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小故事简短
倚栏轩精选6篇旅游小故事简短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旅游小故事简短(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土楼探胜
文/王晓明
到福建旅游,不可不去名列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土楼。
我们乘大巴从厦门出发,经三个多小时车程,进入闽西山区,青山绿水中三两座、四五座或几十座聚集成群或方或圆的土楼就映入眼帘:有的依山临溪,错落有致;有的平地突兀,气宇轩昂;有的如豪门府第,华美秀丽;有的斑驳褶皱,尽显沧桑;有的装饰考究,卓尔不群……更多的土楼自然随意,与蓝天、碧水、山川、田野、牲畜等元素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说起土楼,不能不提客家人。西晋永嘉年间,北方战乱频仍,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汉人从发达的中原地区迁居福建的序幕,先后五次南徙直到唐宋,才在闽西这片崇山峻岭中定居下来,形成汉民族一支重要民系——客家。土楼是客家人的杰作,创造了独特的客家文化。永定的居民大都是客家后代,又因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环境,依山傍水因势造型,客家人把建筑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这里现存着圆楼、塔楼、五凤楼、八角楼、纱帽楼、吊脚楼、宫殿楼等各色土楼30多种。在各类土楼中,圆楼形似从天而降的神秘飞碟,又似拔地而起的巨大蘑菇,以其奇特的外形震撼着世人。现存圆楼360座,楼龄最长的在600岁以上,最大的圆楼直径84米,外形与天穹呼应,从空中鸟瞰这些圆形建筑群,气势恢宏。圆土楼运用易经——风水理论来规划布局,外高内低,楼内有楼环环相套,其通风、采光、抗震、隔音、防卫等功能(防火、防盗、防兽、防土著骚扰且防卫火力无死角)均优于其他造型的土楼,赢得中外建筑专家学者的赞叹,被赞誉为"世界民居建筑的一朵奇葩".
我们参观了怀远楼,此楼规模颇大,居民众多,以智慧和灵性表现出土楼的特性:一是在楼内的核心位置建起祖堂,显出礼仪和孝道精神;二是高墙围成的土楼就是堡垒,防御功能为上,又是一个开放的小社会,公共设施一应俱全,修有水井、祖堂、学堂。一二层是各家的厨房和粮仓,均不开窗,三四层是卧室,开窗,门窗、梁柱间的木雕饰品栩栩如生,只设一个大门出入,房间朝向楼内,从楼内天井采光。土楼内鼎盛时居住60多户400多人,全是同族人。在得到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又尽享几代同堂、合家团圆的天伦之乐。客家人一直为他们的大家庭生活而自豪。
土楼,顾名思义,以土为主要建筑材料。土楼的冬暖夏凉,盖出于土,当然对土有极高的要求。地基之土必须夯实,砌墙务必平整、圆润、光洁。土楼以石为基,使用当地生土为主要原料,分层交错夯筑,配上竹木作墙骨牵拉,丁字交叉处则用木定型铆固。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黄土和杉木,在当地取之不尽,建楼的施工可以完全依靠人力操作,无需借助机械设备。据史料记载,永定环极楼曾在七级地震中墙体震裂20厘米后仍能自行复合,足见土楼的坚韧。土楼经得起日晒雨淋、雷劈雪冻,排水也至关重要,外部根据地形、水流设置散水通道,内部则沿大门走向设置主排水道及检修孔,这些都非常符合建筑美学上"经济、实用、美观"的三原则。
我在历经沧桑坚实而质朴的土楼前流连忘返,读出了客家祖辈的聪明智慧,读出了客家人奋发进取、团结互助的精神风貌。
重游天目湖
文/姚毅
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窗外的房子、树等离我们越来越远……
还是数年前游过几次天目湖,印象已不是很深,只记得游天目湖总是要坐游船上岛的。
游船大多是以景区名称或景点名命名的,有"天目湖号""南山竹海号""御水温泉号"等。
坐在游船上,在嘈杂声中,一点也不妨碍欣赏这里的湖光山色。湖四面环山,山是青的,水碧绿碧绿的,很美。船在波澜不惊的湖水中前行……靠岸……前行……靠岸。
龙兴岛是我们上的第一座岛。岛上是有电扶梯的,人在山中行走,有起有落,也不是很累。倒是龙兴岛一趟走下来,许多的人和许多的事不禁让我发出一连串的感叹:我喜欢龙兴岛森林中的行走,我喜欢听森林中的山泉潺潺和山中小瀑布的水声哗哗,我喜欢呼吸山中清新的空气;我感叹蝴蝶谷中的蝴蝶不得自由,装在玻璃屋中,让这会飞的花朵与人隔离,而歇在树上的蝴蝶只是人造的,假的;我羡慕与我同游的四世同堂的幸福家庭,老的年近八十岁,小的2岁;甚至我还羡慕起景区中游人带来旅游的宠物狗,累了也有主人把它放在背包里挂于胸前。
中国茶岛是我们上的第二座岛。天目湖的茶也是很有名气的。"水美、茶香、鱼头鲜",此乃天目湖"三绝"也。因此,这里有一个陆羽茶文化博物馆不足为怪,也许这是对"茶圣"陆羽最好的纪念。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就是陆羽所著。
南山竹海景区是天目湖景区的一部分,如今这个5A级景区已经A股上市了。说到南山竹海,这里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很高。说到南山竹海的竹,首先在于她给我们造就了这样一个美景,那颀长的身影,四季长青的本色……竹的品格历来被文人墨客所称颂,这样的美景谁不喜欢呢?此外,还在于竹的前身竹笋是一道美味的食材;另外,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达,竹还可制成竹纤维、竹炭、竹地板等各种工业产品。
游天目湖,就不得不提天目湖砂锅鱼头汤,此汤具有"鲜而不腥,肥而不腻"的特色。由于天目湖湖底为沙质而非淤泥,所以,用此鱼头煮成的鱼头汤,味道鲜美,无土腥味。我们中午吃饭时,也品尝到了这里的名吃——天目湖砂锅鱼头汤,总觉不枉此行!
姑苏重游
文/中庸
大概是六年前去了苏州,被那里的美深深的震撼了。恰逢去上海出差,预留了一天的时间,告别了同事,收拾上行囊,搭上了前往苏州的高铁。每次提到苏州,首先在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就是小桥流水。那上灰下白的建筑,高高翘起的屋檐,清澈的流水,爬满青苔的石拱桥,构成了我心中最为宁静的圣地。
高铁飞驰,往事如烟。第一次来苏州,是在高考毕业以后。我一直认同的话就是"好男儿志在四方",所以不顾家人的阻拦,我背上了铺盖,辗转数个城市,最后到了苏州一个电机厂打暑假工。很多厂里非常抵触暑假工,因为暑假工刚学会,就要离职回去上学,浪费了工厂培养暑假工的时间。为了蒙混过关,我找了黑中介,办了假学历,费劲周折进了厂。才发现,这真的是一个非常辛苦而枯燥的工作,我们在流水线上,不停的把十多公斤重的机头和箱体拧到一起。而且速度一定要跟上去,不然前一道工序和后一道工序都会卡壳,就会遭到巡视组长劈头盖脸的一顿痛骂。虽然很累,但我知道期限,到了该开学的时候,我就该走了。我不属于这里,我只是来这里历练自己而已。每每想到这里,就又咬牙坚持下去。
有一位大姐姐大概三十岁了,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做了七年的时间。把青春最美好的几年,都奉献给了这个岗位。而且,还会跟着这个厂一直走下去,可能走到生命的尽头。我虽然不知道她坚持下去的理由,但我内心真的很佩服这些简简单单的中国劳动人民,没有千千万万个他们的任劳任怨,再伟大的民族复兴梦都如浮萍一般。
有时侯,累了一整天,到下了班,我往往会独自一人,坐在工厂边的桥梗上,或仰望着灿烂的星空,想要把这浩瀚的宇宙都装进眼里。或听着潺潺的流水,仿佛就看到了鱼儿的尽情嬉戏。或凝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看喜怒哀乐在不同的脸上一一浮现。这时候,所有身上的疲倦便化为乌有。
高铁上的广播唤醒了我的回忆,短短二十多分钟,就抵达了苏州。一出列车,秋风便送来花草的芳香。这味道,一闻到它,就马上和脑海里记忆的味道对应起来了,任时光荏苒,岁月更替。
叫了个出租车师傅,送我到苏州阳澄湖去。顺着高架桥,没过一会,浩达的湖面便映入的眼帘。一出阳澄湖隧道,就像穿越了一般,湖畔边是一排排的苏式建筑,彷佛我也回到了千百年前的姑苏。在最茂盛的一片树林边下了车,跑向湖提。湖提是用木头铺设而成的,鞋子和木头抨击出的节奏,奏出了我无与伦比的惬意和享受。放眼望去,绿水清波,蓝天白云。漫步在湖提上,天空飘起了小雨。小雨驱走了其他的游客,只让我一人享受这大自然的馈赠。湖风吹过,阵阵清凉。置身于这片天地中,这世间所有的烦恼,所有的忧愁等等,在此刻全都停下来了。只有我和身旁的湖,湖边的树,树下的草,草中的花,花上的虫儿,一起狂欢着。
黄昏是最可爱的,他在天空的这张大画布上,肆意的发挥着自己的想象。他随手一挥,便成了半边天的金黄。随手一抹,便给飞奔的云彩,镶上一道金边。他画的马,浑身散发着赤炎,向天际奔腾而去。他画的花,朵朵盛开,只待仙女前来采撷。他画的长城,通体金光绵延万里,守卫着这片土地。他就像孩子一样无拘无束,把自己所想的,全都画了出来,也不会为了讨好谁而多加修饰美化。或许是玩累了,或许是母亲喊着吃晚饭了,在我的依依不舍中,他消失在回家的路上了。
登长山
文/鲍明成
长山位于丹徒区的中西部,头东尾西,面积为30.27平方公里。据《丹徒县地名录》记载:该山位于县境南面,横跨西麓、蒋乔、石马三个公社(现为乡镇),因全长十二华里,故名十里长山。主峰海拔349.7米,为宁镇山脉东段高峰之一。登上长山顶还是儿时的事,一晃四五十年过去,听说近年长山山顶又多了几座亭台楼阁,再次登上十里长山山顶的想法油然而生。很快,我的建议便有五位好友积极响应。
登山那天,我起了个大早,清晨6点10分时我们六人便集合到位,从刻有"十里长山"四个大字的路牌前出发了。
天气真好!天高云淡,一朵朵白云从头顶飘过,鸟儿叽叽喳喳叫着,路两旁绿树成荫,清晨的空气是那么清新,我们的心情也格外好。大家有说有笑,一边欣赏周边美景,一边议论着有关十里长山的事儿。一位好友讲了一个民间故事。传说若干年前,分龙岗下边是汪洋一片。有一条龙在这里兴风作浪,船只走到这里都会遭险遇难。由于这条龙作孽太多,玉皇大帝就把它打下凡尘,仍旧在分龙岗下边但却变成了山。这就是十里长山的由来。十里长山有两个形状相似的山峰,一个叫东凤凰,一个叫西凤凰,据说是龙的两个妃子。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当地有名的龙王庙。到了龙王庙,就再没有宽阔的柏油路了,只有通往山中的狭窄山路,我们选择了一条1米来宽的山路登山。前一段路还不怎么陡,大家登山还算顺利,到了半山腰,山路越来越窄,加上刚下过雨,泥土松散,不少石块裸露在外,路滑难行,大家只好低着头,一步一个脚印,小心翼翼地向山顶攀登。我看看好友,再看看自己,大家身上衣服几乎都湿透了。忽然,走在最前面的人高喊:"到顶了,快上来,景色美极了!"大家一鼓作气,很快就登上了山顶。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们感受着阵阵山风,享受着登顶成功的喜悦,并拿出手机拍照留念。远眺长山北面,壮美的长江上百舸争流,往山南眺望,四通八达的公路像绸带向远方延伸,一辆辆汽车穿梭其中,路边的村庄被绿树笼罩,明镜似的水面熠熠生辉。更远处,丹徒新城拔地而起,中国米芾书法公园、十里长山生态农业示范园、大学城……一切是那么的美好。
我指着远处的几座村庄告许友人,这是元台,那是上下寺塘圩,近处是东湾村。清人李遵义《长山》诗曾提到两座寺庙:"上寺鸣钟下寺闻,东湾流水出西湾。"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沿原路返回时,我们有好几次差点滑倒。大家谈论起挑山工上下山的经验,有人找来一根木棍作拐杖,有人提议身子尽量向后。不让重心向前倾,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平安到达山脚。
一次登山,不仅欣赏了十里长山的风景,了解了家乡的建设,还增进了朋友间的感情,锻炼了每个人的意志,大家约定,下一站去登五州山,然后还要登圌山、茅山……
冬游双牛山
文/周毖
听说到双牛山采风,脑海里立马出现貌似双牛的山形,自以为这就是山名的由来。
早上九点整,冬日暖阳早早铺满了滨河两岸,似结挂的红绸,映红了桥面和没来得及凋零的树木,给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学爱好者带来了出游的好心情。我们上车,向双牛山进发,车至坎坷处不能行,只好下车,随着山势,行至深处,渐觉还原了山乡村野的原貌。没有鳞次栉比的房屋,也没有络绎不绝的人流,人迹的罕至,造就了一条我生平以来从没见过也从没走过的路。它是那样的曲折有致,生机盎然,仿佛只在梦境里与它相逢过。
这条路像一匹长长的湘西村落的手工蜡染,从山顶上顺势铺就下来,充满了乡土气息。红褐色的泥土作底,贱生漫长的野花作画,小巧玲珑、溜光浑圆的羊粪蛋蛋补空,乍一看恍如鹅卵石,花河的感觉就出来了。我回头跟他们说:"奇怪,一路的羊粪蛋蛋,怎么闻不到一丝臭味?"有人说:"羊是吃草的,拉的屎不臭,草原上牛羊的粪便都可以拿来当柴烧。"有人说:"大概是路上的野菊花太多,散发出浓烈的香气,把臭味压下去了吧!"我想:两者都有道理,眼前的羊粪虽然不能权当燃料,但给了我田园牧歌般的想象,这想象牵引着我的期待,总觉得会在某个转角处与一只小羊不期而遇。最惹人注目的还是那无处不在的野菊花,开在路边上,也开在路中央,随心所欲,完全没有无人问津的失落。野菊花质朴芬芳,每一朵都如小太阳般闪亮、温暖,却永远依附在红褐色的土壤之上,仿佛浸染在粗布上的朵朵菊香,复古了我们原始本真的念想!
山路弯弯,山体顿挫转折,阳光时明时暗,山景也时时变换模样。转过山角,往右边一看,坡体自然形成一堵厚厚的高墙,挡住灿烂的阳光,我们的身躯立刻被笼罩在阴影之中。抬头往上看,林立于山头的苍松翠柏、杂树灌木,筛出了千奇百怪的日影。
在山峰与蓝天的交接处,太阳像一颗巨大的宝石,悬浮在峰刃上,似圆非圆,闪着七彩的光,我们立刻抢拍下来。一转头向左边望去,发现太阳越过山头,跳过山沟,把对面的山坡照得明晃晃的。遍布在山坡上的松柏,沐浴在橘红的阳光下,齐刷刷地向上挺立,似乎有一位神仙,手持一把巨梳,把满头绿发一直梳到了山岗,梳齿间顺滑的纹路削减了凌霜傲雪的刚劲。而山脊上的树梢在极目处合聚成一条绵延的曲线,如手指在沙地里随意地一拖,怎么也弄不出险峻的意思。这就是开江的山,一衣带水的丘陵。毕竟是立冬以后,虽然只是一小段阴影,仍然不胜这寒冻之气,我赶紧打住自己的思绪,迫不及待地穿过阴冷地带,拥抱阳光,如获至宝。
在阳光下,坡上的火棘这儿一簇,那儿一丛,红艳艳、亮闪闪,格外招人喜爱。一路走走停停,看山花野草,听逸闻趣事,不觉快到山顶。只听一人说:"前面就可以看到双牛了。"我本能地抬头四顾,既没有自然天成的双牛山形,也不见耸立的双牛山石,更不见岩壁上雕刻的牛像,哪来的牛影子?心里好一阵纳闷。
没走多远,林老师指着前面平躺在地上的山石对我说:"那就是双牛,像得很。"我急忙走到跟前一看究竟:这对石牛,不及成牛大小,鼻子、眼睛、牛角轮廓分明,却有着成牛的神韵。它们蜷缩着身子,相向而卧,跟牛棚里栖息一样安然,又像在池塘里洗澡时露出水面的那部分身子。我想,这一对牛,很可能是一公一母,不知什么原因,脱离牛氏家族,双双来到开江地界,静卧于山野之间,叩问岁月静好。这样的牛形山石,以此冠以山名,实在太小气,跟我先前的顾名思义相距甚远,但牛的秉性与开江的山水还真有一脉相承的意味。
行走在开江的土地上,同样能感受到光影的变化和山色的秀丽。每一次脚步的丈量,都倍感别样的亲切,不管那方土地是熟悉还是陌生,因为它镌刻着家乡的字样。
游张家界
文/史国瑞
张家界风景区崇山峻岭,溪水秀丽,溶洞奇绝,给我们美的享受。
到达张家界的第一天,我们游览了土家族风情园。土家族山寨里的建筑物都是木石结构,九重天世袭堂建筑风格尤其独特,以山造势,高48米,九重十二层,飞檐翘角,曲廊幽阁,气势恢宏,是完美的全木结构吊脚楼。
第二天我们去了黄龙洞。黄龙洞溶洞是世界级的奇观,现探明的洞底面积达10万平方米,全长7600多米,垂直高度140多米。洞内分两层旱洞两层水洞,错落相通。泉水连着小河小溪,水潭连着瀑布清泉。上万座钟乳石峰形状各异,错落盘根,石笋、石柱、石旗、石花、石幔、石鼓等造型奇特,配上灯光的照射,更添灵气。洞内有13个厅堂,最大的厅叫龙宫,底部面积达1.5万平方米,高近40米,2000余根石笋拔地而起,有的像飞禽走兽、有的像松柏名木、有的像珍宝古玩,有些连成一片像巍巍高山,有的独自矗立像火箭升空。洞中到处都是透明的石壁、丰腴的石乳、光洁的石幔、或宽或窄的石瀑和姿态各异的石笋。神奇的"定海神针"高19.2米,是洞内最高的石笋,两头粗中间细,最细处只有10厘米,据推算需20万年才能长成。洞内有二条河,四通八达,能工巧匠在洞穴中造了跨度很大的石拱桥,桥下便是可行舟的河。最长的河名叫响水河,全长2800多米,水深6米,荡舟河上,河道曲折,两岸奇峰怪石,若明若暗,使人陶醉。洞内还有三潭四瀑,天仙水是最大的泉水,从30多米高的洞穴中如烟似雾地倾泻而下流入河中,"疑是银河落九天".河里潮起潮落,生物多样,不仅鱼虾跳跃,娃娃鱼也生活在这里。
第三天我们游览了天子山、袁家界、金鞭溪。
天子山海拔1260米,峰峦耸立,云雾缥缈,奇山怪石嶙峋,许多峰峦酷似人形。登上天子山向下看天子山石林,或如神兵天降,或如群仙论剑,鬼斧神工,令人惊叹。
袁家界是以石英岩构成的平缓山岳,最神奇的是"自生桥".那是一座天然石桥,它凌空飞架在两座巨大的石峰之巅,桥宽约两米,两端石峰上绿树簇拥,峰壁光滑草木不生,真是巧夺天工。
金鞭溪全长7.5公里,溪水涓涓,水潭汪汪,瀑布袅袅。金鞭溪因金鞭岩而得名,拔地而起的金鞭岩高380米,如同驯马的长鞭,其左侧有一岩峰如同凶猛的老鹰,被称为"神鹰护鞭".金鞭溪是美丽的峡谷,沿溪景点观音送子、文星奇岩、双龟探溪、千里相会等也是造型奇特的山峦险峰。
最后一天我们游览了大庸府城。府城牌坊、朝天楼、博物馆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很值得参观。
美丽的张家界是喀斯特地貌,有奇峰3000多座,秀水800多处,有山就有洞。虽然在张家界游玩了四天,但我们只游览了部分景点,感觉完全没有尽兴。再见吧张家界,我们下次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