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美食的经典散文

2023/08/20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关于美食的经典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关于美食的经典散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做美食

文/郭俊生

腊月里家乡吸引孩子们的春节美食,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记忆中,只要一进入腊月,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农家院落,到处可见大人们张罗着过年的身影。我们当时还小,不懂得大人们为过这个大年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只知道过年好,我们终于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了。

我印象中的春节美食有油炸糕、黄儿、枣牌、羊肉馅饺子、炸麻花、炸酥油饼、红烧肉、喜丸子、小酥肉、炖肉块、炖鸡块等,空气中弥漫的全是香味,真让我们这些孩子们馋得一个劲儿直咽口水,一个字足以说明我们当时的心情,那就是盼,盼着春节早点来临,盼着让我们大饱口福的日子。

要说在这些春节美食里最吸引我的还是下锅美食,所谓下锅就是用猪肉一次性做下的三种肉制品,即红烧肉、丸子、小酥肉、这是家乡过去待客必不可少的三大件传统食品,其色泽、口感、香味绝对。只要一过了腊月二十三这个小年,家家户户就开始陆续做下锅美食了,这就是香气最为浓烈的时候。我现在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当时人们要把这三样食品连在一起一同下锅,其实这是家乡人的聪明所在,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猪的每一部位肉都要做出味道。在那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什么东西都缺,根本就没有部位肉一说,能有点猪肉就高兴得合不拢嘴了。这样在如何利用各部位肉上,就大有文章可做了。肋条上的肉留下来用作炒菜时搭配的小炒肉,肚子部分比较松软的肉切成方块就做了红烧肉,剩余的部分做丸子用,下角料就是小酥肉的料了。家乡的烧肉在制作过程中和大众熟知的制作方法最大的不同就是,上色时是用自制的大酱抹面后下锅的,其颜色极为特别,红得可爱,红得诱人。小酥肉的做法其实是以面为主,即下角肉料占三成,面和鸡蛋占七成,全部弄碎后三样调和到一块成糊状,油锅炸熟即可,也是别有风味的食品。

这些美食虽然早早就做好了,但不能享用。那些年的冬日异常寒冷,在院落里放一口水缸,把做好的食品放进去,这就成了天然的冰箱。用这种方法贮存的食品还有黄儿、油炸糕。到了年夜饭和初一早上这两顿饭时,所有的好吃的就全摆上了,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得热闹,吃得开心,一片祥和。

直到今天,在我们家乡大部分家庭依然沿用着过去的这些传统制作方法来做,但再要吃出过去的那种味道已经成为人们的奢望了。

我的半日美食之旅

文/陆佳艳

这个暑假,我来到了张家港的一家饭店——港城大牌档,饭店古典舒适的装修风格,让人感到宾至如归;饭店各式各样的招牌特色菜,更是让人垂涎欲滴。在这里,我们就要体验半日的美食之旅。

我参加的是包馄饨比赛。服务员阿姨准备好了包馄饨所需的材料,有馄饨皮子、肉馅。随着"裁判"的一声令下:"开始!"我们便开始动起手来。首先,我小心翼翼地拿了一张馄饨皮子,把它平摊在我的手掌中,窄的一边朝前,宽的一边朝后。接着我用一个勺子挖了点馅,放在皮子窄的一边。注意,馅要放均匀,并且成条状。然后像包春卷那样,把短的一边向后卷,适当留点空间。将卷成筒形的皮子两边蘸点水捏紧,以防止在下锅时馄饨变成灌水馄饨,进而影响到馄饨的美味。最后我捏住皮子的两边角,用力一翻,一只圆滚滚、胖嘟嘟的馄饨就这样在我的手中诞生了。我用同样的方法又包了十只长相可爱的馄饨。我包的馄饨个个膘肥体壮,活像一只只胖嘟嘟的"金元宝",可爱极了!看着自己的作品,我忍不住在心里激动了一下:"噢,真是太棒了,幸亏常常在家和妈妈一起包。这下我赢定了!"时间过得真快啊。一眨眼的工夫,大家都把馄饨包好了。我虽然是信心满满,但还是禁不住用我的眼睛偷偷地去瞄了瞄前后左右同学都包得怎么样。

"裁判"让我们每个人把包好的馄饨仔细数数。我一个一个地认真数着我包的个数,最后,充满信心的我赢得了比赛。而实际上我们这些坐在位置上的小馋猫们哪管比赛不比赛,都早已是"口水流下三千尺"了,正在等着馄饨下锅呢。

在午餐时,我们还享受到了"港城大牌档’里的特色招牌菜,正吃得香呢。只听一声"馄饨好喽",大家都蜂拥而上,争先恐后地来盛馄饨。我们终于吃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美滋滋的,像喝了蜜一样甜。

夏日消暑美食-面鱼

文/李玉生

在天水,每到天热时节,总有一样食品分外抢眼,那便是面鱼。当地人有固定的叫法:锅鲰(zou),这个"鲰"是古字,原意为小鱼。面鱼正是用面做的泡在盛了水的锅里或盆里的一条条小鱼,它是当地另一种食品馓饭进一步加工而成。好的面鱼以形体细长匀称,吃起来细腻滑爽不易折断为佳。

它一般是用玉米面做的,也有的为了丰富口味和增加柔韧性而加入少量白面或淀粉。和面条一样,面鱼的花样吃法全在配汤配菜上显现,而凉拌干拌亦可。汤料则丰富多彩,荤汤、素汤、浆水汤一应俱全。山间野菜更是风味独特,勾人食欲。重口味者麻辣辛吃得畅酣淋漓,喜清淡者轻素薄依旧喝得舒爽无比。

面鱼有一样面条没有的好处,就是面条不能长时间泡在水里或汤里,否则会发绵变软到不能入口。而面鱼泡在水里半天甚至一天也不会发绵。这可以让饭店或小吃摊上的面鱼不用现做现卖的费事。

炎炎夏日,特别是赶上高温时节,电扇空调也形同虚设,渴不择饮的你忍不住喝水喝茶喝饮料,直到喝得嘴里寡淡无味、腹胀反胃却仍不解渴。这时能有一碗面鱼,最好是浆水的,哧溜哧溜几口咽下肚,一会儿便汗消身凉,奇爽无比。

老爸的美食

文/王德明

我老爸不会做饭,基本没下过厨房,但却对一种食物情有独钟,那就是他常用浓重的山东口音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下面条,打鸡蛋".不过,他讲的面条可不是筒装挂面,而是用擀面杖擀出的面条。他讲的鸡蛋也不是荷包蛋,而是用蛋液冲成的蛋花。白面条和黄蛋花交错在一起,再加上盐、葱和芝麻油,形态诱人,香气扑鼻。

这种在当下再普通不过的饭食,竟被老爸看得如此之重,与其家乡的贫苦不无关系。他的老家在鲁西南的郓城县城关镇,说起郓城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但说起《水浒》里宋江怒杀阎婆惜的故事则广为流传,那档子事儿就出在郓城。郓城位于黄河故道,土地瘠薄,一年只产一季小麦,其余都是杂粮,白面显得很金贵。土地不肥,鸡养得也就少,鸡蛋都不舍得吃整个的,要打成蛋花,扮作丰富状。那时,谁家要是能吃上一顿"下面条,打鸡蛋",真的很了不起啦,一般只有贵客来临才能见到。这种日子给年轻时的老爸,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抗战时期,老爸在郓城邻近的鄄城县四区当区委书记,而这个区恰是母亲家所在地。母亲家是党的堡垒户,村里常安排老爸和他的人马借宿于此。每当这批土八路来时,母亲家能提供的最好的饭食,莫过于"下面条,打鸡蛋"了。当时我党地方武装的装备比八路正规军差,老爸他们只能拿红薯秧子当腰带,还经常忍饥挨饿,这时候居然能有鸡蛋面条可吃,好似神仙之乐。母亲的爹娘平时对自己很抠,但对打鬼子的人却毫不吝惜,能拿出来的都拿出来,这无疑深深打动了老爸。后来,老爸成了母亲家的女婿。一个在上世纪30年代就上过山东省立高中,因抗日中断了学业,能熟读英文版《安徒生童话集》的知识分子,竟愿娶一个不识字的乡下姑娘,多少带有感恩之意。

如果说,"下面条,打鸡蛋",是我从小听大的一句话,已不足为奇啦;那么,当我的战友也对此语产生深刻印象时,那就真有点可笑啦。故事还得从我的一对战友夫妇,借宿我父母家那一晚说起。部队驻地在六安地区独山镇,当时还没有高速公路,更没高铁,一对要回上海探亲的战友夫妇,为避免长途跋涉产生疲惫,便想在合肥住一晚,此愿很快得到了父母的应允。来客是要招待的,如何安排这顿晚餐?老爸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下面条,打鸡蛋";但立刻被母亲冲了回去:"你以为现在还跟过去一样,怎么也得炒几个菜,烧碗汤,做大米饭,不能亏待了咱德明的战友".看到满桌的饭菜,战友妻子深感不安,连声道:"太麻烦你们二老了,让我们实在过意不去".战友也抱拳感激:"其实,下碗面就行"."我说吧,你们来,下面条,打鸡蛋,就很好嘛,可德明***偏是不同意",有了支持者,老爸顿觉气壮如牛。考虑到老爸有点耳聋,战友特把头伸过去,郑重其事地说:"您老不晓得,部队也经常是吃面条的,每到这时,整个食堂里就会充满呼鲁呼鲁的吞吸声,声调高低不等,大得了不得,就像在奏音乐"."啊?还有这事",父母忍不住都笑了。

2005年,母亲病重了。这天,老爸突然走进厨房,让正在准备午餐的我妻吃惊不小。"我要给***妈下碗面",他边对儿媳说边张望着找鸡蛋;由于不会和面、擀面,只能用现成的挂面代替。老爸亲手端着热气腾腾的鸡蛋面,笑容满面地送到母亲的床头。当时,我和妻都看呆了,这可是几十年未遇的奇观啊!然而,只见得母亲仅喝了一口就皱起了眉头,原来老爸下面条时,压根儿就没放盐。母亲去世7年后,老爸也卧床不起。临终前,正赶上要过春节,省委常委分头看望正在住院的享受副省长级以上医疗待遇的老同志,老爸也是被慰问对象。当吴存荣书记来到他病榻前,向他亲切问候致意时,老爸还知道要以礼相待,便略略抬身,双目睁开,但只说了简短的一句话,吐字也清楚,仍然是浓重的山东口音:"下面条,打鸡蛋".吴书记一愣,显然没听明白;可老爸的意思,我和妻子比在场的谁都清楚,就是要我们用这种美食来款待贵宾。

转眼间,父母已离开我们多年,我和妻从不搞烧纸那样的祭祀活动,却经常以"下面条,打鸡蛋"为餐。我们觉得这不光是对老人的怀念,也是一种提倡俭朴的体现。现在生活好了,条件优越了,但老一代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还是应当保持,它有助于我们养德固本,清心寡欲,规矩服务社会,安稳度过一生。

童话中的美食文化

文/柳逢霖

书店中的儿童书籍,种类甚是繁杂,如何从眼花缭乱的童书中,挑选出最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就成了家长们最头痛的事情。今天,笔者就给大家推荐一位德国作家——瓦尔特·莫尔斯。他以描述在魔法大陆"查莫宁"的趣闻故事,风靡于奇幻界。

《梦书之城》是瓦尔特·莫尔斯所著的最具代表性的查莫宁系列小说,曾被媒体评价为:"一本连脚注都灌满灵感的瑰丽小说".故事讲述的是诗龙堡的居民——年轻作家"传说雕龙"戏尔得衮斯特,在其诗艺教父丹斯洛去世后,拿着丹斯洛留给他的一篇优秀手稿,独自一人前往书乡市,寻找手稿作者的历险故事。

故事的发生地是查莫宁大陆的书乡市,那里的街道上,有鳞次栉比的书店,每位居民都与书报杂志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书乡市的地下世界,也是一个巨大的藏书库。那里有在天上飞的书,也有看过一眼就会中毒的"凶恶书",就连日常甜点"书灵糕",也都是以书的形态出现。

莫尔斯的另一部作品《巫魔师》,更是跳脱了想象力的桎梏。乍一看书名,认为又是一部《哈利波特》或《魔戒》之类,记述魔法王国二三事的作品,可出乎意料的是,除了魔法与炼金术等标配元素外,《巫魔师》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美食童话"!

其实,早在《梦书之城》中,莫尔斯就已经以想象力丰富的魔法美食,吊住了读者垂涎欲滴的视觉和味觉。尤其对书灵糕的描述:外观如同书本的甜点,表层嵌着果仁,里面还包着糖水苹果的内馅。若是用银针在侧面一戳,流淌出来的肉桂味酱汁,看起来就宛如缎带书签一般。这些细致若微、吊人胃口的描述,仿佛一闭上眼睛,书灵糕就能飘着香味儿,闪闪发光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一般。

而在《巫魔师》中,莫尔斯又以天马行空的笔法,为读者展现了一道道来自查莫宁大陆的魔法佳肴。譬如堪称"幻觉餐"的鲑鱼丸,不仅食材选取的是产自查莫宁大陆最清澈,且最危险河流的鲑鱼,而且还要往里面加入睡眠草、幻想百合等多种香料调味,揉成圆圆的小丸子,然后再用薄如蝉翼的糯米薄饼轻轻包裹,最后将其吊在升腾着蓝雾茶蒸汽的锅子上,等待七千下心跳那么长的时间后,这道最负盛名的盛水潭鲑鱼丸就做好了。据说,这种神奇的鱼肉丸,哪怕只咬上小小一口,就会让你在一瞬间变成一条鲑鱼,享受在河流里畅游的感觉。

读者就这样跟随着巫魔师埃斯平的一个个炼金术实验,以及他一场场精湛的烹饪,徜徉在查莫宁大陆的魔法世界中。那些精妙绝伦的菜肴设定,以及菜肴背后的神秘故事,都让人不禁会想,若是作者莫尔斯没有成为一位作家的话,那他肯定是一个优秀的菜谱学者。

深巷里的美食:羊杂碎

文/张同武

羊杂碎,就是羊的"下水",之所以称为"杂碎",大概是觉得这些东西品类繁杂、七零八碎,故有此简称,也是谐称。

食物意义上的羊杂碎,是将羊的下水蒸煮后,或烩或拌或炒,然后大快朵颐。吃羊杂碎的地方很多,大约有吃羊肉习惯的地方都吃,吃法各异。西安是吃羊肉的主要地域之一,吃羊杂碎也很盛行,做法丰富、味道鲜美。

西安羊杂碎的做法是将羊杂碎清理干净之后蒸煮,之后再切片加汤烩制。由于西安回民多聚居,加之绝大多数都从事餐饮,所以内部已经形成了明确的分工,比如卖胡辣汤和羊肉泡的店家并不打烧饼,而是由专门的作坊现打现送;而卖羊杂碎的店家也不从事清洗和蒸煮的活路,另有专门的集中加工场所,店家只需要到这些地方去趸回半成品,自己架火烧好骨头汤,再备好各味调料,比如葱花、香菜、食盐、味精、胡椒、油泼辣椒之类,便静等食客上门。

清晨时分,戴了白帽的店家守着热气腾腾的汤锅,大声吆喝:"羊杂碎,热乎的!""来了,请坐!"食客们会根据喜好告诉店家多要什么、不要什么,随后店家便会大声招呼:"一位!免肝、免肺,辣子多!"请您注意这声吆喝,店家绝不会说不要心、肝、肺之类的话,而是非常婉转地用了一个"免"字。另外,说食客的人数一定会用敬语"位"表示,而不会用生硬的"个"字。回民和气生财在此可见一斑。店家吆喝过后,便会手脚麻利地为食客加工,先从事先切好的杂碎中抓取适量放入大碗,再舀取热汤浇入碗中,再滗出,再舀再滗,如是三四次,杂碎已被浸热浸透,再加汤放调料,一碗热气蒸腾、香气四溢、五味杂陈、内容丰富的羊杂碎就成了。食客接过来先喝口鲜汤,顿觉通体滋润、温暖舒适。遂慢慢边吃边喝,细细咀嚼,品味那肠肚的筋韧、心肝的绵软,吮吸骨汤的鲜香,体味咸辣浓烈的味蕾刺激,五脏六腑为之浸润,郁气化解,热汗渗出,酣畅淋漓!实在是简单实惠、属于平民草根的莫大享受。

西安人做羊杂碎,除过上面常态的品类,还可将其凉拌或爆炒。比如凉拌:把蒸煮好的羊杂碎切丝切片,佐以各色调料,油泼辣子、蒜泥、陈醋、食盐、味精等,一道酸辣鲜香的拌羊杂碎即成。在比如爆炒:急火热锅,佐以大葱、蒜苗、干红辣椒等重料,味道浓烈刺激,佐酒下饭,都是上品。

羊杂碎看似易做,实际很不简单,单是原料处理起来就非常讲究,费工费时。单说羊肚这一项,如果没有经验,连泡带洗,干上一天也不见得能完全处理干净。所以自家做得很少,一般都是集中加工、统一配送,分散开店经营。另外,羊杂碎一定要用新鲜的羊下水来做,用冷冻的味道可就差多了。

羊杂碎,如同别的肉食的"下水"一样,本来都是不入法眼的,一般会弃之,但总有穷苦的人们捡来当食物,不经意间,竟创造出许多美味来。如南粤的肠粉、鄂地的鸭脖乃至京城的卤煮火烧,无不是"下水",但都成了美味。所以,在这里引用一句"人民创造历史",当不是附会。西安的羊杂碎,大抵同于此,原本弃之不用的原料被精心炮制,为人类饮食文化又添了一笔。

在西安经常吃羊杂碎的以男人居多,大抵是男人的口味更喜刺激浓烈,而鲜有淑女时尚者光顾,大概是惧怕其中的腥膻。很长时间我都认为这是西北汉子的专利,但一次上海朋友来,几位操吴侬软语的男子女子,竟主动要吃羊杂碎。惊愕之余领去,心中惶惶,原以为会浅尝辄止或半途而废,不想几位大快朵颐,兴高采烈。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有机会去尝一尝,估计不会让你失望。想想这样的场景——冬日的清晨,寒气凛冽,在西安的回坊街头,红红的炉火蒸腾着香醇的羊杂碎,那热乎、那香味,一定会给你热乎与滋润,会让你在寒冬里感知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