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立春的文章

2023/08/29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关于立春的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关于立春的文章(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立春

文/曹文生

年过后,开门见春。

门前贴的红对联还很鲜艳。"出门见喜"的字,仍是乡村温暖的陈词。一个人,站在乡村的内部,依次打开节气的窗户:立春、雨水、惊蛰……春天的第一站,便是立春了。每到立春,我就会想起乡村那些简单的快乐。

豫东平原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

一阵风吹来,微冷。这春,多半是立不住了。花草未萌发,桃花,还在路上。

母亲一边看着日历,一边说:"该打春了。"

在故乡,有人拿着长鞭,在麦田里抽打,似乎用力越大,年景越好。这是记忆里的打春,看大人们闹得欢实,我也觉得好玩。

这鞭抽在身上的滋味,我深有体会。

那年立春,冰还未化。我和小伙伴们在河边滑冰,突然听见咔嚓一声,心想坏了,冰裂了,就吓得不敢动,大哭了起来。

父亲闻讯赶来,将我从河里救出来,然后便是一顿鞭打,这痛的源头,从立春开始,一直蔓延到如今。我记住了打春。

立春,邻居对我说,要打春牛了。用鞭子轻打牛背,这只是一种象征,实则是对牛的一种期望,或者说是对人的一种激励。开春,地要翻耕了。人勤春早,牛也不例外。

可是,在我的故乡,打春牛,已换了形式。让老人们用胶泥捏成一个牛的模样,肚子里装满五谷,用鞭子抽打后,便流了一地的粮食,预示着来年会五谷丰登。

或许,中国农耕文化的气息,是从立春开始的。一些人在春天里开始祭祀,或许,这是与神相通的方式。在古代,节气是大事,它是农耕文化的指南针。

故乡立春时,人都闲了。许多人没事,便请戏班子唱戏,今年你村请,明年他村请,资源共享,好不热闹。三五成群,去赶戏。村落一个接一个,抬头不见低头见,三里五村的人都互相认识,到了谁家的门口,便会有一把椅子搬来,给认识的人坐。

这叫社戏。在鲁迅的笔下,专门写过。江南水乡,罗汉豆正好,可以吃了。这戏剧,也是江南人所能欣赏的。豫东平原,兰花豆刚开花,还不能吃,人们听的,是豫剧。在河南,豫剧是人心头的宝。这社戏,准确来说应该属于春社。因为,古代文化里,还有秋社。

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是社日。这天适合唱戏,一个村子请来了戏班子,三里五庄的人,便会赶来听戏。

立春三候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鱼陟负冰。春风一来,冰就开了,但冰仍是一块一块的,在河里漂流,一条鱼,在冰下游,犹如背着一块冰。或许,这是一条背负着希望的鱼,它背上的冰,越来越轻,直到不见了。

立春尚冷,父亲不能出去揽活了,只好待在家里。或许,只有等到春分,他才会离开家,一个人,隐于城市。

父亲,是大隐。

母亲,是小隐。

夜晚,母亲便会点燃一盏油灯,借着昏黄的光,织布,脚蹬手动,好不热闹。立春后,总会有诸多夜晚,有织布声穿透心灵的境遇。

母亲和关系不错的女人,白天胚布、整经、浆纱、自接、织布。织好的布,二姨要一块,三姨要一块。布被瓜分,母亲一脸微笑。似乎,一个人的价值,从立春开始,顺着命运的河流,在众多血脉相连的人情上,流动着。

立春,一封姗姗 来迟的情书

文/姜楚瑜

由于对日期的不敏感,我的历史成绩总是很低。不得已填写日期的时候,我只能去问别人或者翻翻日历,过得就好像盘古还未曾开天辟地,世界一片混沌,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久,冗长而无趣,好像有种得过且过的意味。但是我没有在意过,我什么都不在意。

人是最复杂,最变化多端的生物。这段混沌结束得我耳清目明,好像我变成了一挂万年历。我刻意地记住了很多日期,几月几号,星期几,我甚至为我的刻意而感动。我想记住这些日子,想一遍一遍用红笔圈出你的生日,然后把它死死焊在我的心里。而这种刻意也形成了一种微妙的习惯。

从前的日记,黑色的小楷密密麻麻地堰塞在本子里,摸上去有微弱的笔痕。我忽然意识到,这些密密麻麻的字,就是时间。和墙上的秒针一刻一刻前进着一样,和皮肤一寸一寸纹理的变化一样,不可见的时间被物化了,被可见了。

这种身不由己,虽然改变了初衷的轨道,但却有了意外的惊喜。我的感知能力开始变强,我看到了很多未曾见过的抽象的东西就堂堂正正地站在眼前。我开始在意时间,开始争分夺秒,开始抓住每一个特别的日子,甚至开始自己编造节日,以创造特别。记住了它们,好像时间就被我握住了,我可以自由自在地掌控它们,利用它们。而它们的价值就是,我可以在这些特殊的日子,用一个合适的理由去找你说话,这是我们的话题,我们的话题珍贵而稀少,难能可贵。

北方的姑娘,从小到大淋过太多的雪,它们与我而言不过一场白雨。可如今看到各地下雪我还是会欢欣鼓舞,甚至感动得泪眼盈盈。你在南方,我们之间的纬度漫长,听说你那里也下了雪,踏实感如灌铅,一层一层地叠进我的血液,把我夯实在这雪地上。好像下了雪,我们之间的数千米就被这白茫茫绵延成了一片,一切距离都在一刻间化为乌有,我们迅速贴近,势不可挡,好像我随时可以向空气倒去,而你就在我的身边,随时可以接住我。

可我像个贼,羞赧地藏起了所有幻想,虽然我对你那里下雪证据确凿,可也只是装作不经意,试探地问候:"你那里也下雪了吗?"

"今天立春啦,我这里的风好像遗忘了季节,还同冬天一样,吹得凛冽。不知道你那里如何?"

无论是晴光潋滟还是寒风吟唱,我都巴不得狠狠地为你添衣,把一层层的棉花和鹅绒套在你身上,裹得让所有人都认为你绝不可能会感冒,好像这样我对你的爱意才能泛热,才能溅起一地清香。人心是块儿肉,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井,所以我只对你复杂,我对你的一切专注、认真都清脆透明,掷地有声。

而你不在我身边,你只摇曳在雨巷。

立春

文/王琪

有一缕柔风,叫春风,有一个节气,叫。,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名字,携带着时光温润的气息,流泻着岁月古木的馨香,每年的2月4日前后款款来到人间。她告别了一个秋收冬藏的故事,又开启了一段春花秋实的情节。在此之前,大地冰封,万木凋零;在此之后,东风解冻,百草回芽。那些蛰伏了一冬的虫蚁,期待破土而出,那些跃跃欲试的小草,期待春风吹又生。诗人们酝酿春天的诗句,农民们唤醒播种的耕牛。

岁月在成长,年华在老去。只有二十四节气,像长生不老的星辰,像历久弥新的童话,永远年轻在华夏民族的历史册页中。这个叫"立春"的节气,她穿过秦时明月汉时关,趟过隋唐烟云宋时雨,飞越明清的篱笆,一直碾转到今朝的驿站。

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自秦代以来,就一直把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到了汉代,曾将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并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13年,当时的民国政府下了一纸公文,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此后立春便仅作为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厚重的民族文化雕刻在历史文化的皱纹里,许多的记忆在山水里留存,许多的风俗在时光中沉默,于万境的苍茫中遥看古老的人文风景,重温那些渐行渐远的民风民俗,那些精致细腻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在明亮的光阴里逐渐地丰盈。"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水,春官鞭春牛。"流传在华夏大地的这首民间歌谣,记载了远古立春时节,鞭打春牛的盛况。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立春举行迎春仪式的盛况,天子要在这一天,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记源》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此后历代统治者都要在这一天举行鞭打春牛之礼,这就是立春又叫"打春"的来历了。打春习俗到了明清时期,因受到当朝统治者的赞许而上升为国家行为。《燕京岁时记》云,"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可见在古代立春已超越了农历24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意义,而上升成为一个节日了,也就有了民间"立春大于年"的说法。而今那些"春娃""春鞭""打春"的习俗,那些称做"春卷""春酒"的民间美食,依然在秦州大地依稀可见,依然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触动你的情怀,感动你的心灵。

立春,是春天的第一声问候,是新年的第一次律动。她引领春天的方阵,迈着整齐的步子,踏过24节气的明月,踏过春华秋实的丰盈。长在土里的立春,开启年轮的转盘,把最真诚的祝福,呈献给农民;写在诗里的

立春,浸染翰墨的书香,把最优雅的诗句,奉献给大地。只有农民与节气休戚相关,与节气血脉相通。因此,节气是农民最忠实的朋友,最可靠的知己,只有农民对节气理解最透,解读最深,年年岁岁他们挥舞着锄头,循着节气的脉络,播种、耕耘、收获,他们沿着季节的起伏,走过昨天、今天、明天。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做飞花。"立春时节,北国大地依然寒风习习,冰雪处处,但在农民心目中,这个时节意味着生长,象征着温暖,心中是鸟语花香,是耕耘播种。"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这是他们休息的最后一天,从此,他们将鞭打春牛,唤醒农具,走在春天的田野上,走在四季的琴弦上,播种梦想,耕耘希望,收获理想。

万紫千红,总是在立春醒转后的节气里将生命唤醒。"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从远古到今朝,从塞北到江南,一拨又一拨的人,都要在这个让让万物苏醒的节气里,越过立春的栅栏,匆匆赶赴一场与春天的约会,并种一个五彩斑斓的梦想,许一个山高水长的诺言,然后,让他们依附着季节的枝头,生长发芽,开花结果。

立春

文/李兴濂

立春。

空气寒冷、湿润、清新,一片寒凉,让人怎么也不敢相信,春天的脚步已经很近很近了,虽然残冰尚在,残雪尚存,北风尚吹,不过这时气温上升了许多。北风跋涉到这里,像个长途旅人,疲惫不堪,已是强弩之末,凝滞、沉郁,风显得柔了一些,水也暖了一些,地虽然还没开化,但潮湿了许多,树还是那树,梢头的芽苞胀了一些。封冻的小河,冰雪开始消融,坚冰从明镜变成顺茬的疏冰,撞在一起,稀里哗啦成了丝丝冰条。

天空的颜色也十分美丽,以一种深厚的宝石蓝升起在我的头顶。阳光是一种接近纯金的颜色,鲜亮,多矫,那是一种真正纯净的明亮的阳光。林子里一些不知名的鸟儿多了起来,叫声时而稀稀疏疏,时而热闹欢快。老人们说,立春这天,如果先听到喜鹊叫,有祥瑞;麻雀先叫有丰稔,野鸡先叫有荒旱,水鸭叫有水患。当然这都是古时没有科学预测的荒诞说法。林下荒草,仍是灰黄、腐烂的痕迹,初长的枝丫,让树林都换上了一层绿色,包括那些常绿的松柏和杉树,都显得精神亮丽,让人眼睛更亮,使精神一振。沿河峡谷中,雾气弥漫,涌动的雾,代表了大地上涌动的春天的生命之潮。

立春是四季的起点,春天的开端。立春虽然还不是春天本身,却是春天的前奏和序曲,它的意义更多地在于转折和奠基,在于它是一个新陈更番的标识。对于农业和农人来说,新的一年是从今天开始的。

立春这天,民俗信仰祭祀芒神,即勾芒,它是东方之神,春天之神,草木之神,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的滋长。这种祭祀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祈求农业的丰收。立春之日民间有"鞭春""打春"的习俗,就是鞭打春牛,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疾病。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催手迎春。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为的是求当年能有好收成。

"立春",这一天,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 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拼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用来卷菜吃。家家作春饼生菜,叫做"春盘" ,互相馈赠。

是啊,在这立春日,虽然风雪弥漫,但谁的心头不荡漾暖暖春意?在立春这天里,应该好好睡个安稳觉,因为过去的一年里太忙太疲倦了。好好休息一下,蓄力再搏。蜗居高楼里的老人,该走出屋,享受春天暖洋洋的太阳。女孩子们也用不着性急,用不了几天,该拿出藏了一冬的漂亮的裙子,穿在身上满街跑了。真的,立春,我们应该好好庆贺一番,为春天,也为自己。

立春,就是树立起春天的旗帜,它迎着料峭春寒,召引春阳、春光、春雨、春种、春花、春心、春梦、春情!立春就是立志,一切并不遥远,年轻的、美好的、浪漫的,都会随春天而来。

立春

文/闫超健

每年阳历二月四日前后,斗指东北,时春气始至,四时之卒始,维为立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天到了。立春十五,分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每候对应一花信风。立春为"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这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草木开始萌芽,虽依然有些枯黄,但枝干已开始变得柔软而富有弹性,折一根枝条,便能看到内芯的新绿。

农人也开始忙着春耕,俗话说:"立春一年瑞,种地早盘算".新翻的泥土里,还能看到未完全消融的冰冻,但冻不住万物复苏的气息。

春天,就是在这些荒凉里悄然酝酿。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除了气候上的特征和预兆,立春那天,民间更有吃春饼、鞭春牛等趣味习俗,也叫"咬春"、"打春".

在"咬"、"打"这些略显粗暴但又非常真性情的字眼里,寄托着老少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期许。北方人喜欢吃春饼,南方人则更青睐吃春卷,这一习俗至今保留。在民间乡野,更有吃萝卜的习惯。母亲希望孩子吃了不生病,扎堆的女人希望吃了解困,嗜酒男人希望吃了解酒、通气,年迈的老人希望吃了祛病长寿。一块萝卜,可有如此重头戏,足见古老中国人的生活情趣。

在"打春"仪式中,用以鞭春牛的柳条也是有讲究的,柳条长二十四寸,代表二十四节气,噼里啪啦的鞭声里,寓指春耕。土牛被打烂后流出的五谷,会被围观的人哄抢放回自家的粮仓中,预示仓满丰足、六畜兴旺。

祖先们告诉我们,立春了,有个好开头很重要,所以,这一节气写满了勤奋的宣言和对美好的祝福。

我们也别再偷懒了,一年之计在于春。

立春

文/雨打秋莲

今天是立春——一个充满着希望的节气。天气不那么冷冽了,阳光饱满了许多,天空的筋骨也舒展开来,蓝,在一点点加深。云淡淡的,轻盈飘逸,举头就有风情倾泻,春天正一点点擦拭冬天的锈迹。

10点钟,我问林老师,午饭吃什么?这个陈旧而无奈的问题每天都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渐渐的就演变成了我们的一种烦恼。柴米生活,一日三餐,四时变化,这一切原本是那么自然而然,简单而明了。但这简单明了却深藏着很多我们无法诠释的秘密。当一束光把我照亮,当我的脸上有了某种物体的阴影,我全然不知,仍旧沉浸在对下一秒的虚构中。我们都被什么分割着,昨天的想法今天就发霉了。林老师是不会回答这个问题的,不回答本身也是对我的一种回答。他侧身躺在床上,背对着我,眼神不知是在看着墙壁,还是看着枕头边上的一本书。小广播还在热闹着,那些新闻消息,热线电话,广告宣传,像一剂世俗的良方,让那么多的人潸然泪下。林老师一会打开小广播,听一会又关掉。反复几次之后,就会自言自语:越听越心烦。

"今天是立春,我烙饼,炒土豆丝,咱们也吃春饼。"

"都十点了,时间还来得及吗?"

"来得及,我少和面,就烙二、三张饼。"

土豆丝卷饼准时端到桌上,阳光暖暖地照着我和林老师,室内暖气充足,我们都觉得有些热,打开窗户透透气,也和春天握握手。冬去春来,岁岁可期。从今天开始,大地更换襟袍,春江水暖,时间也风雅起来,落英缤纷,曲水流觞。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立春这天吃春饼,林老师问我,烙饼是和谁学的。我说和我妈妈学的。林老师只吃了一张卷饼,还对我说了声谢谢。我竟不知该说什么,心里哀伤起来。但我没有表露出来。我们一起迎来春天,我们不知道春天将会带给我们什么,人生处处是离别,无端风雨,余寒未尽。但我们毕竟共同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人海之中,何其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