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的文章
倚栏轩精选5篇尊重的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尊重的文章(精选5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接受善意 也是一种尊重
文/小希
邻居家的老太太,在房屋后面开垦了一块荒地,有吃不完的青菜,总是喜欢东家送,西家送。早上六七点,便听见她在门口喊:"小希,我摘了一些青菜,挺新鲜的,来送给你尝尝。"我起初过意不去,觉得吃人嘴短,拿人手软,不该欠她的,总是推托,后来婆婆劝我:"她给的你就拿着吧,先收着,咱们以后想办法再还她,你推来推去,反而不容易处理邻里关系。"
想想确实是,老太太原来对我挺热情的,后来因为几次推托,她竟然见了我忽冷忽热了。那天,我买了一兜水果回家,在路上碰上她,随手拿出两个苹果,她竟然也摇手拒绝,我有些受伤。怎么样才能缓和我们的关系呢。得知老太太虽然家境不错,但她总是闲不住,喜欢捡些废品贴补家用。我突然间想到,我家里还有一些旧书报,反正是堆在那里无用,不如送给她。
利用周末时间,我特意清理了一大堆东西,跑到她家招呼她来我家拿,我说,这些东西堆在家里实在占地方,丢了又太可惜了,不如请您帮忙给处理掉,她看我说得诚恳,又因为它们价值并不大,就乐呵呵地接受了。
这之后,每每家里多出空纸箱、空瓶子,我就会集中在一起,趁她在家时交给她。她对我渐渐好了起来,在路上碰到老远就跟我打招呼,"小希,小希"叫得亲热极了。她也总是回报我新鲜的蔬菜,有时候过来时我没开门,便把菜放在我家门口。我感受到了浓浓的邻里情,也和老人家的子女亲如一家了,两家人常聚在一起吃饭、玩乐。有一次,婆婆突然病了,我们刚好外出,是她家孩子把我婆婆送到医院去的。对她一家,我充满了无限的感激。我常常在接送孩子时,把她家那个正在念书的娃儿一同捎上,虽然是举手之劳,但是付出是快乐的。
学会接受别人的好意,其实也是一门学问。当别人真心想为你付出,你就顺从地接受好了。等过阵子,你以她能接受的方式再回报她。邻里之间,有往才有来,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正需要这样的你来我往吗?你欠我一点情,我还你一点爱,欠了就还,还了又欠,在来来往往中增进感情。
接受别人的善意,这也是一种尊重。
尊重的最高境界
文/张勇
每个人都需要获得尊重,每个人也都需要尊重他人。尊重不是流于嘴上的唯唯诺诺抑或无端夸赞,更不是溜须拍马的曲意迎合。真正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把对方当回事,是一种不由自主的高贵人格的自然流露。
一位朋友与一位台商老总谈业务,午餐时在酒店点了菜品,该老总指着雅座中的酒水说:"请随意饮用,我们不劝酒。"朋友知道很多南方商人商务会餐时绝不饮酒,也客随主便,草草用饭。席间酒店服务生端来一道特色菜,那位老总礼貌地说:"谢谢,我们不需要菜了。"服务生解释说这道菜是酒店免费赠送的,那老总依然微笑回答说:"免费的我们也不需要,因为吃不了,浪费。"饭毕,老总将吃剩下的菜打了包,驱车载着朋友出了酒店。一路上,那位老总将车子开得很慢,四下里打量着什么。朋友正纳闷时,老总停下车子,拿了打包的食物,下车走到一位乞丐跟前,双手将那包食物递给乞丐。朋友看到那位老总双手递食物给乞丐的一刹那,差一点就热泪奔流。
一次,叶淑穗和朋友一起拜访周作人。他们走到后院最后一排房子的第一间,轻轻地敲了几下门,门开了。开门的是一位戴着眼镜、中等身材、长圆脸、留着一字胡、身穿背心的老人。他们推断这位老人可能就是周作人,便说明了来意。可那位老人一听要找周作人,就赶紧说"周作人住在后面".于是,叶淑穗和友人就往后面走,再敲门,出来的人回答说周作人就住在前面这排房子的第一间。他们只得转回身再敲那个门,来开门的还是刚才那位老人,说他自己就是周作人,不同的是,他穿上了整齐的上衣。
夏衍临终前,感到十分难受。秘书说:"我去叫大夫。"正在他开门欲出时,夏衍突然睁开眼睛,艰难地说:"不是叫,是请。"随后昏迷过去,再也没有醒来。
顾颉刚有口吃,再加上浓重的苏州口音,说话时很多人都不易听懂。一年,顾颉刚因病从北大休学回家,同寝室的室友不远千里坐火车送他回苏州。室友们忧心顾颉刚的病,因而情绪并不高。在车厢里,大家显得十分沉闷,都端坐在那儿闭目养神。顾颉刚为了打破沉闷,率先找人说话。顾颉刚把目光投向了邻座一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年轻人身上,主动和对方打招呼:"你好,你也……是……是去苏州的吗?"年轻人转过脸看着顾颉刚,却没有说话,只是微笑着点点头。"出去……求学的?"顾颉刚继续找话。年轻人仍是微笑着点点头。一时间,两个人的谈话因为一个人的不配合而陷入了僵局。"你什么……时候……到终点站呢?"顾颉刚不甘心受此冷遇,继续追问着。年轻人只是一个劲儿地微笑着,顾颉刚伸手示意室友不要为难对方。
当他们快到上海站准备下车的时候,顾颉刚突然发现那个年轻人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走了,只留下果盘下压着的一张字条,那是年轻人走时留下的:"兄弟,我叫冯友兰。很抱歉我刚才的所作所为。我也是一个口吃病患者,而且是越急越说不出话来。我之所以没有和你搭话,是因为我不想让你误解,以为我在嘲笑你。"
冯友兰的尊重就在于"不说话",而路易十六的王后上绞刑架的时候,不经意间踩到了刽子手的脚,她下意识地说了一声"对不起",这是一种极其高贵的尊重,让每个人都肃然起敬。
67岁的玛格丽塔·温贝里是瑞典一名退休的临床医学家,住在首都斯德哥尔摩附近的松德比贝里。一天早上,温贝里收到邮局送来的一张请柬,邀请她参加政府举办的一场以环境为主题的晚宴。
温贝里有些疑惑,自己只是一名医务工作者,跟环境保护几乎没有什么关联,为什么会被邀请呢?温贝里将请柬仔细看了好几遍,确认上面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后,放下心来:"看上去没什么不对的,我想我应该去。"于是,温贝里满心欢喜地挑选了一套只有出席重大活动时才穿的套装,高高兴兴赴宴去了。
赶到现场,温贝里不由得吃了一惊:参加晚宴的竟然都是政府高级官员。其中就有环境大臣莱娜·埃克,他们曾经在其他活动中见过面。看到温贝里后,埃克先是一愣,然后马上向她报以最真挚的笑容:"欢迎你,温贝里太太。"接着热情地将温贝里带到相应的座位上。温贝里和政府要员们一起进餐,并聆听了他们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和建议。宴会结束后,按惯例要拍照留念,埃克邀请温贝里坐在第一排。玛格丽塔·温贝里就这样,度过了一个非常愉快的夜晚。
几天后,温贝里浏览报纸时,看到了自己参加晚宴的合影和一则新闻报道:政府宴请送错请柬,平民赴约受到款待。原来,环境大臣埃克本来邀请的是前任农业大臣玛格丽塔·温贝里,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把请柬错送到和农业大臣同名同姓的平民温贝里手中。对此,埃克表示:"不管她是谁,只要来参加宴会,就应该受到尊重和礼遇。"看到这里,温贝里不由得心头一热,敬重之情油然而生:埃克明知她是一个"冒牌货",非但没有当场揭穿,反而给予了她大臣一样规格的礼遇,这样不动声色的尊重足以令她欣慰一生。
喜欢与尊重
文/静水
记忆中,村里有个懒汉,春夏秋冬对他来说,只是蹲的地方不一样罢了。天凉了,哪里有太阳他就蹲哪。天热了,哪里有阴凉他就赶哪。"好吃懒做怕动弹",这是村里人对他唯一的评价,说时脸上写满鄙夷,似乎提一下他都会玷污自己。
小孩子们更是拿他取笑,戏耍,捉弄。可不管受了怎样的捉弄,他也只是咧嘴笑笑,从不动怒。没骨气的人自然没脾气。
一天,我家门口站着几个叔叔伯伯,他们在跟父亲商量着今年种啥庄稼。父亲掏出香烟散给他们,一人一根地散。那会儿,懒汉很自知地跟父亲他们保持一段距离,傻傻地瞅着大家伙笑。父亲走了过去,同样笑着叫了声"明儿兄弟",递上去一根烟。
那一刻我觉得父亲很丢人,情不自禁喊了声:懒汉就不应该吸烟。父亲的脸登时拉了下来,脸色铁青。我心里咯噔一下,知道自己惹祸了,拔腿就跑。
那天晚上,我一回到家,父亲就让我靠墙站着去。靠墙站,是父亲最严厉的责罚,他从不打骂我们,只是讲道理。就是那次,我记住了父亲的一句话:喜欢与尊重是两回事,你可以不喜欢一个人,但没理由不尊重人家。
直到今天,我依旧记得这句话,即使面对讨厌的人,也会克制自己,以礼相待。
接受的尊重
文/胡英军
下班后,我走进家门,发现客厅角落里有一堆东西,是自制面条等土特产。
这是谁送的?自从去年搬来城里后,我家就开始了"早上买菜中午吃"的日子,彻底告别了农家"粗粮",这些东西一定是哪个亲戚送来的。
母亲向我介绍了它们的来源,原来是表叔来城里办事,给我们带了一些土特产。
听了母亲的话,我先是感到很开心,虽然现在与表叔家距离远了,但他并没有忘记我们,这么远还给我们带东西,这是心里有我们一家
啊!但随之我又有些担忧,表叔来城里办事,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麻烦,需要爸爸帮忙啊?
俗话说,无功不受禄,如果是有所求,那礼物的性质可就变了。
我向母亲说出我的顾虑,母亲表示赞同。她说她也感觉表叔心里有事,但因为没见到爸爸,欲言又止了。表叔只坐了一会儿,刚刚离开。
我立即表明自己的立场:爸爸帮表叔正常办事可以,但绝不能收他的东西。否则,出了问题,谁也说不清楚。说完,我就要出门去追表叔。
母亲却一把拦住了我,母亲说:"既然表叔没有说明所求,就不要去追了。如果表叔只是诚心想给我们带东西的,你这样追出去,会伤他的心的。家里人,没必要这么较真。"
我停住了迈出的脚步。这时,我突然想起了高二那年发生的一件事。那时,我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可老师们却非常关爱我,经常在学习上帮助我,甚至还给我开"小灶"补课,我将这份深情记在了心里,经常跟母亲谈起。一次,母亲去学校看我,顺便给我的班主任王老师带去一些土特产,可王老师拒绝接受。当时,因为推辞不过,王老师勉强接受了。谁知,下午上课时,他将它们提到教室,当着同学们的面将那些东西又还给了我。在随后的班会上,王老师还提到了这件事。
为此,母亲伤心不已,她没想到她出于好心,却被年轻的王老师如此抗拒。尽管在后来的学习中,王老师一如既往地帮助我,但这件事却给母亲留下了心理阴影,王老师的"不留情面、不近人情"甚至让母亲在我的升学宴上都不敢面对他。
我明白母亲的意思。收下表叔的东西,表达了对亲情的一种认可,是感情的传递和联络。我想,这样做也是对身份卑微者的认同和尊重。
不评价他人的人生,是基本的尊重
文/ADC
听过这样一句话,"并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阈值,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若用自己的经验随意去评价他人的生活,只会给彼此带来麻烦和困扰。
我老家在一个偏僻的山村。有一年,村里有个孩子考上了大学,虽然只是一所普通的大学,可在当时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孩子父亲特意叫了亲戚朋友一起庆祝。
有个外地回来的远房亲戚问孩子父亲:"你儿子考的什么大学?"孩子父亲刚说出学校的名字,那位亲戚就用轻蔑的口吻说:"那个大学并不怎么样呀……"孩子父亲的神色一下就黯淡下来。
其实,每个人对幸福的感知都不同,没必要按照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去定义别人的幸福。
很多时候,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足以摧毁别人来之不易的快乐。
不轻易评价他人的人生,是对他人的尊重,也能反映出自己的修养。
有位姑娘带着母亲去旅行,担心母亲坐飞机不习惯,她综合考虑后选择了火车卧铺,既方便照顾母亲,还能带母亲欣赏途中风景。这是她和母亲的第一次长途旅行,两人都格外开心。
母亲在微信群里和人分享这份喜悦,有位亲戚知道后,嘲讽地说:"你们怎么不坐飞机去呢?坐火车要坐好几天,多累呀!"
母亲连忙解释,说自己年纪大了,害怕坐飞机。但对方并没有听进去,自顾自地说起自己坐飞机的体验,还一个劲儿劝说她们坐飞机。
母亲看着手机,沉默许久。后来在旅行途中,母亲也不怎么说话,眼睛一直盯着窗外看。
原本期待已久的旅行,笼上了一丝阴霾。直到快下车的时候,母亲才突然试探性地问女儿:"假如我想坐飞机去旅行,你会同意吗?"女儿立马点点头,母亲这才释然地笑了。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不一样。有时一个人脱口而出的话语,在不经意间就会打扰到别人的幸福。
人,各有各的经历和不易。一些人嗤之以鼻的东西,或许在别人那里就宛若珍宝。
人活着,发自己的光就好,不要吹灭别人的灯。
看过一则公益短片。深夜,一栋居民楼下,一对环卫工夫妇坐在长椅上吃馒头。黑暗中,他们手忙脚乱,不小心将一些咸菜撒在了地上。
楼上的女主人正好开灯去阳台收衣服,看见了这一幕,于是就一直将灯亮着。
女主人的丈夫下班回家后打算关掉阳台的灯,却被她拦住。她悄悄带着丈夫来到阳台上,看见楼下的环卫工夫妇正在灯光下享受着温馨的晚餐。两人相视一笑,转身回屋,留下阳台的灯,照亮并温暖了他人。
还有一位网友分享过他的经历。他自幼在小地方长大,很多东西都没见过。上大学后,第一次和朋友去吃烤鸭,他直接吃起了面皮,当时很多人都用奇怪的眼神看着他。
有一个朋友开口说道:"你也喜欢只吃面皮吗?我也喜欢单吃面皮。"说着,直接夹起一张面皮塞进嘴里。
随后,那个朋友又拿起一张面皮,将黄瓜、大葱、酱和烤鸭包在面皮里,默默地给他演示了一遍正确吃法。多年以后,这位网友对这件事一直记忆犹新。
人生路漫漫,每个人都可能会经历无助、尴尬的时刻,但也总会有那么一盏灯悄悄温暖我们的心。
真正的关心,应该如春风拂面,沁人心脾,亦如冬日暖阳,不炽热,但恰好温暖。那些不动声色的关心,才是最高级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