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端午节的文章散文

2023/08/25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9篇端午节的文章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端午节的文章散文(精选9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又是一年端午节,又到粽子飘香时

文/张照准(临商银行)

今年的端午节适逢周一,与周六周天连在一起又是三天假期,端午节一早,天还没大亮,我的手机就响了,母亲打来电话,让我们回家过端午节。说已包好了粽子正煮着等我们回家吃,母亲每年都包很多粽子,让我们回家大快朵颐,临走再每家带上一包。为此她得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忙活,买上各种食材,买上糯米、香米、黑米等好几种米。然后开始制作各种馅料,有猪肉馅、红枣馅、蜜钱馅、果仁馅、豆沙馅等好几种馅料。

粽叶是提前从老家买的,是大山里采的一种香树叶,大小比人的手掌大点,圆形的,从树上采下来晒干,用时再用温水泡透,有一种浓浓的醇香,有比荷叶、苇叶包的粽子有更加香浓的味道,吃过之后满口留下一股茶香味,母亲一直用这种香叶包粽子,来到城市20多年了,这个习惯一直未改变,城里是买不到这种香叶的。

以前每年在端午节来临前,母亲都要回百公里外的老家买回一些香叶,近年来,母亲年龄大了,加上我们不放心,我们不让母亲再如此奔波。加上现在村上也通上公交车了,于是就让家乡的叔买了,让公交车给捎来,我们上车站去取。

母亲的手艺很高,包的粽子香甜可口,味道好极了,我们都爱吃。可是,眼看母亲一年比一年老了,体力已大不如以前,曾多次劝过母亲不要再辛辛苦苦受这份累,现如今超市里的粽子啥样的都有,想吃去超市买些吃不就行了,可母亲说,超市里的粽子哪有自己包的好吃?

去年为表孝心,我就偷偷花二百多"银子"从超市里买回个大礼盒,煮了来吃其味一般,味如嚼蜡,根本不是正经味,大人、孩子都不愿吃,最后,还免不了母亲受累,还百花二百块钱,落得母亲好一顿埋怨。今年再也不敢擅自行动。

等我们回到家,母亲子煮已将粽熟了。正好可以尝个鲜。拿起一个醇香扑鼻而来,不用吃就勾起极大的食欲,轻轻剥去粽叶,红白相间的光滑的粽肉呈现眼前,甜软的糯米,再加上饱满的红豆,真是清香四溢;轻咬一口,满嘴芬芳,味道极好。

儿子早就等不及了,摊开来用勺子插下一块,放进嘴里,又迅速的吐出来伸着舌头,妻子说:"真有料,就不会等凉一下再吃!"母亲忙问:"烫着没?"儿子直摇头,很快几个粽子下肚,还要吃,母亲拦住了,"不能再吃了,粽子虽然好吃,但难消化吃多了会涨肚子".

儿子恋恋不舍的放下了手里的粽子,母亲接着说:"都给你准备好了",然后提出一个袋子,里面是满满一袋粽子,儿子一看抱住母亲就亲,满嘴的米浆抹了母亲一脸,母亲假装生气,"去——嘴也不擦弄的我满脸米渣,"脸上却是一脸的笑纹。

晚上回到自己的家,妻子说:"明天早餐就吃粽子吧",我说好呀!多好的早餐啊!一年之中,能有几次这样的早餐?""粽叶清香裹糯米,红豆其中惹相思".吃着粽子,就想起母亲日益显老的面容,这已不仅仅是一枚粽子,这里面包着的是无尽的母爱,它映照着的是母亲一颗疼爱儿女的心,让你吃着香香的粽子,便别有一番甜甜的滋味涌上心头,不觉间泪已模糊了双眼。

奶奶的端午节

文/张君燕

又到了五月端午,看到大街上叫卖的粽子,闻着粽子散发出的香甜的味道,我不由得想起了奶奶,想起了有奶奶陪伴的端午节。对于一直生活在北方的奶奶来说,端午节有三件事必不可少。第一是给孩子们搓五色线,第二是泡雄黄酒,第三才是包我们爱吃的粽子。

奶奶说,五色线又叫"长命缕",在端午当日给孩子们戴上能辟邪、防止五毒近身。不过,我们哪懂这些,只是看五色线花花绿绿,很漂亮,况且女孩子本来就爱美,对这些东西也就更有一种本能的喜爱。每次奶奶要搓五色线时,我们都会围坐在奶奶身边,帮奶奶整理丝线。丝线一般由红、黄、白、青、黑组成,不过大部分时候受条件的限制,能找到几种颜色的丝线就用几种。把不同颜色的丝线整理好后,奶奶用牙齿咬住丝线的一头,另一头用双手拉紧开始向同一个方向拧。等奶奶把丝线拧成一股时,我们早已伸出自己的手臂,迫不及待地等奶奶给我们戴上。奶奶一边笑着说"别着急",一边忙不迭地把五色线系在我们的颈间、手腕和脚腕上。一戴上五色线,我们立刻感受到了节日的气氛,也感觉比平日漂亮了不少。

接下来就开始抹雄黄酒了。雄黄酒是奶奶提前泡好的,在自酿的黄酒中加入一些雄黄,泡一段时间后,黄酒里就有一种浓浓的雄黄的味道了。其实,我们是不太乐意抹雄黄酒的。一是味道太重,有时刺激得眼睛都睁不开;二是抹在身上会留下黄色的印记,不太美观。但奶奶说了,雄黄酒必须要抹,"抹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且不说病魔,驱蚊虫的效果却是明显的。于是,我们只好乖乖地排成一排,任奶奶用棉球蘸着雄黄酒,在我们的额头、耳孔、鼻孔、腋下和手心脚心都涂抹一遍。虽然味道不太好闻,但涂抹过后,顿觉一阵凉爽,便也开心起来。

包粽子是奶奶最擅长的手艺,也是我们最期盼的事情。用来包粽子的粽叶是春笋生长时脱落的叶子,这种叶子宽大柔软,而且有一种特别的清香,用来包粽子再合适不过了。奶奶先把粽叶的一端卷成一个圆锥形,然后把泡好的糯米填进去,接下来从另一端卷起来,卷到最后的时候要把糯米全部遮盖住,然后用棉线把粽子捆成菱形。在煮粽子的时候,奶奶会给我们讲端午节的来历,讲屈原的故事,常常让我们听得入了神。直到闻到粽子浓浓的香甜味儿,我们才回过神来,急切地想要一饱口福。

如今,已经为人妻母的我早已不再戴五色线,不抹雄黄酒,对粽子也没有了幼时的期盼,但每到五月端午,看到这些东西,我就会不可抑止地想起奶奶,奶奶的一颦一笑似乎仍在我眼前。原来,每一种物品背后,都不单单是一种物品,而是一份思念、一份牵挂,一份浓得化不开的情感。

多彩的端午节

文/倪继贤

在诸多的传统节日中,端午节算得上一个关系千家万户,涉及亲情友情、医药卫生、饮食文化等方面,又富有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的一个重大节日。加之时值仲夏,花团锦簇,气候宜人,又在夏收前后,丰收的喜悦为节日增添了更多的欢乐和喜气,因而深爱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端午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代吴越族每年五月五日的图腾祭,而广为流传的则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相传战国时期,楚怀王不接受大夫屈原关于联齐抗秦的主张,被张仪骗到秦国软禁,逼他割地献城,楚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不久便死于秦国。这一消息传到楚国,忠贞的屈原悲痛欲绝,上书新继位的顷襄王,望其近忠远奸,选将练兵,为怀王报仇。谁知顷襄王宠信奸佞,将屈原削职逐放。秦国一看时机成熟,便立即出兵,在很短的时间内,楚国便失地千里,百姓尸横遍地,屈原看到自己的国家被侵,人民遭难,心如刀绞,但始终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身死,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到了宋朝,朝臣追封屈原为忠烈公,把每年的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传谕全国纪念屈原,并让人们佩带香袋,表示屈原品德节操如馨香溢世,流芳千古。

在韩城各地,端午当日,家家食甑糕,户户插艾蒿,人人佩香包,小孩手腕脚腕戴五色线镯等已成习俗。凡有出嫁不久的女儿,娘家一定提前准备,端午之前给女送节,送去端午串串、簸箕馄饨、粽子、以及给女方长辈衣物礼品,女方则把送来的粽子分发给左邻右舍,以增添友谊,并给邻居小孩送去香包之类的小玩件,欢乐无比。

端午节的甑糕、粽子都是先一天做好以备端午当天早饭食用,同时食用的还有精心制做的酸拌汤,这样一热一凉,一酸一甜,搭配恰到好处,既能增进食欲,又有保健功能。同时于清晨日出之前采取艾蒿,或插于门柜、或置于门脑,使其药味熏杀蚊虫,净化空气;有的家户父母还用艾叶蘸上雄黄酒涂于小孩耳鼻之处,以防蚊虫叮咬,既体现了爱幼之心,也有一定的医学道理。

多彩的端午,多彩的人生。如今社会大发展,人民生活大改善,粽子、甑糕虽不是稀罕之物,但端午食用意义深远,爱家爱国精神永传。端午节的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与人为善、讲究卫生、注意保健的传统美德和美好的心愿,愿我们的祖国更加强盛,人民生活像甑糕、粽子一样香甜。

端午节

文/王丽莎

端午节快要到了,那一天,人们都要划龙舟,挂艾蒿和吃粽子。爷爷对我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楚国被灭,屈原心灰意冷,万念俱灰,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而跳江自杀,人们怕江中的鱼吃屈原的尸体,所以包了一些粽子投进大江之中,堵住鱼的嘴巴。由此,每逢到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

突然我闻到了一股香喷喷的味道,啊哈,原来是奶奶在包粽子,我对奶奶说:"奶奶,奶奶,可以教我包粽子吗?"奶奶对我说:"可以啊,不过,要先把手洗干净。"我快速地跑到了洗手间洗了手,我们先准备了工具:剪刀、细绳子。我们还准备了一些食材:糯米、苇叶、蜜枣、蛋黄和肉。奶奶告诉我:"先把苇叶折成一个像小斗笠一样的形状, 用勺子挖一勺子糯米,再把你喜欢的食材放在里面,最后再挖一勺子糯米盖在上面,然后用苇叶把糯米包裹住就可以了。最后再用细绳了扎上就包好了。"

结果奶奶一分钟就能包两个粽子,而我一分钟一个粽子都包不好。我有时候这边掉一些糯米,那一边也掉一些糯米。奶奶告诉我:失败是成功之母。于是我有了耐心,一次又一次的练习终于包好了粽子。然后,奶奶把我包的粽子放在锅里,不一会一阵清香扑鼻而来。

看着自己包的粽子,我口水直流,赶紧尝了一口,嗯!实在是太好吃了。小朋友们,光包粽子可不行,别忘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呦!

端午节的仪式感

文/赵晓晓

节日似乎总与食物有关,元宵吃汤圆,中秋尝月饼,端午节自然要吃粽子了。老家的端午节,总带有一种仪式感。

节前,父亲总要把糯米拿出来晒晒,那是专门留着包粽子的。母亲也翻出了饭豆和花生米来,细心拾去那些有虫眼的。我们小孩子则早早地准备好竹笋叶,专挑又长又大的捡,心想那样的笋叶包的粽子自然就大些。

端午节那天,父亲总是起个大早,在太阳还未出来前就背回大捆的艾蒿。那些带着露水的艾蒿,被我们纷纷插在屋檐和窗台下。父亲说,端午节那天的艾蒿,驱蚊止痒效果最好,晚上要泡艾叶澡。我们倒不关心这些,吃香喷喷的粽子才是最重要的。

艾蒿一插,似乎就有了过节的氛围,全家人开始忙碌开来。母亲忙着淘糯米时,我们就把笋叶洗净,放在水里浸泡着。那些被我们珍藏的笋叶,既光滑又柔韧,自带一股清香。浸泡后的糯米和饭豆、花生米一起拌成馅,然后用笋叶包起来。奶奶总是包得特别认真,常常是边包粽子边讲端午节的来历。"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是奶奶最爱背的一首诗,以至于她包粽子时,总带着一种虔诚,粽子也包得中规中矩的。母亲包的粽子就不一样,有三角形的,也有圆锥形的,非常好看。青黄的笋叶将馅儿层层裹紧后,用一根红色的细线捆绑住,打了一个活结,一颗粽子就大功告成了。我们总是尽力多包些馅里面,一副馋猫的样子。粽子包好了,齐齐地摆满了一大簸箕。那粽子真是姿态万千,一眼就看出是谁包的了。

从粽子进了蒸笼开始,我们就不时投去热切的目光。闻到粽子飘出的香味时,终究抵挡不住诱惑,守在厨房不肯挪步了。热气腾腾的粽子端上桌时,我们早已按奈不住,闻了又闻摸了又摸。第一笼粽子是要敬祖上的,接着是递给爷爷奶奶,然后才是我们小孩子的。一颗滚烫的粽子到手,忙不迭去剥,一边剥一边吹着气。顿时,粽子被我们剥得芳香四溢,剥得龇牙咧嘴,直到露出白里透着红的馅儿。糯米糍糍的,饭豆粉粉的,花生米香喷喷的,还没咬一口早已是口舌生津了。

蒸好的粽子,母亲总要吩咐我们给邻居们送些,我们也尝到了邻居们包的粽子。奶奶说过,"吃过百家粽,就是一家人",邻里之间因粽子而和谐无比。

每年的端午,我都要回老家,和家人一起包粽子,是最幸福的事情。

端午节的粽子

文/楚木湘魂

有时候,我是极没良心的,一边恶狠狠地吃人家的粽子,一边恶狠狠地批判:"这叫粽子吗?这好意思叫粽子吗?长得脚后跟似的。"

我说的是深圳的粽子,深圳人或者随了深圳风俗的人,喜欢在粽子里加各种荤馅素馅,又是腊肉又是火腿,又是这个豆又是那个豆,又是甜派又是咸派,后来还衍生了水果派,结果呢,剥开就是一包精致的糯米饭,即使再好吃,也是糯米饭的味道,而不是粽子的味道。这个就如橘子味道再好,也终究不是柚子味一样的。

广西的粽子又出奇地傻,个子傻,包法也傻。见过最大的广西粽子竟然小枕头似的,难道他们的胃容量这样强大吗,真不知道他们费了多少柴火,才把这么大个的粽子煮熟了。粽子成了圆筒形的时候,用绳子五花大绑似的绑着,一刀切下去,还是深圳的配方,还是糯米饭的味道,我不禁感叹道,你们如果喜欢吃糯米饭,煮一锅再油煎一煎就是了,何苦陷害粽子的名声?

四川的粽子,也是小家子气的典范,放在手里,不盈一握,叫我这种胃口大面子薄的人情何以堪,我还好意思跟人家说我吃了三个四个嘴里还想要吗。况且居然是白惨惨的,像粽子家族里血统不纯正的品种,人固然是一白遮百丑,难道粽子不应该天生是黄灿灿的吗?

除了隆回的粽子,更准确地说,除了金石桥的粽子,我都觉得不是粽子了。金石桥的粽子中,又以童年中被狗一口夺去的那只粽子的味道最好,我记得我还追了一程,直到有人戏谑地问我,是不是还想抢回来吃,我才恍然大悟追也无益。我眼里金石桥的粽子,简直没有一个地方是不好的,譬如说形状、长度、色泽、嗅觉和味觉,几乎可以供起来,做为天下粽子的样品。六七张手掌宽的粽叶,一包一裹一盖,我怎么也学不会,但人家就包好了,还能包出一个"母子连心"粽来。长长的粽子,像一支箭,直指自已的心窝,于是一辈子都只认它的模样了。手忙脚乱地剥开粽叶,粽叶的清香扑鼻而来,再钻到胸腔里,如无可仿冒的品牌标识。颜色当然是金黄金黄的,像杏子那种让人垂涎欲滴的黄,我认为美女可以是丰满的或骨感的,黑的或白的,粽子则必须是金石桥的黄。如果把"梅子金黄杏子肥"改成"粽子金黄杏子肥",想像着北方的杏子勾搭上南国的粽子,是不是也有别有一种勾搭成奸的妙处呢。粽子在白糖里打个滚,是金石桥人的经典吃法,每当我遇上它,从来不提减肥。几十年来,我就是以一根筷子插着一个粽子的姿势,来解释家乡和家乡的端午。

然而,异地的朋友看着我特意从金石桥带过去的粽子,却惊诧地说:"那么大啊,看看都饱了。"恨得我直骂有眼无珠。剥开粽子,人家再接着说:"没馅的呀,那不寡淡寡淡的吗。"神,我为之不惜腰部再加一个圈的美食,在她那竟然成了虚构的盛宴。我想说加馅的粽子是宫体诗,腊肉和咸肉是宫体诗里的鸳鸯被和合欢衾。金石桥的粽子是田园诗,一股清香是田园诗中的山水自然,辨不辨得出来,在于人的品位。但是想想自己又不懂诗,不好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便将脸摆出阴险的笑容来:"再鲜再嫩的草给狗吃,也是淡之又淡的。"朋友说我是不是离家乡太久了,给一把金石桥的草,也能嚼出甘蔗味来。最后的结局是我强按住人家吃了半个,然后我夸我的金石桥粽子气色好,她说她的四川粽子味道香,她在她的粽子里说艾草的童话,我在我的粽子里描画端午节里的蛙声。大概来自出生地的食物永远是最恰如其分的好,与胃的需求和灵魂的需求严丝合缝,除此之外,不会再有第一流的颜色,第一流的味道。

端午节包粽子

端午来临,今年的端午心情似乎不一样耶!今年比较勤快,打算不买粽子吃,自己包,可繁琐的准备工作搞得我晕头转向,请教朋友喽!嘿嘿!朋友就是朋友,告诉我都买什么,我一遍一遍的跑市场,终于抢购齐全,可面对一大堆东西,不知从哪里入手?朋友看我抓头皮,说了一句让我感动的话:别犯愁,交给我!我激动得上前拥住她,连说:感动感动。

没想到香甜的粽子好吃,做起来麻烦。我初一就准备,到现在才可吃到嘴,步骤:先把叶子用水泡上,原因干叶子易碎,泡后叶子有了韧劲,泡到时间后在一片叶子一片叶子的洗。再把米淘后也同样用水泡,糯米泡的时间长粘性就出来了,每天换两次水。两天后,我向朋友求援,朋友二话没说就来我家,我把所有的东西放到她面前。她开始包起来,朋友的手艺真不错,呵!这些东西转眼工夫,一大堆种子包好了,大小都差不多。我为朋友竖起大拇指。

我以为粽子包好了,一会就可以吃到嘴,朋友说不可以,煮熟后还得等第二天才能吃。

看着冒着香甜气味的粽子,直流口水。到了半夜,实在忍不住,偷偷吃了一个,味道不错耶!

可算盼到天亮了,打开锅盖,嗯!粽叶飘香,迫不及待先下手为强,一连吃了好几个,终于解馋了。

把我的喜悦分享给朋友们,哈哈!十斤米包成的粽子,转眼就被我送得所剩无几。朋友们差不多都尝到了。嘿嘿!可我的宝贝差点就没的吃了。

心坎上的端午节

文/谢子清

在深深浅浅的日子里,端午节就这么悄悄临近了。

心里盘算着,该如何利用这难得的假期时间,好好休闲、放松一下。平素是劳碌的,生活和工作都被拧紧了发条,对假日自然是再期待不过了。我甚至已计划着出去旅行。

母亲在这个时候打来电话。先是絮叨地嘘寒问暖,真切地关心我的工作、生活、爱情,以及人情交往。之后,她话题一转,怯怯地询问到:"端午放假回来么?"

我一时语塞,竟不知从何回答。只好推说工作繁忙,单位安排了值班,加之路途上耽搁的时间实在太久,这次恐怕就不回去了。

"国庆节,要回来。"我宽慰母亲。"哦!"挂电话时,她不经意的一声叹息,写满了全部的失落。

掐指一算,我竟然快有一年时间不曾回家了。

自15岁出门远行、离家求学,大学毕业后泊在别人的城市里,我和父母始终都是聚少离多的。我们之间的亲情,只能依靠一根电话线维系。

逢年过节,是我们所共同企盼的。每到这个时候,我总会收拾行囊、怀揣思念,凭借舟车翻过高山、趟过河流,欣欣然回到大山里去,和父母相聚屋檐。在团聚的时日里,我们还会推杯换盏、把酒畅谈。

故乡距离我工作的城市,正好整整一千里。久别重逢的亲情,如同发过酵,浓烈而甘醇。

但就是这样团圆、欢欣的日子,也是不多见的。一年当中,假期有限,我跟父母的相聚,只有那么奢侈的三四回。

后来,"五一"长假取消,回乡的机会就更是少之又少了。父母被丢在乡村里,只有低矮、苍老的房屋陪伴他们。我常常想起那样孤独的日子,寂寂无语的大山,飘飘摇摇的炊烟,偶尔响起的鸡鸣狗吠,除此之外,就只有年迈的父亲和母亲相互映衬的影子了,光阴和岁月都安静得能听见流水声。

通常,端午是要吃粽子的,正如同中秋要吃月饼一样。如若不然,这节日便丢掉了气氛、丧失了欢愉。那天,我小心翼翼地问母亲:"端午节快到了,家里准备包粽子么?""我们有什么节日呢?该吃什么就吃什么吧!"母亲回答得自然,自顾自笑了。

这不是气话,是母亲的肺腑之言。因为我知道,我不回家,父母便没有了节日。

在故乡,菖蒲是随处可见的,艾草也很廉价。我明白,被生活整日拴在土地里的父母,是没有闲心去拾掇这些东西回来装点门面的。我不在家里,节日便不在家里。

端午节的淡淡情思

文/安子妤

飞絮悄然隐没在浓浓的绿荫中,绿色开始浓重起来。最早的那些花在几场漓漓落落的小雨里散尽,下一场花事不久便会缤纷而来。

一些果实,隐约在枝头,摇曳着芬芳的五月。记忆里那个五月的节日,此时姗姗而来,

北方的端午节,没有赛龙舟,饮黄酒,包粽子那样浓烈的气氛,而是以自己独特的传统方式,配香荷包,挂葫芦,挑艾蒿。小时侯的记忆,就是这些,可以驱邪,避灾。父母们美好的心愿,在幼小孩子们的心里有了关于端午节最初的朦胧的记忆。

直到自己长大了,做了母亲,又把这些教给了孩子,可是孩子们除了觉得这些好玩好奇之外,他们似乎什么也不会想,更不会懂得这样的节日对我们这样的大人有什么意义。

五月里的这个节日,在我们这里叫五月节。一直是记忆里那个温暖,淳朴,幸福的节日。当早晨的第一道朝霞从玻璃窗照射近来,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这天是五月节。伸开胳膊,手腕和脚腕都系上了五彩线绳。这是妈妈提前悄悄准备好的,也是在我们的睡梦中悄悄系上的。五彩线绳是这个节日里幸福的标志。院子里的脸盆里,早已盛满了浸泡艾蒿的水,用艾蒿水洗脸,可以去邪避灾,艾蒿的淡淡微苦的的清香涌进鼻孔,清爽,还有那么一丝芬芳。妈妈忙着早饭,五月节煮荷包蛋,这是北方过节的习俗。五月节,这个节日应该是意味着这一年吉祥,幸福,平安。

其实,那时的五月节是从初一开始的。初一的鸡蛋鹅蛋都要作上标记,留到初五这天煮。小孩的手腕和脚腕系的是一根红线,初五才能系上五彩线,剩下的几天里大人们要准备一些小礼物,比如缝荷包,荷包很小,样子和石榴差不多,我想那应该是有特殊寓意的,各种颜色的荷包里面装着香草,随着风远远都能闻到一股浓香。

心灵手巧的母亲用剩下的零布头,为我们缝制各种小饰品,我们最喜欢的小辣椒,是用红布缝的,比小拇指一半还小,还有一样最精巧的小扫帚,用麻线作的,扫帚把只有牙签粗细,用红线缠绕着,扫帚头只有指甲盖儿大小,串起来与荷包在一起,缝在衣服的前襟上,或者后肩上,当时真是一种炫耀。现在还能想起来,这既是一种浓浓亲情,又是北方特有的趣味习俗。

后来知道,南方和北方过五月节是不一样的,南方有吃粽子,划龙舟的风俗,而在北方,除了吃荷包蛋,带香荷包,还要在当天的窗前或者门梁上挂上葫芦。家家户户都飘着五颜六色的葫芦,似乎没有人关注是为了纪念什么,他们只是延续着祖先留下的风俗来过这个节日的,只是为家人驱邪免灾,祈求这一年平平安安,风调雨顺。

我们小时的五月节不能缺少的是自己亲手叠的葫芦。也最乐于做这个活,把裁完的手掌大小的方行彩纸,经过几道繁杂的工序,放在嘴边,用气一吹,就成了一个里面空着的立方体,还带着两个或四个灵巧的小翅,底面再用针串上半尺左右彩条纸,一个完美的葫芦就做成了,盯着母亲手里的彩纸灵巧地翻来折去,自己也笨笨地按照母亲的指点去做。时常为了一个葫芦,要练习半天,叠完了又拆,然后再叠,才能七拧八歪地叠成一个葫芦。再从自家的树上折下一小节树枝,把葫芦三个或五个栓在树枝上,插在窗户和大门上,翠绿的树枝间飘着五颜六色的葫芦,这是北方五月节最美最自然的一道风景。那些花花绿绿的葫芦随风飘起,仿佛就可以把那些病魔,灾祸挡在外面,我们在亲情的呵护,祈愿里,幸福而安宁。

我想现在依然可以看到这风景,有些东西,在人们的心里是无法改变的。就如我们固执地拽着岁月的裙裾,不肯步入时光的隧道一样。

如今,又到了这个节日,徜徉在街边,看不到手叠的方方正正的葫芦,还有那缝制的小巧的香荷包,那种温馨的喜悦在心里淡了,远了。年纪大了的母亲也已经不再亲自叠葫芦和缝制香荷包了。看着这些机器作出的葫芦很漂亮,那各种的样式也是手工叠不出来的,比手工的更完美更时尚。却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种亲切和质朴,包括那记忆里散发着淡淡清苦香味的艾蒿,那种香味已经变的有些枯燥和飘浮。

毕竟,有一些记忆也渐行渐远,然后淡去消失。岁月的年轮在一年年递增,而历经过那种温暖我们,已经牵着如自己那时一样个头的儿女们,在这个古老的节日里,怀着心底的眷恋,淡然行走在季节浓郁的风里,时光静淌,而我们的温暖依然在心里。

无论季节远近,芬芳的节日依然还会如期而至,叠加在岁月的长河,蜿蜒绵长,静谧无声。我们守在与这个五月相约的路口,用目光里的余热,温暖掌心的记忆。在一份平淡的相守里,静静感受一年一季的淡淡情思,安暖温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