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过年好文章

2023/08/28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8篇过年好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过年好文章(精选8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过年的念想

文/叶良骏

街上拖着行李箱的返乡客多起来了,年味越来越浓了。我心里的念想又悄悄地飘来了。

那年我家刚搬到虹口,窠娘脚头轻捷,每天做完家务就出去逛,说是帮我们认认路,"小囡冒走勒寻勿着回屋里格路。"有一天,她像发现新大陆一样,进屋就叫:"这里有座下海庙!"除夕那天吃好年夜饭,她悄悄说,我们去下海庙。庙门口有许多小贩,我站在吹糖人摊不肯走,她说去敬菩萨不好拿这种东西。她整理衣服,拢了头发,又拉直我的小褂,一面叮嘱不好乱说话。进了大雄宝殿,她在蒲团上盘腿坐下,要我坐在她旁边,她闭眼念念有词。既没东西吃又不好玩,小孩子哪坐得住,我偷偷地跑开了。庙不大但香客很多,挤来挤去我没了方向,吓得哇哇大哭。窠娘闻声找来一把抱住我说:"菩萨朵化(保佑)。"我不懂事,大叫:"菩萨勿好白相,回去回去!"她捂住我嘴:"小囡乱讲,乱讲!"又为我擦泪:"做人咋好一碰就哭!日日要欢欢喜喜。"我一会儿就睡着在她怀里。那天窠娘去庙里"坐夜"(守岁),后来有很多仪式,我都没看见,只记得烛影香火中,依偎在一个温暖的怀抱里,我长大了一岁。

近日理东西,角落里掉出一粒钮扣。那么久了,金属扣脚已发黑,扣面却依然闪着璀璨的光。上海解放后那年春节,我的同桌仲鸣邀我去他家玩。妈说大过年的空手不好去,包了一只糖果三角包让我带去。仲鸣家在新建路宝华里,一幢石库门都是他家的,客堂里摆着大小沙发,还有钢琴。佣人送来茶盅,上面放两只青橄榄。仲鸣妈漂亮得像画里走下来的人,她见我拘柬,要我们去亭子间玩,仲鸣关上门轻声说:"我告诉你个秘密,你不许告诉任何人。"我再三保证后,他说:"我们要去香港了,明天就走。"我不知香港有多远,一点不在意。他拆开三角包说,我也要送样东西给你。他东找西找,团团转了半天,从箱子里拽出件衬衫,拿起剪刀就剪,没等我劝阻,一颗纽扣握在他手里。这颗扣子从不同角度看,闪出的光都是五彩的,我立刻喜欢上了。他说,缝在衣服上不惹眼,有急难时可换钱用。我担心被***骂,他说:衣服上还有四颗,她不留心的".我不懂钱,只是觉得好看。我没了玩的心思,***留我吃猪油汤圆也不要,手里握着这件宝贝,赶紧要走。他说,我们家还有好多东西带不走,让妈妈都送给你好不好,"不要不要",小孩不懂世情,给我全世界都不及这颗纽扣。我们告别时,他笑得灿烂,走出老远,还听见他喊,明年过年我回来看你。

第二天我正玩钮扣,扣子射出的光照在窠娘眼里,她惊叫,哪来的?她急得脸都白了,拉着我往新建路跑。仲鸣家大门紧闭,一个人都没有,全家都走了。后来钮扣不见了,再后来窠娘走了,许多事留在了春雨秋月里,没了影踪。我心里充满疑问:这几十年它藏在何处?又如何躲过了急风骤雨?为什么重又出现?它真是宝贝?没有答案了。多少个"明年"过去了,仲鸣没有回来。只有这颗不知从何处钻出来的纽扣,化作一团纯真又模糊的面影,我回到了童年。

要过年了,年味却越来越淡了,只有过年的念想连接每一段回去的路,缠在岁月上,使"年"变得浓郁芳香。

过年

文/刘干

年味越来越浓烈,天南地北打工的、做生意的青壮年,禁不住父母的翘首期盼和电话短信的催促,纷纷撂下手中的活,挈妇将雏、星夜兼程,奔向远方的家,回家过年。

姐姐带来北京烤鸭,哥哥从行囊里掏出金华火腿,一股香喷喷的年味儿在慵懒静谧的院落里氤氲着,腊味纷呈,这些都是人间烟火味,朴实而温暖。

到家还不能闲着,搁在眼前的一大堆事,要趁着年前做完。田里秸秆要砍,猪圈要出污,麦苗要追肥。表舅早递口信了,儿子要娶媳妇,三姨的女儿要出嫁,都赶在年关扎堆儿,都要应酬。

如果说这些还仅仅是过年的前奏,那么,杀年猪就真正地拉开了年的序幕。

刚着家两天的男人,想在被窝里多和妻子温存一会,那猪嚎声声,震得屋檐上的雪抖落满地。妻子一脚蹬在男人的屁股上,"快起来,趁屠夫在,就着把圈里的年猪也宰啰!"话未尽音,又跟上一句,"顺便给老叔老婶说一声,中午来家里喝猪血汤。你在外打工,他们没少帮咱家农活操心。"男人边穿衣,边瓮声瓮气地答,晓得了,尽是事。

是呀,年底了,尽是事。可桩桩件件的事里都透着浓浓的年味。男人们忙着池塘捉鱼、劈柴禾、买鞭炮、买祭祀物,杂七杂八的事,多如牛毛。女人们事就更多了,屋里屋外忙活,腌鱼腌肉、做丸子、蒸馒头,缓过神来,还惦记着给家人置一两件新衣,浆洗床单被褥,让家人过个清爽年。

一番张罗,不觉到了年跟前,仔细一想,过年的大红对子还没准备。往年懒,临了到街上随便买两副,总是些"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老词老调子,太俗。今年不一样,诸事顺,打工也赚了不少钱,要整点新意。买来红纸笔墨,自己动手,先写副"行万里打工路,铸千年中国梦"是大门的,贴着闪亮;再来副"百菜不如白菜好,诸肉难抵猪肉香"是厨房的;顺带写几张"六畜兴旺",贴牛栏猪舍上;为时刻牢记交通法规,把"喝酒不开车,开车不饮酒"贴在小货车上,虽不像对联,但在白雪映照下,衬托着年的红火,也关爱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年的前夜,一家人了无睡意,干脆围在火炉边,盘算着今年的收成,正月有哪些亲戚要走,先去看舅舅,还是先去拜望岳父母等人情往来,聊个没完。终于聊困了,躺在床上,却依然难眠。不觉天蒙蒙亮了,突然窗外一道闪光,紧接着几声脆响,是赶早的人家为了辞旧迎新抢彩头,按捺不住先开场放起了鞭炮。这边还没停息,那边鞭炮声从四面八方,此起彼伏,刹那间整个村子沸腾了,终于将年味调到极致,推向了高潮,家家户户都笼罩在团圆的喜悦当中。

说到底,年味是一种特殊的味,不是吃出来的,而是感觉到的。其实,年味是人生百味,人气之味,一切都在这喜气洋洋中细细品味,只有用心灵去感悟才能切实地体悟出真正的味道,才能让我们久久回味。

过年随感

文/毕家祯

过年,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进程中,已有千年历史。每年过年的氛围,无不闪现着千年前先民过年的雏影。

年年过年的格调和氛围是一成不变的。过年永远是中国人生活中最神圣、最隆重、最幸福的节日。

人们常说,有钱无钱,回家过年。这说明,钱,对于过年是微不足道的一种符号,沉甸甸的是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情".这是一根千年来穿在人们心头、流淌在人们血液中、代代相袭、永远扯不断的情丝。

因此,过年最能引起人们对故乡的思念,渴望与家人、亲友团聚。三毛写过"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因为过年,千里万里,千辛万苦,再远的故乡,在人们心中都是一条幸福的坦途。

过年,千家万户的客厅、厨房、庭院,弥漫着喜庆的气围,空气中流淌着妙不可言的温馨。无论是富有人家还是贫困家庭,都是全家人在一起守着那温暖的空间,享受过年时亲情交融的甜蜜。此时此刻,只有那酽酽的亲情在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生活中有多少机会,能够让全家人如此沉湎呢?唯有过年!

吃年饭,是过年的一个高潮。伴随着央视"春晚"大餐,年饭永远是具有诱惑的。

无数游子就是为了这顿年饭而不辞劳苦、风尘仆仆、如约而至。吃年饭时,父母亲兴致勃勃的话语,紧紧地攫住每个人的心,让家中所有的人都兴奋起来。子女们感到奇怪的是,平时不善言辞的父母亲,怎么一到过年就口若悬河?

在觥筹交错、美酒佳肴、话语亲热的氛围中,人们尽兴地享受吃年饭的幸福,每一种佳肴的口味,都缓缓地渗透心底,成为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回忆。

压岁钱,是过年孩子们心中最甜蜜的凭籍,也是薪火相传的彩排。在长辈和孩子们的一递一接中,多少幸福、多少憧憬在他们心田弥漫。这难道不是大千世界、生生不息的一种传承、一种昭示吗?

平日里,多少时光的流逝,没有感触,只有过年,才能深刻感受光阴如梭、人生苦短;只有过年,才能有"流光容易把人抛"的震撼;只有过年,才能掂量到"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的真谛。

过年长假后,人们恢复了紧张的工作。入夜,偶尔从远处传来的一两声爆竹声,足以让人感到时空的深邃和飘渺,一种苍凉、渺茫的况味涌上心来,叫人独倚栏栅,未歌先敛。

于是,过去过年中许许多多的人和事,许许多多的温馨画面,都鲜活起来,尤其是儿时过年的画卷,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徐徐的展开。让记忆的灵性,有了温煦的暖意,像浓郁馨香的美酒,未曾品尝,就已经醉了心房!

过年,是把最古典的仪式传递到了现代社会的一种标示。这种仪式,让一代又一代人痴迷,给一代又一代人温馨。

用心策划的过年

文/简平

过年,应该是一年中最为轻松自在的,所有的计划也是洋溢着面对未来跃跃欲试的热情,因此完全用不着刻意和蓄谋。但是,四年前的那个春节,对我们家而言,那是必须用心策划的。

过年之前,母亲才从医院回家,她看上去精神很好,但她私下里对我说,我知道自己的病情,我想我上半年就会走的。虽然我跟母亲说你放宽心,前面还有许多的日子呢,但医生的诊断让我很是揪心,尽管做了多次介入治疗,可母亲肝部的癌肿还是在扩大。我和妹妹们想,也许这真的是母亲过的最后一个春节了,那我们一定要让她过得开开心心,快快乐乐。

大年初一,已经阴沉多日的天空放晴了,天色渐蓝。我们撤销了先前在一家饭店预定好的午宴,而是全部集中到了我小妹妹的家里——没有什么比一家人在家里吃团圆饭更为合适了,这样的空间没有在他人处的临时感和疏离感,因而无拘无束,更能凝聚和彰显无间的亲情。这次家宴由大妹夫掌勺,大妹妹和小妹妹打下手,后来,小妹夫也忍不住做了几道拿手菜。母亲坐在客厅里,我两个妹妹的小外孙们围着她跑啊,跳啊,她开心得合不拢嘴,一个劲地关照说,当心,当心,别摔着了,爱之切切,她享受着这样的天伦之乐。

开席了,一道道菜不时地摆上桌来,事实上,我们知道母亲吃不了多少,但我们就是要这种连续不断的感觉,听到母亲一次次地说"还有呀,还有呀",我们特别高兴,是啊,我们多么期冀母亲病愈的希望还有呀还有呀,她在这世上生活的日子还有呀还有呀,绵绵无尽。母亲喜欢吃的一道菜是冬笋烩烤麸和黑木耳,大妹夫特意多放了些糖;母亲是常州人,口味偏甜,但她在患了糖尿病之后,非常克制地不再在烧菜时往里面搁糖了。母亲尝了一口,笑着说,很好吃,甜津津的。我们大家都跟着她一起笑了,真是其乐融融。

吃完饭,我们让母亲睡了一个午觉,然后,全家大大小小,浩浩荡荡地向虹口东大名路北外滩进发。临出门时,我们问母亲是否需要轮椅,母亲想都没想,一口拒绝。她戴上了一顶簇新的绒线帽,这帽子五颜六色,缤纷的色彩煞是好看,因她以前戴的帽子都是素雅的一色,所以令人惊艳。

这时,太阳完全冲出了云层,阳光灿烂,天空蓝得几无尘埃。我们坐在江边,眺望对岸的江景,母亲一一指认着:东方明珠塔、上海中心、金茂大厦、环球金融大厦、国际会议中心……景致纷呈,唯美如斯。母亲的眼光往东投去,远处是杨浦大桥,她凝眸驻神,那是她一生中待得最久的地方,此时此刻,她的脑海里是不是随着江景拉开了人生记忆的大幕?我和母亲漫步在暖和的冬阳下。见一艘豪华邮轮停靠在黄浦江边,我对母亲说,什么时候我们也去乘一回豪华邮轮出游。她说,医生当初判断我只有一年的生存期,可我已活了两年多了,这两年多里,我游山玩水,去了那么多的地方,我把好看的风光都看进心里了,所以我是真的心满意足。母亲告诉我,今天是年初一,她决定停止一天吃药、打针。我说对的,新年的头一天不能从药开始。母亲不无感慨地说,我现在明白了,一个人最可怕的是活得没有生活质量,所以,我现在争的就是质量,就是品质。我心想,我们策划的这样的过年应该是符合母亲的心意的。

后来,尚不到两个月,母亲溘然长逝,但因为她的生命中有过这样一个家人团聚、共赏风景的有品质的春节,所以我们感到一丝的宽慰。

记忆中最好的年是在一个小山村里度过的。

童年那些难忘的过年趣事

文/张照准(临商银行)

上世纪七十年代沂蒙山区老百姓的日子还很穷,物资十分匮乏,基本没有什么文化生活,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能吃顿饺子。

进入腊月,一过小年,生产队就开始杀猪,每家每户分上几斤肉,这样年夜饭就可吃上猪肉饺子或者猪肉炖粉条子。如是一进腊月,我们这些孩子就天天盼年,盼年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可以看电影和痛快的玩。

过年吃饺子,主要是年三十晚间12点后,辞旧迎新的时刻,煮饺子、放鞭炮。饺子有新岁交子之意,图的是吉祥如意。除夕之夜的饺子要包进几枚硬币,谁吃到谁有福。小的时候,我们兄弟都争抢着吃,我吃到的时候多。

小时候,平时难见荤腥儿,过年才能大快朵颐。那时靠吃粗粮、白面很少能吃上,只是时间长了调剂一下,豆油也不够吃,怎舍得熘炒烹炸。母亲每月都尽量少放油,积攒下来过年,年前再去附近的村子换些豆油。这样过年时会凑够几斤豆油,炸丸子、炸鱼、炸豆腐,烹制这些菜,都很费油。

多数人家,年夜饭会做上满满一大桌子,鸡鱼不可少,特别是鱼一定会有的,一般都会买回一条鲤鱼,当然是冻的,做法主要是红烧或炖,一次不能吃尽,大年初一早晨还把它端上桌,取连年有余的意思。鸡的做法主要是小鸡炖蘑菇加粉条。

在农村,年夜饭一般从年三十下午三点多开始,大人从早晨就开始忙着准备、烹制。年夜饭当然离不开酒,酒是本地的地瓜干酒,那时没有电视,自然也没有春晚可看,吃到六七点钟,小孩开始走东家串西家到"请家堂"的人家去磕头,(请家堂,就是年三十家人把逝去的老人,用"排位"请到家里共同过年,年初五再把他们送走。)这样可以吃到很多好吃的,因为到谁家都好好打赏我们。

除夕夜以吃饺子为主,零点前把饺子煮上,吃前放一挂鞭炮。过年说话是有许多禁忌的,比如饺子煮破了,不能说破了、坏了,要说挣了(指挣钱的意思),打坏盘子、碗,要说碎碎平安(岁岁平安)。但小孩儿不懂,经常会说错话,因此常常会挨训。

大年初一,还是吃饺子,母亲早把饺子煮好,叫我们起来吃饺子,没等吃完,早起拜年的人就络绎不绝上门了。我们也草草吃过,也跑出去到别人家拜年。街上热闹非凡,到处是拜年的流动大军。拜年者进门先称呼,然后行礼,说"过年好!".不知从何时开始,拜年的少了,后来电话普及,就打个电话拜年,给长辈、给师长。手机普及后,就短信拜年了。

除了过年吃饺子,年夜饭让孩子们狠狠地解馋外,过年吃柿子饼子、嗑瓜子,吃炒花生、还有平时很少吃到的糖果,那时糖品种很少早时只有地瓜糖,这些零食给我们童年和少年时光带来无穷的乐趣。

过大年除了吃,最重要的就是穿,过年要穿新衣服,不像现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买新衣服,过去穷多数人家都是在过年才会给孩子买一身新衣服。母亲手巧,是无师自通的裁缝,母亲每到过年,都会给我们兄弟四人每人做一套新衣服,衣服式样新颖,穿着合体,让邻人和小伙伴都羡慕不已。

过大年,最让孩子们乐不可支的就是玩儿。农村里临近年关都会包场电影,平时难得看场电影。所以一进腊月就是我们孩子们最忙的日子,走村看电影就是我们的快乐,临近的村庄都留下我们的脚印。偶尔也会走趟远的去十几里远的金矿看电影。因为金矿上有自己的电影机,年底天天放电影,可是父母是不会让我们自己去的,所以我们就缠着大人带我们去。年底货郎们会走街串巷来卖些小东西,如果没钱可以拿东西换,香甜的糖块、好看又香的米团、还有我们最爱的摔炮和火鞭。

现在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了,娱乐项目也多了,过去很多过年的习俗也被人们丢弃了,过年那份欣喜劲也渐渐没了,不知不觉的年味儿也就越来越淡了……

作者:张照准,笔名:紫荆藤、陌上迎春开、山青石,工作单位临商银行

归乡过年释乡愁

文/郁松寒

小年,仿佛是一把发令枪,一声枪响,年的步伐突然发力。在老人守望村口的目光中,在孩子们扳着指头数日子的指尖上,在男人们数来数去的钱包里,在女人们盘点年货的絮叨中……年眼看就要到了。

与年赛跑的,是游子。一进入腊月,年就像一泓湖水,貌似波澜不惊,其实一直氤氲在游子的梦境中,洇透在思乡的情绪里,醒来举头望明月,年的涟漪又从脑海荡漾到眼角。年的召唤,从电话中的一声声问询,到短信里的一句句嘱咐,让游子们已经无数次在心里打起了背包,踏上了归乡的故途。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回家的路也许很近,并未相隔千山万水,却横亘着沧桑岁月;回家的路也许很远,需要用一年的思念叠印成一张车票。当列车启动的那一刻,长啸的汽笛是游子向家乡报到的呐喊。不论身处圆周上的任何一个点,故乡都永远是圆心,笔直的铁轨像两道回望的视线,架起了圆梦的半径,直达游子灵魂的所在。

于是,故乡的年在游子的心目中具象为一幅幅画面。年,化成了村口的那棵皂角树,那是故土村庄的图腾。满树的红布条在初春的寒风中盛开着全村人的祈福,让人不由想起屋檐下的一串串红辣椒,想起家家户户喜气洋洋的红对子,想起门楼下高高挑起的红灯笼,想起门板上散发着墨香的年画,想起窗户上点缀的姹紫嫣红。或许正是它一年来的无声庇护,淳朴憨厚的乡亲们有了这五谷丰登的年景,游走他乡的儿女们才能一路平安归来。

年,酿成了一坛清香甘洌回味悠长的老酒。一家老小,围炉夜话,其乐融融。味蕾让我们感受着年的丰盛,感恩于大自然的慷慨,感叹着年曾经的干瘪,庆幸着欣逢盛世的好运。

行走在时光的褶皱里,并不是每个人都志满意得,顺水顺风。外出打拼的游子就像故乡放飞的风筝,也许展翅高飞,也许栽了跟头。回到故乡的怀抱,暂且放下一年来的忙碌和面具,因为隐忍与伪装而日益坚硬的心房又回归柔情与暖意。曾经的憋屈,曾经的无语,曾经的苦涩,曾经的酸楚……就像打开那坛尘封已久的老酒一样,剖开心扉,袒露心迹,让它们在故乡的酒杯中慢慢软化,最终随风飘散。

故乡的年,宛如游子人生年轮中的一个驿站。随着小年祭灶打扫庭院,也拂去游子365个日子的烟雨风尘,扫除心魂上的阴霾。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张扬着年的喜庆,也释放着游子的乡愁。

过年记得要回家

文/颜汐

14年的春节因为单位排班的时间问题,没能回得了家。大年三十本来计划着自己一个人在单位的楼顶上看烟花,却因种种没能得逞,被拉去别人家里过年了。想来我这个人却也不识趣,人家不忍心你一个女孩子一个人留守单位,大过年的邀你去吃个年夜饭,本是一片好心意,只是自己觉得新春佳节的日子既然没能回到自己的家看不到自己的亲人朋友,倒不如自己一个人,比看到别人家人团聚,其乐融融,唯你一人是外人,总归是要自在。

春节执勤任务结束后单位安排了补休,三天假期靠着一个星期天,拼凑了四天好歹能够回家一趟。

回家的时候走的急,也没来得及买些东西好带的,空着手就到家了。后来我妈私下里和我说,过年过节的别人回来都是要带些东西的,不然要旁的人看了会觉得没礼数。我也觉着不妥,但苦于实在没准备,便拿了钱做礼给长辈爷爷拜年,给小侄女做压岁钱。我妈知道我年前订下的房子首付款都还没有凑齐,手头紧张得很,要悄悄把钱塞给我,我执意不要。我知道,当时我说要买房子还差钱的时候给我妈打电话,我妈拿出了所有的积蓄,还向旁人借了些,凑了整数,不到一小时就把钱打到我的卡上了。

我喜欢吃自家腌的腊味,我妈每年总是把最好的腊味给我留着。回家里几天,我妈都在煮我喜欢吃的菜,腊猪耳朵、腊猪舌、腊拱嘴,还有墨鱼炖鸡,午饭还没吃完便又计划晚上要去拿别的来煮。我说,煮这么多怎么吃的完。我妈开玩笑说,你很少回来,多吃点,便挑了大块的肉往我碗里夹。

那天下午我们去逛街,回来的时候,我妈无意中说起,听到我过年的时候什么好的也没吃到,心里头空荡荡的。我当时心里停了一下。第二天独自回单位的火车上,突然想起这句话来,鼻子一酸,眼泪就下来了。我妈是很少说得出这样的话的,她哪怕对人好都是硬邦邦塞过来的,把自己舍不得吃的塞给你,把自己舍不得花的给你花,生病了医不好得了土方子便顶着太阳去挖了草药熬给你喝。看到别人的父母给自己的孩子把一切都安排的妥妥当当的,我妈不只一次怪自己没本事,说什么也帮不上我的。

转眼我都快要奔三的人了。我妈说像我这么大的时候,都已经有了我了。我的人生开始和她的人生重叠。 我妈曾经说,一辈人对上一辈总不如对自己的下一辈。我明白她这一生心血为我毕竟是付出了大半。半生要强不肯服软的妈妈毕竟也已年过半百,开始老了,身体不如从前硬朗了,走路也不如以前铿锵了,说话也不再那么强势逼人,开始学着停下来,慢下来,愿意我和一起走走,逛逛,拉拉闲话了。我知道现在还在让她操心着,工作上的不顺心,婚姻大事没定,生儿育女更是没着落,她还要痴心地盼着,盼着我成一个幸福美满的家才能安下心来。

未来的事总也说不清,人一旦长大,很多事就由不得自己了。现如今身在他乡,与母亲相隔千里,也不知这辈子母女俩还能见多少次面,还能陪伴对方多少日子。想着过年了,所有的外出的人们都日夜兼程往家里赶,无非也是为了一年到头能和家人聚一聚,一起吃吃饭,聊聊天,坐在一起热闹热闹。我妈只有我一个孩子,我自然会明白,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回家的时候,我不在身边她自然是失落的。所以,无论如何要回家去看一看,别拿她电话里那句不回来也没事,不回来也好的话当真。

怀念小时候过年

文/姜红伟

藏着钢镚的饺子

小时候过大年,最喜欢除夕。除夕吃饺子,最喜欢夹着饺子里的硬币。也许是我年年过年很顺利,藏着钢镚的饺子,总跑进我嘴里。小时候总以为,那是我有好运气。长大后才知道,那是父母为了哄我高兴,故意藏在我碗底。压岁钱

新年到,新年到,父母给我们压岁的红包。虽然那时候,压岁钱很少,爸爸给一元、妈妈给几角,依旧足够我们快乐地挥霍、快乐地花销。压岁钱,压岁的红包!如果能压住过去的岁月不再溜走,该有多美好!放鞭炮

小时候过大年,最盼望的是鞭炮。拿着妈妈给的零花钱,兴冲冲地往那供销社跑。买回转碟,买回麻雷子,买回小鞭炮。跟着哥哥姐姐,领着弟弟妹妹,我们一起热热闹闹,放鞭炮响彻云霄。放呀放呀放鞭炮,蹦出多少过年的开心。放呀放呀放鞭炮,蹦出多少童年的欢笑!年饺子

俗话说得好:好吃不如水饺。特别是除夕夜的那顿,好吃的不得了。那时候,我们兄弟姐妹的年龄还很小,只会吃、不会包。爸爸擀面,妈妈剁馅,满屋子三鲜的香气在缭绕。饺子煮熟,爸妈总让我们先吃完,轮流往我们碗里夹,唯恐儿女吃的很少很少。俗话说得好:好吃不如水饺。其实,比水饺更好吃的是舔犊情深的味道。

现如今,我们的父亲母亲年事已很高,只能吃、不能包。儿子擀面,女儿剁馅,满屋子三鲜的香气在飘摇。饺子煮熟,我们总让父母先品尝,轮流往他们碗里夹,希望二老吃的越多越好。俗话说得好:好吃不如水饺。其实,比水饺更好吃的是羊羔跪乳的孝道。全家福

小时候,每年过年,大人就领着我们走进照相馆。爸爸妈妈坐在中间,我们兄弟姐妹站在两边,照一张全家福,照一张黑白照片。啊,全家福!啊,全家福!全家福的照片照亮了每一个夜晚、每一个白天。啊,全家福!啊,全家福!全家福的照片照亮了全家的心愿:愿全家都幸福!愿全家都平安!

现如今,每年过年,我们常陪着父母在家拍照片。爸爸妈妈坐在沙发,我们兄弟姐妹围在跟前,照一张全家福,照一张彩色照片。啊,全家福!啊,全家福!全家福的照片照亮了每一张欢颜、每一张笑脸。啊,全家福!啊,全家福!全家福的照片照亮了全家的祝愿:愿全家都幸福!愿全家都康健!过年好

过年真好!过年真好!过去的年代过年的时候真好。虽然那时候,过年好吃的嚼裹很少,父母给我们做的年夜饭、包的三鲜饺,依然是全世界最香甜的美味佳肴。虽然那时候,过年好玩的游戏很少,父母领我们上街看扭秧歌、看踩高跷依然是人世间最幸福的开心笑料。虽然那时候,兜里的压岁钱很少,却依然可以买回无数的快乐、无数的欢笑。过年真好!过年真好!如果能回到过去的年代去过年那该多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