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端午节的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描写端午节的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描写端午节的文章(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端午节的遐想
文/傻子比亚
日月运行,四季推移,春鹃的婉转啼鸣刚刚从人们的耳鼓中消隐,初夏已迫不急待地点燃了炽烈的阳光。天空的明镜下,新兴的城市洋溢着丰沛的喜悦。她以街道、广场、桥梁的简洁线条,以秧田、茶山、桔林的粉光黛影,把自己装扮得如此靓丽、自豪和动人。
经过平静的蛰伏,长江改变了清癯的容颜。大江痛饮上游雨季催生的流水,在河床上绷紧了古铜色的胸肌,波涛如同绸缎随风张扬,潮汛在夏日多情的心头澎湃。
这是大众庆典的时辰,明亮的节日正在五彩丝带上呈现。
记忆深处响起了隐约的鼓点。
在盛大的集会上,我们思慕你,西陵氏之女。你的心上人是东方未来的盟主,民族生命的共同祖先。当他在北方浴血征战,待字闺中的你驯养了野蚕,培植了桑树,制作了第一支纺锤。五千年的风俗和谣谚,歌唱着你的美貌、你的冰雪聪明和繁盛的生殖力。
敬佩你,勇敢的部落。你来到群山环绕的旷野,穿着麻片草缕的粗劣衣裳,推挽荆条竹木的简陋车辆,砍伐榛莽,驱散蛇豹,在蛮荒之地建立了一个新的疆域。在历史熔炉的五种元素之中,你是南方不熄的火;列国的上空横亘着七曜星,你是最夺目耀眼的那一颗。
缅怀你,一切时代中伟大诗人的原型!当大地危机四伏,个体饱经忧患,你将满腔幽愤化作馥郁的香草,缀饰着高洁的胸襟和长长的剑铗,依依不舍地去国离乡,一路行吟着真理之歌,直至遥远的潇湘,把生命托付给洞庭湖水。
歌舞是最虔诚的祭奠,欢笑是最嘹亮的招魂,你看,你听!
窗台插上了艾蒿。饮食之中微微散发着新竹笋衣的洁净味道。阳雀在晴空下欢叫——端午节快到了。大众的庆典起程了,一个明亮的节日正在桔树的白色花丛中绽放。
一条条龙舟静候在水边,高昂的龙首披挂着吉祥的红绸。
各种肤色的健儿来自不同国度,齐聚在横空出世的高坝下,近距离感受动力心脏的脉搏和磁场,交流着力量、速度、美感和坚韧,比较着卓越的类型。
世界投来青睐的目光。
当锣鼓声猛然奏响,江流沸腾,风生水起,波涛上回荡着昂扬的旋律。
龙舟竞渡,迅如离弦之箭,疾行在两岸青山之间,搏击在激流浪尖之上。
从健儿们臂膊绷紧的筋腱,从整齐用力的桨叶和飞逝的漩涡,从龙舟向前跃进的颤栗的节奏,我联想到亲爱的你——古老而年轻的宜昌,你曾在秦楚之争和蜀吴之战的烈火中烧制最初的墙砖,如今,你把岿然的基石浇筑于中堡岛、葛洲坝和隔河岩的不朽地质。哦,弄潮者的家园,崛起中的都市!
在浩荡的时光之河畔,我曾经见证了你矫健奋发的英姿,你跨越式的扩张和发展。而在这千舟齐发的水面,你的人民难道不是那些最优秀的桨手?他们在急促的鼓乐声中发起新的冲刺,正把你划向一个更加辽阔壮丽的新境界。
吃鸡蛋的端午节
文/李建设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但在我们老家,端午节不吃粽子吃鸡蛋。
我的老家属于北方,不产稻子,粽子更是难得一见之物,然而家家户户都会养上几只鸡,于是我们就地取材,端午节时就吃煮鸡蛋,用我们当地的方式来过端午节。
每年端午节,母亲都会煮一锅鸡蛋任由我们吃。我家共七口人,每人都要吃三五个,这就需要煮二三十个鸡蛋,一次没有那么多鸡蛋可煮,就要提前十天半月开始积攒。四五只鸡一天也就下两三个,每天到鸡窝里拾鸡蛋数鸡蛋就成了我的任务。拾来的鸡蛋就放到一个陶罐里,等到陶罐满了的时候,端午节就该到了。
端午节前一天,全家就开始为端午节忙活,父亲让哥哥到村前的河沟边采一些艾叶,让我爬到屋后的合欢树上折些枝叶,采回来的艾叶插到每个门上,而合欢叶则留着第二天煮鸡蛋用。那时不懂为什么要插艾,只是听父亲说插了艾蚊子虫子就不敢进家门了。我最怕蚊子咬,所以插得特别起劲。父亲则从他的中药橱里抓上几味中药,嘱母亲第二天煮鸡蛋时一起放到锅里。
第二天一早,我就被一阵扑鼻的清香味刺激醒,一个激灵爬起来,跑到院子里一看,母亲正在拉着风箱烧大锅,大锅里已热气腾腾,香味弥漫在整个厨房。馋得我直想掀开锅盖捞一个吃。母亲一边喊着烫一边要我去接一盆凉水来。等我端来一盆凉水,母亲已把锅底的火熄了,我知道该开锅了。
母亲掀开大锅盖,升腾着蒸气的锅里什么都看不到,但却闻到了更浓烈的香气,一股合欢叶和艾叶的清香,混合着淡淡的中药味,我不住地咽着口水。母亲用笊篱从锅里捞出鸡蛋,放到凉水盆里拔拔凉,这样剥鸡蛋的时候就好剥不粘皮了。
我们兄妹五个都围坐在桌子旁等着吃鸡蛋过端午节。还没等母亲发话,哥哥就一声招呼说去喊父亲吃饭,一溜烟地去卫生室喊父亲了。母亲从橱子里拿出七只碗,又变戏法似的掏出一袋红糖,每只碗里都倒上一点,然后再用煮鸡蛋的水冲好,哥哥也拽着父亲回来了。
父亲一坐定,我就迫不及待地开吃了,蛋白柔嫩细滑,蛋黄娇黄浓香,由于吃得太快太猛,被蛋黄噎着了,像打鸣的公鸡一样伸长着脖子,母亲赶紧给我灌了口红糖水,才缓过气来。母亲被我的狼狈相搞得又好气又好笑,说当年生大姐时三五天不见一个鸡蛋也没有馋成这样。父亲则温柔地看着我说,慢慢吃,煮了这么多呢,够你们吃的。的确够我们吃的,我一口气吃了五个,直到再看到盆里的鸡蛋也没有了欲望。
吃饱喝足之后,才有心思听母亲讲她以前坐月子吃不上鸡蛋的往事。生大姐的时候正是六十年代,还在生产队里吃大锅饭,没有人养鸡,鸡蛋更是稀罕,买都买不到。不知外婆从哪里弄到了十多个鸡蛋,走了三十里路给母亲送来补身子。就是这十多个鸡蛋,母亲坚持吃了一个月,直到出了月子。为了每天能尝到鸡蛋味,就把一个鸡蛋打散到清汤锅里,一喝一天……
往事悠悠,当年三分钱一个的鸡蛋都吃不到,现在一块五一个的茶叶蛋也能吃腻。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却找不到了当初的感觉和味道,我是再也吃不到散发着中药味的煮鸡蛋了。自父亲去世后,每年的端午节,母亲还会煮一锅鸡蛋,只是再也没有了那股中药味的清香!
端午节
文/潇湘
我们一下车,便匆匆地奔向祁阳大码头,已是夕阳西沉,满江碧透,观礼台的栏杆上攒满了围观的人,只见江中有一队龙舟航标的船队,它们都抛了描,在船头插上红旗,排成整齐的一条,赛龙舟的队员把舟翻转,从水中抬上大码头。
在河埠头的右边,有一条渡船停泊在那里,船上几乎坐满了过渡的人,我看见一个绿树环抱的半岛,那是一片沙滩,长满绿茵茵的草,人们在上面踏出了几条交叉白色的路。
"走,我们过河去吧。"我对同来的两个女伴说。
我们走下那青石砌的台阶,有两尊石狮,注视着江面。彭不小心伴着那棍钢丝船缆。陈说:"你缓点走,不要摔倒了。"
我们来到船边,船在波浪中一颤一颤的,那跳板的一端浸在水中,在岸边。一对衣着时髦的恋人,正在那里扭捏地等待着,船老大便把跳板搭到岸上,他们便上去,我们也跟着上去。
我们便从在船舷边,我便划着水,清凉的江水使我旅途的疲劳消失骀尽,船启碇了。我听到了一阵"嘭嗵嘭嗵"的鼓声。
我看见那江面上,红青两条龙舟在水中箭一般疾驶过来,十幅船桨在拼命地划着,在有节奏的鼓点声中,同心协力,朝一个目标划去。在这场力和技巧的竞赛中,每一位对手都使尽了浑身的解数,在拼命地划着,啦啦队坐在机动船上,尾追鸣炮呐喊助威。大有翻江倒海之势。
我坐在船上,以动态的心情,从多维的角度,来观看这场龙舟赛。
龙舟,宛如两条游龙,在水中游动,十幅白色的船桨象一字是龙五双有力矫健的脚,在划水,在鼓点声中,向前奋飞。
龙舟超过我坐的船与码头的界线,我站起身来,扶着船上的柱子,从那些黑色的竹船篷顶上看过去,龙舟象两条遨游的龙。一会前,一会后,在水中你追我赶,远处有沙洲,再远处是湘江大桥和浯溪公园。
我的目光一直驱赶着两条游龙,它们都到了终点,几乎是同时到达,但是红船以两秒的优势而获胜。我又想到人生的许多事,在末到达之前,有谁能分得出胜负之数呢。
船头操着河沙靠了岸,我便收住思想野马的缰绳。
我们上了岸,走在灰色的河滩小道,走过草地,走过灌木丛。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现代田园风光,辣 椒,茄子,挂满了树,豆角象是挂穗子一样,那扁豆的红花,一丛丛,一簇簇,是那样逗人喜爱。丝瓜已经爬满棚架。
我看见一对情人走在那儿。
从一片竹林的小路走下一个小码头,那里停泊着小木船,有许多男孩在洗澡,两个女孩只顾看风景,根本没有注意那些全身裸露的男人。我对她们说:
"从这边走。"
我们又跟一对情人相遇。我突然觉得这个岛是情人岛,一个充满阳光,树林,爱情和友谊 的地方。
我们沿着河滩走,走向渡江的地方,看见一群鹅,可是船在对岸,我们一边等船一边吃粽子。
一只小船靠上岸,从船上跳下一对夫妇,他们进入小岛。
大渡船开过来,又下来几对情人,他们都沿着河滩走。
我们上了船,过了江。
乡村端午节
文/严巍
火辣辣的阳光并没有被满山的浓绿浣洗干净,倒是一场急性子的雨一下扑走了满天飞扬的沙土。母亲收起锄头,这就去忙灶台上的事。父亲倒还闲适,仍旧是一个长烟斗塞在嘴里,土罐里的茶在沸水中散发出阵阵清香,拴在院场那棵石榴树上的老牛,咀嚼着一年开头那些雨里风里的疲累。
丝毫看不出这一天与一个节日联结着。静静的院落,仍然有麻雀张扬地说些什么,可是母亲却忙得不可开交,当粽叶的清香与雄黄酒的烈味一同夸张地拥挤在滴着雨水的老屋时,这个叫端午的节日,就被母亲的一道道传统的菜肴摆上餐桌,供我们享用起来。
在此之前的一天,其实一家人就已忙碌地备着节日的一切。粽叶是长在田边地角的绿色,绝对没有污染,要有,也是那些随风而来的尘土,不过,一场急性子的小雨已经把它们浣洗得一干二净。采摘粽叶是姐姐的事情,采老叶子,不好包,采嫩了,一煮就漏出糯米,一个一个的粽子就会变成一锅稀饭。粽叶像剑,据说是当年屈原大诗人投江时佩带着的剑,诗人投江之后,剑就在江边漫无边际地生长,草木一秋,人老一岁,看看还真是的,锋利的剑形叶,一片片长在粽叶上,采者稍不注意,便会让它划伤。然而,就是这粽叶少了它还不行,粽子需要用它来包裹,煮出来才有一种特殊的香味。
篾丝必不可少,那是扎粽子用的,换了其他的就不行,这活得由父亲承担。父亲不慌不忙,待姐姐将粽叶采好,母亲把糯米泡醒,他才离开茶盅,对着一蓬密实的次竹细细端看。当他手起刀落之后,动作一个接着一个,竹子划破风声倒在地上那一刻起,只见他手里的刀在一棵竹子里穿梭,不一会儿,篾丝就弄好了,挂到了厨房的门楣上,像姐姐纳鞋垫的线一样,柔软、韧性十足,泡到水里,同样泛起粽叶一样的清香。
粽叶如何折才好看,篾丝怎样扎才紧,这是母亲的事情。父亲不管这些,依旧蹲在火塘边,开始泡他的雄黄酒。酒是母亲自己用地里收获的玉米酿制的,颜色是有点灰,不像别的酒厂用酒精勾兑出来的那种,但它有一种特殊的香,香味里分辨得出玉米扬花的滋味,稻穗灌浆的甜蜜,甚至从中你还能闻到丝丝缕缕牛粪的草香,泥巴里点点滴滴的汗味。雄黄酒据说有驱邪的功效,每年端午父亲都泡上一大瓶,父亲不是自己喝,而是将酒端到列祖列宗灵牌面前,然后围着自家屋子转了一圈,再一点一点泼洒到路边。
记忆之中,最喜欢的不是粽子,是五色丝线。那是端午节最受女孩子们欢迎的礼物。那是她们眼睛都望穿了的礼物。清一色蓝布服装的年代,花花绿绿的东西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东西,谁也不敢在自己的身上穿上花红柳绿,五色丝线拴在自己的手上,恰到好处地让爱美的女孩子们过了一小把瘾。姐姐手上拴着五色丝线的时候,我只有干望的份,我们男孩子爱使枪弄剑,地下到处是长剑一样的艾叶,让我们过了一回不受父亲指责和干涉的"战斗".只是打闹了一阵子,看到姐姐和妹妹手里有五色丝线,胸前还挂着母亲一针一线绣起来的香包,觉得有种不合算的感觉,心里不是滋味,谁让自己是男孩子呢?母亲也许看出我内心的想法,又怕我被同学嘲弄,就把五色丝线拴到我手臂上,外人是看不到的,只有我时时感觉,一缕温暖的五色丝线拴着我清贫却幸福的童年。
过个快乐端午节
端午节到了。每到端午节,人们就有了吃粽子,野外采艾蒿,门窗插艾蒿,给孩子扎五彩线等活动,有的地方还有龙舟比赛,这些活动给人们增添了不少生活的乐趣。
端午节是民间重有的节日,随着时代的变化,国家把端午节列入法定节日,公务人员、企事业单位职工可以放假一天。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快快乐乐的回家过一个端午节。
说起过端午节,印象最深的是我小时候那次端午节。有一次早晨,我正睡眼朦胧,恍惚间发现自己的手腕上和脚脖上都有彩线套在上面。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就问大姐这是干什么?姐姐告诉我说今天是五月节,带上彩线,这是吉祥的意思。上午,哥和姐都去地里干活了。妈妈在家里做了好吃的菜,当然少不了自家产的鸡鸭鹅蛋之类,我非常高兴,因为家里很穷,只有节日里才能吃到好吃的东西。那时年龄太小,也不知道还有纪念诗人屈原这样深层次的含意。后来,生活条件好了,每到五月节,妈妈就包好了粽子,早晨给我们每人两个鸡蛋,中午再做几个好菜。那时的端午节就是这样简单。这是我最初感受到的端午节。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好转,人们生活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过节吃点好东西不是什么新鲜事。端午节正是初夏时节,气候宜人。一家老小利用这个时节到野外走走,呼吸新鲜的空气,采摘野花蒿草,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记得,我在警校的时候,端午节前一天,班里同学就对我说,明天早晨一起去野外采蒿草。同学里有的是本地人,对当地环境很熟悉。要和全班同学出去游玩我很高兴。不过,第二天早晨天放亮的时候,不管同学们怎么喊我,我就是懒在床上不起来 .等我睡好醒来的时候,大家都已兴高采烈地拿着艾蒿回到了校园。类似这样过端午节采艾蒿的事有好多次。决心下很大,结果不兑现。
也有服从命令的时候。那是我成家以后的事了。孩子七岁那年,我在部队任职,刚好放假回家休息。爱人说,明天是五月节,带上孩子早点起来去采蒿草。孩子在一旁听了非常高兴,第二天老早就起床了。而我还是懒在床上不爱起来。那时,我家住在市郊,不远处有耕地和一片树林,那里就有蒿子。想到一家出去走走,这机会也很难得,还是服从了命令。一家人亲自到野外采来艾蒿,回来后,孩子高兴地学着大人的样子把蒿子插在门窗上。全家人坐在一起吃上鸡蛋和粽子很是快乐!
这些年也就有那么几次,之后,每到五月节也很少去采蒿草。不过,现在也不用去了,市场上就有卖的。什么香包呀,艾蒿呀等等要什么有什么。买回来用就行了。
今年端午节,单位食堂包好了粽子,职工随时去领取。而且分了好多鸭蛋、鸡蛋、水果和江鱼。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自己准备了过端午节的东西。亲自动手包粽子,爱人亲自煮好了茶蛋,并买来彩线编成小饰品挂在孩子的手腕上,亲自去野外采来艾蒿。真正体会过端午节别有的乐趣。感受生活,感受快乐,这也是我们想要的端午节。最后,祝朋友们端午节快乐哦!
童年的端午节
文/李笙清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蘸白糖,龙船比赛喜洋洋。"每到端午节,我就会想起这首家乡的民谣。
童年里的乡村初夏,菜籽、豌豆已经收获,布谷声声催开镰,正是收割麦子的大忙时节,乡亲们对端午节却一点也不含糊。端午节是家乡民间十分重要的节令,人们一般提前一个月就开始腌制咸蛋,酿制米酒,为端午节的到来悄悄做着准备。小时候看母亲腌咸蛋,看上去没有多少含金量,其实还是很有技巧的,主要是用盐量的控制,盐放少了会腌成臭蛋,盐放多了则会太咸难吃。母亲用脸盆装上细碎的黄土,撒上食盐拌匀,加水后捏成糊状,然后将新鲜的鸭蛋放进去,让蛋身糊满黄泥,放在稻草灰中打个滚,等到草灰裹满蛋身,再一个个放进缸里,到了端午节拿出来洗干净煮熟,就是香香的咸蛋了。酿米酒,一般在端午节前一个星期就蒸糯米,加入酒曲,用棉被捂起来让它发酵,到了五月初五打开时,就是糯香绵软甜津津的米酒了。
端午节的前一天,母亲从堰塘里割来菖蒲、艾蒿和粽叶,艾蒿和菖蒲扎成束,挂在大门的铁环上,那是为驱邪禳灾用的。粽叶一般取自细长的芦苇叶,割回来后,剪得整整齐齐地放在热水中煮一下,然后放在清水里浸泡片刻,两片粽叶包一个粽子,用五彩线缠紧,然后每十只拴在一起放进锅里煮熟,就可以蘸着白糖食用了。那时候我们家的粽子只有糯米,不像现在超市里卖的粽子,馅有红枣、咸肉、豆沙等等五花八门。吃着粽子、咸蛋,再喝一碗甜甜的糯米酒,真是美极了。
端午节里,最难忘的莫过于斗蛋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用网袋装上煮熟的咸蛋互相撞击,还有一种是用手捏着咸蛋,互相碰撞对方的蛋尖,蛋先破的为输。但不管谁输谁赢,大家后来都甜甜地吃起咸蛋来,那种童稚的乐趣,至今令人难忘。
每年的端午节,母亲都会带我们去看外婆,送去粽子、咸蛋和猪肉。每次从外婆家回来,夕阳洒满村路,便感觉到端午节里的童年,洋溢着温馨的亲情气息。
那时候,镇上每年都在端午节这天举办龙舟赛,每个村子都准备一只龙舟参加比赛。那些日子里,村里会组织一些青壮年训练。比赛那天,大河两岸人头攒动,一只船固定在河道中央用作标船,哪只龙舟最先将标船上的红旗拔起,就是龙舟比赛的冠军。阵阵鞭炮锣鼓声中,一只只龙舟飞快地穿行在宽阔的河面上,龙舟上的鼓声与岸上人群"加油"的吼声交融在一起,至今都仿佛震撼着我的耳膜。
如今,我已远离村庄,但每到端午节,总会想起那端午节里的童年,心里就会泛起丝丝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