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描写母亲的散文

2023/08/17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描写母亲的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描写母亲的散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母亲床上的竹凉席

文/姚林宝

记忆中的竹凉席昭示着曾经的凉爽、温馨、幸福。母亲床上的凉席一直尘封在儿时记忆里,伴随着我快乐地度过儿童时代。

江南水乡大多数家庭都使用竹凉席,是农户夏天床上的日常生活用品,极为普通。我家凉席材料来源于自家门前的毛竹林。民间的能工巧匠慧眼识材,挑选两年竹龄的毛竹,经过精心编织二天可成席子。这种凉席有个共同的特点,愈使用长,愈光滑,愈凉爽。经过母亲的精心保养和呵护,凉席慢慢地变得油黑锃亮。在没有风扇和空调电器的年代,竹凉席是奢侈品。儿时我躺在母亲竹凉席的床上,心里凉爽,惬意。

母亲床上的凉席特别温馨。我的儿童时代是无忧无虑地度过的。快乐和幸福洋溢在我的脸上。父母亲偏爱,哥哥姐姐的照顾,像一棵快乐的小树,得到充足阳光和肥料后,疯狂地茁壮成长。夏日我总不知疲倦和父母亲的辛苦,呼朋唤友,东跑西颠,玩耍于田间或房前屋后,上树掏鸟窝,下河捉鱼虾,平淡而舒心的日子让我依恋。不懂事的我总不知道生活满足,一到晚上缠着母亲,吵着闹着要睡母亲床上的竹凉席,离开母亲那床竹凉席晚上睡不着。母爱无处不在,忙碌了一天的母亲,总是不厌其烦用大蒲扇为我纳凉驱蚊,并用毛巾搓洗我小脚丫上未洗净的泥土。儿时的我常常是在母亲温馨的灯光中入睡,又总是在母亲明亮的灯光中醒来。时常一觉醒来,清冷的月光照着她,她还在不停地做着针线活。沐浴着母爱的温馨,童年的我泰然面对清贫的日子。

母亲床上的凉席特别幸福。儿时记忆,母亲床上的凉席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带着母亲的身香和汗渍,嗅上一嗅,觉得一股清香味。四季轮换,竹凉席伴随我成长直到小学毕业。

参加工作后,回故乡的次数愈来愈少。去年父亲悄然离世,在整理房间时,看到布满灰尘的那床竹凉席,峥嵘岁月,凉席已失去往日的容颜。我对母亲说,"扔掉吧?",母亲坚定地说,"不要,留个念想!"看着90高龄的母亲,白发如银,步履艰难,行走手杖不能离身;想起母亲"平时忙工作要紧,过年过节有空回来看看!"的话语,心酸的同时感受到母亲健在就是幸福。

人老了念旧,我也会像母亲一样恋家念旧,不会给自己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

母亲的手

文/刘治军

母亲的手像一张交织的网,横七竖八的布满了手裂纹,实叫人心疼和伤感。

其实,从我记事开始的时候,母亲的手并不是这个样子。她纤纤细手,有着一手的好手艺。冬闲的时候,母亲和村里其她的妇女们一样,纳鞋、缝衣裳,早早的便为我们准备好了过冬和来年的衣服。和母亲一起做针线活的人,都做不过母亲,母亲做出来的衣服和鞋质量好不说,样子比其她人的更令人赏心悦目。

每到逢年过节,左邻右舍的亲戚好友们,都来找母亲剪窗花。因为母亲的窗花剪得样子新颖,秀气灵动,所以很多人都愿意和母亲一起剪窗花,有的还跟着母亲学习剪窗花。母亲总是不厌其烦的教她们。有时候一剪便是一天,即使是这样,母亲依旧能耐心的教,耐心的剪。正因如此,母亲深受周围的尊重和爱戴。

后来,我们都慢慢的长大了,家里的开支也大幅增加,父亲常年外出务工,母亲便一个人料理着家里前前后后的事。母亲为了多种些瓜果蔬菜,总是起早贪黑的开坑村子周围的荒芜地,每年都或大或小的能开垦出一块地来。新开垦的地干旱缺水,种上的蔬菜往往等不到秋收便枯死在地上,即便是这样,母亲还在开垦着周围的地。

日夜操劳的母亲,自此也丢掉了她的好手艺,时而还为我们缝缝补补,但都已成为一种捎带活了。她的手,慢慢的布上了一层薄薄的茧。勤劳的母亲,每年都在新开垦的土地上种植瓜果,天旱时,母亲就担着水桶去浇灌。年复一年,慢慢的,母亲开垦的地长势越来越好。地上也打了水井,从那以后,每年春天,母亲总是早早的把那块地先种上,等到夏天,我们便早早的能吃上母亲种植的蔬菜。我们的嘴甜了,肚饱了,母亲的手上的老茧却越来越厚了。一双长满老茧的手,自此伴随着母亲。

记得那年秋天,接连不断的秋雨,让村里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洪灾。母亲为了护住地头不让大水冲垮,接连几天,母亲忙碌在秋雨地里。地保住了,母亲的手却落下了病,母亲的手因为长时间浸泡在雨水里,加之冷风的吹冻,母亲的手上裂开一道又一道的口子,红红的血印直往外渗。冬天冷风一吹,母亲的手便裂的更加厉害,那种疼,那种痛,只有母亲知道,但她不愿说,她都藏在自己的肚子里。

母亲的手,一生都没有带过镯子和戒指。不是她不想带,是因为她知道镯子和戒指戴在手上会影响她干活,她害怕丢掉了,这样她会后悔上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母亲的手,就像母亲的人一样,总是在平凡的日子中忙碌着,奔波着,一直没有闲着,总是不停的忙,为生活、为了我们的家。

开发的号角,一遍一遍的吹响了村庄的山山峁峁。把母亲辛辛苦苦开垦的地也被收走了。母亲望着那一片片土地,失落而又伤感,那种心情也只有母亲自己知道。因为那里融入着她半生的心血和苦累,那是她用一双勤劳的手一点一滴堆砌起来的生活,这种生活就像一幅画永远的绘在了母亲的脑海里,成了一道永恒的记忆。

如今,母亲随着我们进城了,进城的母亲,那双手依旧闲不住,她也想在城里开垦一块地,但这里不是乡下。她只能想想。其实,我也想为她找上一块地,让她种一种,因为我知道,她那双永不停歇的手,更多是为时候种的不是地,而是漫长的时光……

母亲的那一双手,在慢慢的长世中,改变了我们,改变了生活,更改变了她年轻的容颜……在闪闪的灯光下,我又看到了她那双长满老茧的手,在匆匆忙忙的夜色中婆娑着,忙碌着,永不停歇。

浪漫的母亲

文/张亚凌

我一直觉得,母亲从骨子里是个很浪漫很浪漫的人。

记得小时候,切面条时,母亲总会把我喊到案板前,问,凌娃,想吃啥样子的面条?我呢,歪着脖子仰着脸蛋,边瞎想边瞎说,母亲就按我说的样子来切:三角形,菱形,正方形,长方形……我说啥她就切成啥样的。父亲总责怪母亲,说大人没大人样,你就跟着娃贪玩吧,吃一顿饭都吃得乱七八糟。

父亲不知道的是,就是因了我的参与我的瞎想瞎说,我才嬉戏般吃完没油水没菜的杂粮面条,还吃得有滋有味。

用糜子面玉米面红薯面蒸馍馍时,母亲更民主。只要我们兄妹没事,就可以趴到案板上参与。洗干净的各种豆子就放在旁边。馍馍的形样随便捏,可以在里面放进自己喜欢的豆子。母亲只是强调说,自己捏的馍馍蒸熟后就是自己的了,得吃完,不许耍赖的。

已经说好了,我们就没有抱怨地吃着其实并不喜欢吃的各种馍馍。不过就因为有几粒豆子包在里面,且是自己包进去的,吃时的感觉就好多了。

想想看,几个箅子上,东倒西歪着不同形样的馍馍,谁家会这么开明?只有浪漫的母亲才会想到用种种方式刺激孩子们的味蕾唤起孩子们的食欲。

母亲的浪漫,当然不止这些。

想想,吃个苹果都像过年一样隆重的年月,院子里的苹果树上结了多少苹果,都在母亲反反复复中数得清清楚楚,我们绝对没有机会偷吃的。

摘苹果是母亲亲自做的事情。高处,母亲会站在梯子上小心地摘下来,绝不会不小心撞掉一个苹果的。不过,母亲每次都会留一个苹果在树上,说是给鸟雀的。

树上是结了好些苹果,可一条巷子好歹也二十几户人家,每家送两个,也留不下几个让我们吃。我们自然也不会空手回来的,我们不过是用苹果一种味儿,换来了很多味儿。

呵呵,人都吃不饱,还给鸟雀留。一棵苹果树让我们吃到了许多味儿。这都是母亲的浪漫啊。

记得那年我要外出求学了,母亲把我和父亲送到村口。我们准备走了,母亲又喊住了我,问,你把啥忘了?我想了一会儿,没想起什么。母亲从兜里掏出一把钥匙,后面还挂着一个小绒球。母亲说,把家里大门的钥匙带上,我娃走得再远,都会觉得像在自家屋里一样散坦。

父亲嘴角一撇,不屑道,凌儿都上大学了还和娃玩呀,——我俩还得赶路呢。

"想家了就看看钥匙,家门就推开了。"我和父亲已经走了老远,母亲还在叮咛。

还别说,想家了,我就掏出钥匙。看着看着,恍惚间就进了家,就来到家里的角角落落,想家的难受劲就被慢慢地稀释了。

我一直觉得,给我钥匙是母亲做的最最浪漫的事。

母亲真是个浪漫的女人,田地分到各家各户了。人家种庄稼,都磕着边种。母亲倒好,地前面种一溜向日葵。只是图了好看,——不等熟好,就被路人摘了。在父亲嘟哝不合算时,母亲说了,咱看了芽儿拱出地面,看了叶子变宽变大,还看了多日的葵花盘。人家就图了个嘴快,还是咱划算。

瞧瞧母亲,算得失都算得如此浪漫!

说实在的,我成长的快乐得益于母亲的浪漫。

也记得三十多年前去赶集的事。8分钱一碗香喷喷的踅面,娃娃们围着吃,大人们乐呵呵地看着,不吃也香。而我的母亲则是将我拉到书摊前,慷慨地给我2毛钱,并嘱咐道,好好看。

母亲信奉"嘴瘾一过就消化了,眼瘾一过就留心里了",当别的母亲给自己孩子带回来吃的东西时,她给我带回来的多是本子、笔,或者书。三十多年前的关中农村,连吃饭都是问题,母亲却给我定了一本少年阅读的杂志。

巷子里别的女人不理解我的母亲,说她"不会过日子",可我知道,是浪漫引领着我的母亲站在"今天"里看的却是"明天"的风景。

我喜欢母亲身上的那股浪漫,我今天之所以喜欢写作,多半是继承了她的浪漫吧。我更想把它作为一种财富,让孩子传承!

母亲做汤圆

文/廖华玲

年近尾声,元宵压轴,那一个个软糯香甜、晶莹剔透的汤圆,让我想起了许多难忘的元宵往事。

记得儿时,每逢元宵,母亲都会推石磨做汤圆。母亲先把糯米洗净,放在水桶里泡胀,然后按水、米适当的比例,一勺一勺地"喂"进磨眼。石磨得慢慢悠悠地推,磨出的米浆晒出的粉子才细腻滑润。推汤圆粉是很磨人脾性的,少年怎知推磨的滋味,只觉得新奇好玩。我帮着母亲推磨,手臂不停地做机械运动,推着推着,那隆隆作响的低沉石磨声便让人昏昏欲睡。稍一急躁,石磨缝里便流淌出了粗糙的米浆。母亲赶忙用勺子将它重新喂进磨眼,一边接过手缓缓地推着。磨好的糯米浆用布口袋装起来,捆好,吊在屋梁的挂钩上,这就叫吊浆汤圆粉。滤掉一些水分后,汤圆粉就可以和成团状。母亲包上些红糖、豆砂、芝麻,在手心里搓成圆团放进锅里煮。白白胖胖的汤圆一入沸水就高兴得欢天喜地,尽情地嬉戏玩耍,浮浮沉沉,煞是惹人喜爱。

母亲拿着一个木质的长柄勺,不紧不慢地拨动着汤圆,锅中袅袅升腾起的蒸气裹挟着缕缕诱人食欲的清香,撩拨得我直咽口水。煮熟后,盛到碗里,大小均匀的汤圆漂浮在清澈的汤面上,圆如珠,白如玉,那种诱惑真是无法形容。迫不及待地咬上一个后,烫得我咽不得,吐不得,只好用嘴呼呼地吹,等到汤圆稍微凉一点,便用筷子轻轻一夹,圆圆的汤圆便一分为二,中间的馅悄然流出,飘溢着一股浓浓的香味。夹半个汤圆放进嘴里轻轻一咬,顿时满嘴流香,那软绵绵、滑溜溜、糯滋滋的口感,香喷喷、甜丝丝的味道让我笑眯了眼。

如今,超市里有各种口味的速冻汤圆,也有袋装汤圆粉,做起来都十分方便。平日常吃,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细细思量,是那种推石磨做汤圆,全家齐动手,亲情融融的元宵氛围。

母亲

文/程宝军

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她今年七十二岁,其实在今天,七十二岁的老人,身体大多还挺好,但去年,我母亲去百米外的菜园,也要歇上几歇。

我便时常提醒自己,每周回老家看望父母一次,烧餐饭给他们吃。在我洗菜烧饭的时候,母亲常常向我说起以前的事,就像小时候她烧饭我添火的时候,我总喜欢说学校的趣事。不同的是:现在母亲说的时候,我往往不耐烦,或是耐着性子听,以前我说的时候,母亲劳累了一天,也总是很高兴地在听。

小时候的年代穷,小时候我家更穷,家中四个人上学,爷爷奶奶去世的早,家中也少了帮衬。那时候盼着过年或过节时村子里有人家杀猪,杀猪的人家头天晩上便挨家挨户去问本村人明天打算买多少肉,年底结账。记不清是哪一年了,也不记得到底是端午还是中秋,出了五服的二婶家杀猪,我们许多小伙伴早早地去看,看到了猪的气急败坏,看到了猪的垂死挣扎,看到了猪的无助哀嚎,但我们一点也不怜悯它的悲惨遭遇,因为我们看到的是红烧肉。一斤,两斤……二婶家的猪肉越来越少,小伙伴们一个一个的跟在他们父母后面,屁颠屁颠的回家了,我从二婶家和我家来来回回跑了几次,母亲还是没有回家。最后,只剩下零星的痩肉和像猪油似的白花花的肥泡,我再也没有了跑的劲头,垂头丧气地往回走。

在我坐在地上用树枝漫无边际地乱画时,我看见母亲挑着担子从小山路上走回来了,母亲看到我很沮丧,说,"四子,去二婶家看看可还有肉,说赊一斤。"我一蹦而起,想着还有那么一点瘦肉飞快地跑着,争分夺秒,风呼啸地从耳边吹过。"大嫂也真是的,早不让你赊,现在只有肥泡了,你可回家问问还要不要。"二婶埋怨着说。我很迟疑,即使是肥泡也应该比冬瓜好吃吧,但我又怕买回家挨骂,毕竟那算不上是肉,最终我还是犹犹豫豫地赊了一斤回去。

一路上,心里惴惴不安。

锅里,香菇烧肉已经香气扑鼻了,我关小了火,母亲笑着说,"那个时候,谁家杀猪,我都在地里多做一会儿再回家,尽量少买肉,不然,哪有钱供你们四个上学。"

那个时候,父亲在外打工。田里地里的农活都是母亲一人,有时候为了躲农活,我们只要捧着一本书,装着读书的样子,母亲便一人扛着锄头或是耘耙,或是挑着粪担,去田里或地里,一家六口的责任田便是母亲一人的责任。母亲很瘦小,刚工作的前几年,有一次回老家,正在给大伯卖农药的父亲告诉我,母亲去田里给中稻打药水去了。天,很热!我赶到我家的中稻田,大声呼喊着,田里传来母亲的回应声,看不见身影,只是听见那淹没在中稻里高高的稻杆里的声音。

最近,我常回家,其实每次回来不知是忙里偷闲还是满足自己一颗尽孝的心。早晨,我刷好牙洗好脸,走进厨房,每次母亲都是一手掀开锅盖,一手端起锅中不知热了几次的蛋炒饭,年迈的母亲端着蓝平碗的手,一颤一颤的;我接过,心,一颤一颤的。

四十年前,我拼命挤进母亲的躯体,十个月后,一把剪刀,一个脸盆,母亲艰难地忍受着无比的痛苦和冒受着生命的危险,带我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让我看到了人生的美好。是啊,每一对母子相见,都是生死相遇,多少年后,又总归要生离死别。

所以, 尽孝,让我努力去做的更好吧。

母亲,你是我们的太阳

文/张睿

随着时光的流转,心里涌动的对母亲的情愫越来越浓,浓到不知道如何用文字来表达,只能任由它溢满心胸,泛滥成爱的海洋。

母亲是个坚强的、了不起的女性。她是家里的独生女,长得很美,据说是学校里的校花,追求她的人不少,可她却选择了父亲。父亲很有才华,人也长得够帅,但出身不好,家里很穷。外婆当时强烈反对他们在一起,可母亲坚持自己的选择,为此外婆一度不理母亲,几年后才慢慢地原谅母亲。

父母亲成亲后,一起到父亲的家乡广东教书。那时的生活是很美好的,事业顺畅,夫妻琴瑟调和,家庭美满。我和二弟的到来给这个温馨的家增添了更多的乐趣。可是不久,文革开始了,因为有海外关系,他们双双被开除了公职,离开了心爱的教育事业,回到了父亲生长的地方-----一个海边小镇。母亲进了一个企业单位,父亲因为祖父的原因,无缘进单位,只能打零工,还常常被抓去批斗甚至毒打,身心都受到了严重的摧残。社会地位低下,是当时的异类,受尽了别人的白眼;收入极少,生活异常艰苦,以致不得不把我寄养到外婆家。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晚上只要他们有空,父亲如果没有被拉去批斗,父亲就会用箫吹上一曲或拉上一把二胡,而母亲则和着乐曲轻声歌唱,顿时阳光代替了凄风苦雨,一切的阴霾一切的苦难都随着歌声而烟消云散。他们就这样携手走过了这段人生中的艰难岁月。文革后期,父亲不怎么被批斗了,同时也进了一个单位,家里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小的弟妹们也相继来到了这个家,家里更热闹了,箫声二胡声和歌声更欢畅了,表演者除了父母亲外,还多了我们这些小不点。生活清苦并快乐着。如果生活一直沿着这样的轨迹走下去该有多好啊!谁知天有不测之风云,在我高考前的一个多月,一向非常之健康从来没有过病痛的父亲突然病倒了,人事不省,查不出病因,高考后不久,父亲就离开了人世,永远的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妻子和儿女,没有留下任何一句话。这对我们无疑是晴天霹雳。妈妈病倒了,我们慌了,外婆更慌了。但母亲没有倒下,她明白自己的责任,一个星期后,她坚强地站了起来。父亲留下得一群幼小的儿女等着她抚养,父亲治病欠下的一大笔医疗费要她偿还,她没有理由没有时间没有机会倒下,她必须站起来。母亲的脸上没有了笑容,多了份沧桑,更多了份坚强。

那年我没有考上大学,虽然我很想读书,很想再继续考大学,但我深切的知道母亲身上担子的沉重,一家几口人的生活开支全依靠母亲的那点微薄的工资及外婆的支援,那是远远不够的,最小的弟弟还没到三岁,其他的弟妹都在读书,不说生活的费用,单是读书的费用就要一大笔。所以我决定到母亲的单位做工,助她一臂之力。我本以为妈妈会同意我的这个决定,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强烈反对我出来做工,外婆也不同意,母亲说,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永远的,无论多难都一定要读书。她当年和父亲两个本来都有机会读更多的书的,但都是因为出身不好而被迫中断了。她告诉我们几姐弟,不要想得出来做工帮她,认真读书、取得好成绩就是最好的帮她,也是她最好的欣慰。我只好含泪返回了课堂。我们本来可以申请免学费的,但妈妈是个很要强的人,能够自己解决的困难她绝不求人,解决不了的困难也要努力面对,她的人生信条是:天无绝人之路,上帝关上了一扇门,肯定会开另一扇窗。

收入远远不够支出,虽然省之又省,所以我们姐弟几个放学回来就从炮厂领鞭炮回来做,以增点微薄的收入补家用。弟妹们都很听话,生活的艰辛使他们过早的成熟了。妈妈的原则是:先学好习再做鞭炮,绝不能为此而耽误学习。

那时的母亲和一个陀螺差不多,不停的旋转,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上班,买菜做饭做家务。当时没有自来水,水要到比较远的地方挑,做饭的柴火也要到树林里打。所以每天放学后除了做鞭炮外,我们还要打柴、挑水和洗衣服,除开这些,其他的家务都是妈妈做。每天母亲下班回来做完家务后,都已经是很晚了,身心都极其疲惫的她还不能休息,还要指点弟妹学习和做鞭炮。每晚我都看书到深夜,我睡觉时,她都还没有睡。每次我叫她睡觉她都说:你先睡,我一会就睡。但每每我凌晨醒来的时候,都会看到她在昏暗的灯光下忙碌的身影。望着她瘦削的背影,我的眼泪忍不住汹涌而出,心像刀割一样难受。此时恨不得马上化身为超人,以能减轻妈妈身上的重荷。

那时生活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可我们却不觉得苦,更没有觉得比别人低一等。母亲用她瘦削的双肩,尽力地为我们撑起一片晴空,努力帮我们从失去父亲的阴影中走出来。母亲给了我们浓浓的母爱,连并父亲的那份爱也一起给了我们,致使我们虽然失去了父亲,却常常觉得他好像还在我们身边,还和我们在一起。

收入的微薄,致使餐桌上是难得有鱼肉光临的,但我们都是长身体的时候,母亲就绞尽脑筋来使我们吃来更有营养。那时海产品很丰富,所以小鱼小虾是极少人光顾的,很便宜,她就常买回来,变着花样来做给我们吃:油炸、做汤、煮粥、清蒸等。奎龙鱼也因为便宜而成了我们餐桌上的嘉宾。一条奎龙鱼妈妈可以做出三种菜色:鱼骨和鱼头做汤,用刀刮下鱼肉做鱼丸,剩下的还带点肉的鱼皮塞点葱花进去煎成鱼饼。母亲还养了几个鸡来下蛋,因此我们常常能品尝到鸡蛋粥。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妈妈是巧妇中的佼佼者,她能够用极少的钱做出一桌营养极丰富的饭菜。

生活的贫困令小弟小妹们与零食绝缘,母亲就想方设法来补这一缺陷。那时,农村的一些亲戚常拿点红薯、木薯之类的东西给我们,母亲就买回一个磨盆,把红薯、木薯磨成粉,变着花样做糕点给我们吃。为了我们,母亲练就了一双巧手,给我们原本灰色的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令单调的餐桌充满了特色。

物质生活我们比别人清苦得多,但精神生活我们却异常丰富。每天晚上都是我们的学习时间,做完作业后,母亲就指点弟妹们看课外书,一篇篇童话、一本本小人书,把他们带进了一个个奇妙的世界。也是从那时开始,弟妹他们喜欢上了阅读,爱上了书。我和二弟都要面临高考了,学习很紧张,但我们也常常忙里偷闲,看点"闲书".而母亲自己,虽然比陀螺还忙,但每天都会和书见上一面,打上一声招呼。

母亲对父亲的感情很深,父亲在她30多岁时离她而去,她一直没有改嫁,独立抚养子女,独自支撑起这个家,并努力使家充满阳光和快乐,努力为儿女撑起一片蓝天。没有父亲是我们的不幸,但拥有这么一个坚强、伟大的母亲是我们极大的幸运。因为母亲,我们几姐弟都能够读到书,受到更高更好的教育,跳出了我们生活的小镇,到城市工作和生活。没有母亲的无私奉献,没有母亲言传身教的熏陶,我们不会受到那么高的教育,不会走得那么高、那么远。

我们从母亲的身上,学到了坚强、乐观、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等品格。这些品格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变成了无价的精神财富,使我们受益匪浅。现在我们几个,经过自身不断的努力,都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没有虚度年华,没有蹉跎岁月。

如今母亲已70岁了,依然无私的为儿女们做着奉献。她现在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电视学做各色美食,每个周末她都会做上一大桌的美味食品,等着我们回去吃。看着我们对着饭菜大快朵颐,是她最开心的事。去年我和她到南京看她同学,无意中听到她们聊天中她说到的一句话:"趁现在还能够做,就抓紧时间多为儿女做点事,"我心中的那个澎湃啊,真的是无法言表的。

我的慈母啊,我们要如何才能报答你的恩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