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活美文
倚栏轩精选6篇乡村生活美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乡村生活美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乡村腊月
文/吴建
这是一个忙碌而又悠闲的月份,村村户户散发着腊肉、腊鱼和馒头的芬芳。春的播种、夏的耕耘、秋的收获、冬的储藏一起酿成腊月浓俨的欢乐与甜蜜。
从腊月初一这天起,天地间骤然有了一种澄明爽洁的韵味。蓝天是高远的,河水是清澈的。村庄被遒劲的风吹得一尘不染,乡路两侧翠绿的白杨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杆,虽单调却素雅。麻雀在房前屋后飞来飞去,和小鸡一同抢食主人撒在院落的食物。
莫笑农家腊酒浑,农家的屋檐下,挂满了熏得油光光的腊肉,挂满了被太阳晒得红扑扑的香肠,挂满了烤得黄澄澄的野鸡,挂满了农人们沉甸甸的喜悦……
置办年货是从喝完了腊八粥后开始的。办年货是男人们的专利,地里的庄稼不需要打理,猪羊等家畜也杀的杀卖的卖,有空闲上街赶集了,他们把沉甸甸的猪肉,嘎嘎乱叫的鹅鸭,活蹦乱跳的鲜鱼大包小包拎回家。
媳妇大妈们也开始争晴天、抢日头"洗年"了。乡村的河边,笑声、叫声、棒槌捶衣声,此起彼伏,惊得鹅鸭扑棱,鱼儿欢蹦。红被子,绿床单,花衣服,把一河清水染得姹紫嫣红。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嫁娶的良辰吉日似乎都被农人们注定在了这个季节。谁家门上贴起大大的红"喜"字,村里的男女老少就会聚集到这家"忙喜".大红的囍字,噼噼啪啪的鞭炮声,穿着红衣的新嫁娘,红红火火的场面映红了每一张笑脸。一群顽皮的小男孩顾不上擦去鼻涕,在人群中跑来跑去,玩得不亦乐乎,一会儿讨要几颗喜糖,一会儿缠着母亲要钱,听见院外响起卖货郎那"梆梆"的小鼓声时,他们便一窝蜂地跑上去围上去,找寻自己喜欢的小东西。
漫天的雪花,平添了腊月里的喜庆氛围,雪花在喧腾热闹的村庄上空飘落下来,漫天的飞雪酝酿着浪漫的情思。女人洗好碗,将孩子打发去睡了,就拎起话筒给在外打工已经半年没回家的男人打电话。不知男人说了些什么,女人顿时红了脸,羞涩地放下话筒,拉灭了灯,睡下了。偶尔一阵狗叫,将冬日的夜和女人的思念拉得悠长悠长。
谁说腊月冷,腊月最有情;谁说腊月北风紧,腊月最牵游子心。异地求学、外出打工和他乡经商的游子心中一到腊月便有一种情愫潜滋暗长,想象着团聚的甜蜜,不由掰着手指细数归程的日子,悄悄准备着回家的行囊。一时半会儿不能回家的,远方的父母、家中的爱人,便会寄来一包厚重的棉衣,那轻柔的絮暖中是沉甸甸的亲情召唤,熨帖着一颗颗孤独漂泊的心灵。
从腊月二十五往后,村子上空开始有了锣鼓唢呐的欢庆声音。孩子们试穿了自己的新衣新帽,女人们包好了一笸箩一笸箩的饺子,打好了贴春联的糨糊。整个村庄已经集结完毕,就等着那过年的钟声了。钟声一响,告别腊月,走进大年,走近又一个春天。乡村的腊月,是又一个美好新年的前奏,是又一轮红火日子的开启,是又一茬丰收年景的展望!
乡村的年味
文/唐常春
年迈着欢快的脚步由远而近,在我五十年的记忆里,年味最浓,印象最深的还是十年前去爱人农村老家陪公公婆婆过年。
腊月二十三是农历小年,拉开了年的序幕。看到我们回家过年,公公婆婆高兴得不得了,一直忙个不停,我们也跟着帮忙,把家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彻底清扫干净,对有积垢的桌椅板凳或锅碗盆瓢,就用碱水洗刷,使之焕然一新,晚饭我们和婆婆一起做了很丰盛的菜。吃过饭后,家家户户开始燃放鞭炮,四处的灯都被点亮,按当地的话说叫"发灯",尤其是厨房里的灯更不能少,而且主人要在厨房焚香,祷告,举行庄严的祭灶仪式,送灶司菩萨上天,希望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过完小年,大家就完全沉浸在年味之中,置年货、添新衣、送年礼、理头发等,村头村尾小孩燃放的爆竹一阵接着一阵,在扑鼻而来的火硝味中,年味更加厚重了。
杀年猪是农村过大年的重头戏,养了一年的栏中猪此时已是膘肥体壮。我看到爱人的兄长早上烧了两大锅开水,和几个人三下五除二把猪栏里的猪抬上杀猪凳,当然猪也不甘就范,拼命地做垂死挣扎,但无济于事,会杀猪的堂兄死死地捂住猪嘴,把猪头狠劲往身边一拽,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就结束了猪活生生的生命,杀猪的场面血腥残忍,我不敢近瞧,只远远地站着观看。堂兄手脚十分麻利,没要多长时间,褪毛、开膛、翻肠、剁肉所有程序一气呵成。兄长拣猪身最好的地方剁下三五斤肉送给堂兄作为报酬。晚上,吃杀猪饭,亲戚邻居聚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兄长一点也不吝啬,猪肉、猪杂、猪血全都上桌,非常丰盛,年味儿就从杀猪饭桌上飘出来。年猪杀完,一部分肉送年礼,一部分肉熏制腊肉过节给客人吃。那时候的猪肉,没有瘦肉精,没有催肥饲料,大都是红薯萝卜大米谷糠喂大的,吃起来肉质鲜嫩,好吃极了;用谷壳和米糠熏制的腊肉炒菜更香!
公公在当地德高望重,辈份最高。过年前,方园几里的同辈和晚辈都来送年礼,有的砍了两斤左右长条的五花肉,有的拿十个土鸡蛋,有的捉一个自养的土鸡和一瓶国公酒,有的还带几斤白砂糖,都会贴上小红纸等,我们摆果盘端茶不停地招呼客人,婆婆回礼时总要多于他们拿来的东西,还要给随大人一起来的小孩压岁钱。
腊月二十九,家家户户贴对联,挂年画,把家舍装扮一新,就连猪栏鸡鸭舍都被贴上红红的对联。
腊月三十吃完早饭,我们就开始烧开水杀自家养的鸡鸭和洗小菜,为年夜饭做准备。下午跟着公公去祭祖封岁,也就是到逝去的亲人墓地祭拜,祈求先人庇护和保佑。每到一处,公公就告诉我们坟墓里的人是什么亲戚,接着在坟地前摆上供品,插几朵鲜花,用碗盛上一块猪肉,倒上三杯酒,烧几根蜡烛和一把纸钱,焚香祭拜完后,等先人把钱收走了(纸钱烧为灰烬)就把碗收起,倒掉杯里的酒,再放一挂鞭炮。祭奠完先人,我们就回到家里帮婆婆烧柴火做菜,婆婆做事麻利,不一会,色香味俱全的十大碗菜就端上了饭桌,东安鸡、炒血鸭、三鲜汤、还有村里人过年前干鱼塘时我们拣回的小鱼虾爆炒红辣椒,自家制作的豆腐等都是我们最喜欢吃的菜。
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我们围坐在公公婆婆的身边,把最好的菜夹给他们吃,和兄弟姐妹一起向他们敬酒,祝他们健康长寿,幸福安度晚年;他们也希望我们工作顺利,后生有出息;还叮嘱我们工作再忙也要注意身体;我们兄弟姐妹之间也相互举杯祝愿。吃完饭,小孩子领完压岁钱出去玩了,我们一边陪老人家聊天,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期间,嫂子煮了她亲自打的糯米糍粑来给大家品尝,说是吃了圆圆的糍粑,家庭幸福又团圆。我尝了一口,柔软香甜好吃。
当十二点的钟声敲响时,家家户户都出来放礼炮,乡村的夜晚顿时沸腾起来,鞭炮声此伏彼起,祝福声响彻云霄,把乡村的年味推向了高潮。
乡村,有份精致的凉
文/方谷酒
乡村两个字,是带着凉意的。
横穿人生的每一个角落,乡村的凉可以收束内心。
假设,乡村之凉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一定是需要申请保护的。
如果看不到表象的凉,至少也有凉性的特质,如凉性食物一样,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功效。我说不清那是怎样配合我生命的起承转合。只因久居散淡的乡村,有些清凉旖旎在心头,那种感觉是草木的宁静与生机,成了我心灵永远青葱的花园。
乡村是陶渊明的折子戏,演得古今众生万千不舍:"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与他的乡村一起谈天说地,一起清凉岁月。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呔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多么美丽的田园风光,这直接成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田园新派。
那茫茫的乡村,游走在客家人的脚下,就成了粉墙黛瓦的九井十八厅;落在沈从文的笔端,就是一种前世今生的味道。
我出生在乡村,后来考起大学又拜在一个叫蔡家岗的山头,学一些从小就有干系的农业常识,分配工作仍在各个乡镇转悠,几乎干了一辈子的乡村革命工作,只是偶尔,才发送一缕农村包围城市的目光。
除了旅游,我所有的照片都是乡村田园的背景:空旷辽阔,一马平川,没有高楼堵着,身后那悠悠吹过的乡村的风让记忆都有了别样的凉快。
乡村所给予我的,除了一份清凉的醇厚,还有往事尘烟中的幽思感怀。
翠翠,这样的女子是很乡村的了。光是那份清纯,其身价就值百万朵桃花——妖娆在我们的视野:她就幻想着哪一天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一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替外公担忧,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感到害怕。当爱萌芽在一个小女人青涩的身体里时,乡村的夜不再是纯纯的凉意。她爱傩送,便全情投入;而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一个男人始终牵挂在女人的心间,沈从文的乡村——便具备了湘西独特的魅惑。
北京西郊,有一处古色古香的农家院落。这是曹雪芹落魄时的故居,他默默无闻地藏身于这香山脚下的乡间,远离红尘,撰写《红楼梦》,一把辛酸泪,一直凉在世人的心里。
徐志摩带陆小曼来到家乡海宁硖石。在徐志摩给张慰慈的信中说:"才正式回家,热闹得很哪。小曼简直是重做新娘,比在北京做的花样多得多,单说磕头就不下百次,新房里那闹更不用提。乡下人看新娘子那还了得,呆呆的几十双眼,十个八个钟头都会看过去,看得小曼那窘相,你们见了一定好笑死。闹是闹,闹过了可是静,真静,这两天屋子里连掉一个针的声音都听出来了。"
这一闹一静的节奏,正是乡间独特的味道。要是小曼能在这里长长久久地住下去,也许就不会是后来抽大烟、醉生梦死、夫妻失和那么凄凉的结局了。
乡村的那份情调装修了我全部的少年时光!许多的时候,一个人悠长悠长走了多少寂寞的青草河堤路啊!于是电影《山楂树之恋》给了我最深刻的印象:在一棵绿意傲然的山楂树旁,静秋和老三相视对望,轻风吹乱了两人的头发,两人的嘴角盛满了那淡淡的笑意,我看得心动了。我喜欢看这些有些淡淡惆怅的电影。看得心里乡村般微凉。
乡亲乡情都与乡村有关吧,离开乡村进城久了,在秋叶飘零的黄昏,忽然就独自思乡了。乡村,在梦里跌宕绵绵成一种离愁的相思。乡村,它孵化心灵重回的感觉,它制造安逸随性的生活氛围。是干净美好的象征,有一种倾听天籁的安静享受……
有乡间别墅的人家,白天在城里打拼,晚上在乡间乘凉,还能入乡随俗:找一些地来种菜什么的。种好了是口福,没种好是游戏。并无什么压力,只求心境圆融——人生,一经乡村的沧桑洗染,生命便活出了境界。
韶华流转,幽梦谁边?任凭谁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乡村永远都像青花瓷氤氲起薄薄的指痕,蜿蜒成淡淡的记忆。
乡村,的确有份精致的凉。梦里,我常把脸贴上去,那种感觉像凉了的烟火——丝丝余温,丝丝凉意,与梦魂缠绵缭绕!
乡村夕照美
文/董国宾
太阳沉下去,落到天边竟变成一轮红盘,这红盘弥散出温润的光,宛如仙女垂下的彩袖,这一刻,大地忽而绚艳奇幻起来。我偏爱这乡村的夕照,它闲适,宁静,让人遐思,似一幅斑斓隽美的画。
夕阳下,乡间的绿荫、泽塘和田野,都披上一层艳装,仿若梦幻,景色愈佳。这美奂的乡村,自然也美在夕照里。你若是一个村姑,连自己也美在其中了。
漫步野外,土埂长满野芹,青草蓬蓬然吐着一片绿,最多的是叫不上名的小花朵。旷达的野外,紫棘棵疏枝疏条,临溪而立。野蒿、红果,还有笋竹,夕阳下满野灿烂,簇簇生发,一副很陶醉的样子。天边晚霞泼洒下来,一望无尽的翠色抹了一层红艳,一幅柔缓的景致在黄昏里铺开。若是油菜花开时节,更是一幅别致的画图了。
田畴里,喜悦的庄稼最惹人。开阔的土地上,五谷的影子像春潮,遍地的谷穗初绽时,一个个清秀的模样波浪式地往前涌。夕阳的红唇吻过来,小脸蛋儿都绯红成一张张柿子红。谷香遍野的时候,半个天边就红艳成一片香海了。
霞光铺满了天,在田间劳作的乡亲们要收工了。他们利落地收拾好农具,弯弯绕绕的小路上,一头头牛慢悠悠地跟在后面,这些听话的牛干完了一天的农活要归圈了。一群快乐的小孩童在小道上你追我赶,一转眼又窜到路边农田里捉蚱蜢去了。爱嬉笑的村姑做完农事,来到小溪边洗手和濯足,小溪花在石块间窜来窜去,真是惬意和快乐。晚霞映过来,蜜蜂成群结队地归巢了,一只只蜻蜓还在空中一门心思翩翩舞夕阳。村头荷塘中,一池荷朵蓬蓬地撩着霞光唱欢歌。村舍的瓦檐上,一缕缕炊烟映着夕阳逗轻风。斜日西坠,晚霞红透了半边天,乡村夕照静美又舒畅。
远村近落里,夕阳染了屋顶和瓦片,一排排树梢抹了一层红。洒满霞光的小院里,饭桌上摆上了农家饭,家家户户弥散着饭菜香。晚辈们一筷接一筷给老人夹饭菜,他们饭量不大,儿女们却没少尽孝心。这些嫩鲜的农家菜,有黄瓜、番茄和南瓜,都是从自家菜地里摘来的。一家一户刚洗刷完碗筷,黄昏就浓了一层,但乡村的夕照还没完。大槐树下,早就聚集了众多乡亲们,有故事的老人饶有兴致地讲三国,一群淘气的小孩童像炸了锅,在人群里钻过来钻过去。洒脱的村妇嗑着瓜子闲唠嗑,她们说,李家的闺女长得清秀手又巧,将来一定能找个好婆家。当晚霞收起最后一道余光,热闹又快乐的乡村便安静下来。
我从乡村来,最知乡村事。乡村夕照是一幅隽美的画,画里有质朴、勤劳和快乐,还有最真和最美。
乡村秋事
文/陈树庆
乡村一旦进入秋天,色彩就变得丰富起来,成为色彩斑斓的大舞台,黄澄澄的梨子、金黄的玉米、红艳的辣椒、红彤彤的山楂,充盈着丰硕的脸庞,点缀出一幅有声有色的乡村秋意图。
乡村的秋天是最充裕的,你这时走进乡村,会发现到处充充盈盈的,各种各样的农作物都已成熟。谷子低着头,弯着腰,放射着金黄的光芒;一挂挂绿莹莹的扁豆,正朝你挤眉弄眼地笑;一块块的菜园里,个个膀大腰圆的大白菜,碧叶层叠下青翠欲滴的萝卜,分外得引人注目。还有又红又爽的红柿子,又酸又甜的红石榴,黄澄澄水灵灵的大鸭梨,在青青绿绿的枝叶间悬挂着,乡村呈现出到处都是"绿叶成荫子满枝"的盛景,怡人的清韵更是沁入肺腑。
漫步于乡间的道路上,举目望去,收获后的田野里,土地裸露着黝黑的身子,收割后留下的玉米桩,整齐排列,像出征前的战士。田里那些高低各一,似丘似塔,大小不同的稻谷垛,吸引着鸟儿上下翻飞,成群成群的麻雀唧唧喳喳地尖叫着飞落在地上,在地上急切地跳来跳去,认真翻弄和啄食着留在地上的谷粒。秋风拂过田野,收获的乡土气息充溢在心中。农人在田间劳作,收黄豆、摘棉花、挖地瓜、掰玉米,农人辛勤的耕耘,终于迎来收获的季节。
农家小院里,柿子挂满枝头,似多情的眼睛,眺望在岁月的枝头。此时你走进乡村,会发现田里的鲜物成为餐桌上的美食,甜丝丝热乎乎的烧红薯让你流连忘返,热腾腾、香喷喷的玉米香味让你回味无穷。将清晨采摘回来的大豆荚和嫩嫩的花生,洗净带壳放到锅里煮,煮好后,味道才醇正香甜,水淋淋地从锅里捞出一粒来,剥开,放进嘴里一嚼,饱满酣畅的汁水四溅,面面的香香甜甜的味道,一下子涌满整个口腔,真是过瘾。撕开玉米青色的外皮,马上露出里面奶白娇嫩的玉米,玉米粒挤挤挨挨、排排而坐,像珍珠玛瑙般晶莹发亮,用指甲轻轻一掐,马上就会有乳白色的汁水"呲"出来,把它们掰下来,剥得只剩下两层内皮放进锅里,用柴火慢炖着。闻到溢出来的玉米香味,掀开锅,只见玉米已经变得金黄灿烂,热乎乎地捧在手里,轻轻地咬一口糯软可口的玉米粒儿,沾牙即碎,并且顷刻间,唇齿间就盈满了玉米淡淡的清香美味,进而从舌尖扩散到整个全身,整个身心便都荡漾在这清香之中。
秋天大幕一拉开,村庄里顿时成了五颜六色的城堡。刚晒出来的稻米,泛着金黄色的光,撩动人的食欲;一大摞一大摞的玉米堆放在场院,丰满圆润;一串串火红的辣椒,映红了农人的笑脸。村落更是孩子们的天下,放羊归来的孩子拿着长长的竹竿赶着羊儿,成群结队的羊儿"咩咩"地叫得正欢,像士兵一般乖巧地听着指挥行走。看到零星的几颗葡萄挂在断藤残蔓的空落架子上,顽皮的孩童搭起人梯,摘下遗落的葡萄,过起了嘴馋瘾。农家小院里,鸟儿偷食晒在院里的粮食,孩子从屋里冲了出来,冲着鸟儿吼叫,鸟儿赶忙飞走,落在不远的树杈上,吓得小小的胸脯鼓荡得一跳一跳的,对着孩子挤眉弄眼,等待向下俯冲的良机,温和的秋阳和着快乐的吼叫成为一道特殊的声音。道路上,农人用连枷拍打收割回来的大豆。傍晚,灶膛里燃烧起豆秆,在弥漫着豆香的炊烟里,农人坐在桌前,喝一口稻香酒,眯缝着眼睛很享受地向外张望,恰好看到满院的玉米稻谷,心中充充盈盈的,像是许多美好的东西已经溢出来,享受着这来之不易的丰收喜悦。
乡村的秋季,是农人们最温馨喜悦的日子,劳作中荡漾着喜悦,疲惫中溢满了幸福。农人脸上的微笑,韵和他们铿锵的脚步,吟唱着"稻花香"里丰年的故事。
衰落的乡村
文/路惠民
古老的乡村是一个不能被遗弃的历史化石,它记录着一方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和信仰,它拥有着独有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DNA,是许多人记忆中的文化之魂,也是一种文化生命的延续。
传统的村落真实地反映了农业文明时代的乡村经济和极富人情味的社会生活,对于历史的传承比文字更为准确、真实。它不仅仅是各具特色的居民建筑,更为重要的是它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民俗、宗谱系、祭祀礼仪、婚丧嫁娶、饮食服饰、乡规民约、节庆民俗;还拥有令许多人魂牵梦绕的那份古朴与宁静。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目前如火如荼的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传统意义上的乡村似乎正在走向没落,日渐凋零,古老的建筑在坍塌,或被具有时代气息的楼房等所代替,民俗正在淡化,相当多的乡村中只剩下独孤老人在岁月的沧桑中守望着乡土独有的那份纯朴和静谧。
传统乡村中那种"鸡鸣桑树颠,犬吠深巷中,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悠闲的田园风光、田园生活,今天正与我们渐行渐远,那种延续了几千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那热闹的社火、庙会、祭祀、在延续了几千年后的今天,正在走向消逝,村落的原始性、文化性正在逐步瓦解,甚至频临消亡。
传统意义中的乡村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灵魂的发祥地,也是梦中灵魂的归宿,是他们心目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牵挂和恋念与寄托。然而,社会进步是一股不可逆转的趋势和力量,并非某种力量可以改变。传统与现代人的需求矛盾得不到有效地调节,科学合理的调济与疏导,一些应该传承的传统文化,或因为缺乏传承人;或因为与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发生碰撞等,而无以得到有效的传承发扬,甚至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被淹没与历史的长河之中。焦虑、浮躁的现代人,忽视了传承已久的文化,只重视外表的发展变化,而忽视了发展的真正内涵,使一些传统村落失去了活的记忆和生命,粗俗化的发展,卑劣的发展过程成为传统村落今天发展的病痛之所在,使得今天传统村落变得极其脆弱。
保护与发展、传承与创新是一种可以合理解决的矛盾,在发展的过程中推陈出新是一种趋势之所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得到有效地调和,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让现代文明与传承乡土文化得到融合演变;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构建新的乡土文明,规避乡土文化遭到彻底的破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深入展开,不可否认的是,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有力的改变和改善,尤其是生活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阴暗潮湿、水电老化、不通风、漏雨……,土木结构的住房正在被富有现代气息的砖混结构的房子替代,无论从坚固程度,还是条件设施都有了一个飞跃。到那我们面临的是千村一面,广场城市化、去农工业化、面子工程等,乡村正在逐渐失去自己独有的特色,农家特色正在淡化;古老乡村中的古老房屋建筑中那些精美的手工艺面临腐烂,但依然清晰可见,飞的凤、游的鱼、威风凛凛的狮子、腾云驾雾的麒麟,还有那雕刻细腻的门廊、雕梁画柱,它们正在面临消失,不由的反思现代人与先辈们的距离,反思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觉得我们有责任用现代建筑技术加固和保护存在久远的古建,让我们的后代看到先辈们的智慧。
中国悠久古老的文明,中华民族之根深深地扎在乡村,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都在乡村,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也在乡村,乡村文明孕育了中国几千年古老的文明史。面对日渐衰落的乡村文明,要正视现实,进行有效合理的保护与发展,让中国梦同样在乡村这片热土上得以实现,让乡村文明成为现代文明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