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蜡烛文章

2023/08/05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4篇蜡烛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蜡烛文章(精选4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蜡烛

文/苟国星

提起蜡烛,人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回答:"我见过,也没什么可稀奇的。"其实,它蕴涵着独一无二的意义。

每次家里没电的时候,人们都会拿出蜡烛,为自己照亮的同时,人们也会慢慢享受烛光带来的温暖与光明,而蜡烛呢,默默地为人们带来明亮,自己却十分难受,十分疼痛,但它们却没有任何怨言。我们的老师就像这蜡烛一样,默默地为我们服务。

在所有的老师中,有一位老师让我终身难忘,他就是我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小考前,谁都是最紧张的,但是我却不一样,因为在课上我体会到了喜怒哀乐,自然觉得很轻松,紧张的气氛大概早就跑到了九霄云外。

有一次,发成绩单时,当念到我的名字时,我的心都快跳出来了:"苟国星获得了全班第一名,但是是倒数第一,57分。"天啊!这对我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从小到大,我从没考得这么惨!我的心都碎了。我低着头上前拿试卷,看到老师那不语的面孔,心里更不是滋味,一拿到试卷,我的泪水就涌了出来。小时候,有了"爱哭鬼"之名,我不得不控制自己的情绪,可是,我实在没有办法让我的泪水止住。

"别哭了,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考验,你只是向成功迈了一小步,以后还会有更多的一小步等着你,难道你就要从这里跌倒吗?""我不要,我不服气!""对了,就是这样!去放松一下吧!"我看到了老师对我的好和对我的爱。

从今天开始,我要让老师的脸上永远带有微笑,像蜡烛点亮时那样漂亮,让老师成为一盏永不熄灭的蜡烛!永不熄灭的灯!

蜡烛的自诉

文/杨又

如果有一天,我变成一支蜡烛,我会随着慈善基金会捐赠的物资来到贫困的山区,来到那里的学校,来到学校里的老师办公室。

白天的时候,我躺在盒子里没人搭理我,我的兄弟们也都在呼呼大睡呢,但我却睡不着,我感兴趣的是旁边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听着听着,我也睡着了。夜深的时候,我听见了脚步声,应该是老师进来了,他打着哈欠,应该是太过劳累了。我探出头来,他顺手把我拿到桌前点燃了我。作为一支蜡烛,燃烧的时候是很痛苦的,但我一点声音都没出,因为我不忍心打扰正在专心备课的老师。他虽然很累,但却一点也不马虎。我看着他的书,那篇文言文的每一个字,每一句,每一段的意思他都写得清清楚楚。他的课本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空白的,都是密密麻麻的字,但他还不满意,还在小纸条上写上要补充的内容并不断地夹在课本里。过了很久很久,老师写完了,就把我吹灭了,不一会儿,老师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第二天,老师把我这支蜡烛给了一个勤奋好学的学生,他已经把自己的蜡烛用完了。于是,我来到了他的家里。他家的房子很简陋,父母也都是文盲,但他相信,他一定能够走出大山。到了夜晚,我被放在一张小木桌上,他正在认真地背课文。

夜深了,我也快烧完了,看着外面一片漆黑,我想,如果没有我,你会不会迷失在黑暗中?会不会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如果有来生,我一定还做蜡烛,照亮你前行的路。

蜡烛

文/罗鸿

幼时在乡下,停电的时候,我特别希望能点上一支红蜡烛,火光中,蜡烛变得通透而明媚。它安静地燃烧着,缓缓流下烛泪,它照亮了四周的墙壁,也照亮了小孩子的笑脸。屋里因为这小小的蜡烛而变得安宁。

红蜡烛很稀少,大多时候只能用白蜡烛。如果说红蜡烛像垂泪的新娘,那么白蜡烛更像白衣飘飘的仙女,那一小团一小团洁白的烛泪,多像她凌空飞起时驾起的祥云啊。我从小就喜欢蜡烛,但我从来不喜欢同样能带来光明的煤油灯。煤油灯乌黑油亮,带着刺鼻的煤油气味,与纤细清爽的蜡烛相比,它们简直就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俗物。

我不怕烫,我把刚刚溢出来的烛泪捏在手里揉搓,在冷却之前把它们搓成小碗小碟子形状,再把桌子上那些已经凝固的蜡烛小颗粒装进去,然后托在手心,我煞有介事地告诉爸妈:"请吃汤圆。"有时候,我还把这些烛泪搓成小动物形状,我说它是老鼠,顺便还"吱吱"叫了两声,我妹妹却抢白说:"老鼠有细长的尾巴,这个笨头笨脑的东西更像一头猪。"这叫什么话,仿佛猪没有尾巴?

父母向来不会评价这种无厘头争执,停电的夜里,他们变得非常宽容与和善。父亲会在烛光里讲故事,有时候还教我们用手指做各种形象,利用烛光投射影子就成了猫猫狗狗的样子;母亲则会抱着尚未织好的毛衣,继续从事白天没时间顾及的编织,他们并不像别的父母那样阻止小孩子玩蜡烛。在我们老家,有一个骗小孩的说法:小孩子玩火会尿床。很多年以后,我似乎明白了这个谎言的意义,他们是怕小孩玩火引起火灾。我父母没有这样的担忧,停电点蜡烛的时候,他们很闲了,谅我们在他们眼皮底下,也玩不出那么大的动静,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我们开心呢。烛火摇曳,屋里洋溢着温馨和快乐的气息。

蜡烛带来过多少乐趣啊,我还有过自制蜡烛的经历,那更是其乐无穷的事。

上中学后,班里有一个叫小强的同学特别淘气,他常常去他爸所在的造纸厂里拿出大块大块的石蜡到学校玩,他用刀子把石蜡切成小段,或者直接在上面刻各种各样的花纹。我问他要了一大块,想把它弄来玩出点什么花样。没等我想出什么名堂,父亲已经替我作出决定了,他说:"这么大一块石蜡,把它做成蜡烛吧,停电的时候就用得上了。"我立刻被这个建议打动了,两眼放光地问:"怎么做?现在就开始?"父亲说:"你想想,要准备什么,总得先把它溶化掉?还要有个细长的模具吧?"我找来一个破旧的搪瓷碗,把石蜡切成小块装进去,放在蜂窝煤炉子上烤热溶化。父亲在屋后找来一根细长的竹竿,把它从竹节下面砍成一段一段的竹筒。他又找来手工线,把线的一头固定在竹筒内的底部。在父亲的指导下,我一只手把线的另一头捏着,一只手则托着竹筒。父亲端起搪瓷碗,把晶莹剔透的蜡液倒进竹筒里。热气传递出来,竹筒也变得烫手。为了让它快速冷却和凝固,我把竹筒放到水盆里晾着。我们如法炮制,把搪瓷碗里的蜡液全部装进一根根竹筒里。等到全部凝固后,父亲把竹筒剖开,一根根雪白的蜡烛就做成了!修长晶莹的蜡烛多美啊,像玉器一样闪着微光,真是妙不可言。此时,天快黑了,屋里电灯的光芒已经投射到院坝里,可我多么盼望停电啊!

我把蜡烛带到学校去,小强瞪大了眼睛,其他同学更是惊讶不已,我们自制的蜡烛比商店里卖的蜡烛要细长得多,绝对是经久耐用的好蜡烛!

好多天以后,晚自习的时候终于停电了!黑暗降临的一瞬间,教室里爆发出响亮的掌声,我们的长蜡烛,终于派上用场了!

很多年过去,我依然记得那段日子里,同学们对停电的期待……

被遗忘的蜡烛

文/孙江林

周五下班,回家烧晚饭。饭快烧好了,正准备关煤气,忽然灯熄了,油烟机不响了。灶具上的两团火,像是意识到我正在看着它发懵,用它的羞怯默默表达它的无辜。

我关掉煤气,屋子里漆黑一片。

几乎与妻子同声发问:停电了?

妻子掀开窗帘说,路灯也没有了!

整个小区一片漆黑。

发呆没有用,给物业打电话发火也没有用,眼前要办的事是找到可以发光的东西,解决吃饭问题。我问:蜡烛呢?妻子说,那天我好像在什么地方还看到过。这是一句没有意义的回答。如果蜡烛有耳朵能发声,一定会说,我在这里。

手机。手机不是带有手电功能吗?妻子打开手机的电筒,我也打开。但那种光源,多少让人想到萤火虫的光亮。在这种光源下吃饭,有一种会将饭吃到鼻子里去的担心,再说,能坚持多长时间呢?我盲目地寻找蜡烛,搬家之前我将几支蜡烛收在一只铁盒子里,但搬家后没有再看到,或者根本没有想到去找那只放蜡烛的铁盒子。

我忽然想到保险公司曾送过一只应急包,其中有一台手摇式发电收音机灯。我在玄关的柜子里找到了它,天大的欢喜。

一顿饭吃完了。电还没有来。打电话问物业,回答是,高压线路烧坏了,正在维修。

天这么黑,高压线路烧坏了,工人能很快修好吗?想到电工也是和我们一样的凡人,我便将埋怨收起来,打开手机中下载的歌,《九儿》,播放起来。在没有任何干扰的寂静中欣赏这样一首情歌,那种美是无以言表的。

看看时间,7:30不到,即使10点睡觉,还有两个半小时的时间,一直听歌吗?手摇发电机持续时间不长,间隔两三分钟就要充电,像一只困倦至极的小老虎,需要反复呐喊,才能将眼睛睁大。

我在《九儿》的歌声中,继续想那几支蜡烛,她们会在哪儿呢?

据说蜡烛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火把,火把是用树皮或木板、芦苇做成的,涂有油脂或蜜蜡,由汉到宋,蜡烛为寺院和宫廷所用,明清以后,蜡烛才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但后来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电灯几乎普及到世界所有有人的角落。于是曾经给人类带来光亮的珍贵的蜡烛,由生活必需品变成正月十五孩子们灯笼里的光明,慢慢淡化出成人的生活。

但遇上停电,没有应急意识的我,第一想到的还是蜡烛。

蜡烛像一个久违的朋友,只有到了这个时刻,我才想起它!

忽然想到,生活中,有许多老朋友也遭遇蜡烛的命运,曾经朝夕与共,现在互无联系,杳无音信。想起杜牧的几句诗: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在灯火辉煌的日子里,我们为什么会忽略蜡烛的存在呢?

我必须找到那几支被我忽略过的蜡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