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迎新年的散文

2023/08/26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关于迎新年的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关于迎新年的散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聆听新年的钟声

文/邓训晶

时光还在寒冷的冬天流连,新年的钟声就已经敲响。时间的节点,将历史的纪念册轻轻合上,再见,2019!

岁月就像一叶小舟,承载我们划过春夏秋冬。每当辞旧迎新,盘点往事时,都是一次思索与总结,此时蓦然回首,时间都去哪儿了?

最难忘,春雷唤醒原野、春雨摇曳多姿时,映入眼眸那杨柳裁剪出的诗行。从春天出发,我在暖春里写下《赶花人》,追寻与花相伴的酿蜜人故事,讲述他们的酸甜苦辣。春天里,我寻觅桃花的娇艳,欣赏漫山遍野油菜花的金黄,读着春天的姹紫嫣红,闻着写春的文字清香。

最难忘,炎炎夏日,我走进圣灯镇的田野,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禾苗,绿得发亮。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我看见了所有的干部群众都在努力、奋发、前进。田坎上,我们一群文友碰见了镇党委书记——一位有魄力的女干部。当被问及镇里的脱贫攻坚情况时,女书记如数家珍般一一道来。这个看起来很文弱的女干部,内心却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她与村民一起挑灯夜战,抢收庄稼;她给破坏环境的"钉子户"做工作讲道理,引导转变。工作人员说,女书记加起班来不分昼夜。我不知道她娇小的身躯里到底有多大的能量,只知道她能带来满满的正能量。这是我在整个夏天看见的最美的一道风景。

最难忘,金秋十月,我们满怀豪情迎来新中国70华诞。一把镰刀割断了旧世界的枷锁,一把铁锤砸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一黄钟大吕的声音,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阳、海之滨回响。改革开放,一带一路,遨游太空的飞船,亮剑深海的航母,在十月灿烂的阳光里,诉说着一个个传奇的故事。那些坎坷与辉煌,记载了新中国70年风雨的奋斗历程。天安门前走过的一行行威武之师,挺起了大国担当的胸膛,焕发出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的力量。

最难忘,严冬里,我静心盘点这一年的得失。尽管每个晨昏都是那样的波澜不惊,但始终温润着一种幸福的味道。这一年,我读了很多书,收获颇丰;这一年,我去了很多地方,见识了圣灯山的迷雾、云顶寨的传奇、李市镇的古老、泸沽湖的绝美、雅安雨城不一样的雨;这一年,感谢手中的笔,让我从文字中得到了快乐;这一年,感谢家人,让我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雨露风霜,让我知道了世间的冷暖。谁说只有万物生长的春天和硕果累累的秋天,才有诗和远方?富庶祥和的冬天,仍然有深邃的诗和远方。

你好,2020!让我用喜悦兴奋拥抱新年的第一缕阳光。

迎接新年

文/许培良

新年是什么,古往今来,有无数先哲给出了千万种答案。我认为,新年,寄予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寻;新年,是一种基于乡愁情结的心灵宗教。

新年,是儿女们归家团聚的好日子。

进入腊月不久,在威海就读的儿子,满怀喜悦地归来。不经意间,儿子就长大了,个子窜至1米8,再也不是我拉扯着他蹒跚学步的时候,做父亲的只能是满怀欣慰。儿子学业也有很大进步,什么高数、什么机械制图,儿子都能如数家常地娓娓道来。更令我们惊喜的是,儿子竟然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我想,这当是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

小年临近,在外地教书的女儿也回来了,带着一个大大的行李包,里面装满了种类繁多的小礼品,说是孝敬奶奶和爸妈的。我们劝女儿说,刚参加工作,挣钱又少,生活中用钱的地方还很多,不要太破费,能有孝心就很好。常言道,"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女儿一放下行李包,没顾得上休息,就帮我们做这做那。夜晚到来,还给奶奶和妈妈捶捶背捏捏脚,嗨,有女儿就是好!

新年,是全家人品享美味佳肴的好时光。

小时候,农村经济条件差,过年能吃上几口白面,就是莫大的奢侈与享受。记得,1976年春节,我因为想吃两顿白馒头,差点遭遇母亲的"笤帚疙瘩"(那个年代,吓唬人的一种简易用具),那时候就是穷呀!现在日子好了,衣食无忧,食用更是讲究绿色与品位,鱼肉虾蟹已不再是梦寐以求的桌上餐。妻子是一位理家的能手,小年过后,各种易储存的蔬菜瓜果就装满了冰箱;香肠烤鸡、鸭蛋鸡蛋、鲅鱼梭鱼等等,应有尽有。

蒸馒头是过年的一大盛景,和面揉面搓面,工序不少,要费很大气力。现在,附近集市上出现了馒头店,做工精致,花样繁多,乡村已很少有人自己去做。挑选购置来10余个大馒头,码放在供桌上,尽显生活的如意吉祥。

新年,是家园修饰装扮的好时机。

过年了,忙碌一年的人们闲了下来,葆有一颗好心情去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所以,对于自己的居室住所,要好好整理装束一番。我家的庭院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花园,4年前的大魄力翻新装修,堪与县城的某些楼房相比。庭院里,摆放着各种花卉,譬如迎春花、荷花、菊花、椰子竹、仙人掌、发财树、君子兰、竹节梅等,正在氤氲着春的气息。

书房是我的精神绿洲。过年了,书房也要有一番新气象。抹抹附着在书脊上的微尘,调调台灯的亮度,往书桌上摆放几盆鲜花,整个书房就是一个圣洁的殿堂!

……

新年将至,激情徜徉,年年岁岁,憧憬向往!

迎新年杂感

文/汪晓佳

最近,我生活的小区附近,大面积房屋拆迁,出行经过此地,不经意间很快发现原来烟火气很浓郁的生活区域内,人去楼空,举目望去,残墙破壁内外,丢弃的东西比比皆是、林林总总,犹如一场残酷的战争过后的遍地狼藉。一些陈旧的生活用品随处可见,如鞋子、木板、桌椅板凳、书籍报刊、衣服、箱包、帽子以及锅碗瓢勺等等。这些东西,倘若不是搬迁,笃定是仍在使用着或是在家里的各个角落堆放着,即使没有多大的用处,也是舍不得丢弃。

时光流转,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将临近。这些搬迁户又有了新家。新家必定是置办了一些新的物品装饰,为了新的生活开始,不能再把那些破烂不堪的旧的杂物带进新居,于是,他们将那些可用可不用的东西在搬家时就不带了。可想而知,他们的春节一定会是在一个崭新、舒适的环境中度过的,无形中提高了生活的质量,享受了新春佳节的家庭温馨。

过日子,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能用的尽量用,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味地什么东西都舍不得丢弃,比如:破旧的鞋袜衣服、缺胳膊少腿的桌椅板凳、门窗板床、已经歪瘪了的空纸箱子、沾满油渍灰土的空瓶坛罐以及一些实在是没有保存价值的书报杂志等。殊不知,这些东西放在家里,没有用了越发没有用,觉得尚还有点用的,搁些时日也就没有用了。特别是老年人,屋子里有用无用的东西堆得多了,必然会造成居室凌乱、拥挤不堪,生活环境不舒适,也会造成走动时的磕磕绊绊,倒不如仅留下能用的生活必需品,保有一种空间美和一份好心情,好好地活在当下。简约,不仅适用于做文章,而且也适宜于过日子。

再往深层次说,话题则有些沉重了。据我多年来的所闻所见,老年人去世了,他们在活着的时候认为有用的东西真的存放了不少。诸如日记、文史资料、中外名著、一本本相册,甚至结婚证书、毕业证书、委任状、获奖证书等等,而这些在老人眼里很有价值的东西,在老人去世后有的孩子们则大打了折扣:书籍被卖了,日记本、各种证书和相册等虽然还放在那里,但却很少去翻看,日久天长,一摞摞的上面布满了灰尘,大大地失去了原本的价值和意义。物是人非的景象显得无比空寂和凄凉。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去世老人的后代会继续珍藏那些父母亲留下来的遗物,以缅怀抚养他们成长亲人的生前影像,但这种知情达理的后人毕竟是少数……

国人一直有着"干干净净过新年"的传统习惯。进入腊月,各家各户,那些勤劳的主妇(男)们便开始瞅空收拾起了房间的卫生。平时舍不得,或者来不及扔掉的废旧东西,这些时日,都要逐一地进行梳整、清理,有用的,摆好;无用的,丢掉。然后再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地把室内外的灰尘一一拂去,这些事情做完了,也就该置办年货了,试想,这样的年还有过得不舒适、不愉悦之理?

不过我以为,这种突击营造过年幽雅环境的做法固然值得提倡,难能可贵,但倘若把那些几近妨碍平时正常生活的废旧杂物和灰尘污垢随时清理掉,不仅能够使人们日常生活得甜美幸福,还能够省去了年终集中劳累的繁缛——良好的习惯,要靠平时养成才行。

近日读了孙欣的一篇发表在《三联生活周刊》上的短文,文中谈到了如今流行的"断舍离"生活理念。文中说:"尽了用处的物件就该放弃,不能尽用处的物件更该放弃。人是物件的主人,应该通过主动掌控物件的支配权来掌控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让内心的烦躁和焦虑通过杂乱无章堆积如山的物品折射出来……整洁的家才能让人休息放松心情,乱哄哄的空间只会让人厌烦,想要逃离。"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当今社会中,要想尽享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果,提高生活的质量,就应该删繁就简,把复杂的日子简单过,潇潇洒洒度人生。

逢年过节就更应该如此。

欢欢喜喜过新年

文/王芳

新年,是一盏盏红灯笼,孩子们提着它,走进村口,叩响那些温暖的门楣,于是梅花香、胭脂红、白米糕、彩糖果,都纷至而来,年便拉开帷幕,敲锣打鼓、欢欢喜喜地上演了……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天使,新年中,这些快乐的天使,把欢乐送给每家每户,他们的彩衣是大地的新装;他们的头饰是原野的花朵;他们的眼睛是黑夜的亮星星;他们的笑声是春天的柳笛儿,一切美好清新,一切充满希望,一切都是新的开端……

压岁钱、新年画、红气球、还有毛绒绒的动物玩具、鸡鸭鱼肉、各色糖果糕点,从各路出发,飞到小天使的手里,飞到老人房前,歌声在梅花清香中更加甜美,礼物在怀中格外温暖,奶奶、爷爷、外公、外婆的笑脸像盛开的菊花,每一个皱褶都诉说着岁月中的故事。

围坐在奶奶和外婆身边,听她们讲熬年守岁的故事。奶奶说,很早以前,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外婆说,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便返回山林中去了。于是,人们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奶奶说,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有团圆的意义,所以置办得很丰盛,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听着这样的故事,我们不再犯困,就和大人们一起熬年守岁。

关于过年,记忆很多,最让人心酸的是歌剧《白毛女》喜儿的新年,北风吹、雪花飘、年来到,杨白劳出门去躲债,三十晚上还没回家,喜儿焦急地盼着爹爹回家过年,杨白劳为了让女儿欢喜,用卖豆腐赚下的几个钱,买来二斤面,又扯上了二尺红头绳,送给喜儿,也算新年爹爹的一点心意吧。就是这二尺红头绳,让喜儿格外开心,她唱着、跳着。她不奢望爹爹能给她买花戴、穿新衣,只要在门上贴上骑着红马、扛着大刀的门神,挡住门外的大鬼小鬼,她和爹爹便能包上饺子过上个新年。然,这样一个小小的愿望也被恶霸前来逼债给破碎了。庆幸的是,喜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我们的新年是多么幸福,多么丰富多彩,不但不用为吃穿发愁,每每新年来临,大街上张灯结彩、门前舞龙耍狮、超市里物品琳琅满目,看电影、逛商场,女孩子穿得五颜六色,男孩子穿得时髦帅气,就像百花园里怒放的花朵,新年在他们的欢笑中越发地喜庆。

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岁月虽坎坷,人生虽艰难,然,我们用自己的智慧,赶跑怪兽、打败了恶霸,带着我们的天使,守护着我们的家人,再贴上这样的春联:"翠柳迎风燕对舞,红梅映雪蝶双飞。春满人间百花艳,福临小院四季安。"欢欢喜喜迎来新的一年。

难忘儿时过新年

文/李伟

童年时代的年味是温馨、祥和的,过年的节日气氛也显得浓浓、欢快,那时,每到放了寒假,孩子们便充满着对新年的喜悦和憧憬,翘首期盼着新年的快快来到,爆竹声声,喜气洋洋,孩子们沉浸在过年的欢乐之中,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要说童年时代我对过年的钟爱,多半源于我对除夕夜那火爆场面的迷恋。每到除夕那天,父亲都要把亲手书写的楷书对联早早贴在屋里屋外的大门上,再把几个"福"字倒贴在屋门上,听说这样就可"福"到家中了,大年三十晚是最热闹、火爆的,准备就绪后,一家老少围坐在一年难得的丰盛餐桌旁,品味着特意准备的美味佳肴,一家老少温情浓浓,其乐融融。每次年夜饭家里都少不了做一盘鱼和一盘圆子,意味着年年有余,团团圆圆。吃过合家年夜饭,人们在欢乐的气氛中等待新年钟声的到来,大人孩子围坐在炭火旁,喝着清茶,品味着可口的小吃,感慨着对即将过去一年的留恋,同时,辞别旧岁,也是对即将到来新年的憧憬。

除夕12点一到,便是最热闹放鞭炮接财神的时候了,不知谁家率先点燃了"百响电光炮",刹那间炮声震天,此起彼伏,好像比着谁家的鞭炮最响,各种各样的花炮更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五彩缤纷,有呼啸着冲上天的,还有的蹦着扭着满地乱窜的,除夕的年伴着浓浓的寒夜,只有烟花爆竹的光影像是狂欢的精灵,绽放着人们的喜悦和对新年的期盼,大年初一清晨,家家户户又要燃放鞭炮,叫做"开门轰"(红),这样从零点开始,鞭炮便噼噼啪啪响个不停,远远近近、疏疏密密一直延续到天亮。大年初一,很早就有人来家拜年,亲戚中,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平辈互相鞠躬问安,邻里也来拜年,大人们吃着瓜子、糖果、喝着清茶互致问候。一个春节下来,长辈们给我们的压岁钱几十元不等,我们再用这些钱购买自己喜爱的东西,那时,儿时的我领悟到童年时代的年味是温馨浓浓的。

盼着过年,这是童年时代的事了,早已成为美好的回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现在我对过年的感觉似乎愈来愈淡漠了,童年时代天真欢乐的那种感觉已渐渐找不到了。然而,童年时代刻下的过年梦,已经锁进我美好的记忆中。

元宵,写在新年最后的喧嚣

文/李瑞华

早起跑步,小区楼下的街道两旁早早就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烟花爆竹了,红红火火的,成为元宵节一道靓丽的街景。

春节的繁华还未沉淀,喧嚣的元宵节又如期而至。凤凰广场上、水浒主题公园,但凡有广场绿地的地儿,全是一派闹闹的景象,放风筝、跳广场舞、开放大型儿童游乐项目,营造出浓郁的"闹元宵"氛围。

我是很少去凑这热闹的,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不喜欢这种过分喧闹的场合。倒是喜欢把自己关在家里,静静地抒发一些感悟,顺便敲打些于心情有关的文字。

记得小时候,在老家过元宵节。那时的元宵节不叫元宵节,或许还没有这文绉绉的词儿,老家过元宵叫过"小年下"或者简单称为"过十五".那时候也没有现成的元宵可以吃,全部是自己手工制作的,用粘面包上红糖,团成圆圆的形状,就是元宵了,煮熟盛到碗里吃,咬一口,超甜。我最喜欢的是看着母亲做着这一道道工序,趴在暖热的锅台边,看着锅里起起落落的汤元使劲咽口水;再大一点,元宵节在我心中就变成了红彤彤的颜色,穿着新衣裳,追逐着红红的灯笼、红红的鞭炮满街乱跑;到了青涩的年龄,元宵节悄然幻化为一句宋词,"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朦朦胧胧,自我陶醉,自我憧憬;而今年的元宵节,尽管大街上小贩们兜售汤圆的音乐此起彼伏,却早已没有往年过元宵的心境了。

是夜,暮色刚刚降临,清脆的鞭炮声便远远近近、此起彼伏地响起来,搅得人有些心慌,我于是出门随处走走。到底是人们的传统习俗占了上风,满大街居然都是放烟花燃炮竹的人,不单孩子欢呼雀跃,大人也跟着兴奋,三五成群,甚至是全家出动,谈笑间,彩珠腾空而起,在半空中炸开,发出眩目的光芒,飘落纷纷,转瞬即逝。

我独自在喧闹的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看如梦如幻的烟火,听震耳欲聋的炮竹,我想这样才应该算是元夕,火树银花的元夕,吹星如雨的元夕,童年无忧的元夕!可是在很长时间里,我失去了童年的玩趣,不再贪心那颗小小的鞭炮,不再神往那声如雷的轰炸,我安安静静地住在高楼里,看四角的灰色天空,边嗑瓜子边看电视里众多的明星在热热闹闹的晚会中跳来蹦去,小时候曾经翘首期待的元宵节往往就这样在这样的场景中淡去,再淡去。今年是第二次在城里过年,在这座小城定居下来。原来在老家住的时候,想象着城里的元宵节有多么的热闹,晚上开着车也来县城观景儿,真正生活在这里了,却完全没有了原来的冲动了。一切都变得那么淡,那么淡,淡淡地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黄昏早过,夜色正浓,街上人们的目光只在地面与半空中交替游移,眼里只有绚烂的烟火发出的光芒,天上的那一轮满月竟然被彻底地冷落。也难怪,早春二月,春寒料峭,数日来阴阴晴晴的,今日初晴,任她月儿再怎样圆满,终是一轮冷月,满地青辉,望之生寒!这样的月色常被欢乐的人们遗忘,掬月入怀的,多是诗家词人,要不就是像我这样的自认为有文艺范的清高者。

夜渐渐深去,人们开心了倦怠了,也回屋睡去了,热闹的元宵节就这样默默地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是时候该调整心情,振奋精神了,明天早上,新春的第一缕阳光将催促我们,起床,上班,开始新的生活节奏!

走在上班的路上,是否想对春天道一声:早安,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