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家乡美景的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描写家乡美景的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描写家乡美景的文章(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家乡的莲藕
文/刘绍雄
雪白细嫩,透出清香。
家乡的土藕有尖白荷、野白荷、落头荷和紫头荷藕。最好吃的是尖白荷藕,它梗粗叶大,藕肥孔小,肉厚皮薄,生吃味道爽脆嫩甜,汁多渣少,做糖醋藕丝更别有风味,吃起来沙沙的响,酸甜松爽,特别开胃。至于熟吃,烹法就更多了。
在老家常吃"藕片拌精肉""酸萝卜拌藕丝""老藕煨骨汤"等菜。
最难忘的是吃"桂花糯米藕",把粗节鲜藕洗净,切去一端藕节,沥干水分。糯米淘洗晾干后,灌进藕孔里,用竹筷插进藕孔捣紧,再将切口用切下的藕节合上,然后放入加了水的沙锅中烧以猛火,沸后改用文火。临到五成熟时加少许纯碱,煮至藕色变红,取出晾凉。再取一碗底垫置猪网油一块,将藕切成圆片扣入碗内,放入冰糖、桂花糖,盖上网油,上笼旺火蒸至冰糖溶化,去掉网油和桂花渣。此时藕色红亮,吃起来油润酥软,甜香可口。
老母亲还会做一手好藕菜——"五香卤藕".将鲜藕切成厚圆片,与猪脚同炖,同时放入八角、桂皮、茴香和卤料,卤出来的藕黑油油的泛着红色,有一股强烈的五香味道,入口又粉又嫩,不腻人,特别好吃。
若是上表叔爷爷家时,恰逢村里演戏或放露天电影,那藕食特别受人欢迎。入夜,放电影、演戏的禾坪里,总有几家卖五香卤藕的挑子,都卖得很火。油灯盏下放出黄黄的光亮,那卤藕油光汁滑,藕香飘溢,馋得小把戏们围定挑子,转来转去,舍不得离开呢。
家乡的冬
文/今生有约
我离开故土将近30年了,关于那里的一切似乎都变得遥远和漫漶起来,唯有家乡的冬天依然是那么的鲜明与清晰。
当"立冬"已过,田垄泛起白霜,大田里的麦苗拃把高的时候,北方的大雁便飞临黄河故道作短暂的栖息,雁声阵阵、雁叫生寒,霜雪满天;连日的朔风吹走了麦田地里大雁青屎的余温,这些候鸟拍打着翅膀将作又一次昼夜迁徙,家乡的冬天才真的降临了。
家乡的冬天,北风似乎格外烈格外长,先是一连数日,甚或十天半载不停止地肆虐,风从干涸的河道口刮起,又从村落周围枯老的槐、柳树上刮来:嗖嗖嗖,吼吼吼,尖锐而冗长,尤以夜半为最,从茅屋火炕上倾听,河道口的风呼呼、呼呼,像老牛般哞叫;天空顿然变得无限深邃与邈远起来,空气变得清冽干冷起来;裸露的大地霜雪萧杀,河道流水如线,很快结上一层厚厚的晃眼冰块,家乡的冬天瞬息间奇冷、空旷起来。
伫立蜿蜒绵亘的黄河长堤俯瞰家乡,像一湾海岛渔村静泊在那里,仿佛从远古走来又经历了千年风霜的化石,深沉默言、古朴岑寂,只有当夕阳坠落,暮霭四合,远远的有一缕一条一团淡灰色或淡黄色的炊烟升腾而起,群群的乌鸦鸟雀拍打着双翅叫着飞来,又扑入那抹水墨画般的小村落去,她才展现出一丝内在蕴含的生机与动感。
雾是沉重的,铅灰色的,漂浮而不游走,聚拢而不散淡。彼时风停树止,房舍、枯树、田垄,河套,都在静默之中。家乡的小村出奇的暖和,暖的让人忘记了冬天,忘记了惆怅,也忘记了欢乐,甚或连家犬都不哼一声。这个时候,半夜里就会有一场静悄悄的大雪来临了,无声无息。第二日早上,天地间一片茫茫雪海,而棉絮般的雪花,仍在铺天盖地挥挥洒洒没完没了地下,铺满了河床,盖平了沟壑,混沌了天地。于是大家小户足不出门,端了碗筷在屋里吃喝,展开铺盖在火炕上休憩。大雪封闭了街道、柴扉,茅草檐上吊挂着一溜溜长长短短晶莹剔透的冰凌;皑皑白雪光亮如灯,昼夜难分轩辕。只是这样的光景难得几冬,家乡的冬天是少雪的冬天,十有九缺,小雪是有,一时半会就住了,所以家乡人格外爱雪、盼雪、知雪、懂雪。老人们说:"该冷不冷不成年景,该雪不雪地不收禾。"因此每当落雪的日子,家家都像过大年娶新娘那样欢快明朗。其实,没有雪飘的冬天,哪里够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冬天呢?当风停了,雪住了,大人孩子蜂拥而出,扫雪、堆雪、推雪,把院子里、街道上的雪一车一车运送到大田地里去,像推着金子银子。"雪是土地的棉被,雪是庄稼的养料",家乡的大人孩子都这么说。更有趣的是顽劣的孩子们,披着粗布黑袄,脚蹬茅草雪毡,嘴里哼哈着一长一短的热气,裸露着开裆的屁股,小手冻得紫红,身旁跑动着家犬,兴高采烈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笑声泠泠,渴了摸起一把雪来团团就吃,甘冽爽甜。
不落雪的冬季,似乎牵扯着村人们的惆怅。无风或风弱的日头,太阳当头照了茅屋、场院、柴垛、坑塘、河坝、大洼……老年人身着厚厚的蓝布、黑布对襟棉袄,挽裤腰大甩裆的棉裤,拎个杌子小凳,墙角、柴垛,背风朝阳旮旯处蹲了或坐了,三五成群曝日闲嗑,闲扯着年景的好坏,东家长短与西家的日子,最后还是归结到下雪不下雪上来。壮伙子、小媳妇牵驴喂牛磨面,铡草劈柴,预备着大雪的到来。小孩子们却在冰封的河道里,湾塘里,沟渠首,抽着陀螺,大呼小叫,浑身冒汗,气喘吁吁,玩兴正酣。大一点读书的学生,正借了冬假的空闲大门不出二门不到用功学习。
家乡的冬天是寂寥的、沉静的,又是热闹与欢快的。从进入冬闲季节开始,村落里鞭炮声噼里啪啦一直响个不停,吹吹打打的戏班子,披红挂绿的新娘子,看热闹的大人孩子,一簇一拥;酒肉飘香而过的空气,划拳猜令的声声吆喝,闹洞房的孩子;今天东儿家,明日西儿家,娶进来的嘻,嫁走的忧;街巷里昼夜摇摆醉酒迟归的汉子;呼唤丈夫、孩子归家的女人;院落中咯咯叫着下了蛋的花鸡;哞哞当街叫的悠然老牛;撒欢蹦跳的小马驹;蹿来蹿去叼着骨头游走的家犬;走街串巷的打香油、换挂面、破烂套子换洋线,锅饼、油条、小食品,敲锣打着梆子的各色小贩;吱吱响的水井架,咕咕滚动的石碾盘;背着褡裢购置年货的乡里人,聚在一处斗牌下棋或写字看书的读书人,以及眉来眼去的男人和女人……
家乡的冬天也是惆怅的,冬日的寒流有时长达十数天甚或一个月,村落中上了年纪而体弱多病的老人,有的经不住风寒的冬天,卧床不起,甚至在严寒凄风中撒手而去,给活着的亲人滞留下无尽的伤悲。每一个冬天季节里,村落里总有一批老者默默地死去,也总有一批婴儿啼哭着降临人间。悲亦有、喜亦有,年年如此,家乡的冬天,总是和乡民们的生与死、悲与喜交织在一起,混合着人们多重的心绪……
家乡的冬天也似乎冷得格外寒长,从入腊月门开始,一直过了正月,进了三月,到杨柳树上有了青须须嫩绿青黄,似乎冬天的寒意尚未完全过去,冬天仍在家乡的小河、坝堤、柴草、茅屋上流连徘徊。村人们却早已按捺不住了,积蓄了整整一个冬季的热情、力量,瞬间里爆发出来,人们争先恐后涌出家门,走向大地,造墒施肥,春耕播种,又开始了下一个季节的轮回……
家乡的中秋月
文/刘新
轻轻地踩着云女柔媚的舞曲,怀抱着一个圆圆的期盼,在乍暖还寒的秋色里,你袅袅婷婷的走来。
你是骑着七色的祥云,刚刚从家乡黛色的山头上游来的吗?你是从那条波光粼粼、蛙声一片的熟悉的小河里爬来的吗?你是从洒满夕阳、印满牛羊蹄印的那条童年的小路上走来的吗?你是从那一方头顶葡萄枝蔓依偎缭绕、门朝一望很远的小院里升起来的吗?
我不知道你可看见我的故乡?也又知道故乡看见你后会是怎样的思念?更不知道此时我对你能说些什么?我不知道,不知道,唯有心的翅膀在不停的摇动着,摇向远方。
我的家乡在关中西部土塬上,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在我的记忆中,家乡的中秋夜是迷人的。每当夜幕慢慢的降临,村里的姑娘们会三五成群,聚集在葡萄树下,听牛郎织女相会的细语,老人们则赶在月亮出来前,用盘子、笼子盛上红红绿绿新摘的秋果和香香的新做的大的小的月饼,放在在家里墙头、院子中间,或挂在房檐、树杈上,村上的男孩子则屏声敛气,在村子里各家出出进进,窜来窜去,忙着悄悄去偷月……
偷月实际上就是偷各家献给月亮的水果月饼。
小时候,听母亲说,在很远很远的时候,白天天上只有飞过的太阳车,而到了晚上从来没有月亮。有一个叫月娘的少女,她为了夜里能点上天灯,照亮四野,就在一天黄昏,悄悄地抓住身边而过的太阳车,勇敢地奔向天空。白天,她抽着太阳的金丝;晚上,她浸上银河的神水,一丝丝去捻,一针针去绣,一天天去忙,绣成月眉儿,绣成月牙儿,最后绣成圆圆的月盘儿,大大的像一只金盘。天神知道后,将这圆圆的金盘砸碎,不让月娘回到人间。月娘不怕,又去抽来太阳的金丝,又去拿到银河里洗,又去一针针绣,一天天忙,月复一月,年增一年,人间便有了阴晴圆缺,便有了圆圆亮亮的月亮。那星星据说就是那次砸碎金盘时飞出的小碎片……
在我们家乡,有一个传说,说每年的八月十五日是天宫的欢庆日,天神赴宴,天兵狂欢,月娘这晚刚绣完月亮,要悄悄踏云回娘家来,于是人们为了报答她给人间带来的光明,家家打饼采果,置于月亮能照到的地方,好让她返回到天上时多带点。谁家的水果少了不见了,就说明月娘来过,就说谁家的福气好。年年月月,世世代代,就有了这偷月的风俗……
今夜,远离家乡,月亮高高的挂在天空,是那样的圆,是那样的亮。很想让月亮在老家的窗前多看看,多转转,看看老屋,又怕孤寂的母亲在月亮升起时,又是久久的坐在家门前,一次次张望,等候远方的儿子,常常会无言地泪溢眼眶。也不知今夜老屋的窗前和墙头上放没放月饼、水果,有人没有人去偷?问皎洁明月,明月不言语,思念,唯有思念,悠悠,悠悠……
家乡的甘蔗林
文/丁敏
十月,秋意深浓。家乡的甘蔗林沐浴在晨光中,像一群酣睡的少女,明丽恬静。微风吹来,绿油油的叶子翩翩起舞,仿佛在窃窃私语。从上往下看,一望无际的甘蔗林,此时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渐渐高涨的绿浪,仿佛在告诉人们,甘蔗丰收的季节来啦!
甘蔗丰收后,被填埋在地窖里保存,上面盖一层沙土。要吃时,拿铲子铲去表面的沙土,把甘蔗抽出来,拿到河里用干稻草洗净,再用镰刀刮去表面一层薄薄的皮,剁成一节一节,便可以享用美味了。
儿时,河那边的大姑妈家是我们的乐园。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勤劳能干的大姑妈总能变着花样给我们弄好吃的补充营养或解馋:有时是从湖边捡来的野鸭蛋蒸成的蛋羹,有时是将馒头炸成金黄的馒头片,有时又是在做饭时填在灶膛里的土豆或红薯,烤得喷香时拿出来给我们当餐前点心……
但我最难忘的还是大姑妈家的黑皮甘蔗。
每到甘蔗成熟的时候,大姑妈便趁过河回娘家看望爷爷的当儿,给我们这些孩子捎来口讯:"姑妈家的甘蔗熟了,要来的快收拾包裹,明天跟我一起坐船到河那边去。"我们便急急地要妈妈帮我们收拾换洗衣物,催着姑妈快点带我们启程。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在傍晚时分到达姑妈家。此时,和蔼可亲的大姑父早已准备了一捆剁得整整齐齐的削了皮的甘蔗,汁水丰盈饱满,令人垂涎欲滴。姑妈唤来邻居家的小孩,给我们每人发一节甘蔗,含在嘴里一咬,清甜的甘蔗汁便充斥整个口腔,瞬间与味蕾亲密接触,甜得沁人心脾……
长大后才知道,原来甘蔗不仅有健脾利尿、通润肠便、止咳消痰等功效,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尤其以含铁量最高,居水果之首,素有"补血果"的美称。
时光如水,岁月无声。一转眼,我离开家乡已有十多年。家乡的很多记忆都渐渐模糊,唯独家乡的甘蔗林仍清晰可见。头年秋天甘蔗丰收后至次年清明节前,勤劳朴实的家乡人民都会拿出清甜爽口的甘蔗款待客人,那是一道特有的风景。
而姑妈家的甘蔗林也成了我童年记忆里永远也抹不掉的甜蜜。
家乡的竹柳河
文/敞开心扉
离开老家来县城上班十几年了,离所谓的不惑之年不远了,儿时的记忆开始经常的掠过脑海。小伙伴们你去了哪里?是否和我一样会偶尔想起我?我们一起玩过弹珠,三五成群互相配合掀起房瓦掏过麻雀,还因为一起偷吃邻居菜园里的黄瓜被老师罚站 , 更不用说我们的乐园竹、柳、河了。
村东边的竹园早就没有了,现在村里的娃们已不知竹园里的乐趣---夏天可以在里面找"小草莓"吃,大一点的孩子说不敢吃,因为凡是红红的果实都被各种蛇嘴含过了,吃了会染上蛇毒的,胆子大的吃了也没什么异样,于是也就都吃了起来。秋天在竹园里捉迷藏再有趣不过了,密密麻麻的竹子淹没了孩子们那娇小的身躯,我们尽情的穿梭在竹林间,咯咯笑声,竹叶萧萧,此时这里便是我们流连忘返的乐园。冬天不用进竹园,一阵风吹来,远远望去那随风起伏缠绵的竹浪和天上悠悠的白云相互映衬着便让你陶醉了,更不要说有时运气好,还能抓到从竹林里窜出来的野兔了。
也是村东的街上有一排大柳树,如一队慵懒的巨人窘态各异,不成体统。然而柳树树干短且多叉,树冠又大形成了一把天然的遮阳巨伞,于是,炎热的夏天我们也有了去处。当知了们彼此起伏的叫声包围了熟睡的村庄,大人们已扛起锄头悄悄的去了田间开始一天的劳作,伙伴们便三三两两的走出院子聚到这片夏天村内唯一可以避暑乘凉的地方。爬上柳树折一段柳枝,三下五除二的便把柳芯条抽了出来,只剩下筒状柳皮了,用小刀把两端裁齐,其中的一端放在嘴里便能吹出没人听懂的欢快的曲子了。摘下细长的柳条编成环状,戴在头上就成了潜伏在乡间的"八路军",小八路们掏出别在腰间的"手枪"躲在腰粗的树干后面瞄准假想敌打的那个起劲吆…累了干脆拿出从家里带来的编织袋铺在地上,呼呼的睡上一觉,有的拿出暑假园地写了起来,直到妈妈唠叨着来了,字也没写了几个。
还是村东边,有一条令我魂牵梦绕的的小河。离村子远一些,路过大柳树,穿过马路,走过一片片庄稼地 ,上了河堤便是家乡的小河--甜水河。潺潺的流水下鹅卵石清晰可见,蝌蚪、鱼儿摇着尾巴欢快的畅游在如镜般的乐园里,一会躲在水草中,一会又露出水面吸几口氧气,自由、奔放惹人喜爱。蜻蜓低飞突然掠过水面点了那清凉的河水,于是镜面上漾起了美丽的涟漪。牧童们牵着家里的黄牛淌过小河到对岸的绿地里吃草,有的干脆把牛拴在树上,或是直接把牛撒着,到河里捉鱼去了。剩下的伙伴因为不必牵挂着黄牛,就去了远点的地方捕蝉了。拿了一根长长的竹竿,把一个用铁丝撑起来的透明塑料袋绑在竹竿的细端,见了知了趴在树枝上,便把竹竿竖起来,让用铁丝撑起来的塑料袋口慢慢靠近它。待离知了十几厘米时快速的扣上去,知了受惊飞了起来,便被塑料袋罩住了。河东岸的树林里依稀记得有一片橡树,可以用果实做成烟斗,学着大人的模样抽烟。
忘不了家乡的竹、柳、河。
家乡的桥
文/王靖雯
我的家在南阳,那里有一座淯阳桥,在我心里,它是最美的,因为它带给人们方便和快捷。
在远处看,淯阳桥有八个精美别致的云形观望台,桥长四百三十米,还有五个弧形的桥拱连在一起,就像一条波浪横穿桥面。
走近些看,桥上车水马龙,有叫卖声,有鸣笛声……再往河面上看,河水非常清澈,静静的河面上飘着两三只小船,白河岸边,花木葱葱,绿柳依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太美了!
白河的夜景就更美了!一盏盏霓虹灯亮了,映在水中,好像一道美丽的彩虹,微风一吹,又像仙女舞动的飘带,渐渐飘向远方,再加上那五个弧形桥拱的小彩灯,把漆黑的河水装扮成了如梦如幻的小世界,真是太美了!
我爱我的家乡—南阳,但我更爱家乡的桥—淯阳桥!