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小时候散文

2022/12/27经典文章

小时候散文(精选20篇)

过年,把我变回小时候

文/张金刚

想家,似乎只是小孩子的心事,可每至要过年,老家的名字便随着腊月的日进,融入了我这个中年游子的心跳,且愈跳愈烈,催动着回家的脚步。一时,像个孩子。

还未启程,母亲的电话就来了:“天冷,记得多穿点儿,别看样;骑车慢点,别急。”与嘱咐当年赶着上学的那个毛愣小子一样。远远望见等在院口的父母,第一句话就是:“咋又瘦了?”其实,我长了不少肉呢,可在他们眼里总是瘦。

瘦,就多吃。在父母跟前,我永远都是要长肉长个儿的半大小子,头等要事就是“吃”,于是,摆了一炕的零食等我解馋,大枣、核桃、炒花生、柿子饼、烤红薯、炒南瓜子,都是心心念念的儿时味道。我吃着,母亲忙活着,都没个消停。最可心的,便是母亲时不时的那一句:“来,先尝尝!”

尝尝母亲做的豆汁、豆腐。土生土长的黄豆经老石磨碾磨成糊,在大铁锅里被柴火煮得乳白滚烫,舀一碗加糖喝下去,烫到了胃,甜到了心;卤水豆腐压好,母亲切一块,拌了葱花、酱油递给我,只一口,便醉在了原汁原味的豆香里。尝尝母亲蒸的大馒头。揭开锅,掰开一个,真暄真白。这最养人的主食,在年节点上红点儿,赋予了太多的仪式感和新祈愿,故而分外喷香。卤一锅肉,蒸一屉枣糕,熬一顿杂粮粥,都要让我尝个鲜;就连拌了饺子馅,也要用铜勺在炉火上炒了让我尝尝咸淡。恍惚间,我又成了那个趴在锅沿、流着口水的“馋嘴猴儿”,“啊——”张开嘴,等母亲来喂。

家务活根本不让插手,被一句“用不着你,快歇着吧!”支到一边。枕着双手躺在炕上,依稀又看到了那个年轻高挑、勤快能干的母亲,一刻不闲地打理着过年的吃食。而我,就像个“懒猫”,在炕上数钢镚儿、嗑瓜子、看电视、想心事,或与哥哥扭打成一团。只是现在,手机成了唯一的消遣。

待得憋闷了,就向母亲请假,“出去玩一会!”跟出门的还是那句:“早点回来吃饭!”

那些只有过年才得见的伙伴们,已是孩儿绕膝,招呼彼此的却还是儿时的乳名。什么“黑小”“臭妮”啦,“二蛋”“三娃”啦,惹得自己孩子怯怯地喊着笑着远远跑开。我们断不会生气,反而像孩子一样,在老街巷里追逐打闹起来。爷爷辈的、叔叔辈的、平辈的、侄儿辈的,几代人都忘了年纪,没大没小地玩在一块。溜冰、敲鼓、放烟花、打扑克、捉迷藏、下象棋、放风筝,当年玩啥还玩啥,自在逍遥。静下来,有人提及“老四”没了很多年了,“玉龙”今年车祸走了,“东风”脑血栓不认人了,心中颇为伤感,我们都已无法回到从前。

玩够了,就随便推门串个门、拜个年。乡里乡亲的,到谁家都会像待孩子一般,拿出瓜子、糖块、水果来款待。不管我在外是什么人物、什么身份,哪怕冷得里三层外三层裹成了面包,在他们面前,几段儿时的故事便把我扒得精光。

大婶指着我的鼻子说:“我刚嫁到咱村时,你刚上学,还没断奶,放了学还扑到你娘怀里吃一会。”我倒没觉得羞臊:“那是我娘心疼我,看我身体底子多棒。”二爷尽揭短:“你打小最听话,就是胆小,不敢下水游泳、不敢走夜路、不敢上树、不敢和女孩说话。”我脸红了:“胆小也好,也好。”大奶奶略带伤感地说:“当年穷,你又要强,大年初一就把自己反锁在小屋里不出门,不见人,因为没有新衣裳。”我强作笑颜:“现在好了,现在好了。”

乡亲们看着我长大,在他们那里收容着我无数知道的不知道的往事。过年闲暇,打捞起来,让记忆更充盈,初心更坚定,更懂得了自己从哪里来,应该到哪里去。我抬起手,摸摸头,对曾经的自己说:“乖,摸摸头,一切都还好。”

老家有一处隋唐时期的石窟,叫“石佛堂”。日渐风化剥落的石佛,更显圆润慈祥,无声地望着世代往来的人们,每年过年,我都要与旧友玩伴游览一遭,祈福来年。在高山、古树、石佛面前,我们瞬时变回孩童,双手合十,虔诚祈愿,只是许的愿从“事业有成”变为了“健康平安”。

年是一道时光隧道,倏地把我们变回小时候,回到生命的起点,但这只是虚幻,有父母,有乡亲,有故乡,我才能年年幸福快乐地完成穿越,若这些没了,我便真的长大,渐老了。

年终究还是一头猛兽,将我们无情推向岁月的深渊,牢牢把守旧年的门,永远无法回头。而我,宁愿让自己活得像个孩子,把简单的快乐延续每一年的每一天,直至真的老成了一个孩子。

年味

文/顾丽明

小时候,对过年有着强烈的向往和希翼,因为过年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那年味是母亲温暖的小花袄,是红红绿绿的水果糖,是串串噼里啪啦的小鞭炮,是嘭嘭作响的爆米花声,是新年枕边的压岁红包……

丈夫说,他小时候也盼过年,他的心愿是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美味,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我们虽是同龄人,但出生在农村的他生活条件更艰苦些。丈夫说,最难忘的是除夕时豆腐的滋味,那是用自家黄豆到豆腐坊刚磨出来的豆腐,温热的,蘸着酱油吃,那个香啊,胜过如今的山珍海味。丈夫说,那时的红烧肉、白斩鸡是留给亲戚来家吃的。

时过境迁,国家强盛了,人们的生活富足了。我们的孩子们再也不会有我们小时候的那种期盼了,只要你喜欢,可以天天穿新衣,天天吃鱼肉,天天过得像新年一样美满。

物产丰富了,再也不用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过年时得凭着券排着长队买肉了。你看,菜市场里新鲜的菜肴价廉物美、品种齐全,超市里生菜熟菜琳琅满目、任你挑选。更简单的是,来亲戚了,只需一个电话,饭店里一桌美味的菜肴等着你去享用。

年味是什么?是常回家看看,去表达后辈的一片孝心。再远的路程,也挡不住游子归家的步伐,带上妻儿,带上祝福,回老家陪年事已高的老人吃一顿团圆饭,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的温暖味道。

年味是什么?是一家子或几家子集体出游。感受家乡的变化,欣赏港城的美景,饱览祖国的河山。

年味是什么?是“光盘行动”。亲朋好友欢聚一起,饭钱大家付,埋单AA制。把吃剩的菜肴统统打包不再成为羞耻的事,提倡节约,浪费可耻!

年味是什么?是献出我们的爱心去回馈社会。鼓励孩子用压岁钱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更多贫困山区的孩子实现就学的梦想。

年味是什么?传承文化,传递美德,促进社会和谐,这就是新时代最浓最美的年味!

沉雨轩·再见小时候

文/幸运的贝壳

窗外,雨一直下,想起了很多往事。

我读书的地方,有一扇朱红色的窗户,曾美其名曰“沉雨轩”,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小时候,喜欢望着窗外蓝天白云,偶尔还有几只飞鸟掠过,他们嬉笑着穿梭,最常见的就是小燕子和麻雀了,他们可是常客,还有各种花儿开在窗前,有些藤蔓已经缠附着呢,似乎邀请我一起盛开。当时,也总会练习书法,备好笔墨纸砚,临摹研磨,一本正经地练字。家里有一本陈旧的毛笔字贴,当时可喜欢练字,不知道是怎么强大的动力, 一暑假全扑在读书练字上。虽然家里没有书可以读,但是反而借到了不少,童年时,读书是一件乐事,偶尔累了也会看看蓝天白云。小时候,也经常被反锁家里,不是因为不听话,或者没有完成作业,只是家里农忙,爸妈也不舍得我下地,只好让我和弟弟留在家里。小伙伴们,有时会找我玩,妈妈也很乐意,只是玩天黑了,要早点回家,也不要在人家吃东西。所以最开心的就是上学,放学,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

窗外的雨一直下,雨珠晶亮,晶亮,如同那美好的童年往事,而我的故事刚刚开始。

小学时放学回家,有几块糖小伙伴们分开尝,有画册小伙伴们一起读。互相追逐的嬉戏与玩耍,逍遥自在,记得小时候我们放学回家,几个小伙伴下雨天一同看漫画《龙珠》,几个人躲在雨伞下,看得可起劲了!

当时,学校里流行跳房子,跳皮筋,然后全校下课后,场面特别的壮观,热闹。

小时候,村里没有多少电视,如果晚上放电影,那么就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会在广播里高声通知,全村的老老少少吃过晚饭,早早地聚在村口。 一起放电影的时候,当时虽然只有一个帷幕,但是大伙看的津津有味,甚至现在想起来,还是那么的美好。

当时,我曾今做过一件很疯狂而有趣的事情,由于连续几天下雨, 学校与村委会联系,开学时间推迟,然后通过广播的形式通知小伙伴们,而我听到后,居然一口气跑了好几个小伙伴家里,他们都很兴奋,虽然也早早知道了,但是我们特别开心,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多一天玩耍,其实,还有一个很充分的理由,我们又有一天可以拿出来补习作业。一颗心也落地了。

有时候夏天的时候,大家一起坐在小巷的门口乘凉,伙伴们搬着小板凳,看月亮,数星星,有的在那里听爷爷讲故事,记得那时候星星很亮,月亮姐姐很美。我和小弟托着腮帮,听那些久远的故事。

有时候,我们绕着石头玩,而奶奶就坐在大的石头块上,那么慈祥地抚摸着我们,想起来很甜很甜。

夏天,我们喜欢满山坡的追逐着彩蝶和蜻蜓,有时候上学的路上,我们就在菜园里拔点水萝卜,跑到小河边洗洗,水灵灵的萝卜,一路啃起来,吃起来很甜。现在当然不会跑到菜园里了。钓鱼也有时候失手,池塘的伯伯有时很坏,居然远远见到我们,乘我们没注意,从后门来个措手不及,小伙伴们有的慌张,抛开鱼竿撒手就跑,我们跑,伯伯在后面追,连小鱼儿我们都懒得回去找了,立马飞跑起来,哪里会顾忌小鱼儿。

夜晚,老年人三五成群的坐在一起,聊起了家长里短,有时谁家里有多做了水饺,然后小院里的人们全都沸腾起来,每一个人都可以品尝,当然也是特别的鲜美。

有时候,我们在山坡里寻找那些飞鹰,还有野兔, 家里面的阿黄,就一直追逐着在我们背后 .当时夕阳云霞,真的好美。

放学回家,虽然我们小伙伴们当时也没有多少的零花钱,而我们买了一小包零食,也足够让我们快乐一下午。

洋溢在眼底,有你汩汩的温暖,藏在心窝里的甜滋滋的,有一种美好的,棉花糖般的美好。

爱书

文/雷诗悦

小时候,我常常听着妈妈讲的故事进入梦乡。那时,书中的故事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凶狠与善良,什么是邪恶与正义,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小时候,我的思绪情感就常常跟着书中的故事起伏波动。我为《皇帝的新装》中皇帝的愚蠢而捧腹大笑;为《美人鱼》中那凄美的故事而伤心……从那时起,我便和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每次去超市,妈妈总是一个人去买菜,而我则去书柜那里看书。等妈妈买好东西,过来喊我回家,我却要在妈妈的再三催促下,才依依不舍地把手中的书放回去。看着我对那些书痴迷的样子,妈妈遇到好书就会直接给我买回来。当我回家看到新书,就迫不及待地看起来,看了一遍又一遍都不舍得放下。

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游历散文带我领略了神奇的自然风光;情节曲折动人的小说向我展示了百态人生……我爱书,更爱读书,因为书是我的好朋友,读书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小时候的过年记忆

文/桂亚飞

打我记事起,父亲便每年外出打工,在我们这,不说外出打工,而是说“出去”,“出去”,就意味着离开熟悉的家乡,背上行囊,去一个陌生的都市讨生计,把挣回来的钱用来供孩子上学,家里建新房子,给老人送终……

小的时候,我觉得“出去”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年刚过完,爸爸便收拾衣物,包里装上几罐奶奶腌制的辣椒酱,妈妈连夜给爸爸缝内衣口袋,要把爸爸带出去的生活费藏在那儿,临走前,爸爸总不忘摸着我的脑袋说:要好好读书,听妈妈的话。奶奶和妈妈不停地在嘱咐爸爸,在外面要注意安全,前后屋的邻居也都来送行,爸爸就这样扛着一大包的东西,消失在大家的视线中。那时候我还不懂这就是“生离死别”中的“生离”,只记得第一次爸爸摸着我的额头,让我在家听话时,我一仰头,瞥见了奶奶眼里的泪水,然后莫名伤痛的嚎啕大哭了起来,嚷着“我不要爸爸走,不要爸爸走……”最后,奶奶抹掉眼泪跑过来安慰我,爸爸还是走了。后来每年都这样,我就习惯了,把“爸爸”的出去也看做生活的一部分,他若是哪年赖在家不走,我反倒要不习惯了。所以,多年之后,目送完爸爸的离开,我只是怔怔地发一会呆,便又没心没肺地和小伙伴闹开了,倒是妈妈,要怅然若失好久,当然,这也是长大了的我,回过头去想,才记起的,妈妈落寞的神情。

有“出去”,就会有“回来”,回来的时候,整个村子里都洋溢着过年的喜庆与忙碌,几个婶婶伯母聚在一起,便互相打听,“你家那位快回来了吧?”“电话里说这几天回来呀,还不晓得工资能不能结到手哦。”“那快了,我家那个也说这几天回来,现在车票都不好买了。”那时候,经常有人逗我说,你爸爸明天就回来了,然后第二天一天我心里都像装着一件事似的,玩也玩不痛快,然而左等右盼,天都黑了,也没见有人扛着包往家门口走过来,我就问妈妈,“松子哥不是说爸爸今天回来吗?”“今天不回来明天就回来了……”“松子哥真讨厌,每次都骗我,原来爸爸明天回来……”第二天,我又变成了一个心神不宁的小孩,总不自觉地往家门口的方向望,只要出现扛着包的人,那就是了。妈妈的消息果然是最准确的,天黑了,我在洗脚时,奶奶就在门口嚷着,“回来了,回来了!”我赶紧穿好鞋子出来,没错,就是这个人,我躲在妈妈后面,看进门的这个人,熟悉又陌生,总不敢靠前。吃完晚饭后,爸爸打开了他扛回来的包,这包真不亚于圣诞老人的圣诞袜,里面装满了未知的惊喜,有我的新衣服,有村里小卖部里买不到的各种新鲜零食,有家里装修用的电线圈,甚至还有一副半旧的羽毛球拍。然后,爸爸临睡前,妈妈会拆开他的里衣口袋,那是他一年的收获,是全家的希望,这一夜,爸爸妈妈要聊好久好久的天,我就在听着爸爸这一年的见闻中沉沉睡去。

小的时候,觉得过年特别有意思,虽然和现在的过法没多大区别,可就是觉得那个时候的过年才叫过年,可能是因为,见到了久别的人,又可能是因为会得到很多期盼已久的新年礼物。现在长大成人,不再能单纯的因为一件新衣服而满足不已,也知道,“出去”并不等于神圣和牛气,反而意味着不舍和牵挂。过年的味道在我的心中变了,可“出去”的人还是每年都“出去”,“出去”的人会说着外面的见闻和收获,那神情诱惑着更多的人扛上大包走出去,而其中的辛酸也在这谈笑中散尽……,“出去”早早的教会我懂得珍惜。

今天正月十七了,愿所有已经“出去”或正要“出去”的人们,一路平安,早日归来。

雨思魂,江南烟

文/WANGXINYI

【一】伸手,摊开,握紧,揣进兜。

——题记

一场 雨 洋洋洒洒的浸透了窗外的黑 夜 ,织染了 寂寞 ,只有昏黄的路灯里洒下柔和。谁说 悲伤 不等于 忧伤 ,在这寂静的时代下,心灵 打开一扇窗,伸出手来,摊开让手心流淌着,凉凉的,想带回去,用力握紧,紧紧地不想让它溜走,猛地揣进了兜里,像是一个得到好吃糖果的孩子 一样想带回去慢慢的品尝。

雨,很柔,像是最 美的 烟火,虽然它没有光耀,却不失灿烂。

不大一会儿,地上已经形成了一层水膜,遥首相望,想看透雨中的另一个角落是否有一个人同我一般回首相望。一脚落下,听见细微的声响,很轻的,是水膜破碎的声音,碎成片片,合着夜风飘离脚边。

走的还是很缓,一盏盏幽幽的路灯打着寥落,从这盏下走出走进黑暗里又走入了那一盏下,一次次的转换让我的发丝里也披上了昏黄,城市的街道,夜晚 总是人流不止的,唯有雨夜,只有俩三个人走过。抱着一叠书,走在灯下,影子也不断的被拉长,又变短,有拉长,反反复复地。

人生 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你我若只如初见,怎能细雨透寂夜。

【二】

侧首,发呆,静思,独倚楼。

还是这条路,你陪我,我陪你,走过的路,

还记得上一回,也是像这场雨,细细的,柔柔的,撑着伞,走着。路边的俩排大树枝叶交错,形成一条绿荫,偶尔的几片树叶落在伞上只会抖一抖,便落下来了。

你说还是这条路好走起来很踏实。

因为这是回家的路嘛,小时候我们常常走的哦。

小时候这条路不知道走过了多少次。

或许,小时候,这三个字有着特殊的 感伤 ,每一次提起时都会陷入一段沉思,那时候我们都很 快乐 呢,嗯,很快乐的。

扯到小时候难免想起,“还记得……”不知道怎么的似乎只要想起小时候就会 回忆 ,回忆着熟悉的人,温馨的事,简陋的屋舍。

如今熟悉的人难得再见上几面了,或许擦肩时有的也只是客套的话语了,不是我们不想说些其它,只是话到喉咙里却吐不出了。

如今那些让我们感到温馨的事也难有了,抢鸡蛋,包饺子,钓河虾,摘梨子。……现在却只能回忆了,毕竟有些事 过去了变过去了,挽留也是空的。

还记得,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老房子吗?只要一到雨天,我们都会拿着桶去接雨,一家人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呢。

还记得……慢慢的慢慢的我不想再用还记得了,只想把还记得换成现在,如果换成了现在,那么那些事那些人还会回来吗?

【三】

仰面,长啸,拂手,谁的愁。

黑色浮华阡陌红尘,一朵朵黑压压的浓云像是扯断了枷锁的恶魔,张牙舞爪。

一条条莫名的牵攀总会牵扯着内心的冲动,不觉得的有股莫名的感伤,听,它在呼喊,在嘶鸣,在挣扎。

这便是心声,自由。

当内心最重要的东西受到羁攀时总会,总会想呐喊,那种仿佛整片天压了下来,喘息,似乎也成奢望。

黑色的锁链如蛛网般网住了整片世界,而我却也只是其压迫下之一员。

雨,划过 天际时总会带起一道道白痕,或许那是划断了锁链的一种表示,是的,它划破了,划破了该死的束缚,让那自由能透过空隙得以喘息。

传说每一滴雨都是一个死去的人所幻化的,对,一定是他们死去后,明白了这锁链便是束缚人性的罪魁祸首,所以他们划破了它,以 自己 灵魂的代价,不过这势必划算的买卖,以灵魂张扬自由。

每一滴雨都是死去的魂。在风里,在云里,在祈祷里,他们是最美的精灵,以自已那越燃越旺的自由的火焰,划开了羁攀心灵的锁链。

任雨水在脸上抚摸,我能感受,其中包含着祝福,他们将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告诉了我,他们将最 美好 的世界留给了时代。

最真诚的祝福。

或许就在这雨后,将会有一条美丽的七色彩虹跨过天际,其上,是心灵的呐喊。而那太阳边明媚的光晕一定就是那死去的魂。

故乡情思

文/素波银涛

小时候,故乡就是怀抱村庄的洛河。河水清澈了童年的天真,水中的鱼儿便成了放学归途的玩伴,两岸的青山碧绿了幼稚的梦幻。

小时候,故乡就是村庄雨后的泥泞。父亲在泥泞的路上种下了望子成龙的梦想,他的身上处处散发着对子女爱的芬芳,风霜雪雨在作业本里缓缓地流淌。

小时候,故乡就是母亲的声声乳名。她辛劳的汗水撒落在田间地头,而我执拗的双眼望着蓝天白云产生无限的遐想,袅袅炊烟载着天真的梦飘向远方。

小时候,故乡就是黄昏下的打麦场。那堆堆金灿灿的玉米、谷穗,醉了夕阳,也醉了月亮,沉淀了辛劳,也收获了希望。

小时候,故乡就是大雪覆盖的苍茫。冰雪封闭了忙碌,悠闲在热炕头上的人们拉着家常,饮着佳酿,回顾着艰辛,也憧憬着未来。

如今呀,故乡则是排排楼房,关关大道,春是姹紫嫣红,秋则硕果飘香。故乡便又成了知命之年梦归的地方。

我们一去不回的小时候

文/苏沫之

谨以此文献给我们一去不回的小时代。

想写这篇文章是半个月之前的事了,却苦于找不到时机动笔。那段时间常和朋友谈论起小时候的事情,突然发觉那些年轻的日子一去不回。

我还记得,小的时候,小镇还没有建起高楼大厦,没有铺上沥青色的柏油路面,没有填了河建起工业园区。那时候,农庄的路面还是青石板路,郁郁葱葱的小草从缝隙里一路延伸,家里还种着葡萄和石榴,藤蔓翻越过围墙进了邻居哥哥家,父亲还骑着九十年代特有的永久牌自行车,我坐在车前的横杠上随父亲在大街小巷里穿梭。

我从未上过幼儿园,父母亲工作忙碌无暇照顾我的时候我便随着爷爷奶奶,也曾跟着爷爷一起下过田,水稻的秧苗拿在手中却不知如何下手,委屈地大哭。

那时候爷爷的田地还未卖给政府建起工业园区,有一条蜿蜒的小河,河边种满了苍翠的松树。爷爷有着一大片西瓜林,每到夏天枝叶便繁茂地遮盖住我小小的身躯,那时候大概才8岁吧,我牵着三岁的小妹躺在西瓜林里,茂盛的叶子遮盖在头顶,夏日炎炎的阳光透过叶子的缝隙在我们的脸上、身上洒下一小片阴影。

当夕阳西下的时候,爷爷便会焦急地寻找我们的身影,年纪小不懂事的时候寻思着捉弄一下爷爷便刻意不出声,任凭爷爷在西瓜地里穿梭。

也曾有过三两好友一起下河抓过鱼,烤过番薯,做过竹筒饭。某个阳光晴朗的午后,找一个小草垛,搬来几块砖石搭起一个小小的灶台,点起火,扔进去几颗从田地里挖出来的小土豆,弄得灰头土脸地回家,必然免不了母亲的训斥,却每每学不会乖巧,安分守己。

冬天到来的时候,也曾和呆子去偷摘过别人地里的橘子,当我在那摘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她便站在一边替我把风,每每有人靠近便大叫着跑远,坐在河边啃着橘子,乐不可支的模样总会令过往的路人投以异样的目光。

小的时候河水清澈,溪流还未枯竭,整个小镇都是难以言说的曲水流觞的意境。年幼时最爱的便是和呆子坐在河边,折着小船,任流水将它带往某个不知名的地方,或是在半道上便被流水所吞噬。

如今想来,我的童年并不似前两年所说的贫乏。想起家里的弟妹,多是住在城市的公寓楼里,终日里宅在家中,看书、上网、游戏,除此之外再无兴趣,甚少有机会接触如我年幼时一般的田园生活。甚是可惜、又可悲。

于如今,小镇里的清新空气不复存在,低矮的瓦片屋早已被楼房所替代,田地大多被政府征用建起了园区,哪怕还有少量的田也早已荒废,杂草丛生了。

渐渐地待在家里已甚少外出了,朋友打电话来邀我逛街,多半是推拒。

年纪小的时候每每听说要过春节,便储备起年货,缠着母亲买新衣。大年初一早早地起床,磨蹭小会儿欢天喜地的去给爷爷奶奶拜年,拿着红包高兴得不得了。可如今,新年再没有任何的吸引力,无非有几天的年假值得高兴,再不放鞭炮,除夕夜听闻窗外的烟花爆竹声便是烦躁和无可奈何。

有的时候总想自己还是小孩子,时间还停留在年少的时候,可以撒撒娇,哪怕流眼泪也是孩子的特权。可是时光终究是一去不回了。

听见南拳妈妈的《再见小时候》,极喜欢这一句:“再见了小时候,懵懂的我。现在的梦,已经成熟。风在朗诵,下课的钟。时光静静地走。鲜嫩的梦,已经熟透。夕阳洒落,让剪影斑驳。旧旧的围墙外头,悄悄围起未来的轮廓。”

于如今,却不得不说,再见了,小时候,我们一去不回的纯真和笑颜。你好,未来,我们如花的希望和梦想。

艾香浸人间

文/胡巨勇

在乡间,艾草是村庄的守护神。遇春轮回,二月冒芽抽绿,三月蓬勃喧腾,四月拔节分叉,五月艾齐人高,当清冽之香铺陈大地之时,端阳的脚步也就不远了。

艾草,又名艾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都有它摇曳的风情。艾草茎笔直,叶片轮生状如蒿,叶面绿色,茎秆及叶片的背面密生白色茸毛,柔软而光滑。茎叶间弥漫着一种特有的香气。“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小时候起我就爱这别致的香气,它微苦却沁人心脾,草本清新的熏香,闻着很是受用。“户插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插艾悬蒲是端阳最普遍的习俗,人们将它作为辟邪驱毒的信物。暗香浮动之中,庄严的仪式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寄语着生活美好的祈愿。

艾草煮鸡蛋也是我们小时候最喜欢的美味。采割回艾草,我和哥哥总会迫不及待地抓上一把交给母亲。母亲把艾草整理、清洗,捆成几匝放入早已加好水和鸡蛋的锅里,灶火舔锅,水的介入让艾香与鸡蛋碰撞出别具一格的美味。

除了采艾、插艾、食艾,沐艾也是不可少的。所谓沐艾,就是用艾汤泡澡。烧一锅滚烫的艾汤,倒入澡盆,待艾汤稍凉,从头到脚,酣畅地洗个通透。据说能驱邪、招福,这一整年人就会平安健康,不灾不病。还别说,因母亲时常给我们沐艾汤,我家几个孩子都不曾生疮。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乡间,女子分娩,男人去村里找接生婆来,一盆烧开的艾汤,一把剪子,就把一个小小的新生命迎到了这个世界。被艾汤濯洗,被草本醇香萦绕,直到包入襁褓塞到母亲手里,这新生命降临的仪式就算完成了。洗完了新生婴儿,然后就是产妇的艾水浴。这传承下来的洁身仪式还延伸到一些特殊的日子,比如结婚时的沐艾习俗。我结婚时,面对母亲准备好的一大盆沐艾汤,让我对新生命的祈愿庄重而虔诚。

乡人于艾,情有独钟。艾草除了驱赶蚊蝇、毒虫的功效外,还有诸多的用途。《本草纲目》中记载:艾以叶入药,性辛温、味苦,入脾、肝、肾经。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故又被称为“医草”。小时候因偶尔风寒咳嗽,这时候母亲总会拿出一些收藏好的干艾草,加些红糖煎水给我喝,艾草的清香与红糖酥甜的搭配一次次瓦解病痛的袭击,也一次次留给我甜美的回忆。

如今漂泊在外,我喜欢带一些干艾在身边,不为驱蚊,也不为驱邪,只是延伸小时候一种习惯。当醇厚的草本清香氤氲开来,艾草芬芳的风情悠长的是家乡的味道。五月艾香浸人间,那是故乡不灭的记忆,也是游子满满的牵挂。

小时候那些淘气的事

文/秦佳玥

童年生活,如童话般多姿多彩。童年世界,处处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天真!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存有无穷无尽的快乐事,想起来就觉着好笑。

记得在我四五岁的时候,我和妈妈在回家的途中一边走,一边说着幼儿园里发生的有趣的事儿。突然,我放慢了脚步,瞪着一双大眼睛好奇地问道:“妈妈,什么是羊奶奶,中之王?”妈妈被我这突如其来的一问,也呆了,“羊奶奶,中之王?? ? ?”妈妈一脸的疑惑,“怎么想起来问这个?宝贝。”“妈妈你看,那里不是写着羊奶奶,中之王吗?”我的小手指着不远处一家店铺的牌匾,“哈哈哈……哈哈哈……”妈妈忍俊不禁,边笑边说:“字你是全部认对了,但你念得不对,应该读作羊奶,奶中之王。”“可是它上边没有标点符号呀?”“呵呵呵,傻孩子,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先在心里小声地读一下,看有没有闹笑话,如果没有,就是对的。”“原来小小的牌匾也有这么大的学问呀?”原来生活中到处都有学问呦……

还有一次,我正在午睡,睡梦中被要去上班的爸爸用胡子狠狠地扎了一下,我揉了揉蒙眬的睡眼,一脸的不高兴,讨厌的爸爸打扰了我的美梦,于是我制造了一场小小的恶作剧……听到了门锁转动的声音,我赶紧躲到沙发后边,等着看他的好戏。爸爸进家门一边换鞋,一边跟正在拖地的妈妈打听我今天的表现,“你怎么把我的照片贴成那样了?”爸爸一脸严肃地问着,妈妈一抬头,看到放在空调上的一家三口的合影,照片上爸爸英俊的脸被一小块餐巾纸给盖住了,哈哈哈……哈哈哈……妈妈笑得直不起腰,指了指藏在沙发后边的我,“还是去问问你的小宝贝,水晶相框是怎么回事吧”,不一会儿,我被爸爸的大手成功地抓到沙发上,天生怕痒的我被挠得前仰后合……

去年国庆节还没到,我早早就和哥哥约好了放假一起回姥姥家玩,刚巧赶上了姥姥家的农忙。晚饭过后,我和哥哥在院子里玩,姥姥似乎想起了什么,快步地朝门外走去。我们很好奇跑过去,姥姥说,得赶紧把地里的玉米往家里运,说完便走了。过了一会儿,姥姥带着很多玉米回来了,一个个胖乎乎的玉米棒子上裹着金黄的外衣,头上顶着酒红的头发可爱极了!“哇!好多的玉米呀!”我和哥哥不禁感慨道,“可是那么多的玉米堆在门外,怎么搬进家里呀?”望着家门口堆放如小山的丰收果实,我焦急地问道。“不要紧,”哥哥说,“我们可以帮大人搬嘛!”我们刚搬了一会儿就觉得非常没意思。这时哥哥提议边玩边搬,于是我们想到一个非常好玩的游戏——《植物大战僵尸》。我们把院子的一块空地当成僵尸,开始了战斗,还大喊道:“僵尸来啦!快用玉米把它们给盖住呀!”哈哈 ,这个办法果然管用,不一会儿一大堆玉米就所剩无几了。我们看着寥寥无几的“士兵”,心里寻思还有什么更好的玩法,忽然哥哥大喊一声:“埋僵尸玩不成了,我们可以玩玉米加工炮呀!”“嗯,好!”我赞赏道,就这样,我们三个玉米三个玉米地朝家里扔,累得头上直冒汗,没过几分钟玉米就全部搬完了,姥姥见了,直夸我和哥哥能干。

第二天,姥爷、姥姥起得很早,因为他们要把玉米整好挂到架子上,姥姥一看玉米却傻眼了,出现在她眼前的,要么是一个玉米摔开了一半,要么是玉米上的粒儿都掉下来了,看着我们的杰作,姥姥苦笑着说:“小祖宗,你们怎么想到了这种搬玉米的方法呀!”直到现在,我和哥哥想起来还忍不住笑呢。我们这两个不甘示弱的小家伙,虽然是帮了倒忙,但我还是觉得无比的快乐!这让我们体验到了劳动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回忆小时候吃河豚鱼

文/韦雪林

我家住在西来桥北江边,小时候吃河豚鱼是家常便饭。那时候的河豚鱼都是野生的,几毛钱一斤,平常人家也能吃得起。谁家烧河豚鱼,三里之外都能闻到香味。自古就有“食得一口河豚肉,从此不闻天下鱼”的说法。

记得每年清明前后,父亲都会从江边的鱼船上买来几条河豚鱼,每条大约2斤重左右。父亲一般是中午把河豚鱼买回来。虽然每年都要吃河豚鱼,但每次吃都感到很新鲜。只见买来的河豚鱼身体短而肥厚,身上长有一块块黑褐色的花纹和毛发状的小刺。河豚的上下颌牙齿都是连接在一起的,好像一块锋利的刀片。每次父亲杀河豚鱼,我都会好奇地在旁边看。父亲先用菜刀在河豚鱼的头部割上一圈,然后将皮拉到尾部,连皮带尾一刀砍下。接着,就是去鱼鳍,挖鱼眼,剖开鱼肚取出鱼肠、肝脏、卵巢和肾等含剧毒的内脏。父亲一边杀河豚鱼,一边给我讲:“河豚鱼肉含毒较小,主要是眼睛、卵巢、肝脏和血液含有较多的毒素,尤其是河豚鱼胸腔两边的瘩子血,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一定要清除干净。”河豚鱼杀好后,父亲先把河豚鱼的肉和皮放进清水中漂洗干净,再把洗干净的鱼肉和鱼皮放在清水中浸泡。父亲还交代我,剥下来的鱼鳍、鱼眼、鱼肠、肝脏、卵巢和肾等含剧毒的内脏及清洗过的血水要全部倒进厕所内,不能给家禽和牲畜吃到,否则全部中毒死亡。大约6个小时后,父亲把洗净后的鱼肉和鱼皮从清水中取出来,这时候的鱼肉洁白如玉,晶莹剔透。接着,父亲就开始烧河豚鱼了。

河豚鱼的烧制过程相当严格,自古就有“拼死吃河豚,要命喝大粪”的说法。父亲叫母亲在灶台下烧火,我们兄妹站在灶台边看。只见父亲在锅里放上豆油,当油七八成热时,先放入河豚鱼的羔煎炸。待羔炸黄时,再把河豚鱼一条一条放入锅内煎。稍过片刻,再把河豚鱼一条条翻过身来煎。待河豚鱼两边煎得略黄时,加入料酒、生姜、酱油、食盐、大葱、白糖等佐料,并稍加一些水进去。片刻,将早已准备好的秧草铺在河豚鱼上,然后把河豚鱼的皮一条一条铺在秧草上面,盖上锅盖,先是大火烧,后是中火烧,最后是小火烧。父亲一边烧河豚鱼一边给我们讲:“烧河豚鱼时的锅盖和锅铲不能与做饭的锅盖和锅铲混淆在一起,否则就要中毒。”不一会儿,一股特有的河豚鱼香味溢满了全屋,且越来越浓,十分诱人。父亲知道我们很馋了,但始终不肯尝一口。大约过了一个半小时,父亲慢慢把锅盖揭开,拿了一双筷子,先夹住一块河豚鱼的皮轻轻晃了晃,鱼皮随即一块块掉入锅内;再夹起一条鱼身抖了抖,鱼肉与鱼骨纷纷脱离。父亲对我们说:“快好了,让我先尝一尝”。于是,他用筷子夹起一小块鱼皮和一小块鱼肉放进嘴里尝了尝,然后再加了一些盐,重新盖上锅盖用小火烧。15分钟后,父亲对我们说:“可以吃了”。于是,我们兄妹一个个坐到桌子旁,等候河豚鱼的到来。只见父亲端了一碗河豚鱼的肉和皮,母亲端了一碗秧草。不一会儿,我们兄妹四个就把两碗消灭干净了。接着,父亲母亲又给我们来了几碗,一直吃得我们摇头为止。吃完后,父亲对我们说:“一个都不能回去睡觉,观察半小时再回去睡觉。”半小时后,父亲见我们兄妹四人活蹦乱跳,没有神经麻痹、呕吐、四肢发冷等现象,才放心地让我们回去睡觉。

50多年过去了,现在虽然也能经常吃到河豚鱼,但始终没有小时候吃河豚鱼的那种感觉。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还想回到小时候去感觉吃河豚鱼的滋味。

围城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被这本书吸引了。虽然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完整地看完它。但是这句话,却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时不时地出来,仿佛想要让我时时记住它。即使,我们情感不同。

爱小时候的岁月,爱小时候的山,爱小时候的小溪,爱小时候的鱼儿,爱小时候的小纱门,爱小时候走在青石板上,一下雨就能溅一身泥,回家的时候,总会遭到老妈一阵痛骂,爱小时候贪玩的自己,为了一朵向日葵,曾大夏天的中午掉进过小池塘,山的背后就我一个人,也什么都不怕,不担心我根本不会游泳,不担心会不会有人来救我,那时候的自己,内心平静的仿佛什么也打不到我。我知道,我爱它。

长大一点的时候,我就想过,若是我能把绍兴圈起来就好了。就像围城一样,把它筑起来。城里的人可以过自己的生活,不受外界的干扰。城外的人为了工作,生活跌跌撞撞、头破血流的时候,绍兴可以是慢慢地,慢慢地,任性地过自己的生活。划着小船,种种田,炒炒茶,赛赛龙舟,青石板的小道上跳跳方块,晚上的时候,老妈满世界地找你,每当自己被抓回去的时候,还要幽幽地隔着纱门看着外头的世界,仿佛随时都准备撒腿就跑。那时候,秋收的时候,空地上都是金黄色的谷,傍晚,总会被拉去收稻谷。那时候,冬天的时候,会搬一堆的糯米去做年糕,做粽子。而我,总是那个不消停的人。什么都爱玩,什么乱都捣。我记得,那时候,外公会特地给我包“抱抱粽”,就是两个小粽子被一根绳子系着,因为粽子太小,什么馅都没有,那时候,他会特地给我放几颗糖进去。只记得,从小,最爱我的大人就是他。

从小,就想着,长大了要好好生活,前面的日子我要努力拼搏。不能对不起大人们对我的期待。但是,同时,我也想要自己的生活。曾经,我计划,等到我赡养完长辈们,就找个小岛,然后,住在那个小村庄里,去做个守墓人。把自己沉浸在自己慢慢的世界里。每天,我可以睡觉睡到自然醒,然后,去扫扫地,可能,在某一抔黄土之下,是我多年的老友。那时候,还能跟他聊聊天,聊聊我最近看的书,我最近练的字,我最近写的文章。要自己种一些蔬菜,也许打理的并不好,但也是一种陪伴。偶尔睡不着觉的时候,就起来看看日出,傍晚的时候,去沙滩上散散步,看看日落。

那时候,也许有个傻瓜愿意陪着我去过那种生活,也许一直都只有我一个人。都是好的,那时候的自己内心应该是平静的毫无波澜,有的只是欣喜和满足。只希望多年以后,还有那么一块地,无人问津。

我想,去我的围城里。

很多时候,有好多好多话想说,却又不知道该怎么跟人讲。我被这个世界赶着走,走得我都忘了什么是累,什么才是难过,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每天的生活,都在企图让自己变得简单点,简单点。不喜欢就坦白,喜欢就只说。不想去考虑太多太多太多的因素。有时候,只是冲动,但是,我不曾后悔。也许你们都不懂,因为,我只在自己的世界里。用我最简单的灵魂跟你讲话。但是,你们看不见她。

我想,去我的围城里。说实话,可能,那就是一种逃避,但那确实是我最初,也是最终的向往。我怕这个世界,他走得,实在太快太快了。我想去那个寄一封信需要一个月的地方,我想去那个喜欢一个人就是一辈子的地方,我想去那个去远方探亲需要走几个月才能来回的地方,我想去那个学富五车也就一本生理书的地方。

我想,去我的围城里。

记忆中的萝卜花

文/王云霞

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让小城的气温骤降。下班时间到了,铅灰色的天空飘起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冷且硬的风吹在脸上,像针扎般地疼。走在回家的路上,寻思着买点什么菜。路过菜市场的拐角处时,看见一卖菜的老汉,裹着一件破旧的棉袄蹲在避风处,冻得瑟瑟发抖。他身后的板车上,装着一车青皮萝卜。碧绿清脆的萝卜,立刻勾起了我的食欲,想起小时候吃萝卜时的情景,不由得买上一大包带回家。

小时候的冬天,除了当家的大白菜,惟一能改善生活的就是储存在地窖里的萝卜了。包萝卜水饺,炸萝卜丸子,凉拌萝卜丝,还有入冬时母亲做的萝卜豆子咸菜,由于可以存放很长时间,母亲每年入冬都要做上一坛子,封好口,放在院子阴冷的角落里。吃时用干净的小勺挖上几勺,放在洁白的瓷碟里,切点葱丝,淋上香油,冰冷的咸豆,脆生生的萝卜丁,一咬咯吱咯吱地响,爽口又下饭,百吃不厌。母亲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萝卜还充当了我们过冬的水果。晚饭后,母亲常洗上一只萝卜,切成圆片或长条给我们吃。水灵灵的萝卜,吃起来清脆爽口,带着一丝淡淡的清甜。但萝卜皮却辣,我们谁也不敢吃,于是瞒着母亲偷偷扒下扔掉。后来母亲再切萝卜时,就将萝卜拦腰切断,后半部炖菜,前半部用刀挖成碗状,掏出的萝卜心成了我们的美味,做好的萝卜碗也派上了用场。母亲将它灌满水,用麻绳绑好吊在房梁上。等过些日子再看,只见从萝卜顶上冒出几枝花茎来,不久,那嫩黄的花茎就从萝卜的周围翻翘着往上长。细嫩的花茎上,开放出无数朵细小的金黄色的小花,像一只小小的蝴蝶,栖息在花枝上。每到过年,母亲都要做上几碗萝卜花用来点缀房间,亲戚朋友来串门,谁见了都喜欢。

萝卜拎回家,我也学着母亲的样子想做一碗萝卜花。萝卜碗很快做好了,望着装修一新的家,却不知该往何处挂。想来想去,还是吃掉算了。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却失掉了很多原有的生活乐趣,比如这充满童趣的萝卜花。不知再过若干年后,现在的孩子还知道萝卜也可以开成美丽的花篮吗?

遥远的小时候

文/流泪的小鱼

我是70后,抓住70年代的尾巴,可是这一年具有非凡的意义。人们常说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而1979年就是改革的开始,那一年也是文化解冻的开始。很多的诗人如舒婷、北岛、顾城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他们写了那么多优秀的诗歌,风靡全国。经过了文化大革命的压抑,漫长岁月里人们对文化的渴望,不但没有消失,相反,解冻后,人们的热情就像燎原的烈火,在每个青年胸膛中燃烧。我就出生在那个年代。

家里还很贫穷,家里也没有书供我们读。我常常到我的姥姥家。她家前院,是读书人。男主人五十多岁,花白头发。温文尔雅,说话不是很大声,可看起来和我们不一样。他家除了衣柜,还有一个装书的大架子。他的几个儿女也是念过书的,在他家的一个小仓房中能看到很多他们用过的书,偶尔能看到带图画的(连环画),我十分喜欢。我不知道他家为何还有这样的书,可能是父亲怜爱儿女的童心,精心保存下来的。姥姥带我到他们家串门,我很怕见到男主人,虽然他不疾言厉色,可是因为他的温和,我更有一种距离感。幸运的是他要上班,他的儿女上班的上班,上学的的上学,于是他们家就剩下他的老伴——一个慈祥的农村老太太。她总是笑呵呵地看着我,说:“你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吧。”于是我放心的到她家的小仓房里,看起了连环画。

她家的书比小人书大很多,还有色彩,小猴子、大象、乌鸦、老虎,画得真可爱,我陶醉其中,一看就很长时间。姥姥她们聊天,时不时看看我在不在,发现我老老实实地在那里,又放心的聊天去了。女主人发现我爱看那些书,就说:“你可以拿走两本,给你。”当时我不知怎么办才好,感激得眼泪都要流出来。六七岁的我已经十分满足,那些连环画于我,是视觉的盛宴。

从小学一年级,我就十分爱惜书。发下一些新书,抱在怀里,心砰砰直跳,好像领了宝贝回来。翻书,闻书的香气,把书皮小心包好。在老师讲课的时候,认真记笔记,不在书上乱写,除非不得已。写得时候十分小心,用最工整的字体,怕亵渎了什么。不肯轻易弄出折痕。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我的课本保存得很新,把它们放在一个箱子里,有时间便拿出来看看。有一次,妈妈大方得把我用过的书借给了别人,我知道之后很生气,叮嘱妈妈告诉那个孩子要小心用书,使用完要还回来。不知道妈妈告诉了没有,总之还回来时,书本已经破旧不堪,我捧着书,眼泪一串串地掉了下来,吓得妈妈再也不敢把书借给别人了。

我们小学实在是可怜,是村办小学。一二年级在同一个教室,东边有五六张长桌子,坐着十多个一年级的小学生;西边有六七张长桌子,坐着十多个二年级的小学生。老师教完一年级的孩子,留了作业,又给二年级的孩子讲课。我们的教室破旧,桌子放书的架子是我们在家用高粱杆穿成的。尽管如此,教室十分干净,我们十分快乐。我觉得自己能够跟上,学习前三,时不时有些小骄傲。有一天,我发现学习第一的那个女孩子——我的玩伴,做完了题之后,又跟着二年级的学生学习知识。当时我好惊讶,天啊,我不能骄傲了。于是我向她学习,要谦虚和认真。

有一次醒来,觉得天旋地转,我喊来妈妈,问她怎么回事。她摸了摸我的额头,说发烧了,很烫,不要上学了。于是给我吃药,着急的不行,而我还想着上学。我费力地穿好衣服,下地,一阵眩晕,差点摔倒,站好,还是那样,我不得不回到炕上。同伴找我上学,我连答应的力气都没有。妈妈让她帮我请了假。我迷糊了半天,让妈妈把书本放在我的旁边。我费力地拿起语文书,该讲第六课了吧?上面有两幅对比的画,一个是绿色的海南岛,一个是蓝色飘雪的兴安岭。课文写着:“海南岛上红花绿草,兴安岭上白雪飘飘。”我抚摩着课本,心里很难过。今天教室中我的位置空着,老师会不会想我?小伙伴们会不会想我,我的课桌会不会想我?我的缺席,让我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说不清是为什么。第二天,稍稍好转,我就雀跃着奔往教室。

一年级期末考试前,老师叮嘱,期末考试很重要,谁也不要缺席。我牢牢记住。早晨醒来,发现下了大雪。深得到我的膝盖。我要上学,爸爸说你不要去了,其他孩子也不会去。我坚持着,妈妈把我牢牢看住。我焦急地看着外面,没有小伙伴来找我。我确信他们已经到了教室,开始考试了。我不能再在家里了。趁他们不留神,我背着书包跑了出去。雪地很难走,深深的雪里只留下我的小小的脚印。到了教室,门锁着,我站在门前,站得久了,累了,就蹲着,等着其他人的到来。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来,一个个跳跃着到来,而老师会夸奖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因为我最听他的话。

雪花仍在飘着,我在认真地等着。很长一段时间,有一个人影出现,他快步走到我的身边,无限怜爱的抱起要冻僵的我,说:“傻孩子,要不是爸来接你,你非得冻死不可。”

小时候,谁没有天真过?只是我的这份天真和对书的喜爱,要伴随我一生了

休闲时光

文/飞翔

沏上一杯绿茶,坐在电脑旁,敲击键盘,心中的歌仿佛唱响天外。

我享受了最幸福的生活,感谢国家的经济飞跃,感谢恪守清贫的回报,还要感谢关心我的朋友。

我的脚步马上踏上老年人的里程,儿女们长大了,再不要我辛苦劳作,拼命赚钱,勤俭节约,夜以继日努力啦。亲人们的希望,就是要我心地坦然,怡然自乐,保重健康。我的希望,就是多看几本喜爱的书籍,整理生活素材,多写几篇美好的诗文,多交几位真诚善良的朋友。

家乡的土地没有了,农户的自留地也没有了,好多青壮年清明节后就远离故乡,到四面八方打工挣钱去了。没有生活保障的乡亲,有的经商做买卖,有的到公园干绿化,有的买辆私家车跑运输。为了生存,谁不想尽办法赚钱啊?家里没有钱的来源,一家人怎么活下去呢?

想不到穷苦一生的我,眼下成为生活中最自由、最开心的人。因为一名教师,工作到了退休年龄,国家按月发可观的工资,发财是不可能的,过日子完全有保障。周围人与我谈论报酬时,他们总是对我羡慕不已。

在单位的四十多年里,我经历了愁钱花的岁月,经历了周围人不屑一顾的眼光。教书是老鼠的尾巴,打一芒锤也肿不起来。确实,翻开几十年的收入账本,实在寒酸呢!1974年,月收入不足20元;1981年,月收入不足50元;1993年月收入不足200元;2006年,月收入不足2000元;熬到2014年,我的月工资才跨过了3000元的档次。要说用自己的收入去买一套商品房,很难!要说用自己的工资去买一辆私家车,做梦也不敢想!

当老师就是说得好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按收入排队,教师要排到打工者后面。

媒体上出现了一个执教10年的老师,大胆提出辞职。理由是“外面世界很大,我想出去走走”。

与我一起参加工作的男老师,八十年代初改行的不少。九十年代跳槽的不少。结果是,他们多赚了一些钱罢了!我喜爱教书,所以不怕待遇低,在工作之余想办法种地、养猪、种菜、经商,弥补家庭开支的缺口。不参加玩钱的娱乐活动,让自己的心灵处于平静、喜悦状态。

上班期间酷爱读书、写字、作文章,退休后有了自己的一种独特爱好,时光很好打发,精神四季亢奋。

小时候住土屋20多年,现在也住上了明亮宽敞的楼房。小时候柴油灯照明多年,如今日光灯、白炽灯由我使用。小时候见了一部收音机还认为是稀奇,如今手机、电脑、影碟机供我享用。小时候吃萝卜白菜饱肚子,如今鸡蛋、鱼、猪肉几乎每天吃。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精神生活日益丰富,能教我不高兴么?

跟着我们夫妻吃苦长大的两个女儿,有文化,有能力赚钱,走进了大都市,这是让我不发愁的根本原因。爱漂亮的儿子,以前让我失望。如今痛改前非,知书达理,好好学习一门技术,到附近的工厂打工,养家糊口没有问题。与我相濡以沫的妻子,家务事变少了,干脆去公园干绿化,为了家庭经济宽裕点,不怕吃苦,不图安逸。我自己闲着没事,选择了上网学习,苦练写作本领,让休闲变为忙碌,让生命燃烧火花。

人都是活一辈子。为多数人服务而活着,为自己服务而活着,价值观是不一样的。我向往为多数人服务一辈子而活到最后一息的人。《人间词话七讲》的作者叶嘉莹老人,年到92岁高龄,还在为教育事业忙碌着,她的人生宗旨就是“生命不止,奋斗不息“。我得好好向这位老人学习!

有人以为,工作了一辈子,吃点、玩点、穿点、想开点就是快乐的生活。我以为,人活着不容易,只要能学习就要坚持学习,能劳动就要坚持劳动。时钟不因为忙碌而停止一秒的摆动,人要不因为操劳一生就停止努力学习。

口渴了,喝一口喷香喷香的绿茶,味道极美。

人累了,关上电脑出门走一走,呼吸外面的空气,心里舒服。

我充分享受着属于自己的休闲时光,像一只小鸟,每天唱出心里的歌儿,盼望人间愈变愈美好!

小时候的年味

文/晨曦

又到农历新年,只是小时候的年味却再难一见了。

每到快过年,最兴奋的都是孩子,最忙的都是大人。现在想想,那时候的大人不但忙,还愁。因为过年对穷人来说,过年就是过难。我们家最初时日子还过得去,后来就越来越穷了。孩子多了,加上合作化把大家手脚都捆绑了起来,单凭父亲那点死工资,日子当然不好过。接着是刮“共产风”,有一点点资产的都得充公……

不过,我们孩子是不懂的。只记得街上人忽然多起来,很热闹。市场上一片吆喝声,人挤来挤去,为了行动方便,盛放东西的篮子就顶在了头顶上。原来窄小的菜市场这时也延伸到了小马路上。为什么叫小马路?那年月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大板车,小马路实际上就是板车道。马路边上摆得最多的是藕,过年时是藕丰收的季节,黄泥塘的藕最好吃,入口面面绵绵的,因为都是自己家产的,价格便宜。

藕可以做出很多菜式。会翻花样的,竟能用藕做出肉的味道,还能剁碎后和着糯米粉炸圆子。每一年奶奶都会炸上很多藕圆子、山芋圆子、糯米圆子。这是纯正的土特产,比现在超市卖的好吃多了。炸圆子的时候,我们姐弟围着锅台转,就为了吃个够——第二天东西收起来后,就不可以随便吃了。

我最喜欢沿街看对联,认着上面的字,想着那似懂非懂的意思。记得我们家堂屋的对联写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砖一瓦应念创业为艰。幼时不懂什么意思,慢慢长大了,体会也就越来越深刻了。

现在人每天都在过年,吃的穿的用的无所不有,看得人眼花缭乱。那是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实惠。物质丰富了,精神上的需求就更高了。于是,我爱上了文学。于是,在现在的新年里,我多了一样年味,它来自我的文字——我用我的笔记录下过去,现在。

想起小时候的美味

去梨山玩的时候,偶然在一小块地方发现了地皮,于是欣喜地将它们拾起来。回到家把混在一起的枯草叶子摘出来,放到水里洗了七八遍才弄干净,然后用它做馅包饺子。吃完饺子,忽然想起小时候的美味来。小时候生活比较清苦,没什么好吃的,所以一旦吃了一点好东西,印象就特别的深。

地皮

地皮长在山坡上,应该是一种菌类植物吧?一块一块,薄薄的,黑绿色,如同地上长了一层皮一样。没下雨的时候是干的,下雨后又湿又软,有些透明,拿在手里软乎乎的。因为生在地上,所以和枯草混在一起,还沾了泥沙,清洗起来很是麻烦,要费好多功夫。现在饭店里有这道菜,但我总觉得不如野生的。我们村的东山上就经常有,我曾随母亲提了篮子去拾过。母亲喜欢用它包菜包子,包子皮是地瓜面的。我很不喜欢地瓜面的皮,我整年吃的都是地瓜,煮地瓜、地瓜面煎饼、地瓜面烀饼子,都腻歪死了。但那馅儿却喜欢,常常是拿筷子把馅儿抠吃了,地瓜面皮子再给父亲。

河虾

村西靠近河边的菜园里,纵横交错着许多水沟,水沟里有好多小虾。我和弟弟,有时还和姐姐,拿了笊篱去捞。一笊篱插到水草或者烂叶里,还真能捞起一些,小虾磕到沟边就蹦来蹦去,我们一个一个拾到小罐里。小虾很多,我们捞的却不多,许是小孩子没耐心,捞的时间少的原因。回到家母亲会用大铁勺子放到火上,加上少许油把小虾熥了给我们吃。小虾熥好后,在铁勺子里红红的,很是诱人!拿两三个放到嘴里,嚼一嚼满口的香。但还没等你回味,小虾就吃完了,没了!砸吧砸吧嘴,意犹未尽。

小鸡崽合子

那个很难见荤腥的年月,如果能吃上一点肉,是很值得小伙子们欢欣雀跃的事情。但一年到头,除了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有重要的客人要招待,谁家能舍得出钱去割肉吃?平时吃肉是件奢侈得不能再奢侈的事儿。春天母亲买小鸡仔喂的时候,总有小鸡仔活不成,不是突然死了,就是蔫蔫的不动也不吃慢慢死去。虽然它小得可怜,还不够一把抓的,但母亲总舍不得扔掉。把小鸡仔的皮毛扯扯剁碎了,再和上面煎几个扁的合子。我们就在饭屋门口拿着吃,现在想起那香味,还忍不住满嘴的口水。

蚂蚱

夏秋之节的山野,敞开着她的胸怀,给人们无比丰富的馈赠。有一种我们叫做野茄子的,它生在大块的岩石旁,结的果实像一个个小铃铛挂着,熟透了后种子紫红色,嚼在嘴里,清香清香的。有一种我们叫做拖拉盘的,我总觉得它就是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的覆盆子。味道酸酸甜甜,非常不错。还有野李子、酸枣、蚂蚱------父亲从生产队收工回家,斗笠上总要别上一两串蚂蚱,母亲炒的蚂蚱火候掌握的很好,看上去红郁郁,吃在嘴里焦酥喷香。记得76年防震的时候,我们在院子里搭了防震棚子。一个雨天的下午,父亲下地回来捡到了一个蚂蚱笼子,里面装满了蚂蚱。到现在想起来,我还有一种天上掉了馅饼的幸福。

鸽子肉丸子

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学校在我们村西边的岭上。有一个姓陆的同学和我同村,家住小南洼,若论起母亲来,我和他还是表兄弟。他们家养了好多鸽子。有一回他从家里拿了用鸽子肉炸的丸子。一些同学都要了吃,我也有幸得到了一个。我没想到鸽子肉的丸子是如此的香,简直是空前绝后,这以前我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美味,就是到现在也没有。工作了以后我到饭店吃过不少鹌鹑炸的丸子,应当和鸽子差不多吧?但总觉得没什么味道。许是时过境迁的缘故吧!

小时候到现在,生活水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也立业成家,有了工资和积蓄,我们以前稀罕的东西,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吃的和穿的比之小时候不知强了多少倍。但回想吃过的美味,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却不多。糖吃多了,就不觉得糖甜了,有苦才会珍藏甜的记忆。正因为我们生活得很幸福,或许就会忽略了这种幸福,请想一想我们离开幸福的日子吧!这样的话,我们就能更清晰地品味今天的幸福。

蜕变

文/王琳

窗外刺眼的阳光照射在阳台上,转眼间时光仿佛把我带回到了从前——闭上眼,从幼儿园到一年级,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我就像做了个梦一样。转眼间,我已经由一个蹒跚学步的幼儿变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女孩了。在这漫长而又显得短暂的过程中,我经历了苦辣酸甜,也学会许多为人处事之道。

从前不会说话的我,现在会大声地对爸爸妈妈说一句“我爱你”;从前不会穿衣服的我,现在连买衣服都要挑三拣四……一眨眼,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当年懵懵懂懂的我已蜕变成了一个活泼机灵的大女孩了。

每次回家,我都会不由地笑一笑。还记得在我3岁的时候,爸爸妈妈给我做了一张身高表,每次无聊的时候,我都会去量一量,然后开心地说一声:“我又长高喽!”看着它回想过去,真是有趣!直到今天,那张身高表还保存在墙上,但用处不大了,因为我现在的身高都1米55了。

当我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妈妈开心地说:“我家琳琳终于会说话了!”虽然现在我们觉得会说话没什么稀奇的,但在每位母亲的心目中,自己的孩子会说话是一件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情。那时候,妈妈每一次听我大声地叫“妈妈”,她就会开心得不得了,连忙说“孩子乖孩子乖”,眼角里都是快乐。

我在茁壮成长,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却在慢慢变老。成长就是这样,有欢乐,也有悲伤,时光流逝的岁月,让我们懂得了许多。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故事非常多,多得就像星星一样,数都数不清。总而言之,我变了,从小时候的不会走路变成现在的大步流星;从小时候的胆小懦弱变成现在的胆大心细;从小时候的依赖父母变成现在的独立能干……可我多么希望时光能永远定格在这一刻,永远永远不要长大,因为我喜欢童年!

秋忆

文/李洁

连绵不断的细雨悄无声息地把秋天送来了。

相比其他季节,我更眷恋秋季,因为它毫不留情地卷走了我太多的回忆,卷走了我的纯真、我的童年。

我是在北方平原的一个村庄里长大的。小时候,秋季,就像一颗多味糖,馋着每个长着牙的孩子。一进七月,我们就去挖又大又甜的红薯,吃脆脆的苹果,啃酸酸的梨核。不仅如此,九月是开学季,秋的到来还能把我们引进诱人的知识殿堂,从而摆脱繁忙的农活。等自家的农活忙完了,我们小伙伴儿们便开始显摆自己的勤劳了,找几个伴儿,相约一起去找棉花。在一片片的棉花地里,走过来,走过去。有人专门拽棉桃,一会儿包袱便沉甸甸的,累得气喘吁吁;有人专抽别人剩下的絮瓣儿,轻绵绵的;而我是专门挑盛开的花朵,干净柔软,若用它们做成被子,肯定也能酿出美梦来啊。

小时候,秋天的晚上也是热闹的。这是因为到了秋天,我们就开始上晚自习了,学校离村两里地。我们都是跑着去,跑着回。一路上,三五成群,有说有笑,为了安全,老师都会让男女结伴而行。记得有一年秋天,据说有一个女生被抢劫了。回到家里,爹正在炸鱼,我一回家就喊,爹,吓死啦,吓死啦。我爹立刻放下手中的筷子问我怎么了,容我把事情说完,爹大舒一口气:“你也差点吓死我啊。”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小时候的秋夜即使没有月亮,也那么耀眼。

小时候的秋天是无比快乐的,没有太多的欲念。秋天来了,能吃啥就吃啥,棉花能卖多少钱就花多少钱,不像现在,人们的欲念多了,追求多了,自然而然地烦恼也多了,秋天再来也不因它的丰收而引人瞩目了,秋天可以吃到的东西随时随地都可以吃了,但是,却再也吃不出那个味了。也许只有记忆里的秋天,也只有秋天里的记忆才具有非一般的魅力吧,因为我再也不是那个秋天里的孩子了!

别让你的爱泛滥

文/李丹丹

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说,妈妈,我感谢您让我来到这个大千世界,并让我周围充满温暖的阳光和芬芳的空气,我呼吸着每一寸空气,享受着您的爱,即便没有满屋的洋娃娃和漂亮的花衣裳。

小时候,您是慈和的,您说过:“不要总是和别人比家世,而要比一比你们谁能走的更远,更稳。”

小时候,您会抱着我哼歌,那旋律不断萦绕在耳畔。您给我的爱,是最单纯的歌曲,是纯净的水,滋润我,伴我茁壮成长。

小时候您总呵护我,长大后却时常对我说:“以后的路你只能自己走,我没有财力助你,帮你走后门,找工作。你自己看着办吧。”您很少过问我的学习,也从不会因为我的成绩落后而打我骂我。

小时候总您呵护我,长大后却时常跟我谈未来。印象中,您是漂亮的,有长长的秀发,如今却弯了腰。您从不让我担心家中的事,您让我做好人生规划,您让我明白现实。

您说:“我给你的爱就只有这么多了。”

我说:“够了。”

跟别人的家长相比,您不富裕,跟别人的家长比起来,您没有殷切的希望,跟别人的家长相比,您让我自生自灭。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您没有给我富裕的生活,却给了我小时候的呵护,您没有望子成龙,却给了我成长背后的成人,您没有圈养而放任我,却给了我慢慢地正能量。

妈妈,您比别的母亲更懂得爱的韵味。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

好的父母,让孩子成人而不是成龙;

好的父母,让孩子学会生存而不是依赖;

好的父母,让孩子学会充满正能量而不是充满铜臭味。

请原谅我用一个孩子的角度来剖析爱,请原谅我用自身的例子来审视父母的爱,请允许我用一句恳切的话语来劝导:“请别滥用你的爱,适度的爱让孩子更加茁壮成长,像初升的太阳,不辣,不刺眼,却温暖。”

母亲,您把母爱这个公式运用的真好。我庆幸拥有您这样的母亲。如酒,甘醇;如泉,清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