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立夏散文

2023/07/31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5篇立夏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立夏散文(精选5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乡村立夏

文/李笙清

如果把立夏比作一幅季节的版画,那么乡村的五月,就是画面上最具活力的一部分。那不是用浅浅的线条勾勒出来的简单图案,而是用一块一块青绿的菜园,一片一片金黄的麦地,一树一树鲜红的石榴花,还有日趋成熟的梅子,嫩绿的小荷,窈窕的茄子,丰满的豆荚……季风饱蘸这些充满生机与色感的颜料,恣意挥洒,来突出乡村五月的风韵。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槐柳荫初密,帘栊暑尚微。"谷雨之后,气温渐高,燕子呢喃,柳树成荫。陆游的《立夏》,就像一幅乡村的写生图,淡淡的笔墨,描绘出乡村进入立夏时的情景。其实这花是没有尽的,桃李虽然谢了,米兰、茉莉含苞待发,但乡村的五月花,依然绽放得那样美丽,引得蝴蝶翩翩,蜜蜂缠绵。季风拂过乡野村落,月季怒放,杜鹃盛开,还有鸢尾、石榴花、南瓜花……姹紫嫣红,争芳斗艳。房前屋后,河流路边,一树一树素雅的槐花,盛开在和煦的阳光之下,那是乡村特有的风景,紫的、白的,阵阵袭人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衬托出乡村五月诗意的美。

走在乡村的五月里,到处洋溢着劳动的气息。田间地头,越冬的小麦金黄一片,暖风中垂下饱满的穗。农谚云:"立夏三朝遍地锄,乡村五月多勤劳。立夏麦苗节节高,平田整地栽秧苗。"进入立夏起,乡村的农事日渐繁忙,布谷鸟的歌声在田野上萦绕,棉花、玉米开始旺盛的生长,施肥、锄草、除虫、播种,犁耙水响间,油菜地已急不可耐地等待响起开镰的回声。看到这一幕情景,便仿佛走进了宋代诗人范成大的《村居即事》:"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是啊!季风飘过四月的阡陌,田园日益丰腴,农人用汗水滋润着五月,烘托出立夏灿烂生动的主题。

乡村的立夏是一首抒情的诗,小桥流水,鹅鸭嬉戏,环绕着一衣带水的村庄,艄公的桨声,将乡村五月的风情摆渡。池塘和沟渠间,水草拱出泥土,小荷露出绿色的尖尖嫩角,在水面上尽情妩媚。不知从何时起,仿佛一夜之间,蛙声阵阵,敲响五月的鼓点,伴随着鸡鸣犬吠,为乡村的立夏,谱写一曲激情的旋律。我爱乡村的立夏,自在,朴实,那种宁静安然中孕育的火热情节,渗透着乡村的原生态气息,令人酣然而醉,为之神往。

乡村的立夏蕴藏着一种绵绵的情愫,一旦开启这扇门扉,所有的乡情会随着夏天一涌而来,弥漫成袅袅的炊烟,在五月的艳阳下,流动着乡土生活暖人的潮汛。

立夏山笋香

文/吴遵智

立夏不下,犁钯高挂。农村长大的娃儿,大多知道这句谚语。于是立夏的雨就成了丰收的征兆。

记忆中的立夏,午后都会下雨的。这时,母亲从菜堆或者背篓里拿出一些刚采摘来的竹笋,叫我们剥去笋壳。

剥笋是要有耐心的。一根根拇指般大小的竹笋,要一圈一圈的剥去它的外壳。剥到三五根,指尖就痛了,这远远不及到竹山里采野竹笋的乐趣。

我们老家,到处有竹。房前屋后、田边土角、溪边沟旁,真可谓是好竹连山有笋香。但四月的笋子主要是在沟边的竹林里。因为栽种在屋前屋后的南竹生的是春笋;田土边上的金竹,却笋已成林。小河小沟,湿气重,水竹笋可隔三岔五地从土里冒出,一直到小满过后。

采笋的时日,我们有时背上背篓,有时提着竹篮。进到竹林里,一棵棵竹笋在翠叶下、草丛里、藤棘中立着。用手一拔,"叭"的一声,竹笋就被采摘起来了。欢声笑语在竹林间响起,但有时也会传来哭声。那不带背篓竹篮的小伙伴,抱着一捆竹笋始终走不出竹山。因为捆笋子得有方法,竹笋角尖皮滑,捆不好,绳索往尖头移动,笋子就会散落,再多的笋,你都不能带回家。大人教我们,理齐竹笋后,捆紧它的大头,再用几根笋扎进去,越扎越紧,这样无论你走多远,捆好的竹笋都不会滑落。

立夏是一定要吃笋的。"立夏不吃笋,瘦得光咚咚".立夏桌上的笋有很多种吃法,在我们乡下老家,有两种做法一定要有。一种是把竹笋剥壳后,切成小指一般长短,然后与鸭子一起用干辣椒烹炒。金黄的鸭肉,淡绿的竹笋,油呛的红辣椒。这样一锅色香味俱全的节日主菜,在桌子的炭炉上飘着香气,等不到开饭时刻,我们早已悄悄偷吃了好几回。还有一种是制成豆腐笋。将笋子切细,配以腊肉丁、豌豆米、豆腐颗,佐以葱花大蒜,混合热锅烙炒,熟后装盘。吃时,用洗净的莴苣菜叶包卷豆腐笋入口,菜叶的生脆,豆腐笋的鲜香,味道好极了。围桌吃饭,母亲总会往我们兄妹碗里夹鸭肉和竹笋,用菜叶包卷豆腐笋送到我们嘴里。

吃竹笋,父亲不忘教育我们。只有初中文化的父亲能背出宋朝曾几《食笋》中的"叮咛下番须留取,障日遮风却要渠。"并解释说:采笋,不要把一个地方的采完,要留下一些让它们得以成竹成林。喝了两杯酒后的父亲还出联:"稻草捆秧娘捆崽",叫我们兄妹想下联。上小学的兄妹我们当然对不出,父亲用一个场景引导说:你们拿着竹篮去打笋子,笋子装在竹篮里,想想怎么来对。最后我们还是对不出。父亲告诉说是:"竹篮装笋母怀儿".今天,我终于明白其中的意思了。

其实,立夏吃笋,古而有之。民俗认为,立夏以后就是炎炎夏天,为了不使身体在流汗较多的盛夏亏损消瘦,就要进补。立夏这天吃笋,寓意双腿会像破土而生的竹笋那样有力,能行远路。近现代画家、诗人吴藕汀更是将竹笋与樱桃、芍药、蕙兰同画作诗,赞其为立夏饯春的美食云:

多年不见小黄鱼,

寄客何来樱笋厨。

立夏将离春去也,

几枝蕙草正芳舒。

立夏花满墙

文/香袭书卷

五月的第五天,立夏。立夏这一天,有点微凉。路过桥边的栅栏,蔷薇开满了枝头。一簇一簇的蔷薇探出头来,看着眼前的世界。

桥是很古老的,栅栏却是才翻新的,这些花已经不知道在这里开了多少年了。只是今天,看着格外的醒眼。满墙的蔷薇花,开的肆意奔放。

五月,应该是热情奔放的。原来含蓄着的花苞,都开出了盛大的声势。 已经谢了的桃花,果实挂在枝上。虞美人带着故事的哀伤开出了滴血的声色,蒲公英的种子在风中飞扬。

立夏时节,夏雨如烟,霞出万彩,蛙鸣方始,荷塘新绿,青梅尚小,枇杷诱人。"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熏风带暑来。"立夏之美,在于希望。春天很短,人们期盼着夏日里,稻田幽绿,田野的花香,还有五光十色的夏日梦乡。

夏,已开始。一切刚刚好。

气温适中,花香宜人,月明风清。五月的初夏,还没有炎热。只有满眼青绿,树荫成片。白色的槐花,艳红的石榴。夏日初始,万物乃至皆长大。

正所谓"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正是这初夏特有的诗意。想起夏夜的蛙鸣,想起夏日的绿荫,想起裙角的飞舞,想起蝉鸣的得意。属于夏天的快乐很多,各种瓜果纷纷上市。

夏日里的满墙花朵,谱写着一首夏日的恋曲。如果坐在夏日的树下,微微的眯起双眼,深深的呼吸,耳边有鸟叫,眼前有花意,呼吸里都是迷人的植物气息。

百花争艳的春天已经远去,满眼青绿的夏如期而至。聆听着虫鸟低鸣的私语,吸纳着花开花谢的幽香,静静的品味着生活的五陈杂味,温婉宁静的初夏,一股清新洒脱的幸福,淡淡的蔓延。

花墙下,聆听着世界的声音。和谐的琴弦,弹奏着来自宇宙的旋律。听,夏天已经在路上。

闲话立夏

文/黄建如

春去夏来,转眼间,又到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预示着告别春天,夏日已经到来。这个时节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即将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古人常以立夏的阴晴测一年的丰歉,认为立夏这一天下雨最好。故有农谚"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之说。

古代帝王十分重视立夏这一节气,有"迎夏"这一习俗。据《礼记·月令》记载,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夏于南郊。在"迎夏"仪式上,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

中国传统的四时八节都与美食有关,立夏也不例外。在江浙一带,有"立夏尝新"的习俗。其时樱桃、枇杷、杏子成熟,蚕豆、豌豆、黄瓜上市,海蛳、河豚、鲥鱼正肥,人们在立夏一饱口福。在江西、安徽等地有立夏吃乌米饭的习俗,采集野生植物乌桕树的叶子煮汤,用此汤将糯米浸泡半天,然后捞出放入木甑里蒸熟而成。"立夏吃个团,一脚跨过河",意喻力大无比,身轻如燕;上海郊县农民立夏用麦粉和糖制成寸许长的条状食物,称"麦蚕",人们吃了,谓可免"疰夏";闽南地区立夏吃虾面,即购买海虾掺入面条中煮食,海虾熟后变红,而虾与夏谐音,为吉祥之色,表达了人们对夏季的祝愿。

立夏还有"斗蛋"的习俗。"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见的症状,患者多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子尤易疰夏。立夏这日,人们煮好鸡蛋,有的地方还特地用红茶或核桃壳煮蛋,称"立夏蛋".将蛋放入用彩线编织的蛋套中,相互馈赠。或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小孩子们斗蛋为戏,两蛋相磕,以蛋壳破碎者为输。还有的地方,以五色丝线为孩子系手绳,称"立夏绳".

不少地方立夏吃罢中饭还有"称人"的习俗。人们在村口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挂个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称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打秤花也有讲究,只能里打出,不能外打里。相传这种习俗起源于三国,司马昭发兵消灭蜀汉后,恐原属汉地的臣民不服,所以善待被俘虏的后主阿斗,封他为安乐公。阿斗受封那天,正是立夏,司马昭当着一批蜀汉降臣之面给阿斗称了体重,并表示以后每年立夏再称一次,保证阿斗年年体重不减,以示未受亏待。后民间仿效,"以秤称人体轻重,所谓不怯夏也",由此形成风俗。

立夏日还有忌坐门槛之说。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县志》中记载:"立夏日,取笋苋为羹,相戒毋坐门坎,毋昼寝,谓愁夏多倦病也。"说是这天坐门槛,夏天里会疲倦多病,特别是小孩子。如果孩童不小心坐到门槛了,就必须要坐满七根门槛,才可解除这种禁忌。

立夏还有许多有趣的习俗,由此可见,如何过好夏天,我国古人极为重视。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习俗已渐渐消失。

立夏

文/可言

立夏,太阳行至黄经45°, 炎热将临,雷雨增多。

不知不觉,街头巷尾卖冷饮的小摊已逐渐多了起来,原来,夏天已经悄然而至,紧随在我们左右了。

三千年前的商周时期,宫廷就有专门掌管冰块的官员,叫凌人。《周礼·天官》记载:每年十二月,凌人都要命人到江面、湖面上采冰。采来的冰,主要用于皇室祭祀宴饮、保鲜防腐、降温散热等。每到夏天,天子也会拿出一部分来赏赐身边的亲近之人,叫做"天子赐冰".

说起用冰来降温散热,不由想起情圣荀粲的一段典故来。

三国时期,荀粲与妻曹氏意笃情深,谁知在婚后不久的一个冬季,曹氏却忽然得了"热病"(大约今天的疟疾),荀粲遍请名医,但收效甚微。见妻子热极攻心,荀粲心急如焚,他于是脱掉衣物,跑进屋外的冰天雪地,把自己滚成冰团,再回来给妻子物理降温。

尽管如此反复多次,但妻子的性命还是没能挽救,而他自己也因此病入膏肓。好友傅嘏前来吊唁,见荀粲骨立形销,便安慰道:世间有如此姿色的女子并不难找,何必哀伤至此?你知道荀粲怎么回答的吗?荀粲回答说:佳人难再得!是的,色授魂与,犹胜于颠倒衣裳!而有的人,只之色,不懂情。

思君已动容,欲寻却无踪,不久,荀粲也随爱妻而去,人琴俱亡,年仅二十九岁。后来纳兰容若《蝶恋花》有句云:"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说的就是这个凄美的故事。

大千世界,一情场耳,情到深处,往往身不由己,以至于玄宗长恨,黛玉焚稿。一生一代一双人,人生路上,本就孤单,本就寂寥,如若有人愿意与你携手同行,共面人生的百态、世间的炎凉,该是多么幸运,多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