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的散文
倚栏轩精选6篇关于北京的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关于北京的散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心想北京
文/张友明
心想北京,是由于女儿在那里读书的缘故。也许有人认为我矫情,因为全天下在北京读书的孩子多得是,更何况还有那么多出生或不出生在北京的孩子在北京读书,这有什么可成为心想北京的理由,这不是矫情又是什么?尽管如此,但我还是心想北京。可怜天下父母心,谁叫我爱屋及乌呢,我想,天下的父母是能够理解我这一矫情的。
心想北京,首先想到的是空气质量。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之差,天下闻名,而北京的空气质量之差稳居全国城市前十,对于环保人士和富有"我爱北京"情结的人来说,这是极其痛心的事。而我所想的,仅仅是我的女儿在北京每天吸到了被重度污染的空气,这对她的身体该是怎样的一种伤害呀。所以,我心想北京,每天都在关注着北京的空气质量,企盼它一天比一天好。如果看到今天空气质量指数是优,我的心情也会随着笑脸标志而欢笑;如果看到是雾霾,我必定会说上一句,"今天又是雾霾",并且还会长长地叹上一口气:"哎——这个雾霾究竟什么时候才会消失?"
与关注空气质量同时的,还有天气。气温的高低冷暖,天气的阴晴好坏,每天也一样牵动我的心。十年前,我们一家离开了老家,此后,天天看我们所在地气象成了不识字的岳父的铁定习惯。开始我们不懂,后来渐渐理解了,这是老人对我们的一种牵挂。如今我延续了这种牵挂,看天气也成了我的习惯,我还特意把手机的天气城市设为女儿北京所在的区,希望每天能及时获得当地的气象信息,以便及时提醒她添减衣物、携带雨具。
心想北京,还有就是想着水清木华了。能进入高等学府是我年轻时候的梦想,更不用说是名牌大学了,可不管我有多么努力,我只能考取一所中专,但在家乡这已经是非常了不得了。如今,女儿把我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把原本与我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学校真真切切地拉到了我面前,把那些只在书上读到的人和事近距离地复活在我眼前,我又岂能不骄傲、自豪的?所以,自从女儿进入学校后,我天天关注着与她学校有关的所有新闻,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如果有机会,我还要与女儿交流,哪怕她有时觉得烦。
我的骄傲和自豪有时还带点俗气。当我看到来她学校参观的人被拦在校门口,我却能理直气壮地与保安说我是学生家长时,那时旁人足以能感受得到于我心中发出的那种自豪感。还有,我与妻在女儿的先导下,自由自在地漫步在全世界高校最美的林荫道上;或是闲适地沿着荷塘月色寻觅朱自清的脚步,累了就在情人坡席地坐下来休息,饿了在就近的食堂蹭一餐饭……所有这些都是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 阿奶伲也爱美足所以,我就想,俗气就俗气吧,谁叫我
本就是俗人呢?
当然,我的骄傲和自豪更多的是与大师们的近距离接触,尽管斯人已纷纷远去,而他们的气息永远弥漫在校园里:四大导师如仰止的高山耸立;梅贻琦像宽广的大海奔腾;闻一多似愤怒的斗士不屈……,还有吴宓的痴,刘文典的狂,陈寅恪的博……这一切都纷纷从书里走出,扑面而来,我岂能不兴奋,不去心想回味?
其实,心想北京,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因为女儿就是我心中的太阳。
北京老胡同
文/臧玉华
"不逛老胡同,等于没来北京。"
——有人提议着,很快就得到呼应,一小众人从大巴车上鱼贯而出,踏上北京的街头。
路遇一家老字号的炒肝店。这次出门,最亏欠的要数胃了,几人不谋而合,跨过那店的门槛,一是犒劳自己,二是向人打听什刹海和南锣鼓巷的具体方位。最终选择了后者,是因为路程更近一些。
对于京城的胡同,最直观的印象来自影视剧,比如《大宅门》、《四世同堂》和《老炮儿》,前两个在时间距离上远了点,看《老炮儿》才知,四合院后来其实是寻常百姓的大杂院,大杂院长大的孩子戏称"胡同串子".
那天就是一位"胡同串子",领着我们串胡同。他本是蹬黄包车的,在我们建议下改为步行讲解。起初,他并不乐意,我随口搭那么一句:"实在不忍心让你拉着走,有压迫人的感觉",就被他操着京腔白了我一顿:"到咱北京,别玩虚的,您若长本事就别让父母伺候着!"我本来就没让他们伺候",后一句声音很低,似乎是说给自己听的。北京人的自负,让我底气不足,气焰要弱了很多。
胡同里长大,又缘于职业,这位老兄其实见多识广,口才也好,一肚子的典故,跟随他走街串巷去了几个大户人家,确切说是在人家门前逗留。灰砖墙石板子地,朱漆门木格子窗,他告诉我们,显赫不显赫,门前瞥一眼就知道了,就说门梁上的门当,"门当户对"成语就出自这里;由门前石鼓还可以判断出主子是文官还是武官,普通人家是没有上马石下马石的;又说门前进深、仆人的进出小门,都十分有讲究。
正在兴致上,这位老兄说:"得嘞!自己走着看看吧。"
荣禄府前,遇到一位"红袖章"老太太,衣着些许寒碜,却很健谈,十分乐于说与我们,偶尔的闪烁其词,让此处充满了神秘感。聊天中得知她是"红二代",自小就住在胡同里,曾在中央机关工作。因为是坐在荣禄的大门前,说的最多就是荣禄和慈禧,忽而吃吃笑起来,像议论街坊邻居秘而不宣的事。时光仿佛倒流。仰头,古树繁茂,鸽哨声飘荡其间。
我们也只能在胡同里转转,大多数的府邸是闭门谢客的。总觉得,每一个深宅大院都藏有故事,那些荣辱兴衰都牵绊着哪些人物?哪起事件?忍不住就去扒人家的门缝往里瞧,却被工作人员制止。我想呢,这些故事若是交与京韵大鼓骆玉笙,三千里的晓风残月,五百年的沧海桑田,恐怕有的唱了。后来借助资料得知:末代皇后婉容、清末重臣荣禄、大学士文煜、清初元勋洪承畴,以及民国时期的代总统冯国璋、代总理靳云鹏,都在此居住过,这里是真正的"高干社区",不仅如此,还是古往今来的文化名流云集地,有画坛巨匠齐白石,文学大师矛盾等。
茅盾故居,方方正正的两进四合院,院内柿树正挂着果,月季丛中有犬追逐,颇有些生活情趣。矛盾祖籍乌镇,生命的最后几年在这里度过,他为革命和文学奋斗了一生,此地是对外开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南锣鼓巷的人物举足轻重,结构布局也不同凡响,像一只大蜈蚣蛰伏在北京的东城区,南北长不足一公里,东西各八条对称的胡同,又称蜈蚣街。胡同的名字却很亲民,如菊儿胡同,黑芝麻胡同,妙豆、帽儿、雨儿、板厂……始建于元朝,兴盛于明清,一条胡同从明朝到民国再到当代,浓缩了老北京几百年的历史,晨钟暮鼓,白云苍狗,历经一次次的风雨洗礼后,从砖雕、马墩、影壁等,依稀可见曾经的辉煌。
主街的两侧已经完全商业化,出售南北风味小吃、各色纪念品,经营着一家家酒吧和咖啡馆。车水马龙、人声嘈杂,漫步街头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一家小店,我挑选一把荷花图案的油布伞,只为记忆。
雨季的江南,撑伞的刹那,我想起的定是青瓦灰砖的四合院、宽窄胡同,一阵梆子声,一阵吆喝声……
陪母亲去北京
文/郭本大
二哥生前曾对母亲说,要带她去北京看看。母亲表面上很平静,其实心里是偷偷期盼的。因为母亲从来没有去过北京。
不幸的是,二哥于去年夏天因病离世。母亲去北京的愿望就此搁浅。
2016年春节前夕,母亲又不经意间提及此事。我的心忽然一阵疼。
母亲今年85岁了。在那个贫困艰辛的年代,她含辛茹苦地把6个子女养育成人,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历经的曲折和沧桑,眼角的皱纹知道,满头的白发知道,无言的岁月知道。现在本应好好享受天伦之乐,命运却无情地让她失去了几位至亲至爱的人。我甚至不敢想像这么多年来,母亲到底承受了多大的悲痛和隐忍。
我在南京当兵的时候,二哥全家曾陪母亲去看过我。后来母亲又相继去过济南、蓬莱和泰山。母亲说如果能再去一次北京,今生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趁着母亲的身体还算硬朗,趁着春暖花开不冷不热的时节,趁着我还有机会尽自己的一份孝心,我决定陪母亲去北京。
之前曾咨询过夕阳红的旅行团,但是方方面面都不太满意。最终我们还是决定自己乘高铁去北京。
母亲亦是第一次乘高铁,看得出母亲的兴奋和知足。
北京南站已经有老班长早早守候和迎接我们。本来想带母亲安安静静来北京转一转,不惊动任何人,可是自从有了那个战友群,自从在群里透露出来北京之意,北京班长和战友的热情和盛情,真的让人心里生出满满的温暖和感动。
初到北京的母亲,看到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母亲笑着说,以前觉得南京好,现在觉得北京更好。我说那是当然的了,北京是首都嘛。我们观望了庄严神圣的天安门,瞻仰了肃穆安静的毛主席纪念堂,穿过巍峨气派的故宫,漫步于精巧典雅的颐和园,最后挥别了匠心独具的鸟巢和水立方。
四天的行程,母亲一直坚持了下来。我只是偶尔搀扶一下她,平坦的地方她都愿意一个人走。母亲的伟大就在于,她的心里再苦再累也不会说,她总是把最乐观坚强的一面展现于人。
看着母亲日渐瘦弱的身影,我的眼里会情不自禁地泛着泪花。母亲的一生太不容易,她付出了那么多,却要求得那么少。一趟北京之行,她已经了无遗憾,俨然觉得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北京之旅,很多人都说我是一个孝子。可是他们不知道,有孝顺的儿媳,才有孝顺的儿子。
感谢北京的老班长和战友热情的招待和温暖的陪同。战友情深,来日方长。
陪母亲去北京,虽然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于母亲来说却是晚年最美好、最温暖、最开心的回忆。
二哥亦安心吧,你的遗愿,我已代你实现。母亲很好,只是特别特别想你……
北京不是一个恋爱的城市
文/齐健轲
北京,不是一个恋爱的城市,也不是一个生活的城市,是充满铜臭与肉欲的文化荒漠。这里的物质世界与精神领域到处都遵循了商品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穷小伙即便是爱上一位长相普通的女孩也需要太多的理由;所谓的一见钟情只可能发生在你潇洒打开车门的一瞬,所谓的含情脉脉可能出现在你疯狂刷卡大笔一挥之后,一切来得却又是那么地简单,那么地自然。这样的爱情即便是得到了又有几个人会真正地去珍惜。
北京,男人不相信女人,女人瞧不起男人,所以这里有着太多的单身男女,当他们征服不了欲望的时候,欲望就将征服她们。于是,酒吧成了他们释放欲望的地方。三里屯的酒吧文化充斥着这座城市的性文明。白天,这里沉积了夜晚的尘嚣;夜晚,这里荡漾着白天的幽魂。刺鼻的空气里弥漫着欲望的味道,香烟拌着啤酒来回游荡,震耳欲聋的音乐融化了理性,所有人看上去都象个无家可归的人,扭曲的屁股,摇摆的人头……我试着捂住自己的耳朵看这些人,他们就跟木偶一样。
我有朋友抱怨说:北京是个不适合恋爱的城市。恋爱的对象凤毛麟角。如花似玉的女人很多,冰清玉洁女人很少,好不容易在茫茫人海中找了一个值得用一生去爱的女人,爱了大半年以后才发现她竟然还有第二职业。身材魁梧的男人很多,真材实料却很少,扒光了他们的衣服,其实都是软钢筋。对于生活在北京这座城市里的男人们来说,"朋友是用来出卖的女人是用来作爱的"这句话可以作为他们的座右铭。
女人们找了个穷帅哥做为男朋友,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却给满足不了自己奢华的物质追求,于是她们千方百计地与有钱男人发生了关系,接着要求他们为自己付掉一年的房租并承诺"提前通知,随到随玩"!她们同时真心地爱着两个男人,失去任何一个,都于心不忍。变态的城市造就了变态的女人,不过我很欣赏这样的变态女人,至少她们是诚实守信的,是遵循商品经济等价交换原则的。
在广东,大老板们可以穿着拖鞋和牛仔裤,把宝马停在大排挡彷边品尝街边的风味小吃,在北京,为了一件新上架的品牌服饰可能要把两个月的工资都计算着用的大有人在,不为别的,只因为北京就是那么一个"先敬罗衣后敬人"的地方。
北京是个喜爱聚会的城市,家人、朋友、同事、网友、同学之间的聚会是常有的事。在北京人看来,如果谁家春节的年夜饭不是在饭店吃的那似乎就不够时尚不够有钱不够体面,早在过年前一两个月各大饭店的年夜饭就早早被预定一空,也许这就是北京人的自尊。我想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除夕之夜一家人在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憨厚质朴的优点在北京这座城市丝毫得不到体现。
如果你是一个踌躇满志的男人,在事业上却毫无建树而又收入平平,那么还是趁早离开北京吧,否则多年以后,你一无所有,只会成了这个城市的殉葬品。这座城市在吸干了你满腔的热血之后就会无情地将你唾弃,它得到的是繁华,你逝去的是青春。
如果你是风姿绰约的女人,却还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归属,还是趁早离开北京吧,长安街的银泰大厦承载不了你的梦想,王府井的繁华市井给不了你幸福的生活。这座城市在蹂躏了你原本纯洁的肉身之后就会一脚将你踢开,它得到的是快感,你破灭的是梦想
北京的秋
文/南宫晴栀
许多人觉得秋天代表着悲伤,可我不一样。我觉得秋是多变的。
自太阳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地上时,这个世界就好像被披上了一层与别的季节不一样的色彩。站在天桥上俯身观望着马路上的汽车是件有趣的事,仔细一看,车上还有落叶呢!
啊,原来已经开始落叶了。不同的地方,落叶的美也各不相同。学校操场上的大树被风一吹,许多的黄叶漫天飞舞,像一只只黄蝴蝶一样落到了地上;公园里,又到了银杏叶子变黄时,公园也成了最浪漫的模样;在家附近,地下、树上的叶子都被吹的"沙沙"响,北归的大雁也随着风向南飞走了,真是"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啊!秋叶热烈的起舞,就像欢送夏天一样。
一丝丝冰凉的水掉在我的身上,空气中也多了些雨特有的清新的气息。雨拍打着树上的黄叶,水珠落在黄叶上,黄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为这场雨带来了生机。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雨渐渐地小了,生机中似乎又多了一些深沉。撑起小花伞,踏着落叶走,一路上走走停停。秋雨洗净世间一切事物,绝不容忍一点黑暗。路上的行人匆匆忙忙的走着,除了脚步声、雨声就再无其他声音。保安室里,灯也只发出微弱的光。在光的照射下,雨滴被看得一清二楚。雨水啪啪的打在伞上,水珠不停地从伞边缘滑落,仿佛一滴又一滴的眼泪。
秋天,是个热烈又深沉多变的季节。一会儿热烈,一会儿深沉,一会儿充满生气……真是让人猜不透。
一个北京土著的自白
文/孙淇芳
"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仁茶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的描绘它,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一条活泼的鱼儿来。"我虽不似老舍先生那般对北京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可以信手拈来地描绘它的美好,还生怕自己才疏学浅,曲解了它的魅力,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于这片土地深深的爱。
我以我是一名北京土着,以我享受着这座拥有3000多年历史文化的城市的哺育与滋养而自豪。
提到北京,"中国首都"、"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国家经济的决策和管理中心"……这一个个北京的"代名词"便浮现在眼前,可是真正能够代表这座城市的,展现北京现代定位的,是历经3000多年沧桑所凝结的京味儿与生活在这里的北京土着,这才是北京"独一份儿".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北京人,我是摇着拨浪鼓,吃着冰糖葫芦长大的。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我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它的美丽。不是北京人,就不能领会槐花儿到底有多香;不是北京人,就不能知道豆汁儿焦圈到底有多美味;不是北京人,就不能懂得养只乌黑的八哥到底有多滋润。
北京的美,不仅在于它有故宫、天坛这样金碧辉煌的建筑,更在于它有灰砖灰瓦的四合院;北京的美,不仅在于它有北京烤鸭这样名扬四海的美食,更在于它有艾窝窝、豌豆黄、茯苓夹饼这样名不见经传的特色京味儿小吃。作为北京人,多多少少会对京韵大鼓有着了解,也总可以哼唱出一两句京剧,对于那街边市场已不多见的吆喝声有一种别样情怀。北京真正的魅力,在于它的"俗"与"白".北京人,说白话,做事亦如小葱拌豆腐般清清白白。这全是源于这座城市所赋予北京人的特质。
我爱这片热土,爱它自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的壮美,爱它给予我所享受的一切。我最幸运的事,就是当一个北京土着。生活在城墙根儿下,在这方土地上扎根成长,感受这片土地特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