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文章
倚栏轩精选8篇饺子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饺子文章(精选8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老瓜馅饺子
文/牛越
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这是很早以前就听说过的一句话,可见在老百姓心目中,饺子实在算得上不折不扣的美食了。
吃饺子,现在说起来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但在我小时候,想吃顿饺子却不容易,那是只有到过年才能吃上的。那会儿,乡村人家都缺吃少花,然而过年了,哪怕砸锅卖铁,也要多多少少割点儿肉,给眼巴巴盼了一年的孩子们做几顿肉馅饺子吃。而在平时,想吃饺子,也就只能流着涎水想一想了。
平时吃不到肉馅饺子,素馅饺子其实还是能吃几回的。我记得小时候,母亲隔些时候,就会为我们做一顿老瓜馅饺子吃。
秋天里从生产队分粮分菜,常常会分到一些老南瓜老冬瓜,母亲就会从中挑选出几只个儿大的老瓜来,削去皮,再将瓜肉削成条,一束束黄黄白白的挂到屋檐下晾晒起来。这些老瓜条子,母亲就是专门用来剁馅吃饺子的。
我小时候,一日三餐,只有小米玉米来回变花样,然而再怎么变,小米也还是小米,玉米也还是玉米,小米玉米肯定不会变成大米白面;至于肉,平日里更是想都不敢想。白面虽然有一点,但钵子里实在也舀不出多少来。在这种情况下,母亲为了改善一下一家人的伙食,只能为难自己了——肉买不起,面有一点,那么就隔些时候吃顿老瓜馅饺子吧。
三十多年了,我已经记不得老瓜馅饺子的味道,但它的味道绝对无法与肉馅饺子相提并论却是可以肯定的。那么,我想,饺子好吃不好吃其实全在馅吧,换句话说,吃饺子其实就是吃馅吧。而素馅再怎么精制细作,恐怕也是赶不上肉馅香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记不得老瓜馅饺子的味道了,但却始终忘不掉母亲的忙和累。我们家家口大,剁馅、和面、擀片,包饺子、下饺子、捞饺子,直至洗锅涮碗,一应活计似乎都是母亲一个人在忙乎。然而,忙乎着为一家人做饺子的母亲,忙到最后别人都吃饱喝足了,却常常自己只能喝点饺子汤……
虽然老瓜馅饺子无法与肉馅饺子比,但对我们来说这却就是美肴佳馔了,因此一个个吃得有滋有味,狼吞虎咽,头都顾不得抬一下。想啊,一张嘴每天与小米玉米打交道,久旱逢甘霖般的好容易逮着一顿饺子吃——是素馅是肉馅都在其次——能不吃得有滋有味,狼吞虎咽吗?倘能十来天半个月就吃一顿老瓜馅饺子,那实在就是神仙过的美日子了……
时过境迁,现在,已经没什么人再稀罕吃什么饺子了——我当然说的是肉馅饺子,素馅饺子大概早没人再吃了——甚而至于我觉得,"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这句话简直老得有点可笑了。而在这种情况下我却想起了老瓜馅饺子,是因为我又想起了我的母亲。
三十多年前的老瓜馅饺子,我虽然不曾吃出浓浓的肉香,但却吃出了母亲无尽的爱意。这种鼓囊囊包满母亲无尽爱意的老瓜馅饺子,我再也吃不到了。
春节与饺子
文/尹荣方
茅台称为国酒,若套用国酒的说法,饺子大约可算"国食"了。作为中国人,可说地无分南北东西,馄饨、饺子是没人不知、不食的。饺子与馄饨,形状有所不同,大体说来,南人多包馄饨,北人喜裹饺子。古代称馄饨的,大约就是饺子。颜之推《颜氏家训》说"馄饨"如弯月,指的应是饺子。不说馄饨,作为天下通食的饺子,在长期的传承中,形成众多"饺子民俗",尤其是春节,饺子成了必吃的节日食品。
古人吃饺子,要在除夕之夜,即子时,此时"一夜连两岁",所吃饺子,也因此叫"更岁饺子".馄饨、饺子象征阴阳不分的"混沌",包容着混沌神话的主题,旧岁消失,新岁到来,咬嚼馄饨(混沌),象征着凿破混沌,时令与世界重新开始,新的时空创辟了。
新年礼俗多关乎开辟创世,但后人对其初义已多不解,这且不说。而新年食饺子习俗所包含的祈神敬祖,神人同庆的内涵也渐被人们疏离,让人感觉有些遗憾。话虽如此说,礼失而求诸野,有些偏远的地方,仍存用饺子等食物供奉祖先神灵后再食用之俗,人们相信吃了这样的饺子可获神佑。有些地方节日之饺子,分荤素两种,荤饺子家人食用,素饺子用以供神,取意一年肃(素)静、平安。春节供神或用米线、年糕,我有个学生,是闽南人,说他们那里春节要用米线煮鸡蛋、外加红枣等供奉神灵祖先,祭拜后家人分食,叫"吃欢喜".江南很多地方春节用年糕祭神,然后分而食之。苏州一带将糯米糕叫做"撑腰糕",意思是吃了这种糕可获神佑,能致身体肥健也。
祭拜天地神灵,为了祈福,各地饺子食俗,仍多存此意。北方地区人们常将钱币包入饺子中,食得者被认为能交好运。上海人除日包馄饨,叫"包财".河南一些地方将饺子与面条同煮,称"金丝串元宝",吃饺子也就称为"填坑"、"填穷坑"了。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清代北京元旦,家家包饺子(满洲人称为煮饽饽),富贵人家暗用金银、宝石藏于饽饽中。近代以来,更有以枣子、花生、糖块包入饺子的,希冀生活甜蜜,得享长寿。或将饺子包成麦穗形,是祈祝来年丰收之意。
有些地方传说包饺子意味着把一年的烦心事、灾难事都包在里面,含有送祟的意思。山东一些地方要在包好的饺子上放桃枝,也是取驱邪之意。叔伯妯娌平日喜欢吵嘴的,家中就包两个"对合"的饺子,叫包"和子",寓意"包管和和气气"的意思。所以饺子不能煮破煮碎,因为那就意味着"破碎",是不吉利的。北方有些地方,除了除夕,初五也要包饺子,称为"捏小人口",寓意保佑不受小人的诽谤中伤。
春节饺子等的上述神奇功能,盖因春节饺子作为神享食品,乃是神圣之物,所以春节的食饺子,也具有不凡的意义,人们相信通过食饺子使人神沟通,人敬奉神灵,神灵则护佑人。河北等地,春节早上煮饺子不能数数;而东北不少地方,正月初二(也有初三、初四的)有"送神"习俗,也要煮饺子,称为"送神饺子",饺子的神圣意味,在这些习俗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从前节日食品具有神圣性,节日以及节日食品让我们进入慎终追远、神人共在的悠远的世界,它们拉近了我们与天地自然、祖宗神灵的联系;有利于人们增进家庭、家族甚至社会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它们模塑着我们的心灵,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然则传统的春节用饺子祭神等习俗,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迷信视之,它们大体是值得传承的。
母爱的饺子
文/何伟昌
在南国的灯光下,他打开记事本,重温着和母亲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回想这些年自己给母亲寄回的一笔笔汇款,这些钱足够老人用上好一阵子。但他已两个年头没有回家,想起远在湖南乡下老家的母亲,他眼前即刻浮现出一幅刻骨铭心的画面。
千里冰封,飞雪飘扬。校园里披上了一层毛茸茸的雪絮,光秃秃的树枝上挂满了沉甸甸的冰条儿,外面的世界银装素裹,万籁俱寂。这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他在镇中学寄宿,此刻蜷缩在校舍的被窝里复习功课,手脚冻得红肿,青一块紫一块的,浑身打着颤儿,时不时放下书合上手,吹上一口热气取暖。昨天母亲捎信来说,今天要给他送棉被和棉鞋来,他穿好衣服在走道上跳跃运动着,尽量让自己的身体热起来,眼睛专注着外面的动静。这时候,母亲远远地走来,头上系着一条围巾,肩上扛一个蛇皮袋,一身雪花,步履蹒跚地从雪地里向他走来……
他早年丧父,母亲拼死拼活送他们姐弟俩上学。姐姐考上了师专,毕业后远在异地教书,一年难得回家一趟。他也如愿考上了大学,毕业到南方这座城市工作好几年了,拥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和一位漂亮女友。他想把母亲接来一起住,可老人不习惯城里的生活,不适应陌生的话语,不喜欢独自守在家看电视。母亲在老家喜欢串门,喜欢和左邻右舍拉家常,只来了一次没住几天就要回家。除了春节匆匆回去呆上几天,他平时给母亲寄回的也就是那一张张汇款单,一个匆匆问候的电话,很少回家……想到这里,他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他和女友商量后,下楼买了一束康乃馨连夜驱车往千里之外的家赶,他要回家陪妈妈过母亲节。
临近中午,他赶到了家,母亲正在堂屋剁肉馅包饺子,桌上已包好了一大堆。"妈,我回来了,回来陪您过母亲节。"母亲激动地放下手中的活,眼神里充满了惊喜。他纳闷地问母亲,一个人在家包那么多饺子干什么?莫非知道他今天要回来?母亲笑而不答,说等会伯娘来就知道。
伯娘进来道出了原委。这些年,他和姐姐都很孝顺,给妈妈寄回不少钱,让老人安享晚年,唯一的遗憾就是他们一年里回家次数极少。尤其是逢年过节,母亲总惦念着远方的儿女,希望他们能回家团聚热闹一番。每年的母亲节,母亲包那么多饺子是送给邻里乡亲的,送饺子时告诉乡邻:"饺子是儿子从城里带回来的,儿子吃完饺子就回城了。煮多了吃不完倒掉怪可惜的,就端上分给大家吃……"刚开始人家生疑,久而久之都明白了,笑着说,母亲养了一个懂事孝顺的儿子。听乡邻这么说,母亲总有一种幸福的成就感。
他从车里拿出那束康乃馨送给母亲:"妈妈,母亲节快乐!"母亲接过花,脸上的笑容像鲜花一样绽放。他鼻子一酸,一时无语。乡亲们都来看他,屋子里渐渐热闹起来。馨香溢满了屋子。
上世纪70年代末,物资匮乏,生活艰难。小时候,姐弟俩最爱吃母亲做的饺子。每逢集市,父亲大清早挑一担干柴或蔬菜去镇上赶集,每次都换回一块肥肉和一些饺子皮。母亲总把肥的割下来炼油,把猪皮和仅有的一小块瘦肉拌香葱剁成细细的肉酱包成饺子,让姐弟俩尝个鲜,家里充满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父亲走后,家似失去了顶梁柱的房子随时都会倾斜倒塌,原本温馨幸福的家庭冷清许多。但是,坚强的母亲没以泪洗面,没在别人面前诉苦,总是披着星光出门去,万家灯火回家来,在自家的责任田辛勤劳作,在地里种上一些鲜嫩的瓜果蔬菜。母亲总能抓住季节抢在别人的前面,挑去十几里远的镇上卖个好价钱。姐姐心疼母亲,好几次想辍学回家干农活都被母亲斥责赶回学校。平日里,母亲不让姐弟俩去田地帮忙干农活,让他们好好读书。后来,姐弟俩寄宿在县中学读书,每逢周日返家,母亲总是煮上一锅饺子让他们饱食一餐,并且叮嘱姐弟俩:"我知道你们最爱吃饺子,好好读书,将来上大学有好工作有出息了,我天天包饺子给你们吃。"
岁月荏苒,母亲已是白发苍苍。望着母亲瘦弱的身子,他热泪盈眶,亲手盛满一碗饺子端给母亲。吃着母亲做的饺子,他觉得这比城里任何的山珍海味都美味,因为这是一份倾满母爱的饺子。母爱情深似海,爱如一束永不凋谢的鲜花历久弥香,它比任何东西都珍贵和伟大,爱意芬芳呵!
饺子
文/mark0242122
妈妈喜欢包饺子,而我只喜欢吃,不愿意动手参与。妈妈几乎每次都兴致盎然,不亦乐乎的忙前忙后,包完煮熟后坐在边上看我们吃。
小时候我也爱吃,经常很期待能吃到热乎乎的香喷喷的饺子,但后来吃的欲望逐渐降低,而且包饺子的工程太大了,和面剁陷再擀面皮,实在是浪费时间,也越来越没有兴趣,到后来甚至非常排斥了。我总要问妈妈:为啥又包饺子?
妈妈几乎从不解释,也不听我的劝阻,没人帮忙,她就自己做。这种状况几乎持续了跟妈妈在一起的所有日子。
高中时离家去县城读书,每个月回次家一次,妈妈除了包饺子,还做辣椒闷子,后者是我最爱的食物,且迄今为止,没有谁能做的比妈妈做的更好吃,或许,里面有妈妈的味道吧。但是饺子,已经排除在我的美食之外了-我很少再吃饺子。不过,每次去探望妈妈,他几乎毫不犹豫的立刻包饺子,而且早就准备好了。
无论我在外面读书还是工作后,每个五一,十一,其他预料中应该回去的日子,妈妈都要包饺子饺子,虽然填饱了肚子,但也吃得厌烦,吃得无奈,我真的不想再吃饺子了!这种抵触的情绪,断断续续的一直伴随着我。
妈妈和爸爸后来从农村搬到辽中县城,住进楼房里,没有农活不用那么操劳了,但她劳作的习惯依然保持着。在我印象里,她把劳动变成了包饺子。我高中离开家,到后来工作就很少再回去,写到这心里也是酸酸的很惭愧的感觉,偶尔回家也会在早晨四五点左右,被妈妈剁饺子馅的声音吵醒,她辛劳的一天已经开始了。就为了吃顿饭,何必这么辛苦起来这么早?况且,又是我不爱吃的饺子。
妈妈就是闲不下来,总有很多活干,不过在我吃饭的时候,妈妈就坐在对面看着我吃,偶尔会问这问那,实在没话问了就说:吃点,再吃点。现在回想起来,很温馨的情景,甜甜的感觉。现在妻偶尔也会像妈妈似的在旁边看着我吃饭,内心里温暖的流动只有家人才能给予,也只有在家里才能体现。
三月份的时候,妈妈爸爸再一次搬家,住到了我附近,妈妈很开心,而且有帮手了:全家一起上阵:包饺子。妈妈热情高涨,不时的指挥我们干这个干那个。这几乎成了每个周末的经典节目。
这是久违的天伦之乐的感觉,充实,彼此依靠。没有什么困难能阻碍和分隔我们。
我们要和时间赛跑,因为妈妈的时间不多了,她已经日渐憔悴,终于步履蹒跚,最后干脆一卧不起--肺癌彻底击倒了她。要不是这场病,要强的妈妈也不会搬来我们身边。
为了照顾妈妈,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也会包饺子,像妈妈以前一样,挨个通知:过来吃饺子。妈妈伏在桌边,常常是微笑地看我们吃,他也会努力的自己动手吃--但情况变得越来越糟,妈妈开始还能自己把饺子夹起来送到嘴里,慢慢的只能把饺子夹在空中,眼睛紧紧的盯着,在我们的协助之下才能送到嘴里。再后来手也无法抬起来了,妈妈最后完全瘫痪了,我一直觉得这是易瑞沙药物的副作用,反复找医生看,也没有结果。
我们对妈妈一直隐瞒病情,她也从不问,清醒的大部分时间里,经常吩咐妻和弟妹:包饺子,让他们回来吃。
我不参与,也不抵触了,让妈妈做她喜欢做的事情吧。这时候我也发现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吃饺子,是非常和谐温馨的画面,为啥我以前对比没有体会呢?
我平时奔波在工作中,娶妻生子,买房还贷,满脑子都是如何赚钱养家,无法停歇。或许直到我们步入中年了,对生活的感悟更真切了。
饺子是个桥梁,亲情才是纽带!或许再妈妈质朴的思想里,吃饺子的时候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
十一月的最后一天,妈妈走了。闲不住的妈妈终于停下来了,她或许去天堂包饺子了。而我以后还会吃饺子,只是不再有妈妈的味道了。
宫里过年的饺子
文/李璋
饺子可以说是北方地区汉族人过年必吃的食物之一,取其"更岁交子"的吉祥含义,象征着团圆喜庆。清朝统治者也接受了这一习俗,称之为"煮饽饽",要从除夕吃到正月初五。对于皇帝来说,大年夜吃饺子更像是一项繁琐的仪式,而不是为了吃饱。在年三十夜进行完一系列典礼、瞻拜神佛等活动之后,他吃到第一口饺子已经是寅时。而这饺子也不是随便煮、找个地方坐下来就吃的,吃饺子地点在乾清宫旁的昭仁殿,为了能保证在皇帝坐下时正好吃到刚出锅的热饺子,御膳房的人需要全神贯注地聆听完成每项典礼时鸣放的鞭炮声,从而判断饺子下锅的最佳时机。
大年初一事事都要讲究吉利,宫里自然不例外。根据御膳档案的记录,嘉庆皇帝吃饺子使用的是特制的"三阳开泰"碗,食案名叫"大吉宝案",上面有"一人有庆""万国咸宁""甲子重新"等吉祥之语,太监端上的佐料碟、酱菜碟要准确地放在吉祥语上,饺子碗则要放在案上的"吉"字上。皇帝吃过之后,太监再用小碟装一个饺子、一块红姜,拿到昭仁殿的小佛堂用来上供。现在一些地方流行的在饺子里包硬币、吃到就意味着一年吉利的习俗,清代宫廷里也有,不过包的不是普通铜钱,而是特制的金如意、银锞子之类的,这种特殊饺子放在碗的最上面,保证皇帝第一口就能吃到。
早先正月初一吃的饺子是素馅的,到了晚清,吃素馅的要求不再严格。光绪十一年的膳食档案里,记录光绪皇帝在正月初一这一天吃了猪肉长寿菜馅、猪肉菠菜馅的"煮饽饽".长寿菜名字听起来很特别,其实是一种北方常见的野菜马齿苋,据传有清热去火的功效。这两种饺子馅里的蔬菜应该都是干菜。北京人直到20世纪中期都保留着夏天晒干菠菜、冬天泡发做饺子馅的习俗,干制后口感、味道都更好,也是应对缺乏蔬菜的冬季的一种方法,和用密封瓶子做西红柿酱类似。
外婆的南瓜饺子
文/宁琳净
舒服不过躺着,好吃不过饺子。身为北方人,我最喜欢的就是饺子,用我妈的话来形容,说我打小就是个饺子迷,不管什么馅,只要是饺子的形状,我都会吃得不亦乐乎。老妈说的一点儿也不夸张,因为真的有那么几次,下班回家看到热腾腾的饺子,我捧起来就吃,最后开始打饱嗝儿了,才忽然梦游似的问老妈:"今天的饺子是什么馅呀?"
平时包饺子,没什么讲究。只记得小时候,到了每年的冬至,只要外婆住在我们家,她总是要包南瓜馅的饺子。至于原因,她老人家也说不上为什么,只说是老辈传下来的习惯。
要包南瓜馅饺子,除了葱和姜这些必备的材料,还要早早买好虾皮。到了冬至那天,挑一个又大又圆的南瓜,洗干净,用刀刮去它的皮,切开,把瓜瓤挖出来,瓜要擦成丝儿,加葱末、姜末、香油、盐、味精和熟花生油,虾皮洗干净,沥干水也放进去,把这一大堆东西搅拌均匀,饺子馅就准备好了。
外婆忙着准备的时候,我们小孩子通常也没闲着,挖掉的南瓜瓤,里面可以挑出南瓜子,特别饱满的,可以留下来,明年拿它当种子用。剩下的南瓜子,则可以洗干净,晒到窗台上,过不了几天,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纯天然南瓜子了,这也是外婆最喜欢的零食呢。
大人们聚在一起,有的擀饺子皮,有的动手包,说说笑笑很热闹。我瞅准没人注意的时候,偷偷跑过去,揪下一块儿面团,把它捏成各种好玩的形状,开心得不得了。
晌午时,饺子终于包好,煮出来的第一碗,母亲总会虔诚地将它放在灶前上供,口中念念有词,大概是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吧。终于等到外婆招呼大家吃饭,我迫不及待端起碗来,夹住一个狠狠咬上一口,烫得说不出话来!
吃完南瓜饺子,外婆会念叨,"这就开始数九了,天要冷啦。"她让我们拿出用过的旧练习本,说每天在上面画一朵花,等画到"六九"时,春天就来了……
多年以后,当我站在异乡的土地上,回想起外婆的南瓜饺子,唇齿间仿佛还留着那清淡却又鲜香的滋味。同时,耳边又响起她那慈祥的声音:"别怕,画一朵花,就离春天近一点儿……"
饺子的遐想
文/镜心随行
说今天是中国人的饺子节,不足奇,也不足,因为今天是冬至。
冬至是要吃饺子的,为什么?小时候,拿这个问题问父母,得到的回答是: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的。再问:为什们会冻掉耳朵,而不是鼻子呢?回答便没有了下文。反正,至此以后,知道了冬至是要吃饺子的。
下班回家,刚进门,媳妇就说"我煮饺子吧","行么"我答道。灶台上一包速冻饺子已经打开,锅也架在了火上,黄蓝相间的火苗在锅底欢快的跳动着。冬至是个节气,算不上什么节日,不会有单位因为吃顿饺子给职工放假的。没时间包饺子,只得从超市买来速冻水饺煮着吃。
中午和同事在街边店已经吃过饺子了,味道也还行。可毕竟那不是和家人一起吃的,有点独享的感觉,不符合国人过节的习惯,晚上这顿饺子还是要吃的,团团圆圆。
猜想,今天集市上卖得最好的东西应该是与饺子有关的食材,羊肉、牛肉,或者是猪肉,还有那不可或缺大葱、韭菜、韭黄,包括芹菜、大白菜和萝卜,等等。同样,商场里饭馆里也应该是买饺子的云集,吃饺子的盈门。想必今天谁要是没有吃到饺子心里头会不舒服的,毕竟与平时吃饺子的意义不同。
饺子是中国人是最喜爱的食物,在众多的美食当中,对饺子的偏爱程度已非言语所能表达。谚语云:舒服不过躺着,好吃不过饺子。可见饺子有很高的地位和认知度。饺子是中国众多美食中最具创造力的独特美食,在西方人眼里,这是一种很奇妙的食物,搞不明白馅儿是怎么被包到面里去的,也很想知道,为什么一盘饺子会让中国人欢天喜地。
在中国人的眼里,饺子好吃不仅在于人们对各种馅料的精心调制,以及它给人们身体提供的丰富营养,更在于附着在饺子中的美好寓意。客人来了包顿饺子,全家团聚了包顿饺子,亲人要远行了也包上顿饺子,只要是高兴的时候,饺子都会出现在餐桌上。传说,饺子和医圣张仲景救人性命有关,冬至这天吃饺子也是为了表示对他的敬重和怀念。
有人说,包饺子包的是尊重,是亲情。也有人说,吃饺子吃的是感恩,是珍重。就连电影《白毛女》中的喜儿她爹杨白劳也知道,"家里再怎么穷也要赊回二斤白面包上顿饺子过年".饺子在国人的心目中是种"高贵"的食物。包饺子、吃饺子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热气腾腾的饺子被端上了桌,我望着摆在眼前的这盘饺子我却遐想不已。虽然这不是我和家人亲手包的饺子,似乎缺少了点亲手劳作的味道,但我依然觉得亲近。我以为,饺子应该是中国饮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食物,是先民们智慧的结晶。我想,我们为什们不可以为这道美食大书特书呢,为什么不可以为饺子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呢,更为什么不可以为了每年的这天举家团圆包上顿饺子而放假呢,哪怕是半天,以此纪念我们先人们伟大的发明。
这道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历经千年不断被传承的美食是值得永远纪念的。
吃罢饺子,再喝上一碗饺子汤,叫做"原汤化原食",这样的说法也只有讲究中庸之道的中国人能想得出来,讲得出来。喝茶,口里的滋味儿完全变了,没有了饺子的余香;喝白开水,口清了,香味儿也淡了,只有喝饺子汤合适。其实,中国人关于吃得智慧又何止饺子这道美食,通过吃认知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才国人最大的智慧。
中国人永远把吃是放在第一位的。人活一张嘴,会吃是福。为了吃,人们找到了"民以食为天"这样的理由。在这个理由之下,人们可以大快朵颐的吃,可以浪漫温馨的吃。大吃、小吃、豪吃、简吃、荤吃、素吃,只要是为了吃,什么奇迹都可以吃出来。吃天上飞的、水里游的、路上跑的;吃走着的、吃爬着的,吃土里长的、吃树上生的;吃一条腿的、两条腿的、四条腿的。假如世上有三条腿的东西,国人也会照吃不误的。
民以食为天是为"吃"找了个理由,先人们在吃的方面的创造更是让后世之人敬佩不已,他们不仅找到了"吃"的理由,而且还发明了一套"吃"的理论,在经过漫长的实践后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所遵从的必须,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养生理论。
寒暑春秋,四季轮回。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祖祖辈辈,生生不息。但先人们在劳作的同时,发现了自然变化的规律,总结出了中国人独有的生态观--节气。人们在二十四个节气的变化中,顺时生活,依节调养,望气候农耕。知道了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明白了人类的生息既要符合阴阳五行,也要与节气紧密关联。"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人们的饮食随着节气的变化与时俱进,春发夏长秋收冬藏,顺四时生活,调阴补阳,顺节气饮食,滋养身心。这就是"吃"出来的理论。
一个小小的饺子,集智慧与哲理于一体,乃大美食也。饺子可大可小,可蒸可煮,一切皆随人意。
难忘那年的饺子
文/赵利勤
初二下学期,我特别贪玩,成绩直线下降。父母和老师都想尽了办法,可收效甚微。父亲对我失望至极,说不管了。只有母亲还经常苦口婆心地劝我,可我对母亲的话也只是阳奉阴违。
到了初三,我的学习更跟不上了,有好几次我都不想上了。母亲再三劝说,我才没辍学,心想把毕业证混到手算了。
那年过年,我们在屋里看春节晚会,母亲在厨房包饺子。一会儿,母亲进屋说:"我今年在饺子里包了一个二分的硬币,谁吃到了,运气一定是往年的两倍!"我听了,顿时来了精神,说:"我好几年都没吃到包钱的饺子了,今年我一定要吃到!"哥哥姐姐不服气,都说:"看你那样儿,就会玩儿,能有好运气吗?""吃饺子又不是学习,我学习不如你们,吃饺子可是靠运气的,不一定不如你们!"我毫不示弱。
"好了,好了,你们别吵了。明天吃到饺子再说!"母亲笑着说。
晚上,我因为看电视睡得晚,第二天一早,等我洗完脸,一家人都端上碗开吃了。我急忙接过母亲递过来的饺子,大口吃起来,生怕包钱的饺子被别人吃着。母亲说:"别急!慢点儿吃!"可我依然狼吞虎咽地吃着。突然,我听到咔嘣一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咯了我的牙,我慢慢地把它吐在手心,一看,真是一枚明晃晃的二分硬币!我高兴地把钱举起来,说:"妈,你看,我吃到钱了!我吃到钱了!"母亲笑了,说:"这叫‘有福不在忙,没福跑断肠’。今年双倍的好运气是你的了。"
"他能有什么好运气?"姐姐说。"今年考上师范学校啊!"母亲接过姐姐的话。"就他?"姐姐斜视着我,一脸不屑。"我怎么啦!你别瞧不起人!你们吃到过钱,我也吃到过;你们学习好,我也会学习好!"我几乎有些愤怒了。
第二天,我就开始复习功课。开学后,我更是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谁来叫我也不出去玩,就连爱看的电视也不看了。终于,在那一年的8月,我如愿以偿地收到了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母亲看着通知书,高兴地流出了眼泪,说:"你知道正月初一那天你为什么会吃到包了钱的饺子吗?"我傻乎乎地摇摇头。母亲说:"包了钱的饺子总是沉在下面的。"我一下子明白了,母亲是故意把那个饺子捞在我碗里的。
那年吃的饺子里包的不是钱,而是母亲一颗伟大的爱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