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故事
倚栏轩精选8篇经典小故事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经典小故事(精选8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被优待的高考
文/蔚新敏
高考被优待,有的加分,有的优先录取,1994年我高考,优待睡竹躺椅。
高考前,邪门了,白天下雨晚上晴天,潮乎乎的热。我家有一个躺椅,竹板做的,躺上去,倍儿凉快,那是我爸的宝椅,平时谁都不能躺。7月6号晚上,我爸说:"明天你高考,今晚上躺椅归你,想躺到几点就几点。"我受宠若惊呀,这"小灶"开得别具一格,可能是我爸表达对我高考重视的唯一途径。
那天晚上,我和衣躺躺椅上看书,我爸把落地扇脑袋调成对着我呼呼吹,我是大暑天下河,凉快透了。
那么一躺就睡着了,一夜都没翻身。
早晨醒来,我的胳膊、脖子、腰、腿都好像坠着沙袋般发沉,各个关节都不活泛了,第一是让躺椅的竹板硌的,第二是电扇吹着了。我也不敢说,就那么去参加考试了。
我的座位在最后一排,我屁股上扎着蒺藜似的,坐不住凳子。腰酸,我就把腰挺得倍儿直溜,直着不舒服了我瘫桌上,过会儿再脖子拉长了腰板挺直了"眺望远方"……总之,人家都低头答题,我摇头晃脑可忙乎了,字都没写多少。
监考的老师走过来,也不问我怎么回事,给我脖子上抹了点风油精,以为我是被蚊子咬了呢。见我还不"老实",估计是以为我偷看左右同学的答案,也不经过我同意,提溜起我的身体,直接把我的凳子往后拽,桌子往后挪。另外一个老师走过来,身体挡在我前面,恰好头顶一个吊扇,忽闪忽闪转,吹得我更难受。俩老师配合默契,瞅着我,意思是"这下你可凉快了".我何尝不知道其实是防着我抄袭。那天的考试,我成了药店的抹布,苦透了。
第一天的考试不怎么好。可也不敢跟家里人说啊,吃罢晚饭,我爸说:"你辛苦了,今儿晚上,躺椅还归你,电扇还归你。"我赶紧溜到自己的床上,佯装睡着,待我爸叫我去睡躺椅,我假装睡得死死的,呼噜那个响哦,睡得那个沉哦,怎么叫都叫不醒。那天晚上,真热,我整夜大汗淋漓,第二天,浑身酸疼的感觉没了。
后来我就总结,把高考平常化,别给孩子太特殊的待遇,万一不适应,反而弄巧成拙。
汤碗里的亲情
文/刘琼
周末一早,孩子就催促我:"妈妈,我们早点出发,去看外婆吧。"
我说:"等会,我在炖汤,要带回去给外婆喝。"
孩子说:"要快一点,我想多陪陪外婆呢。"
孩子懂事了。以往每次回家,都是我催促他。
怕母亲在家里等久了不高兴,拨通母亲的电话,告诉母亲:"我在炖汤,要晚一点到家。"
母亲说:"不急的,我也在炖汤,等你回来喝。"
回到家,赶紧从保温盒中盛了碗汤端给母亲喝。母亲边喝边说:"这汤好甜,好好喝。"
我对母亲说道:"这汤喝了润肺养颜呢,多喝点。"
我"强迫"母亲喝了两碗。每次看着母亲将我炖的汤喝完,都会特别开心。
母亲喝完汤,带着我去看她种的蒲公英,蒲公英花开得正好。母亲说:"花朵晒干后,夏天里炖汤给你喝。"
母亲与我闲聊了会,就赶紧进厨房忙乎。不一会就从厨房端了一碗热腾腾的汤出来,母亲把汤送到我手中,说道:"汤里面有墨鱼、小肠、排骨、豇豆、河贝,喝了滋补呢。"
我喝着汤回应母亲:"这汤真香,真好喝。"
第一碗汤还没喝完,母亲又盛了一碗出来,母亲说:"喜欢就多喝点。"
汤是真的甘甜,但我的心更是甘甜。
我望着我最爱的人,我的母亲,她脸上的皱纹更深了,白头发更多了,背也不那么挺拔了。我心里黯然了,我舍不得母亲变老,真希望母亲能够慢一点、再慢一点老去。
回忆从小母亲对我的教育,母亲说:"女人呢,可以不下厨房。但是如果要下厨房,还是要会炖几道汤、做几道菜的。"
母亲教会我春天里炖椰子鸡汤、春笋排骨汤、天麻枸杞鸽子汤;夏天里炖石斛老鸭汤、绿豆南瓜汤、莲藕猪脚汤;秋天里炖银耳雪梨红枣汤、山药排骨汤、丝瓜鳕鱼鸡蛋汤;冬天里炖萝卜羊肉汤、红参乌鸡汤、牛脊骨杏鲍菇汤、小肠猪肚豇豆汤……我常会抱怨,这汤的火候好难掌握啊。母亲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母亲不仅仅将炖汤的技巧传递给我,还将她那重情重义、真情真挚、大气大度、阳光明媚的个性赐予了我。母亲是我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优秀的老师。母亲所给予的以德、诚、善、忠为重的美德,让我学以修身,学以处事,学以做人。母之所爱亦爱之,母之所敬亦敬之。正是母亲所赐予的那份灼灼的光和热,才让我活得如此灿烂温暖。
不像父亲,退休后朋友依然多,圈子依旧广,母亲的世界在不停地变小,小到只装着儿女。到了周末,就只盼着儿女们回家,喝喝她炖的汤。而我们的世界却在变大,有朋友、有爱人、有孩子、有事业,还有诗和远方……周末常常有事,难得回家喝碗汤。
年少时总想着,等到自己有所作为再好好孝顺母亲,但孝顺或许就是多陪伴母亲,就是喝一碗母亲炖的汤。时间是有限的,再忙碌也要抽出时间,陪陪母亲。即便是做一些稀松平常的事,或我们也炖碗汤给母亲喝,就能温暖母亲的心了。
我想陪伴母亲的浓度,应该决定了我爱的温度。我会用心、用情,耐心、细心地陪伴母亲,让母亲感受到我对她浓浓的爱和深深的情。
不老的小丫头
文/任三林
一时心血来潮,她把养了多年的长发剪了,剪成干练的短发。回家的路上,她觉得整个人都神清气爽,走路生风。到单元门口时刚好看到下班回家的爱人,她得意地晃动着脑袋,甩了甩短发,笑着问:"精神吧?"
爱人看着她,愣了半晌,才幽幽地叹口气说:"头发剪了就成大妈了,再也不是走路时马尾巴一摇一晃的小姑娘了".听爱人这样一说,她也怔了半晌,呆呆地看着爱人。"小姑娘?"她今年50多了,年过半百了,难道她在他眼里还是初见时那个扎着长长马尾巴的清纯少女?
睡前,对着镜子里一头短发的自己,回想着爱人的话,她失眠了。
周末,他和她去逛超市。走到耐克摊前,他停下来,指着摊柜里的一双旅游鞋,说:"这就是我上次跟你说的鞋,你肯定喜欢!"
她拿起鞋,看了看,颜色是她喜欢的,青白色的网纹下有暗隐的桔黄,整体是小清新的色系!再看价钱:749元!她有点犹豫,她还没买过这么贵的鞋!
"喜欢就好,别在乎钱!"他在她耳边笑说道,然后就叫营业员拿一双让她试穿。她试穿了一下,很舒服,在他的怂恿下也就狠下心买了!
买完鞋,他们去卖裤子的店。她去杉杉,金利来,而他瞄了一下标签后拖着她去海澜之家。"那条裤子不是挺好的吗?"她不解地说道。
"太贵了!夏天的裤子,没必要买那么贵的。你看,这条裤子才200元不到。"他笑着说,好像占了很大便宜似的,试着合适,一下子买了2条。
他给她买东西,每次都是说买就买好点,而他自己却舍不得买点好的!就像网上说的:你负责貌美如花,我负责挣钱养家。可她已过了青春韶华啊!
回家后,她把鞋放在进门的过道边,新而靓。每次去洗手间,都吸引着她的眼球,"这鞋子越看越好看!"她很是愉悦地说。
"这鞋适合小丫头穿!"他笑说。
可这鞋是他前几天看中的啊!她看着他,愣了几秒。"小丫头!"她,一个五十多岁的有着细细鱼尾纹的中年妇人,她自己都快忘了她小丫头时的模样。
晚上睡前,她戴上新买的红色镶边的老花镜,坐在床上看百看不厌的《红楼梦》。他进来看到她,突然就笑了。"笑啥?""你戴上眼镜还挺可爱的。以后你买个眼镜戴戴,你很适合戴眼镜。"
一连几天,他看到她戴着老花镜看书都忍不住笑说:"戴个小眼镜真可爱,像个小姑娘,有书香气!"
她明明戴的是老花镜,明明是老大妈了,他却一脸笑意地脱口而出小姑娘,还可爱!她书也不看了,看着他,像第一次初识似的看着他。这个相识快30年的男人;节日,生日很少买礼物,送花的男人;平时少有浪漫情调的男人;从不说我爱你的男人,却在某些时候很自然地,清清淡淡地说出小丫头,小姑娘,而且是在她芳华逝去,容颜不再的时候。
难道在他的心里,30多年的岁月,只是一瞬?她依然是她,依然是秋日午后初识时的那个扎着长长马尾辫的明媚少女?那个少女,像青山一样青葱,不老!
"因为爱情,怎么会有沧桑,你永远都是我初识的模样……",王菲的歌就这么猝不及防地在初夏的风送来蔷薇花香的夜晚吹进了她的心房。
原来,爱,从未走远!只是自己的心钝了,未能感受那份细微的美好!
我的"大丈夫"
文/董凤霞
我和老公相识于文友联谊会上。老公算不上帅气,身材也谈不上魁梧,但他四四方方的国字脸、腼腆的笑容,让我第一眼看到就感到特别亲切,特别有安全感。联谊会好像就是特意为我俩组织的"鹊桥会".
我们的关系发展之快,用"神速"一词来形容也毫不夸张。几封鸿雁传书,我们已是热恋中的情人。
我的父母对我们的交往非常反对,理由有三:第一,不希望唯一的女儿嫁到外地;第二,男方家庭条件一般,担心女儿的幸福一开始便会输在起跑线上;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条,两人年龄相差8岁,差不多快一轮儿,他是个名符其实的"大丈夫".
我常常背着父母去见他,接触的次数越多,越是不能自拔。他的优雅谈吐,他的多才多艺,他的善解人意……我满眼全是他的优点。
我毅然不顾父母的阻挠,和他举行了婚礼。人们常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正是父母不能接受的"大丈夫",婚后,却让我有一种掉进幸福漩涡的感觉。
因为老公的"大",他对我特别照顾。我是独生女,从小到大,父母很少让我干家务。看着老公每天忙碌的身影,我却舒舒服服地倚在床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随便写些东西,心里总会冒出难言的愧疚。我求老公教我做饭,老公说:"能为老婆效劳,是我的荣幸,你就安心当你的‘坐家’吧!"
因为老公的"大",他对我特别包容。我原以为结了婚,就是个实实在在的大人了,谁知,在老公眼里,我依然是个孩子。凡事,老公总是护着我、宠着我,关心我胜过我的父母。一次我和同事闹点小矛盾,回到家,我故意找老公的别扭。老公又不傻,当然能看出我在"无理取闹".他非但不生气,还一个劲儿地逗我开心。老公说:"我就是老婆的出气筒,尽管向我开炮!"我瞬间破涕为笑。
因为老公的"大",他更懂得付出。他明明知道我父母对他有偏见,却丝毫不介意,每隔一段时间,都要陪我回家看望父母。他说:"人这一辈子,父母和伴侣是最该珍惜的亲人。父母把你带到这个世上,养育成人,养育之恩比天大;伴侣是你后半生的依靠,要陪你风风雨雨过一生,夫妻恩情比地厚。"
去年,我的父亲突然生病住院,正赶上暑假,老公陪着我,在医院里忙前忙后侍候了一个月。一天,躺在病床上的父亲,向我伸了伸大拇指。我当然明白父亲的意思,那是父亲对我婚姻的肯定,是对他这位"大女婿"的认可。这一刻也许来得太迟了,但我这位"大丈夫",凭着他的人格魅力,争取到了。
一位大学同学发来短信,问我现在的生活如何,我回信:春天是什么样子,我的生活就是什么样子。的确,对于我来说,家,永远如春天般温暖,我就这样幸福地沉醉在"大丈夫"营造的春天里。
窗前那盆仙鹤来
文/魏世君
前几天,班上的学生从家里拿来一盆仙鹤来,摆在了教室的窗口,这唤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大学毕业那年,我这个地道的农村娃来到了长白山区的一所中学教书。组织把我们这些大学生都当成了宝贝,照顾得格外周到。接下来就是领受教学任务。当时,领导安排我做初二学年的班主任工作,这对我这个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的确是一种考验,一种挑战,但同时也是一种机遇。我欣然接受了。
接了这个工作以后我才知道,这是一个乱班,学生淘气、顽皮,打仗更是家常便饭。面对这样的班级,我的青春梦想如远山的一缕云烟渐渐飘逝了,除了困惑,就只有细雨迷朦中疯长的对家人的思念。那些日子,我的情绪低落极了,面对一张张调皮的面孔,我有些束手无策。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就隐约感到有人在议论我,说我能力有限,管不好这个班。那时,我的心中除了困惑,其余就是沮丧,就连上课都无精打采的,有时竟被学生的吵嚷声气出了课堂,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了。
这个学期的期中考试快到了,我在给学生做古诗词的默写训练。大多数学生都在装模作样地写着,只有靠墙角的一名男同学却坐立不动。我知道这名小男孩叫徐生,语文成绩不好,几次测试都没及格。我走到他的面前问:"你怎么不默写呢?"他回答:"我不会背诵,就是写上了也是在欺骗老师。"听了徐生的话,我被他的诚实深深地打动了。我于是又追问道:"你会不会照书抄呀?" 他回答:"照书抄我会。"说着便拿起笔来工工整整地抄起来,待他写完,我看到他写得一手方方正正的好字,我又顺势夸奖了他:"看,你写得字多好!如果是默写的该多好啊!"这时候我看到平日只顾淘气,从来不会流泪的孩子眼圈已经湿润了……
下课了,我走出课堂,走在回办公室的路上。我隐约听到身后有人叫我,我停住脚步回头看时,徐生已经来到我的身边。他把我拉到墙角处,深深地给我鞠了一躬,含着眼泪说:"老师,我从小学到现在没有人夸奖过我,有的都是白眼和责备。您是表扬我的第一个老师。"说完他又深深地给我鞠了一躬。听了徐生的话,我哽咽了,心里升起一种莫名的疑惑。
从那以后,徐生整天拿着语文书,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我,他就会问一大堆的问题,我就一一地给予解答。期中考试之后,徐生的语文成绩仅得了62分,刚好及格。这时他又找到我说:"老师,实在对不起,我让您失望了!"这次我又鼓励他说:"老师知道,你已经尽力了。这可是你在语文学习上一次历史性的突破,你应该再接再厉。"没等我的话说完,徐生已泣不成声了……
冬天到了,山里的气温骤然下降,我的身体顶不住天气的捉弄病倒了,一连几天都没有起床,也没有吃东西。第三天早晨,徐生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弓身走进了我的宿舍。他一进屋就问:"老师,您好点了吗?"我点点头欲从床上爬起来。他急忙走过来按住我,同时解开了羽绒服的拉链,小心翼翼地端出了一盆花儿。我看到那正是我喜欢的仙鹤来,开着几朵粉白的小花,那样淡雅、高洁。徐生把花放在窗台上对我说:"老师,我家里困难,妈妈说没钱给您买东西,就送给您一盆花吧,希望您早点好起来!"我望着那盆仙鹤来,泪水模糊了双眼。
在以后的日子里,这盆仙鹤来一直陪伴着我,虽经几次辗转易居,我从未丢弃它,因为它让我懂得了教育的魔力所在: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轻轻的鼓励,都足以变成学生心中的蜂飞蝶舞、水绿山蓝。现在,那盆仙鹤来就摆在我卧室的窗前,因为我需要它。
卖火机的男子
文/李亚坤
自去年5月份被派驻到窗口单位,上班的出行方式和线路随之改变,每日早晚都有近一个钟头在公交车里度过。车窗外的风景早已司空见惯,我便以书为伴,这段漫长的车程似乎不那么难捱了。但行至一处地点时,就像心灵感应似的,视线就不由自主地从书页上挪开,飘向那个特定的方向。
不知从何时起,每次乘早班车,当车快要爬上大桥时,只要不下雨,大概总能瞧见路边那个奇怪的男子。男子坐在马扎上,他的面前如果不是搁着一块脸盆大的布,布的左右摆着一对插满打火机的匣子,一准会被当作是乞讨的,或者流浪汉。那是一个孤零零的、不合时宜的摊位。以一个资深烟民的经验,烟和打火机是不分家的。去超市买包烟,一摸兜没火,自会再配个打火机。半路上,单单买个打火机的机会不大。所以,他的生意冷清自然在情理之中,至少在我每次匆匆的一瞥中,没见到有行人停下来光顾的身影。他低着头,也不叫卖,俨然一副还没睡醒的样子。
按说,他的年纪说年轻不年轻,说老还不算太老,随便找点什么活儿都比干这个强啊!有一次,公交车因避让行人转了个陡弯,我得以近距离地发现,他那紧贴在胸前的的一只手腕变形得很厉害,蜷曲的手指僵硬如枯枝。我的目光像受惊的兔子迅疾跳到他的摊位上,那是一种非常廉价的打火机,一元钱一个。我替他计算,就算将那些火机卖完,赚来的也不过两碗面钱。于是,我想起残疾人街头行乞的情景,也曾从媒体上读到扮残疾博同情的新闻,如果他以此作为"生财之道",一定比卖打火机得到的多得多。
嗜酒的人,大多存不下酒,但抽烟的人,最不缺的就是火机了。实话说,我每每都有一个冲动,下一站下车,再走回桥这头,照顾一下他那微不足道的生意。但这样的念头一旦随着车驶过了大桥,就渐渐远了,淡了。
让我感到奇怪的是,最近连续一周,当视线屡屡锁定那个方向,却总是扑了个空。我上班一向守时,乘车的时间是掐准的,不早不晚。近一年来,从夏到秋,从冬到春,他已然成了一祯风景画,吸引着我。他生病了,还是改了行,抑或换了地点?我不免胡乱猜测,竟隐隐有些失落,既盼望第二天能看见他,又希望他从此不再出现在那里,两种愿望就像一对唇枪舌剑的辩手,互不认输……这终究是一厢情愿的臆测,于他是否有更好的选择,我一概不知。
人近中年,我对生活的某些感悟渐渐有了变化,比如一个人可能不富裕,但是否就一定意味着贫穷呢?年轻时,看事物常流于表象,认为"不富裕"和"贫穷"是完全相同的概念,现在看来还是有区别的,尤其是在温饱得以解决之后。朋友曾说起他一个做大生意的朋友,对方入有豪宅、出有名车,和人家相比,感慨自己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穷人。我说你有温暖的家,有车代步,你一点都不穷,只是不富裕罢了。朋友一听,心情顿时大好。是的,我们可以不富裕,但一定不能自甘贫穷。因为,正如炫富的人未必真的富,一个动辄以"贫穷"自居的人,才是彻底的贫穷!
由此觉得,那个男子兜售火机的行为一点也不廉价,相反,倒是我那一闪而过的怜悯之心,显得太廉价了。
明天,但愿还能看见他!
沉淀在心底的乡愁
文/王玉华
20多年前,一纸大学通知书改变了我在土窝里讨生活的命运。在乡亲们羡慕的目光里,我背起行囊,走进了陌生的城市。怀揣着憧憬与向往,行走在宽阔的大街上,看着摩天大楼、川流不息的车辆,总感觉我就是一个匆匆的过客,无法融入城市的怀抱。
多少年了,岁月的磨砺让我的记忆散落一地,但母亲做的那些简单而普通的美食却像美丽的贝壳,让我不时地回眸、凝望。风和日暖的春天,我总爱摘槐花、捋榆钱,去田野找扫帚苗、苦菜、刺儿菜、荠菜,做成蒸菜,菜饼,包饺子,或者凉拌,来重温褪色的记忆,抚慰那思乡的情怀。可在城里长大的儿子,一看到这些,不解和拒绝都挂在脸上。他不懂,那些野菜里饱含了我日益浓郁的怀旧之情呢!他更不懂,于我而言,恋乡的情结是一杯酒,日久弥香,而乡愁则是一根细细的线,缠绕心间,剪不断,理还乱。
在钢筋混凝土的结构里住了多少年,却总是怀念家乡的柴门土屋,阡陌纵横,鸡鸣犬吠相闻,邻里其乐融融。每次我回到那熟悉的老宅院,就喜欢换上母亲做的土布鞋,走一走看一看,感觉是那么踏实而舒坦,连呼吸的空气也分外甘甜。母亲则在厨房里启用尘封日久的大锅土灶,随着"呼哒呼哒"的风箱声动、火苗跳跃,炊烟袅袅升起,浓浓的香味便弥漫开来。我则像小时候围在灶台边,已经垂涎欲滴了。
时光悠悠,似水而过,那小小的村庄,淳朴善良的乡亲,已在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生根,繁茂。身在城里,总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惆怅。为此倒怀念起当年在农村的时光了,东邻西舍,南门北户,一家有事,全村出动。谁家修房盖屋,不必通知,都主动来帮忙;谁家遇到难事了,大家就解囊相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谁家大人没时间,只需吱一声,邻居收留孩子,接待亲戚,毫不含糊。出远门把钥匙给邻居一放,抬脚就走,十天半月回来,什么都有人照料。住在一个村子里,就像是一个大家庭。清贫的年代里,大家就是这样携手并肩、互帮互助走过了那一个个艰难的日子。
城市是我工作的地方,也是我暂时的安身立命之地,却始终不是的我精神家园。我知道,有一种乡愁沉淀在心底,有一种情结萦绕于心头,有一种牵挂挥之不去,因为我的根还扎在故乡的泥土里,我的情还留在那魂牵梦萦的小村庄。
半个肉包子
文/夏敬明
肉包子,皮薄馅大,松软多汁,吃起来满口鲜香。记忆里,在我们小时候,如果谁家一年能吃上几回这样的肉包子,那可令人羡慕得很,说明家庭条件宽裕。改革开放后,家家日子都好过起来,吃肉包子从奢望变成了不足为道的小事。
一年初冬,儿时同学老刘约我和老陈、老李几个好友到家中小聚。席间,一盘热气腾腾的肉包子端上桌,老陈拿了一个,递给老刘的小儿子。那孩子拿起包子咬了两口,不知是不合口味,还是急着玩耍,他随即把另一半包子丢到地上。
这场景让大家都有点尴尬。"没事,没事,丢了算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不比我们那时候,小孩子嘴巴挑得很。"老李赶紧打圆场。
"想吃啥,我再给你拿。"老陈也跟着说。
这时,老刘的父亲走过来,老人二话没说,从地上捡起那半个肉包子,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擦了一下,塞进口中,津津有味地吃完了。
"爸,您这是……"老刘脸有点红,欲言又止。
大家安静地吃完饭,散了场。回到家,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总是浮现老人吃那半个肉包子的场景,一直在想,是什么让肉包子变得不那么珍贵了呢?难道是生活物资富足,让人们的心也慢慢变得贪婪?淡化对食物的敬畏、对劳动的尊重,把儿时耳熟能详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留在了书本和记忆里。
《朱子家训》箴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如今,我们过上了富裕生活,不愁吃、不愁穿,但还是要让居安思危、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当全社会营造出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当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就会成为一种时尚——"光盘"是时尚,"吃多少点多少"是时尚,"餐后打包"是时尚。人们不再为追逐"面子"而铺张浪费,这才是真正的富足,是源自内心的富足,是益于长远的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