事在日记里写道:听说母亲生病了,连忙包车赶到家,到了家里,马上把母亲背在身上说:"妈,不要紧,不管出什么事,你儿子都在!"我从来没有对我母亲说过这样的话,虽然我常常以孝子来标榜自己,但和我这位同事相比,我做的远远还不够。
上次,我又回到家里,母亲的中耳炎尚未完全康复。当母亲看到我回来时,喜出望外,赶紧加了几个鸡蛋,但母亲自己却舍不得夹。母亲笑着喊我多吃些鸡蛋,我抬起头看着母亲憔悴而又慈祥的面容,鼻子突然一阵酸痛。
母亲的厨房
文/鲍海英
这几天,我每次回家路过楼梯拐角时,都闻到从一楼住户厨房里飘出的浓浓香味。
这个一楼住户,她家有一个聪明的女儿,正在省城上大学。在放假前,我很少能看见她家厨房里会有忙碌的身影,更别说会有什么香味从厨房里飘出来。
那天早上,我去上班,迎面碰见这位一楼的女主人。她正从菜市场回来,手里提着鱼和排骨。我停下脚步,笑着问她:"姑娘回家了,这些天我天天闻见你家厨房里的香味,今天是做鱼汤和红烧排骨吧?"
"是的呢,我家丫头昨天要吃红烧鸡翅,今天专门点了鱼汤和排骨。"说到她姑娘,女主人满脸幸福地答道。
那一刻,我突然被女主人的幸福打动了。为了女儿,这么一大早去菜市场,每天都变着花样下厨给女儿做饭,她不仅没有一点怨言,还满脸洋溢着微笑。我想,姑娘不在家时,夫妻两人绝对不会费如此周折,女主人绝对不会每天如此辛劳,奔忙在菜市场和厨房之间。
我突然我想到了我自己。在我还是学生时,每次放假回家时,家里就像是来了什么重要客人似的那样热闹。母亲早早就会在厨房里忙碌起来。这个时候,父亲也会给母亲打下手,帮忙杀鸡、杀鸭,择菜、洗菜,从菜园子里到灶堂,父亲忙得脚不沾地。常常还没到中午,厨房里就飘满了诱人的香味。
学生时代,那些放假的日子,只要我回家,母亲仿佛要把家里最好的菜肴,全部做成美餐给我吃似的。等我周日下午离家返校,家里的厨房又恢复了平静,香喷喷的味道也随之消失,父亲和母亲又开始了"糊"的生活。
后来我上大学、结婚,到城里工作,也只有在假日,才会有时间回家看看父母。每次回家,母亲总像变戏法似的,从冰箱里取出许多菜,在厨房里忙个不停。
记得有一年秋天,父亲给我打电话,说他在沟塘里捉到了几条大黄蟮,叫我们放假回家一起吃。恰巧,那个周末比较忙,没能抽空回家。好不容易等到下一个假日,当我和老公带着孩子回家时,发现父亲养在桶里的黄蟮死了。
"黄蟮活着时,你和妈在家,为什么不烧着吃?"看见几条大黄蟮就这样死了,非常可惜,我这样责问父亲。
"黄蟮昨天还好好地活着,不曾想,就突然死了,真的没想到。"父亲讪讪地说道。
"你爸怕黄蟮死了,这些天,他天天忙着给黄蟮换水,我说时间长了怕黄蟮死了,你爸总是说,闺女喜欢吃,再等几天闺女就放假回家了,不会死的,不会的。"母亲也叹气。
其实我是知道父母的。他们知道我自小爱吃黄蟮,所以他们抱着幻想,希望黄蟮能够活到我们回家。
父亲本来满有把握,我们放假回家可以吃到红烧黄蟮。哪料,那个假日的中午,在老家的厨房里,却少了一道这样让父亲骄傲的菜。
虽然缺少了一道这样的菜,但是我仍觉得无比的幸福。因为在母亲的厨房里,如果有了好菜,父母总会想方设法留着,等我们假日回家,再用心烹制我们爱吃的菜肴,这时厨房里就会弥漫着平常日子里没有的爱的味道。
母爱,幽幽如兰香满天
文/淡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想不出更华丽的词汇,来形容伴随我走过35个春秋的母亲,唯有借助这首儿时就能摇头晃脑背得滚瓜烂熟的诗歌,来表达这世界上最疼我怜我,虽韶华已逝但面容慈祥的---母亲。
伴随着五月吹起的暖风,空气里康乃馨的香味开始弥漫,因为这个浓情的季节和一个温情的节日联系在一起--母亲节!母亲节再度来临了。
母亲节,一个感恩的日子。母爱。永远不需要记起,因其同生命一起降临,烙印在了血液和发肤里,每一个做儿女的,对于母亲都有一份幸福的亏欠。感恩母爱,感恩生命的无私延续,更感恩这份对母亲的无私亏欠,对于母亲,我给予的实在是太少了,不善于对母亲表达爱与感激。而母亲对我的爱却不时在香喷盆的饭菜里弥漫,在温暖的枕边流连,粗心的我常常忽视这些,更视母亲的付出为一种理所应当的拿来之物,爱自己远胜过爱母亲。
妈妈,你是一朵永不凋谢的兰花,雍容华贵且美丽,默默的为家庭付出你青春,真是"芝兰于室,久而闻其香",我们兄妹三人就被你拥在幽幽的兰花香里长大成人。-在我南漂的八个年里,当夜深人静,看见万盏烛火,高楼大厦背后的霓虹灯处,总想起你对我曾唠叨的一切,那时我厌烦,甚至想逃避,可哪知,一切都这样随我淡淡的浮云掠过,记得,每一天都在你的牵挂中度过,你夜里梦见我了,第二天,一定打个问候的电话,叫我注意天气的变换,督促我别忘加衣,家里有什么庆幸的事情也第一时间通知我,让我同享你们的愉快。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我一一都记下了。
岁月在母亲蜷缩的爱里飞快的穿梭,直到很久很久以后,直到多年以后,我才有所醒悟,在这世界上,再也没有谁能奉献这份无私的爱,除了母亲,其实,和所有的感情一样,母女关系也需要经营,需要表达,需要渲染,爱的表达形式不拘一格,对于母亲,我感觉自己难以把诸如"我爱你"之类的话说出口,我就选择一种行动,我反复想着该送什么礼物?把对母爱的感恩,融化在一个轻轻的拥抱里?一件得体的衬衫里?一句体贴的问候里?
母亲是个优雅的女子,颇有淑女风范和小资情调。今年的母亲节,托嫂子代我为母亲送上一盆兰花和一束鲜艳的康乃馨。希望母亲的微笑能让脸上细密的皱纹舒展,那将是我最温柔的享受。
行走在繁忙俗世里我,撕开了尘封的麻木行囊,携永恒的母爱登堂入室,于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拨通电话轻轻地告诉她:妈妈我很爱你,就如同你爱我一样,亦如那幽幽的兰花香满天,直到永远永远,永远……
带母亲坐地铁
文/竹杖芒鞋
在天津工作二十多年了,但真正开始乘坐地铁并出行依赖地铁,还是近些年的事。作为中国第二个拥有地铁的城市,天津地铁的历史要上溯至20世纪70年代初。
从自1970年4月7日的"7047工程"始,至1976年天津地铁新华路至海光寺段3.6公里通车,天津人民靠一铲一铲的施工,不要国家一分钱,成为国内继北京之后第二个建成地铁的城市。1984年12月,天津地铁既有线路正式通车,当时称"天津地铁一号线".
20世纪90年代,我开始在天津工作。早闻天津有地铁,却从没坐过——当时,地铁的乘坐率并不高,更多人是图个新鲜坐坐地铁。天津地铁建设初衷也是战备为主,兼具客运任务。那时,当北京地铁人流拥挤、乘载量连年翻番时,天津地铁尚未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
这样的局面,在本世纪初得到改观。2001年10月,老地铁停运改造,天津开始进行新地铁建设。地铁也开始渐渐纳入大部分普通市民的出行所选。记得好像是2012年吧,我居住的河东顺驰桥通了地铁二号线。周末,我带母亲体验新地铁列车和线路。她从老家山西来津居住已有些年头了,平时因晕车,很少出行,这天也是几经动员才勉强出来。从家去地铁站的路上,任我怎么讲,年逾古稀的老母亲始终不肯相信,在她眼皮底下的地下有一条地下铁路。购票、进站,沿着扶梯缓缓下行至站台腹地——干净、整洁、明亮、美观、现代的地铁站给母亲带来了视觉和心理的冲击,她不住地惊叹:"这么巨大的工程""这地下也亮亮堂堂的,真好"……上了地铁,她又赞叹:看人家天津人真能!这么大的"火车"就能钻地下跑,这车这么俊,坐上去还真不晕呢。
以前,母亲总不想出来,自称"好出门不如赖在家",好不容易出趟门,又总舍不得花钱;为她买点东西,还落她埋怨。这次带母亲坐地铁,难得她这么高兴。那天,我带母亲从顺驰桥站直到曹庄花卉站,又按照她老人家意愿,在花卉市场买了几盆花。这在平日节俭的母亲这儿,实属罕见。我问,还没到过年,怎么想起买花呢。妈说,这日子这样好,哪天不像过年呐。
近年来,天津地铁进入快速发展期,尤其是2018年下半年开始,轨道交通建设全面提速。当前,全市在建地铁9条,已开通6条线路,232公里、143座车站,基本形成覆盖中心城区主要居住区、商业区和交通枢纽,日均客流136万人次。
展望"十四五",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融合发展,"轨道上的京津冀"将逐步成为现实。那时,我妈这晕车又不爱出门的老太太,将有更多地方可去喽。
情思
文/雪影如梦
时光弹指一挥间。岁月总是容易被人遗忘。--题记
有人说:"记忆像是倒在掌心的水,无论是摊开还是紧握,终究会一滴滴流逝干净". 以前我不以为然,直到今日,才亲身体会。
适逢国庆放假,我终于可以回家看奶奶。许久未回去了,因为长大了,事多了,淡忘了,也就遗忘了!
回去的路上,看到路边多了几株小花,原来是今年新栽植的,看到此情此景,心中不禁难过起来,这是何时的事,我居然不知道。原来,时光真的可以打磨一个人,居然忘了人世间最平凡的亲情。
看着路边熟悉而又陌生的一切,勾起了无数的回忆……
昔日清晨,奶奶会为我做热腾腾的饭菜,待我自然醒了,饭也就熟了,吃饱了,笑开了,沉醉了,这一切仿佛近在咫尺,是那么真实自然,不加丝毫渲染。
往日午后,奶奶会静待我放学回家,看到孩子们回来了,便为我盛饭,待我到家,就能马上吃饭,吃完饭,我告诉奶奶我在学校的事情,她听得是那么认真,仿佛这个世界只有我和她。
往昔黄昏,吃完饭,我和奶奶一块看绚丽的云霞;待到待到夕阳西下,黑暗笼罩大地,奶奶和我会去亲戚家寒暄几句;到了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一块回家,天上的点点繁星会将我们引领到家;寒冬腊月,更深露重,回到我已经将近冻成冰人了,奶奶就用自己的身子给我取暖……
这一幅幅画面,敲醒了尘封已久回忆,勾起了我心中最柔软不可触摸的深处 ,激起了对故乡的憧憬。
"近乡情更怯",不错的,回到久别的故乡,我百感交集。不过,感谢上苍,让我还没有到"笑问客从何处来?" 的地步。
虽然许久未回家,但家乡还是没多大变化。首先映入眼帘的还是那一大片的竹林,那可是我儿时的乐园,没有比这更让我留恋的地方了。为什么我现在才发觉这竹林很美?以前写作文的时候,为何从未提及这个地方呢?大概是因以前太过熟悉,所以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现在换一种心态看故乡,故乡更迷人。
到了家,我一把搂住奶奶,所有的歉意与思念都随着泪泉奔涌而出。奶奶说,我最喜欢凤仙花了,只是今年的都已落败了,不过,奶奶留了种子,待到来年春暖花开之际,我们一起种凤仙花,弥补今年的遗憾,那眼神中充满了希望,似乎看到一株株凤仙花拔地而起,满园馨香皆凤仙。
……
在家待了几天,我要走了,奶奶的眼神中充满了依依不舍,我的目光中包含着无尽眷恋。今天风轻云淡,是个极好的日子,也幸好今天不是冷落清秋节,在这深秋,本已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回家的路上,我想感谢上苍,只让我饱尝了一下遗忘之苦,并没有忘却记忆;我想感谢上苍,我还是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我也在担心,若又到了更深露重的晚上,奶奶独自一人走在路上,该怎么办呢?
不过我依然相信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晚上,我会以一颗怀念之心牵引着繁星点点帮奶奶找到回家的路!
妈妈的地瓜粥
文/李付春
母亲打来电话说,让我回家喝粥,地瓜粥,用新玉米熬的。
端起饭碗,喝着香甜的地瓜玉米粥,很是好喝。可是也有不愿意喝也得喝的年月。
刚记事起就知道一个现实———地瓜是我们的救命"粮".在那个半年瓜菜半年粮的岁月里,地瓜是我们农民的主粮,人们种地瓜还是因为它是高产农作物。从初秋一直吃它到来年的多半个春天。
每天吃饭时,一掀开大锅盖,吃的是地瓜,喝的是地瓜粥,只有偶尔在锅帮上贴几个黄澄澄的玉米小饼子。那一般都是给整天下地干活挣工分的爷爷和父亲准备的,因为我是他们的"宝贝",免不了从他们的嘴里得到几块饼子,香甜地吃在嘴里而好久不愿意咽下。
在今天看来,地瓜确实好吃。可是,什么东西整天吃,谁还说它好吃?
可那时,玉米产量是亩产三百多斤,而地瓜的产量可真是万斤"粮"啊!它既不需要大水,也不用大肥,都能在地下"偷偷"地生长。初秋季节,如果实在接不下来粮食,就先拣大个的刨几沟或在不影响生长的情况下挖一部分,临时度过饥荒。
春天栽种的地瓜秧子叫"春茬"地瓜,产量高,个头大、圆;在小麦收获以后,就在春地瓜秧子上剪下一些长枝,再剪成尺段,栽种后,同样生长出地瓜,它们一般体形长,产量低。可是它的优点是耐贮存,放在地瓜窖里一直到来年春天,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地瓜的价值不言而喻;再者就是用来当作种瓜,用它育秧,繁衍后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喝母亲煮的地瓜粥到初中毕业。进入高中大门以后,农村家庭还是地瓜粥的年代,可学校食堂里是不给同学们做地瓜粥的,只有稀稀的玉米煳煳。在校时间一长,喝着半生不熟的稀玉米粥,却又想念母亲煮的香甜粘稠的地瓜粥,因此,周六晚上和周日早晨照旧要母亲煮地瓜粥来喝上几碗。从此,母亲煮的地瓜粥成了我的依恋。
后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地瓜不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唯一。玉米,大米的产量在逐年提高,特别是自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温饱解决了,地瓜的主食地位退居二线了。再后来,人们种植地瓜的热情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所以,地瓜成了稀客。但母亲用大铁锅煮的地瓜粥却使我钟情。
每见乡村串街走巷的地瓜商贩,我便要走上前,买上近百斤的一口袋,让母亲每天早晨给煮地瓜粥来喝。和以前不同了,买地瓜要选红壤了,做粥要去皮,而煮粥用的玉米也是精选后在磨房去皮后精加工的。
母亲老了,但她煮的地瓜粥依然是那么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